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唯識家的真实话

唯識家的真实话 

 慈航法师 
  【此二我执,粗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眞如,即能除灭。
  第六意识中,这两种分别我执,比较从前两种俱生我执的行相要粗一点,所以易断。在大乘最初见道的时候,初地菩萨,就能观察一切我空,所显的真如,就能够,把这两种分别的粗我执断除了。

  【如是所说一切我执:自心外蕴,或有或无;自心内蕴,一切皆有。】
  心外蕴,是本质境。心内蕴,是相分境。,必定是有影像;,是无影像。
  如前面所说,无论是外道或小乘一切的我执,如果是自心之外,有一个五蕴的义相,那或有影像,这是第七识所计的我;
若是第六意识所计的我,心外之蕴,那是完全没有影像;
若是心内蕴,那无论是第七识或第六识,却都是有影像的。
这是甚么原故呢?就是说,只要是见分的亲所缘缘,那都是有相分的影像现起,所以说,无论六、七两个识,都是一样有影像境的。   

【是故我执,皆缘无常五取蕴相,妄执为我。】
  因此之故,前面所执的一切我执,都是缘的无常中,五取蕴上的观念,虚妄执着,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我;设若用智慧去观察,就知道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了。 
  【然诸蕴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妄所执我,横计度故,决定非有。】
  读者注意!这一段文是唯识家的真实话。
他说:无论五蕴中的色法,或是受、想、行的心所法,及识蕴的心法,都是从因缘所生,依他所起。这依他有,是同幻术一样所变的假有;而一般愚人在依他的假有法上,执着有一个实我,那完全是强横计较度量,是决定没有的。 



  【故契经说:苾蒭当知,世间沙门、婆罗门等,所有我见,一切皆缘五取蕴起。】
  契经,就是佛所说的教法。的意思就是上契诸佛之至理,下契众生之根机。苾蒭,是比丘,此为玄奘法师新译的变音。沙门,华言勤息,所谓“勤修众善,止息诸恶”。婆罗门,华言净行种,是印度的一种宗教。
  所以佛经上说:“比丘啊!你们应当要知道,无论是世间上的凡夫,或出家修行的沙门,以及在家修行的婆罗门,他们所执着的我见,都是因为攀缘五取蕴而起的。”----来源:慈航大师《成唯识论讲话》(连载13)

其實我們都不是偽君子,我们内心“觉悟”的力量,无比强大!

其實我們都不是偽君子,我们内心“觉悟”的力量,无比强大! 

在生活中,面对选择时,我们常会犹豫不决、左右为难。
我们难以控制的,一边自我谴责,却又不知悔改。
重复犯错误,直到习以为然。
我们虚伪不实,欺骗自己的同时,也欺骗别人。
我们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做事前后矛盾、患得患失;
我们经常带着伪善的面具。



美国进化心理学家,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进化论角度,在科学和实证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是人类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适应性,进化而来的博弈,也是适者生存。我们伪装自己,欺骗与说谎,究其根源,无外乎是一种“竞争”的体现。
我们强力谴责一件事情,千方百计阻止某些事情,是因为在我们的直觉上,觉得那些行为,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的道德高姿态,其实是一种自利的表现。
而这一切的根源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的生物适应性的,必然结果。另外,人类是社会动物,保持正确虽然很重要,但对很多人来说,并不代表一切。


实际上,当无知、错误、非理性和虚伪,比博学、正确、理性和表里如一,能给你带来更多好处,人们往往就会选择前者。很多时候,理智是很难战胜情感的。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库尔茨班指出:“人类的大脑,是由无数的模块构成的。这些模块,就像一个一个的小程序,根据不同的条件输入,得到不同的返回值。不同的返回值,在相互的较量之中,得到统一。最后,由最终输出的系统,来决定行为或者外在表现。” 
比如:寒冷冬日的早餐,从温暖的被窝中起床去上班,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但最终你还是战胜了自己,匆匆忙忙的起来,穿衣、洗刷、吃早点,并在最后一刻赶到了公司,成功打卡,你肯定会自己的选择和意志力洋洋得意吧?

