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1日 星期日

上师瑜伽导修之关要-09

上师瑜伽导修之关要-09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听闻无上密法《上师瑜伽导修》而发心!
我们这次所传讲的《上师瑜伽导修文》总分为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和回向五个部分。前行之前行两个部分、入座前行三个部分、共同外前行四个部分以上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解念诵仪轨。念诵仪轨的前一部分,我们已讲了一些,今天正式进入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文》正文。
平常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也应该要记住这么一个道理,通常我们由于业及烦恼沉重也好、对很多很多道理不精通的缘故,所以在理解之上还是有很多偏差,总觉得可能修行这个好、那个好等等,还是有很多选择性。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明白下面所讲解的这个公案。
往昔有一位修行者问一位高僧大德:“殊胜悉地是以上师瑜伽而得,还是以修本尊而得?”就是说要迅速成办解脱,迅速消尽烦恼、功德增长,修上师瑜伽好,还是修本尊好,还是修显宗好,还是做其他的善行好?
这位高僧大德说:“当你修行变成分离的时候,顿时成办解脱是不可得的。”也就是告诉我们,今天我们在实修过程中,修行已变成分别——上师瑜伽是上师瑜伽、本尊是本尊、上供是上供、下施是下施、显宗是显宗、密宗是密宗的时候,成办解脱是不可得的。
但这一点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曾经也说过:“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指的就是这个。就是由于不能把所有一切法都集中到一个点当中去了解、一个点当中去修行,若做不到这一点的话,凭借我们平常所谓的我修了多少多少法、做了多少多少功德,凭借这个,迅速成办解脱是不可得的。
所以刚刚我们在讲解这部公案的时候,这位高僧大德也说:“当你修行变成分离的时候,成办解脱是不可得的。何时获得殊胜悉地呢?就是当一切法都融为一体,完全没有分离,达到一如的时候就是解脱时机。”这就告诉我们平常在实修过程中,尽可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尽可能往这方面成办解脱,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这样一来,今天我们在座上修学上师瑜伽就在修所有一切法,此时不需要再产生很多分别心,觉得我现前在修这个法的时候,会不会造成其他法没做修行,因此得到的悉地少一些、圆满不了一切悉地等等等等,但这些都是由于理解不透的原因所致。尤其我们今天要是真正圆满了解上师瑜伽导修、如理如法做修行的话,一切法都在修行当中。
当然,这并不是说,当我们对上师瑜伽有所了解以后,其他的法就不用再修行。这一点,我们前面所学的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当中,上师也曾经说过:“即便你现前已通达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的道理,但是平常还是要行持共同法。”目的就是为了陪伴着根本法,给我们主要的法创造一个辅助,让见解迅速成就的一个辅助。这个我们平常也在做,比如平常无论是功课,还是念诵各式各样的咒语,还是行持各式各样的善法都在做,这些都不能缺少。
现前我们已经知道,上师瑜伽导修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尤其若是能把所有一切法都集中到一个点当中去了解、一个点当中去修学,一切法都在圆满之中。
下面我们正式按照《上师瑜伽导修文》的正文去了解一些。
速得成就上师瑜伽
上师瑜伽也称为具德上师法,也叫清净上师法,也叫上师相应法,这些都可以的。针对个人的根机而修学相应的一个上师的对境,都叫上师瑜伽,“瑜伽”是具德和清净的意思。
皈依发心
前面是皈依和发心,这是按照密相上师瑜伽的见地,用文字树立的这么一个法。要是对密法想了解一些的话,就应该这么去了解着走。
啊!
这个“啊”是一个音译,真正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指的是什么呢?心性就叫不生不灭,我们把它称之为任运自成。任运自成,指的是不需要依靠因缘而产生这样的境界,它本具有的,就如同《般若心经》所讲解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所以“啊”字就称之为不生不灭,它代表着法性。当我们念到“啊”的时候,就要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所以在藏传佛教中,凡是认识到“啊”字者都不会堕入三恶趣”的意思,就是说“啊”字这个含义很深,指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啊”字大概知道了。
【本来自显之上师,远离破立作皈依,】
心性上师瑜伽当然不站在一个因缘和合的立场之中,而是直接讲解任运自成。什么意思呢?“本来”指的是没有时间的局限,就叫本来。我们通常说过去、现在、未来,有时间局限的就叫时间的范围。这个“本来”指的是什么呢?完全已经超越时间的范围,不在时间的这么一个局限当中,就叫本来。
“自显之上师”充分地告诫我们,在完全超越一切时间当中,本具有这么一个特点,或本具有这样一个境界,就是自显上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树立的本体为空、自显为明,明空不二之境界,这就是真正的上师。也就是我们现前在实修过程中,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此时无法用言语表达——言语表达不是说怕言语表达会出什么过失,而是真正的境界已完全超越言语表达,这就叫心性。今天我们圆满达到这样的境界,恐怕很困难,稍微了解一些,当然是很好的。“自显之上师”,这种境界是远离破立的,没有一个破除烦恼,也不需要建立一个见解,它本来就是平等的。我们说任运自成,本来就是平等的。
尤其我们现前在修成熟口诀法,到后期印证期间,有个叫觉性力印证。因为觉性力印证,印证所有妙力,贪嗔痴烦恼也没有离开过心的本性,因为它也是妙力所显现,这时候就不需要再破除什么烦恼,不需要再树立什么见解。就如同《大圆满直视本性论》当中曰:“其意念犹如毛不换、色不变,若能趋入清净修持,”就是执受本体,一切都是本体之妙力。现前我们可能只是从理论上懂得一些之外,还不能完全执受,所以知道一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真正的上师瑜伽就是这个境界。
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本着这个境界而在修、而在走。这个皈依,当然没有一个所皈依的对境和能皈依者,因为那时候的誓言者和智慧尊是一如的。当时修法期间,要清净个人的业障,所以我们称自己为誓言者,本尊为智慧尊,到了这个时候就没有你我之区别,已经达到了誓智一如之状态,就是这样。这就叫皈依,真正的皈依就是这样的。
在这个真正的皈依中,尤其我们修学密宗的弟子们,还需要从这个角度来印证我们所皈依的三宝,该怎么树立呢?就是远离破立为佛宝。因为在这种境界中,没有一个破除烦恼,也不需要建立一个佛,它本来就是体用一如、便智双运,这就是佛宝,三宝就应该这么树立。
不变离垢为法宝。因为在这个境界中,由于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间局限,在本来状态当中远离一切垢染,就是说没有丝毫之意识成分染污这个境界,所以就叫法宝,也叫无为法,完全不在时间的局限之中。
一切功德自然圆满为僧宝。在这个状态当中,由于执受本体的缘故,妙力呈现一切功德,不需要依靠什么缘而产生一切功德,就叫僧宝。
这就是究竟三宝,也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本来自显之上师”,要具备究竟三宝,这么去理解着走。
【一切有情本来佛,为复成佛而发心。】
在《二观察续》部当中也说过:“诸有情即佛,然为客尘障”。就是说,凡是具神识的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三身无二之佛性,讲解的是这个。但为什么我们本具佛性,还需要让这个佛起现出来呢?佛,他不需要再慢慢地又会形成一个佛,是本具有的。
像蓝色的天空一般,乌云遮止蓝色天空的时候,临时看不见蓝色的天空之外,不是说乌云消尽以后还要长出一个蓝色的天空出来,不需要。原本具有蓝色的天空,往昔有多大,后面也没有变大,也没有变小,它本来就是任运自成的,就是这样。只不过在我们面前,好像前面没见到过,突然产生一个蓝色的天空一般。就是说,我们本具有佛性,当遮止本来面目的一切污点消尽的时候,呈现的原本的状态就是真正的佛。“为复成佛”就是指的这个。
刚入门期间,无论是皈依还是发心,虽然从文字上有所了解,但是总觉得与世俗所理解的有着一定的差别,应该怎么去想呢?我们说密法的特点叫万法摄一,也叫百部归一名。什么叫万法摄一呢?把所有一切法都集中到一个点当中。百部归一名,是把所有一切名称都归于一个名称当中,这就是密法的特点。
通常皈依当中说皈依三宝,“三”也是多数,作为密法,要变为“一宝”的时候,这就是上师宝,所以我们把上师观想在对面,上师是三宝的总集。但又要记住,不是我们强加“三宝”在上师身上,说“上师就是三宝总集”。上师必须具备三宝之功德,这样的上师才堪为自己所依止、所修行的对境。
我们先举个例子,导师的身为僧宝。通常我们讲解什么叫僧呢?不离者为僧。不离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并清规戒律的就叫僧宝。导师的身体代表僧,就说明不是我们把“一切戒律清净”压在上师的身上,导师应该是这样的,导师必须具备这一系列功德。那么就问:导师的身体是否追随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如理如法天天都在修行,并且守持清规戒律?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乘当中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以及无上大圆满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和二十五条支分誓言等等,看看上师是否如是具备,这样的导师才堪为三宝之总集,所以上师的身为僧。
第二,导师的语为法。导师口中所讲解的,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永远没有离开过教法,他所讲解的一系列,都是为了针对弟子们调伏心相续而宣讲,所以导师的语为法。
第三,导师的心为佛。导师内心已经远离破立,已证得本体清净,并断除一切污点,具备这样的特征,所以他的心为佛。
这样的导师,我们就称之为三宝的总集。所以我们在修上师瑜伽期间,把三宝归于一宝当中作祈祷,实际上和三宝没有丝毫之差异。这就是上师宝。
那么就在上师宝身边,先皈依导师,因为皈依就是依止于导师、依赖于导师的密意,要证悟到如同上师一般,皈于这么一个法当中。这就叫皈依。
紧接着发心: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成办解脱,因此而修上师瑜伽。我们说过,发菩提心要具备两个特点: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要具备两个部分:慈悲缘众生和智慧缘大觉。
我们平常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光说“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若是对正在遭受痛苦的众生,无论是果还是因,内心当中生不起慈悲心的话,光口中说一遍,还不成愿菩提心,所以前面必须得有这样一个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才会有拯救众生的灵魂获得解脱的意愿,就叫智慧缘大觉。后面才会有“我要精进修法,让所有众生得到这样的安置”,才会有行菩提心。所以平常在修菩提心的过程中,在这上面还是要细致一些,不要光走一个过程。
这就是上面的皈依和发心,大概也没有什么不懂。
明观资粮田
也就是观皈依境。观皈依境可以断除二种执著——我执和法执。法执,比如我们通常眼前所看见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当时我们作清净观想,观想成皈依境的时候,山不一定是山,水不一定是水。如是作观想,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能清净平常我们眼前固定的这样那样的相,对清净这样的相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就叫断法执。我们平常觉得自己的身体,这就是我的,最终上师与自心融入一体当中,前面我们所谓的执著相也就逐渐消失了,我执也会消失。所以它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消尽一切罪障。
这也是我们在修生起次第的时候,讲解清明形象、提念清净和坚固佛慢,前面两者破除法我,后面一者破除人我,这些都懂得一些意义非常广大。今天我们先不单独从这个方面讲解,因为如是观皈依境的真正目的是,首先作为密宗的弟子,净观是必不可缺少的。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往昔在学习《普贤上师言教》的时候,前面也说过,作为密宗的弟子,净观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修上师瑜伽也同样一个道理。“五种圆满”指的是地处圆满、导师圆满、眷属圆满、时间圆满和法圆满。我们要把自己所住的地方观想成清净刹土;导师观想成主尊;眷属观想成男女菩萨;时间观想成超越三时四时大平等之中;法观想成无上窍诀大圆满。在这样的境界当中修学,修出来的一切都是光明形象,所以这个必须得有。
还有很多人都说:“在观皈依境的时候,有时候能观得出来,有时候观不清楚,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多数还是我们平常观的时间太短,再加上观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很清楚地观皈依境。所以每次修学过程中,能观多少就观多少,观不清楚也搁置一旁,时间长了就变成一种习惯,就观不清楚。但这些多数来自于什么呢?多数来自于前面观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得很如法。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在外面请一尊皈依境,挂在自己的对面,先看着皈依境作修行,都可以,就是为了给我们后期内心观出一个很清晰的皈依境创造这么一个辅助、搭这么一个台阶,这也是不可缺少的。
【啊!】
“啊”字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是不生不灭的意思,尤其是念到这些的时候,尽可能做到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
【万有清净光明刹】
眼前所看得见的一切形象都是清净光明刹,这是地处圆满。
【无有誓智尊二执】
这是导师圆满和眷属圆满。按照下部修法,智慧尊是清净的,是本尊,但是誓言者是具烦恼业障者,所以说是不清净的。不清净者祈祷清净者赐予加持,把不清净的得以清净,这是下部修法。
但是这是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修学方式,在智慧尊和誓言者本来一如当中修学,所以这里讲解的“无有誓智尊二执”指的就是这个。这个“誓”指的是誓言者,指的是我们。这个“智慧尊”指的是谁呢?是本尊。无有誓言者和智慧尊两种执著,就说明已达到一如,这时候导师和眷属都是平等的,都是清净的,这个见解已经很高了。不是也有很多人说,到后期的时候,上师和自心已成为一如,就应该做到这一点。修这个法的时候,“无有誓智尊二执”,上师和自己,没有一个上师,也没有一个我,两者分不开状态当中开始修上师瑜伽。
分不开的状态当中,下面为什么还会呈现为上师的形象呢?这就叫光明境界。在执受本体当中,妙力起现一切之相,这时候即便有多少迁变,你可以在上面怎么树立都行,由于没有忘失本体的缘故,后期即便妙力有多么迁变,永远不会造业,因为执受本体的缘故。就像《金刚经》当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要是真能应无所住,所生的心即便当时临时有多么迁变,它都是妙力,都是真心。
我们现前为何后期一迁变就变成一种业障呢?因为前者没有执受本体,也就叫忘失本体的缘故,所以后面一旦要是迁变,均变成识聚。若是前面能执受本体的话,后面妙力即便有多少迁变,都叫真心,叫智慧。要记住这一点,就这么一个字和执受这么一个见解的区别,就形成凡夫和圣者之间的差异。在没有我和你之间,大恩根本上师的形象,从光明境界当中就开始树立上师的皈依境。
【大恩根本上师性】
前面讲解的是大恩,上师前面为何加个“大恩”呢?我们从内心完全不懂佛法开始,逐渐对佛法有所了解,直到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于某位导师的恩德,是导师赐予给我们的。所以从恩德的角度讲解这位导师是大恩的。但要记住,这个“大恩”指的是从恩德的角度,不是由于功德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差别,所以前面就加个“大恩”。我相信从词句上也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大恩”指的就是对自己有恩德的导师。
“根本”是什么意思?是最重要的。字面当中的“根本”就是最重要的意思。也就是说,你往昔已经依止过一千尊、一万尊上师,从中有一位对你恩德最大的导师,就是最重要的那位导师,就叫根本上师。
现前很多人在寻求根本上师的时候,见到谁都问:“你能不能当我的根本上师?”即便这位导师说:“我可以当你的根本上师。”这只是从显现上面立为最根本,实际上是否为根本还不能定义,原因是什么呢?根本是你在很多导师面前得到法,但从中在某一位导师处得到的法更殊胜,内心收获最大,赐予这样恩惠的这位导师,就是最根本的导师。
现前在这上面叫“根本上师”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今我们相续中得到的一点点的菩提心、一点点出离心、一点点信心,都来自于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妙音龙多加参的恩德,所以在这上面就讲解“大恩根本上师性”。
【蒋阳龙多加参尊】
“蒋阳龙多加参”是喇嘛仁波切的法名。通常在翻译期间,多义不做翻译,名称、名字不做翻译,所以像上师的名字,我们在这里直接写上蒋阳龙多加参的原因就是这个,名字不做翻译。
【便智莲花日月上】
上师皈依境当中,上师坐在莲花日月之上,莲花和日月代表着什么呢?方便和智慧。所以这些观想都有着很大的意义啊!它不是说仅仅为了好看,下面画个莲花,上面再画个日月,当然不是的!因为这样的每一个相都代表着一个意思,就是便智双运的意思。
就好比我们平常在做《心盖狮回遮文》的时候,两手拍掌,那时候也要把两个手观想成方便和智慧来遣除一切违缘。在《般若心经》回遮文当中说:“如昔时天王帝释思维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义,依止念诵而遣除魔王波旬等一切违缘,如是我亦思维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义。”因为般若波罗蜜的真实含义就是便智双运,里面虽然用“空性”的名称代替,实际上它的含义就是便智双运,所以用便智双运来遣除一切违缘,它是一种代表。
我们观皈依境也同样一个道理,上师所作的每一个相都代表着一个意思,因此上师所坐的莲花和日月,代表方便和智慧无二的意思。密法就是这么一个代表性的,所以刚入门者,如果很多很多地方并不懂,仅仅站在自己所了解的立场之中去判断一切,就会闹出很多很多笑话,甚至对各式各样的境产生极大的诽谤等等。
像往昔,密法很多很多形象在共同者面前称之为秘密,不是说有一个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需要秘密,而是对共同者来说,像这样的表示法他并不懂,不懂的时候,他会产生很多很多不好的思想,因此会造极大的罪业。所以像往昔的话,密法不宜在没智慧者面前呈现。
就像刚刚我们所说的,莲花和日月,在以前我们感觉当中,可能就是为了显示他的威力,要不是一种庄严,下面有个莲花,上面有个日月,就代表着他很伟大。实际上,它是一个圆满的标志,方便和智慧还是代表心性。
【有寂无二跏趺坐】
“跏趺坐”是什么意思呢?轮回和涅槃没有区别的意思。在心性当中,没有一个轮回过失,也没有一个涅槃功德,它本来就是平等的。所以上师以这样的姿势坐着,代笔着轮回和涅槃没有区别的一种表相。
【双手执持休息印】
两个手放在两个膝盖之上,就叫双手执持休息印。
【身着三乘三袈裟】
代表着三身圆满的标志,法报化三身圆满的标志。
【三部圆满通人冠】
上师的头顶上带着个红红的尖帽子,代表着什么呢?是三部圆满的一种表示。三部指的是:事部、行部、瑜伽部。
【尊身梵顶五光中】
“尊身”指的是上师本尊的身体在他的梵顶五光之中。
【大圣根曲列邓尊】
“根曲列邓”是喇嘛仁波切的上师昌根阿瑞的法名。
【双手铃杵报身相】
报身的形象是手里持着铃和杵,这是上师的根本上师相。
【复上法身普贤佛】
上面有法身普贤王如来佛父佛母。
【周匝持明海会众】
周围围绕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空明无执中安住】
在执受空性当中,明了呈现这样光明境相,两者分不开之中如如安住。这就是皈依境。
但这个皈依境,我们刚刚已经说过,现前也能请得到这样的唐卡,平常在上面多去看看,多去看看。当对唐卡这样的皈依境有很好的认识以后,照着皈依境的方式去观,后面观的过程中就会观得越来越清晰。当然有时候会感觉到有些模糊,有时候感觉到会好一些,但我们都是初学者,都需要一个修炼的过程、调伏之过程。
想想历代传承祖师一辈子都在修学,第一天就能修得很圆满的话,就用不着修那么长的时间,这充分地告诉我们后一代弟子修行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前面可能在修的过程中,有时会好一点,有时会差一些,只要不间断地修着走,后面就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圆满,但这也是不久的将来会产生的功德。
