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黄念祖:《金刚经》对我来说,佛恩十分深厚,殊胜安乐不可思议。

黄念祖:《金刚经》对我来说,佛恩十分深厚,殊胜安乐不可思议。

黄念祖 

《金刚经》对我来说,佛恩是十分深厚,把我从黑暗无知的牢狱中,挽救出来,顿入光明无际的宝山。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绕佛,曾于北京广济寺释尊成道日,绕念圣号直达次日凌晨。但稍长到学校读书之后,接触到新思想,例如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产生一些影响,但更主要的则是看到来来往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从他们的言行可以看出,世俗的缠绕毫不少于常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妒嫉障碍,勾心斗角,争名好利,排除异己,一样也不少。
于是我十分怀疑,这些人久修多少年,为什么一点也不脱尘俗!于是产生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佛法无益于人,直等到十九岁,大学三年级时,寒假考试结束,不想再看书,又无事可做,于是找到母亲的一部有注解的《金刚经》和一部《灵魂论》,每本厚约一寸,我一夜之间读完两书,在读经时,产生了空前的稀有情况:如闻惊雷,醒人长梦;如沐春风,身心调适;如饮甘露,遍体清凉;如闻妙乐,顿忘俗味。
当时只感觉一阵阵清凉与光明,自头至足,遍灌全身,一夕之间二三十次,其殊胜安乐不是言语所能形容。这才恍然明白,不是佛法辜负人,而是人辜负佛法。这才端正了自己对佛法的认识。当时体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经中的核心。凡夫下手最好是持名念佛,但当老实念去,便可望暗合经中妙谛。
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为前导,以净土作为归宿...再从当代情况来看,不管你修什么,如果说希望在这一生内解决问题,若不求生净土,那就不可能了。不管哪一宗,想在这一生出生死,愿意今生出轮回,你又不求生净土,那就要落空。我们当前这个地方的道场叫莲华精舍,是密宗,共同的愿文是同生极乐。所以不管哪一宗,都要以净土作为归宿。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佛陀传》:「八正道」和「四圣谛」开示

《佛陀传》:「八正道」和「四圣谛」开示




1. 当悉达多行进大门,他们五个都被他散发着的庄严威仪所慑,立即站立起来。悉达多像是全身发光似的。他步行的每一步都显现出一种罕见的精神力量。他那像能透视的目光,把他们原想给他白眼的意念全然改变。
憍陈如走上前替他拿钵。摩男拘利赶忙拿水来给他洗手脚。跋提拉上凳子给他坐下。额鞞找了一块大棕榈树叶替他扇凉。马胜则站在一旁,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才好。

2. 佛陀说:“那你们都听着吧,朋友。我证得大道,也希望让你们证得。你们将听到我第一次说法。这些法并不是我所思惟而得的。它是我直接体证的。请你们平静地、留心专注地听。

3. 佛陀平和地开始说:
“兄弟们,每个人都应该避免走两条极端的路径。其一是把自己沉醉于感官物欲的享受之中;其二则是以异行和苦行来把身体的需要剥削。这两种极端行为都必然导致失败。
我所找到的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它能带领我们达至了悟、解脱和自在。它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的八正道。
我就是依这八正道而得证了悟、解脱和自在的。
“兄弟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叫它正道吗?这是因为它并不需要我们对苦恼逃避或抗衡,而是令我们可以直接面对痛苦,因而得以把痛苦降伏。
八正道就是生活在觉察中之道。而用心专注就是它的基石。修习念念专注会使我们培养出定力来。而有了定力,我们才可以达至了悟。
有了正定,我们自然也会有正确的觉察力、思想、言语、行为、工作和勤奋。它所发挥的了悟性,更会使我们从每一点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而令我们生起真正的安乐。

4. “兄弟们,世上有四种真理,它们是: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灭和导致痛苦得以消灭之道。我叫它们四圣谛。
第一圣谛是痛苦的存在。生、老、病、死是痛苦。悲伤、愤怒、嫉妒、担忧、忧虑、恐惧和哀愁等都是痛苦。与亲爱的人分离是痛苦。与你憎恨的人在一起也是痛苦。对五蕴的执著和欲望又是苦。
“兄弟们,第二圣谛是痛苦的根源。由于无明,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真相,因而往往被困在欲望、嗔怒、嫉妒、伤心、忧愁和恐惧之火焰中。
“兄弟们,第三圣谛是痛苦的破灭。清楚了解生命的真理就可以带来每一种苦恼的歇止,继而产生平和与喜悦。
“兄弟们,第四圣谛是导致痛苦破灭之道。这就是我刚才解释的八正道。八正道培养我们去留心察觉地生活。念念专注又可使我们得定,因而了悟生命的真理。彻悟之后,我们便可以从苦痛中解脱出来而得到自在与安乐。我是会带你们行这条觉悟之道的。”

5. 憍陈如问道:“佛陀的意思不就是觉者吗?”
“对。而他们叫我找到的大道为醒觉之道。你们认为这名字怎样?”
“觉者!醒觉之道!很好!好极了!这些名字真实,而且简单。我们都会叫你佛陀,又会叫此道为醒觉之道。如你刚才所说,念念专注的生活就是精神修习的基础。”他们五人都一致接纳佛陀为师,并称他为佛陀。
佛陀对他们微笑,“兄弟们,请你们用豁达明智的心怀去修行吧。这样,你们三个月后便可证得解脱之果。”

6. 佛陀为他们说教世法无常与无自性的真理。他又教他们观想五蕴为五条不停流动的川河,因而明了当中实无任何永恒或个别的存在体。
五蕴就是指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如果静思五蕴,向内反照,他们是应该可以看到他们本身与宇宙息息相关的微妙关系的。

7. 幸凭他们的努力精进,他们五人终于证道。首先是憍陈如,而额鞞和跋提就在两个月后证得。稍后,摩男拘利和马胜也成就阿罗汉果位。
佛陀十分高兴地告诉他们:“现在我们真的成了一个团体。我们就叫它僧伽。僧伽的团体是那些生活在和谐与专念察觉之中的人。我们必定要将醒觉的种子到处传播。”


