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主持人:
  修行人彻底破除我执后,就能彻底脱离轮回了。但这与成佛还是有相当距离的,所以接下来成利彭措师将为我们讲演,在实相中能帮助我们破除所知障,成就圆满佛果的法无我。
  彭措师是在去年由上师仁波切亲自剃度出家的。他在苏州念 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吃素、念佛,并且常去印光大师的道场灵岩寺拜佛,与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他一直精进地闻思和修行佛法,并且担任了普贤学堂的辅导 员。他今天要为我们演讲的题目就叫《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让我们掌声欢迎彭措师。   
法无我 成佛的核武器
成利彭措法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顶礼三界怙主法王如意宝!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希阿荣博堪布!
  各位道友上午好!
  请允许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般若空性的一些道理。说到般若空性,也许有些人会觉得高深莫测。然而龙树菩萨有一个颂词讲到:空性由理亦能知。在讲解之前我想通过一个公案告诉大家,其实空性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我们之所以害怕空性,是因为“空性习气弱”,也就是说自己还没有福报,根基还不够。阿底峡尊者曾给两个小乘根基的人讲四谛、十二缘起支、皈依、缘起法门时,这两个小乘比丘皆 大欢喜;当讲到《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他们两个捂着耳朵不敢听,说:太可怕了!我有耳朵,佛陀却说我没有耳朵;我有眼睛,佛陀却说我没有眼 睛。所以他们不敢再听下去。
  在《大宝积经》中有这么一个公案:当时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向五百个小乘根性的比丘宣讲空性法门时,他们居然毁谤空性,以至于堕落地狱。迦叶尊者去佛陀面前投诉:“文殊师利凭什么是智慧第一的尊者?竟让五百个小乘比丘因为毁谤空性而堕落了。”当时佛陀却特别赞叹文殊菩萨:“这特别好,虽然他们暂时堕落,但因为跟空性结上了因缘,他们很快就会获得解脱。”
  莲花化生的圣天菩萨这样讲过:“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福报浅薄的人听不到空性法门,所以大家首先要随喜自己,今天听到人无我、法无我,说明福报特别深厚。《金刚经》说:“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今天,在大恩上师的加持下我们的善根成熟了,听到了空性法门。
  对于空性哪怕仅仅是合理的怀疑,也可以震动三有轮回这个坚牢并最终获得解脱。我想通过这个简单的公案来让大家理解,空性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刚才根荣师问大家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大家肯定会说现在是白天。在我们的印象中,认为白天光线特别充足,夜晚是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到。果真如此 吗?我们来看个公案:虚云老和尚有一次在五台山打坐,从下午开始入定到晚上出定,他一直处于一种光明的境界,所以他出定时虽然是晚上,但整个天地一片光 明,他在外面走路不需要路灯,也不用像我们一样打手电筒。一个弟子问他:“老和尚,天这么晚了,你出来走路竟然不用灯?”老和尚被他这样一说,示现上眼前 的整个天地马上就黑下来。当然这是老和尚的一个示现,但我们由这个公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真有一个真实的白天或晚上吗?比如老鼠特别聪明,晚上会偷吃你的饼干;老鹰在晚上的视野特别广阔,所以时间是我们凡夫妄计出来的,属于分别念的产物。这就是“法无我”,万事万物都没有它固有的自性。
  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有个颂词:“贤劫一大劫,极乐刹一日。”贤劫的一个大劫相当于极乐世界的一天; 而人间的五十年是四天王天的一天。所以,时间的概念是相对的,比如我们现在是白天而美国现在则是晚上;当我们跟心仪的人在一起欣赏美妙音乐时,会觉得时间 飞快流逝;当我们遇到痛苦的事情时,又会度日如年……所以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时间是一个分别念,不是真实的。
  今天我就为大家奉献这方面的一些佛法知识,演讲的题目是《法无我 · 成佛的核武器》。
  一讲到这个题目,有人会说佛法本来很慈悲的,核武器不是要打人的吗?是不是感觉充满着一种紧张气氛?我想先解释一下这个题目:印度“二大稀有”之一的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云:“吾应乐修断,怀恨与彼战,似嗔烦恼心,唯能灭烦恼。”又说到:“乃至未灭彼,壮士不成眠。”意思是:如果没有把烦恼消灭掉,我晚上睡不着觉啊!就像佛教中既有寂静本尊也有忿怒本尊一样,佛法在显现上既有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温柔,又有消灭烦恼、弩张剑拔的硝烟弥漫。
  成佛最主要的障碍是所知障。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抉择二无我》中这样讲到:圆满抉择法无我,是所知障的正对治,是大乘道的关键,是成佛的唯一的途径。我们要成佛就是要通过闻思修法无我的道理来寂灭所知障,成就圆满的佛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法无我确实是成佛的核武器。
  我今天所讲的内容是取自寂天菩萨《入行论》的第九品“智慧品”。众所周知,《入行论》是特别稀有的一部论典,其作者是二大稀有之一的寂天菩萨。 学习过这部论典的人都知道,古印度圣境有二圣、六庄严及二大稀有,这些圣者不可思议。我们可能对二圣、六庄严比较熟悉,而对二大稀有则有些陌生。另一位稀有就是与月称菩萨辩论了七年的月官菩萨。饮水思源,我们要怀念、感恩佛陀和传承大德们,是他们赐予我们像黄金般清净的佛法传承。