在观皈依境的时候,也不要过于太紧张,观得出来、观不出来,都紧紧地想着一个皈依境,我想这个观的时间不会很长的,过一阵时间就会感觉到身体很疲劳,并且观的过程中很容易一瞬间忘失皈依境,就不是那么很清晰。第一次打坐期间,过于太松缓的话,皈依境永远观得不是很清楚。所以要去寻找一个不紧不松的状态当中观出皈依境,这需要一段时间去修炼。这以上是皈依境,皈依境观完以后,下面开始做七支供。
积资净障七支供
【啊!】
如同上面所讲解的,在自然状态之中。我先从字面上面做个解释,因为我们刚刚是站在密相上师瑜伽之中,无论是观皈依境也是如是观想,下面七支供也是这么做的。先从密相的角度,也就是心性的角度讲解七支供,后面从共同如何观照的方式,我们再讲一遍。
【顶礼识聚自解脱】
顶礼,有外相顶礼、内相顶礼和密相顶礼三种顶礼。在《大圆满直视本性论》当中说:“啊!本基解脱大圆满,离作敬行而顶礼。”真正大圆满的顶礼,完全超越姿势的顶礼,“离作敬行而顶礼”,就是远离做一种敬行、五体投地的敬行而作顶礼,指的是什么呢?在境心分不开的状态当中,以及在执受本体当中,一切妄念自地消尽为真正的顶礼,就像刚刚所说的“顶礼识聚自然解脱”。“识聚”指的是各式各样的一切妄想,自然解脱就叫顶礼,这叫密相顶礼。
以前我们不懂,认为顶礼可能仅仅是五体投地之敬行——两手合掌,跪下去的时候额头、两个手、两个膝盖在地上,五体投地就叫顶礼,这个一天要做多少多少遍。这么做的真正目的也是为了清净自己的内心而达到心性。但是真正心性顶礼怎么顶礼呢?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何时已达到识聚自解脱的时候,它就是真正的顶礼,就要达到这个顶礼。
我们当今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修加行呢?我们在修加行,但我们修的加行比前行加行更高一层,叫内相加行。怎么修呢?因为五体投地之敬行,一切相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我们现前直接在调根本法,调伏内心,在境心分不开状态当中,它本来就叫顶礼,这个顶礼比前面五体投地的功德还高一层,叫内相顶礼。
所以我们平常永远没有离开过修加行,天天都在修加行。但我们所修学的加行可能比前面更高一层,无论是从理解,还是运用等多方面都高一层。若是真正能达到刚刚所说的“识聚自解脱”的话,这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它就是真正佛的密意。这就叫“顶礼识聚自解脱”。
如是宣讲的真正目的在于何处呢?以前我们对佛教名词的理解是很局限性的,比如顶礼,认为去磕个头才叫顶礼,今天逐渐开始认清到,磕头只是叫外相顶礼,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内相和密相。若是内相遵照上师瑜伽的修学方式去做的话,目的也是为了赤裸心性,当然赤裸心性来得更快。若是具有密相顶礼的话,它就是佛的功德、佛的密意,当然不需要再去创造什么,你已经成就了。
【奉献等净万物供】
前面是顶礼,第二个是供养。
密法在讲六别法的时候,第三个刹那差异分别之时,当时认识到本基而成办解脱。以前很多不懂的人,说其他教派必须在多少劫积累资粮才能成办福慧双运达到二身之境界,因此认为密宗在一瞬间积累一切资粮成办解脱是不如法的。这是因为他并没有真正知道什么叫积累资粮方式。
刚刚所说的就是这个,密法没有讲解“不需要积累就可以成办解脱”,密法还是一样讲解积资净障,但是积资净障的方式就不一样了。像下乘派的话,以福德资粮来成办智慧资粮,最终达到福慧双运而成办二身之境界。密法在一瞬间当中树立福慧双运,就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执受的本体就叫智慧资粮,眼前呈现一切之相,无论是真实有,还是意供等一系列,均变成供养的时候,这时候供品已变成无尽,因为完全不是在意识操作之中,所以一切都变成无量了。由于这个无量供养,一瞬间可以达到二身境界的缘故就在此上,就是由于前者执受本体的原因。
我们平常即便供多少、意供多少,比如说真实供,我今天有买多少?意供,心里想多少?又能想多少呢?若能执受本体,这时候妙力起现一切之相,一切均变成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这个就变成无量之供养。下乘派依靠真实供和意供,于三大阿僧祇劫甚至更长时间做的供养,密法在一瞬间能圆满的原因就在此上。今天我们也要赤裸心性,在供养方面就应该做到这样去供。在执受本体当中,妙力起现一切之相,两者分不开状态当中如如安住,以这个福慧资粮双运,积累的功德可不是一点点哪!“奉献等净万物供”,这时候没有一个不供者。
我们说心的量很大,虽然心的量很大,但还是有一个叫“量”,若是能执受本体的话,这时候妙力起现一切之相真是无尽的,这个我相信慢慢往这方面去发展,就知道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何处。所以我们现前也是在供曼茶,天天都在做供曼茶,但我们所做的供养可不是一点点,可不是几百斤大米,也不是心里想出来的多少多少,这个功德可就大了。这是第二,供养。
第三是忏悔。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今天要忏悔。怎么忏悔呢?
【罪堕无为法中忏】
有为法,我们前面观过智慧尊,自己成为誓言者,就遵照前行的要点、这个仪轨的要点如是作观想,清净自己的业障。
无为法指的是什么?心性完全超越时间的局限和意识局限,在执受本体、如如不动当中,一切业障没有一个不忏悔者,这就叫“无为法中忏”,在见解当中忏悔一切罪过。所以这个清净业障,金刚萨埵修法当然没得说的,金刚萨埵有显现金刚萨埵、智慧金刚萨埵和禅定金刚萨埵,智慧金刚萨埵要是真正能赤裸的话,还有一个剩余的罪业吗?当然不会。所以我们在修七支供以及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就是在一瞬间当中清净一切罪业,在做这样一个加行,意义非常广大!
【随喜普现自解脱】
我们平常随喜他人所做的一切功德,不作嫉妒而随喜他人功德。那今天这个随喜,由于在执受本体当中,眼前呈现之相,无不时时在解脱之中,这个随喜不需要再对某一件事情起个念、对它产生一种兴趣。也就是说,在执受本体当中,没有一个法不在随喜当中,这个随喜功德又有多大呢?
【祈转无言说法轮】
“祈转无言说法轮”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在执受本体当中。本体叫什么?叫心印传承。讲经不用口,也不做表示,心对心的方式所宣讲的法就叫无为法。祈请永转这个法轮,就是讲解心性之法轮。
可能很多会想:为什么我们还用言语去表达呢?因为对下等根机只能依靠这样的方式来传递。上等根机叫心印传承,讲经不用口,也不做表示。心性本来就不需要用言语表达,所以禅宗有一句话就叫“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密法就叫超越言语之见解,以及龙树菩萨在讲解果中观的时候说:“我没有丝毫之承许,所以我的见解是最清净的。”因为他已经从心识范围超越的缘故,而讲解见解有多么清净,就是指的这个。“祈转无言说法轮”指的就是这个,心性法轮,心对心的方式,还是在讲解心性。
【祈请永住超
我们通常祈请佛菩萨永不涅槃、长久住世。若是超越过去、现在、未来,在永恒不变的状态,就没有什么生死,没有什么变化。这个是什么?当然是心性,不在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当中。
【离意善根何所作】
指心性所作的一切善根。
【回向三界尽解脱】
这个回向不是我要把这个给谁,这时候已经达到悲空双运,三轮已经空了。就是所回向的对境、回向者和回向的功德,三者都在无缘当中也好,如如不动,就叫真实回向。
【愿诸获得大乐地】
这是个愿望。我们平常做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呢?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因此在上师前作顶礼;自己眼前所拥有的真实供以及意供,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之总集——上师面前作供养;无始以来至今所触犯的一切佛制定的戒律和自然罪,在上师面前作忏悔;他人所造的一切善行,不嫉妒而随喜他人的功德;祈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永转法轮、永不涅槃、长久住世;所具一切善业回向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成办解脱。从共同的角度,这就是七支供。这些稍微知道一些,对我们以下修学上师瑜伽起到很大的作用。
发起尊意
就是祈祷上师。
【嗟!】
指的是当你遭受一切痛苦的时候,呼叫上师的这么一个呼唤声,就叫“嗟”。
【三传总集上师尊,三根本海胜遍主,三信广大法性中,三门无别祈加持。】(三遍)
上师是三传总集,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和口耳传承的总集是上师。上师也是上师、本尊和护法三根本海的胜遍主。在净信、欲信和诚信三大法性之中,祈请上师为自己三门与上师的身语意三金刚无别作加持而祈祷。
我们在修上师瑜伽期间,到这个时候多念几遍,两手合掌,即“三传总集上师尊,三根本海胜遍主,三信广大法性中,三门无别祈加持。”多念几遍,直到内心当中生起一种很强大的信心,这时候再把心自然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从有相定开始入手。中途又产生重大妄念的时候,当然也可以作一些共同法,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等,又可以穿插继续祈祷上师:“三传总集上师尊,三根本海胜遍主,三信广大法性中,三门无别祈加持。”念诵几遍,直至内心当中生起一种无比的信心,这时候逐渐开始又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无论你当时见解在有相定还是无相定,从它开始着手。就这么又观、又止,又观、又止,这样去创造禅定,相信见解会迅速赤裸。
这个祈祷文意义非常广大,想想往昔历代传承祖师都是凭借对上师的信心、祈祷上师而得到加持。今天我们在实修过程中,祈祷可以多用用一些,无论在什么时候,多去做一些祈祷。尤其刚刚所说的,在修上师瑜伽期间,善巧运用要做得更圆满一点,不要变成一种定义,行不行都按照一种方式。
比如我们有时候虽然说观着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嗡啊吽班匝儿格热班玛思德吽”,有起心动念的时候观;感觉到稍微平静一点的时候又继续安住;又开始观……但也不要变成某一个特定的修学方式,要更善巧一点、灵活一些。有时候需要靠祈祷的时候,祈祷;有时候需要靠念诵的时候,念诵;有时候觉得共同前行的力量不足的时候,多修修共同前行。
这两天也有很多弟子说,我现前对上师瑜伽很感兴趣,我平常对加行也很感兴趣,我想两者同时进行,好不好?但是我这一段时间告诉所有弟子还是不要同时进行。不要同时进行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加行,当然我们依靠数字来圆满资粮,但是相对之间还是以数字为根本。正行上师瑜伽,主要是以资粮为根本,就像刚刚所说的,念诵恐怕念诵不了多少都有可能性,像刚刚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的时间可能会少。比如前一阵我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紧接着我开始祈祷上师,要不又开始观共同外前行,要依靠这样的方式来创造见解。这样一来,我一座期间念诵的数字本身就不是很多。
本质上一切都是清净业障、成办解脱,但是从显现上面,好像加行是以数字为主,修上师瑜伽是以见解为主。这样一来,你数字数字圆满不了,见解见解圆满不了。原因是,这个做一点、那个做一点,我们本身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尤其是加行拖延时间太长的话,到一定的时候,又会形成一定的违缘。比如一年、两年内能把加行修得完的话,我想你能克服一切困难,但拖延时间太长的时候,加行修到后期就觉得“算了,修不完,我开始修其他的法”等等,这也是一种违缘障碍。
从正行的角度来说,本身修行的时间就短暂,在短短的时间中,修一个质量很好的上师瑜伽出来,恐怕也不现实,因为你本来就没有时间。这样一来,咱们修加行的时候,就把所有时间集中到修加行之上,早日把加行修完,到时候再开始把身心完全投入修正行。
修正行的弟子们,现前就在修,所以我们要把身心完全投入正行,就遵照这段时间所讲解的方法去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当内心烦恼太沉重的时候,就像刚刚所说的,又开始做祈祷;又开始安住;又开始念诵、观皈依境;又开始安住;要不又开始观共同外前行,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等,我们下面还会讲解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等等运用方式,这些也可以在这上面穿插一些。目的就是为了什么呢?观察修能止息一切妄念,并且还能通达很多很多教法道理、通达很多很多佛法的理论,对此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依靠这样来创造安住修当中的见解赤裸。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在成办他的资粮,所以平常实修过程中尽可能这么做。
前面发起尊意、祈祷大概已经知道,这里面虽然写的是三遍,你就多念几遍,五遍、七遍、十遍,甚至十三遍、二十遍等等,这个怎么都可以,怎么都行。根据当时自己内心的信心来定夺,念诵越多,感觉到对上师的信心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强烈的话,多念诵几遍。但这也不是前面念诵一遍以后,后面紧接着就不做念诵,当然不是的,后面觉得还需要念诵的话,又开始念诵作祈祷。我们前两天说过,我们都是初行者,若是口中有个念诵的偈,那么这时候信心也跟随着它一起生起,觉得更容易一些,所以那时候有个念诵偈可能还会更好一点。
祈请成就
嗡啊吽!班匝儿格热班玛思德吽(尽力诵)
通达方便前面也做了很多,下面主要是善巧运用和认识智慧,都要运用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之中。
嗡啊吽!班匝儿格热班玛思德吽,它是心咒。可能很多人心目当中有这样一个疑问,我平常也在念诵我自己身边一些导师的上师瑜伽,他的心咒和这个心咒有些不同,为什么这个心咒和莲师心咒是一样的,其他心咒还有一些独特的词在里面呢?
因为以前上师在整这个上师瑜伽的时候,这个“嗡啊吽!班匝儿格热班玛思德吽”,从某一面做解释的话,“嗡”代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身金刚;“啊”表示诸佛菩萨的语金刚;“吽”表示诸佛菩萨的意金刚;“班匝”是本尊的意思;“格热”是上师的意思;“班玛”是莲花,即空行、护法的意思;“思德”是赐予共与不共同之悉地;“吽”是种子字。就是祈请身语意三金刚及三根本赐予共与不共同之悉地。上师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身语意三金刚以及三根本的总集,所以就是上师。上师说,他的法名再写在里面也没有多大的区别,因此就用莲花生大师的心咒作为他的心咒完全可以,是这么运用的。
平常我们在念诵其他导师的心咒当中,就会把他的法名用梵语写在上面,比如说我们上师的这个心咒的话,“祈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总集、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身语意三金刚及三根本总集妙音龙多加参赐予共与不共同之悉地”。单独的上师瑜伽,单独的上师的心咒应该是这样的,但这里头没加上法名,上师说,三根本和三金刚总集当中已经具备上师的真实意义,就不需要再加上他的法名,就是这个。我们平常在念诵过程中,就这么念诵:嗡啊吽!班匝儿格热班玛思德吽。念诵莲师心咒的过程中,必须念诵得标准一些,多学几遍,尤其第一次实修过程中,念诵时间可以长一些。
这段时间也有很多人说,他修得并不是那么很理想,每当在实修过程中,说“不会修行”,说“修不下去”等等。但这些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过于高攀的原因所致。什么叫高攀呢?因为我们前面的要求是,修行应该要做到什么呢?先从共同开始做起,就是我们现前能做得到的开始做起。
就是说,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的时候,我们要具备两个要点:一个是观察修,一个是安住修。先以观察修作为主,安住修作为次。主次要分开一些,根据个人当时的状态,把主次分开。如果不这么分开的话,第一时间,你把安住修作为主要、观察修作为次要的话,是做不到的,因为你没有这个见地啊。所以这时候我们把念诵和观想作为重点,安住的时间稍微短一些。
如果你觉得这个还做不了的话,是由于信心和精进度不够的原因所致,不是你不会修行,而是你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压根做不下去,无论你修什么法,恐怕都做不了。要不,只要信心具备的话,念诵是谁都能做得到的。当然在观的过程中会说“观想的皈依境不是那么很清楚”,但这也很正常。因为我们第一次修学,往昔并没有观过这样的皈依境,所以总觉得有些陌生,这倒很正常。什么事情都需要熟练,今天第一次不行,第二次、第三次,只要不间断地观着走,相信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你就会观得很清楚,就是这样。
但刚刚所说的,若再觉得修不下去的话,只能说你的业及烦恼沉重,尤其一方面是无知的原因,不懂怎么去修。但现前已经懂得,第一次修学过程中以观察修为主、安住修作为次要,平常修的时候,“嗡啊吽!班匝儿格热班玛思德吽”这一座当中念诵多一点,中途若是感觉到心稍微有一点清净、没有那么多起心动念的时候,把心稍微安住一些。又有太多的烦恼,妄念太多、昏沉太重的时候,又开始观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即便不是念诵莲师心咒,又开始祈祷上师,或者观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等等。
昨天已经讲过,虽然在《上师瑜伽导修文》当中也稍微有一些记载,但是这个文字稀少的缘故,我们内心当中无法仅凭这么几句话就生起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可能还需要阅读《普贤上师言教》等等,去多阅读一下。就这样按照止观交修的方法修学,意义非常非常广大。
今天我本来想不讲,休息休息。但后面又想,今天是国庆最后的一天,昨天已经讲了一天了,但紧接着以下还有七天的时间,有近六天的时间咱们就没什么课。这样一来,今天就咬咬牙,咱们聊聊天吧。
稍微聊点天,即便讲不了很多,这两天从各地地方过来的居士也多,所以聊一点天。但实际上这两天感冒太重的缘故,讲着讲着也挺累的。所以我们今天就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我想也不要紧,因为下面就要开始真正讲解上师瑜伽导修的精要部分,尤其在讲解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上面,要讲得细致一些。我这次也想多讲一点,尤其在调顺烦恼方便之上,应该讲得更细致一些,从见解方面印证也细致一点。
这段时间,很多人都想在导师身边问问自己的见解如何。即便不能即时在上师面前问,相信这一次我们以下印证见解能为你创造一个很好的条件,你自己就知道自己的见解到底有没有什么漏洞,还是一个完整的见解。所以当我身体好一点、稍微清醒一点的时候,咱们再讲着走吧,以上念诵仪轨及词句上面的解释,也就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今天已经迟了半个多小时,今天就早一点休息吧。这两天感冒的!这个感冒,真的,有时候像身体变成一座山一样的,中间有个小小的部分是我的区域,就在这里面说话一般。有时候身体又发胀,身体整个就像一座山一样,说出来的话就好像吼一声,整个宇宙都能听得见一般,可能都是一种感觉。感冒,又发烧,这样不舒服、那样不舒服,总之感觉挺不好的。所以我等一下又上去休息一下,再打打针等等,但主要是感冒,这两天感冒挺重的。
前两天我有这么一个想法,这两天也一直都在想,这七天的时间,我们这边的这些弟子为了遣除一切违缘,我们在念诵仪轨当中,狮面佛母,喇嘛仁波切作的“法性界之虚空中”那个四句偈加上“啊嘎萨玛ra匝……一切魔障及……玛ra呀炯炯、啰啰”,这个这两天一人就念一千遍,不需要拍掌,这个就不需要急躁,你自己平常在外面念诵期间念诵一千遍,对遣除一切违缘可能有很大的好处。
前两天一直有这种想法,就先想,算了吧,算了吧。但又想,有些念诵仪轨也可以作为一个护持,念诵一千遍对遣除自己一切违缘等等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这两天好像也有一个流行性感冒,天哪!这些感冒真难受,很不舒服。
下面我们就开始做回向。首先我们要知道回向的对境是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回向者是自己,回向的功德是过去、现在、未来所从事的一切善行,以及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和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和无始以来至今所自己拥有的身体以及一切资具,聚集在一起。
以此善根,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愿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也好、一切大德长久住世、永转法轮;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暂时心想事成,究竟都能成办解脱。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以及历代传承祖师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即如是回向,并集体念诵回向文。(略)


