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瑜伽导修·2009年亚青(一)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听闻无上密法《上师瑜伽导修》而发心。
今天我们主要所传讲的是上师瑜伽导修实际修学方式。历代高僧大德曰: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善巧运用、具清净之传承,乃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因此,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必须时时以依教奉行作为修法之核心。今天我们在讲这部法的时候,同时要把历代高僧大德所教诫的一切法,都要聚集在今天所传讲的法中。
这两天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为汉藏所有的信众传讲《法界宝藏论》,但是由于我们汉族弟子平常不精通藏文的原因,即便能得到一些传承也无法知道其中的一些含义,但今天我大概地给你们讲解一下《法界宝藏论》的一些含义,这就充分地让我们认识到,即便修学上师瑜伽也并没有离开过《法界宝藏论》,因为当今我们所修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成办《法界宝藏论》,而是所有一切佛法都要在一座当中圆满,这就是我们当今要做的一件事情。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初次进入佛门的时候,由于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并不是很圆满,所以平常的修法仍旧含有一些偏袒,信心仍旧有一些自私等等,这些都充分地说明在当下不能成办解脱的最大过失,也就是刚刚所体现的这些现象。为了迅速成办解脱,如刚刚所传讲般,在一座当中圆融一切法义乃不可缺少,包括我们这两天所听闻的一切法义,如《显密之差异》,乃至这两天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所传讲的《法界宝藏论》。
《法界宝藏论》总分为十二品,第一品到第九品印证见解、第十品印证修行、十一品印证行为、十二品印证果位。也就是说,当今我们所修学的一切法,乃至《法界宝藏论》所传讲的一切法义,都含摄在我们平常所修学的成熟口诀法中。天天都在传讲,若是细致能观待成熟口诀法,乃至对成熟口诀法的见解逐渐增上乃至圆满的话,所有的一切法都在其中圆满。文字诠释虽然有多和少,比如《法界宝藏论》是一本很厚的书,平常我们在修成熟口诀法的时候,针对不同的根机,有些有几十步,有些有十多步,有些有几步等等,但若是真能精通这些法义,里面已经含摄了一切法。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时时都觉得法越多越好、法越多越妙,但这些都是我们对法不理解的缘故所致。当今我们在传讲不同法义的时候,为什么要传讲那么多的教言呢?就是由于次第根机在初次开始进入佛门当中智慧不圆满的原因。因此,为了成办圆满之智慧,不得不依靠不同的方法来成办更高之智慧,所以以后在修学过程当中,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时时要铭记心中。
《法界宝藏论》从第一品到第九品都在讲解菩提心的重要性,我们要知道此“菩提心”指的是胜义菩提心,并没有站在世俗菩提心之上,因为世俗菩提心还需要刻意改造才能成办这样的菩提心。因此,我们在讲解世俗菩提心的时候,初次以慈悲心,后面愿众生证得佛果,这两种愿望当中也要分为很多很多个支分来圆满世俗菩提心。当今我们在修胜义菩提心,当然也是指心的本性,若何时圆满心的本性,其中已经含摄了一切含义。
我大概讲解一下第一品是怎么讲解的。在昨天所传讲的第一品当中,主要所宣说的是“轮回和涅槃于法界中不动摇”。怎么不动摇呢?也就是我们这两天所印证的见解。从文字上面《法界宝藏论》有原文和注疏,也就是说,有前面的正文和后面的注疏,文字是相当多的,并不仅仅是我们刚刚所说的,宣说轮回涅槃于法界中不动摇已经含摄一切。若具备上等智慧者,听到第一品的综合含义之时,已经把第一品所有的道理都通达,从第一品角度就能知道我们平常所印证的见解并没有离开过第一品所传讲的法,就是“宣述轮回和涅槃于法界中不动摇”。
传讲这个法的意义性在何处呢?当我们修学禅定的时候,不管起现轮回还是涅槃,若能执受本体,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即便临时有多么大的迁变,都是本体之妙用,因为在法界当中本来就是平等的,对于本体乃至法界之功德没有丝毫之动摇。我们在讲《三句精要》华智仁波切教言期间也说过,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也就是说,即便当时妄念有多么大的迁变,都不会造成摇动本性之过失。为什么呢?就是由于执受本体的缘故。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听到这一句话觉得非常殊胜,我们平常从事的一切善法都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密意就是它。诸佛菩萨为什么称之为圣者或佛呢?因为他们已经悟证如刚刚所印证的见解般,所以称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之怙主。当今我们修学的目的也是为了成办这样的境界,要成办这样的境界,作为次第根机必须按照次第的方式来成办这样的见解。所以我们通常在成熟口诀法中,所传讲的“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时时要铭记心中,决不能轻视,也不能高攀。
今天传讲《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也要从外相上师相应法、内相上师相应法而印证密相上师瑜伽。为什么要讲解这个次第,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执受本体。执受本体并不是我们通常所了解的一切皆为空性就叫执受本体。认识到空性还要分为几个阶段,叫了知阶段、觉受阶段和证悟阶段。了知犹如补丁很容易脱落,即便你当时站在文字上,乃至站在第六识角度对法的理解有多么认识,但若是长时间不精进修学,第六识仍旧会变动。就像了知阶段,如同我们原衣服上面打个补丁,原衣服还没完全破烂之前,这个补丁就会脱落,因为它的线会断。如同这个比喻般,了知阶段若不长时间去护持它的话,它很容易转变。
第二是觉受状态。觉受相对了知境界更有定解一些,但这种“定解”仍旧含有一些意识造作的缘故,它也有变动。觉受状态如同什么呢?如同山上面烟雾一般,也就是乌云一般,智悲光尊者曰:“觉受犹如烟雾很容易消散”。每当我们早上一起床的时候,看见所有的山头上面都被一层厚厚的烟雾盖着,但是不到很长的时间,只要太阳一出来,一刮风的时候,这些雾就会自然消失。觉受如同这个道理,若长时间不护着它的话,因为此时见解并没有圆满乃至并不坚固,所以它还会变动,叫觉受状态。
何时悟到证悟的时候就更不用谈了,如历代高僧大德所传讲般,“证悟犹如虚空不动摇”,何时证悟的时候就不会再变动。所以我们通常讲解何时能证悟到大觉第一入定之见解,也就是登地菩萨的时候,以下再不会往下变动,原因就在此上,因为当时见解已经坚固了。时间当然有长短,即便是一刹那之中的见解,它也是坚固之见解,但由于当时坚固之见解的力量,它能迅速消尽无始时来至今所造的很多烦恼及习气,所以再也不会有变动。这个“变动”指的是大的变动,不会变成凡夫的意思。当然,登地菩萨以上还需要锤炼,也就是说还要精进修法方能证悟到究竟圆满之境界,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些入定和出定之区分,这个小小的变动是具有的。但是由于当时见解很稳固的缘故,所以从大的角度不会造成像圣者变成凡夫般,这是不会具有的,因此要记住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
今天我们大概印证一下《法界宝藏论》所讲解的第一品、第二品等等,但从刚才第一品当中就能了知,我们平常所修学的法就是第一品,时时没有离开过第一品。当然,能执受第一品见解者,他的见解已经很高了,但这种见解对于次第根机来说,我们把它当作是我们所向往的地方和我们的方向,就是用意识转为道用来成办智慧转为道用的这个智慧转为道用,在没有完全证悟到这种境界之前,前面的这些过程非常非常重要!