  《入行论》从头至尾是围绕菩提心来展开论述的,从愿菩提心到行菩提心,从世俗菩提心到胜义菩提心,第九品就是在阐述胜义菩提心。我今天所讲的内容是胜义 菩提心的一部分,采用的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对《入行论·智慧品》的解释,《净水如意宝》的科判。提起全知麦彭仁波切,我们每个传承弟子都会心怀敬仰,法王如意宝一提起喇嘛仁波切就会痛哭,底下的弟子也跟着老人家一起哭。法王如意宝讲过:“我乃至我的弟子相续中,任何一丁点的证悟全部来自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加持。”大恩上师也这样讲到:作为宁玛巴的修行者,如果对全知麦彭仁波切有一丁点的不恭敬,那么这个法脉传承就断了,你将得不到任何的传承加持。全知麦彭仁波切被莲花生大士誉为是末法时代弘扬大圆满的红太阳。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聆听了二大稀有之一的寂天菩萨和弘扬大圆满的红太阳全知麦彭仁波切为我们开显的法无我。
  《净水如意宝》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基立为实空;二是道抉择为无我。后者又分成两个主要内容,其中“抉择人无我”部分,根荣师已经为大家做过开示;接下来我借用寂天菩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智慧来解释“抉择法无我”。因为“法无我”特别重要,是成佛的核武器,又由于它不容易理解,再加上我的普通话 有点特殊,带着比较浓厚的方言味道,所以大家更应该认真谛听。不然大家既听不清楚又没有收获,最后浪费了时间,所以祈请大家认真谛听。
  今天共分五个方面介绍成佛的核武器:一、什么是法无我;二、为什么要闻思修法无我;三、如何抉择法无我,这是核心;四、二谛双运;五、从空性到等性。
  一、什么是“法无我”。
  “法”有广义与狭义的定义。从广义来讲,“法”包括“人”与“法”,“法无我”包括了“人无我”;从狭义而言,是排除了自相续以外,其它的有为、无为诸法称为“法”。大恩上师在《生命这出戏》中对“法”有这样的定义:所有的人物、事物现象的总称叫法。大恩上师对“我”的定义是:有一个自在的、独立的、恒常的存在。二圣六庄严之一的世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这样定义“法”和“我”:法名轨则,“法”是事物自己运行的一个轨则、自性;我名主宰,自己能够决定自己,不依靠外缘。所谓的“法无我”指:任何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自己的特性。
  二胜六庄严之一的法称菩萨在《释量论》中讲道:“此有则彼有,此变则彼变,此无则彼无。”也就是说,任何法都是依靠因缘产生。
  “法”包括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是因缘所生,因缘有了它就会产生。《入行论·智慧品》这样讲道:“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虚伪如影像,彼中岂有真?”无为法是观待有为法而安立的。《百法明门论》中讲到有六类无为法,都是我们的分别念,即“意”所产生的概念而已,不是实有的法。所以“法无我”就是:法没有自性或不是谛实的。其中理解的关键在于:法无我中的“无”不是单空,不是否定了“法”的存在后又建立的一个“无”。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无”,就仍然没有离开四边八戏,只是证悟了一个方面而已。物不是“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既有既无”,也不是“有无的双非”。所以,我们把寂灭了四边八戏的大空性称为法无我。
  总而言之,就像《入行论·智慧品》开头所说:“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所谓的“法无我”就是分别心没有 一个安立点、落脚点。分别心能够落脚、能想到的就叫世俗。“世俗”就是虚假的意思。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讲到,世俗就是欺惑性、虚假的;而胜义是诸佛菩萨的境界,离开了分别心和语言。因为语言是二取的产物,分别心是虚妄的能境,而法无我是佛陀的境界,所以才说法无我是成佛的核武器。什么是法无我就介绍到这里。
  二、我们为什么要闻思修法无我的道理。
  《释量论》这样讲道:“空见得解脱,余修即为此。”空性的见解可让我们解脱(解脱包括小乘和大乘的解脱),而其余的修法就是为了空性。所以《入行论·智慧品》讲道:“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龙树菩萨讲道:“解脱唯依慧,决定无有余。”要解脱就要依靠空性智慧,没有其它的途径。所以空性的见解特别重要,尤其是法无我。
  有人会说,我自己不希望成佛,只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孩子能考北大、清华,至于解脱成佛是下辈子或以后的事情。即便只是想到下士道的利益,需不需要无我的智慧呢?请看大恩上师在著作里讲过的一个公案:有一个小乞丐,他好想得到佛陀手中的食物,佛陀知道他比较吝啬、贪欲比较重, 就说:你说句“我不要”,这个东西就给你。那个小乞丐就是不肯说“我不要”,因为他有一个执著“我要是说我不要,我就得不到了”,后来他见佛陀仍然坚持,他没办法,就羞羞地说了一句“我不要”,佛陀就把东西给了他。可以看到,这个小孩有执著,真的就得不到;但是他放下执著,说了一句“我不要”,就得到了这个食物。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落了水,有人去救他,伸出手说“你把手伸出来,我把你拉上来”,落水的人死活不肯把手伸出来。这时旁边有人说:他这个人有个特点,只拿不出,你说“我把手给你,你牵住我手,我把你拉上来”这才可以,但让他把手给你就不行。所以好心人就采取善巧方便说“我的手在这里,你抓住我的手,我把你救上来”,那个人果然把手伸出来了。
       看看执著的危害!临死还执著“我的手不能伸出去,不能给别人”,宁愿死都不愿放弃执著。所以不要说成佛了, 就是要想获得快乐都要有一种不执著的智慧!
