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初行者不要对自己的禅定做“辨别”【普巴扎西仁波切】

初行者不要对自己的禅定做“辨别”【普巴扎西仁波切】



上师:通常我们在讲解过程中也许会把所有“辨别”全部讲完,但这对刚入门者并不合适。原因是我们在讲上师瑜伽导修期间,把上师瑜伽之修法分为三个阶段,即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到“密相上师瑜伽”时才传讲“智慧转为道用”辨别法,在前面外相上师相应法和内相上师相应法阶段是不传讲“辨别”的。

在讲解成熟口诀法之时,“前行破除心房”支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和不共观察能观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智慧,四个阶段。前三者称之为“意识转为道用”,并不做辨别。后面“不共观察能观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智慧”五种辨别之时,才开始传讲辨别法,称之为“智慧转为道用”。若是这样的话,可能很多弟子会问:“上师,您为何有时初次在大众面前会讲解一些辨别呢?”

在大众前讲解辨别,对刚入门者而言仅为“理论”。对实修过一段时间的弟子而言,给他们讲解一些辨别法,目的是为了让其见解不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当中。但是,辨别法多数还是针对长期实修之弟子而传讲的。

可是,现在很多弟子听完辨别法,一开始就去做辨别,那还能辨别出什么呢?因为你那时之禅定只能达到意识状态,意识和意识之间能做辨别吗?此时心中定然会产生很多疑惑,我这个禅定好像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或五根识,又好像第六识意识或第七识末那识。此时你若抛弃“八识”去寻找智慧,却怎么也找不到,当然对教法难以生起坚定信心。

此时该怎么做呢?因为你这时的禅定只具备意识范围中之定力,所以只有依靠它配同着一系列之方便法,让此禅定逐渐转变为出世间禅定,此时就不要加以辨别。比如说,从时间上实修两、三年后,对缘起性空之见解,并非仅仅口头会宣说,而是内心从经验上已真正具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境界。此时再开始加以辨别方为一件好事。否则的话,不要做辨别,不要做辨别!这样很容易打破自己现有的见解。

以前我曾经给你们说过,有一次我在汉地遇到一位老居士,我问他:“你平常打坐吗?”他说:“打坐,天天打坐”。然后我就接着问:“你打坐之时,所护持之对境是什么?”他答道:“不知道,我只知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

平静状态,即止息一切妄念于无分别状态之中。这种境界适用范围太广: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世间禅定“四禅八定”支分出的色界十七天、无色界四空处,以及出世间九乘次第等等,有很多平静之状态。此时我就问他:“你的平静状态是哪一种平静之状态?”他说:“我可真不知道”。平静状态那么多,他却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他所修的平静之状态当然就叫“盲修瞎炼”了。

但那时,由于我前面提出的这些问题,这位老居士一个都答不上来。其禅定已经完全被我打破了。他的禅定可能已经修了很多年了,往下就不知道该怎么修了。因此,我当时就告诉他,我今天为什么要把你的禅定打破?是因为我知道你的禅定并没有突破“意识”,仍在意识范围当中。但是由于你平常缺乏真正导师之引导的缘故,你很容易会把此见解当做最了义之见解,我就是为了打破这一点。

我们短短数秒钟或几分钟时间的探讨,你现在就已经知道修学禅定必须具备一位具德上师之引导,而非闭门修行就能修成禅定这么简单,这就是我今天要给你的提示。虽然你目前更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往下修了,但是根据刚刚所说之一切,最终结论就是你在盲修瞎炼,那你还那么修下去干嘛?!

我刚才所说的是要传达什么意思呢?我们平常在讲解过程中会讲解见解、世间与出世间之差异,以及世间范围中八识之境界等等。如是讲解的目的,就是从理论上给你们一些方向,也就是说,让你们知道以后修学过程中应该怎么去做。对那些禅修达到一定阶段的弟子,有助于其对见解有所辨别,知道真正的禅定是什么。

但不是要你们在初次禅修稍微静下来的时候,就去看看这个禅定像不像第八识,像不像前五根识等。若是这样的话,对自己的禅修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当然是最不好的!因为我们修行之目的就为了让自己这颗浑浊的内心逐渐澄清下来,要平静下来,此时若去搅乱其心,你的内心当然会更乱,这是很不好的!大概就是这样,所以前面还是尽可能别去做辨别。

前几天我也告诫很多弟子,你若是真有那么大的理想和执著的话,先把禅修之方式方法学得圆满一些。比如上师瑜伽,我们有如意宝藏几个版本,当你对这几个版本都有很好的认识之后,还有四精要法,主要讲解上师瑜伽导修的精要部分。无论看书也好,看光碟也罢,若是你能把这一系列教法都学习得很圆满的时候,那你的修行就非常不错了,这才是你们当前该做之事。

至于禅修中出现的很多感觉,目前修行已经达到什么程度等,这是导师干的活,你就不要抢老师的饭碗吧(众笑)。这些交给老师给你做辨别,因为后面都是老师的事,他会给你做辨别的。前面如是讲解之目的就是为了给我们指明方向,但是,禅修具体操作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往里头添加那么多的辨别等,这对初次修禅定之人并不是很有意义,大概就是这样。(J0707)(本段文字内容对应录音时段为0秒~7分)

禅修过程中不要给自己的禅定取名字(本段文字内容对应录音时段为7分03秒~10分10秒)

上师:我们通常也在说,平常修行过程中最忌讳的是给自己的禅定安立名称。尤其初修禅定之时,禅定还非常不稳定!即便短时间具有有相定,可能很快又变成无相定之境界;感觉好像有点无相定,却又突然变成有相定等等。因为此时禅定见解非常不稳定!因此,此时禅修者尽可能别给自己的禅定安立名称为佳。

我们依止导师之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时时都在讲解,当禅定修到一定时候,应把自己的修行经验向导师汇报。导师即可凭借其当时修行之经历来做印证。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禅修过程中我们时时提倡要“自然”。“ 自然”有何特点呢?其中之一就是在禅修过程中不要给自己的见解安立名称,并且更好地把此禅定运用到更自然的状态当中。换言之,无论当时你的禅定是高还是低,都不要给禅定取名字,都可暂时搁置一旁。

若是真正的禅定,它必定是持久性的;若不是真正的禅定,它就是间断性的。不管如何,我们暂时都不给它取什么名称。就按照正常的方式方法自然地去调伏它。否则虽然有相定和无相定,见解并不是很高,因为它们都在寂止范围当中。但是即便是寂止之禅定,要让其达到稳固,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今天可能是这样,明天就有可能变成那样。

举个例子,就像刚刚所说的,有段时间即便你已达到无相定,但是过阵时间,又返回到有相定,这都是有可能性的。那么那一段时间你到底得到过无相定,还是没得到过无相定呢?完全没得到无相定也不是。因为前一阵时间你是有过无相定的。若说你有过无相定,但是今天这段时间你却无法行持无相定呐。

因此,尽可能别给自己的禅定起名字。原因是什么呢?在此环节,禅定的变化性太强了!每一瞬间都在变化。所以,若你给它安立个名称,到后面的时候,你自己都不知道此禅定到底叫什么。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