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考試壓力大 母子谷到情緒病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六月是小學考試季節,有港媽形容與小一兒子溫習數學,溫到想「撞牆兼兜巴星」。有精神科醫生透露,五、六月因情緒問題求助的個案增四成,部分家長因谷子女成績,致壓力爆煲,親子齊患焦慮症。社工建議家長放鬆心情,調節對成績期望。
在網上發帖文的港媽指,與小一兒子溫習數學,感到氣餒,形容兒子「玩嗰啲,講一兩次就明,一到讀書,講一億次都唔識」,因兒子「教極都唔識」,令原本心平氣和的她情緒失控,氣得想向兒子「兜巴星」。
帖文引來不少家長同感,有媽媽指小孩也是讀小一,考試前不斷操練數學,但成績竟由90分跌至60分,氣得她直跳。亦有家長坦言愈鬧愈慌,建議逐步向子女講解,勿抱一朝達標心態。
不斷操練 考試成績反跌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指,五、六月是家長求診高峰期,大多因子女壓力大不肯返學、考試,母子齊出現情緒問題,個案較平時增加約四成。「有七歲男生平日功課有八至十份,周末有10多份,加上補習、興趣班,常發夢做不完功課!」
7歲男生壓力大到抆頭髮
他說,這位男生常說頭痛、肚痛不願返學,又不自覺抆頭髮及眼眉,頭頂出現一毫子大的禿位及鴛鴦眉,經診斷後發現患焦慮症。男生母親擔心兒子不肯上學會影響學業,亦有失眠及胃口欠佳等焦慮表現。
黎指,有母親緊張五年級兒子呈分試表現,除周末安排三小時外出補習,還請私人補習加操。惟兒子因壓力過度,無法集中精神上課,成績不進反退。「媽媽為此睡不好、吃不下、脾氣躁,工作效率下降,連同事也怕了她不敢共進午餐。」
社工:溫書應有中場休息
明愛向晴軒小耳朵兒童輔導服務社工阮淑慧指,六月是兒童求助旺季,較平時增三至四成。「六月初小朋友常反映溫書有壓力,無得玩;六月尾至七月初考完試,便擔心成績及怕家長怪責。」
阮建議,如家長替小孩溫習,發現情緒變得忟憎,雙方應中場休息,冷靜情緒;若發覺學習及管教方法不管用,不妨向社工及老師求助。但她強調,家長需培養小孩自學能力,鼓勵他們有問題要多發問,及適當地調節對成績的期望。
受壓子女反抗 損親子關係
家長過分催谷,往往弄巧成拙。臨床心理學家簡子杰指,家長愈催谷,愈容易引發子女採取消極侵略性行為(passive aggressive behavior)。「例如刻意唔做,或拖慢嚟做,覺得咁樣可傷害返你。但這樣只會引起家長更多負面情緒,甚至情緒失控,繼而動手。小孩這時候會意識成人的情緒有異樣,部分或收斂,但最終會有損親子感情。」
另外,阮淑慧認為家長跟子女因功課起爭拗,常見是家長與老師的教法存分歧。「有家長反映現今老師教學方法跟他們以前學的不同,有時遇上子女挑戰,反駁『老師都唔係咁教嘅』,家長會更忟憎。」建議他們教功課若有困難時,應向教師及功課輔導員求教。

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長期失眠有辦法

S告訴我他患有長期失眠,每晚3、4點才能入睡,所以第2天很晏才起床,好的話可能是中午,也有很多時候是下午1、2點,幸好S是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遲一點起床也沒有太大問題,偶爾早上要與客戶開會也能辦得到。不過,S的家人非常擔心他長期失眠的問題,也很難接受他大清早才入睡,「黃朝百晏」才起身的睡眠習慣。S告訴我,他長期失眠的問題是自從他當上自由工作者後開始,以往還是上班一族的時候,又或是當學生的日子,他從來沒有失眠的問題。
其實S的失眠問題,並非因為他太遲就寢,反而是因為他太遲起身,這個情況除了自由工作者外,更常見於放假中的學生和待業人士,間中亦會在老人家身上發生。最根本的問題並非失眠,而是當事人早上沒有甚麼事情要做,所以早上起床的時間就變得越來越遲,開始時可能是9點、10點,後來午飯時間才起來吃早餐,最嚴重的可能2、3點才起床。
因為越來越遲起床,所以到了晚上本來入睡的時間,卻完全沒有半點睡意,情況有點像我們偶爾在周末,為了「補回」上班日不足的睡眠,特意遲一點才起床,雖然能夠睡多點,但是到了晚上卻發現難以入睡。
S雖覺得自己失眠,但實際睡眠時間並沒有減少,例如S由4點睡到中午,實際睡了8個小時,跟大部份人沒有分別。相比起大部份失眠人士,S的問題還是比較容易處理,只要S能夠早上回復到較正常的起床時間,晚上自然提早有睡意,「失眠問題」迎刃而解。
S可逐漸把他跟客人開會的時間改回早上,開始的時候可能是11點,成功了以後在提前到9點。至於學生和待業人士,也可以應用以上方法,例如特意約朋友早上一起吃早餐,又或是陪家人去公園散步運動。有需要時,醫生可使用褪黑激素(Melatonin)來調校睡眠時鐘,把入睡時間提前,就像處理因為時差(Jet lag)而引起的失眠問題一樣。
最後,要提醒當事人調整睡眠規律需要時間,不能夠突然將入睡的時間作出過大改變,例如把入睡時間提早2、3小時,只會弄巧反拙。對於長期患者,每兩周把入睡時間提前半個小時,會比較容易適應。
延伸閱讀: http://www.facebook.com/pages/Cheerful-Life/428960323870312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  

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牙醫爸爸 教施予享快樂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三位牙醫父親,趁暑假帶子女到非洲烏干達當義工,體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道理。三位年齡不超過十歲的小學生,有的去年已是非洲義工,捱過扛水泥與流汗之苦,卻都願意一去再去。爸爸們相信,少一點說教嚕囌,用行動教導施予的快樂更容易打動孩子的心。
三名小義工,分別是十歲的陳曉嵐、十歲的袁綽希和八歲的陳家豪,他們與任職牙醫的父親七月中將到非洲烏干達當為期兩周的義工。三位牙醫去年第一次到非洲時,感受到當地的需要,回港後便積極籌款成立烏干達一間慈善牙醫診所,現時主要硬件已運送妥當,他們這次出發把常用的護理手套、手術用保護衣、口罩等物資運送過去後,一個簡單的牙科診所便建成了。
幫忙建球場
爸爸在非洲應診,三位小義工便派往做建築工程,聽說這次是鋪設人造草地,用來興建足球場。袁綽希和陳家豪去年也有參與建築項目,負責扛水泥、砌磚的工作,雖然只是跟着大人指令幹一點簡單的步驟,但對於不慣做苦力的香港小義工們,已是一大挑戰。說起「倒石屎」,外表文靜纖瘦的袁綽希苦笑說:「好辛苦呀!」年紀雖小說話卻最多的陳家豪則工作一陣子後,就往往溜到爸爸陳傳喜醫生工作的帳篷去,歇息片刻後再做。
過「非」人生活
到非洲要坐20小時飛機,那裏天氣炎熱,可幸有風,故感覺不比香港酷熱的夏天難受,但整天難免流汗。加上電力經常中斷沒熱水洗澡,晚上沒街燈,若是停電便要開着電筒,最擔心的還是水土不服容易生病。兩名小義工沒顧慮那麼多,只怕流汗遇上斷電沒法洗澡,又不能喝汽水,最饞嘴的陳家豪吐出一句:「少喝一點沒所謂。」弄得身旁的人都笑起來,既取笑又讚賞。去非洲是辛苦的,然而卻又能令小朋友感動,「他們會來擁抱我,與我一起玩。」陳家豪說。非洲人的熱情,最初亦令文靜的袁綽希不習慣,但小朋友們愛笑愛玩不計較的氣氛卻感染了她。
這些片段,去年唯一沒帶子女的陳秉強醫生這次特意告訴一對子女,結果十歲的小女兒陳曉嵐答應參與義工,會為客人遞上清水服侍別人的她,早有一顆幫助別人的心。她計劃把校內學到的太極教授給非洲兒童,而達「啡帶」程度的陳家豪則想教授跆拳道,把所學與人分享。這種傳授武功所流的汗水與鋪路所流的不同,是孩子們發自內心的熱力所迸發而成的。
當地兒童少蛀牙
檢查過非洲小朋友的牙齒,三位牙醫爸爸都驚訝當地人的牙齒比香港小朋友還好,「他們資源缺乏少吃糖果、少蛀牙,少吃西藥牙齒也沒那麼黃。」陳秉強醫生說。香港孩子生活在幸福中,要讓他們願意來非洲體驗生活得先好好溝通。他說:「我先把所有壞的一面告訴他們,結果大仔不去細女去,重要看他們是否ready(準備)好,女兒聽完後都願意來便是真的想來。」他們自小學琴,陳醫生就曾把親戚的二手琴借來,以試驗他們是否真的想學。
再好的資源也不及多一點時間溝通來得重要,育有六名子女的陳傳喜醫生,特意帶老四陳家豪去非洲,「因為有單獨相處交談的時間。」而獨生女袁綽希太文靜,袁偉強醫生希望非洲的熱情能感染她,能助人自助。
撰文:馮淑嫻(lydia.shfung@gmail.com)

