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分享爱

分享爱 

如果你愿意,就可以将和谐、幸福、了解与证悟带给整个社会。尽管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方能与人分享你的证量,但你仍可与人分享你的爱心与热诚。许多人有极多的美德。我们喜欢与某些人一起,因为与他们共处时感到温暖、鼓舞与祥和,因为他们具有正面的爱心与热诚。有时只是与他们在一起已足够,他们总是有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过也有些非常淡漠甚至冷淡的人,使你觉得似乎摸到一块冰之类。你可能觉得只是为了某种义务而必需跟他们在一起,跟他们在一起你并不感到温暖,因为这个人没有爱护自 己的勇气,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这也是你跟他们在一起感到不自在的原因。

你需要明白如何爱自己。要做到这一点,你得知道如何发展自己的人生。要做到这一点,你得明白生命有多重要。如果你不晓得生命是什么,自然不会明白发展人生的重要性。然而对很多人来说,这一点无关宏旨,所以也不会费心去了解生命是什么。有些聪明的人曾问我:「生命究竟是什么?」他们不知道答案,他们不知晓自己到底是谁,不知晓自己将往哪里去,也不知晓自己所作为何。能够走动自如,能够说话做事,但有如机械人一般,内心空洞无物。这是由于内心缺少了灵性的理解。

事事模仿 

因为我们不过是在互相模仿,抄袭上师与朋友的言行来做人处事,这就是我经常所说的,我们在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别人的饮食与穿戴。我们事事模仿!如果有人穿着某种款式的衣服,你就会觉得应该也穿上同样的衣服,明天你就会去买同样的衣服。你可能认为:「既然某些女士都穿这种裙子,这必定是十分吸引人的,因此我也应该买一件。」你不过是在模仿别人的服饰、发型、妆容等,你是个彻头彻尾的翻版!如果你认真的检视自己,就会发现自己只是在抄袭别人! 

譬如人们特别爱模仿电影明星的衣饰,因为他们相当有名气。因此,在你狭小的世界里,模仿他们会让你感到「有名气」。当你看了一部新上映的电影后,心想:「好,我现在也要穿成这个样子。」聪明的商人自然知道如何把握赚钱

的商机,于是设计相似的款式出售。人们以昂贵的价钱购买这些服饰,只不过是在模仿好莱坞明星!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很聪明,可是不过是在模仿别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是在模仿。如果我们不模仿别人,就无法生存下去!我们完全被冲昏了头脑。这说明我们其实没有自由。我们所做的事没有发自真心,一点也没有!可能我不该说百分之百没有,但也近乎没有了!当我们互相比较时,有时认为自己胜人一筹,有时认为自己技不如人,这只视乎我们想模仿的对象是谁。 

因此,即使我们现在的人生可能充满趣味,但由于大家互相模仿,我们可说是没有自由的。每个人都过着某种模仿的生活方式,或是牵引别人过这种生活。东方模仿西方,英国人模仿法国人,法国人模仿英国人,诸如此类。你可能会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无伤大雅,因为从古至今人们都是这样生存,因此你继续下去仿佛毫无问题。

可是,如果我们深入探讨,就会发现虽然我们声称自己很聪明,但模仿的生存方式非常幼稚与无知。固然我们当中有人看似聪明过人,有人看似愚蠢,但其实大家不相伯仲,因为我们都多多少少在做相同的事。所以我们不应该想:「我很愚蠢,他十分聪明。」这很可惜,我们处于相同的程度,却并不认为彼此平等。尽管表面看上去贫穷富贵英俊丑陋各有差异,但我们的基础是平等的。这平等在于我们同样幼稚。不过这不表示我们很恶劣。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楞伽经》说了什么 ?