—— 节选自《佛陀传》初转法轮(上篇22)

  • 佛陀传
自从1991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版以来,本书已成为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80岁的完整一生。自从1991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版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佛陀传》已成为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本书原名《故道白云》。

  • 一行禅师
释一行禅师(Thích Nhất Hạnh,1926年10月11日-2022年1月22日),越南人,是现代著名的佛教禅宗僧侣、诗人、学者及和平主义者。在汉传佛教传统中,出家众都以“释”(越南文为Thích)为姓,一行(Nhất Hạnh)是他的法号。因此有人直接称呼他为一行禅师。

(注:文章选自《佛陀传》,均源自网络,本文只做分享学习,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不为外境所动摇。

不为外境所动摇。

巴沃法影

修心七要第七:修心之引导



修心的口诀非常简单,并非特定的哲学。
这些纯粹是噶举上师所称“奶奶的指点”之一。
[秋阳创巴仁波切 三乘法教系列摘引]






第50则、不为外境所动摇

即使你身处的外境各式各样,你的修持都不应受到影响。无论生病或体健、富有或贫穷、赞誉四扬或恶名昭彰,你都要行持修心。这非常简单。若你的状况很好,将它呼出去,若你的状态不好,就把它吸进来。

第51则、此次当修首要者

“此次”意指这辈子。你已浪费了许多过去的生生世世,未来则不见得会有修行的机会。然而,现在你身而为人且得闻佛法,你确实拥有如此的机会。所以,别再浪费任何时间,应当修持这三个要点,也就是利他更胜利己、修持上师教言更胜思辨研读、修持菩提心更胜其他任何法门。

 第52则、勿错解诸事




当你修行时,也许会产生某些曲解或误解。我们最容易误解的六大项,分别为:安忍、希求、振奋、悲心、首要之务和欢喜。对安忍的误解,是以为对生命的一切保持安忍,但对修持佛法却不用。对希求的误解,是以为要鼓励对欲乐与财富的渴求,但对彻底如理地实践佛法却不用。

对振奋的误解,则是以为要对财富、娱乐感到振奋,但对闻学佛法却不用。被曲解的悲心是指,对因修持佛法而承受困难的人心怀悲悯,但对造恶之人却漠不关心、毫无悲心。被曲解的首要之务,是指基于私利而对世上任何于己有益之事都勤奋而为,但对修持佛法却不如此。被曲解的欢喜,则是指当怨敌受忧苦所恼时为之心悦,但对善德与超脱轮回却不随喜。你绝对要让这六种错解的解读彻底停止。

第53则、别反反复复

不要让修行的热诚踌躇不定。若你时而修行、时而不修,就无法生起对佛法的定解。所以,不要想太多,只要一心不乱地专注实践修心。

第54则、要一心修持

全心全意相信自己和所作的修持。纯然专一、心无旁骛地练习修心。

第55则、观察且分辨,以解脱自身

只要观看自心并加以分析,这两个方法就能让你从烦恼和我执中解脱。之后,就能行持修心了。




第56则、别耽于自怜

不要自怨自艾。若有人功成名就或继承百万遗产,别浪费时间为此不好受,觉得幸运的怎么不是自己。

第57则、勿心生嫉妒

当他人得到自己所没有的赞扬时,别因此嫉妒。

第58则、莫轻浮妄动

若你因朋友的成功而妒忌,那就太愚蠢无聊了。若有熟人穿了你也喜欢的新领带或新衬衫,别任性地挑剔那些衣物的瑕疵。你可能会说:“喔,是的,很好看,但是上面有个污迹。”这样只会惹恼对方,于他人和自己的修持都毫无益处。可别做出这样的轻浮妄动之举。

  第59则、别期待掌声

不要期待他人的赞扬或有人会对你举杯致敬。不要期望自己的好行为或好修持会得到任何的好名声。


從我的iPhone傳送

净界法师 | 末法时代最严重问题:不知谁是善知识!(断淫欲是根本,这事没得商量)

净界法师 | 末法时代最严重问题:不知谁是善知识!(断淫欲是根本,这事没得商量)

净界 法師


佛陀在正法时代,就预言末法时代会出现什么情况:在末法时代,这些魔子魔孙,就开始流行炽盛于世间了!为什么魔子魔孙在正法、像法不出来?因为他出来没有用啊,那个时候的善知识威德力强;在正法、像法时代,那些住持正法的善知识都是大威德力的,到末法时代,那些大威德善知识都走掉了,糟糕了!众生烦恼也特别重,善根也薄弱了,这时候魔子魔孙就有机可乘,开始出来活动啦!
这些魔子魔孙是怎么出来活动呢?他以身口意的淫欲,来当作一个修道的助行,他认为这个就是善知识,这对我有帮助的,邪知邪见的--以淫欲当功德想。那么,还不只这样子,他还去影响别人,令诸众生落爱见坑--他还把这个思想,透过文字、透过语言来传达,他说:行淫欲,不但不障碍圣道,还对你修学圣道是有帮助的,把众生拖入了爱欲的火坑,而失掉了菩提的善根。这个人本来是有善根的,因为跟错了善知识,结果呢,他过去的善根就隐没了,取而代之就不是善根了,是魔道邪恶的根生起了。
末法时代修学最严重的问题:你根本不知道哪一个是善知识?末法时代是什么样呢?各说各话:也不知道谁讲的是对的,就是邪恶不分了。而且更多的是,魔的力量特别大,你看邪知邪见的人,道场盖得特别大、福报特别大,反而正知正见的人福报变少了,这个当然是不吉祥,这跟这正法、像法是完全相反。在正法时代,正知正见的善知识都是大威德的,到了末法时代颠倒了,邪知邪见的人福报大,正知正见的人没福报了,所以问题就很严重了。
所以佛陀教诫我们说:到了末法时代,一定要教诫这个世人,修学正念真如的时候,要先断淫心,一定要慢慢、慢慢的调伏心中的爱欲烦恼...这决定,就是不可改变的,过去诸佛如此,现在诸佛如此,未来诸佛如此,这是成就清净功德的一个很明确的教诲。也就是: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一个重要根本,这件事情是没得商量的,是明确没有一点含糊笼统的教诲、非常明确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金寿山:谈谈在中医诊断上——“热病重舌,杂病重脉”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金寿山:谈谈在中医诊断上——“热病重舌,杂病重脉”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中医书友会

