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安忍的對境

入行论广解(九十) 

第九十节课
今天继续讲“恭敬之因成立”。昨天已经讲了,布施的对境比较多,而安忍的对境非常少,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从来都不害众生,故在世间上很难找到损害者。平时也可以看出,坏人的怨敌多如牛毛,而善良的好人,很少有人去伤害他。所以发了大心的人,遇到这样的对境非常困难。
可有些人并不这样想,他认为世间上的坏人特别多,处处都有人跟他作对,这是他的心不清净和行为不清净所导致。倘若心和行为非常清净,外境中很难找到真正的怨敌。
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
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
菩萨在久远劫的修行中,恒时以慈悲心去对待众生,众生也是以欢喜相报,危害他的怨敌相当难得。即使有些众生特别野蛮,最后也会被菩萨的悲心所感化。米拉日巴的传记中说,猎狗和鹿子都在尊者面前皈依闻法,猎人追到跟前时,也对尊者生起了信心。还有从无著菩萨的传记中看,在尊者的感召下,住处附近的猛兽也不会互相损害,豺狼与山羊共相玩耍,都能以慈心相待。所以,若是真正的大菩萨,在修持菩提道的过程中,想找到危害他的众生,简直是难上加难,就像穷人家里出现如意宝一样可贵。因此,我们受到他人的损害侮辱,应视为助成菩提的良伴,以欢喜心来面对。佛经中也说:“若闻他人之恶语,智者菩萨生欢喜。”
从高僧大德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修行并不是没有任何苦难,一帆风顺,而是每一次遇到违缘时,都能将其转为道用,依靠敌人的加害和自己的发心力,使之成为圆满菩萨道的资粮。故朗日塘巴尊者说:“愿我目睹恶劣众,造罪遭受剧苦时,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
而有些众生却不是这样,他们很不愿意接触人,一接触就没办法安忍。这是不合理的。野蛮粗暴的众生,是修行中最好的助缘,如果你经常抱怨“我隔壁的脾气不好,经常给我造违缘”、“我打坐时,旁边的人特别吵,真讨厌”,这不是大乘修行人。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众生都可以当作修行的助缘:有些是布施的助缘,有些是安忍的助缘,有些是持戒的助缘……他们都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因缘。明白此理以后,我们看见众生时,才不会有损害之心,更不会有杀害之心,这即是大乘菩萨道的不共加持。
这样殊胜的安忍修法,在小乘中根本没有,大家现在有缘听闻,应该首先从理论上明白。倘若你不按照这些教言,而是依自己的分别念去行持,修出来的效果可能不太好。假如理论上完全明白了,这个道理能说服你那颗刚强难化的心,那做什么事情都非常方便。
佛陀在《法华经》中说:“有大忍辱力,众生所乐见。”相续中若具有安忍的力量,见一切众生,都会令自己非常快乐。或者说,因为有了大慈大悲的菩提心,任何众生见到我们时,心里也能产生欢喜。不管从哪方面来理解,都可以。所以我们见到众生时,不要变成自己痛苦的因,而应观为修行的顺缘、快乐的来源,这样的话,在世间上行菩萨道也非常容易。
现在有很多人,尊重上师三宝的比较多,而尊重众生、尤其是怨敌的人,在没受过佛教正规教育的地方相当少。你们过去的有些心态和习惯,现在必须要纠正过来,始终认为自己是个修行人,但所作所为完全与大乘背道而驰,这样的一生非常可怜!
通过学习《入行论》,大家应看看自己的心有没有改变,如果有的话,应当永远地坚持下去,尽量不要失去。当然,偶尔听些殊胜教言,两三天内改变一下,不要说我们,就算是屠夫猎人,给他们讲些佛号的殊胜或者杀生的过失,他们也会暂时有点转变,但没办法长期转过来。而我们作为修行人,首先要认识到这些毛病习气,然后在修行过程中长期地去对治。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十年二十年下来,所有的力量全力以赴地对付烦恼,那我们对怨敌的态度逐渐逐渐就会改变。这是一定能做到的,并不是特别遥远。
很多修行人没入大乘时的性格和脾气,与现在受了正规的慈悲教育相比,前后有着天壤之别。所以这种改变也不是特别困难,世俗中的这些境界,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当然,让我们当下认识心的本性、证悟大圆满,或马上通达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而大乘菩提心的这种教育,我觉得不是难如登天。因此,大家不要总把所学的知识挂在口头上、留在文字上,应该在对治烦恼上下工夫,这样每个人的修行都会有进步。
敌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
首当奉献彼,因敌是忍缘。
敌人和我共同修成了安忍,我们二者都是安忍的因。所以,一切修习安忍的功德果报,首先应当奉献给敌人,因为他是修安忍最殊胜的一个助缘。
这种说法,从理论上也可以进行分析。比如我今天遇到了一个敌人,他平白无故地加害我,在此过程中,我以正知正念来摄持修安忍。那么安忍的功德,并不是仅仅靠我一个人就能成就的,就像只有种子而没有水土不会产生苗芽一样,怨敌是修忍不可缺少的因缘,没有他的加害,就不存在安忍的所缘缘,依他而生的安忍功德也无从谈起。故从客观公正的角度来分析,功德应该有敌人的一份,也有我的一份,世间人说“共创美好的未来”,我们是“共创安忍的功德”。
作为发了大心的人,自私自利并不是特别重要,应先将所有的功德胜果,全部回向给敌人。原因是什么呢?他是我修安忍最好的助缘。米拉日巴曾说:“城市里的施主和山沟里的瑜伽士,二者有共同成佛的因缘,这个因缘在于回向。”我们也可以这样想:“作害的敌人和修安忍的瑜伽士,二者有共同成佛的因缘,这个因缘也在于回向。”
回向的力量不可思议。《贤愚经》、《心性休息大车疏》中都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是慈力王时,五位罗刹来饮他的鲜血、吃他的鲜肉,当时慈力王念了四句偈作回向 ,同时发愿道:“我现在以血肉满足你们,待我成佛时,愿我能以清净戒律、等持、智慧,遣除尔等贪嗔痴三毒,使你们皆获安乐涅槃。”虽然这些罗刹故意害慈力王,但对他修安忍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以尊者的发心力、回向力和加持力,这五位罗刹在释迦牟尼佛成佛时,成为了佛陀的首批眷属——五比丘。
以前有个舍康巴大师,他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开始时有名声、有地位、有财富,后来有个叫土登的强盗首领,把他所有的财产一劫而空。从此他在一生中,把土登当作自己的根本上师。别人问:“你的根本上师是谁?”他总是回答:“强盗首领土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若没有土登的抢劫,他可能继续忙于世间八法,为名声地位财产而奔波,但土登帮他把这种因缘断了,又助他修成安忍,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法缘。因此他获得的善根功德,首先应该回向给土登。有些讲义中说:“农民丰收时,会把庄稼中最好的一份先供养田主;同样,从安忍对境中得到的功德,亦应先供养修忍的对境——损害自己的敌人。”
我们一生中都遇到过比较严重的违缘,有些苦难至今还记忆犹新。但按照大乘的精神来讲,怨敌是修行最好的助缘,正因为他的加害,我们才对生活产生厌离心,才有了学佛或出家的机会。倘若没有他的加害,自己仍会沉溺轮回,无法自拔,所以为了报答他们的恩德,首先应将功德回向给他。
佛经中也有这样的故事,如《百业经》中的“驼背之人”,就是最初两兄弟互相开玩笑,后来因为某种因缘,一个人的脊椎折断了,因病苦而产生了极大的厌离心,后来通过精进修学,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还有一个“愚痴者”的公案,也是依靠怨敌而对世间生起厌离心,后来证悟了独觉果位 。
可见,佛陀在世时,很多人的证悟也是跟苦难有关系。世人常说:“苦难越强烈,出离心越深刻。”有些人在生活中受到难以忍受的痛苦,一度曾想自杀跳河,后来不管别人怎么说轮回很美好、很温馨、很快乐,他也觉得这像火坑一样全是痛苦,没有点滴的快乐可言,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厌离心,依靠这样的心,自己也有机会获得成就。所以修安忍必须依靠怨敌造违缘,没有这一点的话,犹如单脚走路一样,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