前两天我们在印证《显密之差异》的时候也多次教诫过这些道理,这些都非常客观。你们平常回家的时候也细致观察一下,今天导师是这样讲解的,这种讲法和我平常的了解能否契合到一起,若感觉不能契合的话,当然可以随时过来问问问题,我可以给你们一一解答。所以这些道理都要铭记心中,这就是第一品所讲解的“宣说轮回和涅槃于法界中不动摇”。
第二品所传讲的是“宣说万物即为刹土”,就是说我们眼前所呈现的一切之相,耳前所听得见的一切显现,它都是清净之刹土。我们平常在讲成熟口诀法乃至前两天在印证《显密之差异》的时候是否也传讲过这方面的一些教理?当然传讲过。还是在讲解在执受见解当中,妙力起现一切之相何时证悟到的时候,其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刹土。这时候这种刹土需不需要再去起心动念去观想一个是天尊,要不一种宫殿等等,此时就用不着了。因此,第二品所传讲的是“万物即为刹土”,就是由于有见地的缘故。
当今我们修学过程当中是否也在成办这样的境界呢?当然!当下虽然不能执受这样的见地,但平常按照次第的方法去寻找着这样的见地啊!比如说,我们在修学上师瑜伽的时候,从净观开始都在观想所住的地处乃西方极乐世界,导师乃阿弥陀佛等等,时时在净观五种圆满。前两天说过,显宗和密宗在究竟见解上没有丝毫之区别乃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这一点没有丝毫之区分,要记住。决不能说在胜义境界当中,三大见解有着什么样的区分,若如是去理解的话会形成很大的一种过失。为什么这么说呢?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乃至很多高僧大德都授记“三大见解称之为大圆满、大中观和大手印,在究竟胜义见解上没有丝毫之区别”,这一点不需要议论,但是我们平常所印证见解乃至讲解一些密宗的殊胜是站在名言见解上,就是真实树立的见解上有着一些区分,所以就支分上下不同之特点。即便是前两天印证《显密之差异》的时候,也是站在这么一个立场中。不能说究竟胜义之见解与显宗和密宗有着什么样的区别,那我们只能说龙树菩萨证悟到的见解不是佛等等,只能这样树立了。这些道理,不光我们这次乃至以前都已经印证过很多很多遍,都会知道一些。
当今我们在修上师瑜伽就是为了成办这样的境界,初次开始以外相上师相应法而成办密相上师瑜伽期间,仅仅站在净观和禅定契合一体的立场中来成办这个境界。比如说,在明观资粮田观皈依境的时候,把自己的住处观想为清净密严刹土,再开始观想上师的形象等等。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初次我们修学佛法乃至修学禅定的时候,由于见地不够的原因,不得不依靠造作和禅定契合到一起去修学,没办法,这并不是说必须得这样,而是由于我们根机太低、见地不够的原因,不得不依靠次第的方式来成办,但何时证悟到见解的时候就更不用谈了。所以,上师瑜伽导修对我们当今修学能起到切实之作用,决不能轻视。
因为前两天说过,在名言禅定之上,显宗和密宗最大的区分,显宗虽然也能抉择到见解,一切即为幻化以及缘起即为性空,空性即为缘起,两者分不开状态当中,稍许认识而相似安住在这样止观见解中,与密宗不同的区别就在于净观之上。我们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初次明观资粮田开始就在以净观和禅定契合到一起,这就是纯熟的一种密宗修法,要记住。我们天天都在说,平常修学禅定的过程当中都要铭记心中,上师瑜伽导修决不能轻视。当然,往昔没有听过《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总认为上师瑜伽导修可能只是一个前行部分的修学而已,但这一次我们在听讲《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我想,你再也无法树立比上师瑜伽更高的法出来,因为我们这里还要讲解一个圆满之次第,就是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我们刚刚已经说过,在《法界宝藏论》当中的第二品已经含摄在我们这次修学上师瑜伽之中,应该这样。一方面需要去理解,另一方面必须实际操作,光去理解不去实际操作的话,永久是一个空话。无垢光尊者曰:“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及“胸中虽持十万多之法函,临终之时也不能获得真实之利益”,原因就在此上。所以我们既要通达它,还要把它进入实际修法中去操作,要有这样的体会和定解。这是第二品讲解,也就是昨天所传讲的。
今天所传讲的是“宣说菩提心之诠释比喻”。“诠喻”指的是什么呢?先讲解菩提心,菩提心当中,所有的一切万法包括轮回和涅槃怎么在菩提心当中圆满,用文字诠释和比喻来传讲这个见解。文字诠释和比喻用我们通常的教授来说称之为什么呢?叫“口耳传承”,这种传承就叫口耳传承,因为用文字诠释和比喻。当然,实际见解之上是超越言语之见解,如禅宗所说“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第三品所传讲当中就在讲解菩提心,一切法怎么在菩提心当中圆满,用文字诠释和比喻来宣说。
下面不仅仅第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都在讲解菩提心的一些重要,后面我把《法界宝藏论》当中的短短的几个颂词拿出来,我再给你们做个解释什么叫“菩提心”,在下面我再给你们解释。但是前面需要了解的是,这个“菩提心”并不是讲世俗菩提心而讲胜义菩提心,就是悲空双运之见解。悲空双运之见解当中,凡是所有的一切法用文字诠释和比喻来宣说菩提心当中怎么圆融一切,第三品当中讲解的是这个。
第四品宣说的是“菩提心的自性”,也就是心性、心的自性,用显宗的话来说就叫“般若波罗蜜”,用我们平常的话来说就叫“便智双运”,就是菩提心的自性。用文字诠释当中,前面的菩提心和后面的自性不是一个道理,为什么中间还有个这个“自”字呢?在传讲密宗的时候,不管前面和后面,它都是站在一个见解当中作为诠释,不管是菩提心还是自性。就如同《呼唤上师本论》当中,不管是四无量心、四种灌顶、四摄事、五道十地、三十七菩提分法等等,虽然它站在不同的角度印证见解,但实际描述的见解只有一个,就是心性。现前用文字诠释当中,虽然前面菩提心和自性,是否菩提心指的是世俗菩提心的自性呢?可能我们平常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但是文字诠释当中就是这样诠释的。因此第四品讲解的是“宣说菩提心之自性”,还是印证这个见解。我们再返回到这次讲解《上师瑜伽导修》,乃至我们平常修学当中,我们在修菩提心的自性吗?我们现前就在修菩提心的自性,因为菩提心之自性乃一切诸佛菩萨的密意。也就是说,凡夫要转变成圣者必须具备菩提心之自性,当今我们所修学的一切乃至从事的一切善法都是为了成办这个境界而行持,这是第四品。
第五品传讲的是“超越勤修及因果”。在法界境界当中,也就是说心性当中怎么超越勤做之修法乃至因果之循环。通常我们所树立的“勤做”或“勤修”乃至“因果循环”都站在意识造作之上,在心性当中由于超越意识造作的缘故,因此称之为超越因果之法,也叫“无勤之境界”。这两天印证真实见解当中,一直都在讲解“无勤之见”指的是什么呢?当然也是指心性,由于心性当中超越一切勤做的缘故,所以称之为心性。
第五品就在讲解菩提心当中怎么超越勤做及因果循环之法,当今我们在修上师瑜伽、成熟口诀法当中是否也在成办这样的境界?当然不用所言!前两天我们在印证八识与见解不同区分当中,不就是为了更好地赤裸见解吗?因为在心性当中已超越一切戏论之法。所以凡是与心跟二取有关的一切事情我们都得认识,并且还要对这些境界有圆满之了解,这两天我们都在讲解这些道理。
第五品所传讲的菩提心当中如何超越勤修及因果循环之法,也就是说,当今我们所成办的一切都是为了趋向于这个境界。当然,临时能否成办到这样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所以我们多方面的因缘还不成熟,比如精进、信心,乃至福报等多方面的因缘还不成熟,那么我们靠什么方式去成办这样的见解、去圆满这些因素呢?前两天说过,从信心的角度来说,信心乃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也就是何时信心圆满之时就是成就的时刻。当今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善法都是为了培养信心、创造信心、成办信心。也就是刚刚所说的,就去成办这些条件,所以前面这些次第之道决不能轻视,后面我们在认识智慧方面也会讲得非常细致。刚入门的弟子和前两天对禅定并不是很了解的人,前两天听《显密之差异》的时候,有时候觉得非常好听,但是要是比到今天所传讲的《上师瑜伽导修》,我觉得你会认识到这个法好像更适用我。因为前两天讲解的是理论,这两天所传讲的是实际操作方式,从操作的方法上,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啊。
第六品是宣说“一切均于菩提心之中圆满”。不管是外器——山河大地无情之物,还是有情一切众生,乃至轮回与涅槃,要记住,我们在传讲轮回涅槃的时候,不要树立在一个境上。贪嗔痴一切烦恼即为轮回,认识到心性方面的一切功德为涅槃,所以不管树立什么样的境界,它都在菩提心当中圆满。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如同刚才所印证见解般,若能执受见解,妙力起现一切之相,一切当中包含外器——山河大地无情之物,内器——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乃至轮回和涅槃等一切显现,即便当时有多么大的迁变,比如又变成这样,像我们现前在世上有四季变化——春夏秋冬,但是由于执受见解的缘故,即便当时妙力有多么大的迁变,他都不会造成摇动本性,本体本来就不会摇动。我们在讲基道果当中,是由于摇动本体而造成轮回和涅槃分界线当中的轮回道吗?当然不是,都是在传讲妙力,这一点后面我们印证见解的时候都会讲得非常细致。也就是说,刚刚我们所传讲的这些乃至我们今天所修学的法,都在讲解在菩提心当中怎么圆满一切法义,这是讲解第六品。
