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精神科藥物要食幾耐?


1. 精神科的藥物,比起其他科的藥物,價錢是否貴些?
不一定。有些疾病的藥物,也可以很昂貴,例如癌症藥物、降膽固醇藥物。而精神科的藥物,許多都在藥物名冊下,代表醫管局已補貼患者。患者不需付昂貴的價錢,就可服用合適的藥物。


2. 精神科的藥物會食上癮嗎?
精神科藥物中只有部分舊一代的鎮靜劑會食上癮,其他的藥物,例如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新一代安眠藥和抗焦慮藥,都不會上癮,所以患者不必對精神科藥物產生恐懼。醫生在處方有機會上癮的藥物時,會對患者解釋清楚,而且會給予較短的時間服用該等藥物,原因是吃藥的時間越長,上癮的機會愈高。患者千萬不要因為怕上癮,而不依照醫生的吩咐服藥。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直接向醫生查詢。

3. 精神科的藥物會 食純嗎?
許多患者都有這個想法。在藥理上,有些藥物因為長期服用,令肝臟內分解藥物的酵素增加,因此必須加大服用份量,才可得到相同的效果。不過,大部份藥物,不會出現這個問題,不會增加酵素而需要增加藥力。在許多情況下,都只是患者心理上作用罷了。

4. 藥物要食幾耐?
藥物治療有長有短,除了因人而異外,也因病情而不同。例如,一般抑鬱症患者,需要服藥12年,而嚴重的需要較長的時間。
為了治愈期較好,就算患者的病情穩定下來,醫生或不會即時停藥;反而要求患者繼續服用一段短時間,以免復發。因為一旦病情復發,醫生必須處方更高劑量控制病情。不過,如果患者要求嘗試減藥,醫生會在盡可能的情況下配合。

上述資料只作參考之用,一切均以醫生臨床診斷為準。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李永堅drwklee2@gmail.com

久治不癒的病症可能與脊椎有關

肌肉關節是建構人體各種運動的重要組織及器官,在日常生活中,人類每天都在進行著各種各樣的關節活動,當中錯誤的姿勢或用力不當,便有機會造成骨關節的錯位、關節韌帶的勞損增厚,椎間盤突出等的關節損傷。
骨關節的損傷,最常見的症狀是疼痛,包括一些急性扭傷,或慢性的勞損,當中脊柱就是經常發病的位置。脊椎造成的病症如手足的麻痹、疼痛、感覺異常、乏力等等都為人熟悉,但臨床上,也有其他身體上的不適是由於脊椎出現病變所致的。 
近代有不少醫學專家提出,許多身體上毛病、如心悸、反覆胃痛、慢性腸炎、反覆膀胱炎、經痛、月經不調或其他被診斷為神經官能症的各種疑難病,都可以是由於脊柱的關節毛病,影响了相關臟腑的植物神經、血管所引起。中醫論理督脈主身之陽氣,陽氣乃一身功能之本,另外脊柱兩旁的經穴,有不少是以臟腑命名,如肺俞、腎俞、大腸俞等等,這些穴位亦能治理相關臟腑的毛病。可見古人已經發現,背部與內在臟腑的聯系十分密切。因此,適當地對患有這些疾病的患者作相關神經循行位段的脊柱檢查,若發現脊椎確有病變,可以進行相應的手法及針灸治療,對病情有莫大幫助。     
臨床上曾治理過一些古怪的症狀,最後以手法調整脊椎後治癒的。當中一例是年輕女性,每次行房後都會出現會陰疼痛數天,經檢查後發現腰四棘突左偏且上下壓痛明顯,經針灸及手法治療後症狀消除。又另一例劍突下悶痛,自覺是皮與胃之間有異物,並無胃及心病的其他症狀,後檢查其胸九、十椎有異常,經治療後感覺消失。還有不少病例經脊椎的手法治療後病情有所改善,這些病人或會伴有背部或腰部的不適或有過往病史,亦有一些沒有腰背頸症狀,但檢查有陽性特徵的。一般的內科病,中藥效果是明顯的,如果病人患病時間長,病情反覆,又或是病人自述伴有腰背疼痛等,有機會是因脊椎的錯位引起,可以為病人作脊柱檢查,並作出相應的治療,針灸、手法復位,可以與中藥相輔相成,提高臨床療效。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註冊中醫師余小鎮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黑蒜非仙丹小心越食越熱氣

黑蒜非仙丹小心越食越熱氣註:本文原作者楊明霞醫師



近日最流行的保健食品一定是「D.I.Y.黑蒜」!身邊不少朋友也紛紛自製黑蒜,據說有助控制
血糖、血脂和高血壓,是「三高」患者的恩物。製法簡單,只需將蒜頭放入電飯煲,調較至保温模式7-10日,蒜頭便會自行發酵成為黑蒜。坊間視蒜頭為仙丹可治百病之說,但究竟食蒜頭是否真的多多益善?
在現代醫學上,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具有廣譜的抗菌效果,大蒜汁能在3分鐘內殺滅培養體內的細菌。大蒜素對流感病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有殺滅作用。另外,大蒜還有健腦益智,甚至有預防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的功效。蒜,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能解滯氣、暖脾胃、消癥積、解毒殺蟲、治積滯、腹冷痛、泄瀉、痢疾、百日咳等症。另外,黑大蒜是通過碳水化合物分解出來的果糖與胺基酸產生羰胺縮合,完成蒜頭酵素性褐
變反應,將大蒜裡的白色轉化成看得見的黑色。最特別之處就是黑大蒜是具有甜味,甜為甘,甘味入脾,有一定程度的養胃作用。但吃得太多的話,會使身體機能變得更差,與大家剖析黑蒜的三大誤解:



1. 黑蒜加重熱氣、暗瘡問題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說:「雖各不同,然皆辛熏之物,生食增恚,熟食發淫,有損性靈,故絕之也。」意思是指,蒜頭是刺激性的食物,生食容易使人情緒亢奮,熟食會促發體內病邪。心主血,精血所傷則出現血虛,血燥,血瘀等問題,而精血充足和運行暢通,才能有效滋養各臟腑和和肌膚。在中醫藥角度來講,蒜性味辛溫,其溫熱之性,助熱陰耗,容易上火(熱氣),使肌燥膚燥熱的皮膚問題更為嚴重。辛燥劫陰,易傷精血,因此身體衰弱、氣血虛竭的病人應忌食。產婦過食的話則容易上火,而出現口舌生瘡、大便秘結等問題。青年人陽氣偏亢,過食蒜頭的話,就會火上加油」,內熱熾盛而上熏頭面,則皮脂分泌增多,導致粉刺暗瘡加劇。






2. 過量食蒜頭會傷眼
「蒜有百利,唯有一害,傷目。」長期過量食用大蒜,會導致眼睛視物模糊不清、視力明顯下降、耳鳴、口幹舌燥、頭重腳輕、記憶力明顯下降等。肝主藏血,當我們靜止時,肝藏負責藏起多餘的血量,而機體活動時,肝把貯藏的血液輸送全身。當肝藏受損時,則會影響機體的調暢和與肝有密切關係的筋、甲、目。所以《本草綱目》早已指出「肝開竅於目肝血足則以養目,肝血虛則視物不清,大蒜久食傷肝損眼」的道理。

3. 腸胃欠佳人士不應常服蒜頭
從現代的醫學的角度,辛辣味的大蒜素易刺激腸道,容易加重胃病患者的腸道局部黏膜組織的炎症,使腸黏膜充血、水腫加重,令病情惡化。
過猶不及,如果想達到最好的保健效果,以下是一些建議。首先,可以將蒜當成佐料,斟量去烹飪。在民間有流傳金銀蒜的做法,都是不錯的。爲減少蒜中的生物鹼對腸胃的敏感性,首先可以先用室温水浸泡5分鐘,用紙印乾。然後,將橄欖油微火加熱,再淋在蒜上,並密封。進食時可將食用量先取出。每餐食用時以大概一至二茶匙左右配搭其他偏寒涼的食材餸
菜,如菜心、紹菜、鮮百合、豬肉、魚肉等。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青少年壓力爆煲 四成想過自殺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數據顯示,港人去年因自殺危機問題而尋求協助的個案增至一千四百多宗,按年升近一成,當中四分一屬青少年組別,有三百六十宗個案。該會特意針對青少年組別進行調查,發現青少年壓力來源普遍來自學習困難、朋輩人際關係及就業問題,近四成受訪者更曾想過自殺。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自殺危機處理中心的數據顯示,去年一共接獲一千四百三十八宗個案,較一三年的一千三百一十一宗上升九點七個百分點。去年個案中有三百六十宗屬十至二十九歲組別,佔總求助個案的四分之一,較一三年的三百二十六宗上升一成。
  由於青年組別求助個案有上升趨勢,該會於六月份以問卷形式訪問二百七十位十至二十九歲青少年,旨在探討他們的壓力狀況,並了解壓力與個人、家庭及社區支援的關係。
  調查顯示,受訪青少年的三大壓力來源為學習困難、朋輩人際關係及就業問題,分別佔六成四、五成二及四成。近四成受訪者在壓力下曾想過自殺,他們認為感情問題(七成八)、朋輩人際關係(六成八)及學業問題(五成五)是導致想自殺的原因。五至六成受訪者皆認為提升抗逆能力、日常生活表現、社交技巧及多參加群體活動等方法可有效減低青少年自殺傾向。
  此外,約八成受訪者面對負面情緒時會缺乏活力及感到情緒低落,五至六成受訪者皆認為聽音樂、唱歌、睡覺及找朋友傾訴是處理負面情緒最有用的方法。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生命中心中心主任蔡玉儀指,近八成受訪者會在承受過大壓力時與朋友傾訴,但只有一成多人選擇尋求社工協助,籲青少年多留意同輩的日常行為,予以關心及了解,如察覺不妥時鼓勵他們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蔡玉儀又指家長應多鼓勵青少年參加團體活動,擴闊社交圈子,並了解潮流文化,拉近與子女的距離,又希望社會可以開放的態度討論與自殺有關的議題,令有需要人士不會怯於求助。
  該會理事會主席黃祐榮指求助個案上升皆因社會對自殺危機的意識提高,較多市民因關心家人及朋友而主動尋求協助,另一方面,他認為社交媒體令人與人面對面溝通減少亦是導致求助個案上升的原因,部分青少年可因未能在網絡對話上充分表達心裏意思而尋求協助。

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慈悲地倾听,能化解别人的痛苦

註:本文原作者印䏻法師,慈悲心

  他人的语气总是充满愤怒,那是因为他(她)的内心正满怀愤怒而饱受痛苦,所以老想把自己的问题怪罪他人。因此,我们难免会觉得听他说话是件很不愉快的事,而想逃避他。

  要真正了解与转化愤怒,我们必须学习慈悲地倾听与爱语。有位菩萨是个伟大的人、觉悟者,她能以慈悲心深深地倾听众生的痛苦,人们称她为“观音”或“阿缚卢枳低湿伐罗”(Avalokiteshvara)—大慈大悲的菩萨。我们应该学习观音菩萨般谛听,才能给予想重建沟通之道的人们一些切实的指导。

  虽然慈悲地倾听可以帮助他人减轻痛苦,但除非你先以谛听的艺术自我训练,否则即使满怀善意,依旧难以达成。如果你可以静静地坐下来,以慈悲心倾听,只要一小时,就能帮助对方减轻许多痛苦。倾听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对方尽情地抒发内心的痛苦,且要以慈悲心倾听。

  当你倾听时,必须非常专注,全心全意的倾听,把整个自己——眼睛、耳朵、身体与心完全投入。如果你只是假装在听,或未以百分之百的心倾听,对方一定会有所感觉。而无法释放痛苦。如果你知道保持念念分明地呼吸,并能持续地将念头专注在想帮助对方解除痛苦上,倾听时自然就能保持慈悲心。