其实这只是两个模块:“躲在被窝里睡觉比上班更舒服”模块和“迟到会被扣钱以及还要靠工作养家糊口”模块之间的较量。你之所以会起床,是因为“迟到会被扣钱以及还要靠工作养家糊口”,在你大脑中的力量更为强劲。
因此,我们很多的决定是潜在的、无意识的。
用唯识学的俱生和分别我执,来解释和阐述我们做决策时,最后决定的行为,往往都是考虑到对自己最为有利的。

有一些模块,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在自欺,其实是想从心理上获得优势。比如,癌症患者,明知无法治愈,活不了多长时日,但还是花钱预定了远期的旅游计划。另外,也有一些模块,会阻止我们做某些事情。比如,大多数人都不会吸毒,也不会偷窃、抢劫。
唯识学上有二十六个不善法(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而善法只有十一个,说明我们大多数人,心上的恶要比善多,但还是可以通过对善法的修行和实践,来圆满我们的人生的(就像上面的癌症患者一样)

聽邪师说法,就会把你带到地狱去了!

聽邪师说法,就会把你带到地狱去了! 


我们学道必须要跟着有智慧的人学,不要跟着愚痴的人学。
      
以前没有佛的时候,这个世界是黑暗的,有一些个旁门外道、邪师说法。怎么叫邪师呢?邪师的知见不正当,他不能教人正知正见,只会教人邪知邪见,引人入一种魔的境界。一个人有邪知邪见就是黑暗,你有正知正见就是光明。
      
以前我说过:「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这就是邪师说法。他或者教你吃一点药,就可以得到虚空的那种境界。然后他就给你证明,说:「这就是虚空,虚空就是这样子,你这回证果了,得到四禅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还不要紧,这很平常很平常的。
      
甚至于他还说:「你现在得到虚空啦,和佛是一样了,佛不过也就是这么样子。」这就令人错了知见,指人错路了。他自己也不明白,糊糊涂涂的,这叫懵懂。懵懂就是懵懵碴碴的,什么事情也不清楚,糊里糊涂的。他自己糊涂,还要人向他学这个糊涂,这就叫懵懂传懵懂。这一传,就变成两个人都不明白了。
      
为什么都不明白呢?不明白的人传不明白的人,这不是两个人都不明白吗?这也就像盲人给人引路一样,自己已经是个瞎子,还给没有眼睛的人带路。那个没有眼睛的人以为他是有眼睛的,岂不知他自己也看不见路,但是他就要骗人,给人家去引路。
      
做师父的自己也没有明白怎么样修行,就这么糊糊涂涂的跑到地狱去了。这个徒弟一想:「师父在前头走,这一定不是错路。」所以他从后边也就跟着去了。但是跟到地狱门口,那个门已经关上了,他就像猪似的用嘴去拱,想把门给拱开。等把地狱门拱开,他师父看见他,就说:「你到这儿干什么来了?」徒弟说:「你做师父的都来了,我做徒弟当然要跟着你来嘛!这是个什么地方啊?」





这个师父说:「我现在还不太清楚,不知道这是什么佛的世界。」等一会,夜叉来了说:「你这个做师父的不好好教徒弟,尽打妄语骗人,这回到拔舌地狱去!」这就堕了拔舌地狱。那个徒弟虽然没有骗人,但也做了一些个坏事,夜叉就说:「把他放到油锅里煎他一煎。」
      
徒弟说:「这回可糟囉!师父你骗人堕拔舌地狱,这是你罪有应得呀!因为你耽误人。我跟着你学这个糊涂也造了很多罪,要被用油锅来煎,这个罪可真不容易受!」这个师父说:「现在我也没有咒念了,我也没有法子,我救不了你了!我连自己都救不了自己了!」这一个师父带着一班的徒弟,就都跑到地狱里受苦去了。所以邪师说法啊,就把人误了,把人带到地狱去了。

我们修行要寻访善知识,善知识就是有智慧的聪明人。我们学道必须要跟着有智慧的人学,不要跟着愚痴的人学。有智慧的人他的理论及知见是正确的,才不会引导人走到邪路上去。佛没有出世以前,这世间上就尽是这一类懵懂传懵懂的师父。佛出世了,就好像有了灯光似的,把世间都照得光明了。
来源宣化上人

回頭是岸,岸在哪里?

