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不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

每天读一点,不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索达吉堪布 





作者:索达吉堪布
来源:《苦才是人生》


伟大和渺小,只有一念之隔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短处,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优点。

  所以,不必拿别人的优势,来和自己的短处比。你的长处,或许是他人永远也无法比拟的!

  很多人总是贪执自己的目标,达不到时就会去羡慕他人,过去叫“榜样”,今天叫“偶像”,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成为别人。

  就像庄子的《秋水篇》中所说:一只脚的夔,非常羡慕多脚的讅能够行走;讅,又羡慕没有脚的蛇跑得很快;蛇,羡慕没有形体的风行得更快;风,羡慕人的目光特别快;目光,又极为羡慕心的快速,心一转念就到了。佛经中也说:“一切当中,心是最快的。”还有一则寓言,也阐述了这个道理:

  有只小老鼠,觉得自己太渺小了,特别希求最伟大的东西。

  有一次,它抬头一看,天空广阔无垠,就觉得天是最伟大的,于是对天说:“你是不是什么都不怕?我这么渺小,你能给我勇气吗?”

  天告诉它:“我也有怕的,我最害怕乌云。因为乌云能遮天蔽日,它遮住我的面容时,我什么都看不见了。”

  小老鼠觉得乌云更了不起,就去找乌云:“你能遮天蔽日,应该是最伟大的。”

  乌云说:“我也有怕的,我最怕狂风。好不容易把天遮得密密的,大风一吹,就把我吹散了。”

  小老鼠又跑去找风。风说:“我也有怕的,我最怕墙。地上有堵墙的话,我根本绕不过去,所以墙比我厉害。”

  小老鼠就跑去找墙:“你连风都挡得了,你是不是最伟大的?”

  墙说了一句令它非常惊诧的话:“我最怕的就是老鼠。因为老鼠会在我的下面钻洞,总有一天,我会因若干个鼠洞而轰然倒塌。”

  这时候,小老鼠恍然大悟:找来找去,整个世界都找遍了,原来,最伟大的就是自己。

  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能因为看到别人好,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短处,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优点。

  所以,不必拿别人的优势,来和自己的短处比。你的长处,或许是他人永远也无法比拟的

本焕长老:修行,功夫,开悟

本焕长老:修行,功夫,开悟 


                                                      


  佛法是平等的,不论你年纪大小,动步早就早回家。当年高明寺来果和尚有个侍者,只有十几岁,还是个孩子。他跟来果和尚讲,他要走了,走了之后,希望来果和尚用一口缸把他装起来,过三年之后再给他开缸,然后给他的身体贴金。来果和尚说,你一个小孩子,有什么了不起的功夫,还要贴金坐龛子!小孩走了以后,来果和尚就把他用缸埋了,事后也就没有把他放在心上。过了几年,小孩天天托梦给老和尚,说他在缸里闭得不得了,赶快开缸。老和尚才想起这件事来,就去给他开缸,一开缸发现小孩还在那儿坐得好好的,于是老和尚就按小孩当年的要求给他贴金。贴金时,发现小孩头有点歪,老和尚就用棍子把他的头正起来,用绳子绑住。晚上,小孩子又托梦给老和尚讲,你把棍子撑着我的头,我疼得受不了。后来,老和尚又把棍撤掉,小孩的头也不歪了。小孩贴金以后,那个哄动啊,一天有几万人来朝拜。闹了几天,老和尚发脾气了,对小孩说,你再这样闹,把你扔到河里去!到了第二天,居然没有一个人来朝拜了!你们看这小和尚多有本事。他已经到家了嘛。不能看他的年纪大小,要看他用功用得好不好。我们修行人,尽管用功去,几时到家就别去管它了。跟走路一样,一旦路走完了,也就到家了。