今天我把第九品以上的大概含义讲解一遍,因为都是印证见解,下面我们修学的法就是为了成办这个见解。当然,《法界宝藏论》是站在依见而修的立场中直指心的本性,但是我们现前修学过程当中,是依修而见来成办见解,所以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印证见解上,如刚刚所传讲般去理解的话,我们就知道自己的方向了,这是第六品。
第七品所讲解的是“宣说一切即为本体任运之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本来具有的,也就叫“本来自成任运”。“任运”指的是超越因缘之法,称之为任运之境界。若要靠因和缘而成办的一种境界,它并不叫任运,任运是本来具有的。这个菩提心是本来具有的话,当然讲解心性,并不讲解过程,也不讲解一些操作之方法和概念一类的事。我们当今所修学的法就是为了成办这个境界,因为菩提心本具有什么样的功德,我们在行为当中依靠稍许戏论的方式来成办这种无戏论之菩提心。历代高僧大德平常授记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见解虽然是无戏论,即无勤之见解,但是由于次第根机者修学这样见解的时候,不得不依靠稍许勤做、稍许戏论的基础当中来成办无戏论和无勤之见,要时时铭记这一点。这样一来,前面的这些法并不是搁置一旁,而是我们时时要顺从以上的这些修法来成办后面更高的境界。
如实印证这样的见解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在通达无上窍诀大圆满,乃至对大圆满认识到如此殊胜的前提基础下,他决不会去诽谤下面的法,要记住这一点。比如我们对无上窍诀大圆满有所了解的时候,再去开始诽谤其他的教派,那就说明你这个大圆满并非是大圆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圆满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其外的一切法都是为了成办这样的境界而树立不同的方便道。所以在理解过程中认识到大圆满,必须更加重视下面的一切法义,即便已证悟到大圆满,下面的一切法均成为大圆满之庄严和游舞,此时下乘派即便修学下面的法也并不能诽谤上乘法的见解,应该上下达到契合,也就是一如。
第八品是宣说“菩提心外无有他法”,就是讲解心印之外无有他法。但这一点,《三句精要》乃至很多教派当中都一直传讲菩提心之外无有他法,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乃一切乘法之精华的原因。
第九品宣说“一切法均于菩提心中断定”,就断定在菩提心当中圆满,这一点刚刚以上已经传讲过。
从第一品到第九品,《法界宝藏论》印证的是见解,所谓的菩提心刚刚已经说过,虽然它是心性而树立的另一个名称,但实际当中应该怎么去树立呢?我在《法界宝藏论》颂词当中树立了几句话,是怎么讲解的呢?“自性菩提心之自性者”,就是心性菩提心之自性者,“如空清净”,就没有生死和苦乐。在菩提心当中没有生死苦乐指的是什么呢?没有戏论之法的意思,当然是讲解心的本性,我们上面也在讲解。也没有实体性,也没有偏袒,“无实无偏解脱轮回和涅槃法”,但这里需要了解的是,解脱轮回和涅槃法,并不是说轮回涅槃消尽以后树立的见解就叫解脱轮回涅槃法。《法界宝藏论》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因为当今很多人对所谓的“解脱”理解成,比如一个人先打个结,再把这个结解开就叫解脱,也就是说前面有个所结的烦恼和能结的对治力,用能结的力量去消除所结的这个法就叫解脱,但这里由于含有能所对立法的缘故,当然不叫解脱!解脱指的是心性啊,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上师瑜伽当中曰:“远离破立作皈依”,一旦有破除烦恼,树立对治力法的时候都称之为“因法相乘”,就叫方便道并不叫智慧,解脱是智慧啊!比如轮回和涅槃起现的时候,一解脱全都消尽,那怎么能叫解脱轮回和涅槃呢?这样一来永远形成不了便智双运,所以这上面都要铭记于心。当然,初次开始修法的时候不得不这样,先消尽一切烦恼再树立自己感觉到相当不错的一种境界当中。比如说,当烦恼生起来的时候,不管你用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乃至用缘起性空的方法去观待,最终已经消尽一切烦恼,树立在一种自感觉到明空不二很了不起的时候,觉得这就叫见解,但这是过程并不是实相,要记住,刚刚已经说过“在心的本性当中解脱轮回和涅槃一切法”。
但这种菩提心并不是口言能表示出来的,这种空性极广大之境界当中,“大空性广大境界”指的是什么呢?还是讲解心性之境界,由于已经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缘故,所以无法用思维来概念它有多么大,乃至它的数量有多么多,无法用概念来树立,由于超越概念的缘故,这一点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不变不迁任运无为法”,即没有变化,原因是什么呢?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中曰:“虽然没有丝毫之修正,但没有稍许之散乱”,就是说它不是一种变化的境界。在印证第三种辨别的时候我们已经说过,由于觉性乃无为法,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时间的变化缘故,在第四时大平等境界当中的缘故,所以称之为永恒不变之境界,就叫不变。“也不迁转”,这个又迁到另一个境界当中,永远不会的。刚刚已经说过,若能直受本体,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即便多么大的迁变,也不会造成本体丝毫之损失,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原因就在此上。所以菩提心的境界本身就是这样的,因此,“一切总聚集于菩提心”,所有的一切法都称之为菩提心。从第一品到第九品一直都在讲解菩提心一心利用的原因是,菩提心当中已经含摄了一切,一切总聚集于菩提心。“菩提心外无有他法”,就是讲解心性。心性是一切法成办的果位,这个果位之外再去寻找另一个果位的话,这个果位就不是无为法,而是有为法,因此称之为菩提心外无有它法。“诸法自性即为菩提心”,刚刚我们所印证的就是这一点,这也是在《法界宝藏论》当中抽出来的几句话。从这些道理当中已经知道,菩提心只不过是另一个异名而已,实际当中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像上师瑜伽导修之中来说,它就是密相上师瑜伽;用我们通常树立禅定来说,叫圆满、明空不二、便智双运、本净和任用无二;用禅宗的见性来说,就是实相般若,指的是这么个道理,现前已经有所了解。
这两天所传讲的都是在印证见解,若是能精通乃至平常细致观待我们所修学的成熟口诀法,里面已经含摄了一切,再去寻找另一个法是永远得不到的。即便得到了也是偏邪之见,决不会是我们所印证的真实之见解,因此在这上面应该都要精勤一些。
这两天上师在讲解《法界宝藏论》的时候,《法界宝藏论》的原文注解还没有出来,原文我们具有了,我们讲解也完全可以。但是这两天上师讲得有点快,昨天讲了两篇,但两篇也不是很少,用我们平常讲解的话来说,两篇至少得讲十天也讲不完。我昨天把一面用文字做了个解释,这已经够忙的了,但是你们汉人就觉得很快,主要是这两天上师在传讲,我们再讲解的话就用不着再解释,直接念下去时间就过去了。
由于这些缘故,我们这两天虽然没有讲成《法界宝藏论》,但是我们把这个缘起放在后面,从总的角度来说应该知道一些《法界宝藏论》具体所讲解的法应该是什么样的法。如是从总体的角度有所认识,就知道自己平常在修学上师瑜伽乃至成熟口诀法当中,就在修《法界宝藏论》,实际上就是这样。《上师瑜伽导修》之中,我在上面已经说过,尤其成熟口诀法乃华智仁波切总结无垢光尊者著述《法界宝藏论》之精华而示于后一代弟子的。成熟口诀法来源于《法界宝藏论》,若是能精通成熟口诀法,里面已经含摄了整个《法界宝藏论》。就是说,第五种辨别以下就是印证见解,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一个见解。至于下面还有印证修行、印证行为、印证临时果位和究竟果位,这里已经含摄了整个《法界宝藏论》,所以成熟口诀法决不能轻视。
有时候我们心目当中也在想,像《法界宝藏论》这么殊胜的法义,由于我是汉族弟子的缘故,无法精通藏语在说什么,所以心里非常非常难过,但实际当中我们时时都在讲成熟口诀法,它就是《法界宝藏论》的精华,是华智仁波切把《法界宝藏论》精华树立在几十个部分当中已经圆满而赐予后一代弟子的,所以不管是成熟口诀法,还是今天所传讲的《上师瑜伽导修》,其中已经含摄了所有的一切法义。如同《七宝藏》,不仅仅是《法界宝藏论》,所有的一切法都含摄在我们平常所修学的法,但必须得通达,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必须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奉行为妙。若过于太高攀的话,即便当时对见解有所了解,甚至有时候可以用很美妙的词句来描述心的本性,他人听见的时候觉得非常非常殊胜,但是由于我们不具备这方面的见解,因此仍旧是一种空话。《三句精要》说,仅仅站在这么一个了知阶段当中要诳言一切见解的话,没有丝毫之利益,这也是末法时代的象征,所以要记住这些特点。我们上面所传讲的就是为了让你们也稍许知道一些,这两天上师所传讲的法到底里面所传讲的是什么,大概已经知道了吧。
下面我们讲解《上师瑜伽导修》,如是传讲的目的要记住,整个教材当中要具备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善巧运用和具清净之传承。四个缘起法也好,四个特点必须同时聚集在所修学的法中,因为它才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当然,我们在座的弟子由于往昔依止导师不同的缘故,有些人各有各的自己修法,不管你所修学的仪轨如何,但在修学法的这种方法上必须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就如同刚刚所传讲,这四个道理必须圆满。
