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如何走生命的最後一程?

註:本文轉載自生活慢拍

上星期有一宗令人惋惜的新聞。有位六十多歲的伯伯因患上末期胰臟癌、久病纏身,最後選擇了在大圍火車站跳軌終結其生命。死者哥哥提出了「為何不容許安樂死」的質疑,掀起社會上一點關於安樂死的討論。
最近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逝世,據報他曾作出「預先醫療指示」,若須通過吸管進食並沒有復原或恢復行動力的可能,就替他去除吸管,讓他迅速辭世。
3月初,比利時一名病人史高碧特難耐20年的絕症折磨,經歷大大小小37次手術仍不成功後,決定走安樂死的路,最後的心願是入場觀看愛隊布魯日的主場比賽。他獲布魯日安排在比賽當天熱身時,與7歲女兒一同在球場上踢波,並由他吹響開場的哨子,他在翌日透過注射離世。
香港容許「終止無效治療」,讓醫生在確診治療無效、病情不能逆轉、得到病人及家屬同意下,可撤除維持病人生命的程序或治療,讓病人自然死亡。而部份國家地區允許的安樂死(例如透過注射或服藥結束生命)在香港則屬違法,醫護人員協助病人安樂死可被視作謀殺或教唆他人自殺的。
安樂死永遠都充滿極大爭議,畢竟觸及人倫道德的基礎、生死存亡的問題。
我可以理解正反兩方的觀點,對生命的價值、對安樂死與放棄生命而自殺的看法、對「終止無效治療」的效果與限制、對何謂「絕症」的定義,彼此均有很多不同甚至兩極化的意見。
我認識頑強抗病並且康復的戰士,為他們珍惜生命價值和奮戰而鼓舞。
我也認識因久患絕症失去一切(包括尊嚴)的人,看見他們在生命最後階段仍要每天跟痛楚糾纏卻也感覺痛心。
反覆的思考後,始終傾向認為「安樂死」應是在醫學上容許的行徑。
我無意否定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只是到了一些極端情況,如多次手術仍不能治癒疾病,或其他如末期癌症無法挽回而身體只會一直衰敗等情況,能夠讓病人有一個選擇,可以免卻其生命最後階段的痛苦,讓他們好好安排自己生命的終結,並且安詳地離去,也許亦不是罪大惡極的事情?
安樂死能否合法化,社會將需要頗長時間討論,即使社會終於討論,也需要處理很多實際問題如怎樣確認無法治癒、病人與家屬的想法等。但在此之前,重點改善末期癌症病者生活質素,減輕其肉身痛苦與情緒困擾的紓緩治療服務也應大力加強及多加推廣,讓更多病者在人生最後階段過得較舒服、平靜,也讓他們可以更有尊嚴地離開。

頁碼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中西醫對貧血的治法

妊娠貧血不是孕婦的一種專利病,只不過是有些婦女體質素弱,懷孕之前每易患頭暈、耳鳴、腰酸、體倦、口淡、胃納較差,故在妊娠的中、晚期,貧血症狀較突出,視物不清,頭暈目眩。
現代醫學一般分為缺鐵性貧血、巨紅細胞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和溶血性貧血等三大類。必要時作骨髓穿刺檢查,確定造血功能有否發生障礙。採取對因治療。如補充缺乏的造血物質,其次是應用造血藥,嚴重貧血者給予輸血。必要時作脾臟切除和骨髓移植。
中醫學則認為導致本病的主要原因,臟氣本弱,妊娠之後氣血更虛,遂致眩暈,正如《景岳全書》所說:「無虛不能作眩」,亦所謂先天不足、後天失養。腎主骨,生髓為造血之本;脾統血,主運化,為生血之源。脾虛運化不及,則血失生化之源而貧血;腎虛則不能助脾運化,精髓空虛則造血機能障礙而血虧,心主血脈,亡血則無以養血;氣為血帥,氣虛則不能攝血,因此貧血與心、脾、腎有密切關係。臨床常見氣血兩虛孕婦,頭目眩暈,面無光澤,心悸不寐,舌質淡嫩,脈細弱,中醫多用氣血雙補,給病者熟地、黃芪、黨參、白朮、當歸、白芍、茯苓、防風、阿膠、炙甘草、川芎、大棗煎服。收到很好的療效。
古方「十二太保」傳說是由十二位太醫官共同酌擬方,各抒己見,互進中藥一味,合成此方,因稱之為「十二太保」。如孕婦體質燥熱,可加黃岑一味,稱為「十三太保」,此方原稱「保產無憂湯」,經多年實踐,婦女妊娠後期(約7個月後)開始服用,確收到保產安胎的功效。
孕期7個月一劑,8個月二劑,9個月服三劑,臨產前1星期1至2劑,可安然順產。用藥是:川芎、炙北芪、艾葉、枳壳、厚朴、炙甘草、當歸、白芍、菟絲子、荆芥、羌活、川貝另加生羌2片,清水煎服。即使在現代婦產科極為進步的今天,也可以上用場。
中醫提示 :  貧血藥方可安胎
(1)   導致孕婦貧血的原因,是婦女臟氣本弱,妊娠之後氣血更虛,遂致眩暈。
(2)   氣血兩虛孕婦,診治宜補氣血為主,可用熟地、黃芪、黨參、白朮……等等煎服。
(3)   可服「十二太保」,若孕婦體質躁熱,可服「十三太保」以安胎。懷孕7個月後便開始服用。
 朱伯銓中醫師撰文

樓奴生活零社交 捱騾仔食隔夜餸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買樓不買樓,是港人永恆的話題。網上有不少辛酸買樓故事,有人為了供樓致父子反目,亦有人慨嘆為儲首期與社交玩樂絕緣。亦有成功上車80後認為,先苦後甜是值得。不過,有社工提醒,買樓只是人生的部分,不應視為人生唯一目標。
近日有網民在討論區分享,親戚為供樓而過着死慳死抵生活,包括常食隔夜餸、最遠只去過台灣旅行,更因兒子要求他將物業加按套現供他出國讀書被拒,致父子反目。

80後為買樓 限自己日使$100
無獨有偶,早前亦有網民講述為儲買樓首期,過着零社交的生活。該網民計劃將每月兩萬元收入儲一半,為此放棄社交玩樂,上一次去旅行已是15年前,從未看過演唱會,一年看不到一部電影,朋友約他出外遊玩,他都以「冇多餘錢」為由拒絕,被朋友形容有自閉傾向!
網民反應各異,有人認為有決心儲錢買樓是好事,又指「親生仔不如近身錢」;亦有人質疑,做樓奴的代價大,為節衣縮食供樓,甚至影響正常生活及親友間的關係,太不值得。
80後葉梓培中五畢業便投身社會,為了買樓限自己日使100元,由於家居鄰近公司,每日徒步上班,有時還要捱麵包,前年圓夢成功上車。他認為,為了買樓過節儉生活是值得,又指生活不需要花很多錢也能過得開心,訂下買樓目標就要努力堅持;亦不會羨慕同齡朋友生活多姿多彩,認為買到樓別人更羨慕。