  慈悲地倾听是非常深妙的修行,倾听时没有评价与责怪,你只是为了让对方减轻痛苦。对方可能是我们的父亲、儿女或伴侣。学习倾听,确实可以帮助他人转化愤怒与痛苦。

強勢母親的後遺症

很多人都知道,母亲对于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一个强势的母亲对于家庭来说却是毁灭性的,这是为什么呢?最近我在观看“美国连环杀手纪录片”后,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很多的变态杀人狂似乎都有一些共同的成长背景:基本来自强势的母亲家庭。

1、妈妈越强势,儿子越懦弱,女儿显霸道。
强势女人不等于女强人。我们所说的强势,更多指的是性格上而不是事业上。我们把在家里喜欢做“女王”的妻子称之为强势女人。

近些年,我们只要看情感节目大家就能发现,家庭里女人过于强势,不仅老公受到压制,对儿子的成长也非常不利,甚至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女人越强势,培养出的儿子不仅不会像她一样坚强,反倒越懦弱。一个健康的家庭父亲的角色举足轻重,甚至是起决定作用的。

我们常说丈夫、父亲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不仅仅是指男人负担这个家的经济,而是在家庭起主导作用,否则,父亲缺失或者父亲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这就跟儿子、女儿的心态造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

心理咨询发现,一般来讲,当父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从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这个角度来看,女儿就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女儿也会变成强悍的女儿。

很多家庭中,关系紧张的母女往往就是性格相同的母女,那就是厉害的母亲一定有个厉害的女儿;脾气暴躁的母亲,一定会把脾气暴躁的毛病遗传给自己的女儿,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当女儿反抗母亲的专制时,女儿也在偷偷地继承母亲的这种专制,并会顺理成章地带到她将来跟她女儿的关系中。

强势母亲指的是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家庭和孩子的母亲。


强势母亲四大悲情特质:
①自以为是;

②颐指气使;
③指手划脚;
④吹毛求疵。


强势母亲四大惯常行为:
①必须要听母亲的,凡事母亲说了算;

②严密监视小孩的一举一动,对其行踪和行为了如指掌;
③小孩的一切活动得向她汇报,必要时行为前还需得到许可;
④对小孩的生活盲目指点,横加干涉,无端操纵其公、私生活。


强势母亲三大心理溯源:
①外强中干,没有安全感,不独立,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事物证明;

②强烈占有欲,恋女情结,将所有的感情重负压在女儿身上;
③从小到大,以自我为中心控制与操纵成为习惯性行为。

2、约束让孩子失去自信,孩子情绪不稳定,没有主见,事事都过分依赖父母。过分严厉的管教方式,容易抹去孩子的个性。
妈妈对孩子的管教,不同于对工作,对上司及下属。否则,会为孩子的性格塑造带来不良影响。专家分析说,现在社会有种妈妈,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是很成功,因此,她们苛求孩子做最好,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就遭母亲责骂,这种“强势”情绪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正常发育。

在强悍的母亲面前,女儿选择无条件认同,那儿子呢,则会出现另一种情形,那就是无条件逃避。对此,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个精彩的论断,“假如母亲较富于权威性,整天对着家里其他的人唠叨,女孩子们可能模仿她,变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则始终站在防御的地位,怕受批评,尽量寻找机会表现他们的恭顺。”因为,当母亲总是指责、批评丈夫时,其实是在指责、批评一切男性,儿子作为男性必然会跟他的父亲一样躲在无人的角落。

所以当一个性格过于强势的妻子喜欢嘲笑、奚落她懦弱的丈夫之时,她其实也等于把这种嘲笑和奚落同样甩给了她的儿子,所以,强悍的妻子,必有一个懦弱的儿子,她越指责她的丈夫懦弱,她的儿子也就越懦弱。

心理咨询发现,大凡是那种强悍的母亲,培养出的不是强悍的儿子,反倒多数是软弱甚至没出息的孩子,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也比比皆是。武则天够强悍吧,夺取了李唐江山,自己称了帝,可她几个儿子一个比一个懦弱,一个比一个平庸。

3、强势母亲会让儿子没男子气。
现在的母亲,有许多是非常能干的。在统御和支配家庭上,往往也是靠母亲的意志和领导。这样的结果,是使父权无法体现自己的领导地位,如果一家想维持相对和谐,对于母亲的意见和建议,父亲只能是“坚决拥护”,否则就是争吵或冷战。于是乎,弱势的父亲把本来属于自己的家庭领导地位拱手相让。

从母亲的方面看,可能会是:第一,母亲自己就没有安全感,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认可,特别是家人的认可;第二,母亲发现丈夫无法成为值得信赖的人,出于不安而迫不得已行使主导权利;第三,母亲认为父亲无能且愚蠢,不会提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所以什么事情都自己决定;第四,母亲从小到大自我中心感强,喜欢控制与操纵他人行为;第五,母亲有强烈占有欲,将所有的感情重负压在孩子身上。

在这种母系家庭生活的男孩,确实是很不幸的。从心理学上讲,男孩的成长需要一个男性的高大形象。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很有可能男孩会认为男性就是像父亲一样,女性就想母亲一样。孩子小时强势的母亲还显现不出问题,等到幼儿期和童年期时,由于父亲的懦弱,且无法阻止母亲对孩子的过度干涉,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题一:男孩难于男性化
孩子对男性力量认识较少,会出现“父爱缺乏综合征”,缺乏阳刚之气,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发育较慢,并存在诸如焦虑、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碍,在性格方面也会变得懦弱、胆小、孤僻、自卑等。当未来进入社会后,会出现各种不适状态,无法按自己性别角色规范行事,喜欢找强势的女人结婚,无法成为值得依赖的丈夫。

问题二:使孩子不敬重权威
父权丧失的家庭,会导致孩子不仅不能从父亲身上学到尊敬权威、明白等级,而且还会认为男性就是和父亲这样的。同时在功能不完善的家庭中,孩子面对强势的母亲,往往会本能的讨好“强者”,尤其是男孩,他们也会跟着母亲,在不知不觉中反抗父亲,不重视父亲的意见。