下面我们从《上师瑜伽导修》前面的前行之前行开始做一些解释。
【作为一个学佛者,在初步了解佛法教理之后,进一步将所闻思的教理融合到实修之中乃为至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刚刚已经说过,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胸中虽持十万多之法函,临终之时也不能获得真实之利益”,就是说,若是不把所闻思得到的这个教理立于修法的话,即便你站在闻思的立场能通达多少多少理论,即身成办解脱是不可能的。当然,闻思功德虽具无量,但是由于当下不能调伏自己内心的缘故,烦恼不能减少,信心和慈悲心等功德不能增上,所以即身成办解脱的希望不大。并不是说闻思没有功德,闻思功德可大的不得了。我们当今进入佛门,修学佛法从事一切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今生成佛,我今生要度化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我今生要成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之怙主,要成办这么一番事业,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决不能堕入一边,闻密思修三种智慧必须合一。
当今很多修学者总认为亚青寺和五明佛学院在修法上有不同的特点,有些人认为五明佛学院是闻思之圣地,通常以闻思为主,所以当今很多五明佛学院的弟子觉得我是学院的弟子,所以以闻思为主,实修先搁置一旁。但需要认识到的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曾经授记五明佛学院有多少成就者。要记住,成就并不是来源于口诵而是来源于心行啊。心行来源于实修,不来源于闻思啊,要记住。因为惠能大师曰:“凡夫口说,圣者心行”,口诵乃至口说描述的力量、描述的方法乃至平常从事的善法有多么高尚,但仍旧站在一个凡夫的阶段,若迅速把凡夫转变成圣者,最好的方式是心行。因此刚刚已经说过,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曾经授记五明佛学院有多少个成就者,成就来源于心行,不是来源于口诵啊,这是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的,并不是我口中所说的,这里已经含摄了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所有的导师所共许。从这个角度就能认识到,即便是五明佛学院也是以实修为主,但是修学之方法,是以闻思作为重点而进入实修状态,闻思修三种智慧决没有堕入到一边,要不仅仅闻思不做实修,要不仅仅实修不做闻思。
当今很多人理解到亚青寺,因为现前亚青寺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追随亚青寺的传承而修行者也越来越多,但有些人认为亚青寺的标题是“亚青邬金禅修圣处”,应该是以禅修为主的地方,闻思可以搁置一旁,甚至很多导师也在教诫弟子们,说闻思可以放置一旁。你们先问问,你初次到亚青寺的时候从前行开始入手,当时前行是否需要在一位导师面前得到传承,先闻,再思考,再进入实修当中呢?从前行开始,少过闻思吗?没有的。在进入正行的时候,从一切禅定之基础有相定开始,是否时时都在一个导师面前听闻着这些法,先去闻再做思考而进入实修当中,什么时候少过闻思呢?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今年有八十三岁了,像平常八十三岁的老人,八十多岁的老人已经是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但当今他还在为不同的弟子传讲着不同的法,难道这些不叫闻思吗?所以完全是瞎说的。
这次我在汉地看病期间也遇到不少的居士说,亚青寺的风格应该把一切书本搁置一旁。请问《法界宝藏论》叫书籍吗?这两天上师所传讲的,乃至以上上师天天不断地为弟子们传讲着不同的法,难道都不叫闻思?!所以要记住,亚青寺的风格并不是闻思搁置一旁,原因是什么呢?印证见解的方式有三种传承: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和口耳传承。心印传承针对的根机如上等根机,如大觉般佛一般的根机,当今有多少个佛般的根机呢?由于没有,所以上师无法以心印传承印证见解。第二表示传承,针对的弟子如菩萨般的根机称之为中等根机。像我们在座的弟子乃至所有的弟子当中,如同文殊菩萨、观音菩萨般的根机又有多少人呢?若具有的话,就不需要依靠口耳传承,以表示传承即能开悟。但没有啊,(这样的)根机太少了!口耳传承是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把这个见解用文字来诠释印证见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印证见解当中又针对不同的根机,称之为下等根机、中等根机和上等根机。下等和中等又要按照方便教授的方式来印证见解,真实教授直指心的本性。但即便是口耳传承,上等根机也少的不得了,像禅宗第六祖惠能大师般的,听到他的导师在讲解《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即能开悟,当今我们在我们的导师面前听闻多少个教法,但内心仍旧那么坚硬,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我们还不是上等根机,所以口耳传承当中也无法按照直指心性方式印证见解,因为上等根机太少了。余下的就是次第根机,次第根机必须遵照次第的方式,那么前面闻思和后面的实修决不能堕入一边。即便是在亚青寺实修的圣地,虽然它偏重于实修,但是决定不少于闻思,而是非常非常着重于闻思!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道理,这不仅仅是两个地方的一些法规,而是历代传承祖师的法规,闻思修三种智慧决不能缺一。因为成办解脱必须在三智慧当中成办,因此闻思修三种智慧决不能缺一,时时要铭记心中。
当今我在汉地也见到不少的居士,说平常以闻思为主不做实修。好是好的,当然好,无垢光尊者所说的,闻思功德虽具无量,但是若追求一生解脱者,光靠闻思是不可得的。我也见到不少的居士,说是亚青寺的弟子,平常不着重于闻思,把书单搁置一旁。当时我问他,除非你是上等根机,书面当中的一切含义都已通达。但不可能,不可能的。我在汉地也见到不少亚青寺的弟子自称为开悟者,问一些开悟境界的时候,说他能安住在明空不二。明空不二在座的弟子谁不懂啊!我让你们讲解一下无上窍诀大圆满用文字诠释的见解描述一下,我想你们描述出来比明空不二还会描述得更好,但是我们仍旧还没有印证你们已经开悟过。当今在汉地,说亚青寺的弟子,他能知道明空不二就已经开悟了。天呐!完全是乱说的。所以要记住,闻思修三种智慧决不能偏向于一边,必须时时契合到一起实修为妙。刚刚已经说过,前面所理解的这个道理,若是不进入到实际修法的话,怎么也消尽不了烦恼。就如同你今天你非常渴,你用不同的方式已经理解到水可以解渴,这个水是淡水可以解渴。知道这个道理之后,若不进一步进入到喝水的这么一个上面去的话,永远解不了渴,只是天天知道水是可以解渴的,但是你这个“渴”仍旧存在。
我们平常对法的理解也同样一个道理,光知道法可以消尽烦恼,法的本体乃至自性应该是这样的,但若不进入这么一个实际修法当中形成一种定解的话,怎么也消尽不了烦恼,所以闻思修三种智慧必须合一,决不能堕入一边。由于这些缘故的原因,今天我们在讲《上师瑜伽导修》乃至印证见解当中,前面还要具备通达方便的原因就在此上。因为这并不是由于方便太重要的缘故,而是实在没有办法的原因,我们不得不先从方便来成办智慧。所以我们天天都在传讲决不能高攀,不管你修学什么样的法义。这两天所说的《法界宝藏论》,乃至更好、更高的法,像《句义宝藏论》讲解的是顿超,《胜乘宝藏论》讲解的是顿超。第一卷讲解的是原始基位之状态,讲得非常细致,后一卷讲解的是直断与顿超,殊胜的不得了。但要记住的是,即便文字上面殊胜到什么程度,但不反观自己的内心,仍旧成为一种诳言。知道的话,说出来就成为一种诳言,因为不切实际啊,你不具备这样的见解。所以刚刚里面谈到了,“先要知道,后面还要更进一步讲把闻思教理融合到实修之中乃为至要”,【否则一切闻思仅成“口头禅”,】可能口里会说几句话,哦,佛教里面是这样的。甚至现前在汉地学哲学的人多,所以很多人把佛法当作一种哲学。当然我们站在哲学当中,佛法是一个伟大的哲学,但是没有真正修法的经验,光站在口头之上,自然就形成一种口头禅,【对即生成就无有切实之利益。如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中云:“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口里即便你说的多么多么美妙,口中说出来的词句一切都是,要不是空性,要不是明空不二,要不是般若波罗蜜,即便说得有多么殊胜。当今在印证《法界宝藏论》的时候,不管是印证本体、要不妙力、要不游舞、还是相,站在不同的角度,(因为在印证见解过程当中,比如执受本体它的妙力如何起现,怎么会变成游舞,所有的一切相是怎样的等等,)讲得非常细致,但这些都是在印证见解,我们平常也讲过,尤其在讲解顿超的时候讲的更细致。我们执受见解的时候称之为本性,起现一切之相的力量为妙力,这时候圆空光乃至所有的一切光明境界呈现当中,形成它的游舞般,就是说不会造成什么影响,而是游舞、庄严,这时候外面的相是圆空光、金刚链等,这四者怎么交融到一起,我们当时一直都在印证。比如顿超的光明境界是否称之为光明,明点还是风点,完全取决于直断。当时不是这样印证的吗?即便怎么说出用文字诠释见解,但若是没有一个实际的见解,或者实践,没有丝毫之利益,刚刚已经说过。