你们以后不要说“我旁边有个坏人,现在修行不成功”,而应该说“我旁边有个坏人,现在修行越来越成功、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顺利,根本不需要找别的地方”。其实菩萨真的很难找到敌人,在他的眼里,这个世界非常美好,众生非常善良慈悲,哪里找得到如意宝般珍贵的怨敌呢?所以当遇到脾气不好的人时,心里应该这样想:“这就是我的福报现前,今天遇到这么坏的人,真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众笑)我这不是开玩笑,大家还是应该从道理上明白。
卯二、断除于彼迷惑:
谓无助忍想,故敌非应供,
则亦不应供,正法修善因。
刚才说安忍的功德先应奉献给怨敌,有些人就觉得不合理:“敌人并没有助我修安忍的想法。如果他好心好意地想帮我倒可以,可是敌人并没有这种利他心,凭什么将我辛辛苦苦积累的功德善根全部回向给他?”
这种想法,一方面我们也承认,敌人确实没有想帮你的念头,然而世间上很多法都没有饶益人的分别念,但我们也会对它极力供奉。如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三藏十二部等千经万论,每一个佛教徒都会恭敬顶戴、虔诚供养,学过《宝性论》的人都知道,教法和证法不是分别念所摄,这些并没有饶益我们的意乐。
还有佛像、佛塔、舍利等,了知佛陀功德威力的人都会恭敬供养,但它们也是没有心识的法。假如说敌人没有饶益你的心就不应供养,那佛经佛塔等也不应当供养了,因为它们也没有想帮助你的分别念。实际上并不会这样。只要是追随佛陀的佛弟子,都会恭敬供养三宝所依,谁也不会想“佛塔佛像没有饶益我的心,所以我不供养它”。
即使包括佛陀,有关经典中也说,获得佛果之后,能所的分别念全部消于法界,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对释迦牟尼佛也不要供养了,因为他没有母亲帮助儿子那样的执著心。这样一来,三宝统统都不值得供养了。可见,对方的辩驳完全是一种非理。
这个问题上,大家在平时也应该注意。现在很多出家人和居士,除了精神有问题或知见不对的人以外,不供养佛像佛经的倒是没有,每个佛教徒看到《金刚经》、《般若经》、《妙法莲华经》,或者佛塔、金刚杵,绝对会非常恭敬。但对敌人的恭敬心和安忍心却不太足够,稍微懂得佛理的人,应该改变原来的这种态度,否则,无法真正列入大乘行列之中。
我经常看见有些居士非常虔诚,无论是上供下施,还是作早晚功课,都非常的精进,每次出门时,罗汉包里带着满满的经书,看起来也是沉甸甸的。可是在他们谈话中,经常流露出不懂佛教的一些言语:“这个人跟我关系不好,法本不要给他”、“那个人以前害过我,上师来了不要跟他说”……很多分别念阻挡他的解脱之路。这并不是其他的原因,就是从小没受过《入行论》这样的大乘教育,不明白作为一个佛教徒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昨天讲考时,有个小和尚说:“一个人一生中若没有学过《入行论》,那是非常遗憾的事。”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现在的很多佛教徒,不说其他高深的境界,若真能通达《入行论》,懂得里面的所有道理,行为也会变得如理如法。
大家学《入行论》已经半年多了,现在每次遇到一些居士的提问,不管是网络上、信件里,还是电话中、面谈时,我心里都有一种安慰感。以前学佛多年的有些人,言行举止、提出的问题非常可笑,而现在他们的问题还是很有价值,在佛教界中也应该值得关注。
现在还有些偏僻的地方,人们虽然信仰佛教,但什么是三宝、自己要如何行持、怎么样对待众生、怎么样恭敬佛陀、怎么样礼拜正法,这些道理全然不知。当今世界人口众多,人的思想也随外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种大环境下,我觉得佛教的教育势在必行。凡是有能力、有发心的佛教徒,无论出家或在家,应该以清净心把佛教的智慧传播到每个角落,在不同的社会团体中弘扬佛法,这是目前非常需要做的一件大事。倘若人们的佛教水平普遍较低,所作所为跟正法相违抵触,那即使表面上精进地做功德、念经,意义也不是特别大。若能从根本上认识佛教的正理,做的事情虽然不多,但由于见解非常正确,功德也是不可思议。所以,在不同人士面前展开不同程度的佛教教育,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如果说敌人没有饶益之心就不值得供养,那么正法也同样如此。但实际上,正法是我们相续中生起修行境界的唯一因缘,不供养正法的佛教徒,在历史上也会受到谴责的。
谓敌思为害,故彼非应供,
若如医利我,云何修安忍?
有些人又进一步反驳:“佛法确实没有分别念,但敌人与之完全不同,他不仅没有饶益我的心态,还有加害我的念头。因此,怨敌和三宝同样值得供养,这种说法不合理。毕竟正法虽然没有想饶益我,可是却不会伤害我,并能间接使我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敌人哪能跟正法相同?你千万不要把《金刚经》和我最恨的敌人相提并论,我对《金刚经》是恭敬有加,而对敌人要如此恭敬的话,可能还要考虑一段时间,到时候再跟你签合同。”
下面就驳斥这种观点:如果敌人也像医生对病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你、利益你,那你对谁修安忍?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佛菩萨或母亲一样,安忍波罗蜜多肯定没办法修出来。
大家都知道,每一种功德从不同因缘中产生,任何一法都不能离开客观规律。比如大象只能在热带生存,北极熊在冰天雪地里才能活下来,我们的任何一个功德,都是依靠不同的对境才可以产生。布施需要可怜的乞丐,安忍需要怨恨的敌人,敌人这个因缘若不具足,安忍根本没办法修持。就像青稞虽然有了种子,但没有田地、水分的话,绝对不可能生长,同样的道理,在自己修行的过程中,怨敌的所缘缘不可或缺,如果少了他,安忍波罗蜜多无从谈起。金厄瓦格西说:“世间上有安乐和苦难,世人只希望得到安乐,我却希望得到苦难。为什么呢?因为苦难可使我得到很多修行的智慧,要是天天过得非常快乐,就好像没什么修行机会了。”
当然,对修行不好的人而言,敌人还是能造成很大的违缘,没有他的话,最起码不会生嗔恨心,遇到了他以后,无法转为道用而生嗔,就摧毁了相续中的无量善根。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你发了大乘菩提心,肯定要圆满六度万行,六度不圆满的佛陀,历史上从来没有听说过。而要圆满六度的话,安忍必须依靠怨恨的敌人。倘若周围的人都像妙手回春的医生照顾病人一样,整天对你非常慈悲,怎么有机会生起安忍之心呢?因此,你们有时候应该接触一些不好的环境,否则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稍微受点风吹日晒就马上凋谢了,那怎么圆满无上佛果?
我们有些发心人员,刚发心的时候,好像什么事情都不顺,谁都不愿意见到,但后来接触了一些参差不齐的人之后,就像《二规教言论》中所讲的,好人坏人都见识过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包容。这个时候,才可以真正列入人的行列当中。所以,修安忍必须要与外境接触,否则,修出来的是什么也不知道。
以前我看过一本书叫《雪域蓝狮》,里面讲了一个修行人的经历,我觉得非常好:有一位修学大乘佛法的行人,他发愿修安忍来对治自己的嗔恨烦恼,于是找了个山洞闭关,多年中一直不断地修安忍。后来一位道友得知此事,专程到山里去找他,发现他真的在寂静处精进地修安忍。二人见面后做了一些交谈,修行人也谈了自己多年修安忍的心得,他静静地听完后,说:“你在这种环境中修安忍,哪会有什么功效呢?”修行人马上被激怒了,大发雷霆道:“我在山上修这么多年,你敢说没有一点用?!”“这就是多年修持的验相吧!你还是修得很不错,我也相信你会修成这个样子。”
当然,跟任何人都不见,跟谁都不接触,在寂静的地方修安忍,虽然这也可以,但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和传承上师们修安忍的方法,并没有说跟任何人都不见,只闭关就可以了。一些自他交换的修法倒是有,但也不完全属于安忍中。修安忍必须要出来接触人,面对各种各样的事,在那个过程中,看看自己的忍耐力有多强,依靠种种违缘逐渐强化你的忍心,修行境界才会越来越提升。
