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中醫治療面痛和護理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的面部疼痛的疾病,屬於中醫的面痛和偏頭痛的範疇. 此病特點是在三叉神經分佈範圍內(嘴唇、耳前、額部)引起反覆發作的陣發性劇痛,疼痛發作時,常出現如刀割或燒灼般劇痛,令病人寢食難安。絕大多數單側發病,常因咀嚼、說話、洗臉、刷牙、觸碰等動作誘發,此病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
現代醫學將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兩大類,其中以原發性較為常見,此病的病因和病理至今還不清楚。三叉神經痛診斷需與牙痛、顳頜關節炎等疾病相互鑒別,有些患者的疼痛位於下頷及牙齦附近,故常被誤以為牙痛而按牙病醫。另一種常見臉部疼痛是顳頜關節炎,是由於臉部表情肌肉及咀嚼肌腱因使用不當,導致顳顎關節疼痛發炎,患者往往會同時有牙關開合困難。

中醫認為面痛是由於風寒邪氣客於面部經絡,致使經脈拘急收引所致,因此天冷時或泠水洗面時,部分患者的面痛症狀往往會加重;或由於肝氣鬱結,鬱而化火,挾胃熱循經上擾,因此,精神因素亦可誘發此病,如壓力或生氣時會造成體內代謝異常,氣血不暢導致筋脈拘緊,阻遏頭面經絡導致經絡不通而痛;或素體陰虛、房勞傷腎、陰虛火旺、虛火上炎,燒灼筋脈亦可導致面痛的發生。

大部分患者經辨證論治中醫治療後,面痛症狀都能得到改善。使用中藥及針灸療法治療此病,臨床上可獲得不錯的療效。此外,患者日常調護也很重要,如平時飲食要規律,食品以清淡為佳,宜選擇質軟、易嚼食物;忌吃油炸、辛辣刺激性或是燥熱性食物;還應注意頭、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凍等。平時應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不宜激動,保持充足睡眠,可使血脈暢通、肝氣條達,則有利於此病的恢復。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
臨床部一級講師勵莉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菲女孩泣問教宗 主為何容許雛妓

(作者按:教宗呼籲世人「學習哭泣」其實是希望世人懂得「真正的慈悲」,出處乃是學習耶穌基督「與哀哭的人同哀哭」精神,學習不止是哭泣,而是慈悲,對「苦難」者感同身受的憐憫!而最後行動!苦難的存在,天主教不好說,但佛教卻好說,一句「因果」,就説穿了苦罪的源頭,但「解釋」只是意識形態/理性的描述,對世人「幸福」未必有裨益,真正的慈悲,無私的付出,無情的慈悲,卻可給世人帶出光明、希望!哭泣的表達,也是「真理」以「無言」的方式向世人表達,也由此引起共鳴,也是它的「殊聖」!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教宗方濟各星期日下午在馬尼拉著名的黎剎公園主持大型露天彌撒,估計有多達六百萬人風雨無阻參加,破了教宗主持集會的人數紀錄。主持彌撒前,一名十二歲女孩流淚問教宗,主為何容許孩童成為雛妓,感動了方濟各,擁抱她並呼籲全球「學習哭泣」,替數百萬名窮困、飢餓、無家可歸和受虐兒童的苦難哭泣。
  遭父母棄養的女孩帕洛馬(Glyzelle Palomar)曾是教會慈善組織收容的孩童。她周日於1馬尼拉一所天主教大學的儀式中,在台上發表這番言論,當時她旁邊還站了一名同樣曾是無家兒童的十四歲男孩。帕洛馬向教宗說:「許多孩子被父母遺棄。很多人成為受難者,許多孩子被捲入毒品和賣淫。為甚麼主允許這些事在我們身上發生?這些孩子並沒有犯下甚麼罪。為甚麼只有一點點人幫助我們?」她崩潰大哭,七十八歲的教宗將她擁入懷裏安慰她。
  之後教宗摒棄了事先準備好、原擬用英語讀出的大部分講辭,改用母語西班牙語即席表達他衷心的感受。教宗向台下三萬人說:「她是全場唯一一個人提出這樣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她甚至無法用言語完整表達,只能用淚水。你問題的核心……幾乎是沒有答覆的。」
  方濟各教宗通過英語翻譯告訴信徒:「孩子們為甚麼受苦?我要請大家捫心自問,我學會哭泣了嗎?當我看到兒童捱餓、吸毒的街童,以及無家可歸、遭棄、受虐、遭社會奴役的孩子時,學會替他們哭泣了嗎?」他呼籲全球「學習哭泣」,替數百萬名窮困、飢餓、無家可歸和受虐兒童的苦難哭泣。聯合國表示,菲律賓街頭有一百二十萬名流浪兒。
  該儀式過後,教宗到黎剎公園主持大型彌撒。 彌撒約於傍晚時分才開始,但許多信眾於周六入夜後便進入公園內露宿霸位。到星期日天亮後,公園主要入口出現混亂,有人不守秩序,攀越欄杆及推開石屎路障打尖,期間發生人踩人事故,有十多人受傷。
  五十三歲的拉卡里奧帶同妻子和兩名年幼孩子到來,希望能進入公園內。他說,他長期患上關節炎,久醫不瘉,但很奇怪,他的痛楚在這一天消失了,彷彿是神醫好了他的病。
  馬尼拉在彌撒開始前幾小時一直下雨,但是菲律賓人仍風雨無阻、興高采烈地前往彌撒場地。黎剎公園是舉行官方儀式的重要場地。不過,港人對黎剎公園較深刻的印象,源自二○一○年康泰旅遊巴遭挾持事件,該次慘劇中港人八死七傷。
  菲律賓是天主教會在亞洲的大本營,該國有八成國民是天主教徒。當局估計有多達六百萬民眾參加彌散,超越上次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同一場地聚集五百萬人舉行彌撒的紀錄。教宗定於周一早上結束在亞洲的七天訪問返回羅馬。