【惠能大师于《六祖坛经》中曰:“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及“迷人口说,圣者心行。”】当今世上的人,很多居士都说他天天念《金刚经》,他天天念《般若心经》,他天天念《楞严经》等等,好不好?当然好的,非常好!但是光这么念诵就能成佛吗?这就不敢说,今生成佛是决不敢说。可能需要等待着念诵一千劫、一万劫,甚至更多的时间,慢慢慢慢把这个口诵变成心行的时候,你就会成佛,但是这个时间可能会很长。你想即身成办解脱的话,靠什么呢?《心经》和《金刚经》不能用口来念,而是心来行。当今我们所传讲的一切就是在讲《金刚经》和《心经》,但是不是我们所天天在念:观自在菩萨……,每天只念诵一遍之外,但这只是树立一个缘起。实际当中我们平常树立的《金刚经》和《般若心经》,是在自然安住的状态当中,一刹那圆满一切法义。平常念诵的时候需要一个时间的概念,但是若有真正禅定,在一刹那当中圆满一切经典啊!不仅仅是一个《心经》和《金刚经》,所有的一切经都在一刹那当中念完。
初次开始入门的佛弟子们,很多导师都说《心经》非常好,《心经》好、《阿弥陀经》好。所有的一切经和心咒都好,没有一个不好的,所以我们平常所从事一切善法都好的不得了,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若是不着重抓住它的最根本的法,那么即生解脱的机会可就不大了。因此为了这一点,我们必须抓住它的核心,因为无垢光尊者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即便当时你能从事多少善法、能通达多少多少理论,今生解脱不可能的。就是说你一天念一千遍《金刚经》、一万遍《心经》,今生解脱不可能,可能到了最后面的时候,也“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怎么“行”呢?口行,口在说,但心可能在想,中午吃什么饭?下午该做什么呢?可能想的都是这些事。所以以后要记住,要念必须用心来念。但这个心念的方式不是我们口不动,心里念,这就叫心念。不!我们是要心行,心行于这么一个境界当中。因此禅宗第六祖惠能大师曰:善知识,现前世上念《金刚经》、《般若心经》乃至说智慧的人很多很多,都在说智慧方面的一些道理。即便他口里念诵的是一个经文,还是平常站在理论当中讲解般若之道理,总之都在口诵般若,没有一个人真正知道什么是真实般若、自性般若。他们所说的这个“般若”就如同饿着肚子而说饭好吃一般,所以永久饱不了肚子。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渴当中说水是解渴一般,还是解不了渴。
我们该怎么办呢?当然要行于法。因此,长时间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们,不用所言,你们天天都在行持这样的善法。即便你刚到亚青寺,你在汉地应该从事过很多善法,但若是能把今天所传讲的这些道理,与你在汉地所从事的善法结合到一起,当然你是一个很好的修行者。若今天所传讲的这些道理与你在汉地所修学的法还是有一些隔离的话,那就说明你是初学者,所以今天所传讲的法很适合你,因此以后如是般修学,功德非常非常大。
不是也有很多居士都在说,上师我以后该怎么修学?前两天我告诫你们,在讲解《显密之差异》的时候,它是一部理论。即便当时我把很多实修的道理都归纳到理论当中,但仍旧还有一种漂泊性。比如你在课堂上觉得导师讲得非常非常好,但是一回去修行的时候,好像也可以,也不可以,还是有个不满足和不圆满的地方,这就是理论和实修不同的地方。今天所传讲的是实际操作方式,你若能把这次所传讲的法全都纳入心相续去行持的话,没有一个漏掉的地方、没有一个不圆满的地方、没有一个你觉得犹豫的地方,决定不可能。即便有的话,当然可以当时问,甚至过一段再过来问等等,都可以,但我想你决不会的!
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可能有时候我们也很容易轻视上师瑜伽导修等等,若是有这种现象,我只能说你对成熟口诀法的理解非常糟糕!因为平常我在赞颂我们在座弟子功德的时候,天天都在说你们的见解非常不错。但若是说的很细节的地方,也有需要谨慎的地方。这就是说,不管是新来的弟子,还是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上师瑜伽导修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现前很多人都说,他能在上师的身上见到上师的坛城,乃至平常修学过程当中时时与上师融合到一起行持,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他时时修学上师瑜伽的功德。当然上师瑜伽修法有略和广等等,我们这种修法称之一种广吧。但略的修法,时时忆念到上师,与上师都分不开的状态当中修学。要不平常即便不观想上师,也应该有这种信念,眼前所呈现的一切万物之相都是上师的化现,这个信心必须得有,要不显密差异在何处呢?前两天已经讲了很多遍,没有净观的禅定这不是密宗啊!《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时时都会在你面前犯戒啊!要记住。显密的誓言、戒律,乃至很多修法不同的原因就在于此上,因此懂一些道理非常好,要不天天口里念着般若波罗蜜,但也就是这么回事。要记住刚刚所说的,初次开始进入佛门时候口诵般若是一件好事,我们靠这个缘起来成办更高的境界,但是永久不能站在口诵,应该要转变自己的修法方式,把口诵变成心行。现前我们很多人都是这么在修,好的不得了,当然好,但我们平常行持的这个禅定,如果和一个天天念诵经文的人对比,即便这个人天天不出门,一天念一千遍《金刚经》,和一个一刹那当中修学禅定的人对比,当然是天地悬隔。这一点,华智仁波切教言当中不是说过吗!
【而上师瑜伽导修就是这样一部适合一切根机修持的殊胜之法,】一切根机修学的缘故是什么呢?因为上师瑜伽导修之中已经圆满讲授了一个次第道。从外相上师相应法、内相上师相应法而证悟密相上师瑜伽,里面已经含摄了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学道、无学道,乃至十地、三十七菩提分法;密法讲解实相,法性现前相、觉悟增长相、明智如量相和法性灭尽地相,四相都含摄在内外密三种上师瑜伽当中,因为站在不同传承当中它有不同的名词代替。前两天刚来的弟子们,我都在说你们这两天多看看一些书,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传讲不同法当中它可能树立不同的名词来树立这样的法,这时你就更加认识到,哦,这个名词说的是这么一个道理,实际上只是名词不同而已,含义完全聚集在一起。汉传佛教着重讲解禅宗,讲的是三摩地禅定,等两天我们在讲认识智慧之上,我再讲解一切禅定之基础为什么树立有相定,即便其他的教派不称为有相定,但和有相定完全融入到一起,只是名称不同。比如汉地叫碗,我们藏地叫“颇日”。颇日也就是碗,碗也就是颇日,名称不同而已,指的就是一个东西。站在不同的传承当中,可能有不同的名词代替,这个可能就叫这个,那个就叫那个。作为初行者一听到名词的时候就把我们搞混了,实际当中可能一个东西用两个名字、三个名字、四个……,这都很正常,这是由于传承不同和言语不同的原因造成的,这倒很容易,所以上师瑜伽当中已经含摄了一切法,原因就在此上。要记住它不是单调的一个念诵仪轨,当今很多人拿着上师瑜伽导修说,这里有一部上师瑜伽导修,你去修就可以了。我们这次所传讲的光凭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刚刚已经说过“凡夫口诵,圣者心行”,不管你当时念诵的是上师瑜伽导修,仅仅站在口诵上全都一样。比如一个修净土法门的弟子,在自己的家里从早上直到下午不停地念他自己的功课,像《阿弥陀经》、《地藏经》等,和平常诵一些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心咒等等,要不在高原地方行持密法的弟子平常念上师瑜伽导修各式各样的仪轨,下午供护法,平常烟供、那个供,会供、这个供,各个供多的不得了,所以即便你从事什么样的善,这两者没有丝毫之区别。原因在何处呢?请问阿弥陀佛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是吗?若是,在念诵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是否念诵一切心咒的功德般?若是的话,还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显密之差异并不在于口里念诵。当然,昨天我们说过,从仪轨角度也极为殊胜,但这个仪轨,树立仪轨观想乃至树立见地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说,上师瑜伽导修光口里念着而不去理解其中的道理,那么“万有清净光明刹,无有誓智尊二执”,在显宗当中有这样的法吗?这样的文字吗?没有的。所以从仪轨角度,它比显宗的仪规更为殊胜。但我们修学者仍旧念的是“啊,万物清净光明刹,无有誓智尊二执”,但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只是口里念诵,那只能说明你小时候读过书,认识到几个字,还能说明什么呢!和显宗、和密宗没什么区别,就是口里这么念。所以要记住刚刚所传讲的一切道理。
【实乃无上窍诀大圆满之密义,】实乃是真的,是真实乃无上窍诀大圆满之密义,但这并不是一种推理和掩盖等现象,原因在何处呢?刚刚我们在印证《法界宝藏论》第九品以上见解的时候,都归纳到上师瑜伽导修之中来,当时我们印证的时候,从方便教授来成办真实教授树立的方便道。若是仅仅印证见解的话,密相上师瑜伽之外,还有一个刚刚所印证的九品吗?当然没有,密相上师瑜伽本身就是九品的含义,所以它实乃无上窍诀大圆满之密义,并不是我们想把这个上师瑜伽推到很高的法上面等。不,这非常客观。
【一切乘法之精华。】但至于精华的原因我们这两天已经讲了很多遍了,从总括的角度来说,密法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从支分的角度来说,从因地成办果位的一切法义都在上师瑜伽导修之中圆满。所以,它就是一切乘法之精华。尤其是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从外相上师相应法乃至密相上师瑜伽都在讲解如何调顺烦恼而成办解脱。此中所传讲调顺烦恼——剖析、直视和安住,不就是讲解这些道理吗?因此,乃一切乘法之精华。但这不是我们在上面,想把它树立很高的境界当中就这么树立一些名词,当然不是这样,这些都要理解一些。理解到这些道理,起到什么作用呢?对法会生起更坚定之信念,就觉得这个法就是这样的!所以我必须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要精进修学,所以就会生起这样坚定的信念。