從我的iPhone傳送

自求多福,破除一切迷信的真言。

自求多福,破除一切迷信的真言。

南怀瑾先生 

佛学后来翻译命运叫做“业力”,这个业包括善、恶、无记。无记属于非善非恶、在好坏之间的莫名其妙的东西。这三种力量都属于业,佛家讲到业,讲到人为什么有命运,业包括了三世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也包括了十方无尽的空间。有人问业力是不是宿命论?对,宿命论是根据业力而来。站在宿命论的立场来讲,人生的命运都有一定。
很多人说学佛不应该相信宿命论,其实,宿命论也与佛法有关。命运是谁主使的?不是上帝,也不是阎王,也不是佛菩萨,是自己造成的,心造的。今生的果报是过去生的种子生现行,今生的生理行为及心理行为又变成来生的种子。所以说:“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命运就是业的道理。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不可抗拒,是莫名其妙来的,在中国文化里有一个代表名词叫做“命”。这是一个代号,抽象的,并不是说你生下来的八字就固定了一生,而是说,命是前生的业力带来的。研究唯识就了解,所谓种子生现行,就是命运的道理。命运可不可以转变呢?可以转变,我们自己可以控制,一切唯心,心的转变就可以转变命运。但是这个转变非常困难,要莫大的善行功德才能够转变得了。
一般人认为有一个不可知的力量做主,如上帝、佛、菩萨、阎王等,以为命运有鬼神做主。上古文化,老祖宗告诉我们是“无主宰”的,配合大家了解一切生命、天下、国家的大势命运是“无主宰、非自然”的唯心所造。因此要想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是靠他力,不是靠上帝、佛、菩萨,是靠自己“自求多福”,这是破除一切迷信的真言。


從我的iPhone傳送

父母未生我们以前,心究竟有没有?是找这个“心”!