  在这里,我再讲一个人。虚云老和尚过去手下有一个很勤劳的人,他没有什么文化,一天到晚尽做些苦事,别人不做的苦差事,他都去做。但他一心念佛,修行很用功。人家都看不起他,他也不往心上放。他跟老和尚告假三年,外出参学,回来之后,他还是老样子,别人不去做的苦事重活儿,他都去做。他一个人住在一个小茅房子里面,有人看到他的小房子起火了,跑过去一看,什么也没有。他到死时,年龄不大,才三、四十岁。他走时,穿衣搭袍,拿着一把草,一把引磐,坐在一个草垫上,就这样自己把自己烧掉了。烧完之后,他坐在那个地方,还象好人一样,引磐还在手上拿着,这件事哄动很远。当时唐继尧在当地当督军,他要亲自看一看。唐继尧看的时候,用手稍稍动他一下,整个身体都垮掉了,成了灰。后来、唐继尧就把那个引磐拿到博物馆去陈列起来了。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要成功,不一定要有很多学问,关键是自己要自觉地去用功。没有文化照样走得好,照样能回家。

  我就讲这两个故事,一个小孩,一个很勤劳的人,他们的功夫都做得很好。大家想一想,我们自己要不要好好地用功夫?我希望,我们大家,不管是有文化也好,没有文化也好,老的也好,少的也好,都要好好地用功,我们将来也会走得很好的。

  今天我想讲一下粗心用功和细心用功,也就是有心用功和无心用功。什么叫“粗心用功”呢?就是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妄想多杂、粗重,用功太粗疏,不细密,心是粗的,气是粗的,念头也是粗的,不能成片,常常被妄想拖到别的地方去了,这种粗粗用功,就叫“粗心用功”。粗心用功因为“心是粗的,气是粗的”,所以很难把功夫抓住,很难使疑情起来,即便偶尔起来了,也难于保持住,延续时间不长,过一会儿就没有了,没有了之后,又起来,它又有一点,有了一点,时间又一长,又消失了。所以粗心用功,它的力量不大,时间不成片,容易失掉。失掉之后,要把它再提起来,却很不容易。原因就是,你在用功的时候,心、气、念都是粗的,功夫是断断续续的,不绵密。




  那么,功夫怎样才能由粗变细呢?要知道,功夫的细不是你有心去细的,有心去细是细不了的。功夫用久了,它会慢慢变细的。前天我讲过,一个人活了几十年,一天到晚打妄想,形成了一种习气,要不打妄想是很难的,你不有意打妄想,它也会自动打妄想的,这都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怪不得别人。为什么会这样?时间久了,习惯成自然。各位想一想,你活了三十岁,有没有用十年的功夫?时时刻刻都在功夫上,你的功夫也会越来越细的,这很自然。粗心用功夫,好比上下两层,上面是用功夫,参“念佛的是谁”,反反复复,来来去去地参究,找这个念佛的本来面目,下面呢,尽是妄想,烦恼,它们还在翻来翻去,一刻不停,象一锅开水,吵吵闹闹、上上下下的。这种情况,我昨天讲过,大家不要怕,怕它也没有用。它翻它的,你搞你的,不要有心跟它斗,不要起烦恼,你只管心平气和地去用功,因为你是粗的,它是细的,但是时间久了,你也会细的,那时就该它走人了。要知道,打妄想也是这个心,用功夫还是这个心,等到用功夫和打妄想合到一块去了,那就好了,那时,你有了功夫就没有妄想,有了妄想就没有功夫。所以说,粗心用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小过程,而是一个大过程。因为我们的思想、功夫太粗了,还没有细下来。我们要想把功夫细下来,还要从功夫上来细,功夫做细了,这才是真正的细。如果我们不从功夫上来细,而是有心地去想细,那会细出毛病的。所以,用功的人,一定要在思想上去细,思想细了,功夫自然就会细的。功夫不是说你叫它细它就会细,要从功夫上细,不要有心去细,有心去细,那是错误的。从粗心用功到细心用功,这是一个自自然然的用功过程,功夫到了,它自然会细,你不叫它细,它自己就会细的。




