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字典》選出「selfie」(自拍)這個字為2013年年度風雲字。
Selfie這個字2002年才首度出現在一個澳洲線上論壇,2004年被用在一個社群網站的主題標籤中,直到2012年主流媒體大量使用才開始普及。但一年之間使用率暴增170倍,故獲選為年度風雲字。
自拍不僅是年輕人的玩意,連國家元首都迷上。最被人詬病的是去年在曼德拉的追悼會上,英美領袖也在玩自拍,被指為對喪禮對死者缺乏尊重。
自拍的暴紅,說明現代人的生活已被科技產品牢牢抓住了注意力,使人做甚麼事都不能專心。傳簡訊、上Facebook、打遊戲、瀏覽網絡,大量資訊,24小時的媒體,使人無時無刻不分心。駕車時講電話固然是常事,最可怕的是邊開車邊回簡訊,這其實跟醉酒駕車同樣危險。
相約一起進餐的朋友甚至情人,不是互相凝視、熱心談話,而是緊盯手機,開會時大家上網看簡訊,地鐵裏幾乎人人做低頭族。
資訊爆炸,資訊不斷在身邊湧現分散了我們注意力,使我們很難有一個完完整整的時間去看一本書,或專心做一件事。我寫稿一向很專心,但有時要在網上查資料,一上網就被當天的新聞吸引住,不自覺地忘了正事。
我在想自己的過去,無論閱讀、進修、寫作,都非常專注。若有點成績,也是來源於專注。在新科技產品的支配下,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怎麼把專注力抓回來呢?
擺脫科技產品,恢復腦力
因發表《EQ》一書而使情緒智商成為流行語的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說,「注意力不足,已成為社會的『新常態』(New Normal)」。我們需要專注,才能追求卓越,但注意力卻成了愈來愈稀有的資源。該怎麼重新鍛鍊,讓這項隱形的心智資產,為工作與生活加分?高曼在去年底出版的新書《專注力》(Focus)裏,提出了有用的分析與建議。
愛因斯坦講過: 「天才就是超級專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2001年)曾說過,「資訊會消耗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資訊過多就會造成注意力的匱乏。」前年美國猶他大學找了50多名美國成年人做實驗。接受測試的人要先回答10個跟創意有關的問題。結果,他們平均答對了4.14題。這群人走入大自然,把科技產品留在家裏,經過4天,再回答10個問題。這一次平均答對6.08題。比有科技產品在身邊的時候進步了百分之五十。研究人員說,擺脫電腦、手機就能恢復腦力。
《專注力》一書的作者高曼認為,現在該是我們採取主動,從日常生活開始,設法因應這個問題的時候了。舉例來說,他認識一對夫婦,他們晚上回到家,就把手機放入抽屜,不再使用。美國最近流行一種聚會方式:一群人坐下來吃飯時,先把每個人的手機放在餐桌的中央,第一個忍不住拿起手機的人,必須付錢埋單。
高曼認為,注意力愈集中,做任何事的表現都會更好。每個想要成功的人,都需要培養三種專注力。
第一,聚焦於自身(inner focus):聆聽自己的聲音,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釐清甚麼事情最重要。
第二,聚焦於他人(other focus):能夠以同理心去了解別人的內在想法與感受,並願意幫助對方。
第三,聚焦於外在世界(outer focus):你必須了解你所面對的大環境或生態體系,這對於你從事的事業,策略的制定、組織的管理和創新,非常重要。
提升注意力練習
高曼說,注意力是可以鍛鍊的。他提出了一項最基本的練習。
只要兩分鐘就好。在位子上坐直,閉上雙眼,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面。不必試圖去控制它,只要「看著」你的呼吸,感覺空氣從鼻孔進出。緩慢地充分吸氣,然後充分呼氣。然後再來一次,一直重複。讓自己意識這些呼吸。假如你發覺自己的注意力開始飄移,就要把它拉回來,重新回到呼吸上。
這個練習的重點,不在於要你專心,而是要讓你在分心時,把注意力找回來。這樣的練習,簡單卻很有效,會強化腦部把注意力拉回來的連結。
類似的練習,對情緒管理也很有幫助。腦神經學研究發現,當我們陷入焦慮和壓力等負面情緒時,右腦的活動會增加。反之,當我們快樂而積極時,左腦就會變得活躍。科學家做過實驗,讓一家公司的員工每天練習30分鐘的正念( mindfulness)靜坐。這些人原本都很焦慮,壓力很大,右腦比較活躍。但在練習八周以後,他們的左腦活躍了起來,情緒變得正面樂觀,不再那麼沮喪。
吃糖不吃糖,是成功的要素?