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港人不幸福 窮得只剩下錢

註:本文轉載自太陽報

「做人如果無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一間民調機構的調查發現,本港可能真是有不少無夢想的「鹹魚」。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公布的2014年幸福指數排名顯示,本港在一百四十五個國家及地區中,排名處於下游位置,僅排第一百二十位,遠低於排第九十七位的新加坡;而在五個不同範疇的幸福感覺中,港人的「人生目標」更排在全球尾六的第一百四十位,僅於「財務狀況」有較高的幸福感,反映港人「窮得只剩下錢」。有學者認為,港人的工作及生活穩定性不大,難有長遠目標,影響他們在各方面的幸福感。
蓋洛普於去年透過電話及面談,訪問全球約十四萬六千名十五歲或以上人士,向他們查問五個範疇包括「人生目標」、「社交」、「財務狀況」、「社區歸屬感」及「身體健康」的幸福程度。受訪者需回答十條問題,並按「非常同意」至「非常不同意」五個級別自行評分,問題包括「你喜歡每天所做的事情?」「你有足夠財富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及「過去七天你都感到很有活力?」等。
巴拿馬第一 阿富汗包尾
結果顯示,香港的幸福指數排名於一百四十五個國家及地區中,僅排第一百二十位,其中「人生目標」及「身體健康」更只排在第一百四十位,只有「財務狀況」排名較佳,排二十三位。而本港更只有百分之八點六人,在至少三個範疇中有持續及強烈的幸福感。
至於鄰近的新加坡幸福指數排名全球第九十七,內地則排在第一百二十七;而全球最幸福的是巴拿馬,其次是哥斯達黎加、波多黎各及瑞士;排包尾者則是戰事連年的阿富汗。
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洪英豪認為,香港的年輕人是「被迫」短視,因為他們的工作及生活穩定性較低,平日已備受教育及住屋等問題困擾,實難以放遠目光,高瞻遠矚,故亦難言自己幸福。「打份工合約得幾年,結婚生仔連將來仔女讀邊間學校都唔知,太多唔肯定啦!」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癌症治療需要多管齊下

癌症的綜合治療已經為學術界和病患所認可。西醫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手術、放療和化療,中醫治療作為綜合治療的一部分也已經廣為接受。中醫治療本身也有多種治療手段,如內服湯藥、外治、針灸、按摩、氣功等。
除了中西醫的藥物治療,癌症患者的生命更多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病人必須做適當的運動,運動必須掌握方法。跑步、打球、游泳、行街、做家務都可算是身體運動,但中國的傳統體育運動更值得推薦。《黃帝內經》上說「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用在癌症上就是說,癌症這種慢性病,要把導引和服藥結合起來,不能單靠服藥,單單服藥是醫不好的。
導引就是古代的醫療體育,既是養生的方法,也是治療的手段。導引主要通過肢體運動結合呼吸或按摩,來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通行的立式八段錦就是很好的導引術,坐式八段錦結合了導引和按摩,很適合身體衰弱或老年人習練。六字訣通過簡單的一吸一呼、呼用「呵呼呬噓吸吹」,緩慢呼出六字,就可以發揮奇妙的功效,可治一切內臟之病,常人不知,惟行過者知之。按摩也很有價值,臟腑的俞募穴集中分佈在胸腹背部,通過對面部、胸腹背部的按摩可有效改善臟腑功能,延緩衰老。張釗漢的原始點療法就是按摩療法。
患者也必須改變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很多癌症與生活方式相關,患者必須改變之前的不良生活習慣才能有助於病情康復。除了上述的運動鍛煉之外,精神情緒、起居、飲食等也必須留意。
病人的精神情緒對癌症的影響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三分之一的癌症病人是被嚇死的」,這句話很形象的道出了精神情緒對癌症預後的重要影響。精神情緒對人體的影響是直接、快速的,中醫認為精神情緒的傷害可以直接傷及五臟,傷及五臟就代表病情到了比較深的程度。現代病理生理學認識到精神情緒的不良刺激可以直接影響到神經系統,進而影響內分泌及免疫系統,對人體造成巨大的傷害。強烈的精神刺激有可能會導致病人短期內死亡,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長期的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也會嚴重降低病人的抵抗力,不利於病人康復。癌症病人需要認識到,癌症是慢性病,是和高血壓病、糖尿病等一樣屬於慢性病,癌症通常不會直接致人死命,戒除對於癌症的恐懼心理。
生活起居常常被人所忽略,不少人遲至夜間一兩點甚至三四點睡覺而不以為意,但正常的睡眠節律對人體健康一樣非常重要。睡眠佔據人一生中接近三分一的時間,睡眠的健康是不可忽視的。正常夜間睡眠對人體的內分泌及免疫系統很重要,如果打亂正常的睡眠節律,人體易出現內分泌紊亂、免疫力下降,甚至會影響人的認知能力。夜間輪班工作已經證實會增加某些癌症的發病率。癌症患者必須有良好的睡眠,盡可能在晚上十一點前入睡。
飲食是很多病人特別關注的話題。飲食不在繁多珍貴,但求均衡飲食已經足夠。有關癌症患者的飲食將另外撰文。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陶志廣博士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孩子爆煲:生存為了功課嗎?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教協今年三至四月訪問約2,000位小學課程發展主任及小學科任老師,顯示近七成教師認為「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影響日常教學,師生壓力也爆煲。曾有小孩哭問母「我生存是為了功課嗎?」
TSA近年異化成「高風險評估」,艱深程度達「不操不識」,這對小學生及老師造成巨大補課及操練壓力。即使TSA在小三才考,但已要求小一生練習,令TSA變成「評核怪獸」。
育有自閉兒子的家長張女士指,兒子較一般小學生學習進度慢,應付常規功課時,非常吃力,兒子在應付TSA時,更出現抑鬱情緒,「阿仔曾經喊住問我,我的生存只是為了功課嗎?」最終張女士讓兒子轉到特殊學校就讀。
教協調查指,近七成教師因TSA而為學生補課,平均每星期超過兩小時。TSA關注組召集人何美儀表示,TSA補課班主要操練考試技巧,學生根本不是在學習知識。
此外,教協會會長馮偉華表示某些學校為了讓其成績看起來更好,會婉轉地向成績較差的學生暗示在TSA評估當天缺席或帶他們參與其他課外活動,避免其拉低學校分數,馮建議政府廢除TSA。
8成教師壓力嚴重
鴨脷洲街坊學校校長兼教協副會長馮碧儀表示,曾有教育局官員指該校TSA成績差,要求學校要注意,增加教師壓力。而調查亦指八成受訪者認為教師壓力嚴重,及有七成三認為學生壓力嚴重。
教育局回應指,TSA是評估基本能力,學校只需把課程目標融入教學中,運用有效教學方法幫學生打穩基礎,強調學校無須為應付TSA而改變教學及評估方法,並不時檢視措施。

