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80%的痛苦与金钱息息相关!索达吉堪布上海交大演讲
在堪布的微博里,曾有网友问:“我们真正需求的应该是什么?”堪布答道:“心灵的安宁、自在和解脱。”通过今天的演讲,希望堪布能将安宁、自在和解脱传递到各位心灵深处。接下来,有请堪布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根本是心”!
索达吉堪布演讲
今天的话题是“幸福的根本是心”,类似话题我在其他学校讲过,本来我想换一个主题,但交大方面说许多人喜欢这个话题,我也觉得这个话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所以最终还是按原定安排讲。最近,央视记者在各地采访,他们向每位受访者提出同一个问题——“你幸福吗?”受访者给出的答案可谓千奇百怪。从这些答案来看,我觉得有些人找到了幸福,有些人还没有找到。借着这阵风,也有记者问莫言先生:“你幸福吗?”莫言干脆地回答:“不知道。”随后,他解释道:“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但要说自己不幸福,你可能又觉得我太会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在一般人看来,荣获诺贝尔奖,不仅有750万元的巨额奖金,而且名声远播至世界各地,肯定非常幸福。然而,莫言却直言不知道自己幸不幸福。如此看来,他确实敢说真话。站在佛法的角度,顺着莫言的话思维下去,就顺理成章地涉及到了今天的主题。一、幸福无关乎外境所谓幸福的根本是心,换言之,就是幸福不在于外境。当然大家要明白,所谓幸福的“根本”是心,不是说100%取决于心,而是说主要取决于心。下面,我从几个方面略加阐述。(一)、幸福≠财富对缺衣少食之人来说,有了必需的财富,确实可以带来一定的幸福。然而,当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后,财富的增长就不会带来幸福的持续增长了。举例来说:从没有房子过渡到拥有一套房子,你的内心会有强烈的幸福感;此后,如果你不满足,继续购买第二套、第三套房子,甚至不满足于在国内有房子,又在加拿大、美国买房子,这些多余的房子就不会给你带来明显的幸福感了。许多人轻率地认为:只要有了巨额财富,我一定会非常幸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现实当中,许多富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好莱坞一代影后伊丽莎白·泰勒曾说:“我这一生,拥有财富、名声、成功、容貌,然而从来没拥有过幸福。”有时候,过多的财富非但不会带来幸福,反而会带来痛苦。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原来你住平房,一旦搬进豪华别墅,物业管理等费用马上就增加了,原来你开一般的车,一旦换成高级轿车,保养等费用也随之增加了……随着开销的增加,压力和痛苦也会随之而来。在佛法中,对财富的过患说得极为透彻:“财富首先有积累的痛苦,中间有守护的痛苦,最后有灭尽的痛苦。”世间的智者也说:“在这个世界上,80%的幸福与金钱无关,80%的痛苦却与金钱息息相关。”认识到财富可能导致的过患后,有些聪明的人断然舍弃了过多的财富。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奥地利有一个叫阿伯德尔的百万富翁,因为有感于财富不仅没给自己带来快乐,反而让自己痛苦不堪,他把所有的财富捐给慈善机构,之后搬进一幢小木屋,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我接触过各阶层人士,通过反复观察他们的生活,我对佛陀所说的生活不堕二边之理生起了极大信心——在这个世上,如果什么条件都没有,生存下去确实有困难;但如果条件过于奢华,享受得太过分,不仅没有幸福可言,甚至会感觉非常无聊。例如,刚入住五星级宾馆时,你可能感觉非常惬意,可是这股新鲜劲一过,就感觉和住在土房里没什么区别了,时间再一长,甚至会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因此,对物质的追求应当适可而止,这一点相当重要。不幸的是,现代人一味盲求钱财,已经迷失了人生的方向。造成这种情况,我认为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的教育一味强调物质发展,鼓吹钱财越多越好,很少提及心灵的成长。但事实上,所谓的发展,绝不只是物质的增长,如果以心灵的堕落和道德的下滑为代价换取物质的增长,这非但不是发展,反而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倒退。正因为如此,我才特别赞叹国学教育,也赞叹致力于国学教育的老师们,依靠他们的辛勤付出,在这个世风日下的时代,许多年轻人的心灵和智慧才有了提升的机会。在座的同学们也应该感恩这些老师,要尽量参加传统文化学习,虽然会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但这种付出非常值得,它会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富足。