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2-3] 修持世俗菩提心的正行:慈悲心的练习
巴沃法影
恰卡瓦耶谢多杰根本颂
蒋贡康楚罗卓泰耶仁波切论释
第九世堪千创古仁波切讲述
堪布罗卓丹杰藏译中、审订
修心第二要:正行修习菩提心
两种菩提心的正确修持方法
修持世俗菩提心的正行:慈悲心的练习
接下来进入世俗菩提心的观修。世俗菩提心的观修,是帮助你建立一个基础,帮助你更容易了解什么是胜义菩提心。一般在胜义菩提心的观修之前,要累积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世俗都是虚幻的,一切世俗的相就跟梦中的景象是一样的,都不真实存在,只是相对性的存在而已。但是,世俗中也有好、坏的分别,也有善、恶的差别。我们活在这样一个世俗的显相当中,就必须取其中的好,舍弃其中的不好。取其中的好,指的就是要具备世俗菩提心。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要修世俗菩提心?很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在这样一个相对的世俗世界里面,总是会有很多的念头。但是,我们要有一个很重要、很好的念头,就是利他的念头。活在这个世间,利他的善心是片刻不能忘的!相反的,什么心是最不能有的呢?就是伤害他人的心,绝不能有,这是最不好的。
在世俗生活中,善心的特质就是对他人好之后,对方也会用这个好来对你或对其他人,这个好会产生力量,让世界也越来越好。这是善心的一个很特别的特质,非常重要!相对的,恶心也有这样的特质,它会让自己不好,也会让别人不好,一切越来越不好,那就是痛苦和轮回。所以,我们要修世俗菩提心。为什么要修世俗菩提心?因为它是很重要的善心,我们要不断培养善心,消除恶心。
世俗菩提心的观修,没有谈到万法的本质是空性的,没有谈到无我,也没有谈到一切如梦如幻。它相对谈到的是:有我、有他。在世俗的相对幻相中,世俗菩提心还告诉你有自、有他;有善、有恶;念头有好、有坏。世俗菩提心要把握住,是要有利他的心,要抓住好的部分,而在相对世界中不好的或者是恶念,要将它消除。
世俗菩提心修持的重点,就是要把握住你的善心,不断培养善心,消除恶心。透过善心的培养,就是修心。世俗菩提心的观修,要先从善心着手,就是从慈和悲开始,它包含了慈心和悲心。
“慈心”是你知道有更究竟的快乐,众生应该要得到这种究竟的快乐,你想要帮助他们认识、得到究竟的快乐,这就是慈心。“悲心”是你看到众生的苦,看到众生受苦时,你会强烈的生起,“唉!真是可怜!想要帮助他”的这种心。不管你做不做得到,是不是真的有机会帮助受苦的人,心中要有很强烈的心说:“我要帮助他。”我看到了他的苦,一定要帮助他从痛苦中出来,这就是悲心。
世俗菩提心就是不断练习慈心和悲心。看到众生的苦,你要消除他们的痛苦,生起悲心;看到究竟的快乐,你要帮助众生得到快乐,生起慈心。世俗菩提心的观修,就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培养你的善心,进而同时消除你的恶念、不好的心。这个方法就是“杂修二取舍”。
“杂修”就是要交替着去修“取”和“舍”。“取”的意思,是指他人痛苦要领受过来。“舍”的意思,是指把快乐、好的东西甚至财物分享出去,舍出去给一切的众生。“取”是把众生的不好取过来;“舍”是把我们的好给出去。
在世俗的世界里面,就会有我、有他;有妄念,就会有执着。“有我”是执着自己,“有他”是执着他人。执着自己就是觉得我最重要、我很好,因而生起强烈的我执。执着他人是指他人比我更重要,我们都是平等的,甚至他人是更重要的。执着有我,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过头了就不好了,以我为尊就是不好的。所以,“二取舍”的口诀就是提醒你,他人彼起你自己更加重要,你要不断练习“取”与“舍”的修持。
他人的不好我来领受——取,把自己的好给他人——舍,这样“二取舍”的实际观修方法,就是透过呼吸、透过风息来修持,这就是“彼二乘风息”。取舍也称为施受法,首先要观想众生都在你的前方,要清楚的知道我在这里,众生在前方。