過分節儉 或反映未夠能力上車
中大會計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指,為了買樓減少旅行等玩樂可以接受,如果過分節儉,例如長期捱麵包,或顯示制定的買樓計劃與自己能力不相配,便要三思。「年輕人應按能力規劃買樓,不應將目標訂得太高,例如希望短期內儲到錢買樓,畢業後儲錢10至15年才上車是正常,兩個人儲可縮短至10年內;亦不應盲目追求貴價單位。」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協調幹事許繹標指,不應將買樓視為唯一的生活目標,應將眼光放闊,否則可能會鑽牛角尖。他說:「買樓只是人生一部分,如果為了儲錢買樓,令情緒出現困惱,或慳錢程度已到難以承擔的水平,就應向社工求助。」
勿只為「上車」 忽略人生其他意義
同樣是為了一層棲身之所,亦有年輕人因為要申請公屋拒絕加薪。聖雅各福群會經理黃培龍指,曾有做文職的年輕人月入八、九千元,上司認為他工作表現好,想加薪一至兩千元,但他為了符合資格申請公屋,要求上司不要加薪,面對通脹寧願捱麵包。
黃培龍又指,部分人認為有樓是成功標準,他形容這種想法「幾可憐」。他提醒年輕人不要為了「上車」而忽略人生其他有意義的事,例如開心的工作、有親人相伴等,這些都是一種成功。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6成中學生抑鬱 F.6最灰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情緒病愈趨普遍,中學生也「灰爆」。調查發現,分別有62%和47%中學生有抑鬱或焦慮徵狀;而近半常感焦慮者,想自殺或自殘。焦慮或抑鬱隨年級遞增加劇,中六生最嚴重,分別有24%及近10%人。
正考文憑試的中六生阿晴(化名),自中四下學期便對學業異常緊張,中六時更趨嚴重,擔心無法完成考試,情緒起伏不定。曾有同學在班房開聯歡會,她卻突然大哭,稱對方太嘈吵。她與家人關係亦轉差,妹妹看電視,甚至家人呼喚她吃晚飯時,她亦喝斥他們阻礙溫習。
阿晴上學期間每晚只能睡三至四小時,曾夢見在禮堂應試,令她深受困擾,更曾問社工「我係咪黐咗綫」,經評估後獲轉介至精神科醫生。
經常焦慮者 近半想死自殘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及理工大學,2011至2014年從將軍澳、觀塘及黃大仙三區中學隨機抽出16間學校,以問卷訪問12,518名中學生,發現約62%人有輕微至非常嚴重抑鬱徵狀,覺得自己是失敗者。
此外,47%受訪者感焦慮;5%即667名學生經常焦慮,當中近半近乎每天或超過一半日子想自殺或自殘,4.8%人更曾濫藥。隨年級上升,焦慮及抑鬱徵狀會趨嚴重。有12%中一生容易或經常焦慮,中四生則升至19%,中六生更達24%;另7%中一生有嚴重或非常嚴重抑鬱徵狀,到中六時則有近10%。
一試定生死 學生壓力大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發言人趙少寧指每月約有兩、三個中學生新症,以高中生為主,因擔心不夠時間溫習和前途不明朗;至於阿晴變得敏感已屬焦慮徵狀。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崔永康指,不少家庭依賴外傭照顧孩子欠缺妥善溝通;新高中學制「一試定生死」亦令學生添壓力。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副總幹事吳寶城則說,學生就讀新高中課程面對大量補課和公開試競爭,愈接近公開試,壓力愈大。
教師欠訓練 難辨情緒病學生
學生患情緒病趨普遍,但教師的支援和培訓仍不足。教聯會副主席王惠成指,現時教資訓練中,未設與情緒病相關的必修科;而現今情緒病種類多元,成因複雜,年資較淺的教師,較難識別和跟進有情緒問題的學生。他補充,目前學校規定教師三年內,要進修150小時,卻未指定內裏要包含情緒病內容,認為應加強師訓及學校培訓。
教協副會長葉建源指,由於新高中課程緊逼,教師也緊張,再加上要兼顧行政工作,難以照顧學生。
一校一社工 會面時間不足
學校社工陳倩雯指,雖然本港學校實行「一校一社工」政策,但每個社工平均一日見三名學生;有特別需要的學生,每周只有一次可會面逾一小時,時間並不充足。
記者:蕭頴妍、盧頴珊

綜合療法治療慢性腰肌勞損

慢性腰肌勞損是指腰部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因積累性、機械性等慢性損傷或急性腰扭傷後,未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而轉為慢性病變所引起的腰部疼痛。臨床以腰痛時輕時重,反覆發作為特點。本病屬於頑固性痛症之一,本人在臨床上常常採用綜合療法治療即針灸、拔罐、推拿和病人的健康生活方式想結合,從而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慢性腰肌勞損的原因多為腰部長期過度負重或長期姿勢不良,使腰部肌肉、韌帶持久的處於高張力緊張狀態。如搬運工腰背過度疲勞,長期伏案工作者(如使用電腦等)姿勢不良或時間太長,彎腰工作時間過長等。這種長期勞損,易引起腰肌及其附著點損傷,引起局部炎症性反應,以致腰痛持久難癒。先天性畸形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椎弓根裂等,以及後天損傷,如椎體壓縮性骨折、脫位或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等,都可造成腰部肌肉、韌帶的平衡失常而引起慢性腰肌勞損。氣溫過低(如室內冷氣溫度過低)、濕度太高、受潮著涼、身體虛弱以及女性經期、產後、更年期內分泌紊亂等都是易患本病的原因。

針對本病的治療常常採取辨證和辨病想結合,四診合參,運用針灸、拔罐、推拿以及健康的生活運動方式相結合,四位元一體,靈活治療。針灸多選用風池、天柱、腎俞、大腸俞、關元俞、腰眼、腰陽關、委中、昆侖等;中醫認為久病入絡,刺絡放血,對於頑固性疼痛有時在拔罐時和放血相結合,使淤去痛止;推拿時常採用多手法相結合的治療方法,促進血液迴圈,理順肌纖維,剝離黏連,緩解肌肉痙攣,從而氣血調和,經絡通暢。

本病的健康宣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三分治,七分養」是治療腰肌勞損和防止復發的基本原則。注意勞動姿勢,調整勞動強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久坐、貪涼。加強腰部肌肉的鍛煉如採用「飛燕式」,「三點支撐」,「五點支撐」,慢跑等都能增強腰部肌肉力量,遠離腰肌勞損。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周忠亮

自閉童的個案

15歲男孩,自7歲起已在公立醫院就醫,診斷為自閉症和輕度弱智。

加拿大出生,數個月後回港,父母離異。

6歲時,心理專家評估為輕度弱智,語言發育慢,有自閉症傾向。因為脾氣容易暴躁,公立醫院處方Risperdal0.5mg(Risperdal[中譯維思通]是一種鎮靜藥,作用在減低病者的暴躁情緒,0.5mg屬低劑量,可用於兒童)。

他鍾意坐地鐵,經常繞道,以便多花時間在地鐵內。

喜愛蜘蛛俠,常幻想自己就是蜘蛛俠,買了很多蜘蛛俠的服裝和配件。因為蜘蛛俠有好壞,分別穿上紅衣或黑衣,也有不同的女朋友。他就會日間做好的蜘蛛俠,晚上做壞的。連做夢也把自己變成蜘蛛俠,結交女伴。

之前有一年,醫生覺得他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給他處方Ritalin10mg(這是一種興奮性藥物,刺激大腦皮層,作用在提升其能力,使注意力較為集中)為期約有一年。期間他變得較為多嘴、易怒、會講粗口、容易激動;三個月前停用,就連Risperdal也一併停掉(這是常犯的錯誤)。

於是,最近一個月,他的情緒顯得波動,且有暴力傾向。他把舊照片都拋掉,因為會喚醒他不快的記憶。兩星期前¸他把學校廁所內的尿兜打爛,校方因此報警。他説腦海中經常湧現不快的回憶,令他憤怒,不能自控。他說他己變成一個壞的蜘蛛俠,再也轉不回來。

母親遵醫生囑咐,把Risperdal恢復。一個月後,他把聖經、銀行存摺、相片都拋了下街。

醫生試圖加上Deanxit(這是一種減焦慮藥)。他服後相當睏倦,雖有些微好轉。由於他的談話內容表現有思維紊亂的跡象,醫生於是把Deanxit變為Aripripazole0.25mg(這也是鎮静藥物的一種,有調節多巴胺功能的效用,並非纯粹抑制多巴胺的傳導,在部分自閉症患者中有效)。Risperdal照舊。數星期後,情況逐漸好轉,情緒穩定,脾氣變佳,連發夢也由環蜘蛛俠變為好蜘蛛俠,學習成績也進步不少;英文在八十分以上,數學和中文也比以前為佳。

