2024年2月7日 星期三

敦珠法王 六种中有深妙教导 有关连千佛灌顶时的开示

敦珠法王 六种中有深妙教导 有关连千佛灌顶时的开示

迁徙Tibet 


佛陀曾说其教训可以总结为六个中有教法。佛法无边,各时期与各乘所转法轮中包含无量法门,对于那些希望能于一生中成就佛陀果位之众生,可以用六中有为纲要来说明其教法修行。

一、此生之自然中有

此生之自然中有涵盖由生至死之时期。故此,吾人皆在此生中有之时。正如教法所云:「奇异哉!吾现正于吾生命之中有,吾将遣除懈怠,因为此生实无余时!」此乃吾等现时之情况。请仔细思维此事,试问自出生至今已有多少年头?而未来又尚有多少年华?生命根本无常,无任何事或人能够逃避死亡,无人可以永生不死。如是这样吾等毫无意义地浪费此生,在懒散与纷乱中丢弃时光。生命依循轨迹而行,当动力殆尽之际,所有活动止息,无有可补救者。故说吾人不应容许自己堕入懈怠与纷乱之权势中,应该修持佛法:此事于死亡时有帮助。吾等或未能修习所有法要,但应尽力为之。吾人明白此生中可对来生作出积极影响,要极力避免任何恶行,亦要成就任何极微之善行,因为事无必然。故此,要规范自己,吾人假若明日死亦毋使有所悔恨。如是正为首个中有——此生中有。

二、梦中之虚幻中有

梦中中有涵盖由入睡一刻至醒来前之时间,此时段与死无异,唯一分别是为时甚短。当五种感觉:色、声、香、味、触收摄入阿赖耶识时,吾人于此中失去知觉。当人入睡便与死无异,起初并无梦境,唯是黑沉,因睡者沉入阿赖耶而不省人事。其后,因无明业风能力刺激,从而现起感受与情感相缠之情节。

因此,生起了梦中感知对象 (即色、声、香、味、触) 之出现。梦中之主体当非真实存在于个体内者,所现之觉醒亦不能离开而于外物产生作用。彼存在于内,所感受者是虚幻不实,故称为虚幻中有。晚上梦境中之感受处于妄想力量之下,如在白天被哄骗;意识包含色、声、香、味、触,与白天所经历者一样,只是,如今更为虚幻,入睡者做梦所见乃幻觉及虚构之事物。

教法中言吾人亦如幻象与梦境。固然,相对于醒时之感受吾等说为真实,以梦为不真实。对佛陀而言,梦中所见与醒时之觉受同一层次,都不与真实相应,都是虚假、变化、无常、不可靠,此外无它。吾以为,倘若吾人反观自出生至今所作所为种种如今安在?能找到否?皆去矣,且流逝不停,所有这些显然真确,然而,有些事物会避过吾人掌握。

常常会觉得此生之觉受为常,在想:「此为我自己」、「此乃我有」,教法所言,此认知错误。亦因此,吾等必堕轮回。故此,不管如何,应对治梦幻觉受。日间,应向上师三宝祈请。

晚上要努力去认知梦境实属虚幻。要转化梦境,于梦中修法,从中得到熟练,若能如是,则可以融合日间与梦中觉受 (不生分别) ,修持便会大为增进。此修法对治世事无常与其它障碍极为有效。
三、禅定中有

禅定中有是指入定等持之时直至出定时为止。称之为中有者在于它并不像日常妄念之流转,亦不像日常生活中吾人对现象之感受。是一种禅定安稳,一种清新有如无云晴天之专注,如静海无波。如果心里满是念头 (有如盗贼) 或有些微动态 (如丝线交织) ,则不可能住于此专一心境,安稳之禅定于此情况下不能出现。如此,禅定者勿流浪于如盗贼之思念之威力下,要有不散乱之无念与勇猛精进,以避免散失注意力。

梦中中有与禅定中有是此生中有部分之分支。此生中有自然涵盖吾等之修行。纵然后者有间断,在此生中必须为之,亦只能于此中修禅定。

四、临终之痛苦中有

此乃完全会发生之事:明日吾人或会死于患病。当所有祭祀祈祷长寿均无效时,死亡必然来临。显然此生所作对吾等毫无用处,亦不能随我而去。就算拥有财富高如须弥山,一针一线亦不能取走。总有一天我们要离去,甚至宝贵身体亦不能要,还可以带走何物?只有吾人累积之黑白业将会伴随着,而并非别的。

吾人当按照教授而修行,训练成能转化心识。如果能熟习此法,又如果死时无一丝后悔,则甚好,如有人云:「吾将会去某某佛土」而又事实上能达成者,是圆满成就之修行人。确实而言,修法是为临死时之需要,因此,教法侧重于令吾人理解死时会发生何事。

纵是一凡人,死时一刻亦十分重要。此刻应该向上师三宝祈求,应该切断所拥有之财物、居所及种种有关连之事──因此等皆能牵引吾等进入轮回。财富应奉献给三宝,祈求不用经历痛苦死亡过程与落入三恶道。

如在生命历程中,能对心识作有效转化训练,加上如于死时能加以运用,把神识送到佛土,实乃最好之情况。

如若不成,神识迁转可由喇嘛或一位金刚眷属代行,彼等恰好与彼同在而又知道当做之法,便会于汝气息停止时把汝之神识转移到佛土去。在任何情况下,为此作出计划十分重要,而又需要加以训练。

于是在那决定时刻来临时不致惊慌失措。当然,这些准备练习是此生中首要完成之事。

死时会经历何事?在受生之时,就是父母交合之际,身体由五大元素精华组合而成,乃元素、灵热、能量、脉道等等之组合。死时,五大逐渐分离互相分解,当分解完成,外气呼吸便停息。

然后,当内脉动停止,白菩提 (位于脑部的父分) 与红菩提 (位于肚脐的母分) 两者便会于心间相遇融合,在此际神识便离开身体。没有修习此一经验者,此时会长时间不省人事。

而有成就的大师,神识会在两分钟后,融入虚空,由虚空而入光明境。对吾等修行人而言,禅定之成果为何?便正是融入光明,纯净与无染,一如虚空。其出现在于内脉停止之际,如在禅定之际能证了光明而等持之,则在体验无瑕之虚空出现之时,便会出现「母子光明会、空与觉会」。此即为解脱。

实则此即为吾等喇嘛与禅修者所修之「真如休息法」或于死亡时之「禅定」。「真如」是除此之外没有别者。子母光明会合,在生起之相中稳定着,得到圆满,便是解脱。

五、胜义之光明中有

如无修行,当黑暗经历出现,便昏晕,醒时,几乎立即进入恐怖觉受,是所谓第五中有──胜义之光明中有。此乃当暗存于吾人心识中诸寂忿尊 (自普贤王如来下至五佛部及莲师八变化身) ,以惊人之声音光线展现。对禅定不熟习者便为之惊倒,当被恐怖所掌握,此心识之展现便会消融。

今综谈临死中有与胜义中有。在五大元素分离或融合后,神识融入虚空,昏晕入阿赖耶境界,接着便见到光明有如纯净无瑕之虚空。如果此人不熟习禅定,便不能认知此光明。由于光明不被认知,便不持久。如若人久久修习摄心,母子光明便能相会。

如今,在死亡时各元素相互融合之前,最重要要做者是完全醒悟知道死亡已届,要切断与此生相关连所有事情。除三宝以外别无希望,要向根本上师三宝祈求,要知道上师是吾人最易接触者,亦是三宝总集。在中有危险道路上向上师、汝之本尊祈请。坦承表露此生中所犯所有不善之业,一心祈请能引领吾人于死后立即去到佛刹。如云,如此一心祈祷,如此恒存心中之渴望乃引领我等到净土之必须条件。

再者,当病人弥留之际,其上师或三昧耶不坏之法侣,与亡者有和谐之关系者便应该提醒其已进入诸元素融入之过程。纵然此过程经已开始亦要如是解说。并祈祷唱诵,祈求上师加持,此等正愿有大利益,能解救中有道中之种种危险。如一病人跌倒,他人可以扶起,同理,法侣能向弥留者作指引帮助,为之祈祷,如是有大利益。

如是我闻,诸佛具有大悲心,如有人呼其名而祈请 ( 无瑕南方宝生佛˙保佑者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等等 ) ,便能因呼名而得免堕三恶道。同理,如果弥留者能好好祈请诸佛,只因其名号被称呼便能免去亡者堕入较低下道中,最是有用。祈祷有如吾人助手,死时之保护者,能予最大利益实最重要。死时亡者首先失去知觉,然后醒来,如果亡者不能认证光明,光明便会褪失,胜义真实中有便随而出现。

至于寂忿本尊等之出现,伴随可怖音声光线及可怖深渊峭壁之印象,如亡者不能认知此无尽声音光线只是自己心意投影,别无他的,否则便会生起极度恐惧感受。此等影事出现,恐怖生起,然后此等事物逝去,之后神识离体,由适当之出口离去。

浪于其它中有里。此观世音菩萨仪轨为显密之精华。莲师将之纯化使受法弟子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藏岩库并由上一世敦珠持明德敦多杰开发。诸佛教法之总源宗于普贤王如来及西方无量光佛无二而一。其心意平和之广阔领域永不激动。无量光佛以无尽悲悯看视六度众生,从其爱之发放中生起观世音菩萨──极大悲悯者。观世音菩萨是诸佛悲悯语立现化身,在无量光佛前祂立誓除非三界众生度尽,不入证觉而住菩萨身。也就是说除非甚深轮回被激起而其中众生已空,否则便留住世间不去。自此,他用大悲引领三界众生到极乐世界──无量光佛净土。据云于一时,观世音菩萨想已完成使命,认为轮回已空,但回首却见众生数目──不多也不少──与从前一样,轮回中众生不灭。他感到沮丧而云:「把众生引度到净土之时刻恐怕永不来临。」菩提心誓句动摇时,头裂为十一片,身体分为千片。此时,无量光佛出现面前曰:「传承之子,何能退失所立菩提心誓句?宜再立誓为众生福祉努力!一如往昔!」无量光佛加持彼裂为十一片之头与千片之身,起而为十一面千手观音,手上各有一眼。如是,观世音便被加持成为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以造福众生。感谢彼觉性感召,于此贤劫,千手化现千轮王,千眼化现千佛陀,此千佛乃观世音菩萨大悲展现。

六、投生中有

于此,心识与身体分离,由于心识已在体外,没有物质支持,粗色身已无,只有一 ( 微细 ) 光蕴身,缺乏父母精华之支持,故此亡者不能感到日月之光。尽管如是,仍有一种光亮,是心意能量,从光体中放出,使亡者有印象,于是能见其途。加上在来生中有界流浪之所有众生能互相看见及互相听闻对方,于此时,心思某地,实时到达,只有未来母亲的子宫与有佛陀之圣地金刚王座除外。「中有」身是一个「意」,故此,当它一想到某地,便能到达某地。

再者,亡者之意拥有一些神通力,纵然此等神通仍稍有染污。故亡者能知他人想法,观见别人如何使用其一生所累积财物,这些人想些什么,和准备为彼作些什么法事。生存者不能睹见亡者,亡者却能见生存者。亡者们一起,为饥渴冷热等感受所折磨,于中流浪,经历之折磨甚为剧烈。