I导读:秋冬时节,外感病增多,却往往与内伤杂病抑或外感之邪入里,形成复杂病势。如何在这复杂病势面前,能够执简驭繁地诊治呢?著名中医学家、老中医金寿山教授从“热病重舌,杂病重脉”的论述中,给出了方法和思路,并以案例作证,恰当把握舌脉变化与证候关系,给予精当辨证论治,值得临证借鉴。

—本文约2110字,预计阅读6分钟—

谈“热病重舌,杂病重脉”
作者/金寿山

作者介绍:金寿山(1921~1983),男,浙江绍兴人,中医内科专家。早年随父学医,17岁在私塾执教,课余深研医著;1936年移居上海,在慈善团体坐堂施诊;抗日战争期间,曾去桂林、昆明行医。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上海,应聘在上海中国医学院讲授《金匮》《伤寒论》等课程;1956年秋,入上海中医学院,历任伤寒温病教研组主任、中医学基础教研组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副院长兼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著有《温病学讲义》《温热论新编》《续广笔记》《金匮诠释》《金寿山医论选集》等书,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第二版教材《温病学讲义》。





在中医诊断上,热病重舌,杂病重脉,这话有一定道理。
因为热病过程较短,变化却很快,在舌苔上能够及时得到反映。例如邪热从卫分转入气分,舌苔由白变黄;入营,其舌必绛;腻苔渐化,表示湿热之邪将退;剥舌逐渐生苔,表示胃气津液来复,等等。

在热病过程中,病情的进退,进一境即转一象、退一步亦转一象,在舌象上都看得到变化。

脉象虽然也有变化,但不如舌象反映之及时。且诊脉又有“指下难明”之时,不如舌象之客观。所以说,观舌质可验其正之阴阳虚实,察舌苔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再看其润燥,以验津液之盈亏。
看舌苔这门学问,本来是从看热病上积累经验发展起来的。叶天士的讲舌苔,内容之丰富,观察之精细,远远胜过张仲景。但必须指出,诊断热病,重在察舌,并不是说诊脉不重要。诊脉重要之处,是在决死生,断预后,无论热病杂病,概不例外。
以热病来说,阳明病重症,脉弦者生,脉涩者死,生死之间,在于脉之弦与涩;有少阴病征象,一见脉沉,便当急温,急温之指标,就凭之于脉象。这些,都是有指导临床意义的。
叶天士《温热论》论脉之处极少,但论到之处,却极精细。如热病大汗之后,症见肤冷(热退),《温热论》指出:“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症;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症矣。”对汗解后之身倦神疲,与突转虚脱之鉴别,其重点就在于脉。可见在关键时刻,诊脉还比察舌重要。
诊断杂病,诊脉固然重于察舌,但气虚、阳虚的患者,舌质多见淡胖;阴虚火旺的患者,舌质多见干绛;蓄血于内,舌上可见瘀点;痰湿内蕴,舌苔多见厚腻,都为人所共喻。可见察舌对诊断杂病,还是一个重要的依据。舌苔为胃气所生,胃有生气而邪入之,其苔即长厚,所以与消化道有关的杂病,更能从舌苔上反映出来。
《金匮要略》在“腹满篇”中说:“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此处鉴别腹满之虚实,就以证与舌为依据。《金匮》还在“黄疸篇”中提出舌痿黄,“瘀血篇”中提出舌青,等等,可见张仲景看杂病,未尝不察舌也。


我治眩晕病,喜用益气升阳法,效亦尚佳。最近治一眩晕病人,女性,年31岁,自幼有眩晕病史,平时头晕、头胀、耳鸣,眩晕发作时,头痛如裂,呕吐清水,甚则昏厥,二十多年来,每周发作一二次,未曾间断,历治不愈。诊脉弦细无力,舌淡,边有齿印,乏力,畏寒,以为符合清阳不升之见证,用益气聪明汤加减,不应。
三诊时改用炙甘草汤加当归、芍药、川芎,其效即显。七剂以后,精神好转,十四剂后诸证消失,眩晕停止发作,脉亦转为微弦微滑之平脉,收到近期效果。
本案例所以改用炙甘草汤,就是细察其舌,色淡之外,还有干而不荣之象,因此根据《温热论》中“舌若淡红无色,或干而色不荣者,乃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之论述,投以此方,果收良效。
而且见此舌者,叶天士早已指出不可用寒凉药,前此用益气聪明汤不应者,因方中虽有参芪补气之功,却有不少凉药,犯寒凉药之禁忌,宜其无效。
此案例乃气血两亏之候,当以甘药调之。炙甘草汤以甘药为主,阳药阴药并用,补气以化液,正为合拍。治其体不治其病,眩晕病不治自愈。若只见其清阳不升而作眩晕的一面,可谓未达一间。抑且泉源不足者,用升阳之药,属无根之升,所谓“葛根竭胃汁,柴胡劫肝阴”,并非谰言。幸而凭察舌作出决定性的诊断,及时纠正了前方之失。
此眩晕病历久不愈,肝肾之虚,当已有人考虑过;补肝肾之药,十有八九当已用过,所以亦无效者,这是因为欲泉源之足者,又有赖于阳气之敷布,徒补肝肾之阴,亦属无益耳。