  文殊菩萨化身的宗喀巴大师讲过:“自他于苦皆不欲,愿得安乐此心同。”即使不想成佛,我们也想离苦得乐。请聆听法无我的智慧,不要太执著,你就快乐啦!萨绕哈巴上师有一个教言:“执著纵有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哪怕只有一丁点的执著,你的痛苦就会无量无边。所以我们要通过法无我的智慧获得快乐,乃至成佛。这是第二部分,我们为什么要闻思修法无我。
  三、如何抉择法无我。
  这是今天演讲最重要的部分。今天送给大家的成佛“核武器”是由寂天菩萨制造,使用说明书由全知麦彭仁波切撰写,非常殊胜!其实修行法无我有很多方法,其中最殊胜的是四念处的修法。今天就通过四念处来抉择法无我。
  什么是四念处?四念处也叫四念住。《瑜伽师地论》讲道:“念处以观慧为体。”就是我们要有一种观察修的智慧,让心安住在佛法的正知正念或万法实相中,这叫做“念处”。而一共有四个念处,所以叫四念处。四念处很重要,至尊弥勒菩萨在《辨中边论》中讲道:“为入四圣谛,修念住应知。”要契入苦、集、灭、道的四圣谛,就要修四念处。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也讲到:“我涅槃后,汝等比丘以四念处作为心的庄严。”
  四念处有小乘的修法,也有大乘的修法。小乘抉择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其中“观法无我”是比较主要的,因为虽然将身体抉择为不净,但还是有一个身体在。所以小乘的四念处最主要的是观法无我。但是小乘的观法无我只抉择到人无我为止,没有像大乘那样把一切法都抉择为大空性。所 以,大乘的四念处是特别殊胜的契入法无我的门径。
  四念处有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这四个是有次第的,首先我们的心比较粗糙,对各种各样的色法有执著,所以先破“身”,叫身念处。也就是说,我们会执著这个是小汽车、那个是面包车。我们对各种各样的身体特别执著:小兔子特可爱,老鼠特讨厌,上师特别庄 严,妖魔鬼怪特别丑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对身体的执著。首先要以身念处破掉我们对物质的执著。
  对物质的执著破掉后,还有比较细的执著,称为受念处和心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主要破心法。心对万事万物有一个执著,其正对治就是法无我。法念处最主要抉择的是万法没有生,既然万法无生,那么它的安住、消失就不可能。试想如果没有墙,又如何在墙上安立图画呢?诸法连“生”都没有,说它有“安住” “消灭”则是说不过去的。所以,四念处是有次第的,首先从比较粗的色法开始,我们将其抉择为大空性;然后是比较细的心法;最后把色法与心法结合起来,结论是各种法从来就没有生过。以下具体来抉择四念处。
  (一)身念处。
  佛经云:“观身如虚空,是为身念处。”各种各样显现的物质如虚空一样现而无实,这叫身念处。抉择身念处有一个方法,如果一个法是实有的,那它与其它的法只有两种关系:要么是一体,要么是他体。如果加以抉择后,这两个法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就只能说明它是分别念假立的,成立其本体为空性。
  “有”有两种:一种是真有,一种是假有。“真有”是什么?经过用中观的五个共同因或中观应成派的四个不共因去分析以后如果仍然存在,我们就说这个法是真实存在的。如果通过中观的理论分析,得不到一个实有的法就称之为假有。下面就来分析万法究竟是真有还是假有。
  所谓假有是指事物只是一个显现。当透过佛法去看时会发现它当体了不可得,只是分别心面前的一个显现而已。我手里正好拿着一串念珠,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串念珠是真的有还是分别念妄计出来的。