回頭是岸,岸在哪里?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一段非常重要,佛吩咐弟子们,“以是义故”,由这个平常教你们的道理,“汝等比丘”,你们这些出家跟我的一千二百人,“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我的说法像过河的船一样。筏就是木头捆起来过河用的木排,你既然过了河就上岸嘛!过了河还把船背着走吗?没有这样笨的人。佛的意思:我的说法,都是方便,都是过河用的船,你既然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所以我所说法,如筏喻者,这是个比方。“法尚应舍”,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非法”,何况一切不是法呢!正法,如果最后舍不干净,还是不能成道的,何况非正法,更不能着相了。这里佛讲得非常彻底。

佛法传到我国,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岸在那里呢?不需要回头啊!现在就是岸,一切当下放下,岸就在这里。

禅宗有个公案,有一个龙湖普闻禅师,普闻是他的名字,他是唐朝僖宗太子,看破了人生,出了家到石霜庆诸禅师那里问佛法。他说,师父啊,你告诉我一个简单的方法,怎么能够悟道?这个师父说:好啊!他就立刻跪了下来:师父啊,你赶快告诉我。师父用手指一下庙子前面的山,那叫案山。依看风水的说法,前面有个很好的案山,风水就对了;像坐在办公椅子上,前面桌子很好,就是案山好。他这个庙子,前面有个案山非常好。案山也有许多种,有的案山像笔架,是笔架山,这个家里一定出文人的;有些是箱子一样,一定发财的。石霜禅师说:等前面案山点头的时候,再向你讲。他听了这一句话当时开悟了。换句话说,你等前面那个山点头了,我会告诉你佛法,这是什么意思?“才说点头头已点,案山哪有点头时”。说一声回头是岸,不必回头,岸就在这里,等你回头已经不是岸了。

有些禅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同学问我,我说不错啊!可是不是你啊!你们连刀子都不敢拿,拿起来怕割破了手。拿屠刀的人是玩真的,真有杀人的本事,大魔王的本事,是一个大坏蛋,但他一念向善,放下屠刀,当然立地成佛!你们手里连刀子都没有,放下个什么啊!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就应该懂得《金刚经》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的道理。

也许有人会说《金刚经》一切讲空,既然空了,什么坏事都可以做了。那可不然!善事都不可着相,何况坏事,坏事更不可以做了。

——摘录自《金刚经说什么》


每一个修行之人都要认识自己的心

每一个修行之人都要认识自己的心 

丨星云大师开示


世间万物万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善恶、甘苦、冷热,所谓“万法唯心造”,差别对错都是自我分别所呈现的。同样,面对外境应有自己的主张,不可随意为之牵动、扰攘。尤其更要积极地肯定自己,怀着“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的决心和气魄,那么尽管时代如何动荡转变,尽管人家如何骂你、唾你、污你、谤你、褒你、奖你,也能随遇而安,不受束缚,自享一片风光霁月的心灵景致。
  
“有为法”是无常、无我的,是变异、变化,不实在的。人生当中遇到的种种人和事物,都是“有为法”。比方说,金钱赚了会花,感情来了又去,衣服穿了会旧,好好坏坏,无有定数。生活在“有为法”里,我们感觉到不真实、不究竟,心常常随之七上八下、起起伏伏,不得安宁。
  
一旦懂得“有为法”不究竟,便能找到自己的“无为法”。
  
树立自己的形象,不被外境随便动摇;表现自己的慈悲、道德、智慧;将自己的为人与种种设想让人明白,那才称得上是正人君子。一个人口里经常说自己有修养、能明理,是没有用的。所谓“道一丈,不如行一尺”,修学佛法,要真实做到,否则千经万论也只是“数他人宝”,不管用啊!
  
