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不一样的“双减”政策——人生十项相似误区

不一样的“双减”政策——人生十项相似误区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十项误区

编者按: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小学生作业负担仍然太重,作业管理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超前超标,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居高,资本过度涌入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反响强烈。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国家教育部推进的“双减”政策便应运而生了。“双减”要减什么呢?一减就是要减轻学生不合理的作业负担,二减就是要严格管理校外培训机构。这就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学习过程管理,学习过程的管理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目标和时间管理。

我们修行人其实也该做做“双减”了,首先要为自己的修行设立明确的目标,然后辅以符合自己修行特点的、个性化的时间管理。相信通过这样的修行管理,我们才会稳稳地走在修行之路上。

信心与欲望

所谓误区,即与正道之间看似相似,实际上却迥然有别的歧途。因为缺乏闻思,没有智慧,所以往往会南辕北辙。
虽然在整个学佛的过程中,误区不止十个,此处介绍的,是比较重要的十项误区。

信心与欲望容易被混淆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分清信心和感情的区别。

《俱舍论》中讲,对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世俗感情,包括亲情、友情等,与对佛、法、僧的信心比较容易混淆。

《俱舍论》中还讲到,信心和感情之间有四项判断:既有信心,也有感情;既没有信心,也没有感情;虽然有信心,却没有感情;虽然有感情,却没有信心。下面分别一一说明。
第一,我们对像法王如意宝这样的传承上师或经常在一起的上师,会非常有信心,完全相信他是来度我们的一尊佛,完全具备大乘、小乘,显宗、密宗所讲的金刚上师的标准,同时也很喜欢他,所以也有感情。

第二,对别人的上师或离得比较远的具德上师,我们也有信心。因为从戒、定、慧等各方面来看,他们都是非常好的上师,我们相信他们也是佛菩萨,至少具有做上师的标准,所以对他们有信心。但因为没有从他们那里学过法,没有近距离接触过,所以没有什么感情。
第三,对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我们会有世俗的感情,却没有信心。

第四,对素不相识的普通人、陌生人,我们既没有信心,也没有感情。

感情和信心

掂一掂我们的感情和信心
虽然感情和信心之间,有非常大的区别,但我们很多时候却分不清楚。有些人自以为对上师有信心,以为自己是很标准、很虔诚的弟子,实际上只是一种感情而已。因为经常与上师接触,便日久生情,却从来没有把上师当作佛菩萨或具备金刚上师标准的上师。这种所谓的信心不是信心,而是世俗的感情。

如果对上师只有世俗感情而没有信心,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就得不到什么功德。因为加持的前提,是在信心强烈的情况下猛厉祈请。如果精进努力,出离心和菩提心还有可能修出来。但再往上走,像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尤其是像大圆满、大手印,还有禅宗讲的明心见性之类的高级别修法,必须依靠信心的强大力量与自身根机的成熟。
通过内加行、外加行来修炼自心,根机就可以逐步成熟。在此基础上,加上我们对上师的信心,在因缘和合的时候,我们就会证悟。

大圆满修法,是最高的境界,此时逻辑推理已经派不上用场。如果修气脉明点,那就不叫大圆满,而只是普通的密法了。此时依靠的,就是自己修加行时积累的福报与自己对法、对上师的信心。如果没有这两个力量,就很难证悟。
不仅是藏传佛教,包括《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般若摄颂)》等大乘显宗经典,也提到对上师有信心的重要性。依止上师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解脱的道路。如何找到解脱的道路?就是要闻、思、修。如果依止上师十几年,却从来没有让我们闻、思、修,那我们对上师的感情再深,天天接近上师,给上师买东西,给上师唱歌、跳舞,搞所谓的会供、火供等等都是没有用的,只是一种世俗因缘而已。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对父母都有过世俗的感情,但这从来没有让我们走向解脱道。所以,我们一定要分清感情与信心的界线。



從我的iPh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