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出世間襌与世间禅

出世間襌与世间禅 


什么是世间禅

本来我们生活在压力、恐惧和忧郁中,禅修后身心平和,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所谓瑜伽的意义,虽然有多种翻译,但“合而为一”可能是最恰当的。“合而为一”就是把心找回家,让它平静、沉淀,从而发现它的本来面目。
现在世间流行的禅,都属于世间禅。在佛教中叫“凡夫行禅定”。比如,在大学中参禅,心不执着于任何一法,安住在不执着中。禅定时会出现的三种境界:一种是空,心空无所有;一种是明,心了了分明;还有一种是无念,心中不起任何念头。又叫:“乐、明、无念。”
“乐”是轻安、快乐,这种乐受,世间任何一种快乐都不能比拟。城市中一些特别疲惫的人,一旦参禅,就不想从定中出来,可能就是因为“乐”的缘故吧。
我去五台山的时候,有个和尚对我说:“我现在禅定境界很高。”我问:“怎么高法?”“我现在出定入定时,什么念头都没有,每天都处于无念中,太舒服了。”还有一种舒服在里面,但也是无念。本来我们的分别念此起彼伏,若能不起任何念头,也是很清静的。
汉地寺院常举办禅七夏令营,七天中,每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大家坐在禅堂里观心。那时会有禅师引导:“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不要分别,心是明明清清的,是空的……”心本来就是空、明、无念的,这就是世间禅。它有没有作用呢?有。但只是暂时的作用。
在印度瑜伽中,世间禅有五大派别。其中哈他瑜伽是最广为人知的。它通过身体的姿势、放松的技巧和呼吸,来达到训练的目的。在一呼一吸时,原来漂泊的心,能找到回家的路。即使找不回来,也能知道自己的心是多么动荡起伏、一刻不停。经常这样练习,心会变得非常宁静。
凡夫行禅定,不能根治相续中的贪心、嗔心、痴心等烦恼,但能暂时压制粗大、浮躁的分别念,甚至将它摧毁。但摧毁的不是本质、不是习气,只有出世间禅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摧毁心中的烦恼暗习。
印度瑜伽中大多数都是世间禅。这一点,各位一定要清楚。你们在参禅时,一定要观修心的空性,这是世间禅与出世间禅的分水岭。
什么是出世间禅
在佛教中有“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和“缘真如静虑”这三种分类。
如果你安住在诸法无自性的心念中,通过心的空性,断除心的无念、明、乐的状态,是第二步境界,叫义分别静虑。第三步境界就是远离一切空和非空、明和不明的执着,这就是缘真如禅定。
在禅修过程当中,有人感受到乐、有人住于无念、有人住于空,这三种觉受中,空的感觉是比较好的。但这种“空”,只是一无所有、豁然空虚的状态,并非是对诸法显现的当下,没有丝毫实有本性的认识。安住在世间禅中,最高可以达到四禅八定,却不能从三界中解脱。
要从世间禅进入真正的出世间禅,仅仅“义分别禅定”的“单空”是不够的,还要达到缘真如本体的禅定,就是远离空与不空,认识心的无缘赤裸的本性。这种境界,在禅宗中叫明心见性;在密法中,称为认识觉性。
大圆满密法中讲到光的明点,其实,人的心有一种自然的光,这种心的自然智慧的光明,会呈现在心外。在虚空的映衬下,可以在空中看见这种光。密宗的托嘎修法就是观清净、透彻的蓝天。以顿超的方式见到了然、明然的心地境界。当然,刚开始时什么也看不到;但慢慢地就可以看见一些佛像。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与佛陀无二无别。
在藏传佛教中,禅修分了五个阶段:刚开始时心如飞瀑,一剎那都不能安住;而后就像山谷中湍急的流水,流速已经减缓。这时心安住的时间很短;之后就像江河一样,只有到了岸边,才发现它川流不息。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还有一些分别念;第四阶段犹如大海,远看风平浪静,近看还有细微的动摇;最后如须弥山王不为狂风所动。这时心不管专注何方,都能随心所欲。
比如声闻乘希望从三界轮回中解脱。发心后安住下来,按照四念处,观修身体、感受,意识和法。贪心严重就修白骨观;嗔恨心严重修慈悲观;《阿含经》中宣说以五种所缘的方式来修。最后证悟人无我,获得声闻果位。如果是大乘禅修,目的不是为了身体健康,消灭烦恼,获得解脱,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大乘三十七道品的一些修法,与声闻乘一些内容相同。不同的是,前者以法无我摄持,后者以人无我摄持。以空性摄持的禅定,叫止观双运。止,是寂止的止;观,是观修的观,是对诸法本体空性的证悟。禅定不仅仅是心安住下来,还有证悟空性的境界,而后在这样的境界中安住。
——索达吉堪布“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禅修主题演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