可見之前的評分某程度上受精神狀態影響。只要情緒穩定,其他方面也會變好。由此也看到適當的藥物治療的重要(鎮靜性藥物比興奮性藥物合適),可以改變整個人生,身邊的親友也會得益。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勞振威

人生解碼遊戲(下)

曾經聽過一個關於兩個和尚的故事,他們住在相鄰的兩座山上的廟裏。這兩座山之間有一條溪,於是這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久而久之他們便成為好朋友了。
經過了五年之後,突然有一天左邊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山的和尚仍不以為意,哪知第二天左邊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直到過了一個月右邊山的和尚覺得十分奇怪為何他不用打水喝,於是便爬上了左邊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到達左邊山的廟中,他看到左邊山的老友之後大吃一驚,因為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太極拳,一點也不像一個月沒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月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嗎?」左邊山的和尚帶着右邊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廟的後院,指着一口井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即使有時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終於讓我挖出井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時間練我喜歡的太極拳。」
在現實社會中,你寧願做右邊山的和尚或是左邊山的和尚呢?事實上,在二戰後,伴隨着全球經濟急速發展(大溪),大部份人透過勞動和知識(去溪邊打水)便已得到足夠現金流(溪水)養活自己一輩子,當中不乏一部份人打到其他的方法(挖井)令自己得到自由,直到二十世紀,科技和環境的大幅改善,亦令更多和尚加入去溪邊打水的行列,結果每個人可以打到的水亦越來越少,單單靠打水只夠維持最基本的生活。
如果把故事中的和尚再細分一下,就正正是羅勃特.T.清崎所著的《富爸爸,有錢有理》中的四類人。右邊山的和尚便是僱員和自由業者的代表,透過工作賺錢,而左邊山的和尚便是企業持有人和投資者,就是一班用智慧去運用資本賺錢的人。
社會正從以往知識型社會轉變為智慧型社會,如果打開維基百科,打開報紙,資訊滿天飛,即使一些十分專業的知識亦可以在網上找到,只要你肯花時間閱讀,就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知識已經成為觸手可及之物,而利用知識去找到和解決社會問題,為社會作出增值的便是企業所有人和投資者所需要的智慧。
所以面對社會的轉變,我們要為自己打造一口井,嘗試從僱員或自由業者的角色,透過學習智慧和工作帶來的現金流,慢慢創造一套自己的系統去為自己賺錢,或是一盤生意,或是一個優質的資產組合,或是一套投資或投機方法,然後令自己的角色轉變為企業持有人或投資者。正如《解碼遊戲》中,Alan Turing亦不知自己所創的系統可用與否,可是他知道若不嘗試更無成功機會,所以若要戰勝社會中的轉變,為何不試作左邊山的和尚呢?

灝昇
https://www.facebook.com/speculatorjunior 

我有一個 精神病兒子

註: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

現年80歲的麗婆(化名)跟做海員的丈夫,育有三女一子,丈夫對幼子更疼愛有加,一家生活美滿。但十多年前,因為兒子得到一個病,令麗婆想過輕生,丈夫日夜咒罵兒子,一家和諧的生活,從此起了重大變化。

記者:劉嘉欣

「萬一佢去斬人點算呢?總言之咩兇殘行為,全部都諗會發生在精神病人身上!」這是麗婆知道兒子患上精神分裂後的第一個反應。「那時無咁多資訊,而家你開收音機又有資訊,開電視又有資訊,乜都知。當時真係唔知,咁就拖了佢咁耐,一半都係我自己問題,我累了佢。」自言自己學識少,對精神病人一無所知的麗婆,就這樣一直照顧了兒子十多年。

「起初發現唔到,佢都會返工。後來無端端辭了份工,日日如是,唔出街食飯!」親戚朋友開始懷疑兒子有事,麗婆帶兒子看醫生,但醫生指麗婆兒子只是懶惰。「後來愈整愈唔妥,又話要做和尚,又話要想死。咁就真係好驚,點解會咁呢?」麗婆於是帶兒子再求診。「原來已經係精神分裂喇!當時嚇到我,於醫務所處暈倒。」

自覺連累兒子,麗婆四處尋找醫生、資訊,希望可以緩解兒子的病情。她自言自己是幸運的一個,因為大部份親戚朋友,甚至鄰居,都沒有因為兒子的病而對她冷言冷語。不過,最親的一位身邊人,卻嫌棄親生兒子,令麗婆心力交瘁。「佢(丈夫)就覺得好失望,可能佢對個仔期望高。日鬧夜鬧,鬧到個仔出去騎樓到,睇住條街傻笑。佢仲要話,你企於階磚上,都阻住塊階磚,係咩意思?咪即係叫個仔去死。」

為了令一家人回復昔日快樂的生活,麗婆試過捧一杯茶,跪地勸丈夫不要再罵兒子,可惜無用。家無寧日,加上要照顧兒子,麗婆陷入崩潰邊緣。「有次真的罵得好緊要,我自己那一剎那,就走出去騎樓,想跳落去!咁我先生好高大,佢一手扯我回來,我個仔跟住攬住我。個仔發病,受這些苦,真係好難受!自己都驚自己捱唔住。我好難過,點解反而親戚朋友都支持,點解佢(丈夫)會咁!」

結果,麗婆三個女兒,合資替爸爸另覓新居所。

對於麗婆一直照顧自己,麗婆的兒子心存感激,「有一晚佢(兒子)搭住我膊頭,坐在沙發說:『媽咪好多謝你,我病緊你咁樣照顧我。』我當時覺得佢,真係行出第一步,識得講呢句說話。」回想起兒子告白,麗婆不禁流出感動的眼淚。

雖然兒子的情況慢慢穩定下來,但年紀老邁的麗婆,已經開始為兒子打算。「我話如果媽咪真係有朝一日走左,你唔駛驚,如果有身體問題或者有咩想問,就打畀幾個家姐。」

十多年,即使辛苦,麗婆一直無怨無悔,給予兒子無限量支持。但其實,麗婆需要的支持,不會比兒子少,關心精神病患者的同時,他們身邊的照顧者,或許更需要我們關心及尊敬。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名校迷思不破 父母博到盡

