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4日 星期一

谁的人生不坎坷

谁的人生不坎坷



原创 URS 慈诚罗珠堪布 

 八,一切所作转为道用的行为必不可少。
 

无论是幸福快乐、春风得意的时候,还是失败低落、恐惧痛苦的时候;无论是走上坡路的时候,还是走下坡路的时候;无论是人生的高点,还是人生的低谷,在面临一切境遇时,所有的事情都能转为道用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

《慧灯之光》中的《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痛苦,其实只是纸老虎》、《如何将病苦转为道用》等文章,都在讲苦乐转为道用的方法。

比如,在面对痛苦的时候,可以修自他相换,这是精神上的痛苦转为道用。如果一群人快要饿死了,却只有一点点食物,大家不够分,就可以让出自己的那一份给大家,这是行为上的痛苦转为道用。但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定的修行,否则只能说说而已,即使做了,也只是做给别人看看而已,不是真诚自然地流露。

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训练。当训练好了以后,在面对人生起伏的时候,就能达到任庭前花开花谢,宠辱不惊、云淡风轻的境界。

如果能利用这些方法,则无论一生遇到什么样的境况,都不但不会阻碍修行,反而会成为修行的助缘,这样修行怎能不进步?

若缺乏这样的修行与训练,一定要在舒适的环境、幸福的生活、美好的心情中修行,否则就怨天尤人、心怀不满,又怎能获得解脱?我们必须突破这些障碍,达到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境地。


九,断除魔障违缘与歧途的教言必不可少。
 
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压力,叫作违缘。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阻碍,叫作魔障。比如,在用功修行的时候,忽然生病了,发生很多不顺利的事情,或者心情不好,产生很多恶念等等,这些都是违缘、魔障。因为错误观念,而导致修行走错、走偏、走火入魔等问题,就是误区与歧途。能遣除这一切障碍的诀窍,是不可缺少的。诀窍的来源,是佛经以及善知识的教导与口诀。

修行人不可能一辈子都顺顺利利,在修行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很多阻碍、压力,如果没有这些诀窍,我们的修行就有可能中断、放弃或退失。如果在误入歧途时没有诀窍,不知纠正,就会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诀窍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讲,解决前面两个问题的诀窍,是上师瑜伽。对上师三宝,对大圆满法有强烈信心的人,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一修上师瑜伽,一祈祷上师,就能消除、化解所有的违缘障碍。


十,教言不停留于词句的实修必不可少。
  
修行要现学现用、活学活用。当天学的当天修、当天用。比如,听了很多空性修法与见地,却一辈子都不修,仅仅让它成为一种谈资,一种抬高自己身价的口头禅,最后听再殊胜、再深奥的法,也不以为奇,最终变成法油子,不但没有任何进步,而且任何法都无法调伏自心,这是很可怕的结果。这种习惯,是修行道路上最严重的陋习。

当然,如果是不需要修的法,则既可以听,也可以不听。闻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如果不修,听不听法都是一样。

十一,身心分离时有心安的大把握必不可少。
  
安然地面对死亡,无有担心与恐惧,让一辈子修行的结果,在死亡的刹那突显出来,是真正的成功。如果一辈子苦苦追求的结果,却在死亡的时候用不上,那又有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有没有把握?我想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把握。现在怎么办?就是要闻思,闻思完了以后修行。如果能够用功,就算今天没有把握,但明天可能会有。今年没有把握,但两年、三年以后可以会有。反之,如果不修行,则一辈子都没有把握。面对死亡的时候,完全与没有学佛的人别无二致。即使懂得很多道理,学了很多法,背了很多书,给别人讲得也头头是道,可就是因为没有静下来认认真真去修,所以最关键的时候都用不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学佛的人当中,真正了解佛法,或者真正在闻思的人很少。真正闻思的人当中,修行的人也不是很多。真正能闻思修不脱节的人,才堪称佛教精英,这种人更是寥若晨星。如果没有把握,则学了再多的法,都没有太大用处。追求名利等世间八风,不需要利用佛法,世间自有一套游戏规则,可以顺利地达到目的。佛法的作用,是能够顺利地面对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当中最大的问题,当然是死亡。所有的修法,都是用来顺利面对死亡,投生净土,或者顺利投生人间,值遇大乘佛法,继续提升生命级别,最终获得解脱。如果缺少了这些把握,所谓的学佛,已经一败涂地。


從我的iPhone傳送

事实上,精神之道可以让你更加享受生活。它甚至教你如何庄重地、恰到好处地以及经济地享受更多...

事实上,精神之道可以让你更加享受生活。它甚至教你如何庄重地、恰到好处地以及经济地享受更多...



宗萨钦哲仁波切 

 为了修行,我们是否必须放弃生活中所有的享受?

    首先,重要的是要真正知道,我们所说的“享受”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享受的是什么?那是真正的享受吗?例如,我们过去喜爱沙做的城堡、小玩具车、芭比娃娃,但或许如今不再喜爱了。所以我们曾经喜爱过现在不再喜爱的,现在也喜爱着一些过去未曾喜爱的;同样,现在我们所喜爱的,或许将来不会再喜爱。

    我们也不知道,现在所享受的将来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各种问题。比如我们可能爱吃冰淇淋,但那对我们好吗?我们可能爱吃油炸食品,但那会让我们患上高血压,进而缩短寿命甚至导致死亡。

    我们可能享受政治上的权力,但我们可能因此获刑而被送进监狱。所以,在回答“为了修行佛法,我们是否必须放弃享受”这个问题前,重要的是,先问一问“什么是享受”?那些我们认为是享受的事物,它们真的是享受吗?如果是的话,可持续多久?代价是什么?这些是应该问自己的重要的问题。
经常,我们努力工作十一个月,然后去夏威夷休息一个月。但目前的世界就是因为我们的贪婪而被设计成这样的。我们这么努力地工作,以便可以过个开心的周末。当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时,我们做的很多事真的很荒谬。


    我们是否喜欢有一辆闪亮的车子,然后不断地担心它被撞到、擦到或者被偷掉?我们是否为了漂亮的外表,而去经受不吃饭以及过度锻炼等那些持续的痛苦?