《楞伽经》说了什么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它在全部佛法与佛学中,无论思想、理论或修证方法,显见都是一部很主要的宝典。
中国研究法相唯识的学者,把它列为五经十一论的重心,凡有志唯识学者,必须要熟悉深知。但注重性宗的学者,也势所必读,尤其标榜传佛心印、不立文字的禅宗,自达摩大师东来传法的初期,同时即交付楞伽经印心,所以无论研究佛学教理,或直求修证的人,对于楞伽经若不作深入的探讨,是很遗憾的事。
《楞伽经》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这其中的“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如来藏”的藏,是胎藏的意思。“如来藏”的意思是指如来思想就在胎藏中。
“如来藏”作为“佛性”的别名,突出了一切众生自然有与生俱来的洁净的如来法身,强化了人人平等、人人皆可成佛的观念:“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晓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具体地说《楞伽经》的主要内容有:分析了“三界唯心”的理论,认为所有的佛法都是“自心所见”,可以“自内证”,说明真妄的因缘;另外《楞伽经》中还提到如来的异名有梵、毗湿努、自在天、因陀罗等,进行了禅宗思考解释,但是还是受到印度教的影响。
考察《楞伽经》的基本思想,我们发现,《楞伽经》影响的不仅仅是初期禅宗史,而且是整部禅宗史。
《楞伽经》是结合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思想的经典。全书反复强调,无始以来的习气造成了人们的沉迷,使人们不能了知诸法实际上是自心的显现。如果能够彻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舍离能取、所取的对立,就可臻于无所分别的解脱境界。这些思想,为后世的禅宗所汲取弘扬,凝成睿智深邃、澄明通脱的禅韵诗情。

问答| 烦恼为何物?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


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
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就是“十二缘起”的环环相扣。
因此,烦恼能招感业力,引发未来的生死果报,具有“发业润生”的功用。

虚云大师由于病重而越来越虚弱,有人敦促他看医生,他却拒绝:“我与这世间的因果连接就快断了。”他感谢弟子

 虚云大师由于病重而越来越虚弱,有人敦促他看医生,他却拒绝:“我与这世间的因果连接就快断了。”他感谢弟子们和他协力重建寺院,然后向他们指示:“我死后,帮我穿上黄色袈裟,一天后,放入棺中,移到牛棚西边的山脚下火化。然后请将骨灰与糖、面粉、油混合,捏成九个球,丢入河里,供养给水中生灵。若你们能帮我实现誓愿,我心永怀感谢。”有人请求他最后再说些话,师父回答:“要修行戒、定、慧,以清除贪、嗔、痴。”他停了一下,接着又说:“培养正思维与正念,在面对众人与整个世间时才能有大无畏的精神。你们累了,请回去休息吧!”

  师父在辞世之前一段时间曾恳求弟子要保持信心。“怎么保持?答案就在‘戒’这个字里。”说完这话,他便合掌,并嘱咐身边帮忙的人要照顾好自己。他们在离开房间后一个钟头回来,发现虚云以寂然而逝,享年120岁。遗体进行火化时,空气中有种少有的香气,还有白烟上漂天际。骨灰中发现超过百颗的五色舍利子和不计其数的小舍利子,大部分是白色的。

【修行】如来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 (梦参老和尚)

【修行】如来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 (梦参老和尚) 