汝等实际于中有中流浪者,乃生前未能行善亦无极恶之人;犯大恶事众生绝不会经历来生中有,彼等死时一阖眼便化生于下等恶道中。反之,广积善行者便即生佛土。一般而言,吾人并非大善大恶,便会经历来生中有。来生中有舍折磨痛苦外别无所有。但如亡者曾成就许多善行,供奉三宝、布施贫者等等,又如他人设置寂忿本尊坛城、修持仪轨、焚烧与加持亡者牌位 (此法使亡者神识提升到较高境地 ) ,亡者便得保护,免于中有之可怖,得到解脱。比如众人合力抢救某人免于堕入悬崖,由是说要为亡者多行善事。

在死后的第一个廿一日,亡者觉受有如生前,彷如拥有躯体与相若之意识,观见周围环境有如在生时。其后,其觉受便近于来生处所,故说四十九天之前三周最重要,如于此时间内有人能为亡者广修善行,则原应堕恶趣者能因三宝悲悯力而提升至善趣中。逾时,则此人业力已推之入恶趣中,三宝悲悯力虽不变,亦无法引入善趣,直至亡者恶业消尽。故此,要为亡者累积大量善行。

修行人熟习并了知彼在来生中有时为已死,便知自己流浪于投生中有,忆起上师本尊,向彼专一祈请,便能转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妙药刹土或光明铜色山等净土。

一成就之喇嘛能召来亡者神识使进入写了亡者名字的牌位,在加以教导及灌顶后,向彼启示真实之道理。能向亡者示以佛道,起码亦能令亡者神识再取人身。一切视乎其业力、渴望与虔诚。吾人可见,就各中有而言,此生中有最为重要。因为,它就是现在。于此生中有,吾人必须好好修行,使吾人不必流浪于其它中有里。

此观世音菩萨仪轨为显密之精华。莲师将之纯化使受法弟子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藏岩库并由上一世敦珠持明德敦多杰开发。

诸佛教法之总源宗于普贤王如来及西方无量光佛无二而一。其心意平和之广阔领域永不激动。

无量光佛以无尽悲悯看视六度众生,从其爱之发放中生起观世音菩萨──极大悲悯者。观世音菩萨是诸佛悲悯语立现化身,在无量光佛前祂立誓除非三界众生度尽,不入证觉而住菩萨身。也就是说除非甚深轮回被激起而其中众生已空,否则便留住世间不去。自此,他用大悲引领三界众生到极乐世界──无量光佛净土。

据云于一时,观世音菩萨想已完成使命,认为轮回已空,但回首却见众生数目──不多也不少──与从前一样,轮回中众生不灭。他感到沮丧而云:「把众生引度到净土之时刻恐怕永不来临。」菩提心誓句动摇时,头裂为十一片,身体分为千片。此时,无量光佛出现面前曰:「传承之子,何能退失所立菩提心誓句?宜再立誓为众生福祉努力!一如往昔!」

无量光佛加持彼裂为十一片之头与千片之身,起而为十一面千手观音,手上各有一眼。如是,观世音便被加持成为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以造福众生。感谢彼觉性感召,于此贤劫,千手化现千轮王,千眼化现千佛陀,此千佛乃观世音菩萨大悲展现。


從我的iPhone傳送

张胜兵医案——胃癌剧痛想自杀,中医如何力挽狂澜

张胜兵医案——胃癌剧痛想自杀,中医如何力挽狂澜

原创 张胜兵中医 


PART

01

胃癌

每当说起癌症,因为我们还无法战胜它,所以总是充满恐惧与不安。如果能早点发现,或许会让它来临的脚步慢一些。癌前病变,给身体敲响的警钟,如果能在这个阶段正确认识、及早治疗,或许能让身体内的癌细胞无所遁形。

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胃癌发生率在癌症发生率中位居第2位,但是我国早期胃癌患者检出率较低,大部分病人发现时已属中晚期。

所以当大家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呕血及黑便;恶心、反酸及呕吐;固定包块;消瘦乏力等等症状时,大家一定要小心,有可能这是胃癌的征兆。

我就遇到了一个患者出现了胃脘部的剧痛,同时伴有呕吐半年,最后去医院一查发现是胃癌,并且可能伴有肺转移,这把患者吓得,想要自杀,最后在其他人的介绍下来到我处治疗。最后在治疗了一段时间后,患者所有的症状都消失了。下面就和我一起看看这个病案吧。


ART

02

病案

患者:邓某,女,72岁。

主诉:胃脘部剧痛,伴呕吐半年,加重一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半年前胃脘疼痛并伴呕吐,经武汉某西医三级甲等医院确诊为胃癌,经相关治疗出现肺部结节,疑似肺转移,患者疼痛加剧并有蔓延之趋势,靠吗啡方能暂缓止痛。患者不堪折磨,偷偷买了耗子药,准备自我了断。其女儿经人介绍,到我处就诊

刻下证:患者食入即吐,大便无力,小便夜起十几次,点滴而出。舌红苔薄白小腻泛淡黄,脉弦滑小数,双关浮。

诊断应该很清楚,西医就是胃癌,中医诊断就是胃脘痛。

脾胃的关系紧密。胃病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脾密切相关。脾胃之气升降协调,共同肩负着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转输的重大责任。若升降失调,各种反常的现象就会出现。

这位患者毕竟已经72岁了,年纪大了,肯定是有一些肾虚的。

患者舌红苔薄白小腻泛淡黄,这明显就是脾虚生湿还有点化热的舌象。

舌下脉络有瘀阻,舌质偏紫黯这明显是有瘀血的表现。

脉双关浮。左关为肝胆,右关为脾胃,左关和右关都浮,意味着肝胆脾胃气机壅滞。

因为她的左关脉(肝脉)出现了浮脉。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脉出现了浮脉这表明肝气郁结了,就影响脾胃的升降,导致中焦气机紊乱,因此患者出现了食入即吐的表现。

同理,大小便也是如此,由于肝气上逆,导致上下不得宣通,气不能下,于是就没有多余的气去推动大便,导致大便无力、小便点滴而出。

脉象弦滑而小数,这也是明显的肝郁气滞、脾虚生痰化热的脉象。

分析了这么多,大家辩证清楚了吧,这位患者明显是寒热错杂、痰瘀交阻、肝郁气逆之证。

治则就是是寒热平调、化痰散瘀、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我用的是半夏泻心汤、四磨汤、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治疗。


PART

03

方子

处方是:姜半夏10克,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人参10克,沉香6克,槟榔10克,乌药10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醋元胡10克,丹参30克,檀香6克,砂仁6克,炒蒲黄10克,炒五灵脂10克,黄芪15,山药15 炒王不留行15,小茴香3克,生姜三片,大枣2个。7剂。

二诊时,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胃口大开,大小便明显改善。病人的家庭环境不是特别好,所以二诊时药物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好在现在改方影响不大,毕竟最难的那一步已经过去了。因为人参、檀香很贵,所以将人参换成党参,去掉檀香,将沉香换成木香,丹参减为15克,砂仁减为3克,大枣减为1个。

三诊时,患者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患者的饭量也大增了,大小便也基本恢复正常了。因此,我们不再使用炒五仙,因为四磨汤已经解决了气机上逆的问题,患者的饭量也恢复了。这些都说明我们已经成功地解决了她的表面症状,现在需要着手对西医所谓的癌症进行更加深入的治疗。几乎不像一个癌症病人了。

为此,我们开始给她服用张氏抗癌丸1号丸子三个月。这些药丸中都含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抗肿瘤药物,可以软化体内肿块。此外,还使用了汤剂一个月,具体是香砂六君汤加减,在汤剂的配制过程中,将里面的半夏换成了生半夏,加了生鸡内金、生山楂、三棱、莪术、生牡蛎、生南星、生鳖甲、浙贝母这些软坚散结、健胃消食、燥湿化痰的药物,还加了丹参红花这些化瘀的药物。

患者前后服用了一个多月的汤药和三个月的药丸后,去做复查结果发现西医所有的检查指标全部正常,所有的症状全部都消失了。这位患者至今还健在,会隔三差五给我介绍几个她的病友,并且送给我一面锦旗。

PART

04

方解

对于寒热错杂的中焦病变,半夏泻心汤是代表方剂。

对于肝郁气逆证,我用的是四磨汤。

而对于患者小便夜起十几次的问题,我们用的是小茴香3克,小茴香可将药效引到下焦小腹部;炒王不留行,化瘀通淋,通小便。这两个都只是一个点到即止的药,并不能真正解决夜间小便多的问题。

真正来解决小便十几次的药是什么?仍然是四磨汤。因为她是由于肝郁气逆,气机上逆,气机不往下来而出现了癃闭,出现了大便无力。

另外,由于她当时疼的厉害,所以使用了止痛效果很好的丹参饮合失笑散,给她活血行气止痛。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个方子的效果居然比吗啡还厉害。止痛效果这么好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对证了。

1.失笑散。

失笑散是由蒲黄和五灵脂组成,它的功效是活血祛瘀,散瘀止痛。它既能够治疗瘀血引起的胸痛、胃痛、痛经、胁痛等等,就是只要是由瘀血停滞所引起的疼痛,它都有作用。而且蒲黄还有止血的作用,所以,对于瘀血带有出血又痛的,蒲黄配五灵脂,那是再好不过。治疗痛经的少腹逐瘀汤里面,就包含有失笑散的成分。所以说,失笑散化瘀止痛是非常厉害的。

2.丹参饮。

丹参饮组成包括丹参30克,砂仁、檀香各5克,或者6克也行。总之是丹参大剂量。作用就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可以治疗气滞血瘀之心胃诸痛。只要是上焦、中焦由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丹参饮都能有作用。所以,丹参饮能够治疗西医所谓的一些由于血瘀气滞引起的心绞痛、心脏病,又可以治疗血瘀气滞所引起的胃痛。对于心、胃气滞血瘀所引起的疼痛,丹参饮是首选。其实很多方剂很多疾病都可以用到丹参,我一般的用量都是30克。丹参既能活血又能养血,具有祛瘀而不伤血的特点。所以我们大量用它为君药。

而檀香性味辛香,最擅长理胸膈脾胃之气,行气止痛。也就是说,在胸膈部、脾胃部的气滞疼痛都可以用用檀香。它具有走串的特性,因为它具有香味,所以可以达到行气止痛的作用。砂仁,是辛温芳香,和胃行气止痛。所以,它们配在一起,就可以活血行气止痛。


3.四磨汤。

对于肝郁气逆证,我用的是四磨汤。四磨汤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组成。功效是行气降逆,宽胸散结。主治肝郁气机上逆而致胸膈胀闷、上气喘息、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苔白脉弦。

如果是单纯的肝郁气逆证,会出现苔白脉弦。但是这个病人不仅仅是由肝郁气逆,她是复杂的证型,所以她在肝脉上出现了浮脉。

4.半夏泻心汤

对于寒热错杂的中焦病变,半夏泻心汤是代表方剂。半夏泻心汤是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可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那么何为痞?但满而不痛者为痞,或呕吐或肠鸣下利。但是这个胃癌病人并非完全是半夏泻心汤证,因为这个病人剧痛。而痞证是但满而不痛。

是不是胃中出现有剧痛,我们就完全不考虑半夏泻心汤了呢?