因为不认识自己的心,才觉得人生茫然,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生命困境。假如能时时观照自心,检视自心,才能渐渐认识自己,充实自己,假以时日必能乍见本来面目,清朗透澈,一切完成。人生之路不能盲从。不盲从,寻真理,才能有智慧;不盲从,多思考,才能有创新;不盲从,认清楚,才能有立场;不盲从,慎选择,才能不同流合污。希望人人都能不盲从,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这个世界怎么改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世界,不要陷入外境的迷思,平添烦恼。凡夫的心原与如来无二致,只要懂得化悭心为舍心,化嗔心为喜心,化贪心为施心,化杀心为慈心,自然解冤消愁,不再于刀口上舔蜜,贪求世间五欲的滋味。
 
改变外在的环境,不如改变我们内在的心境。就如一池落花,两样心情。有人怜惜好花飘零,有人却喜花果将熟。常常,我们将悲欢掌控在他人的一颦一笑间,我们的幸福建立在五欲的幻化世界中。我们常常为了一句话耿耿于怀,为一件事坐困愁城,为一个人失魂落魄,为一念之差懊悔终生。
  
对外境增一分定力,就减去一分的痛苦,能放下一分的是非比较,即能远离人事的煎熬。无心,日日如沐春风,时时清凉无忧。工作时,不在形象上计较,也不觉得自己有功劳,就不会觉得辛苦。如同我们有心,心可以不动,但是眼耳鼻舌身要动: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嘴巴能说、手脚能活动做事。
  
空无,并不是一无所有,减少对物质的依赖,反而能照见内心无限的宝藏。很多人背负家庭和事业的重担,常常觉得喘不过气来,因此,借着出国旅游来散心解闷。但是一味凭借旅行去浇愁解忧,终究不是上上之策。也许,生活简单一点,心里负荷的重量,自然减轻不少。
  
出走到远方,眼前的繁华美景,不过是一眼的烂漫,与其辛苦更换一个环境,不如换一个心境,任人世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做个两耳轻闲,天高野阔的无事人。外面的境界尽管有很多的诱惑、牵挂,只要我们不动心,无念于万物,不自作多情,不去分别、攀缘,就不致惹下许多是是非非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想要明心见性,就该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
  
情欲的势力像洪水猛兽,会淹没吞噬我们的身心,使我们在千尺的爱河中载浮载沉。情欲像玫瑰,人们往往只看到它的艳丽,却看不到它身上的针刺。菩萨名“觉有情”,即是透彻人间情爱无常幻化的本质,不再被心牢囚禁,而能随缘自在。
 
什么是快乐?“自在”是快乐,你能自在吗?“放下”最快乐,你能放下世间的功名富贵、不当的欲求吗?“结缘”很快乐,你愿意广结善缘吗?身心安宁、安详很快乐,你有用心让身心安详吗?快乐,不一定在功名、权力、金钱、富贵、爱情里;快乐其实在自己的心里,只要愿意在“心的工厂”制造快乐,我们就能发现快乐!用心去改变世界,是快乐的;而随世界所转的快乐,是不会长久的。

“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大和小,原是我们心里计较分别产生的。其实,世界的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世界,是大呢?是小呢?心能转境,就能把小小的囚房变成三千大千世界,和法界一样宽广。心中不能转境,就是住在一个大花园、大别墅里,日子久了,也会感到无所事事,空洞,拘谨,不自由。因此,不要光是计较环境的好坏,应注重心的力量、心的大小、心的宽容度。
  
所谓:“笼鸡有食汤镬近,野鹤无粮天地宽。”经常给美食奉养习惯,往往只知懈怠、懒惰,不知道自由的可贵,不晓得另外一个世界的美好。人不是牛马、不是大雁,应该在饮食之外,有志愿,有理想、有抱负,为我们的国家社会、种族、社区、家庭、朋友、子女,努力奉献。生命的意义在延长它的价值,在推广我们的慈悲,把爱心散播出去,给予大家共享共有,在自由的天空里,广结善缘。
  
人往往接受不了无常的变化,而宇宙人生的真理即是“诸行无常”,一生中,每个人都随着无常的变动,身体上的老、病、死的变化,感情上的聚合离散,我们如果能够“既来之则安之”,那么当下即成你的佛国净土。走过无常幽谷的人,才能在满地的荒原闻到心底的花香。
  
一个人的习惯,常不知不觉地在改变个人的命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平时内心的善念恶念,往来的君子小人,行止的合法非法,语言的柔软粗恶,都在无形之中影响我们外在身相的美丑,人缘的好坏,品格的洁秽,甚至一生的成败,都和身口意三业的习性有关。
  