我们这里发心的人,跟别人接触在一起,遇到各种事情后,就能慢慢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好不好。没有做事时,就算人人都说他像菩萨,我也不相信,必须做了事情才知道。做事情也不是一两天就能看出来的,一两年以后才会逐渐显露。这时候他自己也能感觉到,原来自认为修行很不错,现在遇到了这么一点小事,就没有办法面对,调伏不了自己的相续,那傲慢的心态一下子就土崩瓦解了。
当然,如果你一直专修寂止,安住在某些境界中,不一定非要接触关系不好的人。但倘若你要圆满六波罗蜜多,一层一层地修上去,尤其是修安忍的话,必须要在逆境中磨练,只有这样,你的修行才会有所进步。否则,如果周围全部是好人,那肯定修不出来。
既依极嗔心,乃堪修坚忍,
故敌是忍因,应供如正法。
依靠嗔害心强烈的敌人,才能修成坚固的忍辱,所以敌人是我修安忍的根本因,他跟正法没有任何差别,理当值得供养。
敌人虽有损害我的心,没有饶益我的心,但这并不是很重要,什么才最重要呢?我已经发愿要获得佛果,在此过程中,哪些是顺缘、哪些是违缘,这个必须要搞清楚。修安忍的时候,敌人应该说是最好的顺缘,如果没有他,安忍根本不能成就。而且,如果我修行有了一定境界,敌人的嗔恨心越强烈,诽谤加害越严重,我的慈悲菩提心也就越增上。如同茂密的森林着火了,狂风越大,火势就会越增上,同理,修安忍者受的痛苦越深,相续中的安忍之心就越强,这样以后,任何人也无法挑起他的嗔恨心。
因此,在修行当中,大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看在什么环境中能忍受什么样的痛苦,这一点应该有所准备。比如我安忍修得比较不错,那可以故意去找怨敌面对面地谈,他有可能侮辱我、加害我,甚至用棍棒来打我。在那个时候,我能不能真正忍下来,这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分析。
《广传》中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曾为外道时,名为忍力仙人,他发愿永远不对任何众生生嗔恨心。当时有一恶意魔王得知之后,为了摧毁他的安忍,就专门幻化出一千人,日日夜夜对他加害毁谤,时间长达八万四千年之久。当仙人前往城市中时,这些众生用不净粪洒在他的头上、钵盂中,还用扫帚猛击他的头。不管别人如何待他,忍力仙人未生丝毫嗔恨心,甚至诸如“我到底做错何事”之类的言词都未曾说过。由此可见,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之伟大。
现在有些人宣称:“我修行比释迦牟尼佛还要高,我的境界比释迦牟尼佛还殊胜。”这是非常愚痴的说法!以前“法**功”也这样说过,最后全世界的人也是遮止它。如果你有释迦牟尼佛功德的亿万分之一,这也是可以,但可能不会有的。有时看了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之后,对佛陀的悲心生起了极为强烈的信心,佛陀在这么漫长的时间中,变成外道、婆罗门、仙人、非人、旁生等,他的安忍心是怎么样修的,慈悲心是怎么样修的,布施心是怎么样修的?不说别的,看一看麦彭仁波切《广传》里六波罗蜜多的公案,哪个人能比得上?全球交口称赞的这些名人,每个人都有很多自私自利的心态,要么为了宣传自己,要么为了炫耀自己,而无有任何条件、无私奉献一切的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有多少?翻开历史的同时,大家应该可以找到答案。若谓:“我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我成佛时比他的功德还超胜。”这是特别可笑的。当然,愚人说痴话,也不值得智者一笑,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到底有什么功德。
我们作为佛弟子,修安忍时要对佛陀进行祈祷,佛于多生累劫中修持六波罗蜜多,最后圆满了正等觉果位。因此当我们生起嗔恨心时,一定要忆念释迦牟尼佛:“佛陀啊,我现在真的很可怜,连这样的安忍都修不出来,请您加持我相续中马上生起安忍之心。”这样一心一意地祈祷,佛的加持和威力就会融入内心,自己的心也会逐渐转变、逐渐调柔的。所以,我们对怨恨的敌人,应该像对正法一样恭敬。如果看到《金刚经》就拜一拜、赶紧磕头,见到关系不好的人,自己的眼神马上变了,这并不符合佛教的真理。
有些讲义中说,以上是摧毁世间八法的一种教言。因为世人对亲友特别执著,希望他快乐,希望他获得赞叹利养;而对怨恨的敌人,希望他痛苦,希望他遭殃倒霉。这种想法非常颠倒。现在学了这部论典之后,大家应该用世俗谛的方式来平息世间八法,断除这样的颠倒分别念。对此道理,《学集论》、《中观四百论》、《宝鬘论》等有关的论典中,也都讲得非常细致。
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习,不学习肯定不懂。现在国家的公务员,他们每天都要学习,不然连自己的饭碗都成问题。在一个礼拜当中,他们既要学习,又要开会,如果没有学一些新的知识,很多问题便无法面对。同样,我们佛教徒若整天只是念一点佛,迷迷糊糊地一直坐着,分别念可能也不太容易压制。
众弟子的怙主上师如意宝,他老人家一生中最强调的是什么?就是学习佛法,闻思修行,这对每个佛教徒来讲至关重要。如果说“我现在已经闻思了五六年,可以了”,这是不行的。学习佛法要永无止境,活到老,就要学到老、修到老。只有这样,佛教的见解才不会退失,帮助众生和净化自相续才有希望。否则,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极为坚固,恶习一旦爆发的话,很可能根本无法抵挡,做出的事情令自己后悔终生。
大家在实际行动中,说的并不需要很多,你若对法本和敌人同样恭敬,说明你《入行论》学得还不错。从今天开始,你应该特意去找关系不好的人,在他们面前看自己安忍修得怎么样。有些人看见怨敌从这边来,就不敢面对,赶快从那边下去了。你怕什么?修安忍一定要面对,这才是真正的修行。所谓的修行,不一定每天都是闭着眼睛坐禅,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坐禅有很多危险性,弄不好的话,很容易变成旁生的因。假如你能将怨敌和法宝佛像一样恭敬对待,这才说明你的修行有所进步。因此,造违缘伤害你的人,是你修行的最大助缘,等一会儿下完课后,你应该马上去打电话感谢他们。
寅二(建立众生与佛相同)分二:一、安立教证;二、教义成立。
卯一、安立教证:
本师牟尼说,生佛胜福田。
本师释迦牟尼佛说:众生要想获得佛果,必须依靠两大殊胜之田,一是佛陀的福田,一是众生的福田,二者是一模一样的。(下面也会讲到,只恭敬佛陀、不恭敬众生不合理。)《摄正法经》中云:“众生之田即佛之田,由佛田中获得诸佛法。”这里的“佛法”,是指佛陀的十八不共法等圆满功德。此等全部依靠众生之田和佛之田产生,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不仅需要农夫的功夫,殊胜的良田也必不可少。
然而,很多学佛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对佛陀恭敬万分,但对众生置之不理,看到众生就特别生气、特别讨厌。这样的修行人肯定修不成。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刚开始时,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两个条件,一是以慈悲心缘众生,二是让这些众生获得佛果,所以不能离开佛田和众生田。发了心之后,三大阿僧祇劫中行持六度万行,没有众生的话,修持六度没有对境;没有对佛陀恭敬供养的话,六度万行不可能圆满,所以也要佛田和众生田。最后获得佛果时,度化众生是佛的唯一事业,如果没有众生,佛就“失业”了,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不像现在的有些腐败分子,上台之后就是为了养家人,从来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佛陀并不是这样,他成佛不是为了自己吃得好、穿得好,过着快乐的生活,而是为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以不同方式让他们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故从基道果上讲,最初的发菩提心,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后成就佛的事业,都不能离开众生。
佛陀在《净愿经》中说:“我曾依靠佛田和众生田,获得圆满无边的功德庄稼。”可见,修行既要依靠众生之田,也要依靠佛之田,有了这两个殊胜福田后,六度万行才能圆满,最后获得无边的功德。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任何一个众生时,理应对他生起安忍心!