相關新聞:
教宗:人類破壞環境就是背叛主
Pope Francis embraces a boy and a girl during a meeting with young people at Manila university, January 18, 2015. Huge crowds converged on a Manila park on Sunday to see Pope Francis wrap up his Asian... 較多 

請父母旅遊3姊妹夾錢起爭拗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所謂講錢傷感情,有港女因請父母去旅行,為攤分數千元旅費與姊姊反目,更在討論區數算她們惡行,反遭網民批評她計較及不孝。有長者團體指,子女因供養父母的責任分攤不均常有爭拗;社工指孝敬父母是好事,若為錢爭拋,父母也難堪。
日前有港女發帖文,聲稱早前陪父母去台灣旅行,兩位胞姊原答應負責爸媽的機票及住宿費,惟後來反口,認為使費應由三姊妹一同攤分。事主批評胞姊出爾反爾,直指她在計劃行程及到處格價,付出時間及心機陪父母遊台已屬貢獻,無理由要「夾錢」支付父母旅費。帖文指,「即係搵我笨啫?咁我下次唔帶佢哋去啦……如果要咁樣share,我不如夾錢請兩老自己跟團算喇」。
輪流分擔責任 免傷和氣
帖文發布

已有逾八萬次瀏覽及逾九百個留言討論,多數網民批評事主計較,一千幾百元都計到盡。亦有過來人指,曾代胞姊招呼內地親戚,一行十人食飯花逾三千元,事後姊姊不認數。「我無同佢嘈,咁大個人,唔好為幾千元嘈咁羞家」。有網民認為其姊反口在先不對。
攤分父母旅費,不一定吵架收場。家有五兄弟姊妹的張小姐,每年都跟姊姊帶父母去旅行,她說:「兄弟姊妹會輪流帶爸媽去旅行,兩老使費均由同行子女攤分,在外地的使費亦會輪流畀,大家從未為夾錢問題嘈過。」她指孝敬父母是責任,兄弟姊妹間不應計較誰付出較多,否則只會傷感情。
網民看重金錢多於親情
香港長者協會主席麥漢楷指發帖文的網民與其姊均有錯,直言她們看重金錢多於親情。「陪父母旅行屬光榮,何必太計較錢?而兩位姊姊也應主動畀多啲錢,以示多謝妹妹的付出。」
他續指不少子女因分擔供養父母使費致意見分歧。曾有八十後孻仔剛開始工作時,月薪僅萬餘元,對月付四千元家用感吃力,建議兄長「誰賺錢較多便多付家用」。「他的想法情有可原,但在道理上有不對,因供養父母的責任應一樣。」
子女為錢嘈 雙親難做
回饋父母,人人有責。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婦女事工部督導主任蘇艷芳指,如何分擔供養責任,每個家庭都不同。「例如有人負責畀家用,有人負責供樓,有人就出力照顧。以個案中的細妹為例,她抽空陪父母旅行也是貢獻之一。」但她慨嘆,個案中的情況是將好事變壞事,因溝通不足或事實與預期不同,致姊妹間為錢吵架,如被事主父母知道,相信也難堪。
她指據過往經驗,未成家的子女通常花較多時間陪伴及照料父母。反之,已成家立室的子女,因要照顧自己家庭,或會多付家用作彌補。她說無論以哪種方法代替供養父母,子女之間應坦白說出難處,好讓彼此協調。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寄養夫婦停不了的愛