  《入行论·智慧品》讲道:“不依所察实,不取彼无实。”什么意思?“一串念珠”的念头是哪里产生的?我不会把这几个电池执著为一串佛珠,我只会说这是电池。不会把电池当成一串佛珠。说它是一串佛珠的依据是什么?就是这一颗一颗的珠子,然后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我们叫它“一串佛珠”。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寂天菩萨和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智慧来分析一下,这串佛珠是真有还是假有:如果这串佛珠是真有,它跟支分——珠子和这根线之间的关系就只有两种,要么是一体,要么是别的他体。对此加以分析后,如果这串佛珠跟这一颗一颗小珠子和这条线,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那就只能说这串佛珠它是假立的,不是实有的。
  如果我们承许有一串佛珠,那这串佛珠跟一颗颗的珠子和这条线是一体的关系吗?不是。首先,这条线是不是佛珠?当然不是。线如果是佛珠,随便拿一 条线就可以说这是佛珠了,没人会这样承许;其次,一颗颗的珠子也不是整串佛珠,我们会说这是“一颗”佛珠而不是“一串”佛珠。所以,在绳子上找不到一串佛珠的 影子,在每个珠子上也找不到一串佛珠的影子。但是我们的分别念很奇怪,经它一加工,这串佛珠的概念就出来了,变成一串实有的佛珠:我的佛珠是象牙的,他的是一般的木制品,我比他的高级;我的佛珠是上师加持过的,他的佛珠是没有开光的……有了佛珠的概念后,我们对佛珠就有了很多执著:这是好的佛珠,那是次品的佛珠,我的佛珠不能给别人摸等等,会有特别多的执著。所以,这串佛珠跟绳子、珠子不是一体的关系,因为在一颗珠子上去找,找不到一串佛珠,所以它是零; 在每颗佛珠上都找不到一串佛珠,还是零;整条线绳上也找不到一串佛珠,也是零;无数个零加起来结果还是零,所以整串佛珠跟这些小珠子、线绳不是一体的关 系。
  那是不是别别的他体?肯定也不是。刚才讲到,我们不会把两节电池当作一串佛珠,而只会把我手中的这个当成一串佛珠。如果二者是他体的,那么实有的一串佛珠在他体的珠子上只有两种安立方法(即如果二者是他体的,那二者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关系,是以一串佛珠覆盖在整个支分上,举例来讲:如同现在有一 块地毯,地毯下面这边有一堆白菜,那边有一堆萝卜,那边有一堆紫菜等等。就佛珠而言,逐个逐个珠子分析和排除,其上找不到一串佛珠。而另一种关系是,一串佛珠住在珠子的各个部位或绳子上,比如这串佛珠有108颗,如果前面假设成立,那就是有108串佛珠,加上绳子上的这一串,共有109串佛珠,而这跟我们所执著的“只有一串佛珠”互相矛盾。
  通过以上抉择,这串佛珠跟支分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的关系。结论就是,没有实有的一串佛珠,它只是我们分别念的产物而已。
  现在社会上都说要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而分别念就是伪劣产品的制作商啊!有人会问:那这串佛珠是不是真的?《入行论》云:“蕴聚与相续,假名如军鬘。”
       进一步再分析,这串佛珠是假立的我承认,那串佛珠的这条绳子是真的吧?一个一个的珠子也是真的吧?其实我们可以如法炮制继续加以分析,比如这条绳子是由很多细节组成,可以把它剪成一部分一部分乃至微尘;也可以把珠子粉碎,或者在珠子上安立东西南北各个部位,但是,只要它可以“分”就一定没有实体。所以找来找去,最后有没有一个实体?这也是分析的最关键之处:线绳不是实体,一颗佛珠也不是实体,因为它还有各个部位、各个细分,既然可以“分”就没有实体。把这个物质继续分、 分、分……分到最后它消失了,这说明物质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
  但我们会认为这不可能:物质再怎么分肯定也有个最小的单位,比如原子、电子,甚至夸克,最后的分析就落在了有没有最小的物质,即无分微尘上。《入行论》讲道:“尘析为方分,方分离部分,如空无微尘。”我们所看到的粗大的法没有其本体,因为本体如果存在就不能“分”,但这种不能分的物质究竟存不存在?