父母未生我们以前,心究竟有没有?是找这个“心”!

南怀瑾先生

修行,菩萨要学五明之学(内明、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我叫它是生命的科学。利用物质向外在的物理世界去追求真理、求证它,这是自然科学的范畴。学佛这个生命的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是不用外面物理世界的东西,是要反转回来用自己本身的器官功能,用脑子回转来研究自己的脑子,心回转来找自己的心。

生命科学要反回来向自己的内心去求。譬如道家南宗的祖师张紫阳真人,道也通,佛也通,禅宗更高明,后来雍正选历代佛家道家有成就祖师的语录,就选了张紫阳。一般历史学者没有学过这个,说雍正想学长生不老所以修道,都没有弄懂。张紫阳真人关于参禅的经验,有一首偈子非常好:

心内观心觅本心,心心俱绝见真心。

真心明彻通三界,外道邪魔不敢侵。
“心内观心觅本心”,就是刚才讲的,要回转来找自己的心,内在观察自己的心。我们的思想、感觉都是心的作用,“心”不是心脏,这是个代名词,现在所谓讲感觉、知觉,归纳起来叫做“心”,是本来的功能。在父母没有生我们以前,也就是没有成胎以前,心究竟有没有?是找这个。这个心,不是西洋哲学讲的心,西洋哲学讲的心是佛学讲的第六意识作用,已经有脑筋了,脑子里思想的是第六意识,不是心的全体。“心内观心觅本心”,这个心是代表全体心。本来的心在哪里?就是原始的原始,没有脑子,没有身体,此心究竟存在哪里?
第二句话,“心心俱绝见真心”,内在一切思想、一切感觉、一切作用都休息、都清净下来了,心心俱绝,统统绝对清净了,每个妄心都停止了,感觉、知觉都休息了,才能见真心,就可以见到自己真正的根源、那个本心的功能。“真心明彻通三界”,找到了本心本性,悟到了根本,真的证道了,不是理论上到哦,要身心投进去求证到,就超越物理世界,超越三界之外。“外道邪魔不敢侵”,鬼也好、魔也好、神也好,都不敢碰你。张紫阳是佛道两家都通的、成就了的道家南宗的祖师之一,非常有名。
阅读


從我的iPhone傳送

宗萨钦哲仁波切:证悟到底是什么东西?

宗萨钦哲仁波切:证悟到底是什么东西?

养性读书会 



我们可能还会怀疑,如果既非快乐也非不快乐,那么这证悟到底是什么东西?证悟者如何显现,如何作用?发觉我们的佛性,是什么感受?

在佛教的典籍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通常都说这是超越我们的概念,无法以言语表达的。很多人误以为这是规避问题的狡猾答案。然而,事实上这就是答案。我们的逻辑、语汇和符号是如此地有限,连普通的舒解感觉都无法充分地表达了;何况是全然舒放的经验,更难用言语来表达给另一个人。如果量子物理学家对他们的理论都难用言语来表达,我们又怎么能冀望用词汇来述说证悟呢?受困于有限的逻辑和语言之中,同时又被情绪紧紧地控制着,在这种状态下,对于证悟,我们只能付诸想象。然而,勤奋努力加上推论逻辑,我们或可得到近似的答案,恰如你见到山顶有烟,就能推测应该有火一般。利用现有的能力,我们可以开始了解并接受,蔽障来自可以被操作的因缘,而且终究能被净除。想象没有染污情绪和负面性的状态,是了解证悟本性的第一步。

假设你现在正在头痛,你立即的愿望就是将它消除。这是可能的,因为你知道头痛不是你天生的一部分。接着你试图去了解为何头会痛——譬如说,缺乏睡眠。然后你用适当的疗法来去除头痛,诸如服用阿司匹林或倒下来睡个觉等等。

在瓦勒那西初次讲法时,悉达多就教导了这四个步骤,就是大家熟知的四圣谛:了知苦;抛弃苦之因;修息苦之道;了知苦可灭。有些人可能不懂为何悉达多需要指出“了知苦”。难道我们没有足够的智力知道自己在受苦吗?但只有痛苦在完全成熟的状态下,我们才认知到它是痛苦。对一个正在高高兴兴舔尝冰淇淋的人,很难让他相信他正在受苦。然后,他才想起了医生警告他要降低胆固醇和减轻体重的事。如果你能仔细探索这个状似愉快的经验,从他开始渴望吃一个冰淇淋,一直到他对肥胖和胆固醇的担心,你会发现他一直都处在焦虑之中。

我们能接受:对于像瞋恨这种情绪,如果用适当的方法对治,控制它一个下午是可能的,但是想象情绪能永久消失,心理上很难接受。然而,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局部消除嗔恨、基本上平和而宁静的人,那么我们就能进一步想象永远消除嗔恨的人。但超越了一切情绪的人如何举止?盲信的人可能会想象一位盘腿坐在云端的温驯老者;而怀疑主义者可能会想象这种人就如植物人一般,毫无反应而无聊至极——如果真有这种人存在的话。

纵然证悟状态无法言说,而证悟者又无法为凡夫心所认出,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问,悉达多是谁?他做了什么如此令人赞叹而伟大的事?他显现了什么不寻常的事迹?在佛教中,证悟者并不是由其超自然能力(如飞行),或某种身体特征(如第三眼)来断定的。虽然佛陀本人常被描述为庄严殊胜、身呈金色、手柔软、具帝王相,但这些形容主要对无知的土包子或像杰克一般的人才有吸引力。在严谨的佛教经典中,并不夸耀佛陀能飞翔以及显神通的事迹。事实上,在口传教法上,一再地告诫佛弟子不要被这些不重要的特质所迷惑。虽然他有这种特殊的能力,但从来不被认为这是他伟大的成就。他最伟大的成就是了知了实相,因为了知实相能让我们彻底从痛苦中解脱。这才是真正的奇迹。佛陀和我们看到一样的生老病死,但他致力于找寻其根本原因,这也是一个奇迹。他证得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是他究竟的胜利。他并非炫耀他打败了一个外在的敌人,而是发现了真正的敌人是攀缘于我执;而击败我执,比一切真实或想象的超自然能力,都是更大的奇迹。 虽然现今的科学家们认为他们发现了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悉达多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经得到同样的结论,而且没有任何研究基金或科学实验室,这也是一个奇迹。不像许多同一时代的人(或像今天我们许多人),逃不出靠外在赐予的恩宠才能解脱的这种想法,他发现了每一个众生其本性都是清净的。具备了这个理解,所有的众生都有能力自我解脱。证悟的佛陀并不就此终身退隐,他不顾教导与理解有多困难,反而以无比的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分享他突破的发现。他设计了具有百千万种方法的道路,从单纯的敬香、坐直、观呼吸等,一直到复杂的观想、禅定等方法。这才是他超凡的力量。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4年2月10日 星期六

倪海厦:所有长寿的人都有这种习惯

倪海厦:所有长寿的人都有这种习惯

大医精诚倪海厦 

粳米呢,过去来说就是硬的米,现在我们使用的大部分是糯米,能够补脾清肺,这个粳米这个我们在经方里面白虎汤里面我们会用到粳米,为什么用到粳米就是因为它能够补脾清肺它能够滋润的药,那越陈越好用陈米最好
性味诸位看甘凉得天地中和之气,色白入肺,能够和胃补中,清热除烦,能够煮汁止渴,所以在白虎汤里面我们会用到粳米来清热来补他的水的不足啊,所以你看看张文潜,他说粥呢,煮稀饭能够畅胃气,生津液,早上空腹吃最好,那你如果吃一般的糙米煮成的稀饭,再用红番薯乡下人很喜欢用这种番薯去煮。
红薯去煮稀饭那是这个好上加好。现在非常多的,我问了很多的高龄长寿的啊都是早上吃那个稀饭,红番薯煮的稀饭,这个真的是养生健康,养生又健康。
因为红番薯是地下的红色的,属于火和土中间的东西带着甜味红色的,红番薯比白番薯来的好,煮稀饭稀饭又是土啊,土就是甘味的甘凉的药,甘凉的这个食物,所以说一定可以把脾胃补的好。
为什么我讲到这些会要讲到稀饭,早餐你吃稀饭常年吃下来,对你的身体非常好,因为早上你刚起来的时候,清晨起来的时候是胃,7点到9点是胃气最旺的时候,这时候你吃下去对胃最好的东西,红番薯的稀饭,那是无孔不入,它能够透发到全身去,透发到全身,脾主肌肉,脏腑里面都有肌肉,所以能够散发到全身,最好最好的养生的东西哦。


從我的iPhone傳送

祖古乌金仁波切~秘密修持而不展现了悟

祖古乌金仁波切~秘密修持而不展现了悟

阿底宝藏 

我想要多跟你们说说我上师桑天·嘉措的故事,然而我所能联想到的,只有几则他外在生活的片段故事,我无法恰当地表述他内在禅定的觉知。他是位杰出的修行人,从未吹嘘过自己的成就次第,实际上,即使连一点暗示他都鲜少给予。相反地,他维持着秘密道,修持而不展现他的了悟,难得会有东西流露出来。
圆寂的前一年,他造访了一座小寺院,当时我大概廿五、六岁,担任他的侍者,跟着他一起去。“您何不在此处闭关呢?”我问道,“我将会服侍您的。”
“我最好回到我的隐修处。”桑天·嘉措答道:“在寺院里无法进行严格的闭关。”
那天晚上,我因为要离开而打包行李。本来躺下来准备睡觉,我们却开始谈起话来。我问了他一个接一个问题,而他说了一个接一个故事作为答复。
后来他告诉我说:“我八岁的时候,领受了大圆满无可超越见地的直指心性教授。我认出了心性,而从那时开始,我就持续而稳定地修持它。由于我坚定的典型‘土元素型’性格,我有了长足的进步(1)。虽然我的进展并非突飞猛进,不过也未见退步的情形,只是缓慢而稳定地开展。实际上,只有当我回顾过往,拿目前的进展跟过去几年相比时,才会发现到自己的转变。”
“你有时会听到瑜伽士在几个月内有了极大的进步,并非常快速地达致了悟。我必须承认,这从未在我身上发生过。然而,因为我从八岁起就持续不断地修持,你可以说现在我修持的程度已经相当不错了。”
“尽管如此,我仍然有个难题,即在入睡与真正睡着的短暂时间当中无法保持觉知。在这之间的短暂片刻,我的心失去了专注,觉醒的状态也暂时消失了。不过,一旦睡眠开始,觉醒状态又被认出了,并且整个晚上都能保持禅定。现在,唯一剩下的难关就是当我入睡之际的小间隙。”
“你是我唯一倾吐这件事的人。”他补充说道:“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即使有人问了,我一个字也不会说。”不知何时,我注意到拂晓已然来临,鸟儿也已经在外头引吭高歌了。我第一个念头是,我们都还没睡一下。然而桑天·嘉措却说:“没关系,就起床吧!每隔一阵子失眠一晚,不会造成多大差别。”
这是他少数几次分享他甚深经验的其中一次。除此之外,他几乎未曾谈到关于他自己了悟的事情。
不过,就在他圆寂前的那个冬天,我跟他谈了相当多话,偶尔,他会吐露一些关于他自己修持非比寻常的秘密。
有一天他告诉我:“我实在没有伟大的德行,除了我的散乱心已经消失无影之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可自吹自擂,忘却心性的倾向现在似乎已完全不存在于我的经验中了。”
不管堆积了多少工作,不管谁来见我,不管有多少人挤进我房间,清明的特质只会不断增长。我发现,当我一个人独处而手边没有工作、无所事事时,觉知的清晰度会有几分减退,但我并非处于散乱的状态中。然而,愈多人、愈忙碌、涉入愈多骚动中,我觉知的力量就愈增长。
“这只是你跟我之前的悄悄话,我确定我不会堕入地狱之中。”
桑天·嘉措随后又补充说:“我死了之后,毫无疑问地,人们将要求噶玛巴寻找我的祖古。不过请体谅,老实说我丝毫没有意愿要将我的名字贴在某人身上,彷如他是我的转世般。或许不管怎样,他们都会指定一个人,不过其实我已经和噶玛巴讨论过这件事了。”
“我在他上次造访康区期间,当你跟我两人都和他在一起时,我就告诉他:‘我是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了,人们会来向您请求辩识我的转世。不过,老实说,将不会有转世。我真正的转世祖古将是祖古·乌金,他会照料我的寺院。因此,请不要认证任何人当我的转世。’噶玛巴并未作答;他既即没有同意,也没有不同意。”
我知道这是我上师的心愿,因为我亲耳听见他这样说。就我个人来说,我不太喜欢听到任何关于这件事的讨论。回到他隐密的房间时,我告诉他:“您是教法之王(2),必须要找出您的转世以延续这个传承。从另一方面来说,我或许会云游四海,走过一处又一处不知名的地方,我绝对不会一直待在拉恰寺。当我听到您跟噶玛巴说的话,我感到相当不快乐,因为我不会待在康区,绝对不会。我百分之百确定我会到其他地方去!我想要去没有人听过我的地方。”
“谁知道呢?我们如意宝的慈悲与善巧让人意想不到。”桑天·嘉措答道:“不过有件事是确定的,仍然不会有任何直接的转世,因为我不希望那件事发生。另一方面来说,或许将会有个能利益佛法与众生的人出现,被冠上‘桑天嘉措的转世祖古’的称谓。”
1、一般会将一个人的个性与元素特质相提并论:土型的人稳定、水型的人有弹性、火型的人善变、风型的人敏捷,而空型的人具包容心。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4年2月9日 星期五