註:本文轉載自太陽報

生娘不及養娘大,一對年逾六十多歲的夫婦過去二十多年擔任寄養家長,照顧十多名「子女」,包括一名患有心臟疾病的女孩,且長達十年,風雨不改陪伴她覆診、於病榻下守候三個月,女孩現已亭亭玉立,夫婦二人坦言得知對方安好已經心滿意足,二人原本打算退休後便「收山」安享晚年,但始終心繫照顧「子女」,更不斷上堂增值,昨獲家庭福利會頒發金獎嘉許。
已年過六十的黃氏夫婦,本身除育有兩名女兒外,膝下更「子女」滿堂,被喚作「叔叔爸B」及「姨姨媽咪」,一切由二十多前一篇寄養家長的報道開始,從此為黃氏夫婦的人生篇章加添新一頁,「橫掂自己湊開小朋友,都想畀啲溫暖佢哋!」在他們家中寄養的孩子多達十多個,最短的相處僅個多月,最長的一湊便十年,現時身旁則多添兩名四歲的孖生兄妹,歡樂連綿不斷。
湊病女10年如己出
憶起與相處十年「女兒」的點滴,黃先生指她體弱多病,曾因動手術住院一百天,令他們擔心不已,日日前往探望,又直言彼此感情要好,「由細睇住佢大,直情當咗佢係囡!」女孩其後被外國家庭領養,遷居海外,黃太得悉消息後大感不捨,更與親女兒抱頭痛哭,但後來決定收拾心情,帶女孩補習學好英語,迎接新生活。
獲銀獎的羅太雖是寄養「新手」,但同樣愛心爆棚,受朋友啟發萌生照顧寄養兒童念頭,她表示,其六歲兒子性格本較為孤僻,但當家中新添成員後,兒子即化身「大哥哥」照顧年僅一歲的寄養妹妹,更不時提醒她外出要帶尿片及毛公仔。
寄養服務是為十八歲以下因家庭緣故缺乏父母照顧的兒童提供家庭住宿照顧,直至他們與家庭團聚、被領養或可獨立生活,社會福利署數字顯示,截至去年底,全港可提供服務的寄養家庭共九百二十九個,寄養兒童則有九百三十二人。家庭福利會獲社署資助,開展「西九龍寄養家庭招募計劃」,冀招募二十五名熱心人士成為寄養家長,現已有十二人參加,查詢詳情可致電:2497 9079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提前悼念良心台(下)

前兩星期本想寫篇文章,講述我過往在亞洲電視工作的經歷,藉此提早悼念這個即將結束的電視台。結果寫着寫着,因內容太多而被迫一開二。可是上星期忙着別的事情,最終無法交稿,還讓我擔心,萬一她真的結束了,這個下半部會否變得沒人關心了。
亞洲電視真的很邪,每次處於彌留之際,總會逢凶化吉,絕處逢生。對於這種彌留狀態,過去大家還會有些着緊,可是日子久了,慢慢就明白到,彌留才是常態。雖然亞洲電視是我的出身地,這樣說好像有點不敬,但坦白說,我也是香港普羅觀眾的一分子,試問一下身邊朋友,上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亞洲電視的畫面是甚麼原因呢?我想大部份答案,都是因為按錯了,不然就是因為轉頻道,按着轉台鍵時順道經過而已。
這樣的一間電視台,為甚麼仍能營運下去呢?其實我有懷疑過,是無綫暗中出手幫忙,用擠牙膏的方式,協助她渡過難關,好讓她半死不活。不然試想一下,萬一亞洲電視結束了,觀眾自然會要求政府多發幾個免費電視牌照,那時候誰是最大損失者?我這個懷疑尚算合理吧。 