脉舌都有真假。脉有真假,前人早已提出。舌苔,一般认为客观易辨,不知亦有真假。染苔之为假苔,固不必论;有地之黄(苔),真苔也,无地之黄(苔),假苔也;干红之舌,真热也;嫩红之舌,假热也。证属虚寒而见红舌,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王旭高有一医案:“但寒不热,便溏脉细,肢体面目俱浮,悉属阳虚几象。惟舌红无苔,此(似)属阴伤之候,但口不干渴,乃君火之色外露。治当引火归元。”
案中一派阳虚之象,独舌红无苔,王旭高说是“君火之色外露”,我以为可以用“寒极反兼胜己之化”来作解释,与刘河间所谓“热极反兼胜己之化”正好对勘。所以这种红舌在用了温补药之后,舌色反而会逐渐转淡,呈现出虚寒之本质。
脉、舌、证一定要合参,无论诊断热病、杂病都是一样。如果真假不辨,或只强调其一端,都会差之毫厘,失以千里,造成诊断上的错误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脾虚的人大雪后一定要吃它,健脾补气,还能祛湿!

脾虚的人大雪后一定要吃它,健脾补气,还能祛湿!

原创 蛋蛋姐 读透伤寒


文/蛋蛋姐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脾虚生百病。
脾虚的人总是犯懒,懒得说话、懒得吃饭、懒得动、懒得理人,稍微一动就累得不行。
脾虚的人身体弱,免疫力低,最容易感冒
脾虚的人总是拉肚子。吃啥拉啥,大便永远不成型,很软。
脾虚的人湿气大,舌头胖大、边有齿痕,身体沉重,迈不动步,喝凉水也长肉。
脾虚的人有没有一个适合日常调养的方子?
最能补脾气的方子非四君子汤莫属,补气健脾,还能祛湿气。
四君子汤: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四君子汤健脾,以党参为君。
我们之前讲过,党参,就是山西上党地区(现在的太行山地区)的一种参,这种参有点类似人参的样子,所以叫党参。

党参是补气的,既能补脾气,又能补肺气。《本草从新》中说:“脾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脾气足了,全身就会有气可用,所以党参很重要,是君药,君,就是皇帝,大领导。


现在一些药理学家拿党参做实验,发现它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的活力。在人体中,巨噬细胞是吞噬细菌的,它的功能强大了,就可以把入侵人体的细菌吞掉,这样免疫力就提高了。
臣药是白术。
白术(zhu,二声),也是一味健脾益气的药。
白术又叫山精,古人说“必欲长生,常服山精”,可见古人对白术的重视。白术入脾胃,是止泻的妙药。古人治疗腹泻、大便稀,几乎没有不用白术的。《本草通玄》中就说“白术,补脾胃之药,吐泻者不可缺也。”

白术除了突出的止泻功效外,它对全身也有很好地补益作用。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白术为“后天资生之要药。故能于四脏皆能有所补益也。”这里的“后天资生”,其实就是健脾。因为脾是后天之本,脾好了,对其他四脏都有益处。
佐药是茯苓。
佐,就是辅佐。

茯苓也有健脾益气的功能,但是,它更厉害的作用是利湿。
脾主运化水湿,一旦脾虚,水湿就会在体内停留,造成湿气。
而茯苓能促进小便,通过小便把湿邪渗出体外,所以茯苓历来就是祛湿的上品之药,这样,既能健脾,又能利湿,双毕其功。

现代研究发现,茯苓不但能够利尿祛湿,还有很好的增强免疫、抗肿瘤的功效。里面的茯苓多糖被证实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所以平时多吃茯苓,既可以祛湿,又可以防癌,这点已经越来越受中医专家的重视。
最后一味药是炙甘草。
炙甘草,味甘,专门入脾,是补脾之正药。《日华子本草》说它可以“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可见它在补益方面的功效。

古人用炙甘草,不但用它来补脾,还用它来解毒。凡是中毒,古人必须用甘草来解毒。
甘草为何能解毒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现代的中药研究者,上世纪80年代他们做了大量实验后发现,甘草之所以能解毒,是因为它里面有一种甘草甜素,这种成分可以水解为葡萄糖醛酸,入肝后,能够帮助肝脏吸附毒素,防止毒素被人体吸收。这就用实验的方式揭开了甘草解毒之迷。
现代人们吃的食品、喝的饮料、包括平时的花生油都不很干净(你懂得)所以用甘草解毒,不失为一种养生妙法。
虽然四君子一共才4味药,但是有补气的、有健脾的、有除湿的,有解毒的,几方面都照顾到了,所以我说,四君子虽小,对于人体却功效甚大。

什么人适合吃四君子呢?
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些,容易疲惫、容易劳累啊、抵抗力差容易感冒啊,胃肠不好吸收差,容易拉肚子的,平时外卖吃的多的,都可以用半个月的四君子,它药性很平和,像谦谦君子一样,慢慢就把气虚的体质给调好了。

这次蛋蛋姐亲自下手,给大家做了一些四君子汤。精选个头大、年头老的药材,比如咱们的炙甘草,个头有拇指粗,年头老,有效含量大,比药店里的强太多。咱们的茯苓也是片状茯苓,绝不掺假,绝对货真价实,要的就是一个疗效,
我亲自称量,做成茶包,每包24克,方便煎煮,方便饮用。
为什么不推荐吃中成药呢?药店里不是都有四君子丸嘛?
因为市面上绝大多数中成药药量都太轻了,方子配伍虽然很好,但药量实在达不到,所以很多人反应吃中成药见效慢,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咱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数量不多,信任蛋蛋姐的下单吧,十天后你会感到神清气爽,生机勃勃的。人活一个精气神,气足了,才能奔腾起来,让懒散白白,让弱不禁风拜拜。


從我的iPhone傳送

说一下中医讲的“虚实”含义,及其对立斗争,恶性循环的危害性:

说一下中医讲的“虚实”含义,及其对立斗争,恶性循环的危害性:

原创 陈彩声 经方
     中医整天讲“八纲辨证”,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上问题,我以前的公众号(《经方临床》)文章里,都讲了很多。今天再把“虚实”问题,再重复讲一下,以加深初学者对“虚实”含义的理解。
    所谓 “虚”,是指正气虚——阴阳气血不足——抗病力不足;所谓“实”,是指致病因素——水火寒热,痰饮瘀血有余。虚指正气之虚,实指邪气之实。虚实之间,为一对矛盾。正气虚,则抗病力不足,外邪——风寒暑湿、细菌病毒,易于侵犯,内邪——痰饮水气瘀血,也易于趁机作乱。内外之邪,互相勾结。这时的治疗原则,应以扶阳为主,如四逆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之类。麻辛荆防等驱邪之药,不宜重用,以防更伤正气,有亡阳之虞。只可小小用量,作为辅佐。正气得复,邪气自退。
    还有一种情况,正气旺盛不虚,外邪强大,侵犯人体,此时邪正之间,双方战斗激烈,炮火连天。身体内外,产生高热。热在肺之表里,则用麻杏甘石,大清其热;热在肠胃,则用大剂白虎汤大降其高热;因热腑气不通,肠中结实,则用硝黄承气泻其实热。身体阳气旺盛,正气不虚,故可胜任攻伐也。
     虚实之辨认,全凭色脉——舌象和脉象。所以作为一个医生,手执患者生死之权,如果不精于脉诊舌诊,不是拿人命开玩笑吗?西医整天用仪器作种种化验检查,能查出一个虚实来吗?不辨虚实,一味的抗菌消炎,无异抱薪救火,下井加石也。正气已经极度虚弱,还来抗菌消炎,极力攻伐,哪能不日暮途穷?
      大概五六年前吧?我村一男子,才30余岁。据说仅仅喉咙痛,在医院治了半年许,花了近200万,最后还是“走”了。如果用中医治,热证,用甘草汤,或桔梗汤,或麻杏甘石汤;寒证,用半夏散,或麻附辛,不到两块钱,不到半天时间,就好了。甚至点刺少商穴,或内庭穴,也往往一针而愈,哪要半年时间,花了200万,还把命丢掉?这就是不讲辨证,盲目抗菌消炎的危害性。把他临终前还在医院的舌照片转发于下,让同仁参考:


     舌质淡白娇嫩,面色青紫晦暗,大虚大寒之象。满脸满嘴是血,中医叫做阳虚出血。西医不知阴阳,不要说200万,就是花了200亿,也绝无治好的希望。
      正气越虚,外邪越容易侵犯,内邪也越容易滋生,形成恶性循环。内外夹攻,性命休矣。正气强大,外邪难侵,内邪不生,脏腑安和,其生永矣。
    只有正确的医学理论,能解决医学中的种种难题。只有好好发展中医,能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欢迎好友转发。
民间中医陈彩声记于2024.12.11.


從我的iPhone傳送

【张建英医生治疗肿瘤临床方集录-3】:《腺癌治疗方》——用于治疗肺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多种类型的腺癌

【张建英医生治疗肿瘤临床方集录-3】:《腺癌治疗方》——用于治疗肺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多种类型的腺癌

原创 中医张建英大夫 肿瘤

‌组成‌:

腺癌治疗方因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而异,但通常包含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功效的中药材。例如,常用的中药材有黄芩、黄连、金银花、丹参、红花、川芎、党参、黄芪、人参、半夏、瓜蒌、贝母、麦冬、沙参、百合等。这些药材的用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辨证施治来确定。

‌功用‌:

腺癌治疗方的主要功用是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功能,减轻症状和副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有助于缓解因肿瘤引起的发热、咳嗽、疼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治‌:

腺癌治疗方主要用于治疗腺癌,包括肺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多种类型的腺癌通过中药治疗,可以配合手术、化疗、放疗等西医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案例分享‌:(以肺腺癌为例)

59岁钱先生被诊断为肺腺癌中晚期,经过多次免疫治疗无效后,选择寻求中药治疗。在我的辨证施治下,服用了包含黄芩、金银花、丹参、红花、党参、黄芪等多种中药材的汤药。经过数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刻诊‌:

在刻诊时,我会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等体征,以及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发热、咳嗽、疼痛等。通过综合分析,确定患者的证型和病情严重程度,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辨证‌:

腺癌的辨证施治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确定。常见的证型有热毒蕴结型、气血亏虚型、痰湿凝结型等。我会根据患者的舌苔、脉象、症状等表现,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辨证施治。

‌治宜‌:

根据辨证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热毒蕴结型腺癌,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对于气血亏虚型腺癌,治宜益气养血、扶正祛邪;对于痰湿凝结型腺癌,治宜燥湿化痰、散结消肿。

‌开方‌:(以下是一个案例方剂,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辨证施治来确定)

方剂:

黄芩15g、金银花15g、丹参15g、红花10g、党参30g、黄芪30g、半夏15g、瓜蒌15g、贝母15g、麦冬15g、沙参15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

‌方解‌:

黄芩、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有助于缓解因肿瘤引起的发热等症状;丹参、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党参、黄芪具有益气养血、扶正祛邪的功效,能够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半夏、瓜蒌、贝母具有燥湿化痰、散结消肿的作用,有助于缓解咳嗽、气喘等症状;麦冬、沙参具有清肺润燥的作用,有助于缓解呼吸道干燥和灼痛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散结消肿之功效。

请注意,以上方剂仅供参考,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辨证施治来确定。同时,中药治疗需与西医治疗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從我的iPhone傳送-

论中医之"痰脉"

论中医之"痰脉"

艾御享堂

中医认为,痰是由于体内水液运行异常,而导致水液停留凝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中医向来就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表明了痰是导致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痰既可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又可随气机上下内外窜动,无处不在,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说:“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有时难以被人们所察觉,但在脉象上却有明显的特征显现,基于此,探讨痰脉的特征表现及演变规律,对于中医痰病和痰症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痰脉特征要素分析
滑:痰浊水液停聚体内,湿性黏滑,则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举要》云:“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脉理会参》亦曰:“数而流利不滞为滑脉,滑如珠之走盘,主痰。”因痰浊停聚的部位不同,局部出现相应的痰病或痰症特征。《脉诀阐微》曰:“右寸见滑,热痰侵肺而皮折。”