从总体上讲,与古人相比,现代人普遍缺乏内在的精神财富。古人虽然物质较为贫乏,内心却很富裕。现代人吃穿不愁,内心却极度空虚,非常可怜。人生在世,应该活出点意义,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否则就和禽兽没有区别了。禽兽除了白天觅食、晚上睡觉,再没有其他追求。如果人也如此,只知道吃吃喝喝,既不考虑心灵的塑造和道德的提升,也不考虑如何利益他众,和禽兽就相去不远了。(二)、幸福≠地位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涌现过无数成功人士,当这些人身居高位时,拜访者络绎不绝,家中每日高朋满座;然而一旦地位不保,亲朋好友会纷纷远离他们。就像一棵树,夏天枝繁叶茂,百鸟群集其上,发出动听的鸣声,严冬一至,枝叶凋零,群鸟纷纷离去。所以,世间的地位没什么可信赖的,把幸福寄托在地位上显然是不明智的。在明眼人看来,轮回中的地位再高,也没有实义。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曾发出这种感慨:“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然而,愚者因为看不破,始终放不下虚幻的地位。《庄子·秋水》记载,庄子的朋友惠施当上了梁国的宰相。一次,庄子去拜访惠施,惠施以为他想谋夺自己的相位。庄子知道了惠施的想法,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你听说过南方的奇鸟鹓吗?鹓从南海飞到北海,这么长的路程,不是梧桐不栖身,不是竹实不充饥,不是甘泉不饮用。有一天,鸱得到一只腐烂的老鼠,刚好鹓从头顶飞过。鸱急忙护住腐鼠,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吓我吗?”放眼今天的社会,贪执地位的愚者实在太多了。短暂的人生几十年,有些人一直在为了地位苦苦追求:从科员爬到科长,从科长爬到局长;从地方往市里调,从市里往省里调……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以佛法的智慧来看,企图依靠高位来获得幸福,这完全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呢?因为轮回的本性即是痛苦,身为沉溺轮回苦海的凡夫,不管再怎么折腾,得到的只能是身心的无尽痛苦。对于这个道理,伟大的古印度佛学家圣天论师在其名著《四百论》中说得非常清楚:“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所谓“胜者”,就是有地位、名声、钱财之人,所谓“为意苦”,即身体无需吃苦,可是内心却痛苦不堪。在座各位或许就是如此。从相貌、穿着来看,你们福报很不错,应该不会为吃、穿操心。不过,你们的内心可能有各种担忧:我的企业会不会倒闭?我的工作会不会不顺利……个别人甚至会为此而失眠,不得不经常服用安眠药。所谓“劣者”,是指没有地位、名声和钱财,生活在社会底层之人。所谓“从身生”,是指劣者的痛苦由身体而产生。对于人生,“劣者”无有太多奢望,他们每天都在为维持生存而挣扎。我去过一些贫困地区,遇到过不少此类众生。你们也应该知道,目前全球大约有5000万人饱受饥饿之苦,这些人大多居住在非洲。我看过非洲饥民的照片,他们就像佛经中描述的饿鬼一样:四肢枯瘦,肚子凸起,什么食物都没有,只能以泥土、树叶充饥。如果有人因为地位而痛苦,这就属于“胜者为意苦”。说实话,这种痛苦纯属自找。他们真该好好反省一下:世间的地位再崇高,也就是几十年而已,这样的地位有什么意义呢?佛家有一句话——“得失从缘,心无增减”。意思是,对于得失,要抱着随缘的态度,心不要随着外境起起伏伏。希望大家记住这句话,对地位看得开一点,没必要为此而揪心痛苦。(三)、幸福≠感情还有人把幸福建立在感情上,这也是错误的。人应该有自立精神,即使没有任何依靠,也要生活下去,如果内心没有主宰,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最终一定会大失所望。事实上,感情不仅不等于幸福,而且往往是痛苦的来源。《涅槃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意思是,世人因为爱产生忧虑,因为爱产生恐怖,如果没有爱,何来忧虑和恐怖呢?现在的年轻人情执极为深重,他们视感情为人生头等大事,一旦感情遇到挫折,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极端者甚至会选择自杀。造成这种情况,我认为媒体导向难辞其咎。看看时下热播的视影节目,几乎都在宣扬感情至上,天天观赏这些“精彩”的节目,年轻人在感情的漩涡中自然越陷越深。其实,感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远非全部。对于感情,我们不必过于执著,更不要将幸福完全寄托在感情上,否则,一旦感情出现危机,自己的幸福马上就没有了。(四)、执著外境=痛苦一份资料显示:中国上班族的压力高居全球第一,中国过劳死人数也高居世界第一,每年有60万人因劳累过度而死亡。