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點》開始這篇文章前,我想先說明並非在此評論任何一種宗教,讀者有信仰的自由
及各自的觀點,我在文中只是分享自己的想法。
享年95歲的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於11月16日圓寂。我們上周參加了他的追思
讚頌大典。根據覺光長老生前的遺願,遺體會被火化成灰,並撒向大海。
覺光長老12歲出家,1945年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並自1966年的近50年來,一
直被選任為香港佛教聯會會長至今。早於七十年代,他便聯同道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孔教等五教領袖,組成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每年舉行會議及活動,關心社會議題。
跟隨覺光長老工作多年的追隨者形容,覺光長老深明世俗,善用資源來支持社會福利,照顧
弱勢,而不只是用資源來興建宏偉的廟宇。
在覺光長老的眾多信眾中,有一位很特別,他年輕而虔誠,從師多年,接受長老教導,現時
已接任粉嶺廟宇負責人,而覺光長老在多年前已將日記的撰寫直接交由他負責。
*受佛教聯會推動,幫助貧困學生*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僅僅是為了紀念覺光長老。2011年,我與覺光長老及佛教聯會結緣,
在過去的幾年,我有機會和覺光長老見面,聆聽他的教導,更因而結識了不少佛教人士和他們交
往,令我在過去兩年,花了不少時間關注貧困學生,認識了很多佛教聯會所屬的中小學甚至幼兒
園的校長。通過探訪學生、和不同學校的校長和老師面談,推動我們去幫助那些沒有父
母、單親
以及父母不能提供照顧,失去家庭支援的學生,引導和支持他們。
沒有了這些支持,學生只會獨自發展和成長。在學校,即使有老師、社工甚至校長的關注,
也不一定可以令他們改變。有不少學生,不明白為甚麼要學習,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對自己負責任
,可以行為端正。如果他們心有信念,才會清楚自己將來要成為怎樣的人,要能掌握好的英語交
流能力,才有向上流動的機會。可惜的是,不少學生沒有這樣的想法,每年照樣升班,直到完成
12年免費教育。在我看來,這是教育制度的缺失,我們應該關注這些問題,而不是棄之不管,
然而社會和政府卻似乎不覺得這是問題,甚至接受。
正是和這些學生的接觸經歷,讓我希望可以推動社會責任,推廣「benifit」
企業的
概念。企業做生意,讓股東和員工獲得回報,也應關注社會利益,這樣賺到的回報才讓人們體會
到更多的幸福。
如果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在學校內,我們當然要加倍努力,協調而更有組織系統地去解決問
題。而在校外,就要強調和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需要大家有更高的社會意識。
*付出更多,心境更平和*
每一個人來到世上,都是一張乾淨的白紙。孩童時所接受的教育,足以影響一生。每個人都
是獨立的,差別必然有,但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導、關鍵時期沒有重要的支持,必會徹底改
變一個
孩子的未來。能力差異不大,但身處的環境卻可以影響極大,可導致一個完全不同的將來。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要過怎樣的生活是注定的,這就是人生和命運。這可能是對的,也有可
能是錯的。只是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塑造價值觀是必須的。如果我們在學生的成長期,多些
關心,做更多的事情,給予他們更寬的視野及學習機會,這些學生未來的人生可能就會完全不同
。
你如果可以幫助支持一個學生,成就他有更好的未來,那就會有一個學生能夠更好的發展潛
能。如果有1000個人能關心、幫助學生,那將會有1000個學生受益。我們愈能說
服大眾
優先關注這問題,提倡支持這行為,就會有愈多的人投入其中。
事實上,如果我們願意在各方面付出更多,我們的心境會更平靜,更能明白人生的意義。社
會會更美好而和諧。
當有一天,我們離開凡塵,我們也可以像覺光長老一樣,無憾無悔,自在地開始下一段旅程
╲。《資深基金業人士 雷賢達》
註1:本文為個人觀點。