【經濟日報專訊】對名校狂熱,亞洲與歐美不相伯仲,有美國作家在新書引例指成功人士不一定名校畢業,呼籲打破迷思。但父母眼中,名校是人生勝利組入場券,安排子女進幼稚園已為爭入名校博到盡。
追逐名校已成為全球現象。美國有「長春藤聯盟」,八間名牌大學的學額競爭劇烈。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者、名作家Frank Bruni本月出版新書《Where You Go Is Not Who You'll Be》,大談名校狂熱,不惜花巨款聘升學顧問、又出盡招數令招生委員留下深刻印象,但他認為,名校不是成功的唯一方法,以《財富》美國500大公司的首10大公司為例,只有一間公司的行政總裁來自長春藤大學,又列舉美國歷屆總統,指大部分也不是長春藤畢業生,社會對名校的狂熱如中毒,需要解毒。
谷子女進名校 換心理保障
不過,這番好言相勸,聽得入耳嗎?旁觀者看到,自然與當局者迷不一樣,但入讀名校帶來的好處卻也不容否認。沒有多少人期望入名校,是為了當上全球百大企業的高層又或總統等成就,作者的舉例未免予人感到有點「離地」。事實上,名校在不少家長心目中,是一張入場券,不讓子女輸在起跑綫,讓子女日後有更大機會找份好工,以及得享安穩人生的心理保障罷了!
作為名校的畢業生,有不少無形「着數」,例如應徵大企業職位,爭取面試機會,名校的光環總或多或少較有優勢;投身社會後,成長及就讀的背景也可成為決定人生際遇的重要「資產」,由名校而獲得的人脈網絡,無論是同學也好、校友也好,隨時終生受用。
追逐名校 由幼稚園開始
雖然社會上也有不少成功人士並非名校出身,但入到名校,贏面既然較大,就難以抗拒要入局。Frank Bruni所談的名校狂熱,針對名牌大學,但名校追逐的戰綫,已推前至中學,近年不止著名大學排行榜被追捧,還有不少中學排行榜出籠。
至於本港則更加「早人一步」,為子女安排入讀幼稚園或playgroup時,也志在要一早博入名校。幼稚園名校的競爭,難度動輒高過大學。由playgroup開始已要精心挑選,名牌幼稚園的收生情報,在各大討論區排山倒海,又有幼稚園排行榜,名牌幼稚園面試班如雨後春筍,父母費盡時間及耗盡心思,只求為小孩打好人生第一仗。
幾歲人兒入讀幼稚園,為何也要執着於是否名牌?因為這是一個起點。家長期望子女入讀名牌大學,為此就須先入讀名牌中學。要入名牌中學就可能要視乎小學成績,於是小學也非名牌不可,而名牌幼稚園便有更大保證可入讀名牌小學,環環緊扣,一條龍式的名牌升學之路,就令不少家長及孩子,不停地追啊追!就算感到身不由己,但遊戲規則如此,又怎能以子女前途為重的家長,可輕言不跟大隊?
社會文化不變 呼籲淪口號
對名校的狂熱,令人無奈,除非社會文化改變,Google高層近年大談招聘不重視是否名牌大學出身,認為名牌並非人才的唯一保證,但Google般的企業始終只是少數。名牌效應一日不改,這場追逐也停不下來。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芬蘭廢學科 教育改革大膽才會贏?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教育沒必勝模式,但世界在變,人在變,焉可故步自封?芬蘭教育制度,全球稱羨,仍然求變,擬「廢除」學科,改按主題教學,大膽得來有其用心,就是讓孩子快樂及競爭力兼得。
英國《獨立報》上周五報道,芬蘭擬發起教育變革,廢除學科分科(teaching by subject)的教學模式,不再分歷史、地理科等,改為用主題劃分(teaching by topic),例如是「歐盟」主題,會教授歐盟的經濟、歷史、地理等,跨學科的知識以主題貫穿學習;又例如「餐飲服務」主題,則可教數學、語言、溝通技巧等,另外,教師會於課堂上更加鼓勵學生分組解題及討論。
倡主題教學 迎社會新需求
報道指,芬蘭部分高中其實兩年前已開始嘗試以主題學習代替分科,發現學生的學習表現有進步,故提出2020年前推展至全國學校實施。報道又引述當地教育官員指,傳統分科模式於過往年代可助學生裝備自己,但如今社會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不同,教育模式也需要改變。
傳統學科分科有助有系統地學習基礎知識,例如歷史科就專注不同年代朝代,地理科就只學好地理知識,沿用多年,芬蘭卻一腳踢走。
切合現實生活 引學習興趣
被形容為教育「烏托邦」,芬蘭為何還想變?以主題來教授知識,用心何在?科技迅速改變世界,知識經濟崛起,獨立思考及創意被視為未來新一代是否具競爭力的關鍵,要的是解決難題、溝通協作等能力,而非死啃死背得來的硬知識。芬蘭卻將未來押注在主題教育,冀學生在沒有學科框架下學習,其用心可想可知。
芬蘭拋出新的教育改革後,英國教育界人士Donald Clark在其網誌撰寫評論,對芬蘭予以支持,他認為以主題施教,更能幫助學生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且因主題會與現實生活有關,讓學生可學習更貼身的知識,比學科更可引起學習興趣與動力。
教育是塑造孩子未來的重要過程,他們無可避免要面對全球愈來愈大的競爭,究竟如何學習才會贏?這是全球政府也在苦苦思索的難題。
芬蘭一向在全球學童成績的全球權威排名中名列前茅,其提出的新教育改革,成效仍要時間證明,屆時或又成為其他國家取經的對象,但就算做出成績,也不是容易翻版得來。
如以本港為例,學校、教師及家長是否容易接受改變?跨學科的學習有其彈性,但或許在不少人眼中,不就是這學一點歷史、那又學一點經濟,若能當真做到融會貫通固然最理想,但少一點「功力」,會否出現「半桶水」?
港教育制度 須與時並進
本港於高中引入通識科,如意算盤是倡跨學科學習,包括人際關係、全球化、現代中國等議題,但推行之初,已經遇到不少阻力,批評沒有學習範圍,學生難學,教師又難教,爭議至今仍然在吵。芬蘭踢走學科分科,在較開放的西方而言也是創新之舉,更何況在傳統亞洲地區,心魔更大。
不過,就算學不了芬蘭的教育革命,本港教育又豈可不變?全球教育競爭下,各地教育制度也不斷求變。本港教育向來被指窒礙學生創意、高分低能,究竟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獲得甚麼?是分數?是創造力又抑或愉快學習?
世界上未必有最完美的教育制度,但面對世界在變,卻沒有思考如何與時並進,才是最弊。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教育要多貼近潮流?

註:本文作者木羽飛

為迎合時代變遷,芬蘭教育部門擬由明年新學年開始,取消強制學童學習寫字,取而代之的,是鍵盤輸入法課程。在這個人們與電子產品已無法分割的新時代,芬蘭政府此舉是決心要讓國民從小就能熟練鍵盤打字,也就能更早投入網上的知識寶庫中,發掘寶藏。

我是敲鍵盤過活的人,現在若是你拿走了我的電腦,我是鐵定無法「寫」出一篇像樣的稿子來的。還記得我只是幾歲丫頭的時候,我爸不知從哪裡拾來一台舊式打字機,我對那台機器的「撻撻撻撻叮」聲,簡直到了著迷的程度。曾經有好幾年時間,我每天都把那台打字機放在床沿,然後坐在一張矮椅子上,小心奕奕的把一張白紙放入捲筒內,開始打字。看著那些黑實實的英文字母一個又一個的打印在雪白的紙上,成功感就自然而來。

很多年之後,看見女兒學習打字,那是完全另一個世界。以前的我無師自通,經過很長時間的摸索,死記硬背每隻手指的擺位,最終熟能生巧。女兒呢?那是小學一年級的事,中英文打字一起學,我最初還不禁嘀咕,這麼小年紀,怎可能學中文打字呢?我也是進了大學後才學會啊!怎知,一星期,真的只有一星期,這小妮子已懂得基本拆字法,牢記手位更是沒難度。細問之下,原來老師早已教了她們一套口訣,像歌仔一樣,唸兩唸就上口了。

我常覺得,教育是要跟隨時代走的,否則孩子踏足社會,就容易成為一個脫節的人。但問題是,我們要多貼近大潮流呢?舉例如查字典,在智能電話上按幾個鍵,生字的解釋、用法、讀音都一目了然了,還有誰會捧著重甸甸如石頭厚般字典在慢慢翻閱呢?