[修心七要-2-3] 修持世俗菩提心的正行:慈悲心的练习

[修心七要-2-3] 修持世俗菩提心的正行:慈悲心的练习

巴沃法影



恰卡瓦耶谢多杰根本颂

蒋贡康楚罗卓泰耶仁波切论释

第九世堪千创古仁波切讲述

堪布罗卓丹杰藏译中、审订





修心第二要:正行修习菩提心

两种菩提心的正确修持方法


修持世俗菩提心的正行:慈悲心的练习

接下来进入世俗菩提心的观修。世俗菩提心的观修,是帮助你建立一个基础,帮助你更容易了解什么是胜义菩提心。一般在胜义菩提心的观修之前,要累积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世俗都是虚幻的,一切世俗的相就跟梦中的景象是一样的,都不真实存在,只是相对性的存在而已。但是,世俗中也有好、坏的分别,也有善、恶的差别。我们活在这样一个世俗的显相当中,就必须取其中的好,舍弃其中的不好。取其中的好,指的就是要具备世俗菩提心。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要修世俗菩提心?很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在这样一个相对的世俗世界里面,总是会有很多的念头。但是,我们要有一个很重要、很好的念头,就是利他的念头。活在这个世间,利他的善心是片刻不能忘的!相反的,什么心是最不能有的呢?就是伤害他人的心,绝不能有,这是最不好的。

在世俗生活中,善心的特质就是对他人好之后,对方也会用这个好来对你或对其他人,这个好会产生力量,让世界也越来越好。这是善心的一个很特别的特质,非常重要!相对的,恶心也有这样的特质,它会让自己不好,也会让别人不好,一切越来越不好,那就是痛苦和轮回。所以,我们要修世俗菩提心。为什么要修世俗菩提心?因为它是很重要的善心,我们要不断培养善心,消除恶心。

世俗菩提心的观修,没有谈到万法的本质是空性的,没有谈到无我,也没有谈到一切如梦如幻。它相对谈到的是:有我、有他。在世俗的相对幻相中,世俗菩提心还告诉你有自、有他;有善、有恶;念头有好、有坏。世俗菩提心要把握住,是要有利他的心,要抓住好的部分,而在相对世界中不好的或者是恶念,要将它消除。

世俗菩提心修持的重点,就是要把握住你的善心,不断培养善心,消除恶心。透过善心的培养,就是修心。世俗菩提心的观修,要先从善心着手,就是从慈和悲开始,它包含了慈心和悲心。

“慈心”是你知道有更究竟的快乐,众生应该要得到这种究竟的快乐,你想要帮助他们认识、得到究竟的快乐,这就是慈心。“悲心”是你看到众生的苦,看到众生受苦时,你会强烈的生起,“唉!真是可怜!想要帮助他”的这种心。不管你做不做得到,是不是真的有机会帮助受苦的人,心中要有很强烈的心说:“我要帮助他。”我看到了他的苦,一定要帮助他从痛苦中出来,这就是悲心。

世俗菩提心就是不断练习慈心和悲心。看到众生的苦,你要消除他们的痛苦,生起悲心;看到究竟的快乐,你要帮助众生得到快乐,生起慈心。世俗菩提心的观修,就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培养你的善心,进而同时消除你的恶念、不好的心。这个方法就是“杂修二取舍”。

“杂修”就是要交替着去修“取”和“舍”。“取”的意思,是指他人痛苦要领受过来。“舍”的意思,是指把快乐、好的东西甚至财物分享出去,舍出去给一切的众生。“取”是把众生的不好取过来;“舍”是把我们的好给出去。

在世俗的世界里面,就会有我、有他;有妄念,就会有执着。“有我”是执着自己,“有他”是执着他人。执着自己就是觉得我最重要、我很好,因而生起强烈的我执。执着他人是指他人比我更重要,我们都是平等的,甚至他人是更重要的。执着有我,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过头了就不好了,以我为尊就是不好的。所以,“二取舍”的口诀就是提醒你,他人彼起你自己更加重要,你要不断练习“取”与“舍”的修持。

他人的不好我来领受——取,把自己的好给他人——舍,这样“二取舍”的实际观修方法,就是透过呼吸、透过风息来修持,这就是“彼二乘风息”。取舍也称为施受法,首先要观想众生都在你的前方,要清楚的知道我在这里,众生在前方。

接着,要开始觉知你的呼吸,呼吸要保持自然,呼出去的时候,要观想自己一切的好、一切的善、功德,甚至一些的财物,都随着你的气息呼出去,像白光一样遍满照射到前方一切的虚空,前方的众生也得到了这样的善与白光的利益。接着在吸气的时候,要观想众生不好的、痛苦的、他们的逆缘、障碍,都像黑烟一样,他们所有问题被你吸进来,都消除了。这种施受法的修持并没有太复杂,就是如此随着呼吸去观修。

很多人会觉得把别人的不好吸进来,把我的好给出去,万一真的别人的痛苦都跑到自己身上来,那不就太惨了!如果你不了解这样修持的原因,是真的会害怕的,但其实你完全不用担心这样的事会真的发生。如果你知道因果业报的道理,就会知道众生的业或痛苦,是不可能透过吸气就吸过来给你;你的好,也不可能真的透过呼出去就给别人。为什么?因为苦乐的果要有因,自己造了那样的因,才会有那样的果;如果你没有造苦乐的因,就不会有苦乐的果。换句话说,别人的苦,不可能因为你的呼吸而吸进来;你的乐,也不会因为你的呼气而给出去。

那么,既然呼吸不会真的造成别人的苦乐,为什么还要修持施受法呢?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本来修持施受法的目的,就不是真的要把别人的痛苦拿过来,把你的快乐给出去。修持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你对自己的执着。

透过施受法的练习,你学习放下自己执着的东西,学习放下你自己。透过吸气的观想,让你能更关心众生的苦,让你能有更多爱他人的心、执着他人的心,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世俗菩提心的观修,就是让你练习放下自己,多去关心别人,让你的善心越来越强。透过不断地练习,自己内心善的力量越来越强后,你会发现别人也能感受得到,就能真的利益到别人,这个才是观修最主要的目的。

但是,透过把别人的逆缘、障碍吸进来这样的观想,对有些人来说,还是会有一点害怕,心中还是会不安。为了消除你的妄念与不安,你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观想,就是呼气出去的时候,也把一切都呼出去了。吸气时,可以观想自己的我执,就像一个小小的东西在心中,被吸进来的黑烟、痛苦给打散了。你的我执本来可能是一团很厚重的东西,但透过吸进来的黑烟、不好的东西,让我执融化了、消除了。以这种方式观想,你可能就比较不会担心真的把别人的恶业、痛苦吸到自己身上了。

“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就是世俗菩提心的正行观修方法。慈悲心就是透过这种方式不断去练习的。在正行“座上”的观修世俗菩提心之后,下座的生活中,“座间”又该怎么修持呢?方法就是“三境毒善根”,意思是有三种对境,会让你生起三毒烦恼,但是透过转化、祈愿,能将三毒转变成善根。当我们在生活中要培养善心时,会遇到很多让你或他人生起贪心的对镜、嗔心的对境,或是愚痴的对境,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这时候的修持就是祈愿。你要祈愿:希望自他都能够断除恶念,具备善念,要发愿祝福自他都能够脱离三毒烦恼,不再生起这样的烦恼。透过祈愿,就是在累积善根,让三毒能转化成为三种善根。

“诸威仪持颂”的意思和“三境毒善根”类似,都是培养善心的方法。“诸威仪”是做任何事,包括行、住、坐、卧时,都要持颂。“持颂”的意思就是要祈愿,祈愿什么呢?祝福。举例来说,当你看到别人的好,别人的善心时,你要持颂祝福他:希望他永远不离他的善心,希望他永远都能够保持这样的善心。只要在生活中看到他人之善,你就要这样持颂祝福。同样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在受苦,生起烦恼时,这时候你也有要持颂祝福他:希望他能够远离痛苦,能够远离烦恼,不再受这样的苦痛。“诸威仪持颂”就是生活中不论看到好的、坏的,都要持诵祝福,祝福好的能够越来越好,坏的能够消除。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菩提心的人,没办法一下子就做到把我的好给别人,把别人不好的吸过来,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如果你对这种无法做到的情况,会觉得有压力,这时候就要“取次从自起”,要一步一步来,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都给了,也不要一下子把别人不好的都领受过来。要有次第、慢慢的,从你能够做到的开始去做。如果你觉得没办法一下子给太多,那就先给一点点;如果你觉得把别人的苦全吸进来太恐怖了,那就先吸进来小小的苦。要有次第的从你能力所及的地方开始去做。

以对境来说,刚开始你也没办法做到把讨厌的人的痛苦吸进来,把自己好的给讨厌的人,但是,你可以先从你的父母、好朋友开始,把他们的痛苦领受过来,把你的好给他们,这样去观修就会变得容易了。这就是“取次从自起”。先从自己做得到的、能力所及的,次第的去观修,再让善心慢慢的能够扩及到你不喜欢的人。

从“取次从自起”的另外一个层面来看,“自”是指要先从自己开始,要珍惜自己的事物。譬如你的衣服、食物、房子等,不要一下子就全给出去,而是先好好的珍惜自己的东西。从食物来看,如果你先从珍惜你所拥有的开始,感恩你所拥有的,你会发现食物吃起来、喝起来,就特别有味道。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才可能给予别人。要从小的东西开始给予别人,再到把很多给予别人,最后,你也可以给你讨厌的人。这是“取次从自起”的另一层意思。


问与答




问:请问什么是“末那识”?


答:“末那识”是梵文,意思是第七识,中文译为“烦恼意”或“烦恼识”,它是指很细微的我执。一般来说我执可以分为两种,比较强烈的是第六识,很细微的是第七识。经典里形容的末那识不是不善的、不是恶的,但它会障碍我们最终的解脱,所以想要解脱还是必需断除最终细微的我执。


问:听说有第八阿赖耶识,是不是一定要通过止观禅修才可以看到?生活当中会有感受到吗?


答:第八阿赖耶识都在,是因为我们都没有注意到。如果你注意到它的话,就称为第八阿赖耶识,指的就是你的心的一种延续状态。尤其当你在比较安静,妄念稍微止息,没有那么多胡思乱想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自己的心,有一种很细微的延续性。它并没有让你昏过去,而是让你能够觉知有一种很细微的、恒常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心识。你慢慢这样去看,会发现:“喔!这个就是。”慢慢去看,你就会知道的。


问:能否再进一步解释止观的空性? 


答:安住在阿赖耶识中,一种是“止”,一种是“观”。“止”是安住在没有太多念头的状态中,但如果你对心识有体悟,也就是说你体悟到心性的自性是空、本质是明等特质,当下的安住就是“观”。但这里的安住在阿赖耶识跟唯识宗指的不同,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真实存在的,这里的“道体住赖耶”,是要真正了解阿赖耶的本质是空、自性是明,连阿赖耶本身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而这时的安住也叫明空不二。


问:阿赖耶识清净以后,不是称为如来藏吗?


答:是的!可以这么说。如果你能够安住在所谓的“道体住赖耶”,进入到“观”的部分,就是认识到它的自性本质是空的时候,等于就是安住在如来藏,也就是认识了如来藏。中文说第八阿赖耶识,这时梵文翻译过来的,其实它也称为“藏识阿赖耶”。


问:请问如何以慈悲心对待不喜欢的人?


