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不生、不婚、不買房,日本是如何变成一个低欲望社会的?

不生、不婚、不買房,日本是如何变成一个低欲望社会的?



元旦长假期间,朋友圈已经被日本刷屏。刷刷朋友圈,就能看到京都的寺庙,北海道的滑雪场,东京的海鲜市场等等。日本,已经越来越成为许多中国人去旅游的首选。相比于国内,日本更加有秩序,空气中有一丝平静的感觉,没有国内的那种躁动。然而,这并非日本一直以来的面貌。30年前的那场泡沫经济,浮躁和疯狂。在这三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昭和到平成,日本去欲望的三十年

1988年的日本,上映了一部叫做《龙猫》的电影。这部电影的情节极其简单,讲述着一家四口在乡村的简单生活。主角是一个叫小梅的女孩,因为妈妈生病了,和她的父亲以及姐姐搬到了日本的乡间。这里有着单纯朴素的邻居,清澈的天空,以及只有纯净灵魂才能看到的龙猫。这部宫崎骏出品的电影成为了当时最卖座的动画片,也让这位日本最优秀的动画大师,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三十年以后,这部电影重新在中国上映,依然俘获了大量80后的眼泪。

事实上这部电影就上映在昭和的最后一年,那时候正直日本泡沫经济的顶峰,大家每天生活在“抢钱”的空气中。突然之间,一部如此清澈的动画片上映,打动了无数日本人的内心。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去世,日本进入了平成的年代。随着2018年12月23日日本明仁天皇提出生前退位,结束了足足30年的平成时代。而这三十年,也是日本变成低欲望社会的三十年。日本人学会了如何回归平淡,回归本我。日本人最喜欢的颜色是性冷淡风格的白色,最喜欢的是菊花。有趣的是,也就在平成年间的开始,日本历史上最长青的组合SMAP成立了。1989年的木村拓哉18岁,还是一个高三的学生。今天,这位日本影视圈最后的大佬,依然保留着一张不老的面孔。但是,日本的经济却在迅速老去。

在这经济发展缓慢,人类欲望逐渐下降的三十年中,我们看到的是日本文化娱乐的兴起。1991年,第一步真正意义上的日剧《东京爱情故事》上演,从起掀起了一股东亚的日剧风。日本的文学也开始崛起。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今天,全世界依然有大批的日本文学粉丝,从村上春树,到东野圭吾。

但是日本并非一直如此。。。

80年代末疯狂的日本

1988年的上海,正直改革开放10周年。当时的上海,大街小巷都还是骑着自行车。弄堂是许多上海人居住的地方,大部分人的家里连抽水马桶都没有。那时候大部分上海人一个月工资只有150元人民币不到。不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每个人都生活中政府分配的房子里,没有人富有,也没有人特别贫穷。工作都是单位分配的。

然而,就在这一年开始,上海兴起了一股去日本的“留学潮”。说是留学,其实就是去日本打工。今天我们看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唐人街最初一代移民基本上是广东话为主。纽约的曼哈顿唐人街上面,甚至有许多人不会说普通话。直到后来新的中国移民,重新开拓了一个叫做法拉盛的第二个中国城,才有了会说普通话的唐人街。甚至在欧洲,最早一代出国的华人也都是说广东话的。但是日本不同,最早去日本留学的都是上海人。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邓小平就和日本当时的首相签订协议:第一,向日本打开中国市场;第二,向日本输出劳动力。在泡沫巅峰的时候,日本大部分企业都面临招不到人的问题。那时候我的父亲也加入了日本留学大潮。他去日本后打来电话,兴奋的说,这里钱太好赚了!当时的父亲在国内一个月才150元人民币工资,在日本却能赚到超过20万日元,相对于月收入增长了100倍以上。而且,和许多去其他国家打工的人不同,他们发现在日本找工作,真的太容易了。

于是一批又一批的上海人,开始了日本“留学”打工之路。甚至有很多单身女性,选择了嫁给当地的日本人以获得身份。没有人意识到,他们正在错过中国国运崛起的三十年。在他们日本打工留学的那些年中,留守在上海的同学同事们,一个个都分配到了单位补贴的房子。多年后,这些房子的价格将远远超过他们在日本打工的所有收入。

没有人意识到,他们离开的是周期开始向上的中国,而选择了周期即将向下的日本。。。

1989年日本股市达到顶峰的时候,东京证券交易所日均交易额达到8.8兆日元,总市值突破了611兆日元,占到了全球证券市场28%的市值比例。日本股市的成交量比大洋彼岸纽约证券交易所高出1.8倍。这一年大量美国企业被日本公司吞并。包括9月27日索尼以4800亿日元买下哥伦比亚影业,10月31日三菱地产以2200亿日元买下了纽约地标建筑洛克菲勒中心,多年后他会以更便宜的价格卖还给美国人。。。

从1975到1995年日本GDP的增长中我们看到,前15年保持了4%左右的经济增速。广场协议前,日本的出口占比较高,但是伴随着日元升值,出口在1985年开始对经济负面拖累。好在当时经济景气度高,信贷很宽松,股市又好,导致民间投资起来。但是到了1990年开始,经济增速全面回落。日元的升值也导致日本旅游业催生,大量的日本人去海外购物,也买入进口商品。美国商品和西洋文化在这个阶段开始在日本流行起来。




广场协议后,伴随着本币升值,日本央行也开启了货币宽松之路。1986年1月开始不断下调利率,到了当年的4月贷款利率水平从5%下调到了3.5%,存款利率从1.5下调到了0.26%。利率水平的下降当然有利于推升大类资产的价格,日本居民开始了源源不断的储蓄搬家,把钱投入到当时冉冉升起的股票市场。甚至当时的黄金市场,由于有保值的功能,被日本老百姓连续爆炒。




代表日本股票市场泡沫的就是日本电信电报公司NTT的上市。在当时电信电报就是全球商业模式最好的科技股,在大洋彼岸的美国,AT&T也是垄断着运营商市场,直到后来的分拆。日本电信电报公司最早是属于国有的,在1985年4月1日完成了民营改制。当时日本首先中曾根上台后,希望将日本的国有电信,国有铁路,国有商场等都完成私有化改制。这个制度下,首当其冲的就是NTT。1986年9月,日本大藏省决定把手上186万股NTT政府持股投入到股票市场,最初定价30-40万区间,却被爆炒到119万的新股价格,而且还是需要居民凭借身份证一人一股申购。到了当年的11月26日,居然有1085万人收购,差不多是10%的日本人口。当时老百姓的算盘很简单,中了新股稳赚不赔。一般上市后会上涨个30%。你只要中了一手,就能赚几十万日元,而当时日本家庭年收入也就350-400万日元。(这个景象是不是和2007年A股中石油上市很像?)

