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日 星期日

注意:修行的观念是转变第六意识,而不是消灭第六意识!

注意:修行的观念是转变第六意识,而不是消灭第六意识!
净界法师

我们这一科是把遍计执--所谓能遍计的第六意识,它计度分别的差别相貌,作一个品类的说明。这个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蕅益大师曾经用一句话,来加以形容我们的计度分别: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是众祸之门」,但是它也是「众妙之门」。

怎么说呢?「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轮回顿息。」说我们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是一切过失的根本。一个人为什么会造杀盗淫妄呢?就是因为他有贪瞋痴。是什么因素,勾引他的贪瞋痴烦恼呢?就是遍计执。它对诸法的真相,产生错误的认知,把快乐的当做痛苦、把痛苦当做快乐,就是他心中的影像、心中的认知,跟外在的真相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这个计度分别,假设是错误的话,那就带动了你苦恼的人生;但是你要修学佛法,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你还得靠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你没有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你根本不可能发菩提心,也不可能修六度的波罗蜜,所以它也是「众妙之门」。

所以我们对第六意识的态度是──随顺不得、也断灭不得,你要把第六意识断灭了,你的无上菩提也没有了。外道修无想定,就是把这个想、这个计度分别消灭掉,这就错损菩提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我们在修行当中的观念,是转变第六意识,而不是消灭第六意识,这个地方要注意!

这个地方的计度分别,讲到「有觉」跟「无觉」。

「如是」把「有觉」的「计」度分别开出「五种」。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总说。这以下的计度,都是「人道」的计度,人道在计度法的时候,有名跟义,名是能诠,义是所诠。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菩萨,菩萨有四种:
第一种是有名无义,只有菩萨之名,没有菩萨之义。说你受了菩萨戒,你内心根本没有发提心,你还是活在你的妄想当中,虽然你有菩萨之名,但是没有菩萨之义,有名无义,这第一种。

第二种是有义无名,他虽然没有受菩萨戒,没有菩萨戒的假名,但是他内心当中有菩提心,他也去做一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悲智双运的功德,所以他有菩萨之实,但是没有菩萨之名,叫有义无名。
第三种是有名有义,他也有菩萨的功德,也受过菩萨戒,有名有义。
第四种是无名无义,也没有菩萨的功德,也没有菩萨的名称。所以我们从菩萨的四种,你就知道名跟义的差别。

--净界法师讲解《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玄奘法师译)(节选)28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