前面我们讲解这么多的道理,当然一方面在调顺烦恼的过程当中不可缺少,另一方面,在初次调顺烦恼之法器上,就是对法的信心上,能起到切实之作用啊。没有这个法器,即便后面讲解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善巧运用,也只是说说而已,只是走个过程,起不了切实之作用,由于前面起不具备法器的原因。若要形成修学密法之法器必须具备很坚固的信心,讲解这些道理就是让我们启发这个信心。若是没有信心的,前两天也听过上师瑜伽导修,不就是外相上师、内相、密相;剖析、直视、安住,以前还有点不懂,但现在看了几遍《屠夫真言》也没有什么不懂这些名词,认为就这几个道理。若一直停顿在这个状态上,即便你用很好的言语来描述这些境界,它还是一种空话,起不了切实之作用。
上面已经讲过,上师瑜伽导修乃一切乘法之精华,【仅听闻到“上师瑜伽”的标题,有些修行者便轻易地理解为此不过是五加行中的一个前行法门而已,心里极易生起轻视之念,这显然是对此法极大的误解。】但这一点,初次开始修学期间有这么一些想法,这都很正常。因为当今在汉地乃至在各个地方为汉族弟子传讲密宗的时侯,还是发一本书。记得前一段时间,我在深圳看病的时候,深圳有个居士问过我。他说,以前他认为密宗的法就是导师给他们几本书,遵照这个法去修;要不教几个心咒,让他们去修这个心咒;要不有时候灌个顶;要不有时候说从事一些善法,建个寺院、建个塔,你们来帮助帮助,这就是密宗的全部。是的,现前汉地很多很多对密宗的了解就是这么一回事。甚至有时候可能更有信心的人就觉得,高原地方来的导师非常非常贤善,非常好,非常慈悲,你说什么这个导师就会答应什么。但要记住,我们作为修行者,光凭这几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今生成为修学佛法之根机是前世修来的福报,我们现前在从事一番大的事业,光凭这几个缘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妙。所以,要记住,按照加行修学上师瑜伽的时候是站在外相上师相应法,内相和密相是不会传讲的。修完加行以后还要修学正行,因为內相和密相是正行部分,不会在前行的时候讲完。即便外相上师相应法当中,像有相止、无相止,乃至很多善巧运用在前行部分当中的上师瑜伽是很少讲的。这一点我想你们在阅读《金刚精要——初学悦耳宝藏库》,此乃龙萨派的这部前行当中也能知道一些;也可以阅读《普贤上师言教》,此乃宁提派的前行;也可以看看上师瑜伽导修之中是怎么传讲的,与我们这次讲解的上师瑜伽导修两者不同的区分在何处,你就能很明显的知道。当然,初次还没有进入密宗,光听过一个标题的人,便轻易的理解成我们修学的上师瑜伽导修可能也就是加行中的一部分,认为这很容易。这到可以理解,因为他是由于无知的缘故所致,但现前我们有一定智慧的时候,可不要停顿在这么一个阶段上,这只能说明你对上师瑜伽导修的理解非常非常浅薄,理解非常非常浅薄!
尤其在讲《上师瑜伽导修》的过程当中,我还需要给你们解释一下,像有些弟子,在高原地方的很多出家人,当然我也非常建议按照传统修法,把加行修完再开始进入正行。但是有些汉传佛教的一些居士非常虔诚,但由于自己的生活和事业的缘故,时时束缚着他的身心,抽不出那么多的时间,但他又对密法信心可大的不得了,可以说他的信心非常坚固,那该怎么办呢?按照传统修法,让他修五加行的话,由于听到五加行的天数,不晕倒,他也会觉得非常非常(困难),认为这是谁也圆满不了事情,可能会轻易放弃这个修法。为了让他们变成更好的修学方式,所以我在汉地有时候就讲解上师瑜伽导修,在高原地方也同样一个道理。但讲解《上师瑜伽导修》也并不是说不需要修加行,也不是说需要修加行。因为要记住,我们平常从事一切善法是为了什么呢?不要仅仅为了走个过程啊!我们平常的修法,决不要仅仅呈现在他人面前,让他人说好我就好,我们现前过的不是他人的关,而是过阎王爷这一关。他人的关即便你过得多么好,但是过不了阎王爷的关,仍旧还是一个空话,就没有意义的事。因此要记住,条件允许的弟子乃至出家人在高原地方修加行是必不可缺少的,因为是历代传承祖师的传统修法。像我们初次开始接触密宗之时,也是修学加行而开始进入正行的,这种传统修法当然不能丢失。
但有时候像有些特殊的弟子,什么叫“特殊”呢?在汉传佛教当中,他修过长时间的净土和禅宗乃至其他的一些法门,从他的见地当中也有很好的见地,这些有这种见地的弟子也不一定让他非得修前行不可,这样的话,可能很多人心目当中产生更大的疑问。以前是这样,初次我在接触汉传佛教的弟子之时,不管你在汉传佛教修行如何,在我的面前必须从加行开始修,这样一来,很多有智慧乃至有很多很多疑问的人就会产生更大的疑问,难道汉传佛教的法不是法?难道汉传佛教的法不是释迦牟尼佛所亲自传讲的法?要不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为什么有着这么大的区别呢?我在汉传佛教已修到这么一定的层次之后,后面还需要从藏传佛教初步开始,也就是说,我在汉地已经读了大学,到了藏地又要从幼儿园开始读书了,这就不理解了。难道我们所学的知识都不一样吗?听说都是佛教,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大的区分呢?由于这些缘故,所以会产生极大的一些疑问。后面我就开始遵照个人的根机,但这并不是我自己的想法,而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就是这么传讲的。
但有时候汉地有些人说,什么可以代替加行?什么叫不代替加行?难道禅宗也要修加行才能修学禅宗吗?为什么要修加行?为什么不修加行?为什么有些弟子这样可以?有些弟子这样不行?但这些都是针对根机而树立。但前两天我跟你们说过,有时候在高原地方长时间传讲法的时候,由于我们汉族弟子的口,真的遮不住,就乱说的,这样一来,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弟子就会产生很多疑问,就开始把一切过失都推在上师的身上,为什么这位导师给我讲这样的法?是不是这两天导师对我有什么想法等等,就会产生这样的一些疑问。
我们平常对《上师瑜伽导修》的理解,可不能仅仅停顿在像刚刚所说般,仅仅在一个外相上师相应法当中,认为内、外、密三种上师瑜伽都与外相上师瑜伽没有什么可分别,这样一来对我们以后的修法会形成更大的障碍,这一点之上都要铭记心中。尤其这两天听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要细听一点,前两天我们为何讲解显密之差异的原因,就是因为在讲上师瑜伽导师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让上师瑜伽导修体现出来密法的殊胜,因为上师瑜伽导修是密宗的一种殊胜修法。显密差异当中也讲过很多显宗和密宗不同的一些差异,我们就站在纯粹密宗的立场讲解《上师瑜伽导修》,这样一来,前两天是理论,后面是实际修法,对显密之差异理解可能更深刻一些,就能起到这个作用。
刚刚已经说过,若是仅仅听到上师瑜伽的标题,把上师瑜伽内、外、密三种上师瑜伽都与外相上师相应法混杂在一起的话就会变成很大的过失,这显然是对此法极大的误解。
【上师瑜伽导修法于前行、正行、回向三殊胜法中,】不光我们在讲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包括我们平常所从事的一切善法,都要具备三殊胜乃至三清净法,是不可缺少的。三殊胜法为前行,正行和回向,后面我们在讲前行和前行和正行的时候的时候再说吧。【进一步将小乘、大乘、密乘之一切要义,均于一座之中加以修持。修行者根机虽有上中下之别,然此法乃密乘四部瑜伽(四续)之要义,所以一切密乘弟子皆能于己相应法中而作修持。吉祥萨迦班智达曾曰:“以方便为次要,智慧为主要者,则已堕入声闻之灭谛矣!”】指的是什么呢?因为我们平常在修学密宗的时候,把方便搁置一旁,仅仅在一个修学禅定当中去修行,这种禅定很容易堕落到旁生乃至色界和无色界天,成办解脱的机会非常少,所以成办解脱者时时要铭记心中,便智双运不可缺少。
我们在座的很多修行者平常也有这方面的一些过失,怎么说呢?早上一起床的时候,像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除九节风等很多方便道搁置一旁,说直接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修持。请问,你所谓的平静之状态是树立在什么样的层次上?难道你真正已经悟到见地以上的见解吗?若不是的话,方便是决不能轻视的。为什么要着重讲解这些道理呢?因为初次我在修学禅定的过程当中,我也有类似这方面的显现,就是由于懒惰的缘故。比如说,晚上我们吃的太多了,早上一起床的时候昏沉仍旧存在,这时候把衣服全部披上了,此时昏沉,你说已经醒了,醒是醒了,可以说是十分之六左右已经醒了,但四分仍旧在迷惑中。这时候很多方便还要起心动念,还要提起精神,觉得很累,算了吧!就直接把心这么安住在平静状态中,就这么待个一段时间,后面稍许有精神的时候,才开始我要念诵了。前面的这个过程虽然已经抬起头,但是和睡觉没有丝毫之区别,它并不是出世间的修法,就是由于懒惰的缘故所致。所以此中萨迦班智达着重讲解方便和智慧必须双运,决不能轻视方便的原因就在此上。《法界宝藏论》所印证的见解,乃至《显密之差异》当中所印证的密宗之禅定,并不是一个次第者不依因缘就能成办这样的果实啊,它必须具备众多之条件,就像我们刚刚所讲解的这些条件。若不具备这些方便道,成办如是般之智慧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时时要反观自己,即便一天修不了几座,当我们开始修时就要反观自己的内心,是否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符合。若是不能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契合,即便我们做个修法之形象,起不了一点点作用。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不能契合”,就是指自己的心与历代祖师的教言不能契合,“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光在表面上做个修法的形象,早上已经抬起头了,甚至我平常早上是两点钟起床,三点、四点钟起床,若是迷迷惑惑的状态当中三、四点钟起床,我想还不如在床上好好睡一觉,六、七点钟起床还好一点,这没有什么必要,前面完全是骗自己。汉地不是有一个成语,以前我在小学的时候也学过,一个人把自己的耳朵堵上去偷他人的铃铛,没有什么意义,完全在骗自己,这些没有丝毫之利益,以后要记住这些道理。类似这样的显现,你们也知道我在上师身边已经依止并不是一两年的时间,而是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初次开始修学禅定的时候,仍旧像一个凡夫一般,像我们平常有的这些过失以前我都有,不仅仅以前,现前可能也有,但以前更多,所以为什么知道这些道理,原因就在此上吧,因此要记住这些。