    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

    解救面油多

    註:作者:楊明霞醫師

    30度的高溫不但令人汗流浹背,最困擾的是炎夏喚醒了你的皮脂腺!在陽光刺激下,面油、暗瘡也開始活躍;不論你是油性肌膚,還是乾性肌膚,都出現泛油的狀況,令你的妝容未到下午已經溶化。面油多是我們皮脂腺分泌過盛所致,從中醫角度「肺主皮毛」,皮膚與肺、脾有直接關係,如果身體機能欠佳,容易出現便秘,導致體內毒素增加,從而刺激皮脂線的分泌,令皮膚泛油。脾胃較差的人亦往往可從他的外表反映出來,他們的皮脂線分泌不平均,容易堵塞毛孔,甚至在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出現炎症,患上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常見於油脂分泌旺盛、多毛及多汗的地方,通常自頭皮位置開始向下蔓延至其他皮脂分泌旺盛的地方,如面部、耳背等。不少人以為面油多,用面油紙吸油便能解決,其實這動作會不斷磨擦皮脂線,反而刺激油脂分泌,即是會「越印越多油」。因此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皮膚,想要「零油光」肌膚絕對好easy
    解救油光滿面的四大方法
    1. 夏天吃煎炸食物會損害脾胃,影響身體機能,出現濕熱情況,加速分泌油脂及汗液。辛辣屬燥熱食品,會令體內毒素聚積,蘊結於皮膚同時損害脾胃,使皮膚容易泛油,堵塞毛孔,形成暗瘡。因此,飲食宜清淡可口,避免油膩、難消化的食品,建議大家早、晚喝點粥,既能生津止渴,又能預防油脂分泌失衡。
    2. 要減低患上脂溢性皮炎的機會,首先要提高個人的免疫力,令皮膚抵抗能力增強。多做運動,如拉筋、慢跑等。更要保持面部清潔,徹底地卸去化妝,避色堵塞皮膚毛孔,引發暗瘡。至於油脂污垢形成的暗粒,處理方法還是以徹底清潔皮膚為主,日常加以護理,尤其在天氣轉變時,要使用適當的護膚品,配合良好的飲食和作息習慣。
    3. 情緒起伏大,容易緊張焦慮及壓力過大的人亦會容易出現脂溢性皮炎。所以要減少油光,情緒方面一定要保持心境開朗。可以多吃維他命A的食品,能保持上皮組織的正常功能和結構完善,例如胡蘿蔔、菠菜、芹菜和莧菜等食物。

    4. 有兩款茶療介紹給大家
    1. 解暑三花茶適合熱底的人士
    材料:金銀花 3錢木綿花 3雞蛋花 3
    把所有材料洗淨,放入杯中茶隔內。注入500毫升熱開水,蓋上杯蓋,焗5分鐘,待聞到花香後即可飲用。
    功效:金銀花清熱解毒,涼散風熱;杭菊清肝解鬱,清熱解毒,疏肝明目;雞蛋花清熱解毒、潤肺。三藥合用有良好的清熱解毒和消除暑濕的作用。現代藥理上補充,金銀花抗病原微生身、抗炎及解熱;茉莉花則有理氣解鬱的作用。
    2. 健脾寧神茶適合寒底的人士
    材料茉莉3錢 蓮子芯 2淡竹葉5
    製法將淡竹葉剪成細段,把所有材料洗淨。先把淡竹葉、蓮子芯放入杯中茶隔內,注入500毫升熱開水,蓋上杯蓋,焗30-40分鐘即可飲用。然後放入茉莉5分鐘,待聞到花香後即可飲用。
    功效夏日炎炎,暑熱過盛,容易熱擾心神而失眠。茯神健脾寧神,龍眼肉養心安神,配合蓮子芯能加強安神的作用,改善夏天的睡眠質素。

    27%「新手爸爸」 管教倘添壓損婚姻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新一代爸爸學歷高,在家庭的管教角色亦見重要;本港近年離婚率高企,美滿婚姻原來亦有賴男性對管教子女的投入及成效。
    一項研究發現,分別有4成半及逾3成受訪新手爸爸認為,與配偶分工妥善及自己勝任管教子女,均提升對婚姻滿意度;相反每4位就有1人認為當管教感壓力,婚姻滿意度亦減低。有溺愛兒子的媽媽縱容通宵打機致曠課,丈夫欲撥亂反正卻遭孤立,終放棄管教離婚收場。
    有關研究是城市大學在2010年展開,並於今年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受訪者是從本港幼兒機構包括幼稚園抽查的2,029位育有2至6歲子女的「新手爸爸」,當中有45%認為,與配偶在管教上分工妥善,能互相合作,有共同的一套管教模式,可保持良好的婚姻關係。
    45%指管教分工妥善 利婚姻
    同時,有31%的爸爸認為,管教效能感愈佳,即覺得自己能勝任管教工作,婚姻滿意都會提高;但逾四分一(27%)認為管教壓力大,如不懂管教孩子,婚姻的滿意度會減低。
    參與研究的明愛專上學院助理教授凌靖妍接受訪問時表示,結果反映新一代爸爸會將管教分工及管教效能感,與婚姻滿意度連上關係;換言之,他們一旦發現其管教效能感低或與配偶分工不善,就有機會面臨婚姻危機。相反,女性認為管教子女是天職,與婚姻並不掛鈎,認為婚姻主要建基於與丈夫的愛。
    她從研究分析,父親若在管教時得到配偶支持,子女又對他順從,可推動他們積極投入管教角色,從而有助維繫婚姻關係。她續指,隨着新一代爸爸學歷趨高,參與管教亦愈多,要建立健康家庭,建議男性多投入管教,配偶則應多支持對方的付出。
    父母需達共識 宜互相提點
    凌靖妍又建議父母管教要有共識,若對方做得不好,要互相提醒,絕不能因行徑不一而放棄管教子女;遇有爭執,則待雙方冷靜下來,再作理性討論。而管教除影響婚姻關係,在她另一項研究亦發現,因管教及子女行為問題,更會增加虐兒機會(見另文——「子女有行為問題 虐兒機會增」)。
    事實上有社工在求助個案中發現,不少男性與配偶在管教子女上手法有異,會產生家庭糾紛,甚至影響婚姻。香港家庭福利會社工王志平指,曾有夫婦因價值觀不同而離婚,深究其中發現涉及管教問題;爸爸在兒子年幼時,經常帶他外出砌模型,但沒有理會兒子根本沒興趣,太太因而經常批評他不理解兒子。
    但媽媽對兒子卻又過分溺愛,即使兒子沉迷打機而遲到甚至曠課,爸爸責罰欲管教好兒子,她都縱容、為子撑腰,令爸爸被孤立,催化他有離婚念頭,雙方最終亦因而結束婚姻關係。
    未解分歧 一方棄權變三輸
    出身中產家庭的陳生、陳太(化名),女兒讀初中,陳太發現她經常外出及玩電話,影響成績,母女為此吵鬧;陳太要求丈夫管制女兒,女兒卻向爸爸求情,令他左右為難。陳生本想勸喻雙方,但陳太覺得丈夫偏袒,連帶影響陳生對婚姻滿意度,最終雙輸。
    香港明愛社工彭淑貞亦指,若爸爸不能與配偶合作處理管教,或許感無奈,影響對婚姻的滿意度,嚴重會令其中一方放棄管教,甚至寧願不回家以避過衝突,直接影響婚姻,亦不利子女的健康成長,導致「三輸」。

    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針灸冶療偏頭痛

    偏頭痛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男女老少均可患病,由於發作頻繁,疼痛又很劇烈,常常帶來很大痛苦,嚴重影響人們的學習、工作和休息。
    祖國醫學對偏頭痛早有記載,一般認為本病由風、寒、熱、痰、瘀、氣等上擾清竅或阻滯腦絡而發生。其病情多為本虛標實,以肝、脾、腎虧虛為本,風、寒、熱、痰、瘀為標。發作期多見標實,間歇期多為本虛。從經絡學上看,手三陽經、足三陽經及督脈均循行到頭部,且手三陽經和督脈均終結於頭部,足三陽經始於頭部,故有「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之稱。內傷或外感均可由於邪擾清竅而發生偏頭痛。
    在臨床當中不同的證型症狀亦有差異,風寒型偏頭痛見於一側或兩側,或左右交替發作,遇風寒亦誘發或加重,香港的冷氣致使內外溫差很大,影響亦較明顯;風熱型常遇熱或日曬易誘發;痰熱型發作時感頭部昏蒙沉重,伴噁心、嘔吐、口流痰涎,周身沉重無力;血瘀型疼痛如針刺,有時心情不暢易誘發;肝鬱型常因精神緊張、勞累、生氣發火誘發。
    針灸治療偏頭痛歷史悠久,很多古書都有記載。在臨床治療中,使用針灸多能快速緩解疼痛症狀。針灸取穴常根據病因和經絡辨證靈活結合,以頭部穴位和上、下肢等穴位並用,常選用風池、太陽、頭維、合谷、中渚、陽陵泉、三陰交、太冲等。
    「治病不如防病」積極預防誘發因素也能有效避免偏頭痛。風寒熱、濕熱天氣、進食如咖啡、巧克力、乳製品、動物脂肪等食物、吸煙、飲酒、噪音、強光刺激、焦慮、抑鬱以及睡眠障礙、經常熬夜等均可誘發偏頭痛。要根據其發病規律,找出其誘發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儘量避免。平時要注意生活有規律,避免精神和體力的過度緊張勞累,科學鍛煉增強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心胸開闊,常聽輕鬆優雅的音樂,及時就醫,都有助避免偏頭痛的困擾。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 周忠亮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江華認受情緒及腰患所困 :好驚會癱