    所以! 如果"享受"是拥有简单的生活、健康的身体、足够的食物、居所,或者一个伴侣,那么佛教不是一定要你放弃那些。为了修行佛法,你不必放弃任何这真正的享受。事实上,是精神之道让你更加享受生活。它甚至教你如何庄重地、恰到好处地以及经济地享受更多。

    事实上,佛教不仅教你如何自己过得快乐,与此同时不给他人带来伤害,甚至让他人也能享受自己的生活。例如,布施是一个佛陀教授的、重点强调的方法,在中国也被普遍修持。在中国人们有着布施这样一个好习惯。

    如果你不是为了作秀或者攀比,而是出自真诚的善意赠予某人一块钱,我们可能认为这会让接受者开心。但是别忘了,作为赠予者,这多半会让我们自己开心,因为能够帮助别人、改变别人的生活会给我们带来如此奇妙的感受。你那一块钱甚至可能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让赠予者多么开心。

    你自己可以试试看,当你给予时,是否仅是那个给予的行动立刻就会给你带来快乐?当然,当你看到接受者的笑脸,你会更加快乐,因为当他们开心时,你会更加开心。

    所以,如果从所有这些角度去思考,你会明白佛教一点儿也不是一条要抛弃欢乐和享受的路径。相反地,它真的是种让自己过得快乐的聪明的方法。

所以作为一个佛陀的追随者,并不是不能参加派对,也不一定必须吃廉价的、不好的食物。苦行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從我的iPhone傳送

这样讲不是在泼你冷水——因为这两种烦恼,实际上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察觉的...

这样讲不是在泼你冷水——因为这两种烦恼,实际上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察觉的...

宗萨钦哲仁波切 

对于任何想走灵性道路的人来说,上师或者老师是非常关键的。

这种讲法就算在世俗的生活也是这样,譬如你想学骑自行车、学游泳,如果有老师教,你会学得比较快。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读书,或看视频来学,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强项,同时作为现代人通常我们也没有多少耐心,时间也很少,如果你有好的教练作为指引、作为向导的话,一定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里我必须很清楚地提醒大家:像前面说的,一个人就算是学骑自行车、学游泳,有老师指导是很重要,更别谈是学佛法了。但是在密续里面,“指导学生”是老师功用最少的一面。 

实际上按密续来说,老师的重要性在其他方面。如果你要修持密续,那你一定得把上师的作用、上师功用搞清楚,因为你搞清楚这个,你就能避免像他一样,学了五十年密续,后来才觉得后悔。 

一般来说我们学密,都需要有一位上师来教导,可是什么是“教导”?实际上“教导”的含义非常广阔。但现在我们认为的“教导”是指:有一个人跟你解释一些什么东西、或念一些什么东西给你听;这所谓的“教导”其实是幼儿园式的教导。

在这方面,就算我自己,也是在学习很多很多年以后才把这个搞清楚。这也证明一个人的无知是可以多么固执。我跟过很多大堪布,受过很多教法,这些堪布真的很慈悲,也很博学,很多经论几乎都是滚瓜烂熟,可以倒背如流的程度,但这是老师一般的功用——“教导的功用”。 

我其实是一个非常挑剔的人,根本不相信很多的喇嘛,到现在还是。所以我的根本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圆寂后,虽然我还是有很多问题,比如修持上的等等问题需要问一个人,可是等了很久之后,才去祖古.邬金仁波切那里问一些问题,后来,我实在很后悔,说真不应该等那么久。 

提起这个故事,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在出发之前,我准备了很多要问的问题,比如“某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喇嘛这样讲,而那个喇嘛又那样讲,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讲”,这些问题足足写下两页纸长。

每一次我去拜访祖古.邬金仁波切时,他都欢迎隆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祖古.邬金仁波切对上一世宗萨钦哲确吉罗卓仁波切有着无以言说的尊重,还对敦珠仁波切的家族非常非常的尊崇。

所以当我一去,祖古.邬金仁波切变得非常非常挑剔:他的侍者是尼师,当这些尼师端来任何东西,哪怕是一点点小细节都非常严格,比如端茶的时间慢了、糖是不是放太多了、奶油是不是放少了,等等等等,花差不多一个钟头来挑剔侍者这个做不对,那个做不好。

到后来我要走了,祖古.邬金仁波切只说了一句:“噢,不要担心”,但是,就是这样的一句话,能足足让我大半年都感觉很舒坦,所以我才体会到:去之前写的那么多问题真的一点用也没有。 

说到这些,主要是想提醒你,老师,尤其是一个密续、金刚乘的老师,基本上是你自己在镜子前反映的那张脸。虽然我们一再一再地被告知“你的心就是佛”,但对我们来说,这句话一点帮助也没有,所以你需要的是真正地去证悟到这一点。 

举例来说:佛经,佛教论点说我们都有佛性,我们也能在某个程度上知道每个人都是有佛性的,就好像这几天我的侍者、保镖戴瓦,他当然是我自己的投射,但基于我的功德,只能投射出:戴瓦好像永远都是生活在云端的那种人。我只能看到、体会到这一种投射。 

如果站在“投射”的立场上来看,无论我是对戴瓦的投射,还是对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的投射,其实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对两人功德的不同,投射也就不同。 

密续里面都讲“你要把上师视为佛” 这句话可以有很多不同层次的理解——其中一种幼儿园式的理解是“我的上师是金色的,会发出十一道光芒”等等。

而我的功德、我的虔诚心看到的我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只是:顶果钦哲仁波切的身躯非常巨大、长得很好看、很帅气,他是一个人类、偶尔会打瞌睡、会吃东西、会上厕所,只是到这个层次。

这样说并不是对自己的投射有什么不满,实际上比较起看上师是“金色的”、“会发光”、“四只手”等等,我倒还希望我的上师会吃、会睡、会上厕所。

很诚实地说:“因为我们自己的染污,我希望他是一个鼻子而不是两个鼻子,我希望上师他做事的方式是个人类,具备一切被人类理解的特质。因为这样我就可以跟他沟通跟他谈。所以我很喜欢赞颂上师文里面的一句话“上师是诸佛之源”。因为有上师,诸佛才能被我们理解,我们才能与诸佛沟通。 

我相信如果我的功德真的增长,染污减低,一定会把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看成一个很漂亮的女人,这其实是很好的,因为仁波切说他自己修持的本尊里面,有一尊是圣度母。


其实这样说,我是有过体验的,这个体验也曾告诉顶果钦哲仁波切——因为很多人都把顶果钦哲仁波切看成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但我修文殊菩萨的仪轨时候,总是很难把顶果钦哲仁波切观想成文殊菩萨,没有办法修下去。

但是,修白度母的时候,我就很容易把顶果钦哲仁波切观想成白度母,完全没有像修文殊菩萨仪轨的那种困难,也许我大概就是有把顶果钦哲仁波切观想成度母的功德,这个对我来说比较容易做到,比较容易沟通。这个,就是我观修本尊的体会。但很抱歉,目前对戴瓦先生我是没有办法这样做的。 