【上师瑜伽导修含摄了众多殊胜之方便教授,】里面已经含摄了很多殊胜方便教授指的是什么呢?从外相上师相应法开始乃至密相上师瑜伽,都讲了一个很圆满的次第道。在调顺烦恼乃至修学方便道,都与密宗完全契合到一起而讲授的一个殊胜方便道。因此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即便是身要七支坐法都必须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要求造行,决不能加一点点私心。如果私心能成办解脱的话,依止导师是多余的事情,历代传承祖师依止导师说明必须抛弃自己的私心,有时候决不能顺着自己的私心而去修法,这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因此其中已经说了,已经含摄了众多殊胜之方便教授。
【能遣除修法之违缘,】至于违缘,前两天站在总括的立场中讲授了什么叫违缘,总分为几种违缘,谴除一切违缘的方法等等,前两天已经说过。但今天站在上师瑜伽本身的立场中,谴除违缘的方法是什么呢?比如,当我们遵照《上师瑜伽导修》的修学方式而调顺烦恼的时候,不管是剖析、直视和安住,都能更好地消尽贪嗔痴一切烦恼及习气。由于断绝密魔的缘故,就是密魔之中的一切违缘,外魔和内魔都来源于密魔,密魔这个根源一旦消尽,起现一切现显都会消尽。
如同我们平常调伏内心般,因为身和语都是意识在支配,心是身和语的根源,若是能很好地调伏内心,身和语都在调伏中,原因就在此上。智悲光尊者曰:“根若为毒,上面长出的花即便有多么美丽,它还是毒;根若为药的话,上面长出来的花,即便不长花,它也是药。”意思就是说,要谴除一切上面呈现的相,必须断绝它的根源。所谓的一切魔障的根源就是贪嗔痴烦恼及习气,我们修学上师瑜伽能很好地调伏这些烦恼,所以在谴除这些烦恼的同时,外魔——世间的很多考验修法者的一些显现,它就不会很多起现。
很多人都说我平常的觉受很少,这是否属于我见解不是很高的原因?不,觉受少并不代表你见解低啊,有时候觉受少还说明你见解高呢。因为在调伏密魔的时候,外魔和内魔就不会呈现。外魔和内魔很多的缘故,就说明密魔调伏得不是很好。当然,初次开始调顺自己烦恼的过程当中,密魔调得很圆满是不可能,所以难免会产生一些外魔和内魔,这是很正常的。但有时候要记住,觉受不多并不代表你见解不高,因为觉受,若是邪魔加持现显乃至世间空行母考验你修法者的能力,那就说明这个越少越好。当我们的见解越赤裸的时候,这种觉受还存在吗?当然不存在了,觉受已经不存在了。因为觉受一切来源于心识,就是这个识聚,有妄念的时候就有很多觉受,完全调伏一切识念的时候就不会有很多觉受。所以,它能很好地消除一切违缘,原因就在此上,因此要细致理解《上师瑜伽导修》,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教言。
【引导弟子迅速成熟自心,趋入真实智慧,】由于它时时站在最根本的立场中调伏烦恼,所以它可以迅速成办解脱。用禅宗的话来说就叫在根本上用功,用我们平常所说的话来说,称之为根本调伏根本的缘故,所以可以迅速成办解脱。当然,有时候初次进入佛门的弟子还会问什么是根本呢?心为根本,因为身和语所成办一切万法都是心在支配,因此调伏自己的内心称之为根本修法。当然还有极根本修法,就是成办心的自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禅定。
【故为圆满具足密乘方便教授和真实教授之无比殊胜法门。】前两天说过,《上师瑜伽导修》中为何具备方便教授呢?方便教授,按照华智仁波切的教授,因为心在散乱时期印证见解也不可了悟,所以先从有相定和无相定开始入手。我们这次讲《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也是从有相定开始入手吗?当然还是从有相定开始入手。因此,从有相定入手乃至很多方便和调伏烦恼的很多方式都很契合方便教授,所以里面已经含摄了方便教授。
真实教授呢?当然我们在印证见解当中,也时时站在如同《法界宝藏论》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印证见解般,时时都在印证着见解,称之为真实教授。即便密宗为真实教授,但对于次第根机来说不得不依靠方便教授而成办真实教授的时候,我们只能着重的讲解一些方便教授来成办真实教授,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在印证见解过程当中轻视真实教授,而是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不得不依靠这些方法。
如是传讲,你们可能问我,是你自己自编的吗?当然不是。我前两年已经说过,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他的上师面前也问过这些事,昌根阿瑞也问过堪布昂琼,当时堪布昂琼的回答等等前两天已经说过。有时候我要树立很多比喻、一些例子乃至很多教证,原因就是说明我平常口中所说的一切都是有根据的,并不是我自编的,因为这一点我知道。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曰:“讲错一句共同之法,如挖三界众生眼睛之罪。”把一个人的眼睛挖掉有多大的罪过,十个人的眼睛、一千个人的眼睛、一万个人的眼睛,与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对比,一万个人已经算不了九牛一毛啊!挖掉那么多眼睛的罪过有多么大,就是讲错一句共同之法就有那么大过失,讲法并不是闹着玩的。若是讲错一句不共同之见,如杀三界众生之罪。当今很多人说,他初次由于没有接触过佛法的缘故,在他的手下也死不了不少的鸡、鱼和各式各样的动物,觉得自己的业力非常沉重。那我再问,若杀一百个人,他的罪过有多大呢?一千个人呢?一万个人呢?刚刚已经说过,与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对比,一万个人还不是九牛一毛啊!那他的罪过有多大呢?讲错一句不共同之见,他的罪过就相当于这么大,所以当然不会自编。也就是为了让初次进入佛门对导师不了解的人更加让他们对佛法生起信心,所以不得不树立一些历代传承祖师的公案,乃至各式各样的教证为依据,但总的来说就是这样的,里面已经含摄了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之无比殊胜法门。
从以上所传讲的这些道理当中就能知道上师瑜伽导修可不仅仅是一个念诵仪轨,里面含摄了很多很多调顺烦恼——心行方便,所以我们必须按照上师瑜伽导修的要求而行持。即便长时间居留在亚青寺修学的弟子,我们必须把上师瑜伽导修作为从今天乃至菩提间必做的一门功课,即便其他的功课做不成,但上师瑜伽导修这门功课一天决不能间断。
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弟子,即便你念不了很多很多经书,当然先要对法理解,若是不理解这个法的话,光说上师瑜伽导修好,但也很难生起信心。若能把前行之前行这些部分完全理解的话,你对上师瑜伽导修生起无比之信心,觉得上师瑜伽是必不可缺的一部法,我必须行持这个法。因此在我一生当中,上师瑜伽必须作为我专修的一个功课、必修的一个功课,即便很多从事善法不能做到,我必须把这个善法做到,要随顺这个善法。
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应该对上师乃至很多法的理解越来越深,所以对上师瑜伽导修的理解应该是越来越深吧,也应该这样。平常在理解佛法的时候,对于无知者的人面前觉得佛法很神话般的,但现前我们对佛法有所了解的时候,应该知道越来越客观的法才是最真实的法。上师瑜伽导修听起来非常简单,但里面所含摄的道理可不是那么轻易,因此应该细致去修学为妙。
【雪域藏地之庄严,宁玛派大德华智仁波切将密宗修行的方法总分为三: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这三者当中已经含摄了从因地成办果位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初次我们调顺烦恼的时候,就要依靠剖析调伏妄念来调顺烦恼,逐渐依靠直视调伏妄念,最终证悟到见解的时候是安住调伏妄念。安住调伏妄念最高的境界称之为“本来解脱如空室入盗”,若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此外再也没有更安住调顺烦恼之方法,当然它是最究竟的见解,因此华智仁波切把从因地成办果位的整个调顺烦恼之方便总分为三。我们刚刚不是已经说过,心行才是圣者之标志,若要心行,心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必须具备众多之方便道。
记得以前我在上海看病的时候,当时我的病情有所好转,那时候所有的医生和一些护士过来说,今天他们共同有一个疑问,能不能在你面前回答一下,我说当然可以啊。他们说他们虽然对佛法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对佛法还是非常敬佩的,但有时候对很多修学佛法的这些信者的行为还是有点看不惯,因为你们佛法专讲的是做善法,提倡的是善,但是有时候他们在很多寺院当中看到很多信者在佛前磕头、烧香、拜佛等等,很多很多类似这样的一些戏论法,这和善有什么关联呢?从事善法,他是内心的一种概念,平常在身上做一些拜佛、烧香,这和善有什么关系?所以他无法解释这个道理,今天能不能在你面前解释一些?