答:所以说“取次从自起”很重要。不要从自己不喜欢的人开始,因为这不太容易,要先从自己喜欢的人开始练习给予、开始练习承担他们的苦。慢慢的,遇到不喜欢的人也才能做到给予与承担。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只要是人都很讨厌,那也没什么关系,就先从珍惜自己的东西开始,不一定要马上从人开始练习给予与承担。


從我的iPhone傳送

如何理解:脾升胃降

如何理解:脾升胃降

艾御享堂 

一、概论脾升胃降得平衡,脾胃升降是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则健,胃降则和。只有二者功能协调,才能保证我们所食所饮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无论脾胃升降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消化吸收乃至全身的病变。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个气是什么?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像我们说的元气就是气中最重要的一种。气的运动在中医里我们称之为“气机”。在人体内部,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说,营卫的运行、经络的贯通、清浊的泌别、津液的输布,无不以升降形式在运动。气的这种升降运动是我们生命活动的根本,这种运动一旦被停止,我们的生命也就终结了。气机升降运动体现在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取营养、排出所弃,各脏腑组织在这种运动中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活动。而且各脏腑组织之间气机升降又相互配合、相互联系,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出入不已、升降不止,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升降运动维护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使生命活动按正常顺序运行。


脾胃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其升降运动构成了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我们知道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这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呢?就是靠脾升胃降来完成的。脾气上升,不仅可以帮助胃进一步消化,而且能吸收、转输水谷的精微和水液;同时还能统摄、升提内脏,不使下陷,以保持诸脏各安其位。胃气下降,不仅能使饮食得以下行,而且能将初步消化后的水谷精微物质移交小肠而供给脾以运化转输,上奉于心肺,布散周身;心、肺、肝、肾都依赖其水谷之精气以供养。因此,我们说胃气宜降不宜升,脾气宜升不宜降,这一过程既受纳又排泄,一升一降,升降相宜,互为因果,以取得相对的平衡与协调,使得人体气机生生不息。清代的名医唐笠山如是说:“治脾胃之法,莫精乎升降。”善治脾胃病的医生,都会注意脾胃升降气机的调治,升降通顺,则疾病自然就治愈了。一旦气机紊乱,脾气该升不升,胃气该降不降,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脾以升为和,如果不升反降,这在中医里我们称之为“脾气下陷”。因为脾位于中焦,根据五脏配五方的理论,脾属中央,所以脾气又称为中气,脾气下陷也叫中气下陷。脾气虚弱,气不升反而往下来,人的清阳之气不能上煦于头,就会出现不爱说话、脸色苍白、头晕的现象;中气不足,脾的运化功能失职,就会表现为不爱吃东西,即使吃了也会腹胀。此外,中气下陷,无力升举,就经常会出现腹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病症。

胃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反升,这在中医里叫胃气上逆,这时人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打嗝)等症状。去年,我治疗了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她伴有间断性呕吐3年多的时间,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发作,而且一发作就是十多天,有时还伴有头晕、无力、口干等症状。多次求医无果。我发现她的脸苍白且没有光泽,舌红少苔,脉细数。我为其进行了多方面的诊断,后发现她这是肝气犯胃,导致胃失和降所致。

后采用疏肝和胃、降逆止呕的方法,终于治好了她的病。一番感激自是不必言说,我再次强调她一定要保持好心情,且不可再伤肝伤神了,否则再好的药也治不好心病。平时还要多按摩足三里穴,中脘穴等,以强胃健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只有二者的功能协调才能保证我们所吃的东西能够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因此,维持脾升胃降的正常功能,在调理消化系统以及全身各系统病症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脏腑升降的理论机制(一)脾胃是升降的轴心
吴达说:“脾为阴土而升于阳,胃为阳土而降于阴,土位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而升降的权衡又在中气,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气之右转,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轮转,中气败则四象失其所行,因脾郁而胃逆也”。罗谦甫亦说:“人身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又必赖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若脾胃之气一伤,则四脏皆失其所”。可见脏腑升降的轴心在于脾胃,脾胃为人体精气的生化之源。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无不仰仗脾胃输布精气以充养。虽然其枢转有赖肝肺之升降,而脾胃本身之升降才是最主要的。前人之所说“脾胃为后天之本”“土为万物之母”,即从脏腑升降脾胃起轴心作用而论的。

关于脾胃升降的病理机制,《金匮》记载:“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汤主之”这是脾胃失其升降之机,饮浊得以凝聚成形的例症。仲景治以枳实汤,调其升降,斡其气机。使“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叶氏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以降则和。大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华云岫归纳叶氏脾胃论述:“脾胃之病,当祥辨其升降二字,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不下陷而但不健运亦病,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而但不通降亦病矣”。脾胃生理功能的特点在于升清降浊,脾输精于上,清之升也;胃传糟粕于下,浊之降也。《内经》“青气在下则生飱泄”,为脾气下陷之证。“浊气在上则生膹胀”为胃气上逆之证。当升者降,当降者升,是为“阴阳反作”之病。

(二)肝肺是升降的轮转
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肝之升也,遂其生发之令。肺之降也,行其收敛之权。人身精气的生化虽以脾胃为泉源,而输布流行却以肝肺为枢转。肝气主升,把精气上输头身及上窍,肺气主降,把精气下达于脏腑及筋骨,这样才使气血流行,脏腑安和。肺肝两脏,相互制约,左升右降,合乎自然。惟肝性刚而易动易升,肺脏娇而易闭易郁,因而常造成“肝升太过肺降无权”以致升降失调,枢机窒塞的病理机制。

肝喜条达,肺喜舒宣而主气机,最怕邪郁,郁则气滞。如六淫外侵则肺气郁闭而治节不伸,七情内扰则肝气拂逆而生机不畅,外感内伤足以影响肝肺之升降而使气机郁遏。王孟英以肝肺为外感内伤病审证求因的纲领:“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肝气一逆,则诸气皆逆;治节不行,则一身之气皆滞。尝谓“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衍滞。设知此义,则平易之药,清淡之方,每可以愈重症”。

在肝升肺降之中,肝升是主要的。由于肝性刚急主动主升。在病理过程中先是“肝升太过”以致“肺降无权”。所谓“肝阳上浮则肺气不降”,“风阳浮则治节横斜”,由于“左强右弱”-“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导致有升无降,或升降失调的病态。内伤杂病之繁莫如肝病为最。犯上则为喘,侮中则为呕为胀,乘下则为闭为淋。此以魏玉璜之以“肝为万病之贼”,张鲁峰以“五脏之贼”诚以肝木犹龙,变化莫测,肝脏之病较他脏为多之故。在肝病中以“犯中克土”为多见,犯胃则恶心干呕,脘痞不食,吐酸延末;克脾则腹胀便溏或不爽,肢冷肌麻。细分又有“肝乘脾”与胆乘胃之别,“乙木乘阴土”证见两胁满痛,少腹墜胀,立则剧而卧则舒,为肝气上逆,脾气下陷之证,法当“疏木培土”,如逍遥散。“甲木乘阳土”证见脘痛呕吐,心中痛热,气上冲心,不饥便秘,为胆火上升,胃气不降之病机,法当泻木安胃,如乌梅丸。肝脾胆胃升降失调而出现的病机是复杂的,然而不出“肝木不升则克脾土,胆木不降则克胃土”这一规律。这里可以看出,胆随肝逆,肝胆上升在内科的某些病中起着主导作用。

有肝升肺降的两方面,不应忽视“肺主治节”“肺主清肃”即“肺降”这一方面在某一些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肝木之所以得横逆因“金不制木,木不所畏也”。设肺金清肃之令得行,肝木相安无扰。季楚重指出肺在升降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时说:“清浊升降,皆出于肺,使太阴失治节之令,不仅生气不升,即收气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郁成矣。故经云:太阴不收,肺气焦满,诸气墳郁,皆属于肺…在肺不主降的病理过程中情况亦是复杂的,诸如:肝胆逆生之火,胃腑逗留之浊,枢机壅遏之热,水饮凝滞之痰,均蜂起而作难,致病变百出。正如王氏指出的:肺即不主清肃,一身之气皆失其顺降之机。针对这样的复杂情况,王氏给出“清肃肺胃,平泻肝胆”的综合措施。

(三)心肾是升降的根本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水火是阴阳的征兆,“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是阴阳的动作,因此说“造化之机,水火而已”;“死生之机,升降而已”。心主火而肾主水,脏腑升降以心肾为根本。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从其生理作用与病理转归来看,以心肾二脏为重要脏器。心为君主之官,肾是先天之本,其在生理上的作用可知:心不受邪,受邪则死;肾不可伤,受伤则危。说明其在病理转归上的重要作用。其所以然,是因为心肾二脏分寓水火,判别阴阳之故。水升火降,关系人的生命寿夭,这不能说不是根本问题,如“水火相济,则能生物”;“水火不离,分离则死”。张景岳曰:“火性本热,使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亡阴,而万物焦枯矣。水性本寒,使水中无火,其寒必盛,寒盛则亡阳,而万物寂灭矣”。这是水火关系人的生死问题。又如“水火交,永不老”;“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奉其人夭”。肾水足则阴精上奉,水足制火,此阴精所奉而令人寿延也。肾水亏则心火独炽,火来侮水,此阳精所降而令人寿夭也”。这是水火关系人的寿夭问题。

水火升降的机制是微妙的。心本火脏在而火中有水,所谓“离中偶画生阴”;肾本水脏而水中有火,所谓“坎中奇画生阳”。火为水之主,故心气日欲下交;水即火之源,故肾气日欲上升。是以“水不升为病,调肾之阳,阳气足,水气随之而升;火不降为病,滋肾之阴,阴气足,火气随之而降”。这就是水得火而升,火得水而降的道理。一般情况下“火宜在下,水宜在上,交则既济,不交为未济”。其病理现象即为“心肾不交”或“水或火偏胜”。例如:消渴证不交,火之胜也;水气病不交,水偏胜也。推而广之,少阴病之心中烦,不得卧,火偏胜也,故用黄连阿胶汤泻心火而滋肾水,使心肾交而烦解寐至;少阴病之脉微细,但欲寐,水偏胜也,故用真武、四逆之辈而奋心阳降肾浊,使心肾交而脉起疲振。其它如交泰丸用治失眠、磁朱丸之用治内障,均从心肾着眼为交通心肾,调济水火的著名方济。即《灵枢》的半夏秫米汤用治“胃不和则卧不安”,其所谓通其阴阳者,亦无非水饮痰浊阻滞中焦,而激浊扬清,为心肾交通开避道路。或问:半夏秫米汤,明为治胃,何关乎心肾?不知心肾交通以脾胃为枢纽,试观磁朱丸中用一味神曲作为“黄婆媒介”(黄婆即脾胃)者其义可见。

在恶寒发热的病象中,有涉及其根本的即关乎心火与肾水。虞天明曰:“阳虚者,心经元阳虚也,其病多恶寒,责其无火也。阴虚者,肾之真阴虚也,其病多发热,责其无水也”。其根本治疗应采王太仆提出的:“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肾为水之主,心为火之源,故取心者,不必剂以热,但益其阳;取肾者,不必剂以寒,但强肾之阴。自张景岳等提出命门水火为真阴真阳之后,把王氏“壮水益火”之论不是分属心肾而是统归命、肾的另一含义了。冯楚瞻曰:“要知平人而至于病,必由于水火二家先病,小病或由于气血之偏,大病必由于水火之害”。

心肾水火升降和其它脏器的关系,如娱东阳说:“坎水温升,则肝木舒其疏泄之性;离火清降,则肺金行其收敛之政”。肝木得肾水滋荣,才得遂其升发疏泄之性;肺金无心火的克制,才得行其清洗收敛之令,这是可以理解的。又如何伯斋说:“人之脏腑以脾胃为主,盖人之饮食皆入于胃,而运行于脾,犹地之有土也,然脾胃能化物与否?实由水火之二气,非独脾胃之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化物,乃生诸病”。脾胃得水火的调节才能腐熟水谷,变化精微,如果水火不调过燥过湿,不仅不能化物,还能变生诸病。水火的根源在心肾,水火的调济在相交。心肾交,水火既济,又不仅脾胃得以生化,五脏六腑亦无不赖以安和。三、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调理升降气机,是调理五脏六腑疾病的一大法则。而调理气机关键在调理三焦。其理如余在《杂病纲要》中所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为水谷之道,属性从上、中、下焦统属的脏腑确定。主升降出入,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司决渎,主行气。据现今研究,三焦不畅,气滞血阻,气肿、血肿、出血;情志抑郁、胸闷、失眠、头痛;胸腹胀满,痰肿;小水不利、隆闭、昏迷......可涉及到三焦统属的脏腑出现的症候,故有“善治三焦可愈百病”之说。三焦主病涉及到五脏六腑、水液代谢至今仍需深研。善治三焦可愈百病,是以十一脏取决于决渎也。治三焦关键是通调三焦使气血通调,十一脏功能恢复,抵抗疾病的功能增强,故可愈百病,而治三焦通调气的升降为首要,气为血之帅,气通则血也随之调顺,气血顺则十一脏的功能方可正常。现收集专主升降的方剂:

1、柴胡、升麻、人参、当归、枳壳、陈皮。
2、柴胡、升麻、白术、获苓、陈皮、枳壳。柴、升与陈、枳之间添加各脏的药物,可调各脏腑。李东垣构方善用此法。
3、白僵蚕、蝉衣、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此亦升降也,其意与1理一致。此方由杨栗山所创,取其清热解毒攻下逐秽,以降阴中之浊阴矣。
4、白僵蚕、蝉衣、片姜黄、天竺黄、远志、合欢花 具有调理气机紊乱,升降失常的功能。肝胆火旺加柴胡、黄芩、川楝子、山栀、龙胆草;心肝火旺肾阴不足加黄芩、白芍、炒枣仁、夜交藤;心胆虚怯加竹茹、枳实、半夏、获苓、郁金、浮小麦;阳明燥结加大黄、杏仁、桔梗;胃不和加神曲、莱菔子、连翘、陈皮。
5、白僵蚕、蝉衣、姜黄、大黄、苍耳子、羌活、细辛、川芎、赤芍;4、5两方可能是3方的加减,都具有升降气机的作用,用于耳聋、喉痹、沙哑、鼻渊等。

病例1: 李某某,女,46岁,干部。面色苍白,乏力,纳差。后得一怪症,看书报只能垂目阅之,不能仰视。经西医诊断为;玻璃体混浊,用药多种未能收效。脉虚弱 舌质淡白 时愚正读《续名医类案》,知此中气不足,清阳不能上举所致。愚用李东垣方,调整脾阳升降之方:人参12克、灸甘草10克、当归12克、升麻15克、柴胡12克、陈皮10克、黄芪18克、白术15克、枳彀10克、生姜二片,为基本方加减,前后服百余剂,视力恢复正常,人也吃胖。

病例2:黄某某,男,幼童,关帝山林区黄技术员之子。三十多年前,患儿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省城大医院久治不愈,经友人介绍就诊,愚先用调整脾阳方加减,服至卅多剂,诸症皆失,后嘱服人参归脾丸,服廿多盒,化验检查正常。那时木材供应紧张,黄技术员送木料一立方半,愚按当时价付之。此事印象深刻,以供同人临证参考。