NTT在1987年2月9日上市,第一个交易日暴涨40万日元,到了4月22日已经上涨到318万日元。这只代表国民经济的大盘蓝筹暴涨,也推动了日经指数两个月内大涨22.4%,并且在这一天总市值超过了纽约证券交易所。NTT的总市值达到了惊人的3500亿日元(这可是八十年代末啊!),超过了当时的美孚石油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大家都觉得NTT是政府专门送给股民的福利,怎么可能下跌呢!然而最终NTT开启了漫漫熊途,股价跌去了99%!相反,日本大藏省在泡沫经济期间,向资本市场卖出了价值10.2兆日元的NTT股票,成为了最大的赢家,接盘的都是相信“政府红利”的小白散户。。。




1987年出现了另外一件事,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如果看过索罗斯回忆录,大家一定记得这一场几乎绞杀这位大鳄的灾难。索罗斯看到了美国股市的泡沫,但他认为当时日本股市的泡沫更加严重。于是一手做多美股,一手做空日股。然而美股提前出现了暴跌,导致了一轮全球股市的快速下跌。索罗斯最终成为了“卖在底部的那个大家伙”。相反,日本股市在调整之后的10月21日,居然反弹了2037点,反弹幅度9.3%,创历史最高单日涨幅。日本股市能够强力反弹,和日本有着大量的散户有关。1986年日本的散户数量是960万人,到了1990年达到了1540万人。在长期利率水平下降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日本个人选择把钱投入股市。日本家庭资产中对于股票的配置比例,从1980年的6.5%上升到了1987年的10.7%。不要忘记,这个过程中家庭资产总额也从372兆日元上涨到了832兆日元。下图我们看到家庭资产中对于股票的配置比例在1989年达到11%之后开始了不断的下滑。

之后开始了不断的下滑。




推动存款搬家的不仅仅是低利率,还有政府的推手。1988年之前,日本家庭存款在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存款是不交税的。到了1988年4月,日本政府对不超过350万日元的金融产品一律征收15%所得税和5%原住民税。当时是因为看到许多富人运用政策红利的漏洞,将大额存款变成一个个小额来逃税。但是这个政策一出,推动了大量存款离开邮储银行,进入股市。当时日本家庭有30%的存款放在邮储银行,存款总额高达300兆日元,是全世界最大的银行。这个政策出来后,大约有45兆日元离开银行,进入了股票,房地产和黄金市场。

当然,投身股市的不仅仅是散户,还有大量的企业。我们以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松下为例。1987年,坐在轮椅上的92岁松下幸之助接受了昭和天皇的大勋章。两年之后,他离开人世,留下来2450亿日元遗产,这个记录至今无人能破。接受的新任社长开始大举投资,成立了松下公司的投资财务部。之后,松下的金融资产总额达到了惊人的1.1兆日元。特别是日元升值以后,许多企业基本面的经验每况愈下,只能寄希望在投资上弥补公司的业绩下滑。特别是一些出口企业,因为日元升值,出口不利。这些企业选择在海外低成本借钱,然后资金流入股市,股票上涨后带来了获利。这就是“carry trade”的雏形,最终没想到所谓的套利交易被自己杀死。

日本疯狂的消费

大家对于日本的低欲望社会认识,仅仅是过去20年的情景。事实上,日本人疯狂的消费,远远超过今天的中国。

恋爱中的泡沫:由于当时日本也是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其实和今天的中国是一样的),在恋爱方面,女性有着绝对优势。相信许多人都是看了80年代的日剧,其中只有木村这样的高颜值男性,才能找到合适的女友,许多人找女朋友非常困难。当时女性身边往往有几类男性朋友:

1)跑腿男。就是开车的车夫。当时许多女性出门是绝对不坐地铁和公交的,找一个男性朋友开车接送。特别是女大学生和刚入职的年轻女性,身边都有跑腿男。

2)买单男。女性出去吃饭,是没有付钱的习惯,都会有男性来买单。

3)送礼男。会定期有男性送礼,当然会得到一些小甜头,但不能指望太多。

4)本命男。真正的男朋友,当然你不仅仅要帅气,还要有钱。

当时请女性吃饭,都是5万日元以上的高级餐厅。80年代泡沫的时候,大家都流行请女朋友吃法国大餐,一顿饭下来极其贵。还要去高级酒店,送昂贵的珠宝首饰。反正谈恋爱对于男性来说是一笔极大的开销。

招募员工的泡沫:现在日本要找到好工作很难,但是在泡沫经济时代,是公司在求人。那时候去参加面试,日本企业会报销来回的出租车费用。面试结束,还会给候选人送一些小礼物。一般第一轮面试大家都会通过,后面就是公司参观环节。

公司参观环节最重要的就是请这些候选人大吃大喝,出手要大方,必须都是六本木高档的寿司店,如果吃得差,人力资源部回头会被公司领导大骂。如果是看中的人才,甚至会出手送现金券,高级西装,名表等等。

今天企业暑期招实习生都是很习以为常的。在泡沫年代,日本企业招募实习生会全部安排好,来公司参观,带他们去旅游,安排住宿等等。每次大学还没毕业的学生,暑期要去某公司做实习,其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电话中会一定强调一点:“千万不要带钱哦!”