  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颂》中有这样一个颂词:“六尘同时触,尘应成六分;六尘同一位,山王成尘许。”意思是:假如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无分微尘,那是一个还是多个?只能说有多个。为什么?比如一颗佛珠是由五十个无分微尘组成,一个话筒由五百个无分微尘组成,其所含无分微尘数目的多少决定了这个色法体积的大小,所以无分微尘的数量肯定多于两个。那由多个无分微尘所组成的色法就会有东、西、南、北方向之分。但是大家 有没有想过,无分微尘不可能有东西南北的方向,因为如果有东西南北的方向,它就是可分的。但没有东西南北的微尘,又怎么会组成一个有东西南北方向的物质呢?所以根本不存在无分微尘。这个道理请大家好好想一想。
  比如我们在的这个经堂有空间之分,但无分微尘上没有空间,怎么组成色法?无分微尘没有东西南北的方向,怎么会组成一个有东西南北方向的色法呢?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无分微尘。
  我们假使让两个无分微尘碰在一起,那么这两个无分微尘要么是部分接触,要么是合在一起。部分接触有什么问题?这个无分微尘的一部分跟另一个无分微尘的一部分接触,而其余部分没有接触,它仍可以被分成接触和未接触的两个部分,这跟之前承许的无分微尘不可分的概念不一样。或者只能说,两个无分微尘一 接触就成了一个无分微尘,如果是这样,那么整个须弥山也可以说是一个无分微尘,然后我也是一个无分微尘,所以我跟须弥山一样大!大家都不会这样承许的。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知,物质是不存在的。回到另外一个问题:既然物质不存在,我为什么会执著有一个物质的存在呢?这就好比我们晚上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远远看到路中央的分隔带上有个警察在值班,就会觉得这个警察特别敬业,天这么黑了竟然还在值班。走近一看,其实只是个塑料警察,做得和真人特别像,但由于晚上灯光不明亮,我们就认为真有一个警察。同理,万法本来就不存在,但是由于无明,我们的智慧不够,就把万法执著为实有。
  《金刚经》中佛陀这样讲道:“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比如这个经堂是由屋顶、地板及一些柱子和房梁构成,我们称之为经堂。但有没有一个实有的经堂?柱子是经堂吗?不是;地板是经堂吗?不是;门是经堂吗?也不 是。每个地方都不是经堂,但这样的一个支分组合的“一合相”我们就执著成了一个实有的经堂。我们对万法都是这样执著的。
       寂天菩萨、全知麦彭仁波切透过佛法,为我们还原了物质的本来面目,它只是现而无实的一个显现,所以我们不要把显现当成实有。帝洛巴尊者曾给那洛巴尊者传过一个窍诀:“吾子那洛巴!显现未缚贪执缚,断除贪执那洛巴。”那洛巴你要知道,各种各样的显现并没有束缚你,不要当它为实有,否则你便执著了,便有痛苦了。
  刚才我们分析了身体不是实有的。举例来讲,大恩上师在《生命这出戏》中讲过,比如新买的马桶里面装上水,就算水再干净我们也不敢喝,因为我们对 马桶有成见、有执著。但其实这个马桶是新买的,水也是干净的,为什么不可以喝呢?它跟水杯里的水一模一样,甚至更干净。你的水杯老是喝还会有细菌,而这个马桶是新买的特别干净,但是用马桶装的水我们就是不敢喝,甚至拿来洗澡也不愿意,因为我们执著马桶是装粪用的。
  再比如经堂里的柱子起撑梁的作用,可以撑起这些梁、建起宫殿,那有没有一根实有的柱子?假设柱子突然倒下来砸死了一个人,我们就说这个柱子是杀人凶器而不是撑梁的了;当你掉到大海里这根柱子救了你一命,它就不是杀人凶器而变成救命恩人了。所以并没有一个实有的柱子,否则它是杀人的凶器?是救命的恩人?抑或是撑梁的柱子?都不是,其实只是根据当时的情景做的一个概念化的定义,并没有实有的本质。
  所以佛陀给我们讲,大家不要执著各种各样的色法,无论是大是小,肉眼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包括场、能量和较细微的色法,都是分别念增益出来的伪劣产品,仅仅是一种显现而已。至尊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中讲道:“无而现故乱,即是杂染因。”一语道破了轮回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有分别执著,把本来子虚乌有的显现都当作实有,顿时就有了整个轮回!所以解脱和成佛的关键点在哪里?只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诸法只是显现,若去细观谛察则找不到任何成实的地方、一丁点实有的存在。这就是四念处中的身念处。
  (二)受念处。
  我现在感觉到胳膊比较凉快,然后僧袍一穿上又觉得特别暖和,所以我的感受特别明显。那这种感受是真的还是假的?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感受的本质;二是感受的因——触,有没有接触?比如我的手跟冷空气接触了没有?三是果,即从“受”会产生“爱”。如果学过十二缘起就会知道,有了接触后就会有感受,有感受了以后就会有爱,对可爱境有一种不离爱,对不可爱境有一种乖离爱。由“爱可以退失”便可说明“受”是假的。所以我们从本体、因、果这三方面来分析有没有实有的“受”,最后会推导出“受”也是我们分别念的一种伪劣产品。
  1.“受”的本质。
  如果受有本质,那它就不会变化。比如我刚才吃了一个比较苦的东西,如果这个“苦”性实有,那快乐是生不出来的,会一直维持它的苦性;但是刚才我又吃了一块巧克力感觉特别甜,这就由苦变成了甜,即“苦尽甘来”。这种感受其实是分别心的一个虚妄分别的假立,没有一个实有的“受”。这里重点在于:有实 有的受它就不会变,会变就说明没有实有,受依靠外缘而转变,所以“受”不在心上。
  那“受”在不在外境上呢?比如我今天穿了一件新法衣,心花怒放;今天上师表扬我了,我特别高兴;而上师批评我了,我的心情就跌落到极点。这些感受是实有的、在外境上存在的,还是虚假的?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法国一位作家的作品中有这么个故事:有一个女孩长得比较丑,找了很多男朋友都失败了,所以她特别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留住男朋友的心。有一次她去花店,店主把一朵花插到她头上,她顿时就觉得自己和仙女一样漂亮!于是她马上打电话给男朋友:你在哪里?快点出来约会!这一次约会特别成功,男朋友 觉得她特别漂亮;不止是男朋友,她走在街上时,觉得街道两边的所有人都对她投来羡慕的眼光,好像都在称赞她漂亮,所以她心情特别好。可回到家里一照镜子, 发现那朵花根本没戴在头上!她想:不可能啊,我戴上这朵花才会很漂亮,不戴上就丑陋。她马上回花店去找花,老板笑着对她说:你今天早上付钱以后忘了把花带走。但是她一直认为自己戴了一朵花变得很漂亮,由此可见,她的感受是真的还是假的?