实际上,我们应该这样做,因为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是对上师的投射,无上瑜伽有个修持就是视一切的现象都是上师,尤其你要修持大圆满,那你对于上师的虔诚心是绝对不能缺少的。

下面我讲的这句话你应该好好地记下来——吉美林巴曾经说过:一个人证得自己本性的体验,和对上师的虔诚心两者是完全一样的,只是一件事情的不同描述。可是在另一方面来讲,相对看见自己的本性,对于上师产生虔诚心就容易得多,因为上师是实质的、可接触的一个人。 

说到这,我必须要跟你讲:你千万不要认为“我是受过大圆满的,已经见到自己的本性”,千万不要这样这样欺骗自己。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已经是足够丢人的了。

这样讲不是在泼你冷水——因为骄慢和嫉妒两种烦恼,实际上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察觉的,所以在你认为自己已证悟到本性的时候,实际你已经造了很多的恶业;对于有很多人问“能不能有很多上师”这类的问题,蒋阳钦哲旺波有113个上师,但密勒日巴只有一个上师,这要看人。

但是我要恳求你,你千万不要到处收集上师,成为许多上师的弟子来增长你的我执,如果你这样做的话,你只会变成一种老茧,就像泡过水的皮革一样,再也软不下来了。 

而需要上师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现代人已很难专注。首先因为现代人很喜欢批判,其次,现代人也很喜欢更新各种小玩意,被各种小玩意吸引住;所以专注就变得很困难——仅仅是因为这个理由,你有个具备资格的上师,或者说具备资格的教练,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说到修持实际的方法,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一般来说都是鼓励修行者要自观成空行母,为什么要自观成空行母?这个原因其实也是蛮重要的,比较共同的说法:第一个原因是女性的能量是更有“接受性”,修上师瑜伽,是因为你需要接受加持。

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比喻像我面的这杯水,里面的水是智慧,杯子是方便,因为有了杯子,我们就能够更容易、更舒服地把水喝下去。 

对于成佛,智慧和方便是没有阶级性的,它们同等重要;但是一定要分别阶级,用分别的眼光来看的话,水的地位是比较高,比较重要,因为你要喝的是水,外面的杯子只是用来方便你喝水。所以很重要的,你需要了解——上师是方便,你的智慧或者说找到你的本性才是目标。 

因此,修持上师瑜伽,拥有女性的接受的能量,接受的智慧是很重要的,这点可以在佛经上找到印证,佛说“你应该要自为皈依,自为依靠”——你自己的本性才是真正重要,真正的目标。上师是方便,并不是说上师是你以外一个真实存在,要来控制、要来指引你生活的神。

上师真不是这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所有的上师瑜伽仪轨里,我从来没有看过在仪轨中上师是女性,这也就是在敦珠仁波切的黑亥母、钦哲旺波的黑亥母修持里面,把自己观成黑亥母,是女性,但顶上永远有一个上师,那个上师永远是男的。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女性的接受的能量,接受的智慧或功德才是我们真正要追寻的,而男性只是一种方便。”也许这种说法,女性解放主义者听起来会非常高兴。


從我的iPhone傳送

空观,是空掉你的妄想,不是空掉外境!

空观,是空掉你的妄想,不是空掉外境!



净界法师 

空观智慧的修行就是你的心经常去想一件事情,就是你本来什么都没有,你要经常去想这道理。我们不要太注重这个人生的相状,这些都是业力,你碰不得,每一个都是地雷,弄得你满身都是伤痕,所以我们要从相里面去思惟道,其实这个因缘的假相都是暂时的,他背后有一个真实的本性,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空观其实是什么?空掉你的妄想,不是空掉外境的。这个业力你不用去空它,你心只要不动,他对你不会伤害的,你没有跟他感应。有一个外道看到佛陀一直骂佛陀,骂了半天,他问佛陀说:我骂你,你都没有反应呢?佛陀说:如果有人拿东西请你吃,你不吃会怎么办?他说:你就自己拿回来。佛陀说:你自己在造业,佛陀的心不动,安住空性。

所以安住空性是什么情况呢?在经典上讲出一个譬喻说,一个圣人的心安住空性就是,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这个鸟它的确从虚空飞过去了,但是他没有留下痕迹,他无住。他该干什么干什么,做完以后心中都没有相状,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

所以修空观的意思不是说,你今天都没有人刺激你,那不是,那只是缘缺不生。就是你的妄想在活动的时候你能够做到无住,这个时候你不跟你的妄想感应,跟你的真如感应,这个就是空观。

你从平常慢慢训练,我们在修习空观的人,他是这样,你的心会慢慢淡薄下来,你一定要经过一个过程,就是觉得人生没有好坏,那个心很淡薄,就是快乐的时候你也不觉得快乐,痛苦的时候你也不觉得痛苦,你那个受被调伏了,人生没有太大的这种差别,这个时候你就有点功夫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慢慢开始历练了,从空出假了。

如果你现在的感受还是起伏很大,你快乐的时候还是很快乐,痛苦的时候还是很痛苦,那你没有修空观,你的心中一定有一个相状在引导你,仁者心中,必有一物。如果你的情绪变化还很大的时候,那你心中一定有一个东西在里面,这个你不拿掉,临终的时候它破坏你正念,就是它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止观双运,方为禅定

止观双运,方为禅定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无论显宗或密宗,所有修法可以归纳为两种:寂止的修法与胜观的修法。

寂止就是把粗大的杂念停止下来,让内心安住于平静而无杂念的的境界当中,并尽量停留很长时间,就是寂止的修法。胜观就是修空性或证悟空性的智慧。这二者是不能分开的,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

譬如说,虽然有了证悟空性的智慧,但却不能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安住一分钟,则修行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反之,仅仅是心能静下来,甚至保持一两天没有任何杂念,但假如没有证悟空性的智慧,也不能断除烦恼,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所以,标准的禅定必须二者兼备。

但寂止还不是证悟大圆满或空性的境界,只是心静下来而已,在此基础上,如果有证悟空性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无上瑜伽大圆满。

但对既没有修外加行培养出离心,也没有修内加行锻炼菩提心的人;或虽然修了,但修行质量却不乐观的人来说,修这两个修法还为时过早。只有当出离心和菩提心生起来以后,才能修一些正行修法——如果是修显宗,就是修人无我、法无我的空性修法;如果修密宗,就是修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修法。但在修此法之前,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步骤,就是寂止的修法。

虽然在加行修法没有修完之前,也可以修寂止,但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寂止,不能成为大乘佛法,也不能成为成佛之因。譬如说,四禅八定的寂止修法,外道也在修。外道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是为了解脱、成佛,而是为了神通和禅悦而修。只有在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基础上修寂止,才能成为大乘修法,才能成为成佛之因。

虽然读者的层次参差不齐,也不能说每个人都不是利根,但讲究次第也是有必要的,只有一步一步走,才是最踏实的。很多人不想、不愿意修加行,而妄图直接修大圆满或者大手印之类的正行修法,这都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以,我们最好是在加行修法修完以后,再去修寂止修法。

为什么先要修寂止修法,而不直接修大圆满或其他密宗修法呢?