当然,公司还提供各种各样的福利。包括安顿新入职员工的搬家费,不亚于五星级酒店的健身和游泳设施。当时许多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健身房和游泳池,以及一年好几次的团队旅游。

那些让你震惊的高端消费:在盛世年华,所有人都在消费升级,但是那些高端消费升级,许多仅仅是昙花一现。当时的日本开始流行滑雪,成为了一种高逼格的运动方式。东京人都想去滑雪,但是很多滑雪场离开东京太远。于是1993年在东京附近的千叶开业了造价400亿日元的室内全天候滑雪场SSAWS。这个滑雪场,提供一年四季的室内滑雪服务,当初希望成为东京人休闲消费必去的场所。

好了,开业后门票7000日元,前三年客流量100万人还能勉强保本。到了经济泡沫破灭后,游客人数大幅下降,许多还是用打折券的学生。夏天的时候,滑雪场生意最好,但是维护成本也最高,不亏本才怪呢。那时候这个滑雪场一年赤字都要20亿日元,到了2003年9月才不得不拆除,变成了宜家商场。

还有一个潮流就是高端餐饮消费,特别是对于西方餐饮的追求。1985年日本外国餐饮企业有425家,到了1991年变成了3200家。里面消费的大头是企业公款吃喝,也就是所谓的招待费。在泡沫经济时代,企业招待费如果一晚消费不到10万日元,根本就没办法谈下去了。东京的高端法国餐厅Robuchon,人均消费5万日元起步,一晚上消费超过百万日元的大有人在。而星期五也成了日本人必然会在外面就餐的日子,人均餐厅花费5000到2万日元,而年轻人会在3-5万日元的高价!

另一个高端消费就是出国旅游。今天全球旅游的主力是中国人,在全世界任何奢侈品商店都有会讲中文的服务员。2015年中国旅游花费总额为1045亿美元,差不多是11.4兆日元。然而,1990年的时候日本人出国旅游的花费就有恐怖的12.7兆日元。就算不扣除通胀,也比今天的中国出境游花费还多。那时候日本人平均出国花费为115万日元。当时日本人扫荡了全球的奢侈品店,大家看到日本人来,就是财神爷来了。许多公司甚至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设立海外的养老村,让公司退休员工去海外养老,陪伴翻译和其他基本设施。

刺破泡沫经济的央行行长

而就在1989年末,一个叫做三重野康的男人上台,成为了日本央行的行长。后来,许多人叫他“刺破日本泡沫的男人”。他在上任后八个月内,连续三次加息,意图对过热的经济进行拨乱反正。但是这个世界上,哪有这么简单的拨乱反正,经济不是过热,就是过冷。如同《乌合之众》所说的,人在群体中的智商会大幅降低,于是经济的向上或者向下波动必然出现羊群效应,最终的结果就是矫枉过正。




和前几任日本央行行长不同,三重野康个性刚烈,不会屈服于首相的意愿。在他之前,央行行长都是首相的经济政策“马仔”。三重野康在多次发言中,甚至都不给桥本龙太郎面子。三重野康一上台,就不断打压通胀。从1989年5月31日上任,到1990年8月底,日本商业银行的贴现率从1%上调到了6%。一顿猛药之后,高高在上的资产价格泡沫开始了崩塌。

之后的一切都是历史,日本的股票开始暴跌,紧随其后是1991年房价开始下跌。在三重野康上任一年内,日本股市市场蒸发了将近50%。由于日本的整个金融市场环环相扣,经济增长又和虚高的资产价格,消费泡沫相关。老百姓早已经把钱从银行搬到了股市,楼市和其他理财产品中。最终整个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对社会引起了连锁反应。这让许多日本人的财富一夜之间回到了解放前。

今天的第四消费时代

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出现了持续几十年的通缩。经济长期不增长,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社会的进步和变化。到了2005年开始,日本进入第四消费时代。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时代背景:泡沫经济之后的去杠杆,导致整个社会在过去的20年时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发展。没有经历过泡沫经济的“平成一代”开始进入社会。在他们成长的岁月,没有见过社会的大发展,身边的人都是老老实实在一个公司做职员。前几年有一个很火爆的日剧《半泽直树》,也代表了今天日本的企业文化。

这一批新的消费者,开始把金钱花到“美好的时光”。一家家泡沫经济的高档餐厅,变成了一个个廉价的居酒屋,拉面馆。即使在居酒屋吃烧鸟,大家也是以喝啤酒为主。曾经在2013年去日本调研的时候,和朋友在烧鸟店当做“撸串”那样点了十串烧烤。身边的日本人都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们。他们大概想,只有中国来的人,才能在这边放开肚子吃。

优衣库成了第四消费社会的新潮流,性冷淡的MUJI,意思是没有品牌的好东西。他们已经不像父辈那样追求LV或者香奈儿。无论你的收入多少,大街小巷都穿着优衣库同样的品牌。轻便的羽绒服可以穿一个冬天。生活回归真正的朴素。




长相甜美的东京女孩在选择对象时,也不再像80年代那样高要求了。她们只要那个男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行。事实上,这个在日本社会都是相对高的要求了。就像今天上海女生说,对于找对象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有房子,然后最好没有贷款。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曾经自以为豪的日本“终身雇佣制”受到很大影响。越来越多的公司招聘非合同工,以临时工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只有那些大公司才能给出拥有良好福利的合同工。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成为了“时薪”一族。

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是过去几年最好看的治愈系小说,在不知不觉中会让你流泪。这部小说穿梭了33年的时光,讲述了1979到2012年五个不同人物的命运。小说背后也映射了整个日本社会的发展。里面最感人的一个故事,就是鱼店老板儿子作为音乐人的梦想。虽然他在火灾中去世,但是留下了他的曲子《重生》。这首歌曲背后,也表达着今天的日本人,希望经济能够重生的美好愿望。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嫉妒是人性最大的弱点!

嫉妒是人性最大的弱点!