如何放下多年来的怨恨和悔恨心

如何放下多年来的怨恨和悔恨心 


问:如何放下多年来的怨恨心和悔恨心?
大安法师答:怨恨是一种对不如意的人与事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此时,勿怨天、勿责人。应思惟这些违逆境缘,皆是自己宿世今生业缘所致。若见人欢喜者,得欢喜报;恼害人者,得恼害报,种种皆是本着前世之所为,如影随形,如响应声。所以要心平气和,作还债想,可千万不要积聚怨恨,这是很不吉祥的事情啊!且聚积的怨恨遮盖着我们的佛性,遮掩着我们智慧的光明哪!这个怨恨一旦像决堤的水冲出来,其力势足以毁灭对方,同时也毁灭了自己,自他不二嘛。吾人内心如清冷之水,虚明湛洁,一起怨恨,则若投下污秽之物,当即浑浊水之清冷。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火烧功德林哪。此时,要忍住,作还债想,尤其是念佛人,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父母啊,他曾经作过我父母,我作为子女要孝顺他,孝顺都来不及,还怎么敢怨恨他呀,一定要把这个怨恨放下,以慈悲心对待一切,身心祥和。
悔恨心也要遣除啊!事情过去了就把他放下,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世间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做梦啊!如梦幻泡影,有什么可执著的呢?昨晚你做个梦,有老虎在追你啊!恐惧得惊醒过来,原来是假的,虚惊一场,此刻你还有什么悔恨呢!如果有悔恨的话应该是想,既然是做梦,何不在梦中做个人情,就给老虎吃掉好了,正好做一布施功德,乐得做个人情,乐得做个君子,岂不快哉!