涩:痰积于体内,日久不去,则成为实痰、老痰,易于阻碍气机的运行,则脉不滑反而显示涩象。《脉简补义》曰:“脉则滑主痰,而痰亦见涩。”《四诊抉微》亦曰:“至于滑脉所主之痰,此指随气流动,而不结伏者言,若老痰火痰,坚韧胶固,结伏于经络之间,碍其流行之道路,运行濡滞,则脉又涩而不滑也。”

弦:痰涎停聚导致相应的桡动脉管壁张力增加,脉管本身的硬度大,应指端直而长。《脉学归源》曰:“弦应风木,又主痰饮。”血流内无数“细丝”:痰浊壅塞血液内,随血流运动被拉拽成条状细丝。《脉简补义》说:“脉有无数细丝,此痰脉也。气过指下,似觉拖带粘涎,宛然中有无数细丝,此心包络与肺胃之有痰也。”

2 痰脉复合要素分析
2.1 痰性脉
由于痰生成的原因不同,可因外感寒湿、内伤饮食、劳欲过度等导致肺、脾和肾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聚而成,所以在性质上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等区别。不同性质的痰,其脉象要素组合不同,表征的性质各异。如《脉确》曰:“浮弦主风痰,浮滑主风痰、风热”,此处的风痰为风邪外袭,致营卫不和,经气不利,津液输布异常而凝结成痰,因浮脉主表,弦或滑脉主痰,浮滑或浮弦脉表征出风痰的性质。

《脉诊便读》中说:“假如火痰,每兼洪大;实痰兼见弦牢。至若虚痰、燥痰,则不但见滑,而反见涩矣。”火热盛,炼液成痰,脉可呈现洪、大之象;虚痰、燥痰因气虚无力运行津液,燥盛伤津,故而出现脉象涩滞不畅的征象。《四诊抉微》认为:“若老痰火痰,坚韧胶固,结伏于经络之间,碍其流行之道路,运行濡滞,则脉又涩而不滑也。”老痰为积久胶结蕴结于机体之痰,其阻痹气机的运行,故出现涩而濡之脉;张三锡曰:“人肥白,脉多沉弱而濡,或滑,以形盛气虚,多湿痰故耳。”湿痰之脉表现为沉、弱、濡或滑之象。

2.2 痰症脉
痰性不羁,易随气升降,到处流动,停聚局部,表现症状多端。如《古今医统大全》曰:“右寸前以候肺,皮腠气喉背鼻诊之,浮滑头目眩晕多痰。”右寸脉主肺,皮肤、咽喉、背部、鼻部病变皆可从右寸脉的变化得之,右寸脉浮滑为风痰上扰清窍,故可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脉诀阐微》曰:“左寸见滑,热痰入心而舌强”;“左关见结,胸满而痰结于中”。左寸脉滑,痰热扰心,舌为心之苗,故可出现舌体强硬,活动不灵的症状态;左关结脉,痰浊结于中焦,气机不利而出现胸部满闷之症。

《古今医统大全》有:“沉涩主痰滞,肺通气之脏也,其气宜利而不宜滞,今沉兼涩,为肺之气不利,滞而为痰,或由痰遏肺窍而为咳嗽耳。”右寸脉沉涩,痰浊壅滞于肺,肺气宣肃不利,故出现咳嗽。《脉简补义》描述了内有痰浊感受外邪的脉象:“有痰挟外感者,左寸紧盛,右关洪滑,或寸脉沉伏,其证兼有喘嗽、头疼、骨节疼,即是夹痰伤寒。”左寸紧盛为外感风感之象,右关洪滑为痰浊内蕴之象,痰气痹阻经脉,气机上逆,故出现咳嗽、气喘、头身疼痛之症状。

2.3 痰证脉
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以及患者个体当时所处特定内外环境本质的反映,它可以从相应的脉表现出来其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势等病机内容。痰证可有诸多类型,每种证候脉象各有其脉象要素的组合特征。
2.3.1 气虚痰阻证
《脉简补义》曰:“痰多气弱,故其形似滑,而其势甚涩也。”“吾每诊正脉微弱,侧诊弦而兼滑,则知有痰饮矣。其微弱,乃气虚,又为痰饮所困耳。”《脉诀启悟注释》曰:“短主气虚,滑短为气虚痰膈,故主气塞。”张三锡曰:“人肥白,脉多沉弱而濡,或滑,以形盛气虚,多湿痰故耳。”脉滑表征痰浊内存;脉势涩表征出气虚运行无力;脉弱表征气虚,脉搏搏动无力;脉沉表征气虚无力外出;脉短表征气虚,脉搏每搏搏动的距离短。所以气虚痰阻证脉象要素可为滑、弱、涩、短。

2.3.2 痰阻气滞证
《诊家直诀》认为:“痰饮中结,气升不利,脉来厥厥如豆,是长短皆有气郁也。”《脉诀阐微》曰:“左关见结,胸满而痰结于中。”《脉学正义》有:“至若气郁痰壅之症,每因脉道不利,迟数不调,最宜审察。”《脉镜》曰:“痰气则弦而带涩。”《脉诀理玄秘要》有:“脉沉主气痰病”。脉沉表征出痰浊内聚,气机出入不利,则脉位变沉;脉弦、涩表征出痰气郁滞,气行不利;脉迟、数、结表征出痰阻气机运行不畅,则脉搏搏动失去正常的节律;脉短甚者呈豆脉,表征出气滞推动血液的运行的距离缩短,痰气阻结于局部。所以痰阻气滞证脉象要素可为沉、弦、涩、迟、数、结、短。