這問題,我問過了很多大學教授和中學老師,他們幾乎典口同聲說查字典好,因為字典是寶庫,在查閱的過程中,前前後後,你會學懂更多生字。只是,當我再問,你自己也會翻字典找生字嗎?很多老師就尷尬的笑說:「我們太忙,負擔不起這些時間,還是按鍵比較方便。」

在洪流中前進還是留守,其實是一大課題。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阿媽叫見工」 中學6招改造青年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新世代不時被指返工唔捱得、做唔長,甚至應徵時對僱主說:「阿媽叫我嚟。」
有中學推6招助學生過渡至職場,早自中一起,設個人成長檔案,持續6年回顧、檢討每個學生的改變,以尋找工作方向及人生目標;校內又設模擬工作間,並訓練學生自我管理及抗逆力,增強職場的軟實力。同時,為了改變父母一定要子女升大學的想法,在培訓教師時會邀請家長參與。
為協助青少年尋找人生方向,去年的施政報告建議今學年起,每年向公營中學提供相等於學位教師中點薪金、即約50萬元津貼,加強生涯規劃;然而,位於天水圍的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早於2年前,已將生涯規劃及升學組取代傳統的升學及就業輔導。
校長陳志維接受訪問時指,有年輕人見工,被問及典型題目:「為何選擇我們公司」時,竟直言:「阿媽叫我嚟嘅,話你呢到人工好!」再問到對該公司有多了解,竟答:「我今日就係嚟聽你講,你哋究竟係咩公司!」這都令人感覺年輕人被動、欠目標。
生涯規劃 從經歷探索目標
陳志維說,生涯規劃就是提供機會,讓學生從經歷中不斷學習,從而探索人生目標:「無人可強迫,即使接受父母建議,亦非人生目標!」
校方已增聘一名中文科教師及生涯規劃助理,今學年更開始為每名學生設立個人成長資料庫,由學生選擇收藏學校或生活的重要片段,如獲獎的相片、周記等,老師再持續與學生探討「留低」或「放棄」部分,讓學生更了解自己的改變;至高中時,會藉此探討他們的內心世界及人生目標。
陳認為生涯規劃不能只為學生提供外在資料,忽略自我認識、個人知識或內心感受,「否則只會成為一名『宅男』。」
校方除在周六或長假期安排不同參觀活動,甚至在校園安排模擬工作間;而為增加職場軟實力,中一起訓練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又透過歷奇活動建立抗逆力;「全是職場上軟實力,避免出現面試一回事,正式工作又另一態度!」
邀家長參與 認識多元出路
陳志雄認為,比較10多年前,香港不同行業分工愈趨成熟、仔細,入行門檻亦愈高,但不少家長仍認為一定要升讀大學,忽略邊工作邊進修,或累積人生經驗後再進修等多元出路。因此,他考慮日後進行教師培訓時,會邀請家長一同出席,特別希望讓家長認識不同的出路及機會。
他慨歎,「行行出狀元」及「知識改變命運」等信念無人信奉,指新一代認為要「含住金鎖匙出世」,有家庭網絡才可成功,而且不認識社會上流機會,只認為無「網絡」就蝕底。「社會有不少成功故事,但只着重賺多少錢,但忽略個人背後努力的因素。」因此更要提供不同機會讓學生感受。
然而,陳志維坦言:「有人可能30、40歲才找到目標」,但重點在於要有反思,「認識自己,聽自己內在聲音。」

為助人棄高薪 才俊才女有一個夢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金錢可帶來物質生活,但未必可令生命更豐富。有八十後金融才女日做十六小時、「賺到盡」的同時,反思自己對社會的貢獻,毅然放棄百萬年薪,轉投社企助人。亦有會考8A尖子放棄讀港大精算系,轉讀土木工程及到落後地區當義工,冀由基本建設開始走入人群。
二十六歲的吳嘉琪(Karen)生於中產家庭,父母退休前是會計師,會考後她負笈英國,二零一零年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及經濟系畢業,返港成為投資銀行分析師,主要協助不同企業集資,形容「每日對住好多個零」的工作,頗有壓力。
日做十六小時 反思怎貢獻社會
經過一年每日朝十做到凌晨二、三時的工作,她開始反思「自己有何長處?如何可貢獻社會?」,「經濟本身用於解決問題,但現在因經濟環境,卻出現不同問題。」她於投行工作兩年後離職,當時年薪已逾百萬。她抱着不想大眾只有「賺到盡」的心態,加入社企,「計」的是如何協助社企維持生意,同時「算」出服務對象的可接受能力,她曾協助過「鑽的」及「光房」計劃。
今年初她在社企升為投資副總監,年薪仍不及投行的一半,但亦無悔。她昨日獲頒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研究生獎學金,將會到英國牛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課程進修。
精算生轉投工程 柬埔寨建廁所
同獲尤德基金的包括港大土木工程三年級的吳梓文(Max),當年他以8A會考拔尖生的身份入讀精算系,但後來想到「不希望成世都計算保險的賠償」,認為土木工程可與市民有互動,修讀精算一年後便轉讀土木工程。
期間他曾到柬埔寨做義工,以工程主任身份為當地有二百多人的小學建洗手間,Max憶述當地人民衞生常識不足,安裝水龍頭被誤解為只為飲用清水而設,不知如廁後要洗手,令他悟出道理,「工程師有責任了解清楚市民需要。」
浸大女讀繙譯 盼成少數裔橋樑
就讀浸大的林貞言認為,選讀繙譯是認為可幫助人與人之間溝通,特別是想成為本港少數族裔融入社會的橋樑,「他們想學好中文亦不易,常常表達不到自己的想法,其實都好無助。」
此外,林貞言今年在平機會實習,亦使她對調解工作產生興趣,「歧視唔一定要上法庭,亦可通過調解,解決雙方紛爭。」故除繙譯外,調解工作亦成她未來另一個職業考慮。
有錢也買不起樓 寧要生活平衡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青年就業服務督導主任林遠濠指,年輕人工作上追求個人興趣及夢想普遍,「港經濟富裕,很多家庭未必要子女養家,因沒太大經濟壓力,因此有條件追求想做的工作。」
他指部分年輕人有感「點做都供不起樓」,所以寧願豁出去追求有興趣及滿足感的工作。他又指,現今的打工仔看重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有些年輕人打工數年後,便毅然放下工作參加工作假期,希望取得更多人生經驗,反映他們在工作及生活上的追求,往往看重個人興趣。

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袪濕茶常飲=健康?

註:原作者楊明霞醫師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今年春夏轉季,天氣尤為潮濕,濕氣過重,再加上常吃生冷食物與喝凍飲,更加「濕重」。
這種情況下,似乎飲用去濕茶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法,但很多人經常飲去濕茶卻仍不見效,甚至水腫濕重的症狀更加明顯。為何如此?其實飲去濕茶不僅應因人而異,對症下藥,還有很多方面要注意。
很多人士日日飲用祛濕茶很多人士日日飲用祛濕茶
「濕」不止有一種,與熱一起是濕熱,與寒則為寒濕。寒濕與濕熱均與脾臟功能變弱有關。濕熱人士祛濕重在清熱解毒,寒濕人士服用過多涼茶類祛濕茶,只會令陽氣愈加耗損,愈飲愈濕。
另外,祛濕茶不可日日飲用,一方面脾胃易因濕冷而受到傷害,水濕不化,加重濕重的問題;另一方面會影響五臟六腑運作,氣血運行不暢,易令臉色蒼白甚至出現黑眼圈等問題。
市面上很多去濕茶為令口味更好而加入糖,喝起來好像糖水一般。但過甜的飲料不但無助祛濕,反而令濕氣加重。
除了前一篇介紹的穴位按摩之外,亦有其他方式祛濕。如避免在月經前三天游泳及潛水,以免攝入風濕之氣。另外可在假期選擇到北面乾燥的地方旅行,如日本、韓國、北京等,以減少外濕。同時室內可擺放抽濕機保持乾燥。
抽濕機助除濕抽濕機助除濕
推薦兩款分別適合熱底和寒底人士的祛濕茶療:
排水消腫茶(適合熱底人士)
材料:赤小豆5錢,白扁豆3錢,蓮葉半片(約3錢)
製法:1. 將蓮葉剪成細片,所有材料洗淨,放入杯中茶隔內;
            2. 注入500毫升熱開水,蓋上杯蓋,焗30-4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赤小豆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白扁豆健脾化濕;蓮葉則能清熱解毒、升發陽氣。三藥合用能健脾胃以及改善機體水液代謝運化功能,使水液不能積聚於體內,而且有排走體內毒素的作用。
去乾燥的城市旅行去乾燥的城市旅行
健脾纖體茶(適合寒底人士)
材料:黃芪2錢,澤瀉4錢,茯苓5錢;
製法:1. 把所有材料剪碎,洗淨,放入杯中茶隔中;
           2. 注入500毫升熱開水,蓋上杯蓋,焗30-4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以上三藥均有利水消腫的功效,現代藥理亦有不少數據證明它們有利尿的作用。黃芪能補氣升陽,令脾胃運化正常,從根本改善水液代謝的問題。除此之外,臨床研究更發現黃芪有美容和護髮的作用。