  接下来讲一讲有心用功和无心用功。我们现在的用功都是有心用功,因为我们用功都是有意的,念念都是有心的,并不是自自然然的。而无心用功则是自自然然的、无意的在用功。无心用功并不是说没有心,象木头一样,它只是不起“去用功”的念头,它的用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有意着念,它往往是不参自参,不疑自疑,不照而照的。我们开始时都是有心用有意着念,到了无心用功的时候,它就成了一种自然,你不用着意,它就会自动去参。无心并不是说无一切心,无自性,若认为没有自性,没有用心,那又是错误的。实际上,尽管我们没有去参话头、去观心的念头,但客观上在自动地参话头、观心。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从有心用功到无心用功,这中间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也是一件功到自然成的事,非有意求得。有意去求,总是有心,不可能是无心。功夫没有达到无心的地步,疑情便不能打成一片,疑情既不能打成一片,开悟就没有指望了。所以,你们要想开悟,必须从有心用功进到无心用功。到了无心用功并不就是完事了,还隔着一重关,还必须破了这重关才行。功夫到了无心的地步,才可以说疑成了一团,打成了一片,这个时候能不能桶底脱落,那要看你的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一到,一句话就悟了。所以用功的人到了无心的地步,还要破一重关,这一重关不破,还是不行的。古代有个禅和子讲,去年穷,还有卓锥之地,今年穷,穷到底,连卓锥之地也无。锥子虽小,但还是有。只要还有一点点东西牵系,就不行,因为那还是有心,还是有生死。到了连锥子这么一点东西都没有了,才算是到了无心的地步。当我们的功夫到了“连卓锥之地也无”的地步,开悟就有了可能。



  我们讲到细心用功夫,怎样才算细呢?要细到什么程度呢?这里我想讲一个公案:当年四祖到南京去,看到附近山上气色很好,就上去了,在那儿,他看到有个叫懒融(牛头法融)的禅师住茅棚,打坐的时候有只老虎给他看门。四祖见了这只老虎,心中一惊,懒融禅师就讲:“还有这个啊!”四祖不作声,直接走进茅棚,在打坐的蒲团上写了一个“佛”字,请懒融禅师坐,懒融禅师不敢坐。四祖就说:“你也还有这个。”要知道这两个人都是很有见地的,功夫都是用得很好的,他们之间谈禅话道,谈得很投机,也谈得很晚。茅棚里只有一个卧具,睡觉时,懒融禅师就把这个卧具让给四祖,自己就在蒲团上打坐。夜里,四祖睡在那里,打鼾打得不得了,搞得懒融禅师坐在那儿,定也定不下去。早晨起来,懒融禅师就批评四祖:“哼!还四祖哩,昨天晚上打呼噜,打我的闲岔打得厉害!”四祖应道:“我打你的闲岔,你还打我的闲岔哩!”“我打你什么闲岔?”“你把一只虱子摔在地上,断了一条腿,它叫了一夜,尽打我的闲岔!”想一想,用功夫用到细处,连虱子、蚂蚁叫,都能听到。各人想一想,你们有没有这个功夫?象四祖这样,才是真正的细心用功。四祖跑了一整天,辛苦得不得了,但他的心还在功夫上,一点没有离开、连睡觉时都在功夫上!所以我们修行人用功夫,要向祖师学习,光在静中用功是不行的,还要在动中用功,动中用功还不够。还要在睡梦中用功。不但在睡梦中用功,还要在睡梦中得到利益。可见用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从无量劫以来,我们一直在造孽,一直在打妄想,现在要回光返照,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大家想一想,这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吗?用功的人,如果没有一个惭愧心,没有一个恳切心,不能够念念都把心用在功夫上,要开悟谈何容易!所以,我再三再四跟各位讲,既抛家别子,出家了,就要好好用功,不要空过人身!好了,各位用功去!









“穷养”的后遗症能有多大!