非也!学习中医,贵在灵活变化。这个病人剧痛,你背了“但满而不痛”这句话,你就马上抛弃半夏泻心汤,这是完全错误的思维。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把《伤寒论》倒背如流,但在治病的时候狗屁不通。就是因为他背条文背得太死了!根本不会灵活运用经方。

半夏泻心汤在这里刚刚好。我们刚才讲了丹参饮、失笑散、四磨汤,已经给她解决了疼痛的问题,那么剩下的需要解决其它的问题,就是半夏泻心汤证。

她疼痛是由它其他原因导致的,她只是一个复杂的证,其中有一个证就是半夏泻心汤证。所以,我们要会把病人的这些复杂的症状,进行拆分组合,要学会排列组合。

当寒邪和热邪同时进攻脾胃,脾胃一定是虚弱的,升降功能就乱了,半夏和胃降逆,顺应脾胃的性质,使胃气下降,脾气就能上升。脾虚还会生痰,痰湿反过来又会阻碍脾胃升降,半夏继续它的老本行,燥湿化痰。

人参、甘草、红枣补益脾胃,帮助恢复脾胃功能。

05

PART





治疗经验

治疗这位病人的过程中,使用的半夏泻心汤是经方,四磨汤、丹参饮、失笑散都是时方。经方配时方在一起排列组合,变化无穷,最后竟然起到了奇效。

学习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试验新的方法,将经典知识和时下趋势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好的成果。就像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只要有效果,是好的,我们就拿来用上。

所以我常说,不管经方还是时方,能够治病就是好方;不管是大方还是小方,能够救命他就是奇效方。为医者无非就是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够救命、救病、救人。

【开方服药请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切勿自行抓药服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

普巴扎西仁波切~刹那间,师与自心无二的窍诀!

普巴扎西仁波切~刹那间,师与自心无二的窍诀!

阿底宝藏 

获得一切共与不共同悉地之根本,乃认定上师为佛陀之恭敬与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时时都应以信心来启开解脱之门,以信心而获得一切上师之密意,故随时都应至诚祈祷。
祈祷有多种方式,例如对仅就五加行之上师瑜伽而做祈祷的弟子来说,首先是接受四灌顶,然后上师融入自心,在自己与上师无别而生起敬信时,将心安住,此时上师融入自己,无论观想上师是从心间融入还是从梵穴融入,总之在自己与上师无二之中安住。那么该如何理解上师与自心无二呢?
首先在我们的内心之中,仍旧还有一种自己与上师对立的概念存在。但当上师完全融入自己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就是上师,除此之外,无有二法。当然这样的理解也已含摄有上师与自心无二之意。但是,当我们逐渐对禅定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时候,我们可不能就仅仅停顿在这样的见解之上。
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导修之时,细致讲解过有相定和无相定,即便是在有相定的见解之上讲解无别,我们是怎么树立上师与自心无二的呢?
先举个例子,例如现前我的手中拿了一块毛巾,当你知道它是毛巾的当下,反观自己的内心,哪一部分是毛巾,哪一部分是知道毛巾的心呢?两者是分不开的,因为能所本来就是一如的。
同样一个道理,当你心里想着上师的当下,此时在你心目当中有上师形象的显现,这种形象为境,而知道上师的念为心,仔细观待一下,此时境和心能否分开?当我们内心忆念上师的当下,哪一部分的心是上师,哪一部分是自己的内心呢?两者是无法区分的。
当然,作为凡夫而言,这一念不会很久,紧接着就会产生分别,此时自然就产生了对立:上师就是自己刚刚所观想的境,而当时知道上师的这个就叫作心。如是第二念起分别时候,能所就已经形成对立了。
但在第一刹那,即想到上师的当下而没有起第二个分别念,在自然想到上师当下安住,此时上师和自心无法区分,也就叫做上师与自心无二。

因此,我们平常一直在告诫弟子,时时不能与上师的形象远离,也就是说,

无论是座上还是座下,时时都要在与上师无别之中行持。

【阿底注:座上与座下无别,是大圆满不共之处。】

当然,当你座上的禅定见解逐渐增长之时,就不需要再树立一个起心动念而观想上师的境,至于这方面更高的见解,我们以后有机会再做宣讲,对大多数信众而言,座下的时候要时时忆念上师,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你能够忆念上师当下,就是上师与自心无二!【阿底注:忆念上师之当下安住,就够了,如果还有个“然后”或还有个是非评判及“保持”之心,就已经画蛇添足的一塌糊涂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措尼仁波切~据说这便等于有了千佛的赞同。事实上,这比遇见千佛更为殊胜……