静波法师 

所谓“意三者:嫉、恚、痴”:十善业中身业我们说是:不杀、不盗、不淫;口业就是:不两舌、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那么意业又是什么呢?
“意业三类就是不嫉、不恚、不痴,其实嫉、恚、痴就是贪、瞋、痴。嫉是嫉妒。”
1.不嫉
有一位诗人曾经这样说:自己是一棵草,旁边也是一棵草,他恨不得旁边那棵草燃烧……大家想想看,如果旁边那棵草燃烧了,它这棵草是不是也要被烧?它好像从来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又如同一个人,他觉得另一个人什么都比自己好,后来神就同他说:“我现在满足你一个条件,但是对方是双倍的?”他就说:“我愿意自己没有一只眼睛!”结果对方的两只眼睛全瞎了!他没有一只眼睛,对方的双眼瞎了;对方的眼睛瞎了,他也瞎了,值得吗?为什么大家不能都拥有眼睛?
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江湖上,与其你死我活,不如大家都活!”大家都活多好啊?那叫双赢!所以嫉妒是最可怕的!
嫉妒,说实话,是人性最大的弱点!一位诗人这样感慨地说:嫉妒是肥胖的母鸡吗?什么叫肥胖的母鸡?母鸡肥了,它就不会下蛋了,知道吗?专注于一点,另外就被忽视!可能扯远了,但是这说明嫉妒是人性最大的弱点!
尤其是佛教徒,没有任何理由嫉妒!向佛菩萨学习!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其中就有“随喜功德”!什么叫“随喜功德”?人家做的好时,我们要赞叹,这就是随喜;当我们赞叹别人的时候,那结果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功德跟他的完全一样。如果人家做的好,而我们在那儿说风凉话,“那个家伙怎么怎么样……”,不但不障碍别人的优秀,而且对于自己是一种伤害!那是人性的弱点——贪瞋痴的内容,我们消化不了,结果就很悲惨。道理谁都懂,但是人性往往做不到!
嫉妒不容易被改变!因为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有狭隘、嫉妒的痕迹,所以在现实中可以看到嫉妒的可怕。在学佛的过程之中,也会看到有人嫉妒,比如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炫耀:我师父是谁……;我师父是某某高僧大德……;我师父比你师父更有名……;我师父是好几个寺院的方丈……而另个人说:我师父在国外哪……一个比一个能吹,一个比一个烦恼,事实上就是这样的现象,忽略了自己应有的信仰!“其实,我的师父默默无闻”,也没有关系!你自己认真学习,拥有慈悲和智慧,很快乐、很自在,所以不用去比“帽子”,要比信仰的内容!
2.不恚
“恚是瞋恨。”
瞋恨呢,佛教用什么来代表?毒蛇!瞋恨心非常可怕!嫉妒别人就会恨别人:“他怎么不倒霉呢?”就像一棵草一样,它希望另一棵草燃烧,如果另一棵草燃烧了,它这棵草也完了!所以瞋恨像毒蛇一样,咬人一口,肯定会置人于死地。佛教用慈悲对治自己或者他人的瞋恨!从而不再恨!不再消化不良!
3.不痴
“痴是不信因果,不知道缘起法。”
痴是愚昧,不相信因果,不知道缘起法。缘起法是什么?缘聚缘散而已!面对现实:得到了,不要得意;失去了,不要伤感!缘起,拥有的东西,必须准备向它再见!因为拥有只是过程,必然要缘聚缘散,所以它不是一个定法!当我们拥有的时候,得意什么呢?不需要得意;当我们失去的时候,不要伤感,因为条件不具足,或者缘已分散,是一种正常的事物发展的规律。你若能够认识到这缘起的深义,那么你就入道了!否则入不了道!虽然号称学佛,却是与学佛的内容没有关系




「自我」是意識中最不容易断

「自我」是意識中最不容易断

太虚法师 
丁 第七识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带质、就是带质境,第七缘第八见分为我,是真带质境。因为所缘所执的我,虽不是第八见分的真相,却是自识托第八见分为本质而变起的妄相,所以“我相”是由第八见分同自识两方面的关系变起的。

现在以譬喻来说明:第七识如病目,第八见分如灯光,由病目对灯光,才见有五色光轮,这光轮喻如我相。但光轮不是灯光的真相,是病目才见的,却又不离灯光而有的,所以五色光轮是病目同灯光两方面的关系幻现的。我相、也是同样的理由。为明了起见再作表如下:
          

  第六识也有真带质境,但是不明显,只有第七最明显,故在此说明。有覆、就是有覆无记性。第七识只一味的执第八见分为我,不分别六尘境界,亦不对他有情发生交涉,没有显然的善不善,但由他念念执我的关系,可影响前六我不净,所以本性虽是无记,而有我执的覆蔽,就成了有覆无记性了。
通情本、是说第七的带质境通于情本:情、就是能变识──第七,本、就是本质境──第八见分,由能变的情识,托第八见分的本质,而现有带质的我相。有说:通情本,是说第七执我,通为三界有情生死之本。但是正确的解释,还是前一释。
随缘执我、是说第七随所缘的第八识而执为我,第八若生在欲界,就随生在欲界,执第八见分为我;生色、无色界,也是一样。在三量中,第七属于非量。因为第七不了第八真相,所以不是现量;不能推理,所以不是比量;只一味的由自识托第八见分变起的我相而执为我,所以说:量为非。第七识相应的心所有十八,就是八大随烦恼,遍行五,别境中只与慧心所相应,根本烦恼中与我贪、我痴、我见、我慢、相应。颂中的我字,通于贪、痴、慢、三种。痴就是恒行不共无明,又名根本无明,由第七与根本无明相应,所以不明第八真相而生我见,就执为我。这我见所由起的不明,就是我痴。由执为我,于是爱着不舍,随第八生在何界何趣都不舍离,就是自杀者,也是为了爱我,这就是我爱。
因为爱我,无形中就要使我居于一切人之上,由尊重我,所以只见我是最胜最上的,这就是我慢。第七执我的功能,最不容易断,只有从第六识用功,使智慧训练至强锐有力,然后才能对治,渐渐断除;从第七本身,在凡夫位,是无法对治的。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第七识、梵语名末那,译为意,是恒审思量的意义。、是恒时不断,、是决定不惑,思量、是遍行中的思同别境中的慧,和合而成的。第八恒而不审;第六审而不恒;前五不恒不审;只有第七末那恒时审决思量于我相,相随不离。虽是很简单的只一味的执我,但影响于有情甚大,令有情日夜永久在昏迷中日夜、也可说是生死。镇、是永久义。
四惑、就是我贪、我痴、我见、我慢。八大、就是惛沈、掉举等八大随烦恼。因为第七与四惑、八大相应而起,所以前六转识虽修善法,但由第七执我的关系,也成了有漏善。第七若转成清净,前六所作善法,也就成无漏了。因为前六转识,依第七而成染净,所以说:六转呼为染净依。
  以上将杂染第七识两颂讲完了。到这里才明了社会的不平,人心的不良,根本原因就是由第七作祟。明了这个理,可见思想简单的唯物主义,以为衣食住平均,就能解决人生痛苦,使天下太平,这是不明人生真相的。要知道人的求衣食丰裕,只是我贪的一部分发展,这只是资生之物。