    註:本文轉載自蘋果曰報

    被外界喻為「比劉德華更加劉德華」的江華(原名:陳木華),06年有傳因腰患導致抑鬱症而停工休養,在鏡頭前消失了近年10年江華,最近被讀者經本報「爆相爆片」,發現原來52歲的江華轉投保誠做保險。

    久違了的江華,今日在沙田接受蘋果專訪,雖然江華依然保存比「比劉德華更加劉德華」的感覺,不過言談間似乎少了一份執著,對於當年的傳聞,他哈哈否認並說:「傳聞嚟啫,當年拍完《紅拂女》喺北京宣傳,我發作得好嚴重,腰腿出現嘅問題,導致我嘅精神好有壓力,以前諗都唔諗呢啲事,點解一個人行得走得食得瞓得,突然間會變成乜都唔得?嗰陣我習慣咗無論係坐呀、行呀、企呀、十項全能乜都係控制喺自己手度,但係突然做乜嘢都唔得,慢慢就有好多恐懼,跟住又開始諗,我係咪一世都係咁?我好驚,好擔心之後會唔會癱,咁我老婆同仔點?會唔會搵唔到食呀?」

    江華續說:「以前我會覺得乜嘢都係喺我手裡面當掌握,我要做就做,乜都係我決定,原來嗰一役話你知,對唔住,原來好多嘢唔係你可以決定,做人真係好渺少,有幾多錢又點,幾有才華同幾多人鍾意又點?有啲嘢可以令你乜都冇,我覺得好多嘢搞唔清楚,究竟人生係點,點解會咁,一個人喺軟弱嘅時候,會有好多恐懼襲擊你,之後我信咗耶穌,喺嗰段日子我唔想再拍戲,要調較自己生活,反思人生係乜,直到今日好似有一種起動感覺。」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邵仲衡 麥長青 不一樣的爸爸,一樣的愛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都說父愛如山,父親多半不像母親那樣無微不至,只會默默奉獻自己,為子女遮風擋雨。適逢父親節將至,本報特意請來邵仲衡、麥長青、洪天明、錢小豪等人,繼續分享他們的父子故事。
    邵仲衡與麥長青(麥包),畢業於同一期無綫藝員訓練班,且樣貌酷似,儼如親生兄弟,但若論做爸爸,「兩兄弟」態度卻截然不同。前者奉行放牧式育兒。「兒子識行識走,就由得他們周圍去,不需黐到實。」後者則「黐」在子女身邊,為此還放棄賺過億元的機會。
    大佬孝:資優兒子的煩惱
    邵仲衡與太太育有兩子,大仔14歲,細仔13歲,現均在英國讀書。「兩個仔在當地出世,六、七歲已在那邊讀書,我媽媽是老華僑,可以照顧他們。我會飛去探望他們,或者網上見面。你問我捨不捨得,可能我在單親家庭長大,自幼跟媽媽生活,father figure(父親形象)不明顯,一些人人都經歷過的回憶,例如全家圍在一起看電視,從未發生在我身上。到我有了小孩,試過提醒自己要做這些事,但始終不是自然流露,所以由得它了,哈哈。」
    話雖如此,但他心裏十分疼惜兒子。大仔是資優兒童,七歲時曾出現情緒問題。「他覺得要學的一早就識,所以很暴躁,未能控制情緒,不懂跟人相處,跟同學踢波時經常有摩擦,一見血就上差館。我當時很擔心他,會多些飛英國探他。」如今,三父子儼如朋友,會在一起聊足球及各種生活瑣事。「大仔半年前看中一輛單車,他做兼職賺夠錢還是不敢買,特地打來問我意見,我好開心。」他一臉滿足。
    麥包:愛得細膩又火爆
    和邵仲衡經歷類似,麥長青小時候一直跟母親在內地生活,12歲才來港跟父親團聚,父子間欠缺溫馨。正因如此,成家立室後,他下定決心要陪伴大女淳琳及細仔振瑋成長。「因為小時候我沒享受過(與父親相處),所以要在我的小朋友身上補番,給他們溫暖的回憶。」
    為此,他甘願放棄發達機會。「十年前,有長輩找我發展內地一個房地產項目,確保我的花紅不少於五千萬,但一走便十年八載。今日個樓盤賣得七七八八,如果我當時答應,現在的收入已過億!不過我一走,等於放棄見證小朋友成長過程,例如見證女兒第一次提重物、第一次搶我的相機玩、第一次一起畫畫……我寧願不去。」
    說到這裏,以為麥包是為慈父,其實卻不然。「我脾氣特別火爆,女兒房門和衣櫃都曾被我踢爛,又有次女兒不開心,竟然說要自殺,我氣得掟爛iPad,結果兩父女攬住一齊喊。」幸好15歲的淳琳和12歲的振瑋都已學會如何「對付」火爆爸爸。「大女現在好識處理我的情緒,細仔更厲害,見到我和姐姐吵架,他會施施然走過來說:『爸爸,我睡了,錫啖先』,明明要發脾氣也會停下來。」幾Sweet!
    撰文:李潔盈

    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敦珠法仁波切:一切法的根源只是意

    敦珠法仁波切:一切法的根源只是意 

    觉悟之道——生与死的襌法
    (敦珠法王于一九八一年 十月十九日香港艺术中心寿臣剧场公开开示)

    首先欢迎各位法友,因为我将会跟各位谈一点「佛法」。

    「法究竟是甚么呢?」法只是解脱途径,只是渡过苦海登彼岸的途径,这就是法。「究竟是谁人将法传给我们呢?」或者,「法的本源何在呢?」这就可以追溯到释迦牟尼佛了。他观察到有情的痛苦,因种种善巧方便,教授给有情,使他们能认识自己。

    知道「觉性」并非人类所独有,即使虫蚁亦具「觉性」,这一点非常重要。佛陀只是由于认识到「觉性」,因此就得到解脱。其余的有情则因习气与染,故不能对「觉性」认知。

    然则,「觉性究竟是甚么呢?」觉性即是空性,即是与大乐不二的空性;也可以说,大空与大乐相融即是「觉性」。诸佛认知大空与大乐同时生起的觉性,由是得究竟解脱。

    意的本体虽然光明与空虚,但由于有执着投射,便使之染上尘雾。正如天空本来明朗,层云成为障碍。然而层云消融于天际,究亦未影响天空的本体。故知意的本体澄明而虚空,由悲悯与明净,可以使之不生垢障。

    意的本体虽然可以解释为空明,但我们的执着于心却带来了「人」和「我」的二元概念。由此概念。便使更多投射产生。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情状了——在识中再有多重投射,于是产生所谓苦,产生所谓乐,所谓厌恶,诸如此类许多分别。

    意的本体虽然如太空,但由分别故,便有贪、瞋、痴产生。并由此等投影而使意生恶业。此等恶业又会生起另一些恶的情绪,例如妒嫉与发怒等。因它们的生起,我们就认识得到业的果。

    我们都有过悲痛这种经验。但我们却常常将它当作是由外在的影响而来,不知道悲痛或其它恶念,其实只是一己的意的投影。其本因是内在非外在的,完全是意所识造而成。

    是故佛陀说,一切苦因都是由于无明而成。无明蒙蔽了真正的快乐根源,人便不能醒觉。或者说,人自己去造作种种苦因,结果自己沉溺于苦海。是故应知:无明生起于对「自我」的执着。若有人能排除掉「自我」,佛陀说,则对于意的种种投影便会消灭,因为他已成为觉者,能自明净其意。要克服这些恶念,佛说,先要不作恶业。要不作恶业,先要将「自我」这种执着解脱。

    这样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身、语、意所造作的恶业,其实都以意为本质。每一个人都追求和平与快乐,即使是禽兽也不会去追求痛苦。既知其它的有情所追求的快乐,正如你自己所追求的一样,所以佛陀便教导我们,要给有情以快乐。这样做非常重要。即使你不能给他们以快乐。但只要你生起饶益诸有情的意,便也可以饶益有情。

    这样的行为,即是所谓「慈悲」了。佛陀教导我们,应尽量做「慈悲」的事业,菩提心即由是而生起。如果我们检查自己,从甚么地方生起菩提心,从甚么地方生起恶念,我们就会发现,他们都生于自己的意。

    进一步,我们若检查意在何处?甚么是意?你就会发现,你能够记忆起许许多多事件与事件的反射。反射无边无尽,意之所作亦无尽。是意记忆起许多事情,是意想去做许多事情,永无止境。是故佛说,一切法的根源只是意。倘如你能够克服你的意,即解脱的法门。

    若问:「如何去克服自己的意呢?」当我们内省之时,即可发现意投射出一切法,去观察意的,亦正是意。所以是用意去观察「内意」。

    意不可感受到,亦不能接触抚及,然而一切经验皆由意投射而生。举一个例:当你松弛下来并观察自己的意时,假如念及有人比你高,你会起妒嫉心,假如念及有人比你卑,你会起鄙视心;假如念及有人跟你平等,你会起竞争心。实际上你并无任何内体上的行为,但一切情绪皆生于意。是故应知——观察意的依然是意。