措尼仁波切~据说这便等于有了千佛的赞同。事实上,这比遇见千佛更为殊胜……

阿底宝藏 

虽然我在《觉醒一瞬间》一书中详细讨论了基、道、果的主题,在这里我会很快地复习一下。有很多解说何谓基的方式,但简单地来说,基是心的本然状态。你可以称之为事物的本性,基是你的本性,具有某些特质,在你身上早已存在。这些特质在目前仅是以种子或潜能的方式呈现。因为基的存在,我们可以运用道,并透过道的修行,我们可以证得果。了解基,意味着了解在我们身上根本存在的是什么。当我们了解了我们的基础,我们的基,并了解哪些潜能存在时,我们也就能够透过修持一个法门,而证得这些特质。但假如我们不清楚自己的本性,那么就很难证得本性,或是辨别误解本性和不误解本性之间的差别。
在此有个基、道、果的基本图解。比如说,在这里的白纸片是基;道,是染污、迷惑的阶段,就像是覆盖在白纸上的黄纸;果是在黄纸被移除后所发生的状态,即揭显了基、白纸。基变成了果。
当谈到基时,我们谈的是白纸;我们的根本状态。道指的是染污的时期。道就像是解释为何黄纸存在,以及如何移除黄纸。假如黄纸和白纸完全相同,表示和白纸无差别——假如基和道无别——那么我们修持佛法就没有目的。假如这是真的,那么应用见、禅修和在道上阶段的行,就没有意义。我们再维持禅定姿势的一切努力——我们的背痛、口干舌燥、眼睛酸痛——就没有意义。这会像试着要把一大块的煤洗成白的。不管你用了再多的肥皂和水,也没有用;煤永远不会变成白的。
所以,假如我们的本性是染污、无明,而且有个真正独自的自我身份——假如这是真的——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来修行。我们可能也会放弃修持的道路,只要喝啤酒或酒,尽情地享受!到海边去或尽力在这个世界上寻欢作乐。这是假设这个世界是个可享乐的地方,而我们也的确能够享受。假如我们能够这么做,那也无妨。但是,在试着于世界上寻乐时,我们试图把被感知的客体组织成感觉愉悦的。一旦愉悦的经验过去了,我们就试着找另一个客体,接着又是另一个,这成为一种习气。我们总是需要一个感知的客体,好让感知者的自己觉得快乐。我们受制于这种方式,有些人像这样度过了一生。
其他人,比较聪明一点的,会想着“持续地追逐一个又一个东西跑,有什么用?这让我老是依赖要有某个东西,才能让我快乐。这样我就失去了自由,一定有比较好的方法,比这个更深奥的东西,我必须找到它。”在探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之后,这个人发现愉悦和痛苦并不是依赖着客体。反而,是因为这种追求——找到客体来喂养与否而定。这种人对找到另一种存在方式和寻找精神修道感兴趣。但也可能对习性的习以为常——不管这是因为客体太诱惑人了,或是习气是如此根深蒂固——这个人无助地被带走,一再、一再地,因此继续受苦。这样一来,吾人错失了自解脱的机会。心过于外放,以至于失去了本家的踪迹。
这种迷惑就像是一整串的概念,遮蔽了本性。我们必须查明关于我们本性、基的迷惑,是否被清除。这个混乱能被清除与否?我们的本性就像是煤炭,不管怎么清洗都永远无法变白吗?还是本性就像是金子,表面有一些污垢,藉由精细的程序能够被去除,而恢复纯金?我们的本性事实上就像是金子。迷惑阻止我们明白根本的状态,这个迷惑是暂时的,是可被清除掉的。
我们的基——我们的根本状态,就像是我们的来源、根源,是一切事物现起的基础——有三种特质:空、明、无二。空性在佛教中被视为极重要的字。下一个字,“明”意指“能知”,也是极为重要。第三个字,即这两者无别,也同样极为重要。请记得这三个字。
我们的基是空的,在此脉络中,何谓空?这表示存在的空,既非常,亦非断。“常”指的是不变,而“断”指的是从未发生,甚至不存在。我们的基两者皆非;反而,基是空的,也因为空,才有可能是明。除非我们的根本状态是空的,否则不可能明、不可能知晓,因为基现在若不是常的某事物,就是根本什么都没有之中。
这个空的特质,就像是一切事物之母,在空之中,得以让一切事物显现。但这个空的特质并不是一个具体、物质的个体。它既非常,也非断。正是因为这个空性,今天在这个世界上你们所有人才能够在这里。也正是因为这个空性,我才能够在这里。因为空性,你们能够说列若林存在着。因为空性,太阳和月亮,以及一切宇宙的其它万物,才能够显现。也正因为空性,没有染污的状态、一切诸佛的净土,和染污的状态、六道众生各种不同的存在形态,才能够显现。
现在假如我们的本性真的是断,就不可能让任何东西率先出现。假如本性是常,就不会有任何改变;本性会像是永恒——或者,假如某件事情发生,就会马上被冻结在那里,永远不会变成别的任何东西。
假如本性是常,你会真的卡住。任何你可能成功采取的姿势,任何你脚的移动,都得够幸运才能运作,不然就会永远停留在原貌。我们在这里、所应验的事实,便是我们本性的证明——我们根本的样貌——既不是常,也不是断。假如我们是常,在一开始甚至不能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显然也不是断——你看,我们可以看到彼此。因此,我们的本性既不是常,也不是断。这是空性在基的脉络表的意义。正因为空性,才有了经验。基于空性,经验以缘起的方式显现。也因为经验,万事才能发生——环境、身体和感知到的客体。
以更详细的方式来说明,我们的根本状态有三种特质:体性空、自性明、和能力无碍。第一种是本身为空。第二种是在自性上,有明的特质、能够明白。第三种是本性如何运作,不受局限也不被限制。第二种特质,明性,是我们本然知晓的方式——知晓但在本质上是空的。这两种特质,空和明,是不可分的。这种无二性,是仿佛虚空般的某物,今天下午的此刻就在我们身上;充满了来自太阳的光芒,这个太阳光和虚空是无法分开的。光明和虚空不能分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光和虚空是不可分的,是一致的。
心的明性指的是空性知晓的特质。换句话说,只要空性遍在,明性也延伸地同样远,没有中心、没有边缘、没有终点或任何方向的限制。任何空性遍布之处,明性遍与之不可分。吾人不能将空与明分成两个不同个体的事实,代表空和明是不能分解的同一个体。空和明是不可分的,这种不可分是三种特质的第三个,能力无碍。
我们必须认出这三种特质,承认它们。在这个认出它们的时刻,概念之心几乎消失无踪。概念之心不能真的掌握空性超越了生、住、灭的事实,且明性也超越了生、住、灭。概念之心必须放弃,自我不能对付基的无立足点,纯粹无法面对这点。招架不住,自我只好放弃。在这种一决雌雄里,自我再也无法竞争。空性总是胜出。
和其它观点比较起来,大圆满教法的优越,在于并不是单单由认出空性,或是认出明性来构成。单是一方并不足以成为大圆满的见。我们必须认出在实际上,体性、自性和能力的不可分,是完全离于任何对空性概念的攀援,与离于任何对明性概念的执着。这便叫做认出本觉当这种指认完全离于任何概念性的心态时——当这是全然清净和真实时——据说这便等于有了千佛的赞同。事实上,这比遇见千佛更为殊胜,因为本觉的状态本身便是真的佛。
心的体性并不是我们必须伸手取得的某个新事物。我们认出自己的体性早已存在,是已有的东西。【阿底注: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从未离开,本来如是。】假如这是我们必须藉由修道来获得的新事物,那么每个获得体性的尝试,都会成为一个造作的行为,是透过精心努力来所策划出的某个东西。这样的修行永远不能被称作“保任本然”。而且,假如我们获得了一开始没有的状态,是稍后才有的,它就变成是某个造成的东西,而不是发现早已存在、基础的某个东西,这是不正确的,也会频频出错。
重述一遍,我们必须认出体性是空、自性明、和能力无碍。我们在道上,也是这么做;在被修持的道上的同时,并没有新的基。我们得接受,被认出是心之体性的事物,是早已存在的基。道的修行,便是承认这个早已存在之基,而不是制造出某个新的东西。某些法门对促进指认是必须的,一开始我们应该知道这个法门,但之后我们就必须离此法门。
这三种特质——空、明、和无别一体性——的不可分性,表示他们不限于只是成为某一个或另一个;他们是完全不受局限的。当这三种特质的实际状况——表示何者为真、其真正的样貌——不被欣赏时,就会被误解成别的事物。经由我们对概念的攀缘,体性空被误解为身;自性明,即允许意义的沟通被误解为语;而它们无别的一体性,则被误解为分别心。
这是一个困难的课题,而了解之所以困难的原因,在于这个真相不是一个可见的个体;它是隐藏的,而要了解隐藏的事物是困难的。但纵使困难,至少试着去了解是好的。我们不需要封闭自己的理解,只因为某件事看起来是困难的,而想着:我不了解,所以这是不需要去了解的。当我们从事禅修时,在实际经验里,对于基的描述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之间有某种关联。那时我们便可以欣赏什么是什么;铃响了,我们会说:哦,是啊,就是这样。这是在一开始要有基的观念的理由。
我们的基是体性空、自性明、和这两个特质的不可分。但是,我们将他们误以为是身、语、意。请了解体性、自性和能力本身,并不是造成迷惑的原因。反而,迷惑的原因是不能认出基的本来样貌。简言之,迷惑产生了。迷惑代表不能认出本来样貌是本来样貌,将它认为是别的东西。
空的特质提供了不惑或迷惑的自由,它包含了两者。迷惑的发生,是透过明的特质。身的无误清净体验,智慧、净土等等,这一切都来自于明的特质。而六道众生迷惑的经验,染污的概念,也来自于明的特质为何会这样?为何染污的经验会产生?因为我们不能认出空性和经验是无别的。当经验产生时,我们无法认出它和空性无别。反而,我们执着于经验是固实的,我们做到了某种程度,使经验不容许被视为仅是空性的表达或示现而已。
重点是我们都有成佛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有基本的东西,体性、自性、和能力,所以机会永远都在手边。但因为我们不能认出实际的情形,就有了迷惘;有了迷惑和染污的特质。这阻碍了吾人证悟。这个迷惑障蔽了基,于是道的阶段和迷惑合而为一。当我们成功地去除迷惑时,当迷惑被清除时,我们就证悟了。在基、道、果中,我们目前是在道的阶段。
你必须了解佛性超越常或无常的某种东西。身为人类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概念性心态,拒绝去接受挑战这两大类的任何事物。对理性来说这似乎说不通,理性习惯于视一切事物为常或无常。染污的特点是你所经验到的任何事物,当你去探求它到底是什么时,永远也达不到;一切事物基本上是不可寻的。当它不可寻时,我们仍旧将一切事物当成真的来经验,这便是活在迷妄中。假如我们的世界不是妄念,那么当我们智识性探求任何所感知的事物为何时,应该总能找到其原貌——因为我们应该在一开始就正确地感知到。既然情况不是这样,结论就是,我们是迷妄的。
有太多事情我们找不到答案,因为没有可能的答案可被找到。这是染污的另一个暗示。有许多问题即便科学家也无法解答。不管再怎么训练有素的学者,还有许多无法解答的东西。假如凡事都有答案,那么在一开始就不会被搞错!
当我们探究目前的概念是从何而来的时候,没办法找到任何真正的来源。概念系因迷惑而应景产生,就像是梦中的风景一般。不要担心这个;这不是什么好沮丧的事。有些人一听到凡事就像是昨晚的梦时,马上就觉得沮丧。但事实上,发现真实的情况,的确是值得高兴的事。
“这一切幻相的幻化不是真的,但是我、感知者,我是真的”。这种态度并没有帮助;这只会加深我们的痛苦。最好是想着:既然所感知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所以我、幻相的感知者,也是个幻影。措尼仁波切好像就坐在你面前的法座上,但你真的去探究什么是你所称的措尼仁波切,并不能真的找到任何个体。
在我们注视时不可寻,但事物似乎在哪里:这便是幻相的定义。这就像是热天时高速公路上的海市蜃楼。前面看起来仿佛有水;你朝着它开过去,与其将会开过水洼,但却永远到达不了,幻相就是这样。当没有一个“我”时,似乎有个“我”;当没有自我,没有所有者时,似乎是有的。这全是魔法秀。
你可以说我们幻相的状态,就像是好莱坞的电影。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可以展现一个人的全部人生,但在现实中,这只是一系列个人分镜的集锦。同样地,没有但却相信有个我,和没有却相信有个拥有者的情况,可以说,是一格一格串起的片段。这些片段让人着迷,看起来像是一部完整的电影。
我们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坐在那里看着电影荧幕,引发各种不同的情绪。看着电影,我们看到似乎在那儿,但却不是真实的某些事情。看起来好像某些事物被感知到,但当我们仔细观看,根本就没有东西在那儿。不仅好莱坞的电影是这样;我们自己的人生电影也是如此。
电影对于人生的整个视野,是如何以迷妄时刻的事件凑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人生是一个延续的幻相,是一个非常好的譬喻。事实上,人生就像是一部电影。我们可以认为人生如戏,一个幻剧。你仅是这剧中的一个角色,一个参与者。有了凡事、包括你自己,都是幻相化现的心态,代表你没有真正陷入其中。否则,假如你无法认出这便是真正的样貌,就像是把电影当成真的,因此而受苦,虽然这只是部电影。
我们的人生处境就像这样,不是真的,但同时,我们却不是一直这般地看待人生。我们需要认出这种缺乏明白、缺乏了解事物真正的样貌,然后对付它。要了解这点,需要修行,我们必须修学不迷妄,有系统地让我们走出迷妄。
我们的处境,是一体的两面。我们欣赏在某种程度上,凡事是幻相,就像我们置身其中的电影一般。同时,我们并不是一直都真正了悟这件事。只是有凡事皆幻的概念并不够,因为我们一再地深陷其中。影片的胶卷已经录下了;准备好在我们人生的荧幕上播放。当我们不能拒绝这件事发生时,可以面对并渐渐变得越来越不迷妄。
要对付迷惑的状态,有三要点:见、修、行。有了这三者的帮助,迷惑会趋近我们自身的经验;迷惑会被代入真实人生中,不再只是个故事。截至目前为止,比较像是在讲述一个怎么回事的故事,我们基的故事是什么?假如有迷惑,是怎么产生的;这是怎么回事?
看着这部电影,似乎有些目的;我们获得了娱乐。有些类型的电影在结束时,你可以走出来,忘掉它。这是播放生、老、病、死、爱、暴力、这一类的老掉牙的主题的电影。总之,这不是最好的电影。有另一类的电影,净土的电影,你不必走出来。但这不是我们目前置身其中的电影。
你可以说有六种众生的六部电影。在人道中的特映片名,叫做生、老、病、死。饿鬼道的电影,是真的饥渴交加,胃大得不得了,脖子如此纤细,很难到处走动。
每部电影都有专属的制片和导演。导演的名字叫做共业。他指挥属于同一部电影的所有演员,将他们全部带到同一个地方。这个导演非常聪明:他不会把不同电影的参与者搞混。人类不会在地狱电影里现身,地狱的众生也不会出现在人类的电影中。最好的结局就是杀掉这个导演,因为这就没有电影可拍。假如你不够聪明能办到,那么你只好试着杀掉荧幕、电影所放映的戏院。但假如你抓不到制片、导演的团队,那么他们就会在老地方准备开始拍另一部电影。
假如你真的想要离开轮回,离开电影院,你需要去除控制导演、业的东西。那就是制片——无明先生。正是无明先生、无知,资助了导演。导演可能有技巧,但没有资金、资助,就没办法拍片。无明就是制片。
有任何问题吗?
学生:您说这部电影的片名是生、老、病、死。听起来像是恐怖片。我不想待在这里观看,但或许有另一部影片。或许是历史片,关于我们宇宙的历史。从某个观点来看,或许是非常有趣的电影。但您怎么知道这部电影是关于痛苦的?讲的全是苦吗?
仁波切:事实就是如此,这部电影需要观看者。你选择自己的频道,不是吗?有很多观赏的方式,你可以用只是在看着幻相的方式来观看。或是用亲身参与、真正深陷在幻相中的方式。这两者都是可能的,稍后我会再做解释。
和这个不同的,是佛陀故事的电影。这是部相当成功的电影剧本。在这部影片中的人物开始了解到:嘿,这里发生了什么事?以这种世俗方式继续下去,只会带来痛苦而已。为何会如此,为何到最后总是痛苦的,是有原因的。是可能停下来的;有出路的。方法就是停止制造苦因。
绝对是有方法,能够导致另一种电影。佛陀发现了这个方法,即使藉由在生、老、病、死电影中的观看与表演,佛陀发现了四圣谛。所以,现在,在你自己电影中担任演出时,请用佛陀的剧本。模仿佛陀。认出有苦,舍弃苦因。修持道,并了悟苦的止灭。