接着,要开始觉知你的呼吸,呼吸要保持自然,呼出去的时候,要观想自己一切的好、一切的善、功德,甚至一些的财物,都随着你的气息呼出去,像白光一样遍满照射到前方一切的虚空,前方的众生也得到了这样的善与白光的利益。接着在吸气的时候,要观想众生不好的、痛苦的、他们的逆缘、障碍,都像黑烟一样,他们所有问题被你吸进来,都消除了。这种施受法的修持并没有太复杂,就是如此随着呼吸去观修。
很多人会觉得把别人的不好吸进来,把我的好给出去,万一真的别人的痛苦都跑到自己身上来,那不就太惨了!如果你不了解这样修持的原因,是真的会害怕的,但其实你完全不用担心这样的事会真的发生。如果你知道因果业报的道理,就会知道众生的业或痛苦,是不可能透过吸气就吸过来给你;你的好,也不可能真的透过呼出去就给别人。为什么?因为苦乐的果要有因,自己造了那样的因,才会有那样的果;如果你没有造苦乐的因,就不会有苦乐的果。换句话说,别人的苦,不可能因为你的呼吸而吸进来;你的乐,也不会因为你的呼气而给出去。
那么,既然呼吸不会真的造成别人的苦乐,为什么还要修持施受法呢?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本来修持施受法的目的,就不是真的要把别人的痛苦拿过来,把你的快乐给出去。修持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你对自己的执着。
透过施受法的练习,你学习放下自己执着的东西,学习放下你自己。透过吸气的观想,让你能更关心众生的苦,让你能有更多爱他人的心、执着他人的心,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世俗菩提心的观修,就是让你练习放下自己,多去关心别人,让你的善心越来越强。透过不断地练习,自己内心善的力量越来越强后,你会发现别人也能感受得到,就能真的利益到别人,这个才是观修最主要的目的。
但是,透过把别人的逆缘、障碍吸进来这样的观想,对有些人来说,还是会有一点害怕,心中还是会不安。为了消除你的妄念与不安,你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观想,就是呼气出去的时候,也把一切都呼出去了。吸气时,可以观想自己的我执,就像一个小小的东西在心中,被吸进来的黑烟、痛苦给打散了。你的我执本来可能是一团很厚重的东西,但透过吸进来的黑烟、不好的东西,让我执融化了、消除了。以这种方式观想,你可能就比较不会担心真的把别人的恶业、痛苦吸到自己身上了。
“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就是世俗菩提心的正行观修方法。慈悲心就是透过这种方式不断去练习的。在正行“座上”的观修世俗菩提心之后,下座的生活中,“座间”又该怎么修持呢?方法就是“三境毒善根”,意思是有三种对境,会让你生起三毒烦恼,但是透过转化、祈愿,能将三毒转变成善根。当我们在生活中要培养善心时,会遇到很多让你或他人生起贪心的对镜、嗔心的对境,或是愚痴的对境,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这时候的修持就是祈愿。你要祈愿:希望自他都能够断除恶念,具备善念,要发愿祝福自他都能够脱离三毒烦恼,不再生起这样的烦恼。透过祈愿,就是在累积善根,让三毒能转化成为三种善根。
“诸威仪持颂”的意思和“三境毒善根”类似,都是培养善心的方法。“诸威仪”是做任何事,包括行、住、坐、卧时,都要持颂。“持颂”的意思就是要祈愿,祈愿什么呢?祝福。举例来说,当你看到别人的好,别人的善心时,你要持颂祝福他:希望他永远不离他的善心,希望他永远都能够保持这样的善心。只要在生活中看到他人之善,你就要这样持颂祝福。同样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在受苦,生起烦恼时,这时候你也有要持颂祝福他:希望他能够远离痛苦,能够远离烦恼,不再受这样的苦痛。“诸威仪持颂”就是生活中不论看到好的、坏的,都要持诵祝福,祝福好的能够越来越好,坏的能够消除。