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的调查显示,目前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罹患精神障碍疾病。该杂志估计,中国罹患抑郁障碍的人为6100万。为什么中国人压力过大、精神不健康?说到底,就是对外境贪执太大。我们的心总是不满足,看到别人有什么,自己马上要拥有,甚至还想超过别人,这个时候,压力和痛苦就随之而来了。有时候想想,众生确实很可怜。每次到熙熙攘攘的大城市,我总有到了蚂蚁窝的感觉,触目所及,所有人都在为自我而奔波——我要快乐、我要成功、我要……很少有人想到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可想而知,以这样的心态去奔波,怎么可能不痛苦?美国摇滚巨星“猫王”说:“尽管什么都尝试过,可是我还是不满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佛经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求得不成,发生热恼。”所以,贪执越大,痛苦越大,这就是无欺的缘起。聊以自慰的是,在这方面,我还算可以。一直以来,自己对物质没有太多希求,不管到哪里,除了买几本书,就没有特别想买的了。我并不是炫耀自己修行有多好,一方面这出于天性,同时也与我的身份有关——作为出家人,本来就不需要太多。既然痛苦源自对外境的贪执,要想远离痛苦,就必须对治贪执。在此过程中,光说不练是不行的,必须拿出实际行动。就像一个病人,光是说治病没有用,必须切实对症下药。最近,记者逢人便问:“你幸福吗?”我觉得这种调查意义不大,因为它没有后续的实际行动。由于长期的串习,要断除对外境的贪执,必须下一番苦工。以在座各位而言,今天听一堂演讲远远不够,下来以后,还要阅读相关书籍并且深入思维其中的道理。二、满足了,才会幸福前段时间,有记者在微博上问我:“你幸福吗?”我回答:“幸福。”记者又问:“你为什么幸福?”我说:“因为我有满足之心。”这是事实,如果一个人内心有了满足感,即使外在不尽如意,照样会非常幸福。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就是最幸福的人。”在座各位一年365天都有光明,可因为不知满足,并不觉得多么幸福。或许有一天自己双目失明了,那时才体会到:原来,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是多么幸福啊!南非总统曼德拉曾因反抗种族歧视而坐牢27年,他在回忆录中说:“坐牢的时候,每天晒半小时太阳,这就是最幸福的事。”对我们来说,晒半个小时太阳算什么?只要愿意,天天晒太阳都没问题。因此,对比曼德拉的狱中生活,我们就知道现在有多么幸福。可惜的是,我们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没病时不觉得什么,一旦卧床不起,才意识到:以前没病时多幸福啊,可惜那时没有珍惜!现在和家人相处时觉得很平常,一旦失去了家人,才醒悟过来:从前阖家团聚时多么快乐啊,那时却没有珍惜!对智者来说,无需在外境上得到什么,有了一颗随缘知足的心,再平淡无奇的生活也能活出幸福和自在。我看过《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一书。书中说,塔莎奶奶住在乡间的农庄,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自己纺线、织布、缝制衣服,过着朴素的田园生活,她的幸福令无数人羡慕不已。在我的家乡,有一位住山的修行人,这位隐士的幸福也是常人望尘莫及的。他在深山里盖了一间茅棚,除了一点干粮和一两套换洗的衣服,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由于无需担心被窃,他已经二十多年没锁过门了。在远离尘俗喧嚣的深山里,他每天以诵经、禅修度日。有一次我去探访他,刚到茅棚前我就陶醉了:头顶是蓝天白云,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不远处,小溪在潺潺地流淌,到处是鸟语花香,自己似乎置身世外桃源,一切烦恼和不快都了无踪迹。所以,只要我们平息了贪欲,对现有的一切有满足感,当下就能拥有幸福。对这个道理,有许多精辟的阐述。莲池大师曾说:“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佛经中也说过:“无欲无求,身心自在。”相反,如果总不满足于现状,就很难免于痛苦了。有些人月薪2000元,看到别人月薪3000元,马上产生不平衡:“为什么他挣得比我多?不行,我一定要超过他!”攀比心一产生,痛苦就随之而来了。三、通往内在满足和幸福之路如何达致内在的满足和幸福?这当然见仁见智,依我看,最好是向宗教和精神传统中寻求答案。科学研究发现,信仰宗教者的幸福指数普遍较高。2010年至2011年,为了研究幸福感与宗教信仰的关系,盖洛普公司在美国进行了67.6万次电话采访,调查结果显示,笃信宗教者幸福得分为69.2,无宗教信仰者幸福得分为65.3。在遇到挫折时,信仰宗教者更易走出困境。