问题三:使孩子受到过度保护
母亲过于强势,是其安全感不足的表现,会使其成为一个典型的保护者。害怕自己担心的问题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只要是不利于孩子的事情,都想过滤一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避免发生。于是,母亲包办所有事情,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要求孩子跟着她走,最终孩子就会什么都不会,完全依赖母亲,更加印证了母亲的想法。

问题四: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强势母亲往往是能力出众和是完美主义者,会把培养孩子当成自我实现的方法,苛求孩子做到最好。于是在无形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把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孩子身上。不能否认,这些强势母亲付出很多,但恰恰是这些“付出”,使孩子感到压力,容易造成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成年后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



问题五:让孩子难于独立
强势母亲不仅丈夫面前强势,也在孩子面前强势,不容许孩子说“不”。长期处于母亲的强势控制下,自然忽略孩子的特性和感受,孩子在生活中独立做决定的机会不多,一切都由强势母亲教导、指挥、安排,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放弃自己的承担,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和面对生活的能力,形成对母亲无条件的服从和依赖。

问题六:孩子学会消极抵抗
强势母亲使孩子失去自我,感觉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母亲,内心无法产生做事的动力。孩子在强权压力下,知道抗争是无用的,虽然内心在说“不要”,但也只能表示表面上的顺从,这也是孩子感觉只有靠消极抵制才能有自主权。于是,孩子面对自己不能掌控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往往采取消极态度,磨洋工就出现了。



问题七:孩子难于学会社会交往
父母是孩子最早认识的同性和异性,和他们的友好相处,能让孩子习得长大后与同性异性朋友相处的方法,这决定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在强势母亲的管理下,这种社会性的交往变形,使孩子害怕遇到否定和拒绝,习惯于隐藏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防御模式,使其有被社会孤立的倾向,难于融入社会。

问题八:强势母亲会导致“恋母情结”出现
强势母亲由于投入的爱越多,期待的收获也就越大,母子联结也越深,甚至还会把儿子当作“替代配偶”,作为情感依托的唯一对象。最后有可能渴望占有儿子,以至于渴望分享儿子所拥有的一切。这样使孩子难于摆脱母亲影响,获得真正的自我。这在成年后,使男孩难于认同其他的女孩,更加依赖于自己的母亲。


综上所述,母亲过于强势,或与孩子接触多的母亲,必须让孩子在自己的心目中对父亲有良好的认知和正确的印象。实际上,一个聪明的母亲,总是会给父亲机会,让孩子随时感到父亲的存在,而自己尊重丈夫,则是最好的体现父权的方法。

当然,做父亲的不能逃避责任,也要争取多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上来。最后,需要知道的是,强势的控制有时未必是强权控制孩子的思维或情绪,也可能是温柔的强势关怀或甜言蜜语的强势控制。

工作太上心 難放鬆休息  九成上班族 疲勞礙生活

註: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

上班族因身心疲累、周身痛兼失眠等種種不適,每日恍如「喪屍」般返工的情況原來很普遍,一項調查發現逾九成受訪者常受疲勞問題困擾,影響日常生活,並不健康。有醫生指,港人普遍對工作「太上心」,以致憂心工作難放鬆,要踢走疲勞,應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放工後要懂得把公事與壓力放低,好好休息。
記者:李詠希、梁麗兒
一個市場機構今年6月訪問508名30至59歲市民,當中94%表示間中或經常感到疲勞,逾八成人過去一年出現肩頸、腰背痛等肌肉痛問題。
63%有失眠等睡眠問題困擾,29%感到有精神壓力,壓力元凶主要是長時間工作、承受沉重工作壓力,其次為睡眠不足及睡眠質素差,也有人表示因照顧家庭感疲勞。 

假日補眠越睡越累

調查發現受疲勞影響,74%人放工後或假日無心情外出,超過80%分別覺得疲勞影響體力、工作表現,並令人面容憔悴,甚至容易生病。整體中有一半人認為睡眠為解決疲勞最有效方法,但有71%人認為放假「瞓耐啲」無法消除疲勞。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朱偉星表示,當身心也受影響,新陳代謝會下降,令細胞能量不足,致身體缺乏能量及出現疲勞,例如有怠倦感、肌肉痠痛等。若感到嚴重疲勞超過6個月,或是患上「慢性疲勞綜合症」,即使休息都不能改善疲倦,常見症狀包括頭部及周身痛,如喉嚨、淋巴腺、肌肉及關節疼痛。
礙於睡眠不能改善新陳代謝問題,故假日補眠未必有用,朱指,休息過多隨時會「越瞓越攰」,良好睡眠質素才是關鍵,「因為瞓覺係畀大腦深層放鬆,停止日間運動,只要做到深層睡眠3次,每次30至45分鐘,瞓5至6個鐘已夠打全日仗」。部份人只是在床上滾來滾去,即使睡10多小時也不足夠,翌日會更累。
減壓也能對抗疲勞,例如勤運動、保持心境開朗等,另要避免做全天候的工作狂,放工後要放低公事,避免影響休息及與家人相處時間,「做嘢頂多做10幾個鐘頭,但係憂心係24小時嘅事」。
朱認為,本港大多僱主目光短視,誤解工時長,就可提高生產力,但忽視僱員過度疲勞也可影響工作效率,建議要讓員工有多節休息時間,增加工作空間,讓員工有舒適工作環境。
港人經常外出飲食也影響營養吸收,朱指,蔬果、穀類食物蘊含豐富維他命,有助對抗疲勞,建議市民不妨多吃,或多在家中烹調健康餐進食,增加相關營養吸收。 