從我的iPhone傳送

李可医案精华讲稿干货收藏

李可医案精华讲稿干货收藏

五味学苑 


《李可医案处方集》。从2006年开始,我就在跟李可老中医,我花了很多精力搜集、琢磨他的一些病案资料,有一些体验,想跟大家分享。这本书原始的处方90%以上是我提供的,我当时也排了序,一部分病案按六经排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还有一部分病案,比如说中医的头痛、眩晕、腹痛等,就是按杂病排序,类似于《金匮要略》,还有一部分是按西医排的,比如说肺癌、带状疱疹。
后来孙其新老师整理后还是按他的思路重新排序。今天我就把按六经排的这一部分内容,挑一部分给大家讲一下,主要思路就是以六经为纲。无论是跟李老学,还是跟张仲景学,首先看一个病不是辨方证,而是分六经。不管是杂病、眼科、内外妇儿,首先要定六经,定了六经以后再定治法、定方药。
首先看这个太阳的方子:麻黄5g,制附片24g,辽细辛23g(后5分),生姜10片,葱白4寸。加减:咳嗽痰多,加生半夏30g,干姜20g,五味子10g;鼻流清涕,嚏,加辛夷45g,苍耳子10g,白芷10g(后5分);精神不振,厌食便溏,加红参10g(另炖),焦三仙各10g,炒谷芽10g;怠惰思卧,加炙甘草48g,肾四味各10g。
我为什么把这个方子放在第一呢?是因为李老用了很多加减,像张仲景一样,这些加减就基本上让你掌握这一经的情况。我们临床上的病是千变万化的,像桂枝汤、麻黄汤这样原方不动的病证是比较少见的,所以这些加减对我们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是一个麻附细的方子,葱白和生姜是内和胃气、发散风寒、兼温阳的佐使之剂。为什么李老要用半量,因为这是给小孩拟的一个方子,一般在12岁以下李老就拟半量的方。辽细辛后面写着后5分,就是在最后5分钟再把它下进去。
刘沛然先生的《细辛与临床》中专门谈细辛,他用细辛最大量用到120g,23g差不多就是45g的半量。细辛在《伤寒论》里面,像小青龙汤,常规都是用三两。加减方面,咳嗽痰多加生半夏30g,干姜20g,五味子10g,也是半量的用法。
在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里面就提到咳嗽痰多的时候用姜辛味或姜辛味夏,实际上是小青龙的用法,可以看出来是痰饮。鼻流清涕,嚏,加辛夷45g,苍耳子10g,白芷10g(后5分),就是苍耳散。辛夷用到那么大量就相当于细辛,因为它的毒性比较小,所以用相当于三两的量。苍耳子因为有毒性,所以用10g。白芷因为怕它的香气走散,就在最后5分钟下进去。
在太阳表证中一般是三大病机,最轻的叫伤风,大多数伤风都是上窍不利,有风寒,也有风热。风寒表现为感到一些鼻塞,喉咙发紧,身上发皱不舒服,这些葱豉汤就可以搞定;风热用桑菊饮就可以了。温病的方,像桑菊饮也可以调和营卫,用于上窍不利、营卫不和。
一般寒伤风用葱豉汤,热伤风用桑菊饮就可以解决。到了营卫不和,就有寒热身痛,营卫不通则痛。营卫不和、卫阳被郁就发热,卫阳受到影响则恶寒。凡是有表证、寒热身痛的情况,都已经到营卫不和这个程度了,再进一个层面就有肺气不畅。表证实际上就是上窍不利、营卫不和、肺气不畅这三大病机,都是有寒有热有燥有湿。在湿热病的芳散表湿汤里面,就论述得比较好。在燥气里面,像桑杏汤、桑菊饮都可以用于燥热初期,凉燥用杏苏散。
像一般风寒的葱豉汤就可以了,到营卫不和的层面采用桂枝汤,到偏热的营卫不和阶段,银翘散也是可以用的。李老的观点是,所有的外感必含内伤,感冒必然因为正气不足,正气不足就是少阴阳气不足。这个观念导致对所有的外感都用麻附细来治。
对体表虚之人就加乌梅、党参或人参,一方面不伤正气,另一方面不要让麻黄疏散太过。精神不振,厌食便溏,加红参10g(另炖),焦三仙各10g,炒谷芽10g。精神不振说明病人正气有问题,焦三仙、炒谷芽说明他有伤食的问题。小孩子比较容易伤食,李老用了焦三仙、炒谷芽。倦怠思卧,有肾气不足的情况,李老就加炙甘草48g、肾四味各10g。炙甘草48g正好是附片的一倍来预防它的毒性,让附子助阳但不要让发热加重。按语方面,李老认为阳虚证占得多,多到90%以上。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一切外感必夹内伤,所以李老多用麻附细治外感,麻黄汤、桂枝汤就用得少一些。
在虚人外感方面,李老就用麻附细梅参,细看有点像生脉散。乌梅、山萸肉、五味子在厥阴病是收敛阳气的药,使阳气不要太耗散,用在太阳证就可以抵消麻附细疏散太过的情况。麻附细基础用法就是托透法,对所有正气损伤而又外感的都可以用麻附细托透。麻黄是开太阳最好的药,不但是表证,所有的通行阳气最猛的药就是麻黄。像阳和汤里面为什么要用麻黄,因为它通阳气最厉害。
有一些药是六经都可以用的,比如说甘草、参;有些药是典型代表一个经的,用石膏、大黄就基本是阳明经证、阳明腑证,大黄和石膏是阳明药;麻桂是太阳之药,尤其是麻黄;附子就是少阴之药;麻杏石甘汤说明已经不仅是太阳,还跨入阳明;葛根看上去是太阳之药,其实它是阳明经药;白术、干姜、茯苓都是太阴之药;真武汤已经是横跨太阴、少阴;柴胡是少阳之药。
我们有六经的药、有六经的方、有六经的证,黄煌老师甚至研究六经体质,这都是为了一体化,为了用药更方便。肾四味是李老常用的方,在成人一般用30g,分别是菟丝子、枸杞子、补骨脂、淫羊藿。到发热38℃以上加生石膏250g,有白虎之意。石膏250g是白虎汤的量,无论是大白虎、小白虎、竹叶石膏汤。
看李老太阳的第二个方。麻黄10g,制黄附片45g,干姜30g,辽细辛45g(后一刻),辛夷30g,白芷10g(后5分),生半夏45g,高粱米50g,炙甘草90g,红参15g(另炖),生姜45g,葱白4寸。煎服法:加水2000mL,文火煮取1000mL时加入参汁,于子、午初刻各服1次(附子逐日增加10g,加至四肢发热、口舌微麻为度,连服30剂。附子超过100g后,水加至3000mL)。
这里我们要看到一些与张仲景的区别。张仲景的细辛是不后下的,李老是仿张仲景小青龙的量。张仲景用半夏有几个档次,最多用两升,大约260g。大半夏汤用两升,有蜜和人参反佐;小半夏汤用一升,约130g;大多数情况下,张仲景用半夏都用半升,比如说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约65g。这个方就是半夏秫米汤,是《黄帝内经》的方子,治“胃不和,则卧不安”,在李老那里,半夏用生半夏,秫米用高粱米。
我个人经验认为《黄帝内经》里面的半夏秫米汤,秫米用的是黄秫米,这个各家还是有争议的。一看半夏秫米汤里面用高粱米,就知道李老用它来治失眠的。炙甘草用90g,一方面减少制附片的毒性,控制它的峻烈之性,让它的阳气潜藏,而不让它的阳气升发,以土伏火,使阳气既充足又潜蓄。细辛是交阴阳之药,是交通太阳和少阴最好的药。辛夷、白芷就是有苍耳散的意思在里面,病人必定有鼻塞流涕的上窍不利的表现。
生姜、葱白说明病人有寒伤风。用红参说明病人还是有虚象。煎服法为加水2000mL,温火煮取1000mL时入参汁,于子、午时初刻各服1次。现在90%以上的医生是不写煎服法的,张仲景每一个方子都写煎服法,而且是有区别的。李老在这方面是仿仲景最多的,而且煎服法非常慎重。
下面继续写道:10剂以后加枸杞子30g,菟丝子30g(白酒浸一刻),仙灵脾30g,补骨脂30g。附子逐日增加10g,加至四肢发热,口舌微麻为度,连服30剂,附子超过100g后水加至3000mL。一般李老用附子超过100g有中毒可能,用水3000mL煎成500或600mL,分3次服,大多数人都不会中毒。
这个方子值得学的是,大家在没有把握的时候或病人年龄较大的时候,附子每天增加10g。菟丝子有白酒浸这一习惯,仙灵脾用羊油炒。第三个方:麻黄120g,生姜30g,大枣30g,葱白1尺,黑大豆30g,核桃6枚。这是一首太阳无汗的方。我们知道麻黄汤能够解决痛的问题,能够解决没汗的问题,能够解决喘的问题。
张仲景的麻黄最大量用到六两即90g,我们看到李老用到120g。张仲景的大小青龙、麻黄汤都是分三次服。麻黄汤用三两,大青龙用六两,越婢汤用六两,为什么这个时候可以用,因为有石膏牵制它。这个方子,李老用麻黄120g,生姜30g,大枣30枚,葱白1尺,黑大豆30g,核桃6枚。核桃有滋肾补少阴之意,黑大豆有类似之意。这个方很像《外台秘要》的麻黄葱豉汤。
李老用麻黄不放心的时候是先煎的,分三次或五次服,服了半个小时后李老会到床边摸病人的尺肤部位,如果已经有汗或湿润了,就把麻黄倒掉。如果病人是有心律失常或者体质较差的话,麻黄慎用大量。孙其新老师把这个方命名为“麻黄五虎汤”,病人一定是玄府闭塞,并要考虑到它对心脏的影响。

第四个方是太阳虚化方:制附片50g,桂枝45g,杭芍45g,炙甘草60g,肾四味各30g,生晒参30g,三石(龙牡、磁石)各30g,生姜45g,大枣20枚。煎服法:加水4斤(2000mL),文火煮取1斤(500mL),分2次服。