時空穿梭睇六合彩

在亞洲電視工作的時候,曾有一段時間,以為自己也會像許多在當中工作的同事一樣,在此終老。因為每天聽着上司在胡扯聊天,大家又各有各忙,根本沒人會來管束你,日子過得挺愉快。
直到一天有位高層,在下午茶時間到來跟我們聊天。那時候剛揭曉了上期六合彩結果,累積已久的一大筆彩金被一票獨得,我們正抱怨着沒有中彩,還得上班。那位高層突然跟我說,他一直在修煉密宗,已去到一個超凡境界,於是我問他那個超凡境界即是甚麼程度,他表示已經可以作時空穿梭,直接看到下星期投注站通告板上的開彩號碼。
我對他的言論驚訝不已,但更讓我訝異的是,其他人都對此不表任何反應。我不大肯定是大家對各高層,來跟我們一幫小孩胡扯已習以為常,還是根本沒人專心在聽他的時空之旅。
可是我實在好奇,於是忍不住向這位高層提問︰「既然你可以時空穿梭看到下期開彩號碼,那為甚麼還來上班啊?」我這樣一問,反應就來了,我的上司紛紛對我怒目而視,彷彿我問了一個極不得體的問題,根本不應該在這個場合裏發問,就像在婚宴上公開問新郎新娘,他們過去有多少位性伴侶一樣。監製還用眼神示意我,別再在這個問題上糾纏,專心吃我眼前的西多士。
難得高層沒有老羞成怒,也沒拂袖而去,反而處變不驚地微笑了一下。大概他每次談到這個時空穿梭時,都總會被人提出這個質疑吧。然後高層呷了一口奶茶,才徐疾有致地對我說︰「當然可以,但我也能從密宗裏算到,我的命,受不了。」大家聽到他這樣一說,都高興起來,以為危機就此化解,沒有引起高層不滿,大家又可以繼續胡混過日子。誰知我又追問下去︰「既然你受不了,可以告訴我,我覺得我自己應該受得了的。」話一說完,在場所有人都沉默了,包括那位高層。 

十年再見高層依舊

自此,我下了決心一定要離開這裏。因為我明白到,要是繼續待下去,總有一天我也會開始修煉時空穿梭,然後在某天下午,拉着小孩跟他們說着這個事情。所以在我進入如此化境之前,我必須得走。
諷刺是過了十年,在我當上導演,有次為宣傳新片,再次回到這間電視台做一個節目訪問,因為我早了點到達現場,於是我又回到了那個飯堂,喝着那個仍然難喝的咖啡,在等待錄影開始。就在這時候,我碰見了那位高層,對,他還在這裏工作。一時間,我不大肯定他是仍然在這裏做了十年,還是從過去時空穿梭到來跟我碰面。但沒關係,我們就坐下來聊天,他問我這些年在幹甚麼,我說做電影,也循例說了一下在香港做電影很困難。誰知他冷笑了一下說︰「香港電影當然難做,我在數年前已經算到了。」他說畢就像智者般起身離去。
亞洲電視果然真的卧虎藏龍,娛樂無窮。要是這些事情能在節目中呈現出來,那她就有趣多了。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
撰文:彭浩翔

祖籍番禺,生於觀塘。集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演員及藝術家於一身之處女座。尚且幹活,只為供養其網購血拼及極限運動。

本欄逢周六刊登  

手法治療產後腰痛

生兒育女是婦女人生一件大事,除了因為她們為人類的繁衍作出了貢獻,也因為懷孕過程會為她們帶來很多的不方便與不適,這不適更會延至產後,腰痛就是一種常見的婦女產後疾病。
   
從婦科的角度看,生產後的婦女氣血虧虛,血脈因而不通暢,加上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因而會出現各種疼痛,腰痛是其中一類,治療以補益氣血,扶正驅邪為主。
   