2.3.3 痰热内生证
《古今医统大全》曰:“左寸前候乎心……沉滑心热痰涎。”《太素脉秘诀》曰:“浮弦,痰饮发热。”《新著四言脉诀》曰:“滑本阳脉,而又兼浮,则炎上之象,故为热痰也。”《医学入门》曰:“兼浮大有力者,则为痰火。”《脉诀阐微》有:“数见尺左,水少而火沸为痰”。脉沉滑表征出痰火内伏;脉浮弦表征出痰火的外扬。热邪壅盛,热为阳邪,其性向上、向外,故脉浮,局部热邪壅盛,相应脉段的血管壁张力增加,故脉弦;脉强、大表征出热邪充斥,血管内压变大,则血管管径增粗;脉数表征出热邪炽盛,血流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故脉率加快。所以痰阻气滞证脉象要素可为沉、滑、浮、弦、大、强、数。

2.3.4 痰瘀互结证
《脉义简摩》曰:“迟而时止为结,迟中而时有一止也,但无定数。主气郁血壅痰滞。”《脉法大成》曰:“沉涩急,痰瘀。”《脉理宗经》有:“沉滑痰郁,沉细湿郁,沉涩血结。”《诊家直诀》曰:“是故凝痰瘀血,无论脉势强弱,按之必有劲线,或如珠粒。”脉迟表征出有形之邪阻闭,气血运行不畅,则脉迟;脉结表征出痰瘀痹阻,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失常,则脉搏节律随之变化;脉沉表征出痰瘀内阻,气机郁闭在内,外达不畅,故脉位沉;脉涩表征出痰瘀痹阻,气血运行不利;脉按之有劲线或如珠粒表征出痰瘀气滞,血液运行不利,产生瘀血之有形之物,血行不畅。所以痰瘀互结证脉象要素可为沉、迟、结、涩。
2.4 痰病脉
中医认为痰为病理产物,亦是多病之源,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痰可导致诸多的疾病,正如《景岳全书·痰饮》云:“痰之已成,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贮之于肺,或停之于胃,或蒙蔽心窍,或扰动肝胆,或流窜经络,变化诸证”。痰所导致疾病其脉象各异,《脉诀指掌》曰:“滑为阳气旺,为痰。滑溢为吐,为喘满;滑数为热,咳嗽;沉滑为伏痰、留饮”;“弦滑痰饮胁痛”。呕吐表现为滑、溢,滑为痰之特征脉,溢为气机上逆之象;痰饮胁痛表现为弦、滑,弦为气滞不通之象;《脉诀汇辨》将痰饮呕吐脉的部位定义在右寸:“右寸滑者,痰饮呕逆。”

《脉诀阐微》记载了痰浊引起的痹证之脉为右尺滑:“滑见尺右,痰流足以成痹。”《脉镜绪余》记载了痰喘脉:“滑大顺,沉细逆,身温顺,肢冷逆。”痰浊引起的喘证,其脉表现为滑、大,大为痰浊壅塞脉管之象;《太素脉秘诀》曰:“浮弦,痰饮发热。”痰饮发热的脉为浮、弦,弦为痰之象,浮为热邪壅盛,其性向上、向外,故脉浮;《脉诀指掌》曰:“关滑肝脾热痰、血热;滑短宿食;沉滑食痰。” 痰食脉表现为沉、滑,沉为痰食阻痹,气机内潜之象;滑为痰、食之象。

综上所述,痰脉有其特征性脉象要素,通过解析其不同要素的组合,可获取痰浊致病的病因、病性、病机、症状等疾病过程中的不同信息,从而能更加准确的指导临床的辨证诊疗。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非专业医生
请勿试针试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

修习笔记 | 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如何观想?

修习笔记 | 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如何观想?

迁徙Tibet


无论我们诵经也好,念咒也好,都要有三个殊胜的摄持: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后行回向殊胜。

首先,念佛、诵经、念咒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念诵的过程中,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念?最后,功德回向给谁?

无论做什么,都要具备这三个殊胜。具备了三个殊胜,就是解脱的因,就是菩提的因。

六字大明咒也有具体的修持方法,按仪轨去观,按仪轨去修,这是最如法的。

如果没有按仪轨修,也可以观想观音菩萨在自己的前上方,自己一念观音心咒,就和观音菩萨沟通了。

观音菩萨发光,照耀自己以及一切众生,消除了业障(或者观想观音菩萨降甘露,洗净业障)。

自己和一切众生身口意得以清净了,获得了和观音菩萨无二无别的成就。

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你这样去想,去念,身心就能得到加持,得到成就。

主要是心要定下来,要有诚心和坚定的信念,这个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能超越一切。

我们今天念阿弥陀佛也好,祈祷观音菩萨也好,都要有这个诚心,不能三心二意,那样你得不到加持。因为你的心没有定下来,不是一心。

一心的力量不可思议,无论你祈祷佛、祈祷菩萨,还是祈祷上师,都一样。如果能做到一心,一定能得到加持。


從我的iPhone傳送

净界法师教言 | 读通《楞严经》,发现一个理:所有痛苦,皆因心动

净界法师教言 | 读通《楞严经》,发现一个理:所有痛苦,皆因心动

净界 


不动有什么好处呢?你能够不受外境的影响。所以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自己心动。我讲实在话,全世界没有一个人会伤害你,只有一个人会伤害你,就是你自己会伤害你自己。
真的,你把《楞严经》读通了,你会发觉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伤害自己,外境只是一个助缘。它没有理由伤害你啊,它怎么可能跑到你心中伤害你呢?它是在那边动,你自己跟着它动,然后你这个妄想伤害你自己。其实说穿了还是自己伤害自己。
如果一个修行人不能明白这个道理,要解脱很困难。你现在还认为是别人在伤害你,你完蛋了!你没办法修行,你连路头都搞不清楚。“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整个生命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攀缘心创造出来的,外境只是个助缘,因为你“仁者心动”,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一行禅师⎜愤怒不只是心理现象