李老发明了“太阳虚化”这个词,是少阴太阳同病,少阴比较虚不能资助太阳,比如有麻黄汤的虚化、桂枝汤的虚化、小青龙汤的虚化。张仲景不但有虚化,还有寒化、热化,像麻杏石甘汤是热化,热象到了阳明,虚化就是到了少阴阳气不足了。这个方是桂枝汤的虚化,即桂枝加附子汤。
张仲景的桂枝加附子汤是用于阳虚漏汗不止,是太阳病发汗太过造成的漏汗不止。前面说“太阳”,肯定有“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的表现,后面写到“自汗,背部如冷水浇灌”。
方用制附片50g,桂枝、杭芍各45g,炙甘草60g,肾四味、生晒参(另炖)各30g,三石各30g,生姜45g,大枣20枚,以水4斤(2000mL),文火煮取1斤(500mL),分2次服。桂枝、芍药、甘草实际上就是桂枝汤,用的量也和张仲景一样,张仲景在桂枝汤里面用甘草30g,这里用60g,主要是要制附子的毒性。三石就是龙骨、牡蛎、磁石。这个病人是感冒,但有自汗、背部如冷水浇灌这一特殊地方,感冒有自汗肯定是一个桂枝汤证。背部为阳位,若背部如冷水浇灌,说明阳气不足,也反映少阴阳气不能上来。
这里再说一下芍药的问题,李老用桂枝汤一般用白芍,我用桂枝汤一般用赤芍。虚化就是少阴阳气不足,治疗虚化就是加一味附子进去。
这个方是用于太少两感证,小青龙汤证虚化。方用麻黄10g,制附片100g,辽细辛45g,高丽参12g(冲服),生半夏75g,干姜30g,五味子30g,炙甘草120g,生姜75g(切),枸杞子、菟丝子(白酒浸)、仙灵脾、补骨脂各30g,葱白4寸。煎服法:加水6斤(3000mL),文火煮取600ml,分3次服。小青龙汤加了附子就有麻附细的意思。高丽参主要解决虚的问题,姜辛味夏都是治疗喘咳痰饮的。用量上和张仲景还是有一些差异的。按麻附细,细辛用30g,按小青龙汤,细辛用45g。如果是助少阴阳气,李老用制附片从100g开始用。炙甘草120g,说明李老特别慎重,防止中毒,并以土伏火,使少阴阳气得以潜纳,而不至于助阳致发热加重。
小青龙虚化实际上相当于张仲景的小青龙汤证。煎服法与张仲景也有区别,张仲景的小青龙汤是以水一斗(2000mL),煎成600mL,分3次服。后面是李老的培元固本散,用于一切慢性病扶正补虚。培元固本散:20头三七200g,血琥珀、高丽参、血河车、鹿茸各100g,尖贝、沉香、冬虫夏草各50g,蛤蚧10对。尖贝、琥珀、冬虫夏草是用来降肺气纳肾气。李老的培元固本散有很多加减法,但一定是用于邪气不盛、补虚、缓则治本的时候。
在少阳这块,李老、卢崇汉、刘力红都贡献不多,乏善可陈,黄煌比较喜欢用柴胡剂。我个人觉得用经方柴胡剂最好的还是江尔逊。李老治胆石症用大柴胡还是比较多的,只要用柴胡剂,李老用柴胡要用到120g。小柴胡汤煎服法是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三升,分3次服。我们来看看太阴病。
太阴是李老最重视的,三阴统于太阴,李老用附桂理中、附子理中解决很多问题。他的特点是用量比较大,大理中比张仲景的重一倍。但李老还有一句话:“太阴如土,少阴如火,理中不效,急用四逆。”在理中里面,李老常把附子加进去,因为他感到单独治太阴不行。
一旦用附子就肯定跨越到少阴。此方用白术、干姜各45g,砂仁30g,天雄45g,吴茱萸30g,炙甘草30g,油桂10g,肾四味各30g,高丽参15g(冲),五灵脂30g,生姜45g,大枣25枚,核桃6枚(打)。用吴茱萸说明有阴寒凝结,它是厥阴寒凝之药;肉桂也是厥阴之药。这个方子以理中为底,太阴为主。
但有火不生土,又加有附桂,也用了厥阴破坚冰破寒凝之药——吴茱萸。吴茱萸汤里面吴茱萸是用一升,即60至100g,现在唯一疑惑的是不知道它是生药还是干药。但我们称过现在二升的吴茱萸在200g以上,所以我们用的剂量比起张仲景用的还是小很多。吴茱萸在张仲景那里是要求烫洗,就是要用开水冲两三次。李老用吴茱萸是先煎两三分钟,然后把水倒掉,再加其他药一起煎,以抵抗吴茱萸的峻烈之性。
另外,吴茱萸也和生姜同用,人参也可以缓解吴茱萸的峻性。吴茱萸汤里面最主要是吴茱萸,但它配伍的生姜、大枣、人参都是来缓解它的峻性的。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里面,吴茱萸是用二升的。所有太阴之病都可以考虑用理中或附桂理中。什么是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李老或张仲景的太阴病都偏于虚寒湿证,本寒标阴证,用理中解决不了就用附桂理中。
太阴病第二个方是太阴累及少阴,投以固本托邪。具体的方子是:白术、干姜、生晒参(捣)各90g,五灵脂45g,吴茱萸30g,生黄芪250g,油桂10g(后5分),麻黄5g,制附片90g,辽细辛45g(后5分),赤石脂30g,炙甘草90g,鹿茸1.5g(冲),生姜45g,大枣25枚,葱白4寸。参术姜草为理中之意,吴茱萸、油桂就有厥阴寒凝之意,麻附细有托透之意,可能有合并外感或表里两经问题,白通汤也是用葱白4寸。
病后期用第二个方,金匮肾气丸、大黄虫丸服用。不管是第一个方还是第二个方都是以太阴为主,根据症状加减。像吉益东洞写的《药征》,加减药一定要有证据。李老用大黄虫丸治癥瘕,如肝硬化、子宫肌瘤等。
太阴病第三个方,参术姜草各30g,这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太阴病方。卢崇汉学派解决中焦问题多用平胃、二陈。这是三阴统于太阴,李老比较习惯用的方,具体如下:白术90g,干姜90g,制附片90g,茯苓45g,山萸肉90g,高丽参15g(冲服),油桂10g(后下),炙甘草120g,生半夏45g,生姜45g。
在第二届扶阳论坛上,孔乐凯代李老发言,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三阴统于太阴。解决一切代谢病(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就用三阴统于太阴,就是用附桂理中来解决。治疗免疫病就用麻附细为底,用托透法。像山茱萸、五味子、乌梅这类药为厥阴之药。厥阴之上,风气治之,这是对肝的疏泄功能的概括。肝气控制不住,就会出现中风,这时候要用敛的方法,要用山茱萸、五味子、乌梅之药。来复汤、乌梅丸就是厥阴之剂,生脉散里面的五味子也是解决厥阴的问题。
张锡纯说,阳气耗散的时候最关键是要敛,救命之药要用山茱萸,五味子也可以解决。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里说,汗出、脉散大的时候也用生脉散来救阴。
再看看少阴病。
第一个方:炙甘草90g,干姜45g,炮附片45g,高丽参15g(冲服),山萸肉90g,三石各30g,麝香0.1g(顿冲)。煎服法:加水2000mL,文火煮取300mL,分3次服,旬七(每十天服七天,停三天)。这个是五志之变方,我们知道君火统神明,少阴统五志。所以李老写,五志之变,悉属少阴,久服六味丸,助纣为虐。情志病变要考虑少阴的问题。
这个方子用炙甘草90g,干姜45g,炮附片45g,高丽参15g(冲服),山萸肉90g,三石各30g,麝香0.1g(顿冲),加水2000mL,文火煮取300mL,分3次服。这是一个破格救心汤原方。不要以为破格救心就是救命之药,很多情况下,如失眠、虚汗,都可以用破格救心,适当加减。麝香在这里是通十二经的,解决经络不畅、鼻窍不畅的问题,还用来醒神开窍,是开通、醒神、通经的第一峻药。
李老的麝香最大用到每天1g,每次0.5g,分两次黄酒冲服。之前有一个病例,病人的嗅觉完全消失,李老就用大剂量麝香去治。李老在这里用破格救心是治疗情志病,也可以用四逆汤。在第一届扶阳论坛上,李老讲治疗忧郁症就是用四逆汤。
个少阴方是李老的温氏奔豚汤,它是温潜法的代表方。
温潜法还有潜阳丹。具体用:制附片100g,油桂(后下)、沉香、砂仁(后下)各10g,山药60g,茯苓45g,泽泻、怀牛膝、红参(另炖)各30g,炙甘草120g,枸杞子、菟丝子(酒浸一刻)、仙灵脾、盐补骨脂各30g,生姜45g,大枣12枚,核桃6枚(打),回龙汤。
煎服法:加水6斤(3000mL),文火煮取1斤(500mL),子、午初刻各服1次。要想附子起温潜的作用至少要用100g,如果用15g,不但不能潜,还起到兴阳的作用。有些失眠症没有热象,其他药解决不好的时候用温氏奔豚汤就比较好。
接着这个是少阴病阳衰失统。病人年过六旬,阳衰失统,诸症蜂起。
方药具体如下:
制附片45g,干姜、炮姜、红参(捣碎入煎)各30g,炙甘草90g,辽细辛45g(后一刻)。煎服法:加水2000mL,文火煮取500mL,子、午初刻各服1次(冷服)。这是麻附细和四逆合并的方。卢崇汉用姜比较好。
细辛驱逐阴寒,连通表里。最后这个方是李老给朱良春看病的方子。朱老腿冷,但是年龄较大,又有高血压,李老考虑了很久才开出这样的方子:制附片180g,干姜50g,辽细辛30g(后一刻),桂枝40g,白芍50g,炙甘草30g,红参30g(捣碎入煎),加适量蜂蜜、童便。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4年2月6日 星期二

[修心七要-2-3] 修持世俗菩提心的正行:慈悲心的练习

[修心七要-2-3] 修持世俗菩提心的正行:慈悲心的练习

巴沃法影



恰卡瓦耶谢多杰根本颂

蒋贡康楚罗卓泰耶仁波切论释

第九世堪千创古仁波切讲述

堪布罗卓丹杰藏译中、审订





修心第二要:正行修习菩提心

两种菩提心的正确修持方法


修持世俗菩提心的正行:慈悲心的练习

接下来进入世俗菩提心的观修。世俗菩提心的观修,是帮助你建立一个基础,帮助你更容易了解什么是胜义菩提心。一般在胜义菩提心的观修之前,要累积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世俗都是虚幻的,一切世俗的相就跟梦中的景象是一样的,都不真实存在,只是相对性的存在而已。但是,世俗中也有好、坏的分别,也有善、恶的差别。我们活在这样一个世俗的显相当中,就必须取其中的好,舍弃其中的不好。取其中的好,指的就是要具备世俗菩提心。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要修世俗菩提心?很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在这样一个相对的世俗世界里面,总是会有很多的念头。但是,我们要有一个很重要、很好的念头,就是利他的念头。活在这个世间,利他的善心是片刻不能忘的!相反的,什么心是最不能有的呢?就是伤害他人的心,绝不能有,这是最不好的。

在世俗生活中,善心的特质就是对他人好之后,对方也会用这个好来对你或对其他人,这个好会产生力量,让世界也越来越好。这是善心的一个很特别的特质,非常重要!相对的,恶心也有这样的特质,它会让自己不好,也会让别人不好,一切越来越不好,那就是痛苦和轮回。所以,我们要修世俗菩提心。为什么要修世俗菩提心?因为它是很重要的善心,我们要不断培养善心,消除恶心。

世俗菩提心的观修,没有谈到万法的本质是空性的,没有谈到无我,也没有谈到一切如梦如幻。它相对谈到的是:有我、有他。在世俗的相对幻相中,世俗菩提心还告诉你有自、有他;有善、有恶;念头有好、有坏。世俗菩提心要把握住,是要有利他的心,要抓住好的部分,而在相对世界中不好的或者是恶念,要将它消除。

世俗菩提心修持的重点,就是要把握住你的善心,不断培养善心,消除恶心。透过善心的培养,就是修心。世俗菩提心的观修,要先从善心着手,就是从慈和悲开始,它包含了慈心和悲心。

“慈心”是你知道有更究竟的快乐,众生应该要得到这种究竟的快乐,你想要帮助他们认识、得到究竟的快乐,这就是慈心。“悲心”是你看到众生的苦,看到众生受苦时,你会强烈的生起,“唉!真是可怜!想要帮助他”的这种心。不管你做不做得到,是不是真的有机会帮助受苦的人,心中要有很强烈的心说:“我要帮助他。”我看到了他的苦,一定要帮助他从痛苦中出来,这就是悲心。

世俗菩提心就是不断练习慈心和悲心。看到众生的苦,你要消除他们的痛苦,生起悲心;看到究竟的快乐,你要帮助众生得到快乐,生起慈心。世俗菩提心的观修,就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培养你的善心,进而同时消除你的恶念、不好的心。这个方法就是“杂修二取舍”。

“杂修”就是要交替着去修“取”和“舍”。“取”的意思,是指他人痛苦要领受过来。“舍”的意思,是指把快乐、好的东西甚至财物分享出去,舍出去给一切的众生。“取”是把众生的不好取过来;“舍”是把我们的好给出去。