真修行人要过的关

真修行人要过的关 


很多修行人会发现,怎么自己这两年突然的运气不顺了,怎么老破财,甚至负债累累,越是修行,财运反而越背,很是烦恼。有的人学佛后,发现运气好了,财运顺利了,很欢喜。因为这些问题很普遍,每位真修行人都要遇上的。所以我就干脆,揭露出来。

佛家有逆度,顺度之说。对真修行人,要求的是功德不是福报。

也就是说,你如果真修行,护法和菩萨,一定会保障你的衣食住行,不会让你受冻挨饿,也不会为吃饭而辛劳奔波,这是肯定的。所以穷困的人,诚心念佛,护法和菩萨,会帮助他们,让他们衣食住行无忧,可以养家糊口,这样才能安心修行。此为顺度。


而对于生活过的很好,甚至奢侈浪费,开始腐败的弟子。如果他们不是真的修行,只是念佛烧香布施供养,求求福报。他们很多也会事业顺利。而因为他们奢侈浪费,这个福报前世修,本不是求来的,他以为是求来的,很快就享受完了。

而真正有福报而真心修行的人,佛菩萨和护法,绝对不会让他们奢侈挥霍,很快的耗尽福报。

所以这个时候就会有磨难。让他们事业不顺利,经常出现破财等等。让他们烦恼,生起出离心。不执著与世俗的享受和福报。这种叫逆度。释迦佛在世时,那个提婆达多也是大菩萨示现的,他发愿要做释迦佛的逆增上缘,所以同来世间做示现。


其实,你只要静下心来,就会发现。无论你怎么破财,其实你都没有倾家荡产,没有一无所有。即使有欠债,债主也不大逼迫你。而你其实还是衣食无忧。只是没法发财。而问题就在这,你是要修行呢,还是要发财?要真修行,就应该放下贪图发财的念头。不要在为钱财而劳累一辈子,应该放下对这些东西的执着。去做有智慧有意义的事情,不再为钱财而辛劳,而作努力。因为你一旦发财了,就会想着要更多。所以你一辈子都在为钱财而辛劳,一辈子都在做钱财的奴隶,那你还如何修行?

行者应该安于平淡,而不平庸,这就够了。这样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子孙的健康成长,培养健全的人格。对孩子不要太过于溺爱,不要让他们从小就养尊处优,娇生惯养,不要过早让孩子出名,而应该培养节俭,勤劳的美德,为孩子培福,培养纯净、慈善、平淡的心。

有时,冤亲债主要害一个人,而如果找个人很有福报,他们不能靠近。他们往往就是想方设法,让他发财,让他们享福。让他们腐败,这样他们很快就福报尽了。如果再加上,作恶多端,这个人,很快就会让冤亲债主,甚至拉倒地狱去。

所以,一定要记住“惜福”。

一切二边,妄自斟酌

一切二边,妄自斟酌 

 圣严法师 

什么是「二边」? 好、坏是二边;你、我是二边;众生与佛陀、烦恼与菩提也是二边;以及《六祖坛经》里所举的三十六对都是二边。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是个有智慧的人,不是愚痴的人,因此拚命追求智慧。就修行的立场来讲,追求智慧、讨厌愚痴都是不应有的态度。自认有智慧是骄傲,自认愚痴则是自卑。

大慧宗杲代表某禅师去见宰相,宰相问:「年轻法师既然是从大禅师那边来的,想必在那儿得到了些什么东西吧?」大慧宗杲回答:「如果我得到什么东西,就不会到这儿来了。」其实,大慧宗杲是大禅师门下很优秀的禅修者,年仅二十多岁,尚未为人师,就已经代表去见宰相。那么,大慧宗杲是没有得到东西呢?还是真正得到了东西呢?


我们每天早晚课念《心经》,其中有「无智亦无得」一句。昨天我跟诸位说,你们这次是来修行,不是来开悟的。此处没东西让各位开悟,没东西让你们得到。有人希望参加一次禅七就能从毛毛虫变成蝴蝶,其实不该有这种心态和期待,这是希望得到一边而丢掉另一边,都是在妄想中,会使修行受到很大的阻力。

我在禅七中常常使用一些方法、手段,我会骂人、说人没用、没出息、是最坏的家伙。你也许把这些话放在心中、默默地接受下来,认为师父骂的大概就是这样,也许也会感觉受不了,心想为什么师父这么看不起我,不管怎样这两种反应都不对。修行期间要把自尊心和自卑感放开─骂你,不要痛苦、不要反抗,赞歎你,也不必欢喜;不要理会是责骂或赞歎,也不要想是好或坏。但是挨不起打骂的人,我是不会去打他、骂他的。有的人就像刚孵出的豆芽,要好好呵护,不可用火去烧。已经成熟的人就没关系,用越烈的火去烧越好。不过,禅无定法,有人第一次来我就用上很不客气的方法、手段、态度,有人跟了我好些次,我仍是和颜悦色。
L
诸位在修行过程中不要认为自己是来追求什么、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这些都不要管,只管用方法,这才是最好的态度,否则只会生烦恼。

例如坐久了腿会痛、背会疼,你不要去讨厌它们,讨厌的结果只会疼痛得更厉害。又如打瞌睡,不要去恼恨,越恼恨瞌睡,瞌睡就越厉害,因为那会使你消耗更多的能量而更为疲倦,所以只要不理它们,一心地用方法。

一个商人,四个老婆

一个商人,四个老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禅宗公案:一休万事休,更莫造怨仇

禅宗公案:一休万事休,更莫造怨仇 

                                
  很有名的一休禅师,有人问他:“禅师!什么法号不好叫,为什么您要叫‘一休’呢?”

  一休:“一休万事休,有什么不好?”

  信徒听了认为不错,一休万事休,很好,很好。

  一休:“其实一休不好,二休才好。”

  信徒:“二休怎么好呢?”