  外境没有苦、乐、美、丑的感觉,其实都是心的幻化。大恩上师举过一个例子:比如你看见有两个人在窃窃私语,当你怀疑他们在讲你的是非时,会觉得这两个人长得很不好看,品质也不好;后来发现他们不是在讲你的是非,两个人的人格都提升了,长得也漂亮了;最后得知这两个人在对你赞叹有加时,你会觉得他们特别伟大!所以“受”不在外境,没有自己的本质。
  2.受的因——触,有没有接触?
  我们来分析受的“因”,受由“触”(接触)而来。比如冬天很冷的时候,我抱着热水袋会觉得特别舒服,因为手跟热水袋有接触、有一种热感,产生了 快乐的感受。可是根本就不存在接触,这种感受只是分别心的假立。有人会问“手里拿着热水袋”怎么会没接触?还有我们经常会合掌(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合掌是最 基本的一个手印),合掌不是两只手接触了么,凭什么说没有接触?下面就以合掌为例来分析两只手到底有没有接触。
  如果说双手合十的时候两只手接触了,那是我们的心太粗糙了经不起观察的缘故。具体分析:手的背面有接触吗?没有;骨头有接触吗?也没有。那就奇怪了,只是两只手的表皮接触,背面、肌肉、骨头全都没接触,凭什么说两只手接触了?比较客观、实事求是的说法应该是:两只手没有接触,但是两只手的表皮接 触了。
  那我们就把手的表皮“撕下来”,再看它们有没有接触?结果发现,两只手的皮还是没接触。为什么?因为再薄的皮它也有正面跟背面,正面接触了,背面也没 有接触,对不对?所以也不可能说两个表皮接触了,只能说两个表皮的正面接触了,反面没有接触,百分之五十接触了。就这百分之五十再去分析,物理学中说: “物体从光滑的斜坡上滑下来”,这是物理学的假设,因为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一个光滑的表面,任何表面都是粗糙的,只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出而已。所以两个表皮也 是很粗糙的,如果用放大镜来看,它们的表面凹凸不平,所以这两个表皮并没有完全接触。我们这样分析下去,最后还是会落到无分微尘上。
  两个不可分的微尘有没有接触?若有接触,我们则可以承许物质有接触;如果两个无分微尘之间没有接触过,那物质接触也成立不了。既然成立不了,那么感受是从哪来的?答案是:凭空而来,如梦如幻。所以,最后我们的分析重点还是落在两个无分微尘之间是否有接触。
  学过数学的人知道,如果两点之间(A点与B点)有接触,那这两点的距离为0。假设A点的坐标是x1 y1,B点的坐标是x2 y2,AB间距离L的计算公式为:
       L=
  如果A与B两点间的距离L是0,则x1=x2,y1=y2。什么意思?就是这两个点是同一个点!所以这两个点不可能接触,它们之间肯定有距离;否则如果有接触,那这两个点就变成了一个点。所以,要么两个点从来就没接触过;要么两点是一个点。
  再来分析:两个无分微尘如果能接触,那它是部分接触还是全体接触?如果是部分接触,在各个无分微尘上,一部分没有接触,而另一部分有接触,这不 是无分微尘;把两个无分微尘挤在一起,互相进入,但是无分微尘没有空间,能够进得去吗?好比这个经堂有空间,我们可以进来,但无分微尘没有体积、没有空间,怎么能进去、互相重叠呢?显然不可能。
       所以物质之间并没有真实的接触。可没有接触为什么会有感受呢?答案是分别心的产物。所以我们不要再受骗了,从因上而言,任何物质之间都没办法接触,故不存在苦乐感受。《华严经》上说“一切苦乐受都是分别幻化出来的,是虚妄的。”
  3.再从“受”的果——“爱”可以消失的角度,来观察“受”不成立。
  假设我们去医院开刀,医生给我们打了麻醉针,手术刀再怎么割,我们也不感到疼,因为有逆缘麻醉针,所以感受不到。正常情况下,应由刀割的感受而产生的苦乐果(乖离爱,不离爱),此时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从“受”产生的果“爱”可以消失的方面,反过来证明了“受”是一种分别妄念。
  上面从本体、因与果分析了受念处没有“受”。
  (三)心念处。
  我们常说:我的心好痛苦,我的心好快乐。那我们的心真实有一种快乐和痛苦吗?其实都是如梦如幻的。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
  1.心住在哪里?你快乐的心住在哪里?找不到心的住处。
  2.心为什么会快乐?就是缘于一个可意境。比如我看到一朵花,心里就产生了一个乐受,那所缘境的这朵花跟乐受是同时产生,还是不同时产生?如果是同时产生,就说明这两者之间没有关系。看见这朵花的时候,我的心已经快乐,可见能感的心与所感的外境没有关第。