在世俗的世界里面,就会有我、有他;有妄念,就会有执着。“有我”是执着自己,“有他”是执着他人。执着自己就是觉得我最重要、我很好,因而生起强烈的我执。执着他人是指他人比我更重要,我们都是平等的,甚至他人是更重要的。执着有我,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过头了就不好了,以我为尊就是不好的。所以,“二取舍”的口诀就是提醒你,他人彼起你自己更加重要,你要不断练习“取”与“舍”的修持。

他人的不好我来领受——取,把自己的好给他人——舍,这样“二取舍”的实际观修方法,就是透过呼吸、透过风息来修持,这就是“彼二乘风息”。取舍也称为施受法,首先要观想众生都在你的前方,要清楚的知道我在这里,众生在前方。

接着,要开始觉知你的呼吸,呼吸要保持自然,呼出去的时候,要观想自己一切的好、一切的善、功德,甚至一些的财物,都随着你的气息呼出去,像白光一样遍满照射到前方一切的虚空,前方的众生也得到了这样的善与白光的利益。接着在吸气的时候,要观想众生不好的、痛苦的、他们的逆缘、障碍,都像黑烟一样,他们所有问题被你吸进来,都消除了。这种施受法的修持并没有太复杂,就是如此随着呼吸去观修。

很多人会觉得把别人的不好吸进来,把我的好给出去,万一真的别人的痛苦都跑到自己身上来,那不就太惨了!如果你不了解这样修持的原因,是真的会害怕的,但其实你完全不用担心这样的事会真的发生。如果你知道因果业报的道理,就会知道众生的业或痛苦,是不可能透过吸气就吸过来给你;你的好,也不可能真的透过呼出去就给别人。为什么?因为苦乐的果要有因,自己造了那样的因,才会有那样的果;如果你没有造苦乐的因,就不会有苦乐的果。换句话说,别人的苦,不可能因为你的呼吸而吸进来;你的乐,也不会因为你的呼气而给出去。

那么,既然呼吸不会真的造成别人的苦乐,为什么还要修持施受法呢?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本来修持施受法的目的,就不是真的要把别人的痛苦拿过来,把你的快乐给出去。修持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你对自己的执着。

透过施受法的练习,你学习放下自己执着的东西,学习放下你自己。透过吸气的观想,让你能更关心众生的苦,让你能有更多爱他人的心、执着他人的心,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世俗菩提心的观修,就是让你练习放下自己,多去关心别人,让你的善心越来越强。透过不断地练习,自己内心善的力量越来越强后,你会发现别人也能感受得到,就能真的利益到别人,这个才是观修最主要的目的。

但是,透过把别人的逆缘、障碍吸进来这样的观想,对有些人来说,还是会有一点害怕,心中还是会不安。为了消除你的妄念与不安,你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观想,就是呼气出去的时候,也把一切都呼出去了。吸气时,可以观想自己的我执,就像一个小小的东西在心中,被吸进来的黑烟、痛苦给打散了。你的我执本来可能是一团很厚重的东西,但透过吸进来的黑烟、不好的东西,让我执融化了、消除了。以这种方式观想,你可能就比较不会担心真的把别人的恶业、痛苦吸到自己身上了。

“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就是世俗菩提心的正行观修方法。慈悲心就是透过这种方式不断去练习的。在正行“座上”的观修世俗菩提心之后,下座的生活中,“座间”又该怎么修持呢?方法就是“三境毒善根”,意思是有三种对境,会让你生起三毒烦恼,但是透过转化、祈愿,能将三毒转变成善根。当我们在生活中要培养善心时,会遇到很多让你或他人生起贪心的对镜、嗔心的对境,或是愚痴的对境,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这时候的修持就是祈愿。你要祈愿:希望自他都能够断除恶念,具备善念,要发愿祝福自他都能够脱离三毒烦恼,不再生起这样的烦恼。透过祈愿,就是在累积善根,让三毒能转化成为三种善根。

“诸威仪持颂”的意思和“三境毒善根”类似,都是培养善心的方法。“诸威仪”是做任何事,包括行、住、坐、卧时,都要持颂。“持颂”的意思就是要祈愿,祈愿什么呢?祝福。举例来说,当你看到别人的好,别人的善心时,你要持颂祝福他:希望他永远不离他的善心,希望他永远都能够保持这样的善心。只要在生活中看到他人之善,你就要这样持颂祝福。同样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在受苦,生起烦恼时,这时候你也有要持颂祝福他:希望他能够远离痛苦,能够远离烦恼,不再受这样的苦痛。“诸威仪持颂”就是生活中不论看到好的、坏的,都要持诵祝福,祝福好的能够越来越好,坏的能够消除。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菩提心的人,没办法一下子就做到把我的好给别人,把别人不好的吸过来,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如果你对这种无法做到的情况,会觉得有压力,这时候就要“取次从自起”,要一步一步来,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都给了,也不要一下子把别人不好的都领受过来。要有次第、慢慢的,从你能够做到的开始去做。如果你觉得没办法一下子给太多,那就先给一点点;如果你觉得把别人的苦全吸进来太恐怖了,那就先吸进来小小的苦。要有次第的从你能力所及的地方开始去做。

以对境来说,刚开始你也没办法做到把讨厌的人的痛苦吸进来,把自己好的给讨厌的人,但是,你可以先从你的父母、好朋友开始,把他们的痛苦领受过来,把你的好给他们,这样去观修就会变得容易了。这就是“取次从自起”。先从自己做得到的、能力所及的,次第的去观修,再让善心慢慢的能够扩及到你不喜欢的人。

从“取次从自起”的另外一个层面来看,“自”是指要先从自己开始,要珍惜自己的事物。譬如你的衣服、食物、房子等,不要一下子就全给出去,而是先好好的珍惜自己的东西。从食物来看,如果你先从珍惜你所拥有的开始,感恩你所拥有的,你会发现食物吃起来、喝起来,就特别有味道。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才可能给予别人。要从小的东西开始给予别人,再到把很多给予别人,最后,你也可以给你讨厌的人。这是“取次从自起”的另一层意思。


问与答




问:请问什么是“末那识”?


答:“末那识”是梵文,意思是第七识,中文译为“烦恼意”或“烦恼识”,它是指很细微的我执。一般来说我执可以分为两种,比较强烈的是第六识,很细微的是第七识。经典里形容的末那识不是不善的、不是恶的,但它会障碍我们最终的解脱,所以想要解脱还是必需断除最终细微的我执。


问:听说有第八阿赖耶识,是不是一定要通过止观禅修才可以看到?生活当中会有感受到吗?


答:第八阿赖耶识都在,是因为我们都没有注意到。如果你注意到它的话,就称为第八阿赖耶识,指的就是你的心的一种延续状态。尤其当你在比较安静,妄念稍微止息,没有那么多胡思乱想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自己的心,有一种很细微的延续性。它并没有让你昏过去,而是让你能够觉知有一种很细微的、恒常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心识。你慢慢这样去看,会发现:“喔!这个就是。”慢慢去看,你就会知道的。


问:能否再进一步解释止观的空性? 


答:安住在阿赖耶识中,一种是“止”,一种是“观”。“止”是安住在没有太多念头的状态中,但如果你对心识有体悟,也就是说你体悟到心性的自性是空、本质是明等特质,当下的安住就是“观”。但这里的安住在阿赖耶识跟唯识宗指的不同,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真实存在的,这里的“道体住赖耶”,是要真正了解阿赖耶的本质是空、自性是明,连阿赖耶本身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而这时的安住也叫明空不二。


问:阿赖耶识清净以后,不是称为如来藏吗?


答:是的!可以这么说。如果你能够安住在所谓的“道体住赖耶”,进入到“观”的部分,就是认识到它的自性本质是空的时候,等于就是安住在如来藏,也就是认识了如来藏。中文说第八阿赖耶识,这时梵文翻译过来的,其实它也称为“藏识阿赖耶”。


问:请问如何以慈悲心对待不喜欢的人?


答:所以说“取次从自起”很重要。不要从自己不喜欢的人开始,因为这不太容易,要先从自己喜欢的人开始练习给予、开始练习承担他们的苦。慢慢的,遇到不喜欢的人也才能做到给予与承担。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只要是人都很讨厌,那也没什么关系,就先从珍惜自己的东西开始,不一定要马上从人开始练习给予与承担。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一旦形成法执,那比隔世冤更糟糕

一旦形成法执,那比隔世冤更糟糕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九、离二乘地,入甚深法,发无畏心
  二乘是指基础佛法,它所修的是“苦集灭道”四谛,是把苦灭除而行道,这是成就阿罗汉的行法。“离二乘地”是当我们具足基础佛法时,不可停留在基础佛法上,应该要超越它,否则会把自己定型。由于基础佛法不够完整,因此当境界现前时,烦恼照样产生,二乘的心是无法克服的。法必须是完整的,它能够尽虚空遍法界的,但是整个法界的完整性,不是轻易能体会到的,就如铁围山与须弥山是无法比较何者为高的。阿难问世尊,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其四天下是如何安立的。世尊就告诉阿难,娑婆世界有须弥山,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它们都是不可思议的因缘而成就的。由此可知,何以要舍娑婆而去极乐呢?因此二乘的基础法容易了解,但是要穷尽法界并不容易,所以要一再地超越,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对法界整体的认知是“法界门”的修法,也就是总持法的修法。这是“一成一切成”,它是感受在整个法界上面的。二乘所修的是对治、相应法,是针对行者的周遭所发生的事来做位移的修行法。这个修法可以在日常生活过得很好,但是当境界现前时,整条船就会翻掉。所以不可认为学佛了好几年,就心满意足,这就陷入二乘地。
  “离二乘地,入甚深法”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停留在某一个阶段。自己若停留在某一个阶段,就无法超越,因为你的意识形态已经形成。这个时候的意识形态就是法执,一旦形成法执,那比隔世冤更糟糕。所谓“隔世冤”就如:此生很穷苦,因此拼命布施修福报,希望下辈子成富翁;而当下辈子富有的时候,可能又会造业,隔了一辈子以后,又再度堕落受苦报。所以你这辈子认真修行,修得二乘法,却形成法执,就成为焦芽败种。本来是从佛门中修法来的,结果变成铁齿,这就是法执造成的。所以我们要离二乘地,是要超越二乘地,入甚深法。
撷自《八十华严——离世间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4年2月5日 星期一