從傷科的角度看,婦女產後的筋骨或會出現毛病。現代人較少體力勞動,也少做運動,筋骨較為薄弱。婦女懷孕時身體會自然分泌弛緩素(relaxin),這種激素會令韌帶鬆弛,使盤腔更有利於承托胎兒及分娩。因而,到了懷孕後期,由於胎兒的重量及活動的姿勢及用力不當,容易造成骨錯縫,而當中較為常見的骶髂關節的錯縫,更進一步會造成恥骨聯合的半脫位。
   
骶髂關節錯縫所造成的腰痛多以一邊腰痛為主,疼痛的範圍多變,可以是腰骶關節附近,近尾骨處,臀部至大腿部,腹股溝,大腿前側,也可多處地方均有疼痛。疼痛多以下蹲時、蹺腳和以患側單腳為重心轉腰時加重,患者平卧,一腿伸直,另一腿屈膝放於伸直腿的膝以上,即做「4」字試驗的時候亦會加重。骶髂關節的錯縫若不矯正,腰痛會反覆不癒,是許多頑固性腰痛的成因。
   
此類產後腰痛手法治療效果明顯,臨床上可多以吳氏骶髂關節調整手法,對骶髂關節各方位的偏移進行調整,絶大部份患者都有即時的疼痛舒緩甚至消失,但有少部份人會在稍後出現短暫的疼痛加重,約半天到一天後便會好轉。若確實有體質上的問題,則可適當配以中藥治療。
    
要減少出現產後腰痛機會,產前應該多做運動,而懷孕初期亦可以適當地做一些伸展呼吸運動,懷孕初時則要注意避免過猛或過度負重的腰部活動,例如坐小櫈子丶坐廁丶起床時動作應該放緩慢。另外,懷孕中後期,孕婦胃口增加,但應該避免暴食,因為胎兒過大,不但會增加孕婦骨盤的負擔,更會增加分娩困難及小孩患心血管病的機會。若打算懷孕,但本身已經常有腰部不適,最好及早就醫治療,及早防範產後腰痛。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註冊中醫師余小鎮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瑞士雪山行2015

到訪瑞士, 遊了Zurich-Bern-Interlaken-Jungfrau-Glacia Express-Prague-Speiz

https://www.flickr.com/photos/qchat123hk/

歡迎賞圖,只願眾生歡喜!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神經痛

「神經痛」並不是一種病,而是一個症狀。不同疾病都可能造成這症狀。疼痛是身體的警號,當身體受傷害時,痛覺會由末梢神經傳達到大腦。
神經的結構似電線,當受傷時會產生似漏電的症狀,病人會有麻痹、刺痛、針刺、電擊、灼熱感等。夜闌人靜時因周遭的刺激減少,患者常會感覺神經痛加劇。
所有神經系統的傷害都可能造成神經痛,成因可分為中樞神經疾病如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中風等,更常見的是周邊神經病變,如坐骨神經痛是因為坐骨神經受壓迫,導致閃電般痛楚由大腿延伸到腳趾。疱疹病毒感染後的神經痛及三叉神經痛,亦是常見且劇烈的神經痛,疱疹病毒感染後的神經痛最常影響胸腹的脊髓神經,三叉神經痛就會有半邊臉的陣發性抽痛。 

藥物有副作用

神經痛的治療依病因而有不同,治本的方法是除去造成神經受傷的原因,如椎間盤突出可能需要手術。如不能達到治本的目標,治標的症狀治療也可緩解痛的程度。
目前治療神經痛的常用藥物有抗癲癇藥物與三環類抗憂鬱劑。當然藥物使用都有其副作用如嗜睡、步履不穩等。此外也可嘗試神經線的局部麻醉、消融術或外科手術。長遠更需要適量的伸展運動、身心復康治療以回復日常生活。
長期的神經性痛不僅有疼痛的症狀,還會有失眠和情緒等問題,影響工作表現及生活質素,建議有神經疼痛困擾的病人可向醫生求助。
撰文: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跨部門痛症綜合治療團隊痛症科醫生柯燕玲
隔周五刊出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小島化的視野