6招紓緩疲勞

1多做運動
2少飲含咖啡因、酒精飲品
3避免吸煙
4維持均衡飲食,多吃蔬果及穀類食物
5保持良好睡眠規律,補眠未必有用
6適當減壓
資料來源: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朱偉星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網絡「剝花生」,多些同理同情心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八仙嶺大火生還者張潤衡,到台灣探訪粉塵爆炸中的港人傷者家屬,遭網民質疑博出位,但若用同理心角度,先從家屬狀況思考,一個「過來人」的協助,真的沒有價值?
上月27號,台灣新北市八仙水上樂園發生粉塵爆炸事故,數百名正在參加派對的年輕男女,身陷火海燒傷,包括6名港人。各界爭相幫忙,香港灼傷互助會副主席、1996年八仙嶺大火生還者的張潤衡亦是其中之一,但卻引發大風波,其組織發起籌款幫助傷者,他更在上月30日飛往台灣,探訪港人傷者家屬,遭網民質疑是「做show」。
張潤衡探傷者家屬 掀風波
網民的質疑,源於張潤衡的「高調」,他事發後數天之內就趕到台灣探訪,連日來在fb滙報其行動,還在當地醫院內探訪時,接受本港電視台訪問,講述如何協助家屬等。此卻惹來大批網民責罵他騷擾家屬,又是「抽水」、偽善云云,其fb遭人身攻擊的留言洗版,甚至還牽扯到當年八仙嶺大火事件的肇因,最終張潤衡在網絡壓力下,日前決定將辭任互助會的副主席職位。
張潤衡是否刻意高調,固然有斟酌餘地,據張潤衡一方解釋,他們沒有主動帶電視台探訪傷者家屬,電視台的拍攝工作亦得到家屬同意。值得留意的是,當網民感到憤怒,傷者家屬反而對張潤衡大表感激,有家屬澄清,當時是他們主動希望張潤衡前往台灣幫手,因當時深感徬徨,指感激張潤衡的支援,幫助其度過難關。
網民與家屬的反應形成強烈對比,在網民大舉批評時,為何家屬會認為張潤衡可提供幫助呢?大家爭着起哄之時,或許不妨先退一步,從家屬的處境及心態想想,以同理心角度去看,張潤衡前往支援傷者家屬,不無可發揮效用之處。
爆炸事件突如其來,對於家屬來說,親人的受傷已令他們相當慌張,更苦惱的是,他們缺乏類似的應對經驗。對他們來說,張潤衡所屬的灼傷互助會,有着支援燒傷及灼傷病人的經驗,其實是較能明白家屬需要,而張潤衡本身曾經歷嚴重燒傷與其後長期的醫治過程,有着過來人的身份,亦可提供更多關於醫院可對病者協助的資訊、又或如何更有助康復等知識。
曾遇大火 更明白傷者心情
其次,如何與傷者溝通,對於家屬來說也是一個難題,如何安慰傷者?哪些話不能說?張潤衡曾遭遇大火燒傷,更能明白傷者現時的心情,他能令家屬更了解傷者目前的心理狀況,例如傷者最擔心的是甚麼、有哪些禁忌,如何較有技巧對傷者說話,免觸心靈之痛等等。
甚至若傷者有焦慮,如需心理支援、了解復康問題等,他們想主動與過來人溝通,張潤衡亦可有所幫助。當網民一窩蜂力斥張潤衡,或也可設身處地、多些同理心從家屬角度看,張潤衡的幫忙或有其效用。
其實,每個人都想幫助傷者、幫助傷者的家屬度過難關,網民覺得張潤衡前往的時機不對,批評張潤衡是「幫助」傷者家屬,但實情是否如此?這些攻擊,家屬未必「領情」。當網民連對張潤衡的外貌也進行人身攻擊,反而或加深家屬或傷者對日後生活的恐懼。
在今次慘劇之中的港人傷者周穎珊,其姊日前就向傳媒指,網民對張潤衡外貌的批評,是對傷者及家屬的另一種傷害,令他們擔心若將來傷者毀容,也會遭同等目光對待。若令家屬心理背負更大重擔,此又怎會是大家希望見到的呢?
網絡易起哄 留言可傷害人
在網絡之上,容易產生起哄心態,尤其是可藏在熒光幕背後,與他人感覺更遙遠,又可匿名留言,對他人的批判心往往變得更高,留言更不留情,忽略可能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又或只圖彰顯正義,卻好心做了壞事。故此,在網絡一邊「剝花生」看事情一邊評論時,需要提醒自己,別忘了同理心、同情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或更能幫助他人。
網絡公審對事件能否有幫助?負面批評有監察作用,但更多時候需要的,是正面的建設,若以較正面的角度去看事件,更能想到如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不是更好嗎?

中一生愈孤獨 愈多用手機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不少家長准許升中子女開始使用手機,但調查發現有6%受訪中一生,每日用手機8小時或以上,這些學生愈孤獨愈多用手機,但愈用就愈孤獨,因為網絡通訊平台未必能擁有交心朋友。
不過社工提醒,手機網絡通訊平台適時使用,其實可助建立師生和朋輩關係。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基督教服務處合作,進行手機通訊程式與中一生適應調查,訪問了1,114名中一學生,結果發現愈孤獨的學生,傾向長時間使用手機。
調查發現,97%受訪中一生有使用手機,9成受訪者主要用即時通訊程式,包括WhatsApp、WeChat或Messenger。逾半受訪者日花2至4小時使用手機;有6%更日用手機8小時或以上,而他們的孤獨感達2.5245分,高於中位數的2.5分。
轉網上溝通 助減社交焦慮
港大社工系助理講師羅婉珊表示,孤獨的年輕人在現實中,難以建立密切的人際關係,出於社交補償,會轉用網上渠道溝通,助他們減低社交焦慮。
羅提醒,這些年輕人期望以通訊程式得到關心,但實際與陌生人建立不到深厚關係,心理不獲滿足,此落差會帶來更大孤獨感。
家長張先生的兒子已19歲,兒子小學時被禁用電腦,升上中一後獲准用手機,便日花6小時用手機傳信息聊天及玩遊戲程式。
張說曾經沒收兒子手機,但愈禁兒子愈反抗,一度不溫習、不上學抗議,張與兒子傾談,才知兒子是因很討厭某一科,才用玩手機來逃避。
家長:自主權交子 反懂節制
張先生表示,明白愈管束兒子,兒子愈要逆他意,遂把自主權交給兒子,兒子反而懂節制,並把時間投放在自己踢足球的興趣上。
他指現在多會以WhatsApp與兒子溝通,且與兒子朋友建立友誼,加入了兒子與其朋友的群組,拉近了彼此距離。他指出,最重要相信子女自制能力及尊重他們。
基督教服務處註冊社工李展熙提醒,家長身教最重要,不應自己長時間用手機,卻不許子女使用;家長亦應了解子女使用手機背後的需要,如問功課或興趣交流,要避免過度緊張。
李展熙又建議,學校可實行雙班主任制,降低師生比例,讓老師更容易與學生建立關係,並留意學生是否從學校群體得到滿足感,教導社交能力較弱的學生合適的社交技巧,避免他們以通訊程式找尋陌生人作朋友。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國泰工會黎玉嬋:工會例必被罵貪得無厭