“穷养”的后遗症能有多大(受益匪浅) 



作者:Judith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早年,在读者文摘上看了一篇文章,好像是说美国经萧条时期,一个小姑娘看中了一个几十美分的漂亮发卡,闹着让妈妈去买。妈妈为难了,因为失业全家靠买市场的处理品为生,一个发卡可以买两天的食物。但是爸爸说,你就给她买吧,长大后她只会记住这个发卡的快乐。长大后,为这个发卡,非常感谢当时的父母。

人的认识和记忆都是有选择性的,特别是小的时候。一次全家旅行,可能要节俭一个时期,但是对孩子更多会记得出游时快乐的时光。

人的自愈能力也是很强的,特别是孩提时代,同样的“吃苦”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比如,你告诉孩子,我们家并不穷,但是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计划,比如暑假我们想全家一起去日本的迪士尼乐园、想换一架音色更好的钢琴等等,所以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不重复购物,不买不需要的东西,那么我们可以更快实现更多的计划。那实现计划过程中孩子的参与感和达到目标时候的快乐体验、扩大的视野、增加的见识等等,都可以弥补暂时的“不够富养”。

但是反过来呢,一直强调爸爸妈妈挣钱不易,强调家里不富裕,在各个角度全方位的“穷养”,就好比让孩子走一个没有尽头的隧道,看不到尽头的光亮,也没有进度条的倒计时。长此以往,对孩子的心理影响能有多大不是一个时期可以看得出来的。这样的灰黑色的生活体验,的的确确不是长大后的财资丰富可以帮助自愈的。

要问“穷养”的后遗症能有多大?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影响自己,影响家庭,影响孩子。

02

故事发生在十年前,茜茜跟我诉苦。那时她大着肚子四五个月,她先生过年陪她去遛古文化街。茜茜站在一个画糖画的摊子前再也走不动了,一个小铁锅,熬出糖稀,拿着锅趁热在石板上“倒”出各种栩栩如生的事物。

记得小时候在每天早上十点左右在街角的小花园总有一个艺人做好了来卖,去晚了都抢不上。那天茜茜一定要买一个最大的,鲤鱼图案的糖画。天津人都喜欢杨柳青“年年有鱼”的年画,一个大胖小子抱个大鲤鱼,喜庆又寓意十足。买个鲤鱼,准妈妈拿着,跟胖闺女胖小子拿着差不多,茜茜心里偷乐。

“我要这个。”茜茜大着肚子格外显眼,指着鲤鱼的糖画说。

“这个最贵,二十五,但是双层的,用糖也多,值!”卖家一个劲推销。

“买这个就行了。”她先生在一旁指着一个小蝴蝶说。

“这个十块。”卖家说。

“不行,我就要这个。”茜茜当然不答应。经过了她先生各种不乐意不情愿没有好脸色之后,茜茜如愿拿到了心仪的鲤鱼。可是没料到那天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他就当拿二十五块钱哄哄我,何况那时我又怀着他的孩子,可他太可恶了,没有他那样的……”后来茜茜向我哭诉。结果那天他先生在下面的逛街中各种各样的不乐意,摔脸子,耍脾气,还差点跟不相干看车的路人争吵起来。回家的时候,埋怨茜茜买了个累赘,不能再坐公交车,为了个糖画还得花十几块钱打个车。

“我肚子都那么大了,过年出来买年货置办东西的人又多,怎么挤公共汽车。”茜茜平时有点公主病,但这次的问题,我绝对站在茜茜一边。

“回家以后,我不乐意,跟他讲理。他脾气也上来了,结果就两个人吵了起来,我哭了一下午,想打电话让我妈来评理,他也拦着不让。气的我那些天想起来就委屈想哭,都动了念头打了孩子离婚。”茜茜恨恨地说。

茜茜先生小时候,家庭条件很一般,但也没有到差的地步,八十年代父母都是产业工人,家庭条件算是衣食不愁的。但是,茜茜的公公婆婆很好的贯彻了儿子“穷养”的思想,从小给孩子灌输的思想就是家里没钱,一个二分钱的砸炮枪求了好久都不给买。