本来欲界众生的肉体就很粗糙、很粗大,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可能穿墙过壁。欲界众生的内心也同样粗大,各种各样的杂念此起彼伏、无法安宁;而色界众生的心已经非常平静,他们的肉体也像光明一般透明、轻盈且没有阻碍,穿墙越壁对他们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之事;到了无色界更是如此,虽然《俱舍论》中说,无色界众生根本没有物质的身体,但实际上还是一种物质,只是更透明、更细微而已。

本来物质的种类,就千差万别。过去很多人认为,物质是看得到的,诸如汽车、房子之类的东西。但现在人类已经发现很多以前我们不太相信的一些物质,譬如电磁波、量子力学里面的能量、暗物质等等,这些物质就不是粗大的物质,而是细微而精致的物质。

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身体,就是类似于这种物质构成的。他们的内心状态,也是自下而上由越来越平静的四禅八定构成。

因为我们欲界众生的心很不自在,波动幅度非常强大,每一刹那都是动荡不安的,随时会往外散乱,而无法锁定在一个目标上。修五加行的时候老是观想不清楚,思维法义的时候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这就是没有修寂止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想证悟是很难的,因为心的本来面目已经被妄念覆盖得严丝合缝,除非加行修得非常扎实,有非常具德的金刚上师,自己对法与金刚上师的信心也非常强烈,则在没有修寂止的时候,也有可能证悟。

这种人证悟以后,不需要专门修寂止,因为证悟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平静的境界,其中不会有任何杂念,所以已经包含了寂止的成分,只需把证悟的境界慢慢延长,就算是有了寂止。

但这不是普通人的路,作为普通人,在加行修完之后,一般有一年到三年左右的时间专门修寂止修法。寂止修法修好以后,上师才会给具格的弟子传讲大圆满,传讲的方式也有点像禅宗,不是在法本的字面上讲,而是以心印心、不可名状的传法方式,但因为基础打得牢,所以证悟也是吹糠见米,功到自然成的事情。

修寂止有了明显进步的时候,修大圆满也会比较容易证悟。所谓进步是指:一,能够比较轻松地进入寂止状态;二,不但能轻松进入,而且在寂止境界中保持的时间也比较久。

不仅大圆满,包括生起次第也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修,很多人会说,修金刚萨埵的时候观想不清楚,这就是基础不牢靠的表现。

菩提心与出离心等加行修法本来就属于思维的范围,所以不需要心平静下来。但若试图在我们这颗像垃圾一样杂乱无章的心上修密宗修法,就不会有什么功德。只有经过寂止的过滤,把粗大的念头滤掉,让心慢慢清静下来以后,才能有真正的修法。


從我的iPhone傳送

我们忘记本性所在,我们创造出各种分类,各种标签,把所有这些变得很坚固

我们忘记本性所在,我们创造出各种分类,各种标签,把所有这些变得很坚固



宗萨钦哲仁波切 

法王子·文殊师利菩萨 मञ्जुश्री

宗萨仁波切开示:
    在座的大多数人都应该很熟悉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有时候,文殊菩萨示现为佛陀的弟子,身相常常示现为在家众,就像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一样。和观音菩萨一样,文殊菩萨以教法著称。心经就记载了舍利佛与观音菩萨的对话。

    很多时候,文殊菩萨作为佛陀的助教,帮助弟子更深入地了解教法的意义。有一次,佛陀问文殊菩萨对空性的看法。文殊菩萨沉默下来,表示空性超越语言和概念。像刚才这种方式,文殊菩萨就像佛陀教法的工具。在大乘经典中,记载了文殊菩萨是很多菩萨的老师,伪装成弟子的老师。很多资浅的菩萨是通过文殊菩萨的引导进入的。当释迦牟尼佛还是年轻的王子的时候,走出宫殿看到生老病死,有说法说这就是文殊菩萨的示现。还有说法认为佛陀的父亲也是文殊菩萨的示现。文殊菩萨也是佛陀诸大弟子的前辈。

在那烂陀大学很多大学者主要的本尊就是文殊菩萨。在西藏,文殊菩萨带来的影响和教法是无量无边的。在中国内地,甚至中文所教化的地域,文殊菩萨的影响也是非常广大的。这里讲的是文殊菩萨象征性的部分。难道文殊菩萨就局限在一个人的角色中吗?根据大乘的讲法并不是这样的。文殊师利超越人身的概念。历史上,文殊师利的形象或者文殊圣地,如五台山,也非常重要,因为产生一个和文殊菩萨直接沟通的管道。如果没有这些相对的方便法门,我们就没有办法认出内在究竟的文殊师利。谁是真实的文殊师利?他在哪里?他是男的还是女的?当然是超越这一切的。需要了解的是,究竟的文殊师利不是一个魔幻的事情,也不是神或者更高的神明,究竟的文殊师利就在我们的内在,一直都是这样。
那烂陀寺(印度佛教最高府邸)遗址

    我们的本性就是文殊师利,但是我们总是对之视而不见。就像我们的眼睫毛,太近了,以至我们总是找不到他。因为我们没有认出文殊师利,而他又与我们如此之近,以致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染污。我们忘记本性所在,我们创造出各种分类,各种标签,把所有这些变得很坚固——标为人类,男人女人,欧洲人、美国人,医生,父亲,孙女等,这种身份的认定如此坚固,以致我们无法感到真正的安全和自信。究其原因,因为这些标签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依赖其他的条件存在,因缘聚合,就好像风中的羽毛。于是,我们创造更多自我的标签,强化的标签,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好以为这些是实际存在的。这些年我来香港,看到越来越多的卖劳力士的表店。我奇怪厂家怎么没有做更多的挂在脖子上,在脚上的款式。这变得有些复杂,因为我们不会带着价签走来走去。我们不想让人以为我们是土豪。而二十年前,中国人是不把标签拿下来的。如果某人戴着曼谷出厂的假劳力士,也可以作为标签,强化我们存在的证明。