那年投考空中服務員,黎玉嬋22歲,同時獲國泰航空和聯合航空取錄,她拿不下主意,只好請教電話的另一端:「其實我應徵了國泰航空,也獲取錄,但你們好,還是國泰好?」她問得坦白,對方也答得老實,「小姐,國泰是香港的航空公司,既然收了你,當然入國泰啦,仲要問?」
80年代,香港自身就是一個品牌。當年國泰的電視廣告也有這樣一句旁白:「國泰係香港嘅航空公司」,然後鏡頭裏的飛機在九龍城上空徐徐降落。今天重溫,畫面親切,感覺陌生,那是將近30年前的舊事。
5月初夏,蟬鳴季節。工會不滿資方削減外站津貼、同工不同酬及刪除執勤時的法律保障條文,逾千人在機場發起馬拉松靜坐,再包圍國泰城,並籌組在8月罷工。勞工處介入,雙方談判第二日,瀕臨破裂,工會半步不退,資方才肯還原政策,歸還權利。
「那是我們本身的權利,沒有要多一分一毫」。談判期間,黎玉嬋這兩句話,是回應傳媒提問,也講給香港人聽。每次工潮,工會都被罵貪得無厭,她很反感,尤其出自勞工階層之口,更覺心寒。「我們已經沒有集體談判權,如果仍要自貶身價,爭取應得的也是貪得無厭,整個社會的文化就是打工仔不值錢」。本是同路人,卻落井下石,自己沒有的,你也不應該擁有,「奴隸心態只會越來越鞏固,倒頭來是自己出賣自己」。
講道理的對手最難纏,她偏偏就是這種人,道理在手,咬住不放。「其實我們的容忍度很高,對家也很會小心處理,因為我們有理據,並非無的放矢。無論對面換了甚麼人,對工會都較從前尊重,不會再當我們是嘍囉」。 

年幼家貧 怕米缸無米

機場倉庫大樓接駁了一道行人天橋,橫越4條行車線,對面是國泰城。大樓6樓是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的會址,黎玉嬋當了6年工會主席。談判桌外,她最愛講笑話,但同事說她近年笑臉不再,總是沉思不語,「我覺得是時候要停下來,做多幾年大笑姑婆先走」。年過半百的她,4年後退休。
1986年加入國泰,同期受訓的空姐有藝人李若彤。黎玉嬋笑言,那年代的空姐要美貌與身材兼備,她能考上,也覺自豪,「因為屋邨妹長大,周圍都是差不多階層的人,做寫字樓、工廠。當時能做到空姐,就覺得好巴閉」。當年她住在何文田邨,第一天上班,換上空姐制服,拖着行李落樓,行去邨口搭的士,「嘩!飛雞返工呀!」沒有預期的艷羨目光,現實是地盤工人的嘲諷,「即刻想搵地方匿,好大打擊」。有一段日子,她不敢穿制服上班。
但在父母眼中,女兒能當上空姐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見識不多,也很難想像飛上半空工作的情況。他們會刻意在街坊、親戚面前炫耀:「阿女,你聽日飛去邊呀?」
父母都是文盲,從沒接受過教育。
小時候住在油麻地板間房,「玉嬋」這名字,也是同屋的自梳女給她取。年幼家貧,米缸經常沒米,「真正的窮等人家」。她是長女,常到附近的果欄執紙皮、拆木板,拿去賣。妹妹年紀小,有時候她會拉弟弟幫忙,兩姊弟執得多便賣得多。「我排行最大,個心始終都會忑忐不安。死啦,明天可能又沒米,怎算好?所以放假就去執紙皮、木箱,希望賣得幾毫得幾毫」。
那時候母親當小販,她每朝早5時多便要起床,幫手開檔,推着木頭車到上海街賣糯米飯,小份賣3毫,大份要5毫,「可以加錢添一條或半條臘腸、膶腸」,忙完早餐一輪才去上學。吃苦的日子,細節記得特別清楚。小學念油蔴地天主教小學,六年級時已長得高大,母親轉行到酒樓賣點心,她也跟着去做童工,推車賣魚翅包、魚翅餃,酒樓最難賣的兩款點心都交給她,「因為客人同情,願意幫我買」。
童年擔起半邊家,日子難過都要過,沒抱怨也沒呻窮,「有些事情過了便算,沒有多想。當時大家都是這樣過日子,你不會覺得是甚麼一回事,也不會覺得特別慘」。她只擔心米缸又再沒米,最害怕因錢傷感情,「我寧願逆來順受,最怕聽見人嘈交。阿媽由細到大都話,你是大家姐,甚麼事情都要你擔起。如果行差踏錯就會影響細佬妹,你一定要做到最好、做得最多」。
這是她口中窮等人家的家訓。 