如来有十种力量,具足十种力。
(一)处非处智力:他知道一切事物哪个是合乎道理的、哪个是非道理的,知道事物道理跟非道理的这个力量,有这种智慧。力即是智。
(二)业异熟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感应,知道一切众生他的过去、现在、未来。但是别把这过去、现在、未来局隅,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他的三世包括重重无尽的,过去的还有过去、现在、未来,现在的还有过去、现在、未来,未来的还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循环不断。
(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道一切禅定,他怎么样进入禅定的,怎么样从禅定得到解脱的,知道各种的禅定解脱,有这种的三昧智力。
(四)根上下智力:知道一切众生诸根胜劣的智力。这个众生的根机殊胜,那个众生的根机差一点,差一点的他的智慧力就不够,深入一点的他的智慧力量就够了,能可闻道开悟。
(五)种种胜解智力:也知道众生慧解的能力和他智解的能力,能力就是智力。
(六)种种界智力:如实得知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世间众生无尽,每一个众生的境界也无尽。这个境界无尽,就是你所对的外边的环境,你能了解好多。佛都知道,比你自己了解自己还清楚,知道你的根是胜、劣,也了解你智慧的力量如何,你知解的力量如何。
(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一切众生至其所生处的智力。佛有这种智力,知道这个众生未来你要生到什么地方、未来他要生到什么地方,都知道,知道一切众生。就是知道这个众生在六道轮回,这一生转到什么,那一生转到什么,无量劫的流转,佛都清清楚楚。
(八)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的宿命,证涅槃的智力,知道众生他什么时候可以证涅槃。他的宿命过去无量劫,他都做什么。不然怎么会授记呢?佛在法华经上,给我们都授记了。只要闻到一句佛法,未来一定能成佛。可是没说时间,也没说你的佛号是什么,到什么世界去成佛,就是授的法性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个授记是笼统的。
(九)知天眼无碍智力:天眼通非碍,是通的,没有障碍他的。不但隔纸,你隔墙也隔不住,隔山也隔不住,他有这种透视的能力。佛的天眼通是达到顶点的了,比一切声闻、菩萨的天眼通那要强得多。乃至比那特异功能的,那就更不能说了。
(十)永断习气智力:永断一切妄想习气智力,能知道一切众生,哪个人在什么时候永断他的一切妄想;乃至妄想断了,断他的习气。妄想断了,习气还存在。像我们这个香烧没有了,这个香味还留荡好久,这个味道就是习气。这不是原来的檀香味道。习气就是轻微的。
还有四无畏,那里头说的这些名称,我都略提个名字,不做解释了。如来具有四无畏 :
(一)一切智无所畏:大众说法无畏,作师子吼,说法无畏。不论你是什么人听,不论好多人听,他都具足一切正摄,无所畏。
(二)漏尽无所畏:还有断一切烦恼,没有怖畏心。对一切境佛的烦恼都断了,永远的没有怖畏心。为什么?无挂碍了。无挂碍了,才没有恐怖;也没有一切颠倒梦想,都没有了。连无明的老根都断了。
(三)说障道无所畏:佛对于一切障害佛道的法门,他是通晓无碍的,也没有怖畏的心,对一切法门,没有佛说不出来的法,没有佛所不知道的,对机说法也是无碍的。四种无畏,对机说法无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法中说尽苦道而无所畏,不只苦道无畏,寂道也无畏,一切法都无畏。这是说四圣谛法的时候无畏,说四种无畏。
十八不共法,佛具有的这个十八种是不跟二乘、不跟菩萨,是不同的,所以叫无畏法。
(一)身无失,
(二)口无失,
(三)念无失(就是意无失)。三业无失,永远不会有一念的错误,永远不会有错误的。
(四)无异想。心里头不会想到一边去。
(五)无不定心。没有不定的心所,没有不定的时候,一切行住坐卧不离甚深的胜定,常在常定中。
(六)无不知己舍心。了知一切法,无不舍处,不执着一切法,就是解脱自在。
(七)欲无减。度生之心永远不减,没有说有满足了,说:度得差不多了。没有。永远不减度生之心。度生之愿愈来愈重、愈来愈发,永远不减。
(八)精进无减。精进心不减,到成佛之后还是精进不退。
(九)念无减。念念思念众生,念念思念诸佛,念念度一切众生,一切智没有退转了,再不会退堕了。
(十)慧无减。智慧满足不减。
(十一)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智慧的事业。以下是知三世。
(十六)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
(十七)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
(十八)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现在世所有的一切皆知,没有佛所不知的。这叫十八不共法。






在俗世修行的101个忠告:《修行百颂》12--13

帕当巴桑杰 著 顶果钦哲法王 论释

《修行百颂》
是十一世纪的伟大学者帕当巴桑杰的心灵证言,由顶果钦哲法王加以论释。帕当巴停留在西藏和尼泊尔边境的听瑞地区很长一段时间,拥有无数个弟子。有一天,一个亲近弟子在久违之后,抵达听瑞,看到上师如此年迈而感到非常悲伤,于是他问:「胜者,当你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毫无疑问的,你将从一个净土到另一个净土,但我们将会如何?我们能够信任谁?」面对热泪盈眼眶的弟子,帕当巴教导了修行百颂。

《修行百颂》意义深奥又简明易懂。诚挚认真的修行者将发现,这些偈颂中的所有教导,都是正统佛法修持不可或缺的精髓。

12、从根本而言,没有所谓的迷妄,它的生起只是暂时的,听瑞的人们啊,检视造成迷妄生起的原因的本质。
无论你多么努力地擦洗黑炭,都无法把它洗成白炭。我们可以想象无明是自性的一部分,如同黑色是煤炭的一部分。果真如此,无明和迷妄就无法被根除。事实上,无明和迷妄不具有任何真实的存在。它们无法改变我们本俱的自性---佛性。佛性如黄金般纯然且不受改变。无明至多可以暂时遮蔽佛性,但佛性本质却不会改变。

在某些因缘之下,无明暂时形成,一如天空的云朵,暂时遮蔽了太阳的灿烂光辉。但当我们飞向云朵,进入云朵之时,却无法触摸到云朵。在这之前,云朵不存在,最后也将消逝在稀薄的空气中。至于太阳,则从未改变,完全没有受到云朵的影响。