 言归正传,到底文殊师利是谁?认出文殊师利,直到把所有的标签放下为止。要能够认出文殊师利有非常多的法门。长而详细的法门,与简短的法门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时候,法门因为简单,我们无法对之建立信心,而无法掌握。

    冥想练习:对好念头或者坏念头,不拒绝,不接受,这就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认出文殊的方法。如果你懂得这个方法,这就是文殊师利。这就是橘色。没有持剑,也没有持经典,同时他也持剑,持番茄,持花。听起来很简单,修起来挺困难。因为我们习惯上喜欢可以度量的一切东西,比如喜欢象征性的东西。喜欢颜色,喜欢形状……因为人们喜欢象征性的东西,所有有了塑像。之所以用橘色,因为橘色代表的是太阳快要出来时,天空中的光芒。也代表从这个颜色后,大地会有光明。为了方便解说,我们说文殊菩萨是橘色的,文殊菩萨是16岁,好像这个16岁很重要似的。另外他还有一些法器,这些我们都可以一一解说。相对层面上的法本,文殊菩萨示现为乌龟的后代。

我从很多的上师那里都得到教法,这些上师就是文殊肉身的示现。授予我文殊法的上师,是无染的圣者。但是我的坏毛病就太多了。。。文殊师利就在你身体里,我给不了你。我才落地几个小时,祖父就强行把我的舌头拉出来,在上面画了个谛字。另外我从7岁开始跟着顶果法王,他授于我文殊灌顶,以及萨迦法王的文殊灌顶。萨迦法王家族是惟一一个有文殊菩萨基因的家族。尽管修了这么多文殊法,我连一个好的梦兆都没有。但是有件事可以确定,我一直有个感觉,文殊菩萨一直照看着我。所以各位来这里希望得到加持,应该不会浪费时间。

宗萨仁波切与顶果钦哲法王

宗萨仁波切与第四十二任萨迦法王(着白裙)

宗萨仁波切与第四十三任萨迦法王
    我非常容易被激怒。1980年代,我花了很大功夫去五台山。我从书里读到,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五台山。我徒步了五个台顶,虽然没有亲见文殊菩萨,但全程我很满意,虽然条件很艰苦,我不曾被烦到。没有升起烦恼心,我认为是文殊的示现。今天在座受的文殊灌顶,来自萨迦传承。瑜伽乘的教法。
圣地五台山(文殊师利领十万菩萨常驻五台山,弘扬佛法,亦为文殊菩萨道场)

    我已经活了50岁,仍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和佛法相比。如果单一的人导致你对佛法失去信心,是非常大的损失。各位来到这里,都花了很大功夫,还有些人,我走到哪儿都看到他们的脸。在当今时代,看到这么多人对佛法有兴趣还是令人鼓舞的,毕竟到处都是劳力士表店。下面教的一些仪轨,不在场的人,可以上网去听。有些朋友说要去五台山,请带着我对文殊菩萨的尊敬与问候。请带话给文殊菩萨:现在这个世界更需要他的教法,请他长久驻世。供养不起的,请点香或者献花。有的人想做哈达和供养,我不喜欢哈达,需要折来折去的。忆念文殊菩萨就是最好的供养。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你所有的东西,都是跟因缘借来的!

你所有的东西,都是跟因缘借来的!



净界法师 

依止空正见跟发心,他开始修行了。
第一个,“安心如空之止观”。整个通教最核心的思想就在这个地方——安心如空。我们净土宗的人临命终时,如果你要破除虚妄的执着,通教更重要。

就是说,我们不要讲前生那么远,就讲今生好了。你今生在娑婆世界打滚了七八十年,不可能都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你没有这个本事。你多少会在心中烙下一些痕迹吧?你一定有你曾经特别贪爱执着的人事,你在平常没有把它处理掉,那临终就是问题了,你就得面对了。

面对时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用藏教的方法。你观想它是痛苦的、是无常的、是无我的,然后慢慢慢慢告诉自己放下它,这是一个方法。但是你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因为那个时候事情紧迫,内忧外患,你要想出这么多的道理来,可能不容易。

但是,通教只要一个道理就好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其他都不用讲了,这些影像都是因缘生,它是自性空,本来就没有,就够你走出妄想,面对弥陀的光明。

如果你这个方法会操作的话,所有的道理都不要,你不用跟我讲什么不净、苦、无常、无我,通通不用,我只要记得一句话——因缘所生,没有自性,当体即空。这时如梦如幻的影像,你就可以走出去了,所以在临终时,只有烦恼,没有障碍。

你必须让所有的烦恼只有活动,但是不能障碍你,就是“不取”,这个很重要。越是紧急情况,通教越管用,因为通教是能够让你瞬间进入状况,当然你必须平常就要熟悉这种操作方法。

就是说,你要怎么解读人生呢?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人生的开始是因缘才有,所以你本来就没有,你本来就没有这个身体,你本来也没有这个家庭,你本来也没有这个儿子。那怎么有呢?是因缘启动以后你才有的。

因此,你所有的东西都是跟因缘借来的,它的思考是这样子。到最后,你也没有失去什么,你只是把借来的东西还掉而已。“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既然跟因缘借来的你就得还嘛。

所以,人生是怎么回事?跟因缘借来。可能你是善因缘,那你借的东西更多更好;你可能今生是一个恶因缘,你借得少一点。但是有借有还嘛,你到临终的时候再把它归还给因缘,到来生再借一次,就这样子。

这样思考事情的时候,你容易放下,你就不必有太多理由来说服自己。说它是无常的、是苦的,都不需要,因为你借来的,你就得还,这个合理吧?它不是送给你,它是借给你的,一开始就说好是借你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外相困不住你,你对外相的执著,困住了你。

外相困不住你,你对外相的执著,困住了你。



宗萨钦哲仁波切 

悉达多完全了解,在这个相对世界中,你可以泡杯乌龙茶来喝——他不会说这儿没有茶,或说茶是空性。如果他要说什么,那么他会提醒我们,茶并非如其所现;举例说,茶是在热水中枯卷的叶片,然而某些茶痴对茶叶迷得过火,配制特殊的混合,创造出类似“铁观音”这种名字,而且一小撮卖到几千元之多。对这些人来说,它不只是水中的叶子而已。这也是为何在悉达多教法一千五百年后,一位叫帝洛巴的佛法继承者,对他的学生那洛巴说,不是显现(外相)困住了你,而是你对显现(外相)的执著困住了你。  

从前有一位貌美的女尼名叫乌帕拉。有个男子深深地爱恋她,到处跟随她。他的追求令她很不舒服,想要躲开,这男子却锲而不舍。终于有一天,她走到这男子跟前,面对着他,他吓了一跳。他结巴地说,他爱恋她的眼睛。她毫不犹豫的就把眼球挖了出来给他。惊吓之中,他了解到我们是多么容易陷入且迷惑于和合的部分。当他从惊吓和恐惧中恢复过来后,成了她的弟子。 

另外一个日本佛教传说中,有两位禅宗和尚正准备渡河。一位女子请求他们背她过这湍急的水流。这两位和尚都是受过重戒,不可碰触异性,但其中年长的一位毫不迟疑地将她背了起来下水。抵达彼岸后,他把女子放下,也不交谈就走了。几个时辰过后,年轻的和尚忍不住问道,我们不是比丘吗?为何你背那位女子过河呢?年长的和尚答道,我早已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背着她呢?  