  註:本文原作者屈頴姸

        上海的人踩人事件,死了36人,香港傳媒除了第一、二日有報道,之後,著墨都不多。

  馬航再有一架客機出事,162人凶多吉少,本地報紙,有些連頭條新聞都不放。

  哈爾濱倉庫大火,5名年輕消防員殉職,本是同根生,自己國家的大災難,許多媒體只把新聞置於小角落。

  國際油價暴跌,數據顯示是史上第二大跌幅,俄羅斯盧布跳崖式下挫,歐元區通縮……世界舞台上的驚心動魄,只在報刊經濟版躍過。

  習近平世代的中國,幾乎每周都有貪官落馬或被拘,香港人繼續事不關已,甚麼令計劃、令政策、令方針、令成功……古靈精怪,人名來嗎?

  數算一下,香港媒體在政改問題糾纏了多久?雖然本土新聞很重要,但作為一個國際都市,我們似乎愈來愈小島化,中國新聞、國際新聞、世界大趨勢,彷彿已消失於視線外,天天報、日日講的,除了政改,還是政改。

  那天,跟《南華早報》和鳳凰衛視的傳媒朋友吃飯聊天,被對方一言驚醒:你數數香港的本地報章有多久沒用國際大事做頭條?

  民主大過天,當小島的人每天沉淪在公民提名、人大框架、真普選、拘不拘捕、自不自首……這些事情時,原來世界變了天,中國一日已千里。

  到過日本的人都感受過那種鎖國文化、去過台灣扭開過電視看新聞,你會驚訝有些媒體連雞生不出蛋都有得報,這陣子翻開報紙,忽然有感,我們不止在原地踏步,看窗外景物,原來此車已在倒退中。

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日日運動 中年開始抗衰老


註:本文轉載自蘋果曰報

「年紀大、機器壞」並非必然,中年開始多做運動,注意蛋白質吸收,令肌肉不易流失是關鍵。中文大學與賽馬會流金匯一項調查發現,每八名65歲或以上受訪者中,便有一人出現衰老徵兆。專家發現有衰老問題的人不但病痛多,也容易跌倒及有缺肌症、腦退化,建議抗衰老應由中年開始。
記者:梁麗兒

調查去年4月至10月進行,訪問社區816名65歲或以上人士,利用簡單問卷評估受訪者的衰老程度。結果發現13%參加者有衰老問題,52%則屬前期衰老;衰老比率亦隨年齡增長而上升。調查進一步比較255名被評為前期衰老或衰老的參加者,發現衰老人士較多患有慢性病、出現輕度認知障礙及抑鬱症狀。
因平日缺乏運動,衰老人士也常有缺肌症(即肌肉減少),導致容易跌倒、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如洗澡及烹調等要人協助。另外,調查又比較不同運動習慣與衰老關係,發現每日持續運動一小時或以上人士,僅24.4%有衰老情況,比率較每日運動少於20分鐘,有37.8%人出現衰老為低。 

學減壓阻腦退化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胡令芳表示,衰老並非老化過程的必然結果,「年老唔一定會衰老」。衰老是指身體及認知功能變衰弱。身體上衰老會對健康構成威脅,如容易跌倒或患病,活動時變得「論盡」、難以適應新環境或氣溫變化。經常生病或因病入院,都是衰老症狀,「中年開始就要留意,唔可以等50歲先預防衰老,多運動可加強肌力,例如大腿肌肉夠力,先可以行路耐啲、少啲跌倒」。
都市人經常久坐用電腦,乘車時也手機不離手,令活動及運動量大減,也是提早衰老元凶。胡令芳建議由壯年開始便要有運動習慣,更要懂得減壓,有助減慢腦部退化。此外,均衡飲食如適量進食肉類、豆腐及雞蛋等,攝取足夠蛋白質,也可幫助身體製造肌肉。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職場入手 兩招助青年上流