  一休:“生要休,死也要休,生死一齐休才能了脱生死,所以是烦恼也要休,涅盘也要休,二者一齐休。”

  信徒:“不错,不错,二休才好。”

  一休:“二休以后,要三休才好!”

  信徒:“三休怎么好?”

  “你看,你老婆天天和你吵架,像只母老虎,最好是休妻;做官要奉迎,也很辛苦,最好是休官;做人处事有争执,所以要休争;能够休妻、休官、休争,这三休是最快乐,最好了!”

  信徒:“不错,不错,三休真好!”

  一休:“四休才是最好。”

  信徒:“四休怎么好呢?”

  “酒、色、财、气四种一齐休才好呢!”

  信徒认为四休也是很好。

  一休:“四休不够,五休才好,什么叫五休?人生最苦的,就是为了我们有五脏庙,这个肚子要吃饭,所以才有种种的辛苦,假如把这个五脏庙‘一休’,统统都没有事了。”

  千休与万休,总不如一休,一休万事休,更莫造怨仇,这就是一休的禅了

在禅定中看到的三件怪事

在禅定中看到的三件怪事 


过去有一个高僧证得了神通,有一次出门,在禅定中看到了三件怪事。

一个农夫在耕地,犁地的那头牛是他的父亲。前几年农夫的父亲死了以后,由于不放心儿子,所以转生为牛来帮儿子。但父亲已经忘记自己是牛,只是心甘情愿地付出。儿子也不知道牛是他的父亲,这就是隔阴之谜。牛付出得心甘情愿,儿子受用得也很畅快。因为贪欲,儿子如果不鞭打父亲,他的孩子吃什么呀?这就是轮回的无奈。现前的果有原来的因,因为前世这位父亲执着这个儿子,认为这儿子是他的,这个念头让他不放心,所以又回来了。

接下来高僧走到一户人家,堂内宾朋满座,一位公子正在结婚拜天地。他用神通一观察,又吓了一跳,公子娶的是他的祖母。原来他祖母是个慈悲心切的人,前生很执着这个孙子,所以命终之后又再次投生,一见到她的孙子就两情相欢,要来服侍他一辈子。孙子娶了祖母,这个高僧就摇头,轮回当中的颠倒,都来源于妄想,那个结果不敢看。


高僧往前走到一个县衙,一个人受了很大的冤屈,来敲鼓鸣冤,县长升堂断案。高僧又用神通一观察,这个人前世是一头牛,他的皮现在做成了县衙公堂前的鼓,他正敲打着自己的皮来为自己喊冤。

所以轮回确实存在,你从这个房间走到那个房间都会忘记之前的想法,都会自己伤害自己,更何况是那么很久远的一个缘。

有时候你见到一个人,感到这个人比自己的亲人还亲,实际上你们并不认识;但有时候你见到某个人,就觉得不顺眼,恨不得给他两巴掌,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你们之间有债务未清,或是你欠他的感情,或是欠他的人情,或是欠他的钱财,宇宙磁场会记录下这些信息。当两种信息一碰撞就会有反应,你不知道,磁场知道。你只知道结果,不知道原因就叫做无明

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略释

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略释 


观音信仰是东方世界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菩萨信仰,也是整个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代表。大乘也叫“菩萨乘”,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所以观音信仰也就是大乘佛教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一切理论体系、修持仪轨及其它敬拜习惯都成为中国佛教信仰中最富活力的部分。

观世音菩萨法门就是观音信仰体系中有关宗教修持的义理、仪轨及种种规定与要求。它是一种内容繁多而又独具特色的佛教修道理论。两千多年来,这种独特的法门始终胜传不衰,既吸引了亿万虔诚的信徒醉在其中,精勤修持,又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的传播。特别是推动了佛教在世俗社会中的普及与深入;同时,随着这种法门的广泛传扬,以此为题材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大量涌现出来,与之有关的医药、保健、气功以及哲学特别是伦理思想等也得到很大发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过去很少有人对这一影响广大的法门进行严谨的概括和分类,现根据有关佛教经典,按照法门内容及其修持特点,将观世音菩萨法门分作如下三个方面,并对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试作阐释,以请教于方家。

一、义理的观悟

这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中思辩性最强的部分,也是全部观世音菩萨法门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般若空观”与“耳根圆通”两大类。

般若空观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学说。约占佛教总数三分之一的各类般若经便是阐释这种学说的经典。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般若空观散见于许多观音类经典之中,其中最集中地体现这一说教的是一部流传极广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中说,观音菩萨所修的般若观悟非常高深,一旦进入这种高深的境界,即经中所说的“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音菩萨就可“照见五蕴皆空”,并依此“度一切苦厄”。“五蕴”指构成众生之生命体的五种因素(即物质性因素“色”和精神性因素“受”、“想”、“行”、“识”),五蕴一空,生命体便失去了依托。如何看待五蕴,也就是如何看待众生本身。经中进一步解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观音菩萨在进行甚深微妙的般若观照时,所悟出的万法与性空圆融统一的道理,它成为中国佛教般若理论最著名的论题之一。体悟这种道理,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后便可“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耳根圆通出自《楞严经》卷6。经中说,观音菩萨在楞严法会上,应释迦牟尼佛之要求,当众介绍了自己认为最好的修持法门,这个法门就是通过对听觉的修炼,而排除外界之声,即进行排除有声与无声之别,由此继续修行,达到能听与所听的消除。如果能完全彻底地消除听觉与外界之声相,那么就可进而达到一切感觉与感觉对象的空寂。由此精进不息,达到“空觉极圆”的时候,能听与所听便都不复存在了。无所谓生,无所谓灭,即进入至高无上、清净妙乐的寂灭境界。这是超越一切的境界,是“十方圆明”的境界。一旦达到这个境界,就可获得二种“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二、功夫的修炼

这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缺乏理论思辩但却强调绝对虔诚、持之以恒、如法修炼的部分,它只要求修持者以至诚之心反复持诵神咒和称念圣号,所以,如果义理的观悟属难行道,这便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易行道。当然,它们在所要达到的境界上也是各有侧重的,前者旨在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也即是实相涅槃的境界;后者则侧重于现世中或三界六道轮回过程中的消灾免难,离苦得乐。