如果大家對文章有任何疑問,歡迎在Facebook,微博,或Wechat交流意見:

見山不是山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這三句話語,道出我們思考的三個不同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見山是山」,當一個人剛開始接觸這個世界,會覺得一切都很新鮮,人家告訴你遠處那座叫做山,你就認識了山。由於了解比較膚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所以這層次稱為「見山是山」。

第二個層次是「見山不是山」,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腦子逐漸產生無數的念頭,同時對外間世界的事物容易產生不同的情緒。我們的大腦每天都不斷在思考我們的過去,擔憂我們的未來,即使事過境遷,可是我們的思緒還是喋喋不休,情緒方面可能仍慨嘆萬分。當我們在思緒萬千與百感交集的情况下,這樣看山自然不再是原本單純的山。

事物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它們只是客觀地存在著,可是我們的想法和情緒令我們如戴上有色眼鏡一般,看出不同的眼前事物。大多數抑鬱症或焦慮症患者,都停留在此「見山不是山」的層次,他們未必能察覺到自己正在沈浸於思海當中,因此未能跳出這既定的思想框框。在腦中如同播音機的思想,大部份都是胡思亂想,而有部份思想的內容更加是從來都不會發生。這些無法停止的思緒,正是抑鬱症或焦慮症的痛苦根源。

想跳出思想框框,跳出此「見山不是山」的層次,首先要學識觀察自己的思想和情緒,這是抑鬱症或焦慮症患者脫離痛苦根源的最佳方法。當他們能專注當下一刻,心靈漸漸變得清靜,煩惱與憂愁也會跟著消失。這樣就能超越思想,而思想也會失去影響他們的力量,取而代之的就是進入「見山還是山」的最高境界!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 林震

社運乞兒

註:本文轉載自堂前燕,作者黑眼晴

在香港搞社運的一群甚麼葉寶琳和老點雙輝之類的,坦白說都有種『宿宿』地的隔夜咸魚霉味。
想到這一群社運友,腦海裡不期然浮現幾個衣衫襤褸、披頭散髮的過度理想文藝青年窩在匯豐銀行大廈下面那撻空地上,生了個火意圖打邊爐一邊揸住枝大陸血汗工廠裡出產的青島啤酒略帶微醺地向深宵時份啱啱OT完收工趕返屋企的路人高喊打倒資本主義的畫面。
他們那種看起來很有點嘻皮士頹廢味的行徑或者一些帶有原始中文大學山村鄉土味的作風並不是他們那股乞兒feel的主要來由,起碼我不相信香港人膚淺到一個地步是純粹的以貌取人,甚至乎其實不少香港人幾buy這一種beyondnakupenda we we的普世價值,而到一個地步是很多人願意不計成本以真金白銀血汗錢支撐這種只需要稍微用個腦諗吓都知道無結果的活動。
對他們的鄙視好厭倦好隨便你喜歡用甚麼詞彙――在於他們的無能,說他們無能不是一種批評而是在陳述一個事實。從理性的角度看的話他們是廢過亞視的一群,投入的資源時間與產出完全不能比例,套用鍾祖康罵泛民的一句:「他們搞了十幾廿年的社運,從六四晚會到佔領匯豐,除了每年六四在維園打飛機自慰一樣射了一地的蠟燭和一整場的垃圾之外有過甚麼有意義的產出?香港社會有沒有因他們而進步過那怕一丁點?而不要忘記,他們每年收到的捐款是數以百萬計的。」
我很佩服他們投身於社運的高志,但這並不妨礙我對於他們那種無能的鄙視,他們空有一股熱血但每次總是像小孩子一般在撒野:唱歌、叫口號、集會聽talk,然後殺手鐧是絕食兩日之後入院。那是甚麼?那是一種細路仔你唔俾我我賴死的態度,那不是搞政治那甚至連成年人的遊戲都不是――皇后碼頭清場有一幕,林輝用單車鍊將自己縛在柱上面然後還後被抬走,你告訴我,還不是小孩子在撒野是甚麼?你返工你用呢種態度除非你老細係你老豆如果唔係你俾人炒硬。
所以說香港人對於社運界的鄙視不無原因:一方面我們擁有如此高度成熟的商業社會幾可copy色慾都市一類美劇的高端品味,而另一方面是如此幼稚的社運人士係度搵單車鍊鎖住自己係碌柱度然後大叫啊啊啊啊啊――鄙視不怪,不鄙視才怪。當你上一個看的還是會在美國上聽證會發言咁high class的李柱銘,然後下一眼就換成一個孩子氣的鬍鬚仔而他還要為著自己的孩子氣沾沾自喜看看看看我多轟烈多悲壯,你果吓真係想一拳打爆部電視機。
這一群社運人士沒能把握二千年前後那個屬於他們的黃金年代去做些甚麼――那是一個衝突尚未白熱化而我相信最能夠讓他們大展拳腳的時代,他們本來可以是一群既在政治上有作為而個人發展上亦有長足的一群,但因為很多的種種:有他們自己的原因,有時代的背景――但都不重要,屬於他們的時代過去了。面對今天的種種議題,他們那種nakupenda we we式的普世價值騷、甚麼大愛正義不夠用了,水貨客自由行雙非中港衝突沒所謂正義不正義,那是利益的埋身肉搏,都甚麼年代了還在談正義?你是北京政府你覺得在香港廿三條立法何來不正義?我是水貨客我覺得要搵食又無犯法我直頭正義過超人,那簡直是在跟用彩芒電話的人討論smartphone的爭議,夏蟲不可語冰啊,他們是有熱血的,但他們也是失敗的。
時代不會往後退,你要麼選擇改變要麼選擇被時代淘汰,是的,很多人不喜歡本土派去衝擊去反自由行,覺得他們很搞屎棍,但沒有人會因為不喜歡他們而選擇這群過時的產品,你不喜歡用智能電話你總不至於去用大哥大吧?我可以說葉寶琳是一個典型了,一個很不幸地被時代遺棄而還在苦苦掙扎的人,在雨傘運動的前後,蘋果日報和戴耀庭何嘗不是試圖把她捧成民主女神?結果我們都看到了,我感覺就是蘋果和三星在鬥得難分難解的時候,有個日本的廠商拿著上個世紀的彩芒電話在你面前興高采烈地推銷,還信心滿滿地叫人來看他手上那早已過時的產品――媽啊,都甚麼年代了?你醒醒吧。
上面說了很多大概會有人覺得我對他們這群社運人士不懷好意,但不,我告訴你,我看著他們,看著葉寶琳四十歲人都黎緊還在吊吊揈,看著她搞了十幾年的社運一事無成每年七一拿著印刷成本幾十蚊的爛鬼tee像乞兒一樣四處兜售我其實感到很悲哀,他們的失敗象徵著和解的這一條路的漸行漸遠,從今以後,只能夠在沉默中爆發和沉默中消亡二者之間作選擇。而香港人明知那是多麼的沒希望,也那怕是衝突如此白熱化矛盾如此不可解決的環境之下,仍然天真而單純地希望――或者說奢望一切會平安落幕。
黃霑在他的博士論文裡說,香港粵語流行曲的黃金盛世,是一時之作,是因緣際會而注定不能長久――我很怕但我必須說,我們曾經熟知的香港,又會不會是這樣的一個結局?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中醫治療春季「濕症」