第七执我不是这样单纯的,还有人为求精神快乐,舍弃物质享用,并且连肉身也可不要的,如印度的投崖、拔发等外道。还有我慢炽盛的人,由我慢影响前六的作为,处处要光荣体面,在人上而不肯受人压制,所以虽以多少金钱运动他,也不能使他屈服。可见只求衣食住平均,以为就能解决人生痛苦的,依佛法看起来,实在觉得他们无知,同时又感觉到他们可怜。
到这里,顺转杂染分八颂都讲完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也知道了。以后再说到逆转清净分。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第六识(逆转清净分)

第六识(逆转清净分)

太虚法师 唯识学  

二、逆转清净分
  此中八识的顺转逆转,都是就凡夫的心理而说。顺转、是顺于凡夫平时转向外境的心而说;逆转、是将凡夫平常的心转向内识而证清净。怎样能转向清净呢?要先从第六识用功,将自识转成无漏智;进一步就转第七识,将第七所有的障隔打通;然后再由第六、第七合力,转第八识;第八既转向清净,前五是最无力的,于是也随转成清净了。所以逆转清净分的次序,第一颂明第六识,第二颂明第七识,第三颂明第八识,第四颂明前五识。
  甲、第六识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地前有资粮位、加行位,资粮、是对佛果说的,如人行远路,要带着资粮,我们从凡夫位到佛果,也要广集资粮。集资粮就是修福慧,修福慧就是修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三度是集福;般若,是修慧,精进、禅定,通于福慧。在这资粮位,共有三十心,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华严经中说十住以前,还有十信。在十信位,也修六波罗密行,但这是意识散位行。如在欲界,由第六意识,听闻正法,由闻法而生慧,就是闻所成慧,这就是六度中的文字般若。由闻法以后,能持戒,这就是思慧,包括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因为戒的广义,不惟是佛制的戒条,才名戒的;就是对于佛说的法,在起心用事时,都要观察合不合佛所说的,观察应作不应作,所以戒法的范围很广,能包括四度。但后因有人不如法行,佛才为这类众生,制定戒律,作他们行为的标准。由思惟而如法修行,由修行纯熟而得禅定,这与定相应的慧,就名修所成慧。由定力成就,于是出生种种不可思议事,能转现业报,能超欲界境;不过佛法不重在定,重在由定所生慧,由慧才能断惑证真,这就是六度中的禅定、般若两度。由修六度,而使信心成就,证入初发心住。因为到这位,胜解修行力才现前,才能发深固不退的菩提心,所以名发心住。以后只有进无退,得安住于佛法中了,到这位就名贤位菩萨了,所以这是由凡夫入圣的关键,是最难入的。

然后由初住到十住、十行、十回向,都修六度,广集福慧资粮,但有浅深不同就是了。但这三贤位的菩萨,还没有起立证真如法性的决心,到暖、顶、忍、世第一──四加行位,才加功进行,常在定中,一心求证真如法性,不证不起,然后由定力发生证真如的慧──若没有以前的三十心而求证真如,那就只能证小乘生空果,只能证真如空性,而不成不空妙德。慧将生起时,名暖位,如日光将出时,先有暖相现。慧已生起,名顶位,如日光已出到山顶,能光明朗照了。第三是忍位,就是由定慧能忍可,这位有上中下三品忍,到上品忍而进入最后一刹那的世第一位,就是在世间是最为第一的。以上所说的修行的位次,都是有漏第六意识的用功力,但有散位、定位的分别就是了。
前五识虽也能帮助用功,但是无甚力量,第八完全不相关,第七不但不帮助,反为第六修行的障碍。经世第一一刹那,入真见道,由真见道入相见道,这才登初地,这时第六、第七就转成无漏了。颂中所说的欢喜地,就是初地。因为在地前,用有漏第六识修行,有漏闻思修慧,渐伏分别所起二障。入初地时,才将无始本有的无漏清净种生起现行,顿断分别所起二障种子,到这时一向求证的真如也证到了,第六识也转成了妙观察智了,得未曾有,生大法喜,所以名欢喜地。在杂染位上,八识各有相应心所的多寡不一,到清净位上,都与二十一心所相应。在染位,识是心王,到了清净位,五别境中的慧心所就转成智了,智就是心王,智相应的识与其余的五遍行,四别境,善十一,都随智转。颂中所说的初心、就是入初地的心,因为十地中,都有入、住、出三心,入心也名初心。在初地,第六识虽转成妙观察智,但俱生所起二障还没断尽,只断了一分异生障,不堕恶趣了,所余的二障,有时现行缠绕意识,有时或眠伏不起现行,但并没断,遇缘还要生起现行的。所以从初地到七地,都不能算纯无漏。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远行地、就是第七地。到第七地以后,第六识的俱生现行二障,完全不现行了,因为入二空观,证真如法性的慧,相应不断的现起,没机会使二障现行,所以说:纯无漏。从初地到七地,是下品妙观察智,七地以上,是中品妙观察智,到佛果就成了上品妙观察智。圆满明净,双观真俗二谛,普遍朗照大千世界。




你現在看到的都不是真实的 | 稻杆经系列 · 五十八

你現在看到的都不是真实的 | 稻杆经系列 · 五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 

当有一天我们真正的吃了糖和蜂蜜的时候,我们不是从书本的理论上学习,而是我自己亲身经历了甜。尝到了以后就变成了我的体会。这个时候就不是理论,知识就变成了我的体验。

空性也是这样子,最终我们打坐的时候体会到了空性。这个时候不是知识,而是已经感觉到了,就这个区别。

这样子的话,我们首先通过理论观察的时候就发现他作也是不可以的,不可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大家一定要关注这个。他作,要不就是同时,要不就是前后,除了这两个选择以外没有其他的选择,有没有大家可以去想,除了同时存在和先后存在以外还有有没有其他的?会有第三,第四,第五吗?没有的。