外在的风雨,终有停止的一刻,但我们内在的风雨,如何才能归于平静?“依止因缘,无有坚实;如风中灯,如水聚沫。”依靠镜花水月的无常世间,是安顿不了我们的身心。当你埋怨下过雨的路面,泥泞难行,何不抬起头来,看看满天星光,正为你照亮脚下的路?人生除了穿衣吃饭,物质的生活以外,也须要有精神心灵的满足,借此扩大自己的心灵视野,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平常心应对好人坏人,处理是非顺逆,而不致在得失里穷惊慌、忙恐惧;面对贫富穷通,也是一份平常心,才不会在起落间忧悲苦乐,懊恼不已。有得失,心就会被利害驾驭,看不开,痛苦、烦恼、忧虑便紧随而来。平常心,能把得失心置之度外,无牵无挂放手做,反能圆满完成。


没有“我”,为何会有记忆、恩怨等事呢?

没有“我”,为何会有记忆、恩怨等事呢? 

 慈航法师 

【实我若无,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
  外人有一个问难,就是说:“如果没有一个实我的话,为甚么过去的事能够记忆,现在的事能够认识,未来的事又能够读诵和学习呢?
为什么待我有恩的人,我常常心中感激他;对我有冤仇的人,我心中怨恨他呢?还有其他的很多事,都能记忆在心,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所执实我,既常无变,后应如前,是事非有;前应如后,是事非无。以后与前,体无别故。若谓我用,前后变易,非我体者,理亦不然。用不离体,应常有故;体不离用,应非常故。】
  破他的理由就是“既常无变”四个字。
因为他们所执的实我,既然是恒常不会变动,那末,纵然就是学习了之后,也应当同未学习以前的一样不会;或者,未学习以前,也要同学习了之后一样会。

我这理由,就是因为你们自己的主张:前后的我体是没有两样的啊。假如你们又说:“我体虽然是没有变易,而我的功用是有前后的转变。”这道理也不对!因为用是不能离开体的;体既不变,用应当同体一样常有。反过来说,体也不能离开用;用既无常,那末,体也应当同用一样无常。 


 【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熏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故所设难于汝有失,非于我宗。】
  前面既然破了别人,那末,唯识家又是怎样说法呢?
他说:“一切众生各人都有,根本的阿赖耶识,它是非善、非恶一类的无记性,同时又是非常、非断的相续性。所以,它能够任运保持,一切法的种子功用;这种子是同,宇宙万有、森罗万象的现行法,互为因果。”

平常唯识家有两句话:“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现行是因,种子是果;如果是种子,生现行的话,那种子又是因,而现行又成果了,所以叫做更互为因。这就是因为,熏习的力量,自然会得到,回忆和认识等事。所以你们所设的问难,在你们自己方面反而有过失,而在我们唯识家的宗旨,一点都没有错误。--来源:慈航大师《成唯识论讲话》(连载13)

因果相续、生死轮回”现象的原因

因果相续、生死轮回”现象的原因 

 慈航大师 
【我若实无,谁于生死,轮回诸趣?谁复厌苦,求趣涅盘?】
外人又问:“如果这个我实在是没有的话,那末,甚么东西去受生死轮回诸趣呢?既然没有实我,试问那一个去厌苦,又有谁去求趣不生不灭的涅盘呢?” 

 【所执实我,既无生灭,如何可说生死轮回?常如虚空,非苦所恼,何为厌舍求趣涅盘?故彼所言,常为自害。】
  唯识家驳斥他说:“你们所执的实我,既然是没有生灭,那末,怎样可以说甚么生死轮回呢?既然同虚空一样,没有苦能恼害他,还说甚么厌舍生死而求向涅盘呢?所以他所说的话,都是常常自害自己。” 

【然有情类,身心相续,烦恼业力,轮回诸趣;厌患苦故,求趣涅盘。】
  然而我们有感情的众生,从无始以来身心相续,向来没有间断过,由贪瞋痴等烦恼所造的业力,以致有轮回诸趣;因为厌离灾患苦难的原故,所以求向涅盘的妙果。 