病例3:王某某,女 70岁,居民。自述二十余年睡不好觉,有时竟一夜失眠,服西药见效,但停药又失眠,白天头晕乏力,十分苦恼。脉弦、舌质红,此肝阴虚火,用调整肝阴升降方加减:白僵蚕10克、天竺黄6克、蝉衣10克、远志12克、合欢花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当归12克、黄芩8克、片姜黄8克、炒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三剂。一日一剂。二诊,服药当夜入睡四、五小时,三剂尽,睡七、八小时。有时白天也有睡意,仍头晕、脉缓,去黄芩加桑叶12克、天麻15克、钩藤15克、菊花15克。巩固疗效。

病例4、双某某,女,47岁,家庭妇女。近三月来,只能睡两、三小时,时彻夜失眠,白天多说多道,面色憔悴。脉虚数,舌质淡红,尖尤红,苔腻。细问知月经周期紊乱。用药:山茱萸15克、生地15克、山药15克、淫羊藿15克、丹皮12克、郁金12克、白僵蚕10克、天竺黄3克、远志12克、片姜黄10克、合欢花15克、夜交藤15克、云苓15克、蝉衣12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竹茹12克、炒枣仁12克、浮小麦二两、甘草12克、大枣五枚,三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二诊:言一剂晚上有睡意,二、三剂能睡三、四个小时。效不更方,三剂。三诊,已能睡五、六个小时。舌尖不红,苔腻减,前方去天竺黄、竹茹,三剂。四诊:能睡七、八个小时,但仍多说多道,苔尽,脉缓。上方去二陈汤,三剂。五诊:不再多言多语,上方三剂,巩固疗效。体会:用方意在滋肾阴,缓心,祛火、祛痰浊,此为常法。此方重在调理三焦,三焦者乃西医之内分泌也,余曾写《三焦者内分泌》,方中用调理三焦的升降汤,故诸药配合,取得良效。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4年2月8日 星期四

| 断法观修中的法报化三种迁识

断法观修中的法报化三种迁识

原创 天噶仁波切 迁徙Tibet 


藏文中的“破瓦”,其字面的意思是“迁转,迁移”,在密法里则指将心识从A处迁往B处。然而,密法中“心识迁转(破瓦)”的见地抉择和念修实践有着外内密等多层次的意涵,也对应着行者不同的根器。有兴趣的汉地佛子,不妨以此帖中的法报化(高中低)三种迁识为尺子,量一量自己的根器如何……

施身法正行有五个部分,其中第一个是“迁识”。蒋贡康楚仁波切在释论中将迁识的方法分为三种,是按照三种不同的根器来分类,包括初学者(钝根)、中阶者(中根)、高阶者(利根)。

对于初学者,使用所谓“有相有所依”的迁识;中阶者是“有相无所依”的迁识;高阶者是“无相无所依”的迁识。

在初学者的“有相有所依”的迁识中,我们要观想中脉及射出自己的心识,我们的心识化为一颗光球的形相。“有所依”指的是在射出心识时,我们将它射入玛吉拉准(注:藏传断法女性祖师,观修主尊)的心间。

第二种是“有相无所依”的迁识。这个跟第一种迁识一样,我们要清晰观想中脉和我们要射出的光球,但由于这是“无所依”的修法,所以只将光球射入虚空,而不是玛吉拉准的心间。在将心识射入虚空后,我们将自己的觉性与虚空相融,并且安住在“凡虚空所在之处便有觉性,凡觉性所在之处即是法身”这样的确信当中。

最高阶者或最上根者的迁识,是“无相无所依”的迁识。这指的是在修持这种迁识时,我们不需要观想中脉或光球,不用观想玛吉拉准是我们射入心识之所依。这种迁识是在念诵迁识的仪轨时,不造作的安住在自心的本质中,这便是无上或究竟的迁识。

某些续典将最后这种最上根器所修的无上迁识法,称为“入法身迁识”或“法身迁识法”。按照这种界定,迁识法可分为“法身迁识”、 “报身迁识”和“化身迁识”。

最高等根器的迁识法被称为“法身迁识法”或“无相无所依迁识法”。

这是安住在这样的认证当中:“轮回和涅槃中的万法,都不出觉性和菩提心,无一例外。”

这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东西是有别于我们自心的展现,也没有任何东西的基本本质,不是我们自心的本质。从一开始,我们自心的本质便是如此,而万法的本质同样也是如此,它都是无法言喻、不可思议、无法描述的法界,而这被称为般若佛母的法界。

因此,一切万法的真正本质,从来就没有动摇或超出仅仅是这个,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这个对自心本质和万法本质的究竟确认,便是“法身迁识法”或“无相无所依迁识法”。

当我们在对证悟的直接经验中,完全确认这离戏本质时,我们便是安住在这样的认证中、安住在对自心的直接经验中,这也就是安住在万法空性和明性的双融中、安住在佛的智慧当中、安住在玛吉拉准的智慧当中。

毫无动摇的安住在这当中,就称之为“迁识之王”的迁识法,也就是“开启虚空门”的最上乘修法,亦即般若佛母真正的究竟义。

因此,安住在这样的认证中,便是究竟的施身法,或者说是最精要的施身法,它是玛吉拉准所有开示和法门的精髓。这既是以不共乘的方式,平等的安住在法界的一切处。


從我的iPhone傳送

真正的修行并不容易

真正的修行并不容易

索朗慧光

真正的修行并不容易,多数人不敢真正地修行,或真的对抗习气,他们不想做任何与感觉相违的事。人们并不想对抗烦恼,不想顶撞或摆脱它们。

现在人们所说的修行,并非真正的修行。我们说,在修行中不要追逐情绪,我们已被愚弄了无数世,深信这颗心属于自己所有,事实并非如此,它只是个骗子。

它将我们引入贪、嗔、痴,引入窃盗、抢劫、贪欲与憎恨之中,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现在,只须问问你自己:“我想变好吗?”每个人都想变好。

那么,做这些事是好的吗?人们做坏事,却想变好。因此我说这些东西都是骗子,它们就是这么一回事。

佛陀不希望我们追逐这颗心,他希望我们训练它。若它想往东走,你就向西寻求庇护。当它想去那里,你就回头落脚在这里。

简单地说,不论心想要什么,都别让它得逞,就如和多年的老友因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一样。我们彼此分开,各走各的路,不再相互了解。

事实上,我们甚至吵了一架,因而决裂。没错!别追随自己的心。

凡是追随自己心的人,都追随着喜好与欲望等事物,这种人毫无修行可言。所以,我们必须以全部的生命去修行。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三转法轮所授教法皆可解脱

三转法轮所授教法皆可解脱

阿知·仁增坚赞 阿知事业林 


弟子:师父,《金刚经》是否是按照二转法轮的观点宣讲的?如果按照《金刚经》的观点去实修的话,可不可以成佛?
上师:当然可以。
弟子:那三转法轮教授的方法也可以让我们成佛吗?
上师:完全可以!一转法轮宣讲的法是不了义的,二转法轮宣讲的是相对的了义法,三转法轮宣讲的是究竟了义法。为什么佛陀三次教授的佛法不同呢?悉达多王子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之后,他发现众生无法理解实相的智慧,于是进入禅定静默不语。49天之后,由大梵天王和帝释天王用右旋的法螺和黄金法轮供养佛陀,祈请佛陀为众生传法,才有了佛陀传法的缘起。
为了便于众生理解、契入佛法,佛陀一转法轮时就以世俗的观点作为众生学佛的第一课。就像父母要和三岁的孩子讲大人的道理,不管是从言语上,还是理解上,孩子都明白不了。所以父母就用孩子喜欢的语气和表情,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跟他交流沟通。第一转法轮宣讲的苦集灭道就是以类似的方式来讲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闻思修,弟子们的根器和见解都提高了,有了接受二转法轮教法的条件,佛陀才开始讲解更深的空性。三转法轮主要讲的是光明,但空性和光明并不是分开的,它们是一体的,是同一体性的两个面向。为什么要这样分开讲呢?如果一起讲的话,一是不容易理解,二是容易混淆。怎么混淆呢?比如我刚认识一对双胞胎,没有熟悉就分开了,过一段时间后我又遇到她们,谁是姐姐,谁是妹妹,很可能会混淆。但如果我先认识其中的一个,相处熟悉了,再认识另外一个,尽管她们姐妹很像,但在长相和性格上,还是会有一些不同之处。通过跟她们单独、长时间接触,我会对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都非常了解。这样就不会混淆了。
所以在第二转法轮的时候,重点讲空性。就是万事万物本来皆空, 并非实有存在,是因缘和合而成。次要讲一点光明的内容,但并不深入。因此二转法轮的内容是可以让我们完全开悟的。深入、详细的光明在三转法轮时宣说。等对空性比较熟悉了,然后再讲光明。这样光明也熟悉了,空性也熟悉了。最后,合起来讲明空不二——两者完全是一体的两面,完全不可分。这样弟子分开能理解,合起来也能理解,完全不会混淆。这样就能全面圆满地掌握了。
我们讲禅修时也是用类似的方法,先讲寂止,再讲胜观,本来可以寂止、胜观一起讲,但是先讲寂止不讲胜观,等寂止修得比较扎实之后,再讲胜观,原因也是如此。先熟悉一下什么叫寂止,寂止是怎么修的,然后修练,修得比较熟悉、扎实了,再讲胜观。不然两个同时讲、同时修的话,容易混淆。
虽然第一转法轮教授的法是不了义的,但弟子根器高、信心福报都具足的话,修一转法轮的法就证悟的也是有的;更不用说讲授了义佛法的第二和第三转法轮。佛法都能让人开悟,区别就在于不了义、相对了义和究竟了义。


從我的iPhone傳送

如此做,“心”将焕然一新。


如此做,“心”将焕然一新。

阿姜查尊者 

觉醒地停留在一个所缘上 心将焕然一新
我们必须开发内心,就如开发身体一样,必须锻炼它,早晚慢跑,身体很快就会变得敏捷与强壮,呼吸与神经系统也会变得更有效率。锻炼心的方式与此不同,身体必须动,心则必须静,要引导它停止、歇息。
例如,禅修时采用一个所缘--入出息,作为基础,成为我们注意与省察的焦点。我们注意呼吸,代表我们是清醒地跟随呼吸,注意它的节奏来与去,放下其他一切。觉醒地停留在一个所缘上的结果,将会让我们的心焕然一新。但若让心四处游移,它就无法统一或静下来。
我们说心「停止」,意味着它感觉自己好像是停止的,不再四处乱跑。就如我们拥有一把利刃,若不加选择地乱割东西,如石头、砖头或草坪,它很快就会变钝,我们应以它来切割适合的东西。同样地,若让心跟着毫无价值与用处的念头与感觉流浪,心会变得疲惫而虚弱。若心缺乏活力,智慧就无从生起,因为无活力的心,就是没有定的心。
若心不停止,就无法看清六尘的实相。觉知心就是心,六尘就是六尘,如此的认知是佛教成长与发展的根本,是佛教的心要。当我们看见自己与行为模式时,就会发现自己就像小孩一样。小孩什么都不知道,从大人的眼光看小孩的行为,他游戏与跑跳的方式,他的行为似乎没有任何目的。若心未调伏,它就如小孩,我们糊里糊涂地说话,并愚蠢地行动,可能连酿成大错都还不自知。
因此,我们应训练这颗心,佛陀教导要训练心,要教导它。即使以四种资具护持佛教,我们依然是肤浅的,他只及于树的表皮或边材。对佛教真正的护持--树心,只来自于修行,依循教法训练身、口、意,别无其他,这才是精华所在。若我们正直与诚实,拥有戒与慧,修行就会成功。那里将没有怨恨与敌意的因,我们的宗教就是如此教导我们。


從我的iPhone傳送

五脏之寒与仲景神方

五脏之寒与仲景神方

艾御享堂 
万病从寒起!都知道寒的危害性,寒意味着各种痛,寒意味着各种肿瘤,寒意味着没有生机,没有生机的身体如同行尸走肉,所以我们一定要远离寒凉,让我们的身体温暖起来。


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寒还是热,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寒,又有些时候觉得自己热,寒热错综复杂。其实,这是没有分清寒到底来自哪里的缘故。

我们的五脏都有寒热之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看看你到底是心寒、肺寒、脾寒,还是肝寒、肾寒。

一、心寒
心是君主之官,心寒了一个国家就没有未来,心寒了,身体就萎靡不振,做什么事都没有兴趣了。我们身体的阳气有两个来源,一个就是心阳,一个就是肾阳。

心阳就好比太阳,心寒了就好比太阳失去了光芒,天空一片阴霾,大地一片死寂,万物将会凋零。如果你心寒,你的面色就会苍白如雪,因为心,其华在面。

如果你心寒,你身上会长很多斑,脸上、舌头上、手上、腿上都会长斑,因为心主血脉,各种斑斑点点就是血脉不通的表现。当然你身上还会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淤青,稍微磕着碰着一大块淤青。

如果你心寒,你的嘴唇会青紫。你的心脏跳动就会缓慢,心脏跳动过缓你就会大气下陷,总觉得胸闷、气短,总想深呼吸一口气。

如果你心寒,你的心脏血脉就会瘀滞,瘀滞就会不通,不通就会心痛,遇冷发作或者冬天发作的心脏病都是心寒的原因。

如果你心寒了,你会出冷汗,因为汗为心之液,心阳不足就无法固摄汗液,汗就容易出来。很多人心脏病发作之前会出一大身冷汗。

如果你心寒,你可能会像出家人一样,无欲无求,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做什么都觉得没有意思,因为你几乎没有什么欲望了,除了吃一点点饭来维持生命外,其他的欲望都没有了。有时候,甚至连食欲也没了。所以那些抑郁症的人一定要从心上治疗,强壮他们的心阳,驱除他们心中的刺骨寒意。