如果有的话我们当然可以去找。可以去回答只有这两个,那这两个同时存在是不可以相互起到作用的。

如果是有前后的话,前后的概念也比较清楚了。所以我们认为现实当中有前后的东西也可以同时存在的这种观念,实际上是来自于连续和相续,而不是真实的。



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

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

星云大师 
有人怀疑善恶因果的关系,有的人做好事没有好报,做坏事富贵荣华,这在我看来,是因果。人有一个身体,可以做好事,做坏事。
  拳头,我打你一拳,你把我送到公安局,是恶;你帮我捶背,那就是好事。钱有净财,也有不义之财。人有三个东西很重要:身体可以做好事做坏事;嘴巴,可以说好坏说坏话;心,可以有好的念头,有坏的念头。
  过去古人说,不要造恶业哦;善的业可以上天堂,恶的业可以堕地狱,人可能有上过天堂,有下过地狱,都是根据我们的念头来。
所谓三好之家,指身、口、意。身做好事,口说好话,心存好念,就是三好。
  前面有两条路,一条善的路,一条恶的路,我们走到十字路,该选择哪条,这“三好”,会帮我们决定该走哪条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有人怀疑善恶因果的关系,有的人做好事没有好报,做坏事富贵荣华,这在我看来是因果。
  这个做坏事的人,他的银行有存款,有富贵的因缘,你不能不让他拿;如果你做好事,为什么不能有好报,那是因为你银行里有负债啊,做好人就可以不还债吗?有因才有果,因与果不相应,就不能得果。
  行“三好”,就是好的因缘,如果做好人没有看到好报,不必着急,因果一定不会辜负人,它迟早会还给你一个果报。  
在我70多年出家的岁月中,我所体悟到的世间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非不能胜理,理不胜法;法不能胜权;权不能胜天。
  不要在果上计较,他为什么要打你,找出原因;他侮辱我的父母,伤害我的师长……总有原因,要找出原因。
  因果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缘”,因才会有果报,财富、事业、交友,都是如此,都要看缘分的。这个缘是什么东西?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悟道了什么?是真理,什么真理?就是缘起,无论什么都是因缘而起。
  因缘的关系,因不能生果,必须要有缘。
  比如你把西瓜种子,放在桌子上,不能开花结果,要把他种到土壤,有阳光、空气、水分,这个因才会开花结果,所以是因-缘-果,这个缘的真理,我们不容易懂,不是那么简单。
  因缘第一步,是正见,要有正确的见解,没有错误;正确的见识就是不能看错,实际上我们认识错误很多。
  是非、善恶、好坏,都有一定的标准。从人看物,知识分子、学者、圣贤,获有正知见,他看到一个茶杯,他看到的不只是茶杯,它还是瓷器,它是从哪里出产的,价值多少……以为看到很多了。 
  你们各位有家庭,家里有因缘,夫妻有缘分,但是要有好的姻缘。不好的因缘,大家志向不投,或者水分太多,或者阳光不够,所以缘分要刚好,那就是善缘。我说了一句好话,可能不经意,但是你听了之后,就成了一个缘分,缘分往上才是空,缘是需要条件的,不能单独存在的。
  人你们单独存在吗,人要吃饭,要有农夫,要穿衣服,就要工人,要买东西就要商人,交通就要司机,人要很多的缘分才能存在。


從我的

如何在保持禅定的状态中从事世间活动?

如何在保持禅定的状态中从事世间活动?

噶千仁波切 
问:如何在保持禅定的状态中从事世间活动,是否有实际的行持指引?当我进入禅修,似乎时间变慢,动作变慢,念头也变少。然而,现实生活中却需要迅速的行动和很多的思考。


仁波切:在一切日常活功和世间事务中,都应该保持正念,并认出生起的任何一个念头。与此同时,当然得做那些必要的事,但你应该掌控好嗔怒、贪爱、嫉妒、傲慢等负面的念头。你当然也得思考各种重要的事情,以便完成目标。除此之外,有些人真的是因为喜欢单纯坐著不动而禅修,不想努力或做其他事,变得对禅修有所贪执,所以在禅修时其实是变得懒惰。若发生种情况,必须培养心的清明,应该站起身来做必要的事,然后勤奋地完成任务。心的清明有其必要。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带著全然的觉性,完全觉察自己的每一个步伐。在任何时刻,都确实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佛陀曾说:「行走时,知道自己在行走;坐下时,知道自己在坐下;饮食时,知道自己在饮食——要了知在做的每一件事。」

保持正念,就可以对治所有的负面念头。念头总会生起,但你将能以正念认出,接著就会再次消失。当然,你可以做该做的事,但不应以烦恼心对那些事做出反应。警如,有人冒犯了你,通常就会对他生气。但如果保持正念,就能单纯等待直到怒气平复。当你感觉良好、心思清晰,便可找对方谈谈,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刚刚那样讲其实不正确。我并没有做那些你所指责的事。」如果对方真的有错,你可以解释事情的真相。但你不该在情绪发作时找人说话。拥有觉性,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就像是在禅修。

带著正念,就可以去除心中的过患。譬如,你应该观看朋友的功德,而非过错。巴楚仁波切曾说:「莫看他人之过失,当看己身之过失。」你的朋友,既有过失也有功德,如果只把焦点放在过失上,最终就会对他生气然后分手。若是看到他人的过失,应该回头看看自己,并思维:「我是否也有相同的过失?」你将发现自己也有相同的过失,那个过失就是烦恼。因此并非真的是对方的过失,你的朋友具有佛性,过失在于自己的烦恼。相较起来,别人的过失其实远远小于他的巨大功德,包括他对你的爱、工作认真、心地善良等等,所以你应该要想著那些好的功德。如此,你对他的爱就会增加,而他对你的爱也会增加。

有云:「莫观己功德。」譬如你可能会想:「我和伴侣之间,总是我在做所有的工作,做事的是我,赚钱的也是我。」如此一来,你会感到自大,傲慢将转为债怒,最后,你们便分手了。如果你是那个总在工作的,就应当想:「我在修持布施。我的朋友是我修持安忍和戒律的所依,我必须生起著提心,这最重要。」

从今日直至证得佛果,你都必须培养对他人、其他众生的爱,包括伴侣、朋友、甚至是敌人、动物,以及每一位有情众生。就算拥有全世界的金钱和财物,它们其实没有真正的实质。但若拥有爱,于未来的生生世世,都能投生善趣且最终证得佛果。因此「莫观他人过,唯看其功德」,同时「莫观己功德,唯看自身过」。你唯一的责任是清淨自心(「自淨其意」)。当你看到别人的过失,就反观自身,看到自己也有相同的过失。萨迦班智达曾说:「禽鸟之中,孔雀为上。」因为孔雀总是看著自己,想要清除自身的尘垢。而「禽鸟之中,夜枭为劣」,因为没有人喜欢猫头鹰的叫声,都受不了他的尖声呼嚎,如同有人在议论别人的过失般。所以,每宫你看到别人的过失,就反观自身,想办法清淨自己的过失。若是只会批评别人,就是个凡俗的有情众生。这点非常重要