无明制造的障蔽是偶然生起的,是短暂的,是无可执取的。它们无法改变或影响我们的本然自性,也不是本然自性的一部分。无明,一切迷妄之根源,诱惑众生进入轮回。然而,无论无明看似多么坚实,它也从来不具有一丝一毫的实相。既然无明从未生起,那么它也无法存在,更别说去止灭它的存在。一旦对于空性的了悟去除了无明的障蔽,成佛之自然本质将显现。一旦风吹散了云朵,从未停止照耀的太阳将显露出来。
13、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修持殊胜的佛法,听瑞的人们啊,它将在死亡之后引导你。
正盛之青春年华赐予我们健康和力量,热切地想要享受人生。我们怀着不灭的热忱,竭尽所能地来增加财富与权势。对一些人来说,达成自己的目标,同时意味着要损害他人的利益。然而在死亡的时刻,我们将了悟,所有占据我们心神的事物,是多么虚荣无益。唉,但是到了那个时候,要回头已经太迟了。

至美的事物从未能够诱惑死亡,至巨的财富无法贿赂它,至大的力量或权势无法迫使死亡等待片刻。一国之君也必须遵循它的召唤。它将卸除将军的武装,即使他拥有一个威力强大的军械库。在死亡的时刻,我们在一生中所获得的灵修觉受,是唯一的助力。

赶快!让我们在老迈夺走体能与智力之前修行。让我们背弃凡俗生活的迷惑与幼稚散乱,全心修持佛法。那么在死亡时,就会如无与伦比的冈波巴大师所说的:“最好的情况是,我们将了悟究竟本质,即法身。中等的情况是,我们肯定将投生净土,充满喜乐,如同孩子回归家园。最差的情况是,我们将了无悔恨,因为我们已遇见上师,并如实地修持他们给予的法教。”让我们从此时此该开始准备,在死亡的时刻,我们所领受的法教将能够派上用场。



福尽而死是真的

福尽而死是真的 


福尽而死是真理,故当惜福少享福。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

  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思考,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死而已。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

  来看一则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水库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从此之后,该地朴素的风气荡然无存,奢糜成风。

  当时,乡民陈良谟对他的叔兄说:“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叔兄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答:“无福消受罢了。”不久果然全村发生了大瘟疫,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先儒焦澹园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有人想: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日新月异,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钱,不要搞得太约束。

  这也是以拨无因果的断见所滋生的邪见。从因果上思维,就会知道其实浪费半碗饭、一张纸,也有很大的罪过。比如半碗饭来之不易,从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去壳、运输到最后煮成米饭,其间有多少劳动者的心血,要耗费多少自然资源,才能端到口边,供你享用。这半碗饭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随意浪费不会折福吗?实际上,因果丝毫不会空耗,浪费财富是损减自己的福报。因此,想起物品来之不易、业果不虚,我们不能不珍惜福报。

  弘一大师在他的一篇演讲中说:“我五岁时,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严肃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我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一九一一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或是初出家时制的。”

  在古德中这样的事例也随处可见。古时候,雪峰禅师和钦山禅师一起在溪水边洗脚,钦山见到水中漂有菜叶,很欢喜地说:“这山中一定有道人,我们可以沿着溪流去寻访。”雪峰禅师回答他:“你眼光太差,以后如何辨别人?他如此不惜福,为什么要居山!”入山后果然没有名僧。

  有人说:人生在世,应当好好享受,必须拥有豪宅名车、高档电器等,如果没有这些物质享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应当辨别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与生活毫无关系。身为欲界人类,虽然不能缺少衣食、卧具,但是普通的饮食、衣服,就足以保证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空间。除此之外的物品,都只是虚假的摆设而已。动物也知道寻求饮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义只有这一点,那就和动物没有差别。如果把一切精力都用于追求生活享受,这样造作非福业,则连动物也不如。人生的意义在于能成办自利利他的大义,不能少欲知足,就无法集中精力投入于修行,这样就不能成办大义,只是浪费生命而已。

  不但自己惜福,还要教育子女、学生惜福,为他们而惜福。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有一年冬天,她给儿子做棉衣,家里本来有丝棉,她把丝棉卖掉换成棉絮。了凡先生问她:“家里有丝棉,为什么要换成棉絮?”她说:“丝棉太贵,卖了可以把钱送给别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样可以保暖。”了凡先生听了很高兴,因为这样做就不愁孩子将来没有福!