在短暂清明的时刻,我们或许可以了解抽象概念的空性;譬如美和丑,这些本来就见仁见智。但对于非抽象的事物,比如需要修理的车子、要付的帐单、威胁健康的高血压、支持我们又需要我们支持的家人等等,就很难了解它们的空性了。我们不愿或不能视这些为幻相,是绝对可以了解的。但是,执迷于顶尖时装、高级餐饮、名流地位、精英俱乐部会员等这种奢华时,就相当可笑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难道这个世界真的不存在了?

难道这个世界真的不存在了?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难道这个世界真的不存在吗?

来自慈诚罗珠堪布

为什么我们讲空性的时候,要讲到量子物理呢?因为,量子物理是科学,大多数人是相信科学的。既然相信科学,那么,当量子物理跟我们的常识完全相反、互相抵触的时候,究竟是我们的常识说了算,还是科学说了算呢?此时,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信口开河,妄说:“只有我说的才算,只有我的眼睛看到的才算,量子物理是一派胡言!”而只会明智地说:“虽然我是这样看见的,但如果科学的立场跟我相反,那肯定科学说了算!”

量子物理的研究成果可以证明,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原来并不是真实的。

这不仅仅是佛菩萨说的,包括爱因斯坦都说过:“我们的感官,是非常愚蠢的,所以,我们的感官没有发现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很多事情它都无法感受到。”佛经里面也说了很多这样的话,而且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更为深刻。

我们每个人以前都认为,在眼睛没有毛病的情况下,所见到的东西不会有错,一直非常信任自己的感官,但是,在通过量子力学得知微观世界并不是这样的以后,就会思维,为什么我的常识与科学的结论是矛盾的呢?原来是因为我的眼、耳、鼻、舌有问题,我所感知到的,只是我自己的世界,只有在我的世界当中,它们才会起作用,眼、耳、鼻、舌所感受的,并不是真理。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的结论,不但是怀疑,而且也可以进一步知道这些都是错误的。从此以后,我们的自尊心就开始降低,而不会墨守成规,执意固守以往的经验了。
 

本身凡夫的自尊心或者傲慢心是很强的,如果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因为佛是这样说的,根据龙树菩萨的逻辑也可以判定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世界都是空性,有些人或许会对此嗤之以鼻:“这是两千多年前的陈词滥调,这种落后观念早就该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就不一定愿意去思维,即便愿意思维,也不一定能思维出什么结果。

但量子物理却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在它的面前,任何人都无话可说。而量子物理告诉我们的结果,就已经接近于佛教的观点了。

当然,我说过很多次,你们不要搞错了,佛法不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更不是佛法,它们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但是,利用量子力学,就可以间接地让大家接受一些佛理。

佛教要推翻的,不是外道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神论、无神论等等,就是要推翻我们自己的错误观念。

释迦牟尼佛从来不愿意往外去争论,从来不提倡我们去与他人斗争,既不与其他的教派或者学说辩论,也不与持有其他观点的人辩论,唯一要斗争、辩论、挑战的,就是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就是精神世界当中的执著。最终的目的,是要获得与内心挑战的胜利。

比如说:在宏观世界当中,一个闹钟的分针、秒针的位置和速度都测得准,因此能表示一个精确的时点,可以给我们明确地指出二十四小时的任何一个时间,所以测得准是可以成立的。然而,在微观世界当中,这些都是测不准的。比如说:时钟秒针的顶端,是由很多粒子组成的,每个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又是测不准的。这样一来,我们又怎么能确定出一个准确的时点呢?在微观世界里面,时间是测不准的。

当然,在宏观世界当中,时间还是测得准的。否则我们就无法确定出飞机、轮船的出入港时间,或者是汽车出发的准确时间,这样所有的生活都会乱套的。

同样,如果不观察,则周围的一切都是存在的,因为有这栋楼房,所以我们可以住在这里;如果没有这栋楼房,我们又怎么住在这里,又怎么进入这个房间呢?在宏观世界当中,很多人既可以聚在一起,也可以各自分散;但在微观世界当中,我们所有人的身体都是量子场,不存在什么你我的分别,都是弥漫在整个空间当中的,互无差别,无法区分的一体。

打个比方,在沙漠里面,有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沙丘、凹地,但沙漠本身,却是由一粒粒的沙子组成的,没有什么沙丘、沟壑等形状,只是在风力的影响下,才会显示出各式各样的形状。同样,在微观世界当中,我们每一个人和这个房子,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全部都是一个整体的量子场。所谓“场”,就是一个波动的、无形的东西,根本没有任何物质实相,只是一种能量。但是,在我们的眼里,就像风力吹动所形成的沙丘一样,从量子场当中便形成了一堆堆的物质,大家就把它们分别认定为是房子、家具、老年人、年轻人、男人、女人等等。

这些东西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与观察者有关。所以,古往今来的很多人,包括聪明绝顶的爱因斯坦,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不能理解这些东西。直至现在,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西方哲学也不能摆脱这些困境,比如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人物贝克莱,就遇到过这样的责难,“难道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只有人去看的时候,它才存在;一旦没有人去看,它就不复存在了吗?”面对这个问题,他也束手无策,只有把这个问题寄托于上帝:“即使人没有观察世界,但上帝却一直在关照着世界,所以世界不会变得因为不存在而不稳固。”但上帝是否存在都很难证明,这种回答是荒唐的。谁会承认上帝在看呢?你相信上帝,就可以这样说;要让别人相信,就是很牵强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执着有一个我主导人生,其实是错误的。

执着有一个我主导人生,其实是错误的。



净界法师 

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生命其实它是一个相续的水流。这个水流它主要是两种力量构成的,一个是熏习力,一个是因缘力。这两种力量就推动着水流,往人天去,往三恶道去。这个水流不是你说了算,不是你主导的,是因缘的力量跟熏习的力量来主导这个水流的。

所以它没有一个主宰的能力,只有诸识。这个诸识当然主要指的是第八识,它释放因缘的力量,还有第六意识它创造一种熏习的力量,那么这两种识的交互作用,那么前灭后生,剎那剎那的生灭,造成了因果的相续。由于这种因缘力跟熏习力两种交互作用,它产生一种很紧密的相续,就让你有一个自我的感觉出来,由第七意识产生种错觉。那么于中呢,就把这种相续的因缘,执着有一个我来主导人生,其实是错误的。... ...