关于诵念观音圣号,佛经中记载极多,近两千年来,它一直是观音信仰中最普遍的一种修持方法。观音圣号的全称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也可简称“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等。佛经中说,如果众生遇到什么困苦和灾难,只要一心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就可寻声而来,解救苦难,或者由于圣号的称念而产生一种神秘的感应,使称念者有求必应,所愿满足。记述称念观音名号之功用最详细的是《法华经》卷7《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中说到称念观音名号可摆脱火灾、水溺、黑风、刀兵、恶鬼、牢狱、怨贼等7种灾难;还可使众生远离淫欲、嗔恚、愚痴等“三毒”的熬煎。经中总结说:“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那么受持观音名号与其它修持方式相比,其功德孰大孰小呢?经中举例说:“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受持神咒作为观世音菩萨法门中功夫修炼的另一种形式,历来受到佛教界的格外重视。咒即真言,或名陀罗尼,亦称总持法门、被视为诸佛菩萨修持得果之心法结晶。咒一般为梵文音译,佛教认为持咒者不必晓其含意,因诵咒时心解其意,反生分别之心,不能达到炉火纯青、一心不乱的境界。咒语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长咒,最长的如《楞严咒》,长达千字以上;第二种“短咒”;第三种“咒心”,是咒语的宗要,一般只要几个字或十几个字;第四种是“种子字”,可短到只有一个梵文字,是以上三种咒语的总摄,一字可生多字,含多意,故名。咒语一般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本尊的赞颂、祈祷,通常以表示归敬的“唵”、“南无”开始,接着便是本尊的名号及对本尊的称颂;二是反映本尊的誓愿及其已成就的功德;三是宣扬佛教的哲理。

观音咒很多,其中许多是佛教中最为流行的咒语。如《大悲咒》被普遍视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广的四部佛典(其它是《金刚经》、《心经》、《观音经》)之一。这四部佛典,除《金刚经》外,另外三部经均是观世音菩萨法门的经典。《心经》阐释观世音菩萨法门的理论基础,即般若思想;《观音经》阐释受持观音圣号的功德妙用;《大悲咒》则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中最著名的咒语。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根据《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所说,此咒也叫《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广大圆满陀罗尼》、《无碍大悲陀罗尼》、《救苦陀罗尼》、《延寿陀罗尼》、《灭恶趣陀罗尼》、《破恶业障陀罗尼》、《满愿陀罗尼》、《随心自在陀罗尼》、《速超十地陀罗尼》。经中说,此咒系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说,观世音菩萨受之于千光王静住如来佛,并发誓弘布此咒,以安乐众生。众生若能一心向善,至诚持诵,即可在现世中心想事成,有求必应,还要治世澡八万四千种病,消除一切天灾人祸和一切邪恶的念头和欲望,降伏一切妖魔鬼怪,并能获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等等。除了解决这些社会的、自然的、心理的问题外,还有属于宗教解脱意义的愿望也可随心满足,如消除一切恶业重罪,成就一切善根,增长一切功德,临终时,任何佛士随愿得生等。不仅能满足这一切愿望,而且还因为诵咒者的虔诚而如法的持诵,观音便会派遣一切善神常随其左右,严密保护。关于《大悲咒》的念诵法,唐不空译《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中有详细说明。总之,《大悲咒》由于有如此“广大圆满”、“无碍”、“神妙”的功用,所以千百年来,它几乎成为中国佛教一切法会通行仪式中必具之内容。目前,寺院生活中,它依然是每日必作之功课,凡归依佛门的人,不论是善男,还是信女,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也几乎没有不首先持诵此咒者。

除《大悲咒》之外,属于观音咒的还有很多,流传极广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即属于观音灵感真言,也称六字大明咒、观音心咒。“唵”表示皈依致敬;“嘛呢”指能随意变化的宝珠,用以比喻人的心性;“叭弥”指红莲花,比喻心性的清净无染;“■”表示迅速显现,达到目的。全句意思是“归依观世音菩萨!愿仰仗您的大力加持,使我本具的清净之心性迅速呈现,从而达到妙乐的境界。”佛教认为如此神咒,不但口诵会有神效,就是着于身,触于手,藏于家,书于门,皆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一切所求无不满足。

其它著名的观音咒语还有《白衣观音神咒》、《如意宝轮王陀罗尼》、《准提神咒》、《观音灵感真言》、《十一面神咒》、《不空羂索咒》、《般若波罗蜜多咒》等。


三、福德的积累

观世音菩萨法门中除了义理的观悟和功夫的修炼之外,还有许多复杂的修持内容,这些皆可统摄于福德的积累这一大的范围之内。佛教对其全部修持活动有过不同的分类,其中“福慧双修”历来最受推崇,最为流行。福慧双修又称“具德具慧”、“两种庄严”、“二具足”等。

所谓“慧”,即佛家的智慧,称作“般若”、“菩提”,其中最高阶段的智慧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慧即是修般若法门,也就是以佛教的认识方法观察人本身、人的思维、人的生活、宇宙万物以及佛教的彼岸世界。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义理观悟即属这方面的内容。所谓“福”,又称“福德”、“功德”。修福积德作为佛法修持的两大支柱之一,是指修持者本身力行的一切外在的修持活动,如以大乘菩萨行的“六度”来说,般若度属于修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则属于修福。如果称前者为内修,后者则可称之为外修。

前面讲的功夫修炼是介于福、慧二者之间或超脱于二者之上的一种特殊的修持活动。因为,借助于这种修炼,既可达到修慧的目的,也可达到修福的目的。尤其是持咒这种修炼法,是大乘佛教经过一定发展之后才出现的一种特殊法门,它力图包摄一切修持法门,故被视为诸佛菩萨“传心之秘”,真如心中流出的不虚“真言”,微妙本心的显露,能总摄一切佛法的“总持法门”。不过在后世的观音信仰中,这种总持法门并没有真正取代福慧的修持,尤其在今天,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修福积德越来越受到中国佛教的重视,特别是其中庄严佛土、利乐有情、净化人心的内容更受到僧俗两界的普遍欢迎。

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福德积累,作为一类非常重要的佛教修持活动,它所包括的范围是广泛的,几乎佛教中的一切持戒修福、积德行善之举,均可视作观世音菩萨法门的修持活动。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福德积累主要有以下内容:

其一,慈悲利他。观音在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中被视作一位大悲菩萨,其它三位菩萨,文殊大智,普贤大行,地藏大愿,各有所专,各有所长。大悲常与大慈连称为“大慈大悲”。既然观音是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那么,修持观世音菩萨法门,就必须首先具足慈悲之心,广行利他之事。《大智度论》卷27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可见,“慈”是指爱护众生,给予欢乐,简称“与乐”;“悲”指怜悯众生,拔除苦难,简称“拔苦”。佛教认为观音菩萨的“慈”是“无缘之慈”,即无附加条件,无其它要求。绝对慈爱;观音菩萨的“悲”是“同体之悲”,即无时间的限制,无空间的阻碍,不分贵贱贤愚,视众生之苦为己身之苦,对一切众生的平等悲爱。台湾学者南怀谨先生认为:“‘慈悲’二个字,虽然构成为一个名辞,但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所谓‘慈’,具有父性的慈爱,它在济世、救人、利物的范围中,含有庄严肃穆的意义,譬如夏天的太阳,它有利于世人与万物,但有时候也会使你望之生畏。所谓‘悲’,是具有母性的慈爱,它有一味的含容抚育万物而不辞其劳的作用。”(《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见上海佛学书局1992年版《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第2页)不论是父爱还是母爱,都是发自内心的真爱和绝对的仁善,这种爱的精神正是佛教伦理学的核心。经书中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任何一个佛教修道者都应以观音之慈为慈,以观音之悲为悲,胸怀世界,心系众生,行善利人,积福积德,有利他的同时,求得自我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最终趋于佛教的理想境界。

其二,礼拜供养。礼拜观音菩萨的形式有好多种,如:伫立合掌、五体投地、右向围绕、右膝著地等。供养观音菩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香、花、烛、果、饮食、帛锦、七宝及其它一切净妙之物。《法华经·普门品》中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该品末尾颂语又说:“观世音净圣,于苦海死厄,难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经》中还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当释迦牟尼讲完观音的神奇威力之后,座下有一弟子名叫无尽意立即对佛说:“我现在就应立即供养观世音菩萨。”那时,观音也在法华会上,于是,无尽意便从脖子上解下价值千金的各种宝珠璎珞,呈献给观音菩萨,说道:“仁者,请接受这些珍宝璎珞吧。”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无尽意便又说道:“仁者啊,请您怜悯怜悯我们,收下这些诚意的供养吧。”这时,释迦牟尼佛对观音菩萨说:“你应当怜悯这位无尽意菩萨和其它四众弟子以及天龙八部等人天众生,接受这些璎珞吧。”观音见如来佛已开金口,便出于怜悯之心,接受了无尽意菩萨的供养,他把这些璎珞分为两份,一份奉给释迦牟尼佛,一份奉送于多宝佛塔。观音经中既然已有此供养先例,后世佛教徒便大兴供养之风,虔诚、恭敬之心几与无尽意菩萨媲美。

其三,观念圣相。《楞严经》中曾说,众生若能见到观音之身相,即可免离一切怖畏。《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中也说:“当知此菩萨威神之力,恶鬼消伏,得见我身无比色像。”提到观念圣相最详细的还是《观无量寿佛经》,其中说:“次复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身,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化佛,有五四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譬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花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画有八万四千色,——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花,播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其四,弘通经典。经典的弘通包括听闻读诵、印行、散发、解说等许多方面,历来被佛教视为功德无量的善事,认为此有十大功德,今生来世获益无穷,“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印光《印造经像之功德》,见台湾青莲出版社1989年版《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第264页)观世音菩萨法门中也非常重视这一点,所不同的是,它特别强调了弘通观音类经典的功德果报。《法华经·普门品》中说:“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有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宏通经典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功德,关键在于它是取得智慧的必要前提,而取得智慧则是最终解脱的关键。正如《法华经·分别功德品》中说“……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即既把握宇宙万象的空性本质,又了解每个个性的特性,从而达到无所不知的精神境界。佛教认为弘通经典不光自已从中积功累德,也能为众生带来利益,例《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佛对阿难说:“汝当深心清净,受持此陀罗尼,广宣流布于阎浮提,莫令断绝。此陀罗尼能大利益三界众生。”中国佛教史上有关受持、读诵、印行观音经典从而获得感应的故事很多,这也说明了弘通经典在中国佛教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重要地位。

其五,造像立寺。造像指造作各种形式的观音像。从所造形象来看,有各种不同的观音,如六观音、三十二应身、三十三身、三十三观音以及流传各地、根据观音显化故事而造作的其它各种形式的观音造像;从制作手法来看,有画像、塑像、雕像、陶像、瓷像、铸像、刺绣像等,其中每类又可分为几种形式,如雕像中,有木雕、石雕、玉雕、金属雕、贝雕等。佛教认为,无论哪种形式,只要能发心至诚而作,让世人恭敬供养,均有巨大功德。中国佛教史上发心造作观音像的人很多,并涌现出大量因造像而获得感应故事。《齐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说是有位名叫孙敬德的官员在守卫北方边陲时,发心造了座观音金像,并常去上香供养,虔诚礼拜。后来,他误中敌兵奸计,兵败后将被处死。幸得观音显灵相救,使行刑者的屠刀未及砍下就折为三段,换了三次刀,均被折断。丞相高欢为此上表朝庭,赦免了他。孙敬德返回后,发现那座观音像的脖子上有三道刀痕。还有许多故事是说观音显灵相救之后,人们为了还愿感激菩萨恩德而捐资造像的,这类故事在全国各地都有,至今依然是佛门弟子乐为之举。至于立寺,由于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就其广泛性来讲,远不如造像盛行。但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许多观音寺庙,都是根据观音显化故事而来的,由于这种显化故事而兴起的捐资建庙之事也是常有的,这种情况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六,朝拜圣地。朝拜圣地是对观音表示敬拜的一种重要方式。观音圣地有很多处,佛教认为,凡是观音显化之地均可视为观音圣地。至于观音的原本住处,更是圣地之中的圣地。《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载:“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落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又说:“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据此,中国汉地佛教认为浙江省普陀山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观音道场,所以,自唐宋以后,普陀山逐渐成为汉地佛教最大的观音圣地和四大名山之一。至于因观音显化故事而兴起的或与显化故事有关的观音道场,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仅陕西省内就有岐山县白雀寺(传说是妙善公主出家修行处)、耀县大香山寺(传说妙善公主成道处)、长安县南五台山(《普陀山志》中记述的观音降毒龙的故事即发生于此)、南郑县小南海(宋代时就成为有名的观音道场,观音送水救世的故事就发生在此)、西安大兴善寺(传说唐代蛤蜊观音显化后供奉于此)。此外,省内还有许多在历史上有名但现已湮没的观音道场。中国佛教认为,朝拜观音圣地、巡礼名山圣迹,是积累功德、获取观音护佑的一种好方式。历史上有大量朝拜普陀从而产生感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