一行禅师⎜愤怒不只是心理现象



一行禅师《你可以不生气:情绪管理的智慧》这本书中说:
“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如何处理并照顾愤怒,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先审视怒气产生的生化原因,因为愤怒根植于我们的身心。”
我们想要让自己不生气、不愤怒,就要知道愤怒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从身心两个方面来讲。
有的人可能认为愤怒是一种情绪,是与心理有关的,但其实愤怒与我们的身体也有密切的关系,与我们所吃的食物、与我们的精神和物质消费方式都有关系。
现代医学已经通过科学实践证明:身体的疾病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而心理疾病也可能和我们的生理疾病息息相关。
身心并非两个截然不同的实体,它们其实是一体的,而我们要驾驭愤怒,就必须先照顾好身体。
那么如何照顾好身体呢?
愤怒、挫折与绝望的情绪与我们的身体、食物息息相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以食物滋养愤怒,也透过眼睛、耳朵与意识所接收的信息滋养它。
就拿我们吃的食物为例,它在愤怒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它们之中就蕴含着愤怒。
当我们吃了一个蛋或一只鸡,在蛋里和鸡肉里可能就蕴含着愤怒,我们把这些愤怒吃进肚子里,很自然地也会表现出来。
大家可能多少都知道现在鸡在饲养场是怎么养出来的,它们完全无法走动,被集中关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日夜都必须站着,你想一想,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行走的自由,还必须日夜站在同一个地方,你一定会疯掉,同样,这些鸡也会疯掉。
为了让鸡下更多的蛋,现在都是用改变光照的方式,缩短日夜的循环周期,让鸡误以为一天已经过去,因而产下更多的蛋。
这些鸡内心充满了愤怒、挫折和痛苦,只好以攻击身边的鸡作为发泄,它们互相啄食、攻击,导致彼此流血、饱受折磨,甚至死亡,于是养鸡场就会在小鸡出生后几天,使用烧红的铁片或热刀片,通过高温切断鸡嘴的前段部分,以避免它们互相攻击,这种方法非常残忍。
因此,当你吃了这样的鸡或它们生的蛋,你就吃下了愤怒与挫折,所以要觉察,小心自己吃了什么。
如果你吃进了绝望,就会表现绝望,如果你吃进了挫折,就会表现挫折,吃进了愤怒,就会表现愤怒。

那如何才能预防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对自己身心造成伤害呢?
吃得好,吃得少。
我们有些人会借吃东西来暂时忘记悲伤和忧郁,但却不知过量的饮食会引起消化系统的负担,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负面的能量,它就会转化为愤怒、性与暴力的能量。
我们很多的疾病就是吃出来的,当我们身体出现了病痛以后,就会影响到我们心理,产生担忧、愤怒和痛苦。
因此,我们在吃的时候,可以选择吃一些散养的鸡和鸡蛋,吃一些有机蔬菜,虽然可能会贵一点,但因为当食物的质量很好,我们就可以少吃一点,其实我们的身体只需要平时所吃的一半的分量就够了,而且这样我们还可以给种植有机食品的农民很多帮助。
在吃的时候,我们用正念的方式去吃,吞咽食物之前,让食物在口中多咀嚼一下,你甚至可以咀嚼50次,当我们慢慢地吃,将口中的食物变成液态以后,就可以使肠胃吸收更多的养分。

“吃”是种很深奥的修行,当进食时,细细地品尝每口食物,充分地觉察它,觉察自己正在吃东西,而不是边看手机,边看电视,边吃东西,我们的内心会充满喜悦,会感恩我们吃到的每一口食物,感谢为我们提供食物的每一个人。
当我们如此专注地进食,就不会把焦虑、愤怒或未来的计划吃进去。
我们的眼睛的胃口比胃还要大,有时我们的胃已经吃饱了,但我们的眼睛看到美食还想吃,所以必须以正念的能量训练它们。
你试试看,当我们能够做到念念分明地专注进食,我们的身体是智慧的,它会告诉我们真正需要的食量,它会让我们的身体、心灵与意识都感觉比以前好多了。
好,上面我们讲的是用口吃进去的食物,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愤怒与痛苦,我们还要警惕我们身体的其他的器官”吃进“愤怒。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日从各类媒体中汲取丰富的资讯,而这些信息中不乏满载愤怒与挫折的内容。一旦我们不加甄别地接纳了这些信息,就如同无形中“吃进”了愤怒与挫折,使其在心中生根发芽。
有时你可能感到寂寞,想找个人说话,如果你找朋友聊了一个小时,若对方的话语中充满了负能量,我们或许就会在不经意间“吸收”了这份愤怒,随后又可能将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因此,选择健康的精神食粮,进行正确的精神消费,显得尤为关键。
我们可以想想看,当我们浏览新闻、观看短视频或是欣赏电影时,如果缺乏筛选与辨别的意识,不就如同在饮食上毫无节制,胡乱进食一般,将无数的精神“毒素”摄入体内吗?这样的行为,无疑会对我们的心灵造成难以言喻的伤害。
真正的平静
不是远离车马的喧嚣
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邀请您和我一起踏上探索内心宁静之旅


從我的iPhone傳送

觀音菩薩:牲畜道之苦,何以為最?你以為失去人身,它才是関鍵。

https://youtu.be/4mibNDsd9CQ(自己進入去聞思)

(註:牲畜道之苦,對於有「人身」的人類來說,往往很難理解!這視頻提起一段在地藏經觀音菩蕯的對話,發人深省。其實你我周圍已經有很多「牲畜道的影子」是人類,每天為著「欲望餬口」去生存,不是從牲畜道來的人類,就是快將進入牲畜道的人類,這視頻提一個我不認識的話題,就是「忘記善行」,這一點近日從醫學天才楊定一教授學到的,原來「動物界」的「記憶力」只有「七天」(我不知科學家怎樣研究到出來?),因此失去人身而成為動物者,「記憶力」原來與人類截然不同,「善行」也忘記了,要輪迴多世「業識」才可「清淨」!大家不妨觀看多一些現在「周邊的人類」,可能有更多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