三月至五月是香港的春季,這季節煙雨連綿,薄霧繚繞,溫度高低多變,不僅衣服晾不乾,就連身體也變得困倦乏力,整天哈欠連連,口中發黏,食慾不好,甚至關節酸痛,大便不成形黏滯等等,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濕症」,另外,感冒、皮膚濕疹、腹瀉等疾病也容易在春季發生。

春天是自然界陽氣生髮、萬物復蘇的季節,《黃帝內經》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記載,春季調攝藥物一般宜採用益氣升發,養陰柔肝、疏泄條達的藥物,如:五指毛桃、黃芪、人參、枸杞、山藥等。還可以選用一些既是藥物也是食物的中藥,如春砂仁、韭葉、蔥、生薑、大蒜等。在飲食方面盡量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氣過於旺盛,可以適當進食些帶甜味的食物補益脾氣。

中醫除中藥及飲食方面調理身體外,針刺穴位以及配合穴位艾灸在祛濕、補益陽氣等方面有很好功效,特別適合犯「春困」以及在春季容易發作疾病的人士。這些穴位每日作簡單的按摩(建議順時針方向20次,逆時針方向20次)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這些穴位有:
太阳穴:位於人體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長線上方。具有提升陽氣、醒腦的作用。
大椎穴:位於人體第七頸椎棘突(頸椎高骨)下凹處,具有益氣升陽的作用。
關元穴:位於人體肚臍下3寸,有強壯作用,是保健的重要穴位。
中脘穴:位於人體腹部正中線,肚臍上五個手指寬度。為健運脾胃的重要穴位。
足三里穴:位於人體膝蓋下3寸,脛骨向外約一拇指寬度處,為補益脾氣的重要穴位。
豐隆穴:位於人體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為祛濕化痰較好的穴位。
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為補腎陽重要要穴位。 

此外,中醫還有拔罐、刮痧、推拿等其他方法治療春季「濕症」,臨床醫師會根據病人體質及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教學科研部一級講師李紅博士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說穿了,我們都是梁齊昕

首先,要多謝梁家「異見人士」梁齊昕,喺佢身上,充份體現言論自由可貴之處。如果佢選擇屈服於強權,香港人永遠唔知道,呢位小妮子一直都受咁大壓力。
特首話,「齊昕嘅健康係有一啲問題」。咁啱內地唔少「上訪」嘅人,都會「被精神病」。你嘈嘈閉呀吖嗱?困你去精神病院。特首辦事,果然符合國情。
話分兩頭,齊昕噚日喺fb發出多個言論,仲話要離家出走。唔少網民都戥佢陰功豬。千頌C好肯定,呢個moment,齊昕民望一定高過CY十萬倍!事出必有因,你試吓將佢出嘅post細味多次,對港人來講,簡直係心聲!反之,對CY來講,就係夭心夭肺,難怪激到佢屋企人嬲到唔畀齊昕出街(CY話冇禁錮,所以我唔會用禁錮呢個字眼)。
佢話「I'd rather be living on benefits, sleeping on a coach, eating cup noodles everyday than living the life I'm living right now.」講真,如果唔係因為「尊嚴」呢兩個字,相信唔少有手有腳有氣有力嘅香港人,都有諗過食綜緩算數。留意番,最新份預算案,綜援係出「三糧」!
但普通打工仔,望一望糧單,欷歔,再望一望樓價,真係連諗吓「置業」都覺得自己戇居。所以佢話「If I were on the20th floor of a building instead of being in禮賓府」,呢句個「if I were」字用得妙,用得準!唔少打工仔,於按揭及供樓入息比率要求收緊後,面對上車上到二十樓,都只可以用呢種條件句,於英文文法上,表示不可能! 

刺中香港人死穴

所以佢講到「sleeping on a coach」,即係流動住所呢個概念,其實極具前瞻性,事關泊車錢應該點都平過住宅租金!唯一要諗嘅係,當蘇錦樑話「流動美食車」唔可以流動經營,我唔知政府會唔會有條例話「流動住所」唔可以流動住。
至於齊昕BB講到捱杯麵,唉呀,又中香港人死穴,要上車真係要咁慳家的!不過家陣食杯麵算係高消費啦。最近有單新聞,話個護士為上車,Lunch食兩塊麵包都嫌貴,最後食一塊就算。
睇埋齊昕BB講「I'm leaving home」,但最後都係被迫留喺屋企,作為香港人,我真係感同身受到眼水都咇埋出嚟。自從你老竇上台之後,身邊唔少朋友,已經開始諗離開我哋嘅家,即係香港,但好可惜,外國居留權你估咁易拎咩,續拎番本BNO已經覺得自己巧威威,最後咪又係因為要搵食,被迫留喺屋企。
所以佢話,「It's BS(bullshit) when people say there's always a way out。」本人真係好想畀個hug你,你老竇經常都話要改善青年人出路,最後逼到後生仔走去瞓馬路。齊昕BB,你用「廢噏」呢個字,真係講中晒香港人心聲!太精采了!
你說你面對瘋狂的家,我說香港人面對瘋狂的世界,說穿了,我們都是梁齊昕。齊昕,衷心的向你說聲:加油!

千頌C
http://fb.com/winbigwok
本欄逢周三刊登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不可輕視「小中風」

最近與朋友聚會,得知他的家人有「小中風」症狀,但沒有求醫,便着他快快找醫生作進一步檢查。何謂小中風?小中風的正式學名為「短暫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它和「缺血性中風」相似,都是因為腦血管的血液流動受到阻礙,令腦細胞組織因缺血而受損,出現中風症狀。兩者的分別在於小中風的症狀屬於短暫,通常僅持續數分鐘至不多於一小時。如果持續二十四小時以上,便已是中風。患者可能會出現半邊面部或手腳麻痹乏力、口齒不清、突發性的視力喪失、暈眩或嘴歪流口水等症狀。
小中風患者日後中風的機率比較高,尤其是同時擁有中風高危因素的病人,例如年紀超過六十歲、高血壓、發作時間長達一小時或以上、發作時伴隨有半邊手腳乏力或口齒不清、以及糖尿病人士。 

患者日後中風機率高

小中風發作後的數星期內是中風危險期。研究顯示,對某些患者來說,適當地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比單用亞士匹靈更有效減低三個月內中風的機率。但如果同時患有心房顫動的病人,便應先諮詢醫生,改用薄血藥物來防止心源性血塊形成,從而預防中風。除此之外,患者應注意飲食、避開高膽固醇食物、戒煙、定時監察血壓及血糖、依時服藥及多做運動。如果出現中風症狀,就算是短暫的,都應當作中風處理,盡快求醫,千萬不要忽視。
據資料顯示,本港公立醫院跟進的小中風個案每年約有多於二千宗。現時不同公立醫院正逐步開設專為小中風患者提供風險評估及分流治療的診所。以聯合醫院「小中風診所」為例,大部份求診病人於短時間內,已被安排及完成腦掃描及基本檢查,由腦神經科醫生診治及處方藥物,並同時有中風專科護士跟進,務求病人在短時間內盡快得到適切的治療,預防出現中風情況。
撰文: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陳振江
隔周二刊出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水腫浸浴:15分鐘瘦晒!