【經濟日報專訊】年輕人欠上流機會,引發爭議。隨着本港發展成知識型社會,高學歷年輕人愈來愈多,然而投入職場後,薪金多年來處於低位,升職、加薪難平步青雲。
15至24歲青年的入息中位數過去10年跑輸「大市」,靠自力上流不成,職場生力軍瀰漫怨氣,不少人近年更選擇提早輪候公屋。
面對種種情況,青年上流將為今年施政報告的重點之一,在職場方面會先下功夫,包括擴展多元化行業及職位以增上流出路。但亦有意見認為,學歷膨脹、職級簡化、年輕人及僱主心態改變等,正環環相扣地互相影響,減慢年輕人上流速度(見另文——「急求升職 新人「等唔切」離職」)。
周三發表的施政報告將有不少針對協助青年上流的措施,據悉,其中在職場方面會推兩招,以「本區就業、本區培訓」入手,先以東涌作試點,帶起區內有前景職位,建立「地區人才資料庫」;同時在金融等傳統具發展的行業外,擴展有助上流的三大行業:海陸空航運、文化、體育相關事業。
配合港珠澳橋 建人才資料庫
據了解這個「區本」概念,除東涌外,元朗及天水圍亦是目標之一,但因應配合未來港珠澳大橋落成對基建及零售業人手的需求,東涌區內可加緊培訓作配合,先作試點,並建立「地區人才資料庫」。
另外,擴闊上流出路亦是當務之急,關注青年上流問題、去年新增青年教育、就業和培訓專責小組的扶貧委員會,向政府建議要發展多元化行業以助年輕人上流。據了解,施政報告將提出擴展海陸空航運、文化產業及體育事業3大行業,助年輕人發展。
青年低職 收入跑輸大市10年
事實上,15至24歲年輕人的薪酬近年一直無法上流。按統計處資料,03年整體就業人士收入中位數為1萬元,而15至24歲收入中位數為6,500元,相差35%;10年過去,前者入息上升30%至1.3萬元,而後者雖上升38%至9,000元,但年輕人的入息仍與整體勞動人口相差30%,跑輸足足10年之久(見表)。
至於完成專上教育而非學位的畢業生,過去10年入息中位數由7,000元上升至9,000元,然而,與整體就業人口差距亦同維持約30%差距。
即使是擁有學位的大學畢業生,薪酬亦與「大市」相差5.7%至15.4%;完成專上教育而且擁有學位人士在03年的收入中位數為8,500元,較整體就業人口少15%,至13年,兩者薪金差距仍維持15.4%,前者為1.1萬元而後者為1.3萬元。
對於年輕人低薪低職位,扶貧委員會的青年教育、就業和培訓專責小組副主席蔡元雲接受訪問時表示,小組亦意識到有關問題,認為首要任務是擴大年輕人的上流出路,由淺入深;「本港有4大行業的優勢,包括金融及地產,但非人人都有興趣。」
學者:針對各區特色 發展行業
他指,小組會聚焦討論協助青年就職及培訓的具體措施,同時與教育局商討,以向政府獻計。
中文大學副校長侯傑泰認為本區培訓及就業可為該區青年減省進修及交通費,改善青年就業,但應確保發展符合各區特色的行業;若要培訓新興產業的人才,必須研究市場是否有需求。
他直言,在學歷貶值的世代,難有政策保證所有年輕人都能向上流。他認為政府應針對性幫助成績稍遜、家境清貧者,提供有前景的職訓課程。
樹仁大學副教授李樹甘亦稱,推行本區培訓及就業是好開始,至少令無業青年有工做,但年輕人不宜抱一步到位的心態,以為政府的措施可幫他們「由無樓變成有樓」;至於拓展多元產業,他指計劃老生常談,並非幫助大部分人。