註2:本文由雷賢達先生用英文撰寫,《經濟通通訊社》記者蔡苑筠整理。
及各自的觀點,我在文中只是分享自己的想法。
享年95歲的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於11月16日圓寂。我們上周參加了他的追思
讚頌大典。根據覺光長老生前的遺願,遺體會被火化成灰,並撒向大海。
覺光長老12歲出家,1945年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並自1966年的近50年來,一
直被選任為香港佛教聯會會長至今。早於七十年代,他便聯同道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孔教等五教領袖,組成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每年舉行會議及活動,關心社會議題。
跟隨覺光長老工作多年的追隨者形容,覺光長老深明世俗,善用資源來支持社會福利,照顧
弱勢,而不只是用資源來興建宏偉的廟宇。
在覺光長老的眾多信眾中,有一位很特別,他年輕而虔誠,從師多年,接受長老教導,現時
已接任粉嶺廟宇負責人,而覺光長老在多年前已將日記的撰寫直接交由他負責。
*受佛教聯會推動,幫助貧困學生*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僅僅是為了紀念覺光長老。2011年,我與覺光長老及佛教聯會結緣,
在過去的幾年,我有機會和覺光長老見面,聆聽他的教導,更因而結識了不少佛教人士和他們交
往,令我在過去兩年,花了不少時間關注貧困學生,認識了很多佛教聯會所屬的中小學甚至幼兒
園的校長。通過探訪學生、和不同學校的校長和老師面談,推動我們去幫助那些沒有父
母、單親
以及父母不能提供照顧,失去家庭支援的學生,引導和支持他們。
沒有了這些支持,學生只會獨自發展和成長。在學校,即使有老師、社工甚至校長的關注,
也不一定可以令他們改變。有不少學生,不明白為甚麼要學習,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對自己負責任
,可以行為端正。如果他們心有信念,才會清楚自己將來要成為怎樣的人,要能掌握好的英語交
流能力,才有向上流動的機會。可惜的是,不少學生沒有這樣的想法,每年照樣升班,直到完成
12年免費教育。在我看來,這是教育制度的缺失,我們應該關注這些問題,而不是棄之不管,
然而社會和政府卻似乎不覺得這是問題,甚至接受。
正是和這些學生的接觸經歷,讓我希望可以推動社會責任,推廣「benifit」
企業的
概念。企業做生意,讓股東和員工獲得回報,也應關注社會利益,這樣賺到的回報才讓人們體會
到更多的幸福。
如果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在學校內,我們當然要加倍努力,協調而更有組織系統地去解決問
題。而在校外,就要強調和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需要大家有更高的社會意識。
*付出更多,心境更平和*
每一個人來到世上,都是一張乾淨的白紙。孩童時所接受的教育,足以影響一生。每個人都
是獨立的,差別必然有,但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導、關鍵時期沒有重要的支持,必會徹底改
變一個
孩子的未來。能力差異不大,但身處的環境卻可以影響極大,可導致一個完全不同的將來。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要過怎樣的生活是注定的,這就是人生和命運。這可能是對的,也有可
能是錯的。只是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塑造價值觀是必須的。如果我們在學生的成長期,多些
關心,做更多的事情,給予他們更寬的視野及學習機會,這些學生未來的人生可能就會完全不同
。
你如果可以幫助支持一個學生,成就他有更好的未來,那就會有一個學生能夠更好的發展潛
能。如果有1000個人能關心、幫助學生,那將會有1000個學生受益。我們愈能說
服大眾
優先關注這問題,提倡支持這行為,就會有愈多的人投入其中。
事實上,如果我們願意在各方面付出更多,我們的心境會更平靜,更能明白人生的意義。社
會會更美好而和諧。
當有一天,我們離開凡塵,我們也可以像覺光長老一樣,無憾無悔,自在地開始下一段旅程
╲。《資深基金業人士 雷賢達》
註1:本文為個人觀點。
註2:本文由雷賢達先生用英文撰寫,《經濟通通訊社》記者蔡苑筠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