有些朋友說春天身體易水腫,尤其雙腳,用手指按住小腿,回彈得很慢,這其實與濕重有關。香港冬春轉季有時濕冷有時溫暖,換季時溫差大,血液循環欠佳,形成「體寒」,水分就容易堆積在體內,造成水腫。水向下流,雙腳最易成為重災區。
 
除了天氣問題,生活習慣也會加重濕重水腫問題。香港女生嗜吃生冷,長期缺乏休息,易傷及脾腎。五臟對照五行,脾在五行中屬土,主運化,就如泥土滋養植物,讓其茁壯成長,負責將營養輸送到身體各部分。腎在五行中屬水,顧名思義負責全身津液代謝,透過腎陽來把水液氣化,將滋養各臟腑的津液輸送到全身,及把廢水排出體外。若脾腎兩虛,水液無法代謝及輸送到各臟腑,囤積體內,濕重嚴重,就會水腫,易感疲倦、胃口差、失眠等。
 
想祛濕,應健脾補腎,多吃化氣利水的食療,如祛水冬瓜瘦身湯,才可有利排水,減肥亦事半功倍。正如我所說,五行對照五臟,不同顏色的食物也對照五臟。黃色食物入脾,如菠蘿、木瓜、南瓜、粟米、黃椒等;黑色食物入腎,如黑芝麻、黑木耳、冬菇等。另外,中國人自古有「以形補形」之說,所以偶爾吃豬肚、豬橫脷(豬胰臟)來補脾胃;吃豬腰(豬腎臟)、合桃來補腎,都有保健強身、祛水消腫的效果。而芒果和榴槤是最典型引起濕熱的水果,當濕重時不要吃太多。煎炸、甜食和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及生冷寒涼食物都應避免。
 
我更建議大家每星期做兩至三次、每次15-20分鐘的浸浴,在37-42度的熱水內加入4湯匙粗鹽,熱力可加促排汗,同時讓毛孔張開,透過排汗將毒素排出,改善膚質。浸浴期間再於身體各個關節位置進行按摩,雙管齊下,有助疏通淋巴,刺激身體的循環作用,加速新陳代謝,改善因局部性循環不良所引起的肥胖問題。
 
不過香港的家居環境狹小,未必人人也可浸浴,但最少也要泡腳,水高至膝下,把整條小腿都泡在熱水中。藉由熱水的熱力,加速下半身血液循環,回復中醫所指「頭寒腳熱」的健康狀態。浸完熱水浴或足浴後,先用冷水沖洗,能令已擴張的血管收縮。這樣一張一縮,可保持皮膚與肌肉的彈性,防止鬆弛。之後再飲一至兩杯暖水,補充失去的水分,為皮膚補濕,面色自然可以改善,漸漸變得白裡透紅,身體亦會比之前滋潤。

港女外嫁他鄉尋幸福



註:本文轉載自太陽報

港女結婚了,新郎不是港男。不少港女認為港男思想幼稚、不解溫柔,選擇與老外結婚。除外嫁到歐美外,近年嫁到亞洲的新娘也愈來愈多。兩名外嫁南韓及印度的港女,分享做過埠新娘的經歷。外嫁到南韓的90後笑言:「現實與韓劇不同,沒有俊男金秀賢,丈夫服過兵役較捱得苦,成熟穩重。」嫁到印度的80後則因鍾愛當地文化,無懼男尊女卑階級觀念。兩女直言:「港女外嫁,最重要是獲得丈夫體貼照顧才會開心。」
80後Yvette(委身印度漢)
Yvette因愛上印度,嫁給印度人。她於○八年開始研究印度文化,人生第一次旅行,亦是印度,在一○年的大學課室,認識了印度交流生Pushpendre,大家志趣相投。她欣賞對方有計劃及上進心,Pushpendre亦對這個喜歡印度的港女深表愛慕,拍拖兩年半便共諧連理。
印度的獨特文化,她多年前到印度旅行時已感受到。「第一次到印度,係參加旅行團,喺當地出街時都會驚,因為被男人係咁望住,我唔敢出夜街。」第二次去印度,是到南部城市班加羅爾工作假期十個月,深深體會印度生活及文化。
回港才敢拖手行街
「情侶唔會隨便喺街拖手,更加唔會當街親熱。」在舊區居住的人,思想傳統,情侶做出親暱行為會遭人非議。故此,她與丈夫在印度時,亦不會於公眾地方拖手。但回到香港,就會擺脫這個枷鎖,「會喺公眾地方拖手、擁抱。」
她嫁到印度新德里,發現兩地飲食差異很大,「喺香港,我好鍾意食印度菜,一個星期起碼食兩次,但喺印度,一日三餐都係食咖喱,真係好唔習慣,我要自己煮番炒蛋同多士平衡吓。」她苦笑說,在印度,每個家庭都會煮咖喱豆,這些豆為泥狀,口感怪,故每次吃它都會由丈夫代吃,但丈夫有時會有微言,建議她不吃時,索性向親友提出。
男尊女卑的階級觀念在印度根深柢固,「好多時都係錫個仔多啲,未必願意畀女兒接受高等教育,而且女兒還要做家務。」惟她指出,並非所有印度人都思想保守,丈夫就是一個很體貼的例子,願意分擔家務。
90後Stephanie(嫁給韓公子)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前年熱播,少女Stephanie經同事介紹,認識來自南韓的丈夫鄭先生,「佢外形唔算討好,冇男主角金秀賢(飾演都敏俊教授)俊朗外表及淵博學識,亦唔算富有,但勝在成熟穩重,或者係因為佢同其他韓男一樣服過兵役,所以較港男踏實。」
從長途戀愛到求婚的八個多月,沒有難忘的纏綿,沒有童話故事的浪漫,卻被鄭一個小舉動打動,「佢每次喺當地送我到機場搭飛機返港,都會大喊,呢個表現好真,扮唔到。」去年中秋節,他們在南韓遊車河時,鄭突然向她求婚,她立即答允,「求婚唔浪漫,但很窩心。」
親人前會「大男人」
他們去年十月訂婚,今年二月結婚。外嫁到南韓的她,坦言選擇南韓伴侶時,生活上要克服很多困難,如夫妻的角色地位。「丈夫並非大男人,佢陪我返外家,就會依我哋嘅文化習俗。到我哋返到佢家人屋企時,丈夫絕對唔會幫手,我仲要照顧埋佢屋企人。不過返到我哋兩小口家裏,丈夫會讓我先洗澡,又親自下廚,分擔家務,仲幫我按摩,非常溫柔。」但她指韓男非每個都是思想成熟,「年輕一代愛情觀易變,最重要係人夾人。」

請給我多一點時間

人的生命就像一朵花,花開總會有花落的時候。作為一位醫生,每日我們都要面對死亡。經驗越多,見的病例越複雜,病人的死亡率也相應提高。在與患者並肩作戰的同時,部份患者在大病當前都有著同一訴求:「請給我多一點時間!」

筆者在會診的期間,不時會見到一些患有癌症而導致抑鬱的病人,有部份患者因病魔纏身,產生自卑感、自暴自棄、心情變得低落。可是也有部份患者在與死神抗爭的過程中,心靈出現了極大改變。他們的心境變得平靜,他們不再執著,他們放下工作,不再看重瑣碎的事,全然活在當下。

無可否認大病令人經歷痛苦,可是它也帶給世人一些啟示,讓我們明白生命無常、短暫及何其珍貴!雖然病重有可能令患者充實地生活,再一次與家人緊扣在一起,可是病重這噩耗,也令患者產生強烈的遺憾。他們的遺憾大概是:「為何我要走至生命的盡頭,才學會重視和感恩生命?」

要讓心靈轉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筆者在會診時,也會鼓勵我的病人當他們患小病的時候,進行自我反思。此外,我亦會邀請部份病人想像自己一天「病重臥床」,這刻嘗試問自己生命中什麼是最重要?什麼可以輕易放下?藉此讓他們明白在不幸出現之前,人人也可以選擇從此時此刻開始擁有積極的心態與實踐豐盛人生!

負面情緒對病痛百害而無一利,相反積極樂觀的心態能令患者早些踏上康復之路。小病是福,每次病痛都是給予我們心靈轉化的機會,它也可以是我們人生的轉捩點。即使病痛令身體轉弱,但是我們也可以如常地保持心靈富足!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 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