中二罷課 抗校方斂財

第一次參與罷課是在1978年初夏,黎玉嬋在寶血會金禧中學念二年級。
1977年,金禧教師揭發校方貪污斂財,擅取職工薪金、售賣學生用品牟暴利甚至挪用教育署撥款等,校長梁潔芬修女其後被廉政公署檢控。新學年,金禧改由天主教教區接辦,新任校長關慧賢被指針對舊師生,發生連串衝突,教育司翌年5月以學生學業受阻為由突然封校。已故教協創會會長司徒華在維園發起上萬人集會,400名學生改到中文大學補課。
「金禧是天主教學校,學校常叫我們去望彌撒、讀聖經,但背後原來是這樣斂財?我覺得太污穢」。中二時她14歲,被選做罷課班代表之一,聯繫同學到天主教教區主教府請願。「罷課是要表達不滿,也是抗爭的行動」,她是那種越過了原則,就會撐到底的人,「那時很熱血,還買書學習抗爭,然後跟同學一起做閱讀報告」。在中大補課,讀馬克思、學列寧主義;同學思想左傾,要看簡體字書,「覺得是代表公義,認為資本主義下的產物就是貪錢,共產主義就不會發生;學校那套是假,要在外面尋求一套真理」。
金禧事件後,黎玉嬋在新成立的五育中學繼續升學。中六畢業,在灣仔新加坡酒店任職侍應,即現時的維景酒店,原本打算做暑期工,但升不上大學,又考不到獎學金,「家裏說沒錢就沒得讀,於是便出來打工」。被挖角做過多間酒店,當時的男友、現時的丈夫,建議她趁後生轉行,投考督察或空姐;前者要體能好,後者要樣貌靚,「二揀一,就不如試一下空姐啦,好過做差婆」。
初入行,被歧視,女人歧視女人。「經常被人欺負,做東做西」。她說那時空少不多,但甚得女上司歡心,自己則像地底泥,「返到家經常喊,心入面怪責阿媽,點解生到我成個惡樣」。曾有女上司跟她說:「你生成一副惡樣,若不『騎住』你,就會比你『騎住』,所以要先下手為強。」她沒讓上司失望,入職3年晉升初級機艙事務長,先做「姐仔」,其後擢升做機艙服務經理,再做「阿姐」,「以前升職快,就算幾難捱都有得升。現時就好淒涼,要等好耐」。
以前工會認受性高,新員工入職,工會可以安排講座。黎玉嬋跟很多同事都有入會,那時候九成空中服務員都是工會會員。「以前加入工會是很順其自然的事。但到了今天,公司不會安排工會講座,甚至不時會有人做洗腦教育,叫新入職員工不要加入工會,否則公司不會續約」。
1993年,她第一次參與罷工。工會不滿超時工作及人手不足,拒絕加班,資方解僱3名涉事的機艙服務員,觸發長達17日的工潮。
當時黎玉嬋身處法國,趕返香港聲援,在舊啟德機場的國泰大廈外截停同事,呼籲他們罷工。資方不肯讓步,更將29名參與罷工的員工暫時停職。談判破裂,逾千人到港督府外靜坐,通宵留守。當天是1月22日農曆年卅晚,連場暴雨,港督彭定康離港度假,工潮由時任經濟司陳方安生斡旋。
沒有帳篷沒有物資站,一張被、一個枕頭,黎玉嬋跟同事就睡在港督府外的斜路上;沒瓦遮頭,一覺醒來,全身濕透。留守數個晚上,資方定下死線,員工再不復工,當作自動辭職。「我在最後死線時跪低,因為心慌」;心慌,因為發現只是自己一廂情願,「原來身邊有人一直有返工,只是放工、放假才來罷工」。
「我從來沒後悔參與罷工,只是事後對人的信任度有保留。原來身邊有朋友藉罷工去找着數、扮罷工,其實從來沒罷過工,留在家中享受他們的農曆新年,而我們仍儍更更在港督府外瞓街。我容忍度很高,但不代表可以踩到我底線。加入工會,我就一定會站出來,不會考慮太多自身利益」。
她只遺憾未能堅持到最後,也責怪自己向現實低頭。「我對工會信心沒有動搖,只是對人有了戒心」。 

工會生涯 拍過一次枱

罷工期間,丈夫一直在背後支持。丈夫是她的初戀情人,任職第一份酒店侍應工作時結識,那年她17歲。女友做空姐,最怕空中情緣,黎玉嬋遇上都是外國人,她最怕講英文,「人鬼殊途,我真的接受不了」。試過有外國客人示好,她怕被投訴,那年頭又不流行手提電話,只好把家中的電話號碼告訴對方,「我同阿媽講,如果有電話打來,你聽不明對方說甚麼就收線」。
拍拖8年結婚,本來有生育打算,惟丈夫經營的咖啡店賠上了很多積蓄。丈夫年長她9歲,若要從頭來過,時間已不留人,決定放棄要小孩。她說當上空姐後,見的人越多,對教導下一代越失去信心,「起初以為自己可以做到慈母,但當社會環境無法控制得到,更不想生個小孩出來遺害社會」。兩夫妻把愛心寄情貓狗,家中養了有一頭狗四隻貓,都是從街上撿回來。家住荃灣,曾有一段長時間,她在區內四出餵飼流浪貓。
6年前當上工會主席。當年工會陷內鬥,外籍副主席另起爐灶成立競選團隊。工會前主席關笑華邀黎玉嬋組隊競選,免工會被騎劫,「其實我不想做,寧願花時間去照顧貓狗」。她以為丈夫會反對,卻很支持,結果勝出,但當時基於政治考量,她被推選做主席,工會老鬼留難,只得虛名,甚至被指是內鬼,私通公司管理層,內外不是人。
捱過兩年換屆,年輕新人上場,她續任主席,才有新局面。2010年,資方規定飛行少於70小時不准調更,針對時薪制的新人,工會號召逾800名會員包圍國泰城,迫使資方撤限。2012年,國泰單方面宣佈加薪百分之二,工會計劃罷工,雙方談判一度破裂,丈夫看在眼裏拍拍她膊頭:「知道你很辛苦,但不用顧慮太多,就算要賣樓我都撐你。」經過30小時通宵談判,資方終肯讓步,並改善值勤安排。
幾乎每兩年一場硬仗,上任6年,黎玉嬋只拍過一次枱,就是第一次跟國泰機艙服務員總經理楊詠儀開會。工會不滿管理層經常不按政策辦事,對方卻指工會對政策內容理解錯誤。「當時我很氣憤,完全不能接受。如果大家是對政策有不同演繹,一是管理層侮辱自己,沒辦法寫一份完整政策,可以讓大家都清楚明白;一是侮辱所有機艙服務員,認為我們英文能力太低,無法理解政策內容。我覺得沒辦法再討論下去,拍枱就走」。 