「正見」第一章:因与缘:蛋已煮熟,你无法改变它

「正見」第一章:因与缘:蛋已煮熟,你无法改变它

宗萨仁波切
当悉达多提到“一切和合的事物”,他所指的不只是像DNA、你的狗、艾菲尔铁塔、卵子和精子等具体可认知的现象而已。心、时间、记忆和上帝,也是和合而成。而每一和合的成分,又依赖更多不同层次的和合而成。同样地,当悉达多教导无常时,他也超越了一般“结束”的想法,像是那种认为死亡只发生一次就完了的概念。死亡从生、从创造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过。每一个变化,都是死亡的一种形式,因此每一个生都包含了另一个事物的死亡。 
拿煮鸡蛋来做例子。如果没有不断的变化,蛋就煮不熟;煮好蛋的这个结果,需要某些基本的因缘。很显然的,你要有一颗蛋、一锅水,和一些加热的元素。另外有些非必要的因和缘,像是厨房、灯光、计时器,还有一只把蛋放进锅子的手。另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没有像是电力中断或是山羊跟进来打翻锅子之类的干扰。此外,每一个条件,例如母鸡,都需要有另一套具足的因缘条件。需要有另一只母鸡生下蛋才能孵出它,还要有安全的地方,有食物才能让它成长。鸡的食物也要有适合的地方生长,并且要能让它吃进去才行。我们可以将非必要和必要条件一直分析到小于原子的程度,而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各种形态、形状、功能和标签也会不断地增加。 
当无数的因缘和合在一起,而且没有障碍与干扰,结果是必然的。许多人误以为这是注定的或是运气所致,但事实上我们是有能力对条件产生影响力的,至少在起始的时候。然而,到了一个程度以后,即使我们祈求蛋不要煮熟,它还是会熟。 
就像蛋一样,所有的现象是由无数的成分所组成,因此它们是可变的。这些无数的成分几乎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所以会让我们的期待落空。最没有希望的总统候选人可能会赢得选举,并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足。你助选的候选人也许会赢,然后弄得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衰败,让你的生活苦不堪言。你也许认为自由左派的政治是开明的,但它也许就是法西斯和光头族之因。这种不可预料性,遍在于所有的物质、感受、想象、传统、爱情、信任、不信任、怀疑论,甚至上师和弟子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所有这些现象都是无常的。拿怀疑论来当例子。有一位加拿大人,他曾经是个典型的怀疑论者。他很爱参加佛学课程,因为可以和他辩论。他其实热稔佛理,所以提出的论点都很有力。他特别喜欢找机会引述佛经,教导人要分析佛所说的话,而不是照单全收。才过了几年,现在的他却是一位知名通灵人的虔诚弟子。这位极端怀疑论者,现在会坐在他歌唱的上师面前,泪水决堤般流下,全身全心奉献给完全无法以逻辑解释的东西。信仰,怀疑论以及所有和合的现象一样,都是无常的。 
不管你对自己的宗教、或对自己不信仰宗教感到自豪,信仰在你的生活中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甚至“不信”也需要信仰:对自己基于多变情绪的逻辑和理性完全盲目的信仰。所以,不再相信过去所深信的事物一点也不足为奇。信仰的“非逻辑本质”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上,它更是最和合及相互依存的现象。信仰可以单纯地由一个恰好的时间、恰好的地点、恰好的注视所引发。你的信仰也可能只靠表相的和谐。比如说你讨厌女性,正好遇上了一个宣扬仇恨女性的人。你就会觉得那个人强而有力,同意他的看法,并且对他有信心。有时甚至像是共同喜好醍鱼这种小事,都会提升你的虔诚心。或是某人或某个团体能减少你对未知的恐惧,也有相同的作用。另外,你所生长的家庭、国家、社会,也都是所谓信仰这个和合物的成分。 
许多佛教国家,如不丹、韩国、日本、泰国等国的人们会盲目地遵循佛教的教义;但在另一方面,因为资讯不足,或是有太多令人分心的事,这些国家的许多年轻人开始对佛教感到幻灭,使得信仰的现象无法持续,最后他们跑去追随另一种信仰,或是追随自己的理念。

「正見」第二章4:无法计数的各种情绪

第二章4:无法计数的各种情绪

宗萨仁波切
随着禅定的精进,悉达多开始了悟所有现象的虚幻本质。他以此了悟,回顾了过去的宫廷生活、宴会及孔雀园、他的朋友与家人。他了解到所谓的家庭恰如客栈或旅馆,不同的旅客进驻,有了短暂的联系。最终,这些聚集的人们在死亡来临或更早时就会各散东西。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或许会培养出信任、责任、爱,以及对成败的共同价值观,各式各样的戏剧都因之产生。 
悉达多能够清楚地看见,家庭、爱和团圆的想法,以及宫廷生活的一切迷人现象,很容易让人们沉陷其中。他看见了其它人所见不到的,恰如成年人见到火圈一般,知道这一切只是幻相、和合,不具本质之部分而已,但是如同仁慈的双亲,悉达多不因为孩子们的迷惑而自觉骄慢或高人一等,反而看见这个轮转之中,没有恶,没有善,没有过失,因此也没有责怪,这使得他解脱,只感到极大的悲心。 
看透了宫廷生活的表象,悉达多现在能够看见自己的身体是不具本质的。在他的眼中,火圈和身体具有相同的本性。如果有人相信其中之一真实存在——不论是短暂的或恒常的——那么他的信念就是根源于误解;如此,便是失去了觉察,也就是佛教徒所说的无明。我们的情绪,就是从这无明所生起。从失去觉察到情绪生起的过程,可以用四真谛完全解释。我们接下来会谈到。 
这个世间存在着无以计数的各种情绪。每一刹那,无数的情绪因为我们的误判,偏见和无明而产生。我们熟悉爱与恨、罪恶与无辜、虔诚、悲观、忌妒和骄慢、恐惧、羞愧、悲伤和喜悦,但是情绪不只这些。有些情绪在某些文化中有字眼可以形容,而在其它文化之中却没有,因而被视为“不存在”。根据佛教徒的说法,还有无数的情绪尚待命名,甚至有更多超过我们逻辑世界的能力来定义的情绪。有些情绪看起来是理性的,但大多数是非理性的;有些似乎平和的情绪,却根源于攻击性。有些则是几乎察觉不到的。我们可能认为某个人丝毫不动感情或漠不关心,但这本身也是情绪。 
情绪可以是幼稚的。举例来说,你可能会因为认为别人应该生气却不生气,而感到生气。或者某日,你可能会因为伴侣的占有欲太强而不悦;但是隔天你又因为她的占有欲不够强而不快。有些情绪可以令旁观者发笑,例如英国查尔斯王子对当时的情妇卡蜜拉(Camilla Parker-Bowles)说,他转世为她的卫生棉条也无妨。有些情绪展现为傲慢自大,例如住在白宫的人把他们对于自由的概念强加于世界。把个人的观点透过威力、勒索、诈欺或隐微的操控,强加于他人身上,也是我们的情绪活动的一部分。基督教徒和回教徒热衷于劝导异教徒改信,让他们免于被地狱之火和诅咒所毁灭,而存在主义者则积极地想要把有信仰的人转变成异教徒。情绪有时也以荒谬的傲慢呈现,例如印度人效忠于英国殖民者所塑造出来的名为印度的国家。当美国总统布什在林肯号航空母舰的舰桥上,宣布战胜伊拉克时,许多美国人感受到一种莫名的自我正义感,虽然事实上,战争才刚开始。拼命想要获得重视也是一种情绪;看看马来西亚、台湾和中国大陆较劲,看谁能够建造出世界最高的大楼,仿佛那是性能力强大的证明。情绪也可能是病态而扭曲的,因而导致恋童癖和恋兽癖。曾经有人甚至在网络上刊登广告,征求自愿要被杀害吞食的年轻男子。他收到了六个人的响应,并且真的杀割并吞食了其中一人。