心寒怎么办?如何驱除心中的寒凉?建议每天吃一点人参,红参最好,强壮心阳力道最足,又不峻猛。中成药可以吃点柏子养心丸。如果心脏有淤血,可以吃点三七粉、丹参粉。平时要多怕打怕打心包经,按摩按摩膻中穴,走出阴冷的小屋子,拥抱大自然拥抱阳光。

二、肺寒
肺是相傅之官,肺朝百脉,百脉就是百官,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肺寒了,宰相这座连接君主与百官的桥梁就会垮掉,朝廷就会瘫痪,国家就会瘫痪。肺寒了,全身经络就会堵塞。

如果你肺寒,寒则凝滞,你的鼻子会不通。鼻涕是肺的液,肺寒你就会流清鼻涕,稍微着点凉你的鼻涕像清水一样流下来。

如果你肺寒,没有阳气化开肺中的水液,就会凝结成痰,这样的痰颜色是白的,你会不停地吐痰,因为肺为贮痰之器。你会不停地咳喘,这种咳喘夜间严重,有很多白痰,秋冬容易发作。

如果你肺寒,你会气虚,身体总觉得没劲,没力气干活,老想躺着,因为肺主一身之气。你特别容易得风寒感冒,因为你卫气不足。

如果你肺寒,你可能不太容易出汗,因为肺主皮毛,肺的宣发能力不够出汗就很少,即使是夏天也很少出汗。你还可能会便秘,是那种大便不硬,排便吃力,大便比较细的便秘,上完厕所感觉要虚脱一般。

肺寒了怎么办?可以喝点生姜葱白红糖水。也可以用黄芪泡茶喝。张仲景的方子麻黄汤也是不错的选择。记住,肺寒之人一定不要喝冷饮,形寒饮冷则伤肺。

三、脾寒
脾得温则运化,脾寒了就运化不起来,脾胃是五脏六腑的中心,脾胃不运化整个身体都会出问题。很多人都有胃强脾弱的毛病,百思不得其解,为啥我吃这么多还瘦得像闪电一样?吃啥拉啥,完谷不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脾寒了。脾喜温热而不喜寒凉。

如果你脾寒了,你就会有很多湿气,因为脾为湿气之源,脾寒不运化,湿邪就会停留身体,泛滥成灾。所以祛湿一定要温脾、健脾。

如果你脾寒了,你的面色就会萎黄,都说人老珠黄,说的就是脾不运化。你就会有积食,吃多了或者吃的不多但就是运化不了,堆在身体就会积食,就会发胖。

如果你脾寒了,你可能会有很多口水,总是吐不完,睡觉口水流下来,把枕头弄湿了都不知道。要么就是口干,但是喝水又不解渴。口水是脾之液,需要脾阳的气化功能把津液带上来。脾寒了,气化功能就不足,要么运不出去要么带不上来。

如果你脾寒了,你可能会腹泻,吃点生冷寒凉就要拉肚子。你也可能会腹胀,下午表现尤为明显,因为下午的阳气渐渐衰弱,你无法借助天地的阳气来帮助你运化食物。

如果你脾寒了,你可能会四肢无力,严重的人还会得重症肌无力,因为脾主四肢。

脾寒了咋办呢?最好的温脾健脾的方子是张仲景的理中汤,还有千古第一健脾方四君子汤,都可以喝喝。既然不运化,就不要给脾增加负担了,少吃多餐,一顿七八分饱,饮食清淡,多喝点小米山药粥。

四、肝寒
肝是将军之官,肝寒了就会生发无力,就像被风吹雨打过的残枝败柳。
肝体阴而用阳,肝既然是将军之官,理应阳气是很足的,所以我们常常说肝火大,很少说肝受寒了。肝一般是不受寒的,一旦受寒,就比较严重。

如果你肝寒,你可能会头痛,这个头痛的位置在巅顶,就是头部最中间的那个地方。你也可能会腹痛,这种腹痛不是肠道的问题,你去检查,做肠镜,肠子没有问题,其实就是肝经经过的地方堵住了,是一种隐隐作痛。

如果你肝寒,你的指甲会苍白,有时候还会指甲凹陷。你可能没有什么脾气了,或者有脾气也发不出来,因为你胆小,路见不平你也不会拔刀相助。你可能还会躲得远远的,因为你怕事,怕惹祸上身。

如果你肝寒,你可能是一个寡淡无味的人,不热爱生活,也没有多少激情。你可能还会阳痿。因为肝主筋,男性生殖器是最大的一条宗筋。中医说,持不持久是肾的问题,起不起得来是肝的问题。

如果你肝寒,比较容易出现关节冷痛,其实并不是骨头出了问题,而是维系关节间的筋出了问题,因为肝主筋。你可能还比较容易得小肠疝气。

肝寒怎么办?张仲景有一个方子叫吴茱萸汤,专门对付肝寒的,有需要的可以查一下相关资料,在当地中医大夫指导下服用。还有一个食疗方,就是每天用小茴香30克煮水喝,也可以改善肝寒。

五、肾寒
肾是先天之本,肾寒则一身都寒,肾寒则百病丛生。如果说心阳就像天上的太阳,那么肾阳就是潜藏在地壳深处的热能。肾藏精,这个精化成两股力量,一股叫肾阴,一股叫肾阳。

如果你肾寒,首先表现在你全身怕冷,不仅仅是手脚冰凉,冬天很难过,夏天很舒服,平常穿衣服比一般人要多很多。你会经常腰痛,是那种冷痛的感觉,腰部特别怕冷风吹,用热水袋捂一下舒服很多,因为腰为肾之府。这种腰痛会在房事后加重。

如果你肾寒,你会尿频,这种尿频不是那种每次尿很少每次一点点很快又有尿意的那种,而是尿很多,清晰如水,尤其夜尿多。因为肾司二便。同理,如果你肾寒,你还会五更泻,就是早上五点左右起来腹泻。

如果你肾寒,你会性欲低下,即使有那么一点兴趣,也力不从心,这种阳痿与肝寒导致的阳痿有所不同。肾寒导致的阳痿不仅疲软、起不来,还伴随着早泄、滑精,肝寒导致的阳痿则没有这些,肝寒导致的阳痿一旦起来,持久性很长,甚至不泄精,这都是肝寒导致的。就是说,肝的疏泄功能不强。抑郁症通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如果你肾寒,你可能比较容易水肿,尤其是腰以下水肿,因为膀胱里面的水液需要肾阳的气化才能被利用或者排泄。很多慢性肾炎的人都是脾肾阳虚。

肾寒怎么办?最好的中成药就是八味肾气丸。这个药也是张仲景的方子,阴阳并补,符合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道理。

有朋友说,我肾阴虚,大夫开了很多补阴的药,像阿胶、地黄、黑枸杞、海参、龟甲等,吃了很久没有什么效果,这是咋回事呢?难道我遇到庸医了?

也有的说,我肾阳虚,大夫开了很多补阳的药,像人参、鹿茸、锁阳、肉苁蓉、肉桂,甚至连牛鞭泡酒也上了,吃了很久也没效果,这是咋回事呢?感觉白吃了。

阴虚就给病人猛吃滋阴的药,阳虚就给病人猛吃补阳的药,这是一种割裂思维,把阴阳割裂了,把人这个整体割裂了。

都看过太极图吧,阴与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孤阴不长,孤阳不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到了极点就会生阳,阳到了极点必会生阴。

高明的大夫充分领略到了这一点,心中有乾坤、有天地、有阴阳,所以,他们补阴的时候必然从阳中求,他们补阳的时候必然从阴中求。

为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打个比方,都点过蜡烛吧?当蜡烛还没有成灰的时候,这个蜡就是阴,这个烛火就是阳。如果我们要补阳,补烛火,让烛火更旺盛一些,怎么办呢?必须要这个蜡多一些。没有蜡,永远就不会有烛火。所以,要补烛火,必然要从蜡中求。这就是阴中求阳。

同样,不管你的蜡有多少,如果没有烛火来燃烧,阴永远是阴,是死阴,是废阴,只有烛火来燃烧,这个蜡的作用才会发挥出来。这就是阳中求阴。好好体会,不然会糊涂。

总之简单一句话,阴是基础,阳是能量。没有阴这个基础,阳没有生化的源头;没有阳的带动,阴就不会被利用。

这个方子补阴又补阳,所以无论你是阴虚还是阳虚,还是阴阳两虚都可以调理,何况现在的人多是阴阳两虚呢,所以这个方子更适用了。

话说八味肾气丸
还记得说过的六味地黄丸吗?八味肾气丸就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上桂枝、附子两味药而成。可惜啊,六味地黄丸的用途很狭窄,名声却大大超过了八味肾气丸。

八味肾气丸神奇之处在哪里呢?就在于加的两味药:桂枝与附子。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画龙点睛。有了桂枝与附子,六味地黄丸就活了,药效就会被发挥出来了。

桂枝,走的是大循环系统,从中焦脾胃走到全身的肌肉,补一身之阳,重在强大我们的心阳。


附子,补阳圣药,凡是寒症阴症寒湿症非用它不可,回阳救逆的效果比人参还厉害,同样可以强大一身的阳气,重在强壮我们的肾阳。人体两个最大的阳不就是心阳与肾阳吗?

我们知道,八味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上桂枝附子,那么这个六味地黄丸就是阴,相当于蜡烛的蜡。光有蜡不行啊,必须点燃啊蜡烛才会发光。

这个点燃靠啥呢?靠的就是附子与桂枝。因为有了附子与桂枝,六味地黄丸才会物尽其用;因为有了六味地黄丸做基础,附子与桂枝才会物尽其用。

这就是八味肾气丸的神奇之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转,生化无穷。

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现在有了中成药,遗憾的是现在的厂家自作主张没有完全遵循古方的思路,一模一样的成药目前没有。目前最接近八味肾气丸的中成药有两种:一个是桂附地黄丸,一个是金匮肾气丸。

桂附地黄丸,去掉了八味肾气丸中的桂枝,改用肉桂,引火归元,重在强壮肾阳。

金匮肾气丸在八味肾气丸的基础上又加了怀牛膝、车前子两位药。牛膝强壮腰膝,车前子利尿祛湿浊。

如何选择呢?作为通常的肾虚调理,用桂附地黄丸就可以。如果你想重点调理小便不利,比如夜尿多,或者尿少,就用金匮肾气丸。因为都是补药,所以脾胃弱吃了可能胃有些不舒服,建议用砂仁化水,用这个水送服桂附地黄丸或者金匮肾气丸,胃会感觉好得多。

八味肾气丸的现代临床新用
1、治疗慢性腰腿痛:用金匮肾气丸治疗慢性腰腿痛,我在临床辨证施治施治122例腰肌劳损引起的慢性腰腿痛,经用药2-3个疗程后,治愈104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服用此药的方法是:每次口服9克,每日服2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2、治疗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中医没有此病名,认为前列腺增生是属于“癃闭(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主证的一种疾患。)”的范畴。由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司所致。我在临床用金匮肾气丸治疗前列腺增生,辨证施治有记录的105例,治愈81例,见效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5%。服用此药的方法是:每次服18克,早、中、晚各服一次,3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用药1~2个疗程即可使病情得到缓解或3--4疗程治愈。

3、治疗老年性阴道炎:该病是由于女性绝经后,其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壁萎缩,使阴道局部的抵抗力下降,导致细菌入侵所引起的阴道炎症。我在临床采用金匮肾气丸治疗此症,辨证施治90例,好转8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服用此药的方法是:每次服18克,每日服3次,一个月天为一个疗程,一般用药2个疗程后即可使病情得到缓解或3个疗程治愈。

4、治疗老年性尿失禁:我曾用金匮肾气丸治疗老年性尿失禁,辨证施治108例,经服药2-3个疗程后,治愈56例,见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服用此药的方法是:每次服18克,早、中、晚各服一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一般用药一个疗程即可使病情得到明显好转,2-3个疗程治愈。

5、治疗不孕症:我在用金匮肾气丸治疗由因肾阳引起的虚高催乳素血症所致的女性不孕症,辨证施治54例,经用药3个月后,有24例妊娠,服用此药的方法是:每次口服9克,每日服两次。

6、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治疗效果甚微,我在临床试用金匮肾气丸治疗病史在半年以上,且反复发作的肾阳亏虚型口腔溃疡,辨证施治120例,经用药15日后,都初见效果,经一个月一个疗程治疗,所有患者均得到痊愈。服用此药的方法是:每次于饭前半小时口服10克,每日服3次。

 7、提高免疫能力:我在临床发现长期服用此药,不仅可提高老年人的自身免疫能力,还可改善因衰老引起的视力减退症状。一般建议半年为一个疗程,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坚持服药。

8、治疗肾虚水肿:用于肾虚水肿,兼有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我在临床试用金匮肾气丸治疗肾虚水肿,且反复发作的肾阳亏虚型,施治60例,经用药30后,初见效果,经一个月一个疗程治疗,所有患者均得到痊愈。服用此药的方法是:每次于饭前半小时口服12克,每日服3次。

9、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我不用金匮肾气丸用今方济生肾气丸,而且各味药的剂量组成有显著不同,金匮肾气丸与古方济生肾气丸比较,在药味炮制及剂量上差异更大。虽然济生肾气丸亦具有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功,用于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但应注意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辨证施治、加减变通用药,方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10、发现更多功效:我在临床发现金匮肾气丸有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作用。可延缓衰老、恢复精力。改善脂代谢、增强神经--体液调解、抗白内障等功效。并有降低血糖,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动脉粥样硬化改善产生良好功效。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