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樓奴生活零社交 捱騾仔食隔夜餸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買樓不買樓,是港人永恆的話題。網上有不少辛酸買樓故事,有人為了供樓致父子反目,亦有人慨嘆為儲首期與社交玩樂絕緣。亦有成功上車80後認為,先苦後甜是值得。不過,有社工提醒,買樓只是人生的部分,不應視為人生唯一目標。
近日有網民在討論區分享,親戚為供樓而過着死慳死抵生活,包括常食隔夜餸、最遠只去過台灣旅行,更因兒子要求他將物業加按套現供他出國讀書被拒,致父子反目。

80後為買樓 限自己日使$100
無獨有偶,早前亦有網民講述為儲買樓首期,過着零社交的生活。該網民計劃將每月兩萬元收入儲一半,為此放棄社交玩樂,上一次去旅行已是15年前,從未看過演唱會,一年看不到一部電影,朋友約他出外遊玩,他都以「冇多餘錢」為由拒絕,被朋友形容有自閉傾向!
網民反應各異,有人認為有決心儲錢買樓是好事,又指「親生仔不如近身錢」;亦有人質疑,做樓奴的代價大,為節衣縮食供樓,甚至影響正常生活及親友間的關係,太不值得。
80後葉梓培中五畢業便投身社會,為了買樓限自己日使100元,由於家居鄰近公司,每日徒步上班,有時還要捱麵包,前年圓夢成功上車。他認為,為了買樓過節儉生活是值得,又指生活不需要花很多錢也能過得開心,訂下買樓目標就要努力堅持;亦不會羨慕同齡朋友生活多姿多彩,認為買到樓別人更羨慕。

過分節儉 或反映未夠能力上車
中大會計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指,為了買樓減少旅行等玩樂可以接受,如果過分節儉,例如長期捱麵包,或顯示制定的買樓計劃與自己能力不相配,便要三思。「年輕人應按能力規劃買樓,不應將目標訂得太高,例如希望短期內儲到錢買樓,畢業後儲錢10至15年才上車是正常,兩個人儲可縮短至10年內;亦不應盲目追求貴價單位。」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協調幹事許繹標指,不應將買樓視為唯一的生活目標,應將眼光放闊,否則可能會鑽牛角尖。他說:「買樓只是人生一部分,如果為了儲錢買樓,令情緒出現困惱,或慳錢程度已到難以承擔的水平,就應向社工求助。」
勿只為「上車」 忽略人生其他意義
同樣是為了一層棲身之所,亦有年輕人因為要申請公屋拒絕加薪。聖雅各福群會經理黃培龍指,曾有做文職的年輕人月入八、九千元,上司認為他工作表現好,想加薪一至兩千元,但他為了符合資格申請公屋,要求上司不要加薪,面對通脹寧願捱麵包。
黃培龍又指,部分人認為有樓是成功標準,他形容這種想法「幾可憐」。他提醒年輕人不要為了「上車」而忽略人生其他有意義的事,例如開心的工作、有親人相伴等,這些都是一種成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