我说当然可以,刚刚你也说过你以前并没有从事过佛教的一些法,所以我今天纯属站在佛法的立场中为你回答,可能有些名词你也不是很了解,今天我作为病人来回答你。我这次到医院来看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动刀而来的,那时候我还动了一刀,而是为了把我的病治好而来的。但是我到你医院的时候,我一到医院,你也没有什么办法直接把我的病治好,只有靠让我吃药打针,后面实在不行的时候还给我动了一刀。当时动刀的时候,我在想和我的这个病情好转没有什么关联,以前我的病还不是那么很痛,你给我动了一刀还更痛了,我说好像当时没什么关系,但不是,这些都是为了把我的这个病治好,它是一个过程。
你刚刚所说的佛教所从事的善法也是这么一个道理,“善”它是一个果位,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平常就要靠什么呢?烧香、拜佛来逐渐成办这个善。就像我到这边来吃药、打针、动手术,这对我的病完全治好当下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不得不靠它来把我的病治好,这就是一个因果关系。所以善也同样一个道理,平常从事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更好达到这个果位。
刚刚我们所说的,作为一个圣者必须心行,般若要心行,心行般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具备众多之条件。就如同刚刚华智仁波切所讲解的,心行,因为作为有情众生,尤其是无始时来漂泊轮回的时间太长了,我们的烦恼和习气是非常沉重的,不能依靠一两句话就能调伏烦恼,所以不得不讲一个圆满之次第道。因此从剖析调伏妄念、直视和安住,这就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心行。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修法决不能高攀,高攀对我们调顺烦恼起不到切实之作用,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不能融契,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法与根机不相应的话,即便你从事什么样的善法都起不到切实之作用。
当时我在汉地也遇到不少欺骗者,难道都是欺骗?可能无知的缘故而说这些话,还是明明知道而欺骗他人,我也不知道。我在上海的时候有个居士来看我,我也不认识这个居士,只是他说在其他居士面前听到我是一位活佛,今天过来看我。但是后面给我宣传的可不是光是看我,而是讲他导师的功德,说他的导师讲七天的法就可以让你成就。我说有这么殊胜的法?他说是啊。我问他,你也已经开悟了?但他说我倒没有开悟过,因为他把他自己露馅了。因此,如是般欺骗信众的人可能也是末法时代象征的原因吧,可多的不得了,以后我们决不能上这样的当。
因为刚刚已经讲过,达摩祖师初次到汉地的时候为汉传佛教的弟子印证见解,讲经不用口,也不做表示,用心印传承的方式印证见解。当时达摩祖师有这方面的能力吗?有,达摩祖师就是佛啊!为什么没有呢!法有这么殊胜?当然有!禅宗见性就是这样讲解的,讲经不用口,不做表示,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这就叫见性。我们通常说“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口里说出来的并不是实相。是的,禅宗就这么印证,但是由于根机不够的原因,即便达摩祖师有这方面的功德,法有这方面的殊胜,但是对弟子仍旧起不了切实之作用。
我们也同样一个道理。到老远的地方,即便到高原地方,说亚青寺是讲大圆满的地方,我来求大圆满。什么叫大圆满呢?当今很多人手里拿着一本书,就叫大圆满,大圆满真是一本书?!大圆满真是一个过程?!我们这两天所知道的大圆满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那为什么大圆满就变成一个心咒了呢?大圆满变成一个仪轨了呢?所以这些都是不知者的原因。因此以后我们在理解这些道理上应该要细致一点。虽然我们所从事的法和修学的法是大圆满,但是由于根机太低的缘故,那么按照大圆满的方法来树立什么样的教授,这些都得了解。
尤其当前由于昏沉和散乱太重的缘故,我必须靠什么方法去调顺烦恼等等,这些都得认识,决不能仅仅站在一个立场上。以及前一段时间我在汉地遇到的这位居士般,明空不二就称之为证悟,天呐!太单调了。证悟是一个综合性的,不是这么单调的,单调的修法怎么称之为证悟呢?所以要记住这一点,这些都非常重要。因为下面我们还要讲解汉藏很多很多教派,但是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这么多吧。
这些都要铭记心中,非常非常重要!不要想到今天早上上师说要讲实际操作方式,但好像全都是理论。是的,这些理论就是让你们更好地去理解什么是大圆满,尤其是对上师瑜伽导修的理解,若没有这个法器的话,即便得到这个法也就是那么回事。可能在亚青寺觉得这个法不错,导师讲的也不错,那我就修三天吧,好像为了上师的面而修三天,到了第四天的时候可能就不想修行了。我们所修学的法是为了成办一个大的事业,因为要成办三世之快乐,今生快乐、临终快乐、未来快乐,还要令天下所有一切众生快乐,要从事这么大个事业,因此先必须具备很好的法器,就是能容下这样的法。在修这种法的过程当中,时时都在越来越增上,不是越来越退转,所以前面前行之前行部分非常重要。
刚刚所讲解《法界宝藏论》的这些含义,重是非常重要,理解一些也非常好。这次由于我们时间的缘故,因为再过几天就要开始耍坝子了。前两天上师的意思《法界宝藏论》可能讲十天,《法界宝藏论》就有这么厚,若是细致解释的话,可能就要讲很长时间,这个缘起我们先放到后面。这次我们已经得到传承,即便后面讲解也就容易一些,因为《法界宝藏论》对我们这个传承来说是非常重视的一部殊胜法义。但即便是这样,这次我们都已经得到传承,这是一个很好的缘起,后面我们再有时间的时候再传讲,因为这方面的书我们已经有了。下面就是由于时间,第二根据我的身体状态,你们也知道,已经十年多了,我的身体都是这么一回事情,今天好一点,明天坏一点,但总的来说就这样。
今天就这样,回去的时候多看看一些,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尤其是新来的弟子,要是觉得天天跑到上师面前,(因为每天我都让他们把门关上,汉族人不准进来,)也由于我太累的原因,你们看到上师这么累就觉得对上师起一点点慈悲心,就向旁边长时间居留的弟子们问问一些道理也完全可以。懂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我们这里有非常多。因为有时候,为什么不像其他的一些寺院当中,把这些修行者都提出来说这位导师功德有多大,就这样让他的事业越来越广大呢?但有时候可以这样,有时候又觉得虽然他的见解和理解很好,但是人品必须得好。人品要是不好的话,不管是在汉族还是藏族当中,虽然修行很好,但等两天人品不好的时候,还会做出很大很大令人产生不好的一些显现的事情。所以,这一段时间无论我们提不提你的见解好与坏,先暂时这样,该提的时候我们就会提。
今天的法就讲这么多,此时所听闻的一切善法功德,以及过去所成办过的一切善法,和未来即将要成办的一切善法,与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和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聚集一起,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证得佛果,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为三界六趣众生怎么回向,我即如是回向,并集体念诵回向文。(略)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