三转法轮各自的见地

三转法轮各自的见地

阿知·仁增坚赞 阿知事业林 


三转法轮各自的见地


上师:关于三转法轮在见地上,藏传佛教也是有争议,怎么个争议呢?第一转法轮完全是不了义法、不究竟法,这谁都承认。但是,有人说第二转法轮是最究竟的,还有人说第二转法轮不是最究竟的,是相对究竟的,有这么两种说法。这样的话,对于承认第二转法轮是最究竟的人来说,第三转法轮就是相对究竟。对于承认第二转法轮是相对究竟的人来说,第三转法轮才是绝对究竟的。
第一转法轮完全是不了义法,完全是不究竟法,这个是有原因的——那时候众生什么都不懂,这是从适合世俗人观念的角度来讲的,这个完全是谁都能理解。如果第二转法轮是最究竟的话,最究竟的都已经讲完了,佛陀为什么还要讲相对究竟的第三转法轮呢?这样的话,佛陀不是变来变去吗?如果说第一转法轮是不究竟,第二转法轮是相对究竟,第三转法轮是彻底地究竟,也可以说是最究竟,这样按照次第来讲是完全正确的。
然后,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本来就是一个合一的东西,为什么要分开讲呢?第二转法轮主要讲的是空性。他从头到尾讲的都是空性,为什么讲空性呢?佛陀讲空性应该有个原因,他为什么讲空性?第三转法轮的时候他又不讲空性了,主要讲的是光明,他为什么又要讲光明呢?本来明空是不二的,这样的话,他为什么要这么分开讲,分开讲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不讲空性的话,我们就会有很大的麻烦,为什么有麻烦呢?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我们是很执着的,为什么执着呢?就是我们认为一切都是实有,认为实有才能有执着,如果不把一切都当做实有的话,无法有执着。如果知道每天都不是真实的、不是实有存在的、它完全是梦幻泡影一般,这样的话,就没办法有执着了,是不是?执着的原因就是我们把一切都当做实有,当做实存,实实在在的存在,这样的话,就完全没有办法不执着了,是这么而来的。然后,因为实有和空性是对立的,这样的话,他就一定要讲空性。讲空性可以让原来我们概念当中实有、实存的东西,越来越被破坏,最后知道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是我误认为一切都是实有存在,但是实际上它不是实存的,是梦幻泡影而已。


從我的iPhone傳送

密续是第三转法轮的精华

密续是第三转法轮的精华

阿知·仁增坚赞 阿知事业林 


密续

是第三转法轮的精华



上师:显宗和密宗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这个要知道。显宗从来不讲能所合一,显宗讲的是证悟空性。能和所合一还是不合一,这是密续的说法。佛陀转了三转法轮,密续属于哪一个呢?
弟子A:三转法轮里面的精华。
上师:也可以这么说。第一转法轮里面也是有密续的,但是说得非常少,又非常含糊。第二转法轮讲的显空不二,也可以说显空双运。主要讲空性,没有讲光明。只讲空性,就是单空。第三转法轮的时候,不讲显空不二,说的是明空不二,是空性和光明这两个结合来讲,不是从显现和实相的角度来讲。
第二转法轮里也讲密宗,也是非常少,非常含糊。第三转法轮分表面和精华两个层面。表面就是讲光明和空性,深层次来说,讲能所原来是怎么合一的,后来怎么分开的,然后怎么显现的,可以说这是第三转法轮的精华。
也有人可能是从方便的角度来讲的,认为佛陀有四转法轮,密续是第四转。但其实佛陀没有四转法轮,就是三转法轮。但是三转法轮又可以划分为表面和精华,这样讲的话完全是可以的。
我们学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主要是从显宗的角度来讲解的,这样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如果又讲显宗又讲密宗,就更加复杂。用密续的观点来讲的话,本来能所合一和证悟空性是一回事,本来显宗证悟和密宗证悟的目的地完全是一个地方,但是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方法上不同的话速度就不同。假如我们去北京,有些是坐飞机,有些是坐火车,有些是坐汽车,到达的地方是一样的——就是北京,但是到达的方法不同,速度不同。即使同样是坐飞机,到达的情况也会不一样——比如航班不同,航空公司不同,有些飞机延误了,有些飞机没有延误等等,也是有所区别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修行,就是心地的历练。

修行,就是心地的历练。


慧律 法師

⭕ 修行就是心地的历练 ,要改变习气 、改变烦恼、改变思想叫做修, 修就是修改 , 每天都在修改 , 这个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你没有烦恼你就成佛了,有烦恼是很正常的,对不对 ?修行就是修这个嘛 , 修了一年两年还有烦恼,你就这样痛苦,好像有点绝望,好像得不到 什么消息很失望, 其实这个不必这样子,本来就会这样子,你没有烦恼你修什么行?对不对 ?修行就是 改变自己叫做修行!
⭕ 直正悟道的人,讲话是柔软心产生的柔软语,他有柔软的腰,对人很有礼貌的,他有柔软语、柔软心、柔软的腰,为什么?佛的心就是这样子,佛陀有柔软的心。所以,悟道见性,你的心,即心就是佛,你的双手,就是佛的手,你的双眼,就是佛的大悲眼。
为什么说悟道的人他加持力特别强,他的心就是佛的心,他加持力当然特别强啊,你念了那么久,也没见到任何效果,妄想很多、烦恼很多,就搞不来啊,就是这样子。所以,法空就是彻底打破一切修行人的傲慢,着法就是法不空。
执着真理的人,真理就会变成他心中的魔鬼,就是这样子,一个人修行人,执着自己心中拥有的真理,执着心中拥有真理的人,那个人心中的真理就会变成魔鬼,真理让它存在,般若智慧,体会就好。


從我的iPhone傳送

古代的高僧大德,生死到来时,能在谈笑风生中逝去,如何做到?

古代的高僧大德,生死到来时,能在谈笑风生中逝去,如何做到?

原创 末那非我 

智度论十七曰:“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禅不定。”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曾经在河南洛阳做官。
有一天去河南嵩山玩,退去了随身仆吏,纵情、恣意的往前走。走到了山中一座寺庙前,刚一迈进大门,满院细长的竹子映入眼帘。秋水明洁,鸟鸣其中。风光景物,色彩鲜艳,耀人眼目。

欧阳修在御殿前的石阶上休息,他的旁边有一个老僧,正在镇静自如的翻看经书。和老僧讲话,老僧不怎么回头答话。
欧阳修赶到奇怪,问道:道人(和尚旧称)住在山里多久了?
回答说:很久了。
欧阳修又问道:您在读诵什么经书呢?
回答说:《法华经》。
欧阳修说:古代的高僧大德,在生死到来时,他们都能在谈笑风生中逝去(所谓坐脱立亡),修什么道能做到这样呢?
老僧答道:禅定力和智慧力(定、慧)
欧阳修接着问道:是如今的寂寥(空旷高远)“无何有之乡(该词出自庄周《庄子・逍遥游》)” 吗?

老僧笑着答道:古代的那些高僧大德们念念都在定、慧(禅定、智慧)的境界中,将死时怎么会乱呢?而现今的人念念都在散乱(凡夫的心流荡于六尘之境,一刹那亦不停住)中,临终时如何能得定呢?!

欧阳修大喜,不知不觉,双膝已跪地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绍云长老:我讲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故事

绍云长老:我讲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故事

绍云长老

[内容节选]

我讲一个典故。
《宋高僧传》第十九卷上记载,唐朝初年,在天台山国清寺,寒山在寺附近寒岩的幽窟中隐居,拾得放牛。
寒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拾得是丰干禅师在路上捡来的,所以就叫拾得。到了十一二岁的时候,常住叫他放牛,放几十头牛。
那一天十五,庙里在诵戒。拾得把牛赶到诵戒的堂前,拊掌大笑。
持律首座骂他:“何以喧碍说戒?”这里在诵戒,拾得你怎么把牛赶来妨碍诵戒?
拾得说:"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执事僧人也。”我不是放牛,他们都是国清寺的僧人。
首座师知道他不是一般人,怎么讲呢?就在这之前,僧人们夜里梦到伽蓝菩萨说:“拾得打我。”第二天,全寺僧人都说做同样一个梦。
拾得怎么打他呢?
庙里的食物常被乌鸦啄食,他那天拿个大棒子跑出去,边挥舞边说:“汝食不能护,安护伽蓝乎?”
庙里面的食物你都看不好,你当什么伽蓝?给你两棒子。
拾得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打得伽蓝好难受,只得托梦向僧人们诉说。
拾得把牛赶到堂前,喊过去死亡僧人的名字,喊一个名字,一头牛就往他跟前跑,一下喊了十几个。
拾得指着这些牛说:“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生。汝今招此咎,怨恨于何人?佛力虽然大,你却辜佛恩!”
僧众听后胆战心惊,方意识到因果确实不虚。
这些牛都是前世在国清寺住过的出家人。
出家人出家修行、行持,怎么投成牛了?因为他们不持戒,在禅堂里不守规矩,辜负了佛的教诲,以至于今生投牛。


從我的iPhone傳送

是你的影像,让你感到痛苦,而不是别人!

是你的影像,让你感到痛苦,而不是别人!


净界法師

这个本质跟影像解释一下:我们过去累积很多的业力,对不对?到今生的时候,可能你前生哪一个业被激发了,然后它变现出来了。变现出来的时候,它有三个程序叫三能变:
第一个「异熟能变」。那么我们刚开始去接触外境的时候,比方说你看这个花,你第一念看到花的时候,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异熟能变。当然异熟能变是指你自己的异熟,不是别人的异熟,就是说你有你的阿赖耶识,他有他的阿赖耶识,是吧?那每一个人的阿赖耶识的善恶业不同,所以你的阿赖耶识看到这个花,这个花是众生的共业,这众生的共业是本质了,大家共同的业力把这个花招感出来,这叫本质相分。但是你看到这个花的时候,你得到你自己的影像,这个叫做影像相分,这个第一念。这第一个影像相分,就是阿赖耶识的异熟能变。
但是你还有第二念「思量能变」。你会认为我看到这个花,你那个我的概念开始生起来,这个花是我来受用的,第二能变了,产生一个我的概念了。它本来是一个花而已,还有一个明了的心嘛,结果你在花跟心中间,变一个我出来,这个思量能变。然后你的第六意识的分别就多事了,就开始分别了:这个花在哪里买的?怎么样怎么样,你就开始打妄想了,就是「了境能变」。
所以我们为什么看不到事情的本来面目?就是说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就是说你受了八识的影响。第一个第八识把它变了一次,第七意识又把它变一次,前六识又变了很多次,那么这样子是说明什么事呢?我们一个人叫做自变自缘,我们永远活在自己的水泡,你走不出这个水泡的。我们自己变似一个影像,让自己来受用。我们一般人,没有修空观的人,你永远活在你的妄想,永远!就是你的业力变一次,你的我执又变一次,你的妄想又变一次,然后你把你心中看到的东西都当真的,这个就是识变。
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人生的真相,没有一个人。所以这个唯识学的意思,就是人生是恶性循环,我们过去做错了,有执著,然后今生就会因为过去的错误又把今生给毁了。因为你今生又受到八识的影响,八识是你把它创造出来的,它又再把这个今生的因缘又变一次给你看,直到有一天你学佛了,你开始回光返照了,你不向外攀缘,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水泡才破裂了。
所以你得到的影像,完全是你自己的过去的业力跟今生的妄想捏造出来的,你感到痛苦,是你自己的影像让你痛苦,跟别人没有关系;你感到快乐,也是你自己的善业跟你一个美好的思想的结合让你快乐的,跟别人也没关系。因为你不能够超越你心中的妄想,你走不出你的水泡的,别人只是一个助缘而已,这个唯识的生命观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来看相分,它有本质相分,即第八识的相分,这本质相分是众生的共业,就是众生的阿赖耶识所生的实种之法,「实种」就是它完全是种子变现出来,没有经过你的分别执著的,包括你的正报的根身、依报的环境。所以本质相分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得到,因为它是众生的共业,我们只能看到的是个人的影像。
影像呢,前五识是由第八识变现出来,然后第六意识是由法尘变现出来,第七意识是第八识的见分变现出来,自己在自己的心识当中变出相状,自己去攀缘。就是每一个果报,你都经过三个阶段的变现,异熟能变,思量能变,加上第六意识的妄想的了境能变,这个就是我们一种果报的情况。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