【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
  现在把前面所说的我执,总结起来说:“由上面种种教理的原故,就可以证明决定没有实我。既然没有实我,那末,从甚么地方现出来的我相呢?
但有诸识,从无始以来,剎那剎那前灭后生,所以有因果相续。本来没有实我,但因众生的虚妄熏习,好像有我相现前,以致在似我之中,虚妄执着以为实我。”--来源:慈航大师《成唯识论讲话》(连载15



千萬別錯會,一步错步步错!《大学》中"格物"的物,不是"外物",而是"私欲"

千萬別錯會,一步错步步错!《大学》中"格物"的物,不是"外物",而是"私欲"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大学》中所言“格物”极为重要,孔子以“格物、致知”为“诚意、正心”之本。它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人如果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明德于天下的话,必须要以“格物”为前提,那么“格物”就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功夫,也是“大学之道”的基石。“格物”不当就会导致对“致知”的不明白。

“物有所未格,则知有所不明。”但是,如此重要的理念,在历史上名家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解释,却没能刨根问底,正如司马光说的“未尽古人之意”。
印光法师批评北宋二程(程颢、程颐)、朱熹,把“格物”的“物”误认为天下事物的“物”,而不知道这个“物”字,是指我们心理上,不合理、不正当的私欲来说的,不是指外面的事物。因为在心理上有了不合理的私欲,那么他的认识、知识及见解就会不正,那么一切的是非标准就会扭曲、不妥当、不适宜,就像戴上了有色眼镜一样。

比如:一个人很爱他的妻子,那么他妻子再不好的行为,他都觉得很好,不去怪罪。就是因为他的“正知、正见”就会被“自私的念头、欲望”所遮挡、遮蔽,于是就成了偏邪不正了。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语出《大学》),是说溺爱自己子女的人,看不到孩子的缺点;贪得无厌的农夫,看不到自己禾苗的茁壮。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假如格去、革除了这个因私欲而产生的宠爱、溺爱,那么他的妻子和儿子种种不好的行为,自然也就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因此,只有格去了私欲、偏见,才能做到“致知”,获得正知,然后才能“诚意、正心”。即使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人,也是能做到的,六祖慧能大师就是很好的例子。
假如用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的注解,认为推求穷究我的认知,以竭尽、穷尽的知道天下所有事物道理的人,才有资格做到“格物”,这样就把“致知”作为“格物”的根本了,这个世界上能做到“格物”的人,就真的很稀少了。不要说平常的人没法做到,就连圣人也是不大能做到的。既然无法做到“格物”,又怎能做到“诚意和正心”呢?

程、朱理学,只说正心诚意,不说致知格物,把根本当做枝节,以枝节作为根本。倒行逆施圣人治心、治身、治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导致世界上的各种乱象,无法得到解决。一国之君、一家之主,真能做到心中没有不合理的私欲,那么就会达到国泰民安、幸福安康的境界了。--参考书目:《印光法师文钞》、《大学》

因䏻变:“等流习气” 与 “异熟习气”

因䏻变:“等流习气” 与 “异熟习气” 

 慈航大师 

【此三皆名能变识者,能变有二种。】
  前面这三种都叫做能变的名,因为它有两种能变:一、因中能变,二、果地能变。 

【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异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
  等流因:是二取习气,即善、恶、无记,三性种子各生现行。
异熟因:是诸业习气,即前六识所造的善恶业,除第七识及无记性。等流习气是因缘,异熟习气是增上缘。
  在能变方面分为二种:一、因能变,二、果能变。

现在先讲因能变在因能变中又分二:一、等流因,二、异熟因。
甚么叫做等流习气呢?就是前七个识,熏下来的善、恶、无记三性的种子,这叫做等流因;将来这种子还生三性,叫做等流果
甚么叫做异熟习气呢?就是前六识,所造的善、恶业,而将来得到异熟识的无记果,所谓“因是善恶,果招无记”,这叫做异熟果。这两种习气的因,未生者令熏生,已生者令熏长,所以叫做熏令生长。--来源:慈航大师《成唯识论讲话》(连载16)