一位佛教徒曾向我坦言:“因为种种不幸,我一度痛苦万分,我觉得世界对自己太不公平了,好几次,我想到了自杀。好在不久我遇到佛法,在佛法的加持下,终于摆脱了那段阴影。否则,真不敢想象自己还在不在人世。”我绝对无意于给佛教做广告,但我也不得不指出一项事实:虽然各大宗教有一个共同的愿景——通过心灵的教化增上世人的福祉和安乐,但从结果来看,显然佛教的表现最出色。以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不丹而言,它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2008年,有个美国记者做了一次环球考察,之后写了一本书——《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书中提到了十个最幸福的国家,不丹就是其中之一。对不丹人的幸福感,我有着切身体会。1990年,应不丹国王邀请,法王晋美彭措前往该国访问,当时我随同法王在不丹呆了半个月。印象中,不丹不甚富裕,全国总共不过几架飞机,可是每个不丹人都非常满足,人人身上洋溢着快乐的气息。我还记得,在不丹各地,随处可见意味深长的小诗。有一首诗是这样的:当最后一棵树被砍倒,当最后一条河被抽干,当最后一尾鱼被捞出,这时,人们才明白,原来,金钱并不能替代一切。简简单单几句话,字里行间却透出对生命的关怀以及破坏大自然的反思。除了不丹,在藏传佛教盛行的青藏高原,人们的幸福感也非常高。如果到青海、西藏一带调查,我相信得到的指数不会低于不丹。在这块最偏僻、也最接近蓝天白云的土地上,不管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内心的幸福一览无余。相比之下,城市里的人就不同了,物质条件虽然无可挑剔,内心却几乎没有幸福可言,有的只是说不尽的忧愁和痛苦。对于这些不幸的都市人,我的建议有二:一是学习佛法,掌握佛教的调心法,二是试着出去走走,看看修行者的生活,感受另一种度过人生的方式。人如果不跳出狭隘的圈子,每天只顾着吃喝拉撒,日复一日重复朝九晚五的职场生活,到一定时候不仅会感觉极度乏味,甚至会彻底迷失人生的方向。如果能换个角度体验,或许会有一些新的感悟。说起调心之道,在佛教中可谓数不胜数,在此我向各位推荐的是禅修。目前,禅修在国外得到了广泛重视。在美国,成千上万人通过禅修提高了生活质量。在西方国家,许多大学和企业都有禅修中心。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没办法细讲怎样禅修,有兴趣者课后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今后,大家也可以试着禅修,早晚禅修几十分钟,看看有何感受。其实,人应该懂得调节生活。作为大城市里的人,不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光顾着忙,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甚至累出一身病,那就得不偿失了。就这一点而言,我还是比较推崇从前的生活方式,古人的生活简单且有规律,该工作就工作,该吃饭就吃饭,该休息就休息,不会把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事上。和古人相比,现代人实在可怜,终日忙忙碌碌,一刻空闲都不得。别的不说,光手机就弄得自己疲惫不堪: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开手机;白天要么接打电话,要么收发乱七八糟的信息;一天忙碌下来,直到晚上休息了,手机才跟着“休息”。四、追求永恒的幸福最后,我想提醒各位:生命之轮无始无终,相比今生短暂的幸福,我们更应该追求未来永久的幸福。有些人认为:人死如灯灭,死后一切都结束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死亡固然是此生的结束,但更是漫长来世的开端。如果不承认这一点,人就无异于石头了,甚至不如石头——人最多活一百多年,石头“活”的时间还更长。受环境和教育影响,今天,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前后世。各位恐怕也不例外,虽然身为交大的高材生,许多人却从来没思考过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就是现代人的最大悲哀!两千多年前,大慈大悲的佛陀就告诉我们,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每一世的身体会消失,但心识不会无因无缘消失。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会对自己的生生世世负责,否则,如果执著生命就是今生几十年,以这种短浅之见,得到的最多是几十年的安乐。最后,我诚挚地期盼各位:跳出旧有窠臼,试着去了解一些有价值的知识,构建起对生命正确、圆满的认知,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也给其他生命带来快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