    因此,对有情生起菩提心或悲心便很重要了。这降服自己的恶念,意若平静,则一切行为皆清净。譬如泥沼,倘如你不断地去搅拌它,便始终不得平静。倘如你肯让它静下来,就会见到它变成清水。意的观察亦如是。是故学习做些善的行径,饶益有情,自己也就可得善果。

    于进入任何途径之前,先要了解我们刚纔所指出的,是最根本的要点。它是佛法基础。若你去实行改善你的行为,虽然开始时或有困难,但你始终会发现它对你裨益。所以我要求各位学习建立菩提心,或者说,建立对别人的善心。如果你有一颗对别人善良与悲悯的心,则佛陀的一切教导便都在面了。在现在的「贤劫」中,千佛会示现,帮助有情,给他们以教诫。一切教诫的要义,即在于对有情悲悯的菩提心与悲心。

    总结今晚的说话,我会因得与各位共享法味而觉得快乐。我会为各位能得到我刚才灌输于各位心中的法乐而祈祷。我祈祷你能得到正确的方法,生起饶益一切有情的悲心。请接受佛陀身、语、意的加持。
    今天参加法会的人,对佛法都有兴趣,正如我一样,所以我很高兴能跟大家聚首一堂。在如幻如化,不断变异的世界中,一切有情以其身语意三业加入惑业的循环。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意业引导身业和语业。由入胎时开始,以基于过去生的业力,而形成一个新生命,意业即不断地重新建立习性与形相,或好或坏,各种不同的积集,都根源于意的习染。意存在于身中,直至我们的生命结束为止,及此生变异,意不断地积集善恶,也就是说,在积集着业力。

    在轮迥时,意不断为孕育的胚胎所包围,成为分智,它积集善恶,不同种类的业报亦由是而生。所以在轮回中有六道有情,而六道之中,没有两个有情完全相同,即是由于他们彼此所积集的业力不同之故。或好或坏,我们所受的果报彼此有别,亦即是因为我们所积集的业力有所不同。

    由于不同业力的经历与境况,都由意而生,由意识而生,所以释迦牟尼佛便说过:「我能指引常乐的解脱道,只要你跨一步就可以踏上这途径,常乐亦由是可得。」

    然而,这也得要靠个人肯去走这条路。由于我们都希望快乐,事实上,六道中亦不会有不希望得到快乐的有情,所以六道有情,便需要了解,我们所希望得到的快乐,实际上是以我们所积集的业力为因。是故我们应依据业力来了解我们的行为。今日所作的种种不善,都由于过去的习染而来。因此我们便非要停止积集恶业不可,以期不会招致苦果。我们一定要完全摒除恶行,一定要生起善念以行善,这样才可以得到快乐。是故应知,加诸我们身上的其实都根源于我们的意以及意念。

    关于一切善行恶行,我们需了解到,业力的法则是真实不虚的。无其因如何,果都依照此因而生,故可以说是绝对的法则。我们若具善思维以及善意念,则乐亦随之而生,我们所处的环境亦必成为乐;反之,若具恶思维以及恶意念,则其苦亦必随之而生,其人的境况也就成为苦。所以若能了知,善恶随一己之意而生,则我们定不会以为佛法遥不可即,或者难于领受。领受法益其实只在一己之意,最简单的方法即是远离恶念,生起正念。

    若能了知苦乐的不同只随意念而生,则意无非只是意识。当我们谈及身,谈及根,即应知有根与根识之别。照外道的说法,当入胎之时,根身先在母胎中形成,然后才有意识;但根据佛法则并非如此,意识先入母胎,然后才长成根器,这是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

    佛家认为,轮回的有情分六道。当意识离开根身,便成为「中有」(一译「中阴」),意与微细的气,微妙地结合在一起。意识到处浮游,找寻六道中的一种生趣,也可以说是找寻由业力牵引的他生父母。由是识即进入母胎,而根身亦逐渐成长。然而投生之处,亦由前生的业力所决定,以业为基,由是有胎,更由是始有根身。

    是故由意首先取得投生,身则于后来才慢慢在母胎成长—成肉,成血,成器官。是故意识在这过程中便由业力来决定,依过去生的业力牵引,遭遇父母的交会,并产生入胎的欲望。得人身者,有人类的意识以及人类的器官,然而无论何时,当肉体消散,则一切亦归于无有,只此意识微妙地与持命气相结合,流转于六道而无例外。这种生死的六道流转是无限的。

    倘此意识由于日常行为所生的力感应而为善,譬如说,意识投入人类父母之胎,得到人类的根身后,复能知父母恩及积集种种善业,那么,当生命结束,肉体败坏之后,便可能对人类起感应,再一次取得人类的生命。因为这感应自然会使他遭遇人类作父母。

    相反,倘意识由恶业而生,特别是不知父母之恩,甚至仇恨父母,则当意识流浪时,便不会因感应而能遭遇人类来做自己的父母。其时,意识可能长期都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直至由于恶业牵引,便会堕落于炽热与潮湿之地,终致取禽畜或低等动物,为生之身。

    事实上,虽有累千累万的人类中有身在浮游,但却有更多禽畜与昆虫的中有身。由于恶业牵引者多,因而再取人身的便少,再取禽畜昆虫之身者便多得多。于此可见人身难得,因为要得人身,非要有善业作为牵引不可。

    外道相信,胎中先有肉体,然后才有意识。所以当死之来临时——因疾病刀兵等而致死之时,自然是由器官组成的肉体先崩坏,然后才是意识。但佛家则不采取此说。佛家认为,肉体的死亡只是地水火风空等五大分散的过程。也就是说,是身体归于水大;热力归于火大;气归于风大;识则归于空大。这些元素,正是胎儿在母体怀孕期中,于大自然间获得的。

    当识归于空大之际,意跟持命气便立刻流转,当然,于五大还原之后,人的内外气也就停止了。内气一停,识便偕同意与持命气去找寻再生的生命。

    这时候,修习过佛法的人,对死亡的过程认知通透,他会记忆起导师传授的口诀,因而对死亡没有死惧。—— 曾受过「颇哇」(迁识法)教导的人,会得生净土,曾修密乘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人,得进入佛土,并由是得到解脱。

    相反,没有修习的人,则不能生起觉受,这时神识便于虚空中消散,而成为「中有」。所谓中有,即指今生结束,他生尚未取得前那段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中,神识流转,以接受六道轮迥的业报。

    是故投生于六道的那一道,完全由业力决定,即知识于中有阶段流转时,其情形由业力决定,没两个人会完全相同。有些人,会花一段的时间,有些人却只需要几日,这完全由人的善与恶业来决定。所以,倘如有一个善人,并且曾经修持佛法,则可能完全不经过中有的阶段,或者很快即可遭遇到具善的父母,而再生于优美的环境之中。

    但即使得到解脱,其识亦依然存在于娑婆世界,直至这娑婆世坏空为止。—— 获得解脱的识,依然为一切有情的解脱而勇猛精进,直至一切有情都得到解脱为止。若识未得解脱,则他们便依然会轮迥于六道之中,受个人前生业报的牵引。所以我们对于具上师必须尊敬,对三宝必须尊敬,他们对有情是如此地悲悯,我们因而能积极进取,积聚善业,由是而能得解脱。否则,我们便会轮回于六道中,永无休止。

    恶业积集,投射于三恶道,识便会因此为无明所障,于是便出没于三恶道中。这完全只是精神的投射,只是由业报所引起的精神境遇。故无论何时何地,身语意这三门,能否清净都靠我们自己来努力。
    依赖身语意,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去向,决定自己的行止,决定自己的行持。这三门又以意为根本,身及语,只是意的眷属。因此依照佛法,无论何时何地,人必需皈依三宝。必需认知所皈依的三宝,即是指引我们越过生死大海,到达解脱之岸的向导。生起信念,走向皈依,是首要的事,其次则是认知一切有情是自己过去生中的慈爱父母了。所谓过去生,是指无数世的过去,直至今生为止。

    每一个生物都有过去生的父母—— 这包括所有生命、有知觉的生物在内,例如百千万亿畜生道中的生物,他们不但曾是我们的父母,而且对我们有恩。知道这恩惠,我们便得积集善业,对之图报。这种修持,即是发「觉心」—— 发菩提心了,亦即以北悯之心对一切有情报恩,为他们的利益做一点事。所以,这便是善念—— 这种善念,我们己一再阐述过。