所以我们人生是不断的变化,其实现在的你,跟小时候的你,有没有一样?不一样了,为什么呢?熏习力故,因缘力故。你这几十年总有一些资料,新的资料输进去了,是吧?你可能比小时候更好,也可能更糟。

所以你小时候的我到哪里去?没有了!它就是一个明了的心识不断的在变化。其实我们人生就是一念的心识在活动,这个心识,两种力量在控制这个心识——因缘力故,熏习力故,根本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东西,来主宰你的生命。
生命是不能主宰的,我们只能够熏习,你只能够在因地去熏习它,你不能在果地上去改造它,不可以,这个就是无我的真理。



從我的iPhone傳送

所有无明的根源:执著于自我。

所有无明的根源:执著于自我。



宗萨钦哲仁波切 

所有这些不同的情绪及其结果,都来自于错误的理解,而这个误解来自一个源头,也就是所有无明的根源——执著于自我。  

自我只是另一个误解。当我们看着自己的身体(色)、感受(受)、想法(想)、行为(行)和意识(识)的时候,我们通常制造出一种自我的概念。人们受制约,把这种概念视为恒常而且真实的。举起手来,我们认为我就是这个形体。我们认为我拥有这个形体,这是我的身体。我们认为,形体就是我,我很高。我们指着自己的胸膛,认为我住在这个形体之中。我们对于感受、觉知和行为也这么想。我有感受,我是我的觉知……但是悉达多了悟到,不论是在身体里或外,都找不到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足以被称为自我。如同火圈的视觉错幻一般,自我也是虚幻的。它是谬误的;基本上错误,而究竟上不存在。
但是如同我们会被火圈所迷惑一般,我们也全都被自我所迷惑了。执著于谬误的自我,是无明的荒谬行为。它不断地制造更多的无明,导致了各种痛苦和失望。  

当悉达多发现没有自我,他也发现没有根本存在的邪恶,而只有无明。他特别地深思无明如何创造出“自我”的标签,将它附着于完全没有根基的和合现象上,加以重要性,然后拼命地去保护它。他发现,这个无明直接导致痛苦和伤害。  

无明单纯的就是不了解事实,或对事实了解不正确,或认识得不完整。所有这些形式的无明,都导致误解和误判,高估和低估。假设你正在寻找一个朋友,忽然看到他在远方的田野中。一走近,却发现你误把一个稻草人当做是他了。你一定会感到失望。这并非有个恶作剧的稻草人或你的朋友试图偷偷误导你,而是你自己的无明背叛了你。任何源自无明所做的行为,都是冒险。我们在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行动,就不会有信心。我们根本的不安全感因此而生起,创造出所有这些有名或无名、已知或未知的各种情绪。 
 
我们自己以为可以爬到阶梯的顶端,或自以为搭乘的飞机即将顺利起飞而且会平安抵达,唯一理由是我们在享受着无明的喜乐。但是这不会长久,因为无明的喜乐只不过是不断高估对自己有利的可能性,以及低估障碍而已。当然,因缘会和合,事情会如愿发生,但是我们却把这种成功视为理所当然。我们把它当做证据,认为事情就该如此,认为我们的假设是有根据的。
然而,这样的假设只不过是喂养误解的食物。每一次我们做出一个假设——举例来说,我们认为了解自己的配偶——我们就会像打开伤口一般地暴露自己。任何时刻,可能会推翻我们假设的无数个状况之一会突然出现,在那上面洒盐,使我们退缩哭嚎。



從我的iPhone傳送

什么是倒世俗谛?

什么是倒世俗谛?



《成智青莲花论》略釋

须得受过四级以上灌顶者
方能阅读此文

什么是倒世俗谛?



二、宣说道

显密所有的法,都在讲基道果。虽然各自的基和道有一些差异,但果都是一样的。显宗的果是成佛,密宗的果也是成佛。虽然有些说法认为,显密的果也有区别:显宗讲的佛果实际上是十地,还不是真正的佛,佛果应该是十一地。但这并不是最究竟的观点。

最究竟的观点是什么呢?

莲花生大师、无垢光尊者、荣森班智达以及麦彭仁波切等许多高僧大德与成就者们一致认为:显宗和密宗在观点上、修法上有区别,而且区别还比较大,但果却没有什么区别。显宗所讲的佛和密宗所讲的佛都是一样的,没有境界的高低之分。如果说有区别,就只有快慢之别:密宗的方法很多,所以成就佛果的速度比较快;而显宗考虑到所化众生的根机,所以没有提供这么多的修行方法,以致于结果来得比较慢,在成佛以后,就没有区别了。


下面继续进入正题,接着宣说道。

用见解去认识与证悟基的本性,就叫做“道”。其中的见解,也即证悟的智慧,也属于道;而见解所证悟的对境,则属于基。比如,我们在看任何物体的时候,所看的物体是基,而眼识就是道。当然,物体和眼识肯定不是基和道,这只是举个例子便于大家明白而已。

密宗和显宗的胜义谛和世俗谛,都属于“基”。

我们也曾经介绍过,密宗的胜义谛和显宗的胜义谛不一样:
显宗中观的胜义谛,就是空性;世俗谛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有因有缘、不清净的外在大自然,以及众生的身体五蕴等等。

在密法里面,世俗谛有两种:清净和不清净。清净的叫做正世俗谛,也即正确的世俗谛。它虽然是世俗谛,但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它是正确的。正世俗谛是什么呢?就是佛的坛城。其实,显宗经典当中,也提到过佛的坛城,也讲过八地以上的菩萨所证悟的境界或是所看到的景象是清净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混乱不堪的娑婆世界。他们的眼耳鼻舌身所感知到的所有物体,都不是我们现在所感知到的不清净的物体,一切都是清净的。这在密宗里面,叫做正世俗谛。显宗的世俗谛,在密宗里面,被划分为倒世俗谛,也即颠倒的世俗谛。

显宗也分正世俗谛和倒世俗谛,这在《入中论》里面讲得很清楚:显宗的正世俗谛,就是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所谓真实的东西。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房子、桌子等等。从凡夫到七地菩萨的感官结论,也即不清净的山河大地,人、动物等生命,凡是一个正常人的视觉所能看到的,听觉所能听到的现象,都是显宗正确的世俗谛。

显宗中观里的倒世俗谛有两种:第一,现实生活当中不存在的东西。比如说,服用迷幻药以后,所产生的幻觉等各种幻相;第二,我们会把通过视觉或触觉接触到的有漏物质,说成是常住不灭的、幸福快乐的、实有存在的,但它们本来却是无常的、痛苦的、虚幻的、无中生有的。这些现象,都叫做倒世俗谛。

但密法却认为显宗所谓的真实,也是倒世俗谛。









從我的iPhone傳送

要让自己解脱,你必须明白自己的错误,从其中醒悟过来,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也是这么复杂...