  再来看反面例子:古时候,有户富人在孩子满月时,请客大摆酒席,杀了许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给孩子算命,说他一生的命运如何如何好。可是孩子活到两岁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来以为他算命很准,为什么这次没有算对。后来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说他“折福太深,福尽而死”。

  再看现代的青少年从小就知道享乐,乱花父母的血汗钱,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个月几百几千块的零花钱像流水一样用。家长也认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宁可自己苦一点,也不能让孩子没面子。他不知道孩子从小养成骄奢的习惯后,由骄奢必然多欲,多欲则无德。长大之后,不是成为贪官,就是成为匪类、花花公子、寄生虫,百无一用。从结果来看,这不是爱护子女,而是毁掉子女。因此,从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们都是大乘修行者,应当念念关怀众生的苦难。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时,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连饭都吃不上,为什么不能省下自己的福报施给诸母有情呢?

  以下是惜福舍福的事例:宋朝的范仲淹读书时,心中念念想着救济他人。后来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个家族几百户的贫寒之家。他的几个儿子请求他买一所园宅,他说:“京城里的大官园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经常去游园,谁会不准我去游他们的园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

  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为天平寺,用来兴崇三宝。他的几位公子共用一件好的衣服,外出时轮流穿着。范仲淹出将入相数十年,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布施周济别人,所以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而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个个能继承父志,舍财救济他人,因此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

  某年旧历十一月,天气正冷的时候,苏州城有位大绅士带着工匠到印光大师的关房装置洋火炉,印光大师坚决不肯接受,大师说:“人生不可享受过分,要是自己没有德,空去享用,那就是折福。”这位大绅士非常诚恳,再三请求,必须供养,弟子也从旁边劝请,印光大师说:“安在外间的客厅里吧!那里时常来人,让大家一齐暖和,外间的空气暖了,这间的空气也会变暖。”

  我们应当随学过去的祖师大德,不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报舍给众生。自己的生活可以过得清苦一点,省下来的钱让别人享用,有这样的善心将来才能利益无量众生。心中应常常记挂天下苦难的众生,常以福报回向。“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又说:“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愿我们如地水火风空五大种一样,恒时成为维持无量有情生存的大根本。

断、证二德(五台山比丘果戒)

(一)断、证二德(五台山比丘果戒) 


(一)断、证二德
佛法的根本宗旨有两个,所谓成就断、证二德。断德就是断除三界的烦恼习气,证真空理,从而证得无我的空性智慧,这叫断德。另一个就是证得诸佛的智慧、功德,获得无上菩提而成正等正觉,这叫证德。佛法中教、宗、律、净、密,乃至无量法门,无非都是为了这两个宗旨而设立的方便而已,而所有这些方便,又总不出十乘观法(佛法的十大根本)的范围。也就是说,十乘观法是断、证二德的根本保障(关于十乘观法的内容,后面再讲)。下面继续看断、证二德。
比如律宗,要求必须止、作双持。其中“止”者,就是诸恶莫作,是为了成就断德。“作”者就是众善奉行,是为了成就证德。净土宗要求必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其中“都摄六根”是为了成就断德,“净念相继”是为了成就证德。禅宗则要求必须止观双运。其中“止”能成就断德,“观”能成就证德。而教宗呢?则必须是性、相并重,其中“性宗”也叫空宗,是以文殊菩萨为代表的深般若,主要成就断德;“相宗”也叫有宗,是以弥勒菩萨为代表的广般若,位居补处,代表证德。同样,密宗获得断、证二德的根本方便就是三昧耶的供养和祈请。在密宗里讲,具德的上师是破除我执大魔并证得无我空性智慧的最佳武器。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有人能够把他所有的财产、眷属、身、口、意(身心生命)全部供养给一个具德的善知识和三宝的话,那么此人在佛法中不成就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密宗当中的供养是一种破除我执、证空性的法门。因为,佛法中每一个法门都是对应某种根基的一些众生的。三昧耶(建议:参阅丁福保的《佛学辞典》比较准确)的祈请,更是获得诸佛无上菩提,而成就证德的无上妙法。以祈请而成就证德的密宗真言乘和净土弥陀圣号,其行持看似简单,然而其理论甚深难测,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云:“比如有人被鬼所持,菩萨亦复如是,被十方诸佛所持”。当然,必须是具备三皈戒体的佛弟子,如法祈请,才能成就诸佛无上菩提之证德。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遇到这十六种负面情绪时,如何面对它?