(异熟习气:为“等流习气”的对称。能招感三界异熟果的业种,即前六识的有漏善、恶业,熏习第八识而生的业种子。习气,是种子的异名,以其具有熏习之义,故又称习气。此业种子,即是第六识相应的,善、恶等思心所的种子,乃招感第八异熟识之增上缘,而第八异熟识则是一切有情总报的果体。--《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理悟”是眼目 “事修”两条腿

“理悟”是眼目 “事修”两条腿 

净慧老和尚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只有眼睛没有腿。这样的人,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也懂得很多的道理,但由于他没有腿,所以不会有什么成就,所谓的理想不过是空想而已,懂得一点道理也不过是说食数宝。  

还有一种人有腿没有眼睛。尽管他的腿很健康,一天能走很多路,由于他没有眼睛,不过是盲闯而已,毫无方向地在那里走。也许走来走去,仍在原地方,根本没有挪窝。这种人,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就,因为他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在佛教里边,有眼睛没有腿,比喻有理论没有实践。这种人往往把佛法的道理讲得一套又一套,修行的理路也懂得一点,但就是不肯去做,或者想做又下不了决心。这种人虽然能说,但由于不能行,所以他永远也不能到达目的地,永远只能停留在替人数珍宝的阶段。
  有腿没有眼睛,比喻对佛法的道理、修行的要领并不十分了解,或者根本就不了解,只知道跟着人从形式上去念经拜佛。这种人修行只不过是盲修瞎炼而已。盲修瞎炼也不能够到达目的地。因为他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修,修行的路途当中有那些问题,他并不了解。

  佛教既重视智慧,也重视禅定等实修。二者缺一不可,好比眼睛和腿。除了智慧和禅定之外,还有一个基础,就是戒律。智慧是眼目,禅定是身体,戒律是两条腿,所谓“慧目、定身、戒足”。这是从三学的角度来讲的。如果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讲,实践就等于是两条腿,理论则好比是眼睛。从禅宗修行的目标来说,“理悟”是眼目,“事修”则是两条腿。  

能够从理上懂得我们每个人自己就是佛,懂得“自心是佛,自心作佛”、“佛向自心求,不向心外觅”这个道理,并且能够说得出个子丑卯寅来,这叫理悟,或者叫解悟。理上有所明白,如果在事上不修,还是不能起作用;烦恼起来了你还是照样控制不住,多生多劫的习气毛病你还是戒除不了。所以理悟了,还要在事上接着修,一点一点地去落实。  

从无始以来,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的业,这些业习使我们只要遇到一点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分别、妄想和不平等的心,我们根本就不能做自己的主。所以,我们要在每一个境界到来的时候,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觉照能力,磨练自己。这就叫“历境验心”——在一切所缘的境界上来考验自己的心是不是平等,是不是光明自在,是不是能够解脱。在事修上,如果我们能够把“当面关”一一打得破,在一切所缘的境界上不起好丑是非之心,不起好恶之心,那就说明我们在事修上有了一定的工夫。  

事修离不开理悟的指导,反过来,事修的积累又能增进我们的理悟,两者互相增进,到了最后,我们就能够从解悟跃进到证悟。证悟和解悟有什么不同呢?解悟等于是看地图,看旅游指南;证悟就是我们根据地图或旅游指南亲自去走了一番,对于所经历的境界,一切都了如指掌,不会再有迷惑。
  修行的要求和目的,就是要“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解行并重,由解入行,最后入证。平常我们总在说如何修、如何学,真正到了节骨眼上,却不能主宰自己,往往为当下的烦恼所转,这说明我们在事修上下的工夫还不够,还没有达到证悟。  

事修是很具体的,绝对没有一点抽象的成份。比如说,问问你自己,在这一坐中,你作主了吗?恐怕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正念在作主,而是妄想在作主,无明烦恼在作主——腿子稍微有点痛,就赶快把它放下来,或者反反复复地在那里翻腾,或者听到一点响动,眼睛就睁得大大地,心里老想着是不是快开静了?正念一点作用都起不了。这都说明在事修上功夫还不够。现在连小事都不能作主,今后又怎么指望大事能作得主呢?  