    如果我们具有这种善念,我们就可以生起善的依正二报,否则,决定堕落恶道,得到恶的依正二报。听闻佛法利益,即在于能使我们增长自己的觉性与及善念善行,否则,妄心则将因我们加以提升而永远存在。当我们想发怒时,即是我们瞋心提升之故,所以瞋怒就会爆发得快,其余的妄心亦如是,都是觉性受蒙蔽的状态。

    所以我们要去贪、瞋、痴三毒。要凭调伏自己的意,去除三毒。这不可能一下子就永远将三毒去,我们只能慢慢地做,当三毒的意念起时,马上认识到它的本质,下一次,它再起时,便可能起得没那么厉害。渐渐,我们就可以调伏自己的意念了。妄念常常由于分别心而起,事实上,分别心的根源亦是一种妄念,所以我们该尝试去掉分别心。起初,要制止分别心,当起分别时认为甚么是好与坏,其后,我们就不会去分别意念的好坏了。我们会觉得。所有的分别无非只是分别而己,分别心因此就会消除。这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松弛,因为分别心松弛下来,人便觉得轻安。

    对待分别心这种意念,最重要的事即是皈依三宝,以及对有情悲悯发大菩提心。修持佛法,亦即一种精神的修习,佛法甚深微妙。修持佛法当然是一种好事,但佛法的根源亦无非是意。倘若我们能正意,则人生己踏入解脱的途径。对临死时来说,正意亦非常重要。死亡是随时可以来临的,倘如我们敬信三宝,无可怀疑,觉心即可生起,因此也就得到善的果报。当意生正觉时,不会受痛苦,亦不生妄心,甚至能自虚妄中解脱。

    是故无论何地,我们都要去贪瞋痴等三毒,以及种种分别心。我们该谨记上师对于死亡时如何解脱的导引。如果我们记得佛法与师训,意便可趋向于觉。因此,一切都以意为主。能自净其意,即得正觉。信念非常重要,它是在死亡时趋向于觉或者趋向于惑的关键。佛经中有一个珠鬘女的故事可以说明这重要性。

    (贤藩仁波切讲述珠鬘女的故事如下——)
    故事发生于佛陀在波罗尼斯国说法时。有一次,他向皇室说法,皇宫的妃嫔彩女,纷纷向佛陀供养自己佩戴的首饰珍宝。可是,其中有一位妃子却没有佩戴首饰,看见别人向佛陀供养,便马上命自己的随身宫女返回皇宫,替自己拿珍宝来供养佛陀。这个宫女心中很不愿意,因为她正在听闻佛法,不过她不得不服从。

    在回返皇宫途中,不幸,一只牛撞死了这位宫女。但由于她当时正在思维着无边的佛法,受到佛法的感召,因此,她便得再生于狮子国成为一位公主,当她降生之际,满天降珠如雨,因此便被名为「珠鬘女」。

    有一天,她听见一群商人在唱着对佛陀的赞颂,便把那群商人叫过来问道:「你们究在唱些甚么呢?」商人回答,是唱佛陀教导他们的皈依祈祷文。珠鬘女听过以后,拿出三篮堆得满满的珍珠出来交给那些商人—— 一篮献给佛、一篮献给法、一篮给僧。告诉商人,自己的名字叫做珠鬘女,请求佛陀赐给她一件对象,让她可以供养。商人们回返到波罗尼斯国,将珍珠献给佛陀,并且替珠鬘女提出请求,大智能的佛陀便对弟子说出珠鬘女降生的因缘。

    这个故事,目的在于强调,只要有献身于佛法的想法,就已能够带来他生的福报。于此世间存在的种种相,都无实质,我们常常执妄为实,所以才有轮回的生死流转。由于业力牵引,意亦随之,并因具分别而生起五毒(贪、瞋、痴、妒、慢)。所有的惑都生于意,由此而使我们在无明中停留,从一种惑,走向另一种惑。

    为了清净业,有一个方法。这即是解一切如幻,并非真实。于三界中所感受的苦乐,无非都是幻影,我们却因此幻影而生惑。我们目前所经历的苦乐,并无本质存在。由去除了执着于有,我们的意就可以回复到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是本来具有的,它使意处于这样的状态—— 自然得像意的自性一样。意的本来状态原是空的,所以显示出无碍的空性,可以任由种种相状,生起于觉性的领域之中。

    意的自性为真空,但相状则为妙有,能认识到这二者,我们就可以住于中道。这即是微妙甚深的佛法。中道生于意之无作意的本性中,以及一切相状的真实本体觉性中。—— 我们尝试这样做,则一切功德都会由此而生。

    有许多种善巧方便的法门,可以自净其意。所以对于具善根的人,便有许多宝贵的佛法替他们准备着。听闻佛法之后,我们需要尝试保任,使意处于正觉,处于善、诚的觉性之中,这时自己及有情都快乐。所以,生起以及保任自圆的觉性,这即是究竟离苦得乐的法门,福德与功德都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創巴仁波切:「我」的發展

    因为我们是要从头到尾——从初修者之心到觉悟者之心——来看佛道,所以我想我们首先最好是看非常具体和实际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要耕种的田地。在熟悉起点或“我”性之前,就研究更高深的题目,是不智的。我们西藏有句格言说:“头未煮好,抢舌没用。”任何修行都须对起点或使用的材料有基本的了解。

    我们若不了解自己这块用以修行的材料,我们的研究即是白费,对目标的种种臆测,到头来也只是空想:这些臆测可能表现为高深的理念和对修行经验的描述,但都只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利用我们想要看到、听到精彩非凡事物的心态。如果我们从这些梦想中的非凡、“发悟”、戏剧性的经验开始研究,我们就会增强我们的期望和偏见,以致当我们真正修道时,我们心里所想的主要是将会如何,而不是现在怎样。玩弄修行人的弱点,玩弄他们的期望和梦想,而不谈他们目前的真相或实际的起点,这种作法对修行人不仅有害,同时也不公平。
      
    因此,我们必须先讲我们目前的真相,以及我们为何求道。一般而言,所有宗教传统都讨论我们这块材料,或讲阿赖耶识、或讲原罪、或讲人类的堕落、或讲“我”之所依。大部分的宗教都对这块材料有些轻蔑,但我不认为它是那么可恶。我们不必觉得自己可耻,身为众生,我们具有极好的背景——这些背景也许不含特殊的开悟、祥和或才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拥有可耕之地,我们能在这块土地上种植任何东西。因此,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不是谴责或意欲根除那执“我”的心态,而只是承认它,如实去看它。事实上,知“我”乃是佛法的基础。所以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我”是怎样发展的。
      
    本来只有敞开的空间、基地或我们的真面目。在“我”产生之前,我们最根本的心态使得我们有基本的敞开、基本的自由或广大的特质;这种敞开,我们直到现在还有。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模式为例,当我们看见一个东西时,初见的那一瞬间是顿见,没有理则或概念,我们只是在敞开的地方看见那个东西而已。接着,我们就慌了,赶忙去找点什么加上去,不是想给它取个名字,就是想把它分类记存,以后好找,事物即是从此开始发展的。
      
    这种发展不是以实物的姿态发展;这种发展是幻想,是误信有“我”的妄念。迷惑之心易于自视为坚实、续存之物,而实际上它只是多种性向或事件的积聚——佛教术语称此积聚为五蕴。或许我们可以把五蕴发展的整个过程略看一遍。
      
    起点是敞开、无主的空间。空间与敞开总是和根本智连在一起。梵语毗睇(Vidya),意思是明——精确、精明,精明而有空间,精明而有放置东西、搬来搬去的余地。这犹如一间宽敞的大厅,里面有足够跳舞的地方,没有碰翻东西或被绊倒的危险,因为其中的空间是完全敞开的。我们即此空间,我们与此空间为一,与明、智及敞开为一。
      
    可是,如果我们一直是如此,那么迷惑是从何而来?空间又到哪儿去了?究竟出了什么事?其实,没出事。我们只是在那空间里变得太活跃了。因为有宽敞的空间,我们才想要跳舞;可是我们跳得有点过火,转来转去,夸大的表现空间。这时,我们变得自觉,感到“我”在此空间跳舞。
      
    到了这个时候,空间已不再是空间,空间变成了固体。我们不再与空间为一,而觉得固体的空间是我们身外之物,是可触知的东西。这是首次二元对立的经验——空间和我相对,我在此空间跳舞,而此宽敞的空间是固体的、与我分立的东西。二元对立指的是“空间与我”为二,而非为一。此即“色”或“他”的出生。
      
    于是,发生了暂时昏迷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忘了自己在做什么。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暂停;我们一转身“发现”了固体的空间,好像我们从未做过什么,好像空间之变成固体不是我们造成的。这中间有个空隙,造成固体的空间之后,我们犹如堕入五里雾中,开始迷失方向。那时我们的意识暂失,然后又突然觉醒。
      