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菩提心的人,没办法一下子就做到把我的好给别人,把别人不好的吸过来,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如果你对这种无法做到的情况,会觉得有压力,这时候就要“取次从自起”,要一步一步来,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都给了,也不要一下子把别人不好的都领受过来。要有次第、慢慢的,从你能够做到的开始去做。如果你觉得没办法一下子给太多,那就先给一点点;如果你觉得把别人的苦全吸进来太恐怖了,那就先吸进来小小的苦。要有次第的从你能力所及的地方开始去做。
以对境来说,刚开始你也没办法做到把讨厌的人的痛苦吸进来,把自己好的给讨厌的人,但是,你可以先从你的父母、好朋友开始,把他们的痛苦领受过来,把你的好给他们,这样去观修就会变得容易了。这就是“取次从自起”。先从自己做得到的、能力所及的,次第的去观修,再让善心慢慢的能够扩及到你不喜欢的人。
从“取次从自起”的另外一个层面来看,“自”是指要先从自己开始,要珍惜自己的事物。譬如你的衣服、食物、房子等,不要一下子就全给出去,而是先好好的珍惜自己的东西。从食物来看,如果你先从珍惜你所拥有的开始,感恩你所拥有的,你会发现食物吃起来、喝起来,就特别有味道。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才可能给予别人。要从小的东西开始给予别人,再到把很多给予别人,最后,你也可以给你讨厌的人。这是“取次从自起”的另一层意思。
问与答
问:请问什么是“末那识”?
答:“末那识”是梵文,意思是第七识,中文译为“烦恼意”或“烦恼识”,它是指很细微的我执。一般来说我执可以分为两种,比较强烈的是第六识,很细微的是第七识。经典里形容的末那识不是不善的、不是恶的,但它会障碍我们最终的解脱,所以想要解脱还是必需断除最终细微的我执。
问:听说有第八阿赖耶识,是不是一定要通过止观禅修才可以看到?生活当中会有感受到吗?
答:第八阿赖耶识都在,是因为我们都没有注意到。如果你注意到它的话,就称为第八阿赖耶识,指的就是你的心的一种延续状态。尤其当你在比较安静,妄念稍微止息,没有那么多胡思乱想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自己的心,有一种很细微的延续性。它并没有让你昏过去,而是让你能够觉知有一种很细微的、恒常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心识。你慢慢这样去看,会发现:“喔!这个就是。”慢慢去看,你就会知道的。
问:能否再进一步解释止观的空性?
答:安住在阿赖耶识中,一种是“止”,一种是“观”。“止”是安住在没有太多念头的状态中,但如果你对心识有体悟,也就是说你体悟到心性的自性是空、本质是明等特质,当下的安住就是“观”。但这里的安住在阿赖耶识跟唯识宗指的不同,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真实存在的,这里的“道体住赖耶”,是要真正了解阿赖耶的本质是空、自性是明,连阿赖耶本身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而这时的安住也叫明空不二。
问:阿赖耶识清净以后,不是称为如来藏吗?
答:是的!可以这么说。如果你能够安住在所谓的“道体住赖耶”,进入到“观”的部分,就是认识到它的自性本质是空的时候,等于就是安住在如来藏,也就是认识了如来藏。中文说第八阿赖耶识,这时梵文翻译过来的,其实它也称为“藏识阿赖耶”。
问:请问如何以慈悲心对待不喜欢的人?
答:所以说“取次从自起”很重要。不要从自己不喜欢的人开始,因为这不太容易,要先从自己喜欢的人开始练习给予、开始练习承担他们的苦。慢慢的,遇到不喜欢的人也才能做到给予与承担。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只要是人都很讨厌,那也没什么关系,就先从珍惜自己的东西开始,不一定要马上从人开始练习给予与承担。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