「正見」第四章7:什么样的感觉?

第四章7:什么样的感觉?

宗萨仁波切
我们可能还会怀疑,如果既非快乐也非不快乐,那么这证悟到底是什么东西?证悟者如何显现,如何作用?发觉我们的佛性,是什么感受? 
在佛教的典籍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通常都说这是超越我们的概念,无法以言语表达的。很多人误以为这是规避问题的狡猾答案。然而,事实上这就是答案。我们的逻辑、语汇和符号是如此地有限,连普通的舒解感觉都无法充分地表达了;何况是全然舒放的经验,更难用言语来表达给另一个人。如果量子物理学家对他们的理论都难用言语来表达,我们又怎么能冀望用词汇来述说证悟呢?受困于有限的逻辑和语言之中,同时又被情绪紧紧地控制着,在这种状态下,对于证悟,我们只能付诸想象。然而,勤奋努力加上推论逻辑,我们或可得到近似的答案,恰如你见到山顶有烟,就能推测应该有火一般。利用现有的能力,我们可以开始了解并接受,蔽障来自可以被操作的因缘,而且终究能被净除。想象没有染污情绪和负面性的状态,是了解证悟本性的第一步。 
假设你现在正在头痛,你立即的愿望就是将它消除。这是可能的,因为你知道头痛不是你天生的一部分。接着你试图去了解为何头会痛——譬如说,缺乏睡眠。然后你用适当的疗法来去除头痛,诸如服用阿司匹林或倒下来睡个觉等等。 
在瓦勒那西初转轮时,悉达多就教导了这四个步骤,就是大家熟知的四圣谛:了知苦;抛弃苦之因;修息苦之道;了知苦可灭。有些人可能不懂为何悉达多需要指出“了知苦”。难道我们没有足够的智力知道自己在受苦吗?但只有痛苦在完全成熟的状态下,我们才认知到它是痛苦。对一个正在高高兴兴舔尝冰淇淋的人,很难让他相信他正在受苦。然后,他才想起了医生警告他要降低胆固醇和减轻体重的事。如果你能仔细探索这个状似愉快的经验,从他开始渴望吃一个冰淇淋,一直到他对肥胖和胆固醇的担心,你会发现他一直都处在焦虑之中。 
我们能接受:对于像瞋恨这种情绪,如果用适当的方法对治,控制它一个下午是可能的,但是想象情绪能永久消失,心理上很难接受。然而,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局部消除嗔恨、基本上平和而宁静的人,那么我们就能进一步想象永远消除嗔恨的人。但超越了一切情绪的人如何举止?盲信的人可能会想象一位盘腿坐在云端的温驯老者;而怀疑主义者可能会想象这种人就如植物人一般,毫无反应而无聊至极——如果真有这种人存在的话。 
纵然证悟状态无法言说,而证悟者又无法为凡夫心所认出,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问,悉达多是谁?他做了什么如此令人赞叹而伟大的事?他显现了什么不寻常的事迹?在佛教中,证悟者并不是由其超自然能力(如飞行),或某种身体特征(如第三眼)来断定的。虽然佛陀本人常被描述为庄严殊胜、身呈金色、手柔软、具帝王相,但这些形容主要对无知的土包子或像杰克一般的人才有吸引力。在严谨的佛教经典中,并不夸耀佛陀能飞翔以及显神通的事迹。事实上,在口传教法上,一再地告诫佛弟子不要被这些不重要的特质所迷惑。虽然他有这种特殊的能力,但从来不被认为这是他伟大的成就。他最伟大的成就是了知了实相,因为了知实相能让我们彻底从痛苦中解脱。这才是真正的奇迹。佛陀和我们看到一样的生老病死,但他致力于找寻其根本原因,这也是一个奇迹。他证得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是他究竟的胜利。他并非炫耀他打败了一个外在的敌人,而是发现了真正的敌人是攀缘于我执;而击败我执,比一切真实或想象的超自然能力,都是更大的奇迹。 
虽然现今的科学家们认为他们发现了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悉达多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经得到同样的结论,而且没有任何研究基金或科学实验室,这也是一个奇迹。不像许多同一时代的人(或像今天我们许多人),逃不出靠外在赐予的恩宠才能解脱的这种想法,他发现了每一个众生其本性都是清净的。具备了这个理解,所有的众生都有能力自我解脱。证悟的佛陀并不就此终身退隐,他不顾教导与理解有多困难,反而以无比的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分享他突破的发现。他设计了具有百千万种方法的道路,从单纯的敬香、坐直、观呼吸等,一直到复杂的观想、禅定等方法。这才是他超凡的力量。


從我的 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