    觉醒之后,我们不肯视空间为敞开的,不肯看空间的无碍与通风的特质,我们完全置之不理。此即所谓“无明(avidya)”。由于我们本有的至明已被转变成误认空间为固体,由于此具有精明、精确、流畅、光辉等特质之明已变成静止状态,故称“无明”。我们故意忽视。我们不以仅在空间跳舞为满足,而还要有伴,所以就选空间为舞伴了。你若选空间为舞伴,当然是想要让空间跟你共舞;要想据有空间这个舞伴,你必须把空间变成固体,不顾它那流畅、敞开的特质。此即无明,无视于明。这是第一蕴的顶点——无明色生。
      
    其实,此无明色蕴有三面或三个不同阶段,我们可以用另一比喻来仔细看看此三阶段。假定起初有一敞开的平原,无山无树,完全敞开,就像没有任何特征的一片单调的沙漠——那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非常单纯和原始。然而,有个太阳照耀,有个月亮照耀,以致有光有色,形成沙漠的纹理。此外还会有活力感,感觉有活力穿梭于天地之间。如是继续发展下去。
      
    后来,不知为何,有人突然注意到这一切。这好像是沙漠中有一粒沙伸出脖子,开始环顾四周。我们就是那粒沙,有了与沙漠分立的想法。这是“无明之生”的第一阶段,为一种化学反应。二元对立已经开始。
      
    无明色蕴的第二阶段叫做“内生无明”。注意到自己是分立的之后,便觉得自己一直是如此。此一趋向自觉的本能,是个棘手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保持分立、做一粒个别之沙的藉口。这是嗔恚型的无明,虽然并不完全是嗔恚,它还没发展到那种地步。说它是嗔恚型,是说你觉得处境困难、情绪不安,而想要有自己的地盘,为自己构筑一个栖身之所。那是困惑的自立者所有的心态,就是这么回事。你已确认自己脱离了那由空间和敞开所构成的基景。
      
    第三种无明是“自观无明”,注视自己。这具有一种把自己看作外物的感觉,从而产生最初的“他”的观念。你开始与所谓“外”界发生关系。此即为何说无明的这三个阶段构成无明色蕴;你正开始制造色界。
      
    我们所讲的“无明”,它一点也不笨。就某种意义而言,它很聪明,但它的聪明完全是双行道的聪明,这就是说,你只是反应自己所投之影,而不是如实去看真相。这里根本没有所谓“放任”的情形,因为你不顾自己一直都是什么。这是无明的基本定义。
      
    下一个发展是建立防御机构来保护我们的无明。这个防御机构就是列为第二蕴的受。由于我们已不理会敞开的空间,我们乃想要感受固体的空间的特质,以便让我们正在发展的取着性得到完全的满足。当然,空间并不只是空间,其中还含有颜色与活力,而颜色与活力的展现是伟大庄严、美丽如画的——但我们已完全不予理会。我们所注意的只是固体化的颜色;颜色变成被俘的颜色,活力也变成被俘的活力,因为我们已将整个空间固体化,令其转变成“他”了。这样做,我们即可重新肯定自己的存在。“如果我能感觉到那个在那儿,那么我一定是在这儿。”
    每当有事发生时,你就伸手去摸,看看情况如何,看它是属于诱惑性、威胁性,还是属于中性。每当有了突然的分离,每当有了不知“彼”“此”关系的感受时,我们就会摸找自己的地盘。这是我们开始设立的极有效率的感受机构,亦即第二蕴。
      
    更进一步建立“我”的下一个机构是第三蕴——由认知与冲动合成的想蕴。我们开始被自己制造出来的静止的颜色和静止的活力迷住了;我们想要亲近它们,于是我们开始逐步探索自己的创作。若要作有效的探索,必需有控制那感受机构的接线总机;感受把它获得的消息传送给总机,这是想蕴中的认知行为。我们根据那项消息作判断、起反应。至于我们的反应是赞成还是反对,还是不置可否,全由受与想这套官僚制度自行决定。如果我们摸摸情况,觉得它对我们构成威胁,那么我们就把它推开;如果我们觉得它具有魅力,那么我们就把它拉过来;如果我们觉得它不好不坏,那么我们就不理不睬。想蕴中的冲动有三种:贪、嗔、痴。想蕴中的认知是指从外界收到消息;想蕴中的冲动是指我们对所获消息的反应。
      
    下一个发展是第四蕴——行蕴。想蕴是对直觉所起的自动反应,不过,这种自动反应实不足以保护我们的无明和保证我们的安全。要想真正做到完全妥善的自保和自欺,我们必须有智——有为事物命名、分类的能力。于是,我们给事物加上了标签,把它们分成“好”、“坏”、“美”、“丑”等类别,全都是以我们的冲动为依据,我们觉得它们该叫什么,就叫它们什么。
      
    如是,“我”的结构变得越来越重,越来越强。到此为止,“我”的发展一直只是行动与反应的过程;但从此开始,“我”的发展逐渐超过了猴子的本能,而变得更复杂微妙。我们开始有了理论的经验,确认自己和解释自己,将自己置入某种合乎逻辑、可作说明的情况。智力的本性是很合逻辑的。显然我们会有自我肯定的倾向:肯定我们的经验、解析弱点为长处、编造安全的论据、肯定我们的无明。
      
    就某种意义而言,我们可以说根本智始终是在运作,但它是为二元对立的情结或无明所用。在“我”初期的发展阶段,根本智表现为敏锐的直觉;后来,根本智又以智力的姿态运作。实际上,似乎根本没有“我”这种东西,没有“我是(Iam)”这种说法;“我”是很多东西所合成,“我”是“艺术的杰作”,是智力的产品。智力说:“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我们给它个称呼,就叫它‘我是’吧。”这一招很聪明。“我”是智力的产品,此一标签把“我”那杂乱无章、零零碎碎的发展全都统一了。
      
    “我”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是第五蕴——识蕴。在这个阶段,发生了合并:第二蕴的直觉之智、第三蕴的活力和第四蕴的诉诸智力,合并起来产生思想与情绪。因此,我们在第五蕴的阶段有了无法控制、不合逻辑的胡思乱想,也有了轮回的六道。
      
    这是“我”的全貌。我们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去学佛修禅的。
      
    在佛教的经典里有一比喻,通常被用来描写“我”的生起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它说有一只关在空屋中的猴子,屋有五窗,象征五官。此猴好奇心强,在每个窗口探头探脑,向外张望,而且跳上跳下,跳个不停。它是被囚在空屋中的猴子,屋子是稳固的,它不能像在丛林里那样跳荡,不能像在树林中那样听到风吹枝叶,沙沙作响。这一切全部凝固了。其实,囚禁它的那间稳固的牢房,就是丛林所变成的。这只猴子如今不是栖身树上,而是被一个固体世界围困住了;犹如一个流动的东西,一个引人注目的美丽瀑布,突然一下冻结起来。此一由冻结的颜色和冻结的活力所构成的冻结的房屋,是完全静止的。似乎就是从此刻开始,时间有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划分。事物的流动变成固定的具体时间——坚固的时间观念。
      
    好奇的猴子从暂时的昏迷中醒了过来,但并未全醒。它醒来发现自己被困在一个稳固的、仅有五窗、闷得可怕的屋子里。它感到厌烦,好像被关在动物园的铁栏杆后面一样。它想要看看铁栏杆是怎么回事,于是爬上爬下。它之被囚,本来没什么大不了,但因它老是念念不忘被囚,以致被囚的观念比实际的情形大上千倍。你一被迷住,惧闭感就会变得越来越强,越来越烈,因为你开始探究自己的被囚了。其实,迷恋即是它继续被囚的原因之一——它被自己的迷恋所囚禁。当然,开始时有突然发生的暂时昏迷令它坚信世间坚固,但如今世间之坚固已被它视为当然,于是它乃因身在其中而自觉被囚。
      
    这只猴子当然不是一直都在探索。它开始变得不安,开始有了千篇一律、枯燥无味之感,于是它开始变得神经质。在渴望娱乐的心情下,它去摸墙,想要看看它的构造,想确定一下那表面坚固的墙壁确实坚固。接着,在确信空间是固体之后,猴子开始跟它发生关系,不是取着,就是排斥,或是不理不睬。如果它想把空间抓来据为己有,作为自己的经验、发现或知识,那就是贪。如果它视空间为监狱,而想硬闯出去,越战越烈,那就是嗔;嗔不只是破坏的心念,它更是一种防御感,防卫自己以御惧闭。猴子并不一定是觉得有敌人逼近,它只是想要逃离监狱。
      