  如果心识跟所缘境有前后的关系,即二者不同时产生,比如花开了以后,我的心特别高兴。我们说“花开了以后”代表它已经灭了,已经成为过去式,你 怎么会对已经消失的东西产生感觉呢?如果你对已经灭了的花产生感觉,那虚空就可以产生花朵了(乐受既然可以无因而生,那么虚空亦可生花朵,以同是无因生 故)。因为花已灭,“感觉”就是无因而生;而如果是我的乐受先产生,花朵后开,那么后面的花开不开,都不会影响我快乐的心识,所以,心跟花朵就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从能境跟所境的前后关系上(心境同时, 心后境前,心前境后),我们都找不到一个实有的能境心识。
  3.你说“我的心好快乐”有什么根据?只有两个:一是你自己说你的心很快乐,二是他人来证明你的心很快乐。
  (1)你自己证明你自己快乐,这不成立。因为我们双方还没有共许,还在分析“心的快乐是实有的吗?”,它还是分别念的一个产物,双方还没有共许,所以不能拿它来作为依据(即单方面承许的事物不能作为有效证据)。
  (2)只能通过他人来证明你的心是实有的快乐。那么请问,他人来证明你的心是快乐的,谁又来证明他的心是正量?如果他人可以证明“我”的这颗 心,那他还需找第三个人证明,因为他自己也不能证明自己,还得找第三个人证明他,这样第三个人需要找第四个人……就有无穷的过失。
  所以,心是分别虚妄的产品。成佛就要转识成智,把我们的五根识转变成成所做智;第六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执著意识转变成平等性智;阿赖耶识转变成大圆镜智;阿赖耶转变为法界体性智。至尊弥勒菩萨讲过,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我们要转凡成圣,转识成智。俗话说“月是故乡明”,同样是一轮 中秋明月,如果我正好跟亲人在一起,心情就会特别好;但离别他乡的人,明月就不会使他产生美好的感情,反而会令他伤心。但借助佛法智慧,我们就会发现,喜忧自性本空,本自平等。
  (四)法念处。
  “法念处”抉择的是诸法从来没有生过。以诸法无生故,它的安立和消失也就不存在。《涅槃遗教续》有这样一个教证:如果你想找法的来处,就没办法 证悟法身;如果想找法的住处,你就没办法证悟报身;如果想找法的去处,你就没办法证悟化身。最关键在于:诸法没有生;没有了生,它的安住和消失就了不可得。
  诸法为什么是无生法?通过三解脱门:因无相、本体空、果无愿,从因、果、体这三方面可以说明“法”是不存在的。
  1.首先从因上分析:法是自己生自己、他法生自己、还是共生或无因生?
  (1)无因生。诸法如果是无因而生,会有什么过失?《中观庄严论》讲道:“不观待他故,应成恒有无。”《释量论》也讲道:“无因不待他,应常有或无。”如果是无因生,它要么就永远存在,要么就永远不会出来。然而我们知道,事物不会永远如此,所以不是无因生。
  (2)自生。诸法是自己生自己么?如果是自己生自己会有很大的过失:1)有没必要生的过失;2)有无穷生的过失。举例说明:“自己能生自己”的 理由是什么?是果上有因,否则果不能由因而生;或因上有果,所以才成立自生。比如我们在工厂打工,如果是自生,那你每个月就不用拿工资了。因为因上有果, 你在工作的时候(因)就已经拿到工资了(果)。老板会特别高兴,因为他以后不用给你发工资了。这是决定不成立的,因而自生也不是成立的。
  (3)他生。如果是他生,因跟果没有关系,是别别的他法,那凭什么因可以生果?不可能。
  (4)共生。既然自生、他生不可能,那共生更不可能,因为自生和他生的过失会全都具有。
  所以,因无相。名言上,诸法是因缘所生,而没有实有存在的“因”。
  2.从本体上分析。诸法没有自己的本体,就像静命论师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所说:“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意为:如果用“离一及多因”等理论加以分析,会发现诸法像泡影、梦幻一样了不可得,它的本体不存在。
  3.从果上分析。果是有法还是无法?如果是有的法,它不必生,因为已经有了;如果是无的法,它没办法生,因为再怎么制造因缘也不能产生一个无的法。有法,它不必生;无法,它不能生。所以实相中诸法没有生过。
  再来观察灭。是有的法灭,还是无的法灭?如果是无的法灭了后变成有的法,这不是无中生有吗?比如原来没有经堂,然后盖了经堂,然而经堂并不是实有的经堂,是因缘所生的。如果这个经堂原来是一个实无的法,它再怎么样都不可能变成一个实有的法。为什么?我们可以分析:这个无的法是放弃它的特性了,还是没有放弃它的特性?
