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新世代不時被指返工唔捱得、做唔長,甚至應徵時對僱主說:「阿媽叫我嚟。」
有中學推6招助學生過渡至職場,早自中一起,設個人成長檔案,持續6年回顧、檢討每個學生的改變,以尋找工作方向及人生目標;校內又設模擬工作間,並訓練學生自我管理及抗逆力,增強職場的軟實力。同時,為了改變父母一定要子女升大學的想法,在培訓教師時會邀請家長參與。
為協助青少年尋找人生方向,去年的施政報告建議今學年起,每年向公營中學提供相等於學位教師中點薪金、即約50萬元津貼,加強生涯規劃;然而,位於天水圍的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早於2年前,已將生涯規劃及升學組取代傳統的升學及就業輔導。
校長陳志維接受訪問時指,有年輕人見工,被問及典型題目:「為何選擇我們公司」時,竟直言:「阿媽叫我嚟嘅,話你呢到人工好!」再問到對該公司有多了解,竟答:「我今日就係嚟聽你講,你哋究竟係咩公司!」這都令人感覺年輕人被動、欠目標。
生涯規劃 從經歷探索目標
陳志維說,生涯規劃就是提供機會,讓學生從經歷中不斷學習,從而探索人生目標:「無人可強迫,即使接受父母建議,亦非人生目標!」
校方已增聘一名中文科教師及生涯規劃助理,今學年更開始為每名學生設立個人成長資料庫,由學生選擇收藏學校或生活的重要片段,如獲獎的相片、周記等,老師再持續與學生探討「留低」或「放棄」部分,讓學生更了解自己的改變;至高中時,會藉此探討他們的內心世界及人生目標。
陳認為生涯規劃不能只為學生提供外在資料,忽略自我認識、個人知識或內心感受,「否則只會成為一名『宅男』。」
校方除在周六或長假期安排不同參觀活動,甚至在校園安排模擬工作間;而為增加職場軟實力,中一起訓練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又透過歷奇活動建立抗逆力;「全是職場上軟實力,避免出現面試一回事,正式工作又另一態度!」
邀家長參與 認識多元出路
陳志雄認為,比較10多年前,香港不同行業分工愈趨成熟、仔細,入行門檻亦愈高,但不少家長仍認為一定要升讀大學,忽略邊工作邊進修,或累積人生經驗後再進修等多元出路。因此,他考慮日後進行教師培訓時,會邀請家長一同出席,特別希望讓家長認識不同的出路及機會。
他慨歎,「行行出狀元」及「知識改變命運」等信念無人信奉,指新一代認為要「含住金鎖匙出世」,有家庭網絡才可成功,而且不認識社會上流機會,只認為無「網絡」就蝕底。「社會有不少成功故事,但只着重賺多少錢,但忽略個人背後努力的因素。」因此更要提供不同機會讓學生感受。
然而,陳志維坦言:「有人可能30、40歲才找到目標」,但重點在於要有反思,「認識自己,聽自己內在聲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