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为血之母,活血化瘀必须注重调气——先分虚实,再辨寒热,注意损伤
中医书友会
I导读:活血化瘀法多宗王清任,而最著名的血府逐瘀汤在活血基础上尤其注重理气。事实也确实如此,气为血之母,活血化瘀必须注重调气。明辨气之虚实,以及寒热性质,不仅仅着眼于瘀血本身,这样才能把血瘀证看“活”。
—本文约2479字,预计阅读7分钟—
活瘀当重“气” 辨证是关键
作者/赵清理
作者介绍:赵清理(1922-2007),男,河南省邓州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曾任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主任。出身七代中医世家,20岁悬壶梓里,1960年到河南中医学院执教,1979年被选定为硕士生指导老师,1985年创办张仲景国医大学(南阳),1993年迁址郑州,同年并创办河南仲景医药研究院。编撰有《临证心得选》《中州古今医家评传》《当代医家论经方》等,在国内外医学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中富有特色的一种治疗方法。清代王清任是一个对瘀血证诊治贡献较大的医学家,他的《医林改错》中自创方三十三个,系统阐述了活血化瘀的理论依据及其临床应用,尤其提出补气活血法的应用,丰富了活血化瘀的内容,迄今,一直被我们尊崇运用。
实际上,活血化瘀的理论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血实宜决之”即是其源薮所在。仲景师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亦创制了不少祛瘀的方子,如桃仁承气汤、抵当汤、大黄䗪虫丸等。可见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及《伤寒论》中,已开拓了治疗血瘀的先河。
近代对中医学活血化瘀法的机理和适应证论著颇多,解释纷纭。然本人对瘀血的治疗,认为有两个大的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根据血与气的关系,治瘀当重“气”,同时要究其成因是气滞导致的,还是气虚导致的,是气滞而致血瘀,抑血瘀而致气不行。
二是注意瘀血的特点,从而掌握对瘀血的辨证。
治疗瘀证必须注重调气
,何以言之?盖气为阳,血为阴,二者有阴阳相随,互为依存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行血亦行,所以气在瘀血的形成过程中,是一个很主要的因素。
若气滞不行,必致血运障碍而出现瘀血,正如《临床指南医案·胃脘痛》说:“经主气,络主血,……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自痹”。若由于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血液运行无力,亦可致瘀,又气虚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少则运行涩滞而成瘀。此外,气寒失于温煦,血必因而凝滞;气陷失于统摄,血可因之外溢,积而为瘀。
可见,无论是气滞、气虚、气陷,终皆见导滞瘀血的形成,所以,在治疗瘀证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调气。
治瘀所注意的第二个问题,则是要根据瘀血的特点,掌握其辨证关键。
其特点是
:疼痛有定处,且为刺痛,肿块,在内为症块,固定不移,在外有外伤史,青紫可见;肤色黧黑(尤见于两目),或肌肤有斑块,或有甲错,或有蛛纹丝缕;唇舌青紫,或舌边有紫斑、瘀点、瘀块;脉多涩或细涩或细弦。
根据以上特点,基本上可断为瘀证。后可依其瘀证的特点及全身伴见症状,再去辨究病之虚实及寒热属性,并注意外伤的特点。这样就能提纲挈领,从而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一、分虚实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赖气推动,气若推动无力血行不畅而成瘀者,则为虚证。有心气虚而成瘀者,有脾虚血失所统而成瘀者,故虚证瘀血当责之心、脾气虚。
心气虚(或心阳虚),则阳气微弱,而致血行无力,则出现心血瘀阻,胸痹刺痛,痛引肩背,闷气不舒,动则加剧,宜补心气温心阳,活血化瘀,方如保元汤合失笑散;
脾气虚(或脾阳虚)引起的瘀血,常伴食少纳呆,神倦乏力,颜面浮肿,妇女可出现月经过多,崩漏等。其治可用归脾汤益气摄血,同时加活血化瘀之花蕊石等。
气滞血瘀型多指瘀血的实证,是由于气滞不行以致血运障碍而出现的瘀血证候。
如胁肋胀满窜疼,甚则出现症块刺痛,痛拒按压,青筋暴露,妇女痛经或闭经等。其病变重点在肝,因为肝为刚脏,主疏泄而藏血,情志不遂则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则气滞血瘀,故又称肝血瘀阻。治疗常疏肝理气而活血,方用逍遥散加桃仁、红花、元胡、苏木等。
由上可见,所谓“虚”指气虚, “实”指气滞,前者多本虚标实,后者常为标本俱实。
二、辨寒热
瘀血的形成,有因寒客血脉形成的血寒证,也有因热与血结的血热搏结证。
《素问·调经论篇》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举痛论篇》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故卒然而痛。”
说明寒冷刺激,肌肤血脉收引,血行不畅,继而成瘀,而且出现以不通则痛为病机,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寒客血脉证。
其特点是形寒肢冷,痛而喜暧,或得温痛减。治宜温经汤或当归四逆汤以温经活血。
血热搏结证,多由外感热病或气郁、血瘀久而化热所导致。
清·王清任曾说:“血受热煎熬成块”,说明热与血结可形成瘀血。一般常见发热面赤,痛而喜冷,或见出血,皮肤发斑,舌质红绛等。若热结肠胃则可出现谵妄、腹痛、便黑、小便自利、发狂等症,用桃仁承气汤或大黄牡丹皮汤;若妇女热入血室,则用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等以清热活血。
三、注意损伤
损伤而形成的瘀血,常瘀阻局部血络脉道,阻滞气机,形成血瘀气滞之证。其特点是具有瘀血的一般特征,并有外伤史、局部症状及特殊体征,故辨之不难。其治疗常用复元活血汤,适当加入陈皮、西茴香以理气止痛,瘀祛气畅则血行自然通利,而无瘀血之患。
清·唐容川说:“跌打最危险者,则有血攻心肺之症。血攻心者,心痛欲死,或心烦乱,或昏不知人,芎归散加乳香、没药治之,失笑散亦治之。……血攻肺者,面黑胸胀,发喘作渴,乃气虚血乘肺世。……急用参苏饮救之。”
说明前人亦注意到跌打可损伤内脏,引起内脏出血的危证,故录之以供临证参考。
总之,瘀血的形成,不论因气虚或气滞,因寒气侵袭或与热邪搏结,不外体内功能之气失调或外界寒热之气的作用,总属一“气”字。故对瘀血的辨证施治,均当重视“气”字。
补气以治气虚成瘀;理气以治气滞成瘀;温阳气以治寒凝成瘀;清热气以治热搏血瘀;理气活血以治跌打成瘀。故曰活瘀当重气,辨证是关键。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