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万法唯识有深意,真领悟了,便会一切释然。

万法唯识有深意,真领悟了,便会一切释然。

原创 末那非我 

世间诸法,皆唯心识所现,因一切法皆不离心识,世间万物的存在,必须透过“识”来认识,不依靠心识,我们就无法感知和认识世界,依识的虚妄分别执持万有,才能产生一切生命现象,才有种种功用。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用“心”,对于周遭的一切,必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如果没有“我”的精神,就不会建造风格各异的房子;房间内的各种装修设计,也是个人自我心识的展现。
离开了心识的分别,万物的存在对我们就失去了意义。例如,有一天,王阳明的友人指着岩石间的一朵花向他提问:“你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若此言不虚,那么天下万物皆应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支配。但你看这朵花,它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回答道:“若你未看此花,它与你心同归于寂;但当你来观赏时,它的颜色便瞬间明艳起来。”‌这便说明,花虽自开自落,但其能否触动你的心,却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我们所遭遇的一切,并非无来由,皆由我们的心念感召而来。花开花落本无意义,真正赋予它们意义的是我们的心。只要我们内心保持平静,即便外界天崩地裂,我们也能身处宁静之中。
对于一棵古松树,木商会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待它,思考它能做成什么材料、卖多少钱;植物学家则会更关注它的生物特性,如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等;而画家则会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它,赞叹其苍翠挺拔、昂然高举的优美之处‌。这个例子也很好地说明了“万法唯心造”的道理,即每个人所感知到的世界,实际上都是各自内心心境、情感、经验和认知的反映。同一棵古松树,在不同人的眼中,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形象和价值。
境随心转‌,个人的境遇会随着心识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呈现美好;用挑剔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则会充满缺陷。这反映了心识在塑造个人体验和境遇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心识是先驱,是首领,万法唯心造。心中所想,即是世界;心念一转,万物皆变‌‌。一切法由心生,一切法由心灭,心外无法。心若清净,则万物皆清;心若染污,则万物皆浊。正如华严经所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