茜茜先生大学期间,很精神帅气的小伙子,成绩年年拿奖学金,扇子面的身子板棱角分明,但是一直没有谈恋爱,很大原因是因为没有钱自卑。

“糖画事件”那年,茜茜先生在外企工作,报酬不菲,茜茜本人在稳定的事业单位,一个月也有两千多块,经济根本不成问题。一个糖画,一个人的工资就够买上百个,可是茜茜先生当时就是觉得没必要,而且脾气上来,谁的话也不听,怀孕的妻子的情绪也不顾,就是觉得太贵了。

多年以后,心平气和谈到这个事情,茜茜先生也很不好意思;再买“糖画”之类的小东西,也不会如当年那样固执。但是很多年前埋下的种子,在适当的时候“发芽”,其破坏力也是让人崩溃的。

茜茜的先生其实是个不错的人,踏实,稳重,有事业心。是一个老人眼里很“耐人”(天津话,招人喜欢)的例子,“财迷”的男人老实,不出去花,省心,会过日子。但是,只有跟他一起过日子的人能感受到其中的“别扭”。

茜茜结婚那年,茜茜先生家在城市边缘有一处小房子价值十万左右。市中心一百平米左右的房子,要大约四十万。茜茜妈妈希望把小房子卖掉,娘家帮助添一些钱,再让两人贷款买一处地点更靠市中心更大一点的房子。

茜茜妈妈这样说的,以后有了孩子,小房子肯定要换,老人去照顾没有歇脚的地方也不方便;两个年轻人都有技术,工作也稳定,公积金贷款也不是负担:早晚要换房子,不如趁早换。

但是,茜茜的先生家不愿意。二三十万的贷款太多了,于是房子的问题就那样拖了过去。两人在小房子里结婚。到孩子三岁不得不换房子的时候,只四五年时间,市中心的二手房均价也已经涨到1W+。

都说“艺高人胆大”,茜茜的先生挣钱的“艺”不低,但“胆”却不大。

当真是因为从小“穷怕了”,没有安全感的体验渗透到每个细胞里。就好像大象小的时候力气小被栓在木桩上,拼尽全力也逃不开;思维定势延续到壮年,力大无穷的大象还是能被一个小小的木桩拴住,并不想到要逃脱。

这样的人生格局,怎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03

“你真的想不到,我现在都被他传染了,”茜茜哭丧着脸跟我抱怨,“原来,我看见喜欢的东西,买得起就特别高兴;买不起想存几个月能买,也高兴。特别容易满足。过年过节给亲戚长辈晚辈买礼物,东西送给人家,请朋友吃饭,都特别高兴。现在就总想多存点钱,让他(指她先生)看见存折上的数字变多了,他高兴我才高兴。过一段时间,看见没存下钱,不用他说,我自己都觉得好像差点什么。我都觉得不是我了,关键是我这样不高兴。”

“你不知道,那天我发现玩ipad里头那个经营蛋糕店的游戏,我一个劲扩充店面、增加烤箱、计算价格,存了金币就扩大再生产,好多看上的装饰都舍不得买,我哪里是玩游戏,简直就是没见过钱,在游戏里撒欢来了。”几年前,茜茜向我抱怨了很久。

原来,“穷养”的后遗症还是会传染的啊。组成一个小家庭后,多少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茜茜也被“传染”了。

茜茜的家庭条件也一般,但是从小父母很“开明”,觉得女孩子一定要有见识,培养茜茜绘画的爱好,读书的习惯,而且在能满足孩子的情况下并不特别为“穷”而操心。这样长大的茜茜开朗慷慨,独立自信,在朋友圈子中人缘非常好。

“你还记得中学时我们就一起读过的刘墉的散文《人就这么一辈子》吗?被刘墉称为‘当头棒喝’‘七字箴言’的这句话‘人就这么一辈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春发、夏荣、秋收、冬藏,看起来像一年四季般短暂的一辈子。短短数十寒暑,刚起跑,便到达终点的一辈子。’还记得我们背过这些吗?