    最后,猴子也许想要漠视其本身的被囚,或漠视其环境的诱惑,它装聋作哑,对周遭发生之事漠不关心,懒得去管——这就是痴。
    回顾一下,你可以说那只猴子从暂时昏迷中苏醒,就等于是在囚它之屋中出生。它不知自己是怎么入狱的,所以它假定自己是一直在那儿,忘了是它自己把空间凝固成墙壁的。于是它去摸墙,看看它的构造,是为第二蕴受。后来,它以贪、嗔、痴的心态与该屋发生关系,是为第三蕴想。在对该屋起了贪、嗔、痴心之后,猴子开始为它命名和分类:“这是窗户。这个角落舒适,那个墙壁让我害怕,所以不好。”它有了概念的框框,用它以为囚它的房屋,或它的世界命名、分类、评估,结果全看它对该屋是贪、是嗔,还是无动于衷,是为第四蕴行。
      
    猴子在第四蕴发展的过程是相当合乎逻辑而可预测的。但这种发展模式,当它进入列为第五蕴的识蕴时,就开始瓦解了。它的思想模式变得不规则和难预料,它开始幻想或梦想。
      
    我们所说的“幻想”或“梦想”,是指把事物不一定有的价值加在事物上。对事物的现状及其应该如何,我们有成见,此即投影——我们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投射在事物上。因此,我们变成完全陷入自己所创造的世界里,而我们所创造的世界是由不一致的价值观念与看法所构成的。就此意义而言,幻想是对事物的曲解,把现象界本不具有的意义妄自加了进去。
      
    以上所说是猴子在第五蕴的阶段才开始有的经验。企图逃出而失败之后,它感到灰心、无助,以致走上完全发疯之路。由于已厌倦奋斗,所以它很想放松自己,任由自心胡思乱想。这就是轮回六道的由来。传统佛教常谈地狱道、天道、人道、畜生道,以及其他有情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不同种类的投影,亦即我们亲自创造的梦幻世界。
      
    力图脱逃而未成功,过了惧闭的滋味和痛苦,猴子开始希求美好的、具有魅力的事物,所以它首先幻想的是天道,因为天道里充满了美好的事物。猴子梦想走出它的牢房,在草木茂盛的田野漫步,吃成熟的水果,在树上闲坐摇荡,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接着,它又开始幻想阿修罗道。做过天道之梦后,猴子想要防卫和保持它在梦中所享的大福和极乐。它有偏执狂,担心会有掠夺者来抢它最珍爱的东西,所以它开始有了嫉妒感。它很自傲,它享受过自己所创造的天道,但它也因此而进入痴妒的阿修罗道。
      
    后来,它又看出这些经验的世俗性。它不再仅是在嫉妒与傲慢之间打转,同时也开始有了舒适感,觉得在“人间”或“尘世”很舒服。尘世是个以世俗方式过规律生活、做平凡事务的地方——是为人道。
      
    但它随后又感到有些无聊和不顺。这是因为在它从天道经阿修罗道至人道的过程当中,它的幻想越来越牢固,以致整个发展也开始笨重起来。此即它在畜生道出生的时刻。它宁愿爬行或作牛鸣犬吠,也不愿享骄傲或嫉妒之乐——是为愚痴的畜生道。
      
    然后,发展的过程加剧,猴子开始有了饿得要命的感受,因为它实在不想再往下降了。它想返回天道的乐园,所以开始有了饥渴之感,那是因想起过去的享受而油然生起的怀旧之情——是为饿鬼道。
      
    接下来,猴子突然失去了信心,开始怀疑自己和自身的处境,开始做出激烈的反应。这一切完全是一场可怕的恶梦,它醒悟这种恶梦不可能是真的,因而开始怨恨自己造成这种恐怖——是为梦幻的地狱道,轮回六道的最后一道。
      
    在六道发展的全部过程当中,猴子经历了散念、观念、幻想及所有思想模式。直到第五蕴的阶段,它的心理演进过程始终是很有规律和可预测的。从第一蕴起,每一相续的发展都有条有理,像屋顶上依次重叠的瓦片。但如今猴子的心情变得乱七八糟,原因是那幅完整的心理拼图突然爆裂,使得它的思想模式不再有规律、不再可预测,以致它的心情也转为扭曲不安——这似乎就是我们前来学法修禅时的心境。我们必需以此处为我们修行的起点。
      
    我想,在谈解脱自在之前,有必要先讨论那为修道之基的“我”,也就是我们之惑。假如我只讲解脱的经验,那是很危险的。此即为何我们首先要看“我”的发展。这可说是一幅描绘我们心理状态的画像。我恐怕这次演讲不太好听,但我们不能不面对事实,修道的过程似乎就是如此。
      
    问:可否请您多谈一点您所说的“暂时昏迷(blackout)”是什么意思?
    答:这没什么特别深奥之处。这只是说在第一蕴的阶段,我们力求凝固空间;我们用力太过、速度太快,以致智能突然崩溃。这可说是一种与觉悟相反的经验,或无明的感受。你因过劳而突然进入昏迷状态。空间的凝固,是你实际的“成就”,是你的杰作。完成凝固之后,你被它压垮了。这也是一种禅定,一种与三昧相反的禅定。
      
    问:您看人是不是先要知死,才能真活?
    答:我不认为你须特别注意死,或去分析它,但你必须看清自己的真相。我们常常喜欢看良好的一面,看道心的美妙,而不如实去看自己。这是最大的危险。如果我们从事自我分析,我们的修道便是想要找到终极的分析,或终极的自欺。“我”极有才智,“我”能扭曲一切。你若执着修道、自我分析或超越自我等观念,“我”就立刻抓住这些观念,将它们转为自欺。
      
    问:猴子开始幻想时,所幻想的是它早就知道的吗?幻想从何而来?
    答:幻想是一种本能,第二本能,也就是我们都有的猴子本能。如果你有痛苦,你会幻想快乐与之对比。我们有防卫自己或建立自己地盘的冲动。
      
    问:在只具有目前这种意识的情况下,我们若无能力回到您所描述的空间,岂不就非得作无望的奋斗不可吗?
    答:我们当然将会一直奋斗,没有终结。要是谈我们将会经历的持续奋斗,那就没完没了。除了像你所说那样找回原始空间,别无他途;否则,我们即是陷在那为障的“彼”“此”相对的心态。我们老是在跟对手作战,没有一刻放松。问题是二元对立,是我与我的对手之战。
    禅修则反其道而行。你必须改变你整个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也可以说,你必须改变你所有的策略。这会很痛苦。你会突然想到:“如果我不作战,怎么对付敌人?我不作战,的确很好,但是我的敌人呢?他们仍旧在那儿。”这是有趣的一点。
      
    问:看到墙壁就承认自己被囚在那儿,而不再走了,这似乎是很危险的处境。
    答:妙就妙在这儿。那并不危险;在知道墙壁坚固和自己被囚时,你可能觉得痛苦,但这也是有趣之处。
      
    问:您刚才不是说,想要回到另一境界——敞开的空间——乃是本能吗?
    答:当然是本能,但这只猴子不肯再让自己只是存在而已。它继续奋斗,不然就是沉入幻想。它从不停下来,从不让自己好好地实际去体验什么,这就是问题所在。这就是为什么禅修的第一步只是停下来,有个间断。
      
    问:比如说,你有个障碍,而你也很注意它,这个障碍会因你注意它就没了吗?
    答:问题全在我们必须努力弄清楚我们要如何脱离困境,但目前我们必须想一想这些封闭得可怕的房间,亦即我们所在之处——这是学道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切实认清自己,如实体验自己,这将提供我们灵感,让我们能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目前还是不谈解脱为妙。
      
    问:您的意思是说这些封闭得可怕的房间是智力捏造出来的吗?
    答:根本智之强烈,随时都能引起我们的行动。因此我们不该把猴子的这一切活动视为应逃避的对象,而该把它们看作根本智的产品。我们越努力奋斗,就越会发现墙壁的确坚固。我们在奋斗上用了多少精力,我们就是把墙壁加强了多少,因为墙壁需要我们的注意才能凝固。每当我们对墙壁更加注意时,我们便会生起逃脱无望之感。
      
    问:猴子从囚房的五个窗户望出去时,看到了什么?
    答:它看到了东、西、南、北。
      
    问:在猴子眼中,东、西、南、北是何模样?
    答:一个四方世界。
      
    问:屋外怎样?
    答:一个四方世界,因为它是从窗户往外看。
      
    问:它没看到远处有什么吗?
    答:它可能看到,但所见也是四四方方的一幅画,因为对它来说,那就像是在墙上挂了一幅画,不是吗?
      
    问:此猴若是吃点迷幻药或麻药,它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