要让自己解脱,你必须明白自己的错误,从其中醒悟过来,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也是这么复杂...



宗萨钦哲仁波切 

佛法能够解决你们的所有问题”
本文节选自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因为愚昧,你错误地相信自我就是你,而你就是自我。那个你认为是自己的东西并不是你,只是一种幻相,由于迷惑,最初你误认它是你自己,然后又浪费一生来满足它、让它快乐,这样的企图才是唯一没有希望的。

当你如同往常地冒出某种想法时,
你是否知道这样的想法从哪里来?
或者,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不是另外一种想法呢?

你知道自己的观点以及这种观点是怎样产生的吗?

最重要的是,你能确定这些的确是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的观点吗?
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非常重要,因为你的观点决定了你怎么看待事物,而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正是你所有概念、感觉与行动的基础。由于你的生命完全是由自己的概念、思考、感受、行动所组成的,所以任何决定你的观点和看法的事物,对于你的生命也一定有极大的控制。
你是用不偏颇的眼光纯净地观看事物的本来面目呢?还是受了老师、朋友、敌人、书籍、报纸、广告、电视、音乐、宗教、文化等等无数的影响,而戴上了有色的眼镜来看待生命?
可能你认为自己并不是个容易被操纵的人,也认为自己的判断不会受外力左右,但是,你又是怎样知道这点的呢?我们可能一直都受着影响却毫不知情。通常当我们被影响时,自己完全不知道,因为我们想像自己是和所生活的环境互相分离的,所以各种影响力很容易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溜了进来。

你的心一直毫无选择地吸收各种影响力,在你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这些内在化的影响力成了你的想法、感觉和信仰。它们成为你的一部分,塑造了你对于自己和真理的看法,你甚至认不出它们是外力所造成的,反而以为自己是个独立的人,完全地忠于自己。
想一想,为什么你喜欢某些人而不喜欢其他人?你的政治见解从哪里来?你为什么会被某种男子或女子所吸引?你怎么样取舍孰是孰非?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必须拥有某种汽车或住在某个地方才行?你对于成功、失败的看法从哪里来……?如果你对自己完全诚实,就会知道,几乎没有一种“你的”想法和感受真正是你自己的,它们大部分都是那些你无法控制的影响力的结果。

就算我们接受你完全不受外物的影响,但是你仍然从“自我”的观点来判断、观察及体验世界,你可能会想:“那有什么不对?自我难道不是我自己吗?也就是那个会哀伤、高兴、骄傲、沮丧、振奋、进步、丧气、伤心、被人赞美的自己吗?自我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自我就是我,很明显地,它并不是由学校、父母、社会或其他外在的地方而来的。从自我观点而来的体验,是我唯一的体验,因此它一定是真实的,哪来什么问题呢?”

现在,先暂时不管自我是不是你所受影响的总和,也许你应该考虑,从自我观点所体验到的生命究竟有多真实、有什么价值。自我永远觉得它的判断、观察和体验都很重要,因此对每件事都小题大作,无法放松地随事情自然发展;而只有当自我经历了许多困难后,才不会再小题大作。例如,自我可能决定,如果它表现得很冷静、不生气,别人就会很佩服它;

为了这样,它可能去寻找一些状况,让别人要求它帮忙,打扰它、侵犯它的领域,这些都是它认为很严重的事,目的就是要让自我有机会说:“没问题,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除非有件大事无法让它假装成小事,它才不会这样说!这种情形并非是道德或伦理上的对错与好坏,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大部分的问题都起自于从自我的观点来看待每一件事,再把这些根本没有实质的事物小题大作所造成的。

自我的基本性质就是对于它自己的一种坚固和持续的感觉,还加上了一种持续的不安全感。对于不安全感的立即反应就是期待和恐惧,而自我的期待和恐惧是没有穷尽的、难以满足的、困惑的、有系统的、紊乱的、有次序的、逻辑的、疯狂的、理性的(在一大群不合理之中)、狡猾的、感性的,以及鬼鬼祟祟的。

自我几乎能够将任何事物都转为己用,并用一切方法为自己辩护,甚至应该摧毁自我的老师和教法也被利用了——自我被自己充满了,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能够进得去。虽然自我伪装开放的态度,但真正的开放根本不可能,充其量它只能伪装、模仿、代表,使别人相信以及减少个人色彩。

自我能够天花乱坠地谈“无我”,利用无我作为自己的装饰——自我扭曲了一切事物,它因为谦卑地表现而生起骄傲,为了感觉优越而表现慈悲,教授佛法是为了感到学富五车,假装慷慨的目的是为了夸耀财富。自我也可能是一位伪装大师,例如,当面临严重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自我就会很有技巧地穿着敌人的制服,也许出家或闭长关,而它会利用闭关这段期间去舔拭自己的伤口,出关之后变得更强壮、更狡猾。

从自我的观点来看,成功或失败,完全决定于它是否能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某件事。佛陀所谈的“成佛”,对自我来说,可以说是完全地失败。因此,我们宣称要追求的成佛,根本不是真的成佛,而是“自我的成就”;从自我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更微妙、更宏伟的成功。

这一切是否代表了整个情况已经无可救药了呢?
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表示,因为愚昧,你错误地相信自我就是你,而你就是自我。那个你认为是自己的东西并不是你,只是一种幻相,由于迷惑,最初你误认它是你自己,然后又浪费一生来满足它、让它快乐,这样的企图才是唯一没有希望的。

这就像除非你知道自己在作梦,否则无法逃出梦的陷阱一样——要让自己解脱,你必须明白自己的错误,然后从其中醒悟过来,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也是这么复杂。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