投入正念活動 助減壓提升活力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正念練習適用於任何活動,無論是騎單車、跑步、游泳這些活動量較大的有氧運動,或是遛狗、健行、打桌球這些較不費力的活動。全家人一起參與是較好的做法。
美國醫生Daniel Siegel說過:「運動、新奇的事物、情感參與及專注狀態都是提升神經可塑性的重要元素。」走出門,做一些你迫切需要的跑步或任何喜愛的運動吧!你會更愉快、更有活力,也更能應付每天的壓力。這種改善後的幸福感可以幫助我們察覺壓力與疲勞的危險,而提高自我覺察正是照顧自己的第一步。
1. 玩把脈遊戲
陪孩子坐下來,教導他們將兩根手指按在手腕上,找到自己的脈搏,然後一起計算脈搏的次數。接下來請孩子站起來四處跑動、跳躍、興奮大叫、擺動身體或者做幾個空中飛踢,享受肢體活動的樂趣。一、兩分鐘之後,請孩子坐下來,雙腿交叉,再量一次脈搏,看看他們的心跳變得多快。
請孩子做幾次正念呼吸,看看可以在多短的時間內讓脈搏慢下來,回到平靜狀態。請孩子談談他們花了多少時間讓自己平靜下來,動靜之間有甚麼差別,以及我們在受到過度刺激時要如何控管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可以控制到甚麼程度。
2. 結凍與解凍
先讓孩子到處亂跑,只要你一喊:「結凍!」他們就得立刻停下來,在原地靜止不動,等你喊出:「解凍!」他們就可以放鬆身體,像冰塊溶化一樣躺到地板上。問問孩子靜止不動時有甚麼感覺?跟溶化的感覺有甚麼不同?你也可以跟孩子交換角色玩玩看。
3. 留意每一步
外出健行或在公園散步時,可以請孩子花幾分鐘注意自己的步伐,仔細感覺自己的腳如何抬起、放下、向前走,比較一下專注走路的步伐跟平常的步伐有甚麼不同?他們能夠一直保持專注嗎?
4. 練金雞獨立
找一個讓孩子能夠活動又不會撞到東西的安全空間。請孩子站着,做幾次正念呼吸,然後用單腳站立。如果他們失去平衡,跟着他們一起笑,鼓勵他們再試一次,並建議他們把注意力放在某個點或某個物體上。幾秒鐘之後,請他們把腳放下,分享自己的感覺,再換腳練習。問問孩子左右腳是否都很容易保持平衡?他們的腦海中有甚麼想法?感到平靜還是覺得有壓力?專注於某一點,對他們有幫助嗎?
5.做舞林高手
播放音樂,跟孩子一起瘋狂地擺動身體、跳來跳去。你們可以共舞,也可以各跳各的舞步,盡量自由發揮創意。問孩子是否感到開心?覺得肌肉很放鬆還是很繃緊?很有力還是不夠有力?也跟孩子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全靠多巴胺
身體與心靈是緊密相連的,活動身體可以產生許多正面效果,包括釋放幫助我們體驗幸福感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它還能刺激有益大腦運作的各種神經迴路,帶來許多好處:改善記憶、紓解憂鬱、提升問題解決與認知能力、釋放緩解身心疼痛的神經傳導物質,以及促進大腦神經元的新生。
編輯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愛的方程式

筆者剛剛看了一套電影 「霍金 愛的方程式」, 被譽為天才的霍金,終其一生嘗試找出一條能解釋宇宙的公式,故事除了講述他孜孜不倦苦心鑽研黑洞與時間等深奧理論,同時也描繪了他浪漫的愛情故事。他強烈的求知欲,令筆者相信他也想找出以下幾條關於愛的問題的答案。

巧遇完美情人的機會率有多高?完美情人是很稀有的,若果一天幸運地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情人,遲或早你也會發現他的不完美,同樣地,戀人也會漸漸發現自己的缺點,接著一場信心危機一觸即發。真正愛情之路從來都不會平坦,我們一直所追求的完美只是一個假象。因此,我們要學會放棄完美的幻象,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愛的接納,這是步向美滿關係的先決條件。

究竟這世界是否存在著「愛的方程式」?條件式的愛不是真愛,要學會全然地接受戀人的真面目,這樣方能做到無條件地愛對方。無條件的愛是美滿關係的基礎,是幸福的泉源。即使是逆境、疾病、貧窮或憂愁,戀人被此的真愛也不會改變,因為核心價值從沒有更改。同時要學會先給予後獲得,我們給予對方愛,對方也會回應更加多的愛。此外,戀愛的過程無可避免會出現愛與恐懼的感覺,要學會將恐懼轉化成愛,學會選擇愛而不是恐懼。

我們可以回到過去嗎?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時間並不存在,所有的事情都在同時發生!」當戀人或夫妻出現爭吵或冷戰時,或許我們可以嘗試閉上眼睛冥想,然後像霍金一樣進行一次「逆轉時間」的時空旅程,回到時間之始 --- 再一次回味兩人初相識的一刻,從而平息小風波!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 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