慨嘆亡父 一生沒安全感

面對資方,可以強硬;面對會員,惟有苦笑。現時工會會員人數接近7,000人,當中約700人是在今次工潮後招攬,有新人也有舊人,共佔國泰空服員整體人數約七成。當外界羨慕國泰工會力量龐大,黎玉嬋有苦自知。剛過去的工潮,其中一項訴求是為新入職的空服員爭取同工同酬,但當招收新會員時,先是被質問:「每個月要交70元會費,但你幫到我甚麼?」之後入正題,「就算不加入工會,你都會幫我,都會有得加人工,對嗎?」
社會改變,人心也變,反之亦然。1989年結婚,在法國度蜜月期間,正值六四屠城,「在酒店看電視,見到畫面有坦克車,兩個人攬住喊」。回歸前取得居英權,她打算跟丈夫移民,「想深一層,沒理由離開自己的土地會更幸福」。留了下來,卻感覺家不成家,「香港本來是小康之家,但人心越來越複雜,政治氣候令到大家都好迷惘」。錯過了的時光也不復再,「人老了就不會再想移民,但如果有機會返轉頭,我會認真考慮」。
父親去年離世。臨終前,黎玉嬋才知道父親一直沒有安全感。
父親是木匠,專做行李箱木框,行頭太狹窄,只好提早退休,成了一生遺憾。父親晚年患有柏金遜症,因肺炎入院,彌留期間已無法下床,但仍誠惶誠恐的問女兒要錢:「我沒有錢給醫院阿嬸」、「出院沒錢搭車怎算好?」她無法解開父親的鬱結,「原來他很沒安全感,一生都沒得話事,因財政權不在手,由細到大阿媽都怨他養不起頭家。對男人來說,這是很委屈」。
她很早便出身工作,盡量幫補家計,「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母親挑起重擔,難免有微言,對街外人訴苦就成了閒言是非,父親只好忍氣吞聲。「他有很多話想說,但都沒機會說出口」。夫妻感情褪色,父親患病時,母親常說要送他進老人院,「最終都沒有送去,因為父親已經走了」。
30年空姐生涯,圍繞地球不知多少個圈,始終落地歸根。4年後便退休,黎玉嬋打算進修office skills(辦公室技能),「這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華麗背後,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慶幸工會給她添上了一點顏色,「估不到自己可以有火,讓我看見自己的另一面。所以我經常懷疑,其實我是金牛座還是雙子座?可以突然間變了另一個人」。她笑得像個大笑姑婆。
撰文:王家文 攝影:鍾偉德  

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從不知,踩著睬著就到了中年

喜歡上騎單車,大概是在二○一○年左右,記得有個周末被朋友拉到新界騎單車,我告訴他我沒有單車,他就替我借來了一輛摺叠式單車,可是我身形比較高大,騎起來感覺有點吃力。
後來我決定要買一輛自己喜歡的單車,於是找來美術指導文念中幫忙。文念中是個單車發燒友,他擁有近十輛不同款式的單車。他替我組裝了一輛適合我的單車,還找來噴漆師傅,把我的單車噴成啞黑,感覺直逼蝙蝠俠的蝙蝠車。
有朋友提醒我,法例規定單車的前後方必須要有照明,於是我在網上搜尋,最後找來一個像《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的LED燈。把它裝到輪子上,透過磁石啟動,單車一踏起來,前後輪就會有個持續的半圓形燈光,讓車頭車尾位置保持光亮,很有種賽車的感覺。 

結合運動和唱K

為了貫徹我愛炫耀和招搖過市的性格,所以只要我人在香港,周末都會拉朋友一起騎單車。車友大部份都是從事電影和創作的朋友,偶爾也會有些年輕女生加入。朋友Sunny提議,不如下載一些我們喜歡的流行曲,在騎單車時用藍牙喇叭播放出來,就像小時候那些屋邨青年,在單車尾裝上兩個大喇叭一樣,只是今天一個小小的藍牙喇叭,音量已可超越那些沉甸甸的大音箱。
於是當我們在公路或單車徑上奔馳的時候,負責領頭的Sunny就播放起那些經典粵語流行曲,讓我們聽着不覺累,更可以隨着節拍跟着唱起來。對於我這種經常喜歡一雞十七味、愛把事情綜合起來節省時間的人來說,這樣把運動和唱K結合起來,實在是個妙絕組合。 

陌生的集體回憶

我們設定的路線,大都會騎到一半就有個休息點,有些人會坐下來,一面抽煙一面聽音樂,稍作休息。這時候同行的女生總會問,剛才那首新歌是甚麼,我不禁有點驚訝,只好緩緩告訴她︰「親愛的,這不是新歌,是郭小霖的《從不知》。」
「郭小霖?沒有聽過,他是哪裏的人啊?」
「怎麼可能沒聽過?G2000的廣告都是用他的歌啊。」
「G2000有賣廣告的嗎?」
「……」
原來我們這群單車友的集體回憶,對這些女生來說,是一點印象都沒有,我們都能琅琅上口的粵語流行曲,於她們就是陌生的曲子。也難怪,她們才二十出頭,怎麼會知道八十末、九十初香港粵語流行曲的輝煌年代呢?在她們的認知裏,《從不知》是從不知,其他的鍾鎮濤、蔣志光、陳慧嫻、Raidas、太極……都是一堆陌生的名字。 

不經不覺已中年

無奈是,周末在水塘的大壩上,一面踏着單車、一面聽粵語流行曲,讓我們暴露了一個事實,我們不經不覺已成為了一個中年。尤其當我告訴女生,我最喜歡的填詞人是黃霑和鄭國江時,她們很禮貌和識相地微微點頭,不再多問,也沒有打擾我們,默默地讓我們繼續沉醉在這些歌曲之中,去緬懷曾經燦爛、如今略顯凋零的輕狂歲月。
可能有讀者看到這裏,仍是從不知郭小霖是何人,就附上《從不知》的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JdAOF5NNqs),這是一首陪伴了我好幾年的歌曲,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
撰文:彭浩翔

祖籍番禺,生於觀塘。集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演員及藝術家於一身之處女座。尚且幹活,只為供養其網購血拼及極限運動。

本欄逢周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