“你说,我们在该努力的时候认真念书;在成年之后,认真工作,负担家庭;我们对自己的将来有清醒的认识和规划,在能力范围内享受生活有什么错?干什么要被眼前利益困住双脚,不敢享受,斤斤计较?这样下去,我宝宝长大以后也会跟我一样,努力却活得不高兴!”茜茜说。

茜茜向来是个行动派,说了就会做,潜移默化地影响她先生的工作做得卓有成效。

茜茜的先生在大学时成绩非常优秀,踏实好学,没有沾染一点当时年轻人中浮夸的风气。深得一个专业课教授的赏识,教授曾主动跟他说:希望你能报考我的研究生,好好准备公共课,你的水平考专业肯定没问题。

但是,茜茜的先生却没有跟家里商量就直接去工作单位报到了。为什么?还是因为“穷”,上本科就已经超出了家里“早出来早挣钱”的预计,上研究生又要三年,还是算了吧。

但是上研究生的想法一直藏在茜茜先生的心里。看到同学考了河北工大的MBA也来跟茜茜商量,经过各种综合评估,决定去考更高一点的财经大学的MBA。好几万的学费和辅导费又让茜茜的先生嘀咕上了。

“我去考MBA这个事情,姥姥怎么看?”茜茜的先生问。

“我妈?别说我妈,我奶奶都觉得只要念书,就是好的,理所应当啊。”茜茜知道先生是为学费的事情在试探。

“可,两年好几万呢,还有得上个辅导班不到一万。我都有点心疼。姥姥不会不高兴吧?”

“没事,又不找姥姥要钱,咱自己挣得出来,自己花,我妈不管。再说,你回来跳槽找到好工作,不更是多挣钱给我跟宝宝花吗?”茜茜给先生吃定心丸。

几年之后,茜茜的先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全部拿到手,也因为他常年在外企工作经常出国培训,思想更善于接受新的东西,整个人的心态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正赶上单位内部有很大的变动,内部应聘到了新的岗位,工作起来毫不费力,得心应手。

茜茜和先生都是幸运的。茜茜能看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她的先生也是幸运的,能够接受新知,改变自己;如果其中一方不能有开阔的胸怀包容和接受,那肯定在民政局门前多了一对想要离婚的怨偶,少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茜茜和先生经过多年的“冲突”在培养孩子方面出奇地达成一致,学钢琴,练声乐,读书,画画,定期出门旅游开阔视野。不希望孩子再有“穷养”的后遗症,有更开阔的视野,对生活有更积极乐观的品质要求。

劝告想“穷养”孩子的父母,在孩子没有成形的心灵中种下“穷的种子”是一种不可估量的负能量,只有挫折没有满足的教育方式,定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至于长大后的变化,不是不可能;但会因人际遇,视个人与环境的情况而不同。

家长在孩子人生未定型之前,拥有“适当满足、量力而为、扩大视野、开拓心胸”的教育观念才是不能让孩子输掉的起跑线。

*作者:Judith,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兢兢业业别具匠心的教书匠一枚,七零后尾巴尖,天津师大本科,辽宁师大教育硕士。热爱生活,赋探索精神,认为不研究心理学的杂学家当不了好老师。

以貌取人,有眼不识文殊菩萨

以貌取人,有眼不识文殊菩萨 


                                                         



  “慈悲的文殊菩萨,弟子迦罗越,恳请您现身加持,为弟子开大智慧。”

  迦罗越很想拥有像文殊菩萨一样的大智慧,所以,只要一到佛寺,就在身戴璎珞、骑着狮子、拿着智慧宝剑的文殊菩萨像前至诚顶礼,一心祈求文殊菩萨现身,为他加持。

  有一天,迦罗越准备了丰盛的斋宴来供养僧众,并在宴席的最前方放置一张高大精致的座椅,希望庄严的文殊菩萨慈悲应供。

  没多久,在前来应供的僧众中,有一位其貌不扬的跛脚老人,身上披挂着破破烂烂、长短不齐的衣服,衣着显得邋遢不堪,脸看起来也很骯脏。这位跛脚老人正一拐一拐地走向前方的华贵座椅,准备就坐。迦罗越看到这个情形,心想:

  “这高座大位是要给庄严的文殊菩萨坐的,怎么可以让一个邋遢的乞丐坐在上面呢!”于是,迦罗越立刻走了过去,把老人从座椅上拉下来,要他到旁边吃饭。

  不一会儿,老人又一拐一拐地上去坐。

  “怎么又跑上去了?”迦罗越又上前把老人拉下来。

  可是不到一会儿,老人还是拐回到大座椅上去坐。

  就这样拉拉扯扯了七次,老人不再走回高座,找了一处角落席地而坐,迦罗越终于松了一口气。

  斋僧之后,迦罗越就到佛寺中,恭恭敬敬地礼拜,并将今天供僧的功德,祈愿回向:

  “弟子迦罗越,虔诚祈愿:愿以斋僧功德回向今世即能得见文殊菩萨现身加持,令弟子得大智慧。”

  整整忙碌了一整天,疲惫的迦罗越从佛寺回家后,就倒头呼呼大睡了。在睡梦中,他见到了他早也祈求、晚也祈求的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对他说:

  “你不是从早到晚念着,希望亲眼见到我吗?希望我去应供吗?为了满你的愿,今天我亲自现身应供,可是你却每次都把我从椅子上拉下来,一共拉了七次,为了不让你起烦恼,我只好到角落边去用斋了。”

  此刻,迦罗越猛然从梦中惊醒坐了起来,想到斋僧当时,一直要坐上高座的跛脚老人,原来正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慈悲的示现,自己不但没上前礼拜,还有眼不识泰山,将菩萨一次又一次地请下座来!

  迦罗越愈想愈懊恼,愈想愈后悔:“唉!都是因为我习惯从外表去分别、执着的习气,才会当面错过大善知识。今天文殊菩萨以这样的外貌示现,不正是在教化我不能以貌取人吗?教化自己心性才是真实可贵的;能够面对种种外境不起任何分别执着,便是真正的大智慧。

虚云老和尚:居士成就再大,也要懂得敬僧!

虚云老和尚:居士成就再大,也要懂得敬僧! 


不论居士有多大的成就,做多大的善事,见到出家人,都应恭敬!出家人穿佛的衣服,代表的是佛的形象,是解脱的形象。我们要恭敬这个解脱的形象。

《地藏十轮经》说,如果在末法时代,众生都看不到佛了,突然有个人发疯,把头发剃掉,穿起出家人的衣服,在街上走一圈。你说这个人功德大不大?佛说,大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出家人的形象,就是解脱者的形象。在家居士,不代表三宝,不代表解脱的形象。

在家人千万不能有傲慢心,觉得自己懂得多,或者善事做得多,社会地位也高,看到出家人似乎不如他,就起了傲慢心。这个是不应该的,学佛是求解脱,不是求成就多。僧人穿起这个衣服,代表的就是三宝。就是我们恭敬的对象。在家居士护持三宝,哪怕整个庙是你盖的,给出家人住,你仍然要恭敬三宝。

有的人说,那我供养了出家人,出家人是靠我养。这个观念就特错了,出家人的福报,是释迦佛给的。释迦佛用一毫毛的功德,就足够让天下所有出家人吃饱住好了。反倒是,在家人要明白,福报是出家人给的。

供养三宝,是三宝给我们福报,花钱盖庙建佛像,是自己给自己培养福报。是出家人对在家人有恩,要明白这一点。

所以下次,你供养三宝,要说:“感恩三宝,感恩师父给我培福的机会”。居士要有这样想。如果到边地下贱的地方,连佛像佛庙,乃至出家人都没有。要怎么培三宝的福田啊。所以能见到出家人,给我们结缘,要感恩出家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