  (1)没有放弃它的特性——无的自性。“无”跟“有”是相违的,在同一个法上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相违的体性,有如水火不相容,明暗不共处,所以第一个不成立。
  (2)“无”放弃了它的自性变成有。这也就意味着它不是实有法,因为它成了无常性,先无而后有。我们可以具体分析,分三步:一、前行,“无”刚开始准备放弃自性时,还没有放弃,还是“无”,“有”还未生;二、正行,既然“有”还未生,就始终处于“无”的状态;三、后行,既然始终是“无”,就永远不可能变成“有”。所以第三个也不成立。
  综上所述,无的法放弃或不放弃它的自性,都没办法变成为有的法。《入行论》这样讲道:“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也就是说,一个实无的法,纵使积累亿万个因缘,也没法变成有,因为无法对“无”的法起作用。就像对虚空再怎么浇水施肥也不可能生出花朵,因为无法对虚空起作用,毫无效果。
  以上我们分析了四念处,总的来讲,四念处让我们的心住在诸法实相上。虽然诸法如梦如幻,但并没有遮破它的显现,所以下面我们会讲到二谛双运。
  四、二谛双运
  《中观根本慧论》这样讲道:“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若人不了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解真实义。”大恩上师也开示过,如果我们修空性,修出一个断空或单空,恐怕解脱就遥遥无期了。所以今天学习了空性的道理后,我们千万不能有一种断空的见解,而是要二谛双运。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讲道:“诸法体性空,业果随缘起,此为最甚奇,此乃极稀有。”虽然从胜义谛角度来讲,诸法是从来不成立的,但它有如梦如幻的显现。所以我们基上要二谛双运,道上要二资双修,果上会获得色身跟法身双运。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讲:“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诸法无有一成实,无边所知了分明。”就是因为诸法本性是空的,才会有如梦如幻的显现,所以我们要二谛双运。
  五、从空性到等性。
  空性有四个境界:单空、现空双运、离戏、等性。我们要了知,空的是客尘诸垢,空的是名言戏论。月称菩萨这样说:“业惑分别起,彼由戏论生,戏论空能灭。”空的是戏论。空了戏论后,不是死沉沉的一个断空,而是还原了一个本自具足、本自圆成的佛性光明如来藏。正如《释量论》云:“心自性光明,客尘是诸垢。”在人间弘扬大圆满的极喜金刚传过一个窍诀:“心之自性本来佛,心无生灭如虚空,若证诸法等性义,不寻彼性住为佛。”也就是说,生灭、长短、有无、男女,这些都是分别、名言、戏论,证悟空性之后就会出现心的本来面目,那就是佛性。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引导,大家现在把心静下来。我们所看到的林林总总的诸法,虽有其显现,但它的本质是空性的。我们看到的旁边的道友、我穿的衣服、坐的地板、演讲者、乃至一切一切都只是显现而已,只有显现分而没有它的本体。
      这是中观抉择的第一步——单空;第二步现空双运,在空的时候就有如梦如幻的显现,显现当下就是空的。大家这样想:因为主讲者、我本人、周围的道友的本性是空的,所以才有这样的显现,而在显现的当下就是空。这就是诸法现空双运的实相;第三步离戏。现、空都是名言,所以要离开名言,禅宗所说的:“说似一物即不中,起心便错,动念便乖。”所以我们要离戏;第四步是等性。“无”跟“有”其实是本自清净、本自平等的。
  最后,正如根荣师所说的,菩萨哪怕到十地末尾,以金刚喻定断尽最后一丝习气成佛之前,都还有一些细微的法执,所以修行是个很漫长的路程。但是有一个窍诀,莲花生大士对大恩上师有授记:跟大恩上师结过缘的众生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后,花开见佛就能够悟无生,现量见到空性。所以最后要讲的窍诀就是:我们要发愿永远跟随大恩上师,求生极乐世界,等花开的时候我们就掌握了成佛的核武器。
  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