1、生气

一种高能量情绪,可被用来帮助我们作出反应并采取行动,可使我们能够克服那些本不可逾越的障碍和困难。它经常与我们不喜欢的情况相连在一起,它为我们提供能量使我们采取行动对这些障碍和困难作出反应。
生气就是鼓起勇气,一鼓作气才能成功。

2、悲伤
一种能促进深沉思考的反应,能更好的从失去中取得智慧,从而更珍惜目前所拥有的。

3、后悔
找出一个得不到最好效果的做法中的意义,提醒我们,要找出一个有更好效果的做法,同时让我们更明确内心价值观的排序。

4、左右为难
说明内心价值观的排序尚未清晰明确。

5、恐惧
一种高能量的情绪。恐惧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度,并能使意识性增强,这对我们提高对潜在问题的警觉性很有帮助。它使我们获得本不能得到的信息,它使我们迅速作出反应,并在必要条件下选择逃避。

6、无可奈何
已知的办法全不适用,需要创新与突破思考。

7、内疚
这是一种与评估是非对错连在一起的情绪。如果我们没有其他的方式评估与价值有关的行为的话,内疚可限制我们的行为选择范围。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用更富有建设性的评估方法来取代内疚。

8、紧张
太好了!让我们有额外的能量去保证成功。
9、害怕
不甘愿付出本来自己认为需要自己付出的,或者觉得付出的大过得到的。它促使我们对所期望的东西重新进行评价及对实现期望采取的方法进行重新调整。

10、惭愧
一件表面上已经完结的事,但还需要采取一个行动的部分。

11、失望
发生在所期望的目标已确定但没有实现的时候,是一种能促使对期望作出重新评估及对实现期望目标所采取的方法作出重新调整的信号。

12、讨厌
需要摆脱或者改变的提醒信号,帮助我们去找出改变及摆脱的办法。

13、愤怒
一种高能量的情绪,可以充分调动身体的能量,准备对一个不愿接受的状况作出改变的行动。

14、压力
是转变动力之前的准备,就象弹簧一样,压得越低,弹得越高。

15、忧虑
一种高能量的情绪,它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就要发生、但后果令我们担心的事情上。让我们处于精力集中的状态并将变成兴奋,为我们提供为事件做好准备的能量。

16、痛苦
使我们能避开危险,并提升人生经验的信号。

从上面这些定义中我们明白,每个负面情绪其实都是给人一份推动力,推动当事人作出行动,这种推动力或者是指出了一个方向,也可能给予了一种力量,或者两者皆有。

既然问题不在情绪本身,就要看你如何去拓展情绪上的选择空间,也就是运用情绪的能力。如果你感觉你在情绪上无能为力,那么,负面情绪似乎往往要占上风,它将主宰并控制你的行为。

有时候,当我感到自己有一种负面情绪时,我外在的意识通常就通知我对这些情绪作出评估。

假如,我最近感到工作上很有压力,我就会问自己:最近是否需要在工作中加入一些动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就会让自己去体会这种压力,这是我的选择。

当我主动这么做的时候,事实上,压力已经不是压力,它更是一种刺激、一种挑战、一种动力!在此期间,我的外在意识会定期地使我对压力予以注意,因而我会对我的想法所维持的时间的长短是否合适作出估计。如果已经达到合适的程度,我就会选择一种新的情绪状态,对我来说,时间量的大小就是我获得信息并决定对其怎样作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进一步说,所谓的负面情绪,多数都是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不开心的事情上。通过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不开心的事并使我们处于一种情绪状态,通过这些状态就可以帮助我们对所处的局面做出评价,所有负面情绪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楚事情并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如果这个反应过程中,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我们就会完全自由的调整我的情绪状态以应对新的情况作出反应。

我们情绪的发生总是配合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帮助我们向着自己的主观愿望前进。我发现负面情绪真的很有道理,而且是有用的。当你再去体验负面情绪的时候,结果发现痛苦感不见了,你就会看到负面情绪可以为你服务,并能不断地帮助你找到方法同时给予能量动力去解决困难。

你一旦获得了情绪上的自由,也就大大拓展了精神领域的活动空间,例如,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如悲伤,你的意识可能会马上提醒你:“喂,别忘了,它是为你服务的。”因而你就会感到悲伤和一种更积极的感觉,例如在快乐之间作出选择,你当然会选择快乐,难道不是吗?

态度就象磁铁,不论我们的思想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我们都受它的牵引;而思想就想轮子一般,使我们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前进。

虽然我们无法选择发生的事情,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情绪状态;虽然我们无法调整环境来适应你的生活,但可以调整情绪来适应一切的环境,毕竟,你的生活不是由生命所发生的事所决定的,而是自己面对生命的态度,和你的心灵看待事情的态度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