什么是大事?生死就是大事。每一个出家人都说“我要了生死!”说得痛快,实际做工夫的时候,却又提不起劲头,对自己的承诺不能负责任。这是我们每一个众生,包括我在内,最大的毛病。如果不针对这个毛病对症下药,那我们学佛就始终停留在口头上,就象有眼睛没有腿子的人一样,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知道的很多,做的很少,怎能了生死、断烦恼?

知道的很多,做的很少,怎能了生死、断烦恼? 

 梦参长老
  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地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
  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个在家的居士。他为什么能够在卖柴的时候听人家念金刚经,在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了悟了呢?
  这就是宿世因缘。
  咱们看到的只是他的现生,没有看见他的前生。我们每位道友,这就是我们过去积累的善业还不够多,因缘还不成熟。
  现在我们学戒,大概大家都是从戒学开始学起的,那你们是怎样学的呢?
  吃饭、穿衣、排泄大小便、睡觉,你们是都可以开悟的,这都是在修行当中。你们作这个观想了吗?
  咱们在吃饭的时候,大家念念吃饭的偈子,这里面有普贤菩萨、有文殊师利菩萨所教授我们的修行方法,你真正去观想了吗?

 我每天跟我们这些男众弟子说,佛菩萨给我们安排,教授我们的方法,随时你都可以开悟的,并不是要听到很多;而是听了要去做。
  古来闻一句法都是很难的。在我小的时候,我看见哪个法师在讲经,就自己筹备听经的粮食,到常住讲经的地方去,把粮食交了,还要交很多现金,常住才挂你的单。
  那时听经真的是很难的,在明朝三昧老和尚讲经的时候,见月律师从云南到南京来听三昧老和尚讲经。结果没听到,老和尚上五台山了。他又从南京赶到五台山,可老和尚又回南京了。他就来回地奔波,就是想听经,但没有听到。等他一遇到时,一听他就开悟了。
  咱们现在是知道的很多,而做的很少,这怎能了生死?怎能断烦恼呢?古时人每知道一句有益的话,他就要把它做到。
  咱们看看那些古大德们,他们是积累起来的。咱们现在没有这个善根,那咱们怎么办呢?咱们要从现在就开始积累,积累到一定的时候,你自然就了生死了。咱们只是看见祖师开悟,没有看见祖师行持。

 达摩祖师在少林,就是现

在的嵩山少林寺修行。二祖

慧可大师求见他,求他开示。
  二祖慧可大师学的是法子,学得很深,明白的道理相当多,但是他请达摩祖师给他开示,大家都知道立雪断臂。他跪在雪堆里,外头下着大雪,达摩祖师在里头坐着,根本就不理他,三天三夜。
  达摩祖师说:你来干什么?
  慧可说:我向祖师求法。
  达摩祖师就说,你轻心慢心。
  也就是说,你是抱着一个轻心慢心来求法的。
  慧可大师感觉很受触动,就拔出那个戒刀(那时和尚都带戒刀,带着刀,一者防身,二者为持戒),就在雪地里头,把他自己的膀臂给砍断了。
  你说砍个膀臂痛不痛?很痛,痛得他心里忍受不住,他就求初祖给他安心。
  他说:我心里很不安,请师父给我安心。
  达摩祖师说:好!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
  二祖大师到处找心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着我的心了。
  达摩祖师就跟他说:我与汝安心已竟。
  我给你安心已经安完了。二祖当下就开悟了,开了悟了就不痛了。
  因为这个不是他,开了悟这个身体就像是一个世界,而他又是另外的一个世界,二祖就是这样成道的。
  大家如果理解他们的所做,就像我刚才说过的六祖参五祖,二祖参初祖,这都是不立文字的。
  现在我们再讲讲立文字的这些大师,玄奘法师他的门下,鸠摩罗什法师他的门下,都是以文字而入道的,翻译经卷时,都是闻一而知十、听一法就知道十法。
  不论从学教、从禅宗,我们诸位道友是怎么认识的?能不能闻一而知十呢?今天我跟大家说这些,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先认识自己。
  如果你真的要修,那你就修一个观,观:一光驱除千年暗,等你把这个修开悟了,那你也就成就了。“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当下狂心顿歇,歇即是菩提。当下就是菩提了,狂心顿歇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