高曼認為,專注力來自認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能力,也就是練習專心於一個目標,不受其他刺激或誘因影響而分心。他覺得在新科技時代,從小對這項能力的訓練極為重要。
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做過一項非常有名的「棉花糖實驗」,把好吃的棉花糖放在一群4歲兒童面前,告訴他們:你想吃的話,現在就可以吃一顆,但是,如果你可以等一下,等我出去辦完事回來再吃,就可以吃兩顆。結果,約有三分之一的小孩選擇立刻吃糖,另外三分之一猶疑了半天才吃、或早就分心跑去玩耍,最後三分之一的小孩則是等待了十幾分鐘,一直到實驗人員回來。他們得到了兩顆棉花糖。
14年後的追蹤研究發現,當初願意等待的小孩,長大以後,不但有比較好的同儕交友關係,也更能抗拒衝動,延後滿足以達成想要的目標。而且,他們在美國大學入學試的學術評量測驗(SAT)的得分,比當年選擇立刻吃糖的小孩,高出了兩百多分。
這些小孩都來自高智商、高成就的家庭,他們的父母親都任職於史丹佛大學,為甚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關鍵在於,小孩如果不能抗拒衝動,時常心不在焉,就容易產生情緒問題,無法專心上課,學習能力因而變差。
幾年前,新西蘭完成了更有說服力的實驗,針對一千多個小孩進行長期研究,從4歲追蹤到30幾歲。他們發現,兒童時期的「認知控制能力」,遠比「智商」或「家庭社經地位」,更能準確預測一個人在成年後的致富能力和健康狀況。而研究的結論之一,就是我們應該把專注的練習,列為學校教育的一部份。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人間的基本》免虛度人生的哲學
日本著名女作家曾野綾子,1931年出生於東京,她的寫作一直有著天主教神學的思想背景,也長期從事日本天主教徒的海外傳教活動,並獲得梵諦岡聖十字勳章。
1987年,曾野綾子以《湖水誕生》獲土木學會著作獎,之後在日本獲獎無數。在以神道、佛教為主流宗教的日本社會,曾野綾子的天主教背景當然有一些特別,就是具有救贖他人的宗教熱情,而神佛教徒關心的比較是個人的解脫。
近年,曾野綾子的寫作,集中在關於人生的書寫,尤其是面對社會的老齡化,步入老年的曾野綾子寫了《中年以後》、《晚年的美學》、《我想這樣年老:戒老錄》、《年老的智慧》、《熟年的才情》等暢銷書。她的最新著作,是82歲才寫的《人生的收穫》和《人間的基本》,這兩本書可視為她對人生價值的總結。
《人間的基本》全書八章,透過自身長年以來的人生體悟與智慧,闡述做人的基本原則與安身立命的根基。
人生應在乎內涵多於外表
人生的許多努力與掙扎,都是為了追求物質生活,是擔心物質的貧困。但曾野綾子認為,人生應該懼怕的,是精神上的貧困。沒有站穩根基的人,你的人生白活了。
在前言中,作者提到化妝品廣告中常出現「外表年齡」的說法,意思是用了某種化妝品後,顯示的不是真實年齡而是年輕得多的「外表年齡」。確實,當今女性與我們母親那個時代相比,大概是現代人的飲食與生活型態改善的緣故,既年輕又漂亮的人多了。
但另一方面,作者又提到另一句話:「每個人都看得出年齡。」也就是說,任何人隨著年齡增長,人生體驗都會跟著增加,精神內容也變得更豐富,自然會形於外表。她感覺到,如果拼命追求「外表年齡」,書也不讀,只關心美容與打扮的話,沒有根基的人會愈來愈多。所謂根基或所謂的基本,實在非常重要。沒有它,人將變得漂浮不定。一旦漂浮不定,不但將喪失自我,甚至會失去生命。
曾野綾子提到70多年前,瑞士作家皮卡德(Max Picard)在一本書中曾寫道:「悅耳的音樂之後,切換成新聞報導,內容卻是不幸的事故。接下來又說,受經濟情況影響,所以股票上漲。就在剎那之間,人類毫無章法地想著完全不相干的事……。」
電視中毒症
皮卡德感嘆的對象是收音機,但是如今的狀況更加嚴重。
曾野綾子說,將近半世紀前她參觀最新的電視影像技術,當時她心想:「電視技術發達到這種地步,總有一天人類將會一整天都在看電視。那跟喝酒或吸毒不同,而是根本就過著中毒似的生活吧。」
她說,現代人每天花好幾個小時操作手機或電腦,卻幾乎無法從中產生具有明確目標的生產力。就算因而成為萬事通,知識這種東西,蒐集的時候若未掌握具體方向,也不會發揮甚麼作用。
人類漸漸喪失主動(active-voice),一切都漸漸變地被動(passive-voice)。選擇電視頻道、上網蒐集資訊,或許被當成是主動的行為。但是在她看來,基本上那些都只不過是極度消極的被動文化。
電視這種東西,就算不想看也會不由自主地看到一些沒用的東西,浪費過多時間。電視本身並非罪大惡極,但是沈溺在那種生活當中,結果將使得人生擁有的時間縮短,健康及精神也都受害。即使電視畫面那一端有許多人喪生,觀眾這一端卻照常若無其事地一面看著、一面吃花生。因為人在看電視或上網時會築起意識之牆,清楚劃分那邊跟這邊是不同的。
為了避免虛度人生,每個人都必須站穩安身立命的根基,掌握做人的基本道理。否則在這個只重視枝微末節的時代當中,將變得隨波逐流,乃至於喪失自我、失去生命。太平時期也好,非常時期也好,不論置身甚麼樣的時代,都得生存下去,作者以她自己堅定的人生哲學與豐富的見聞,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寫成本書八章。
八章分別為:「發揮人類天生的想像力」、克服危機的「超越力」、「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做人的常識」比規則更重要、「專業是嗜好加上沉迷」、「勇敢正視老、病、死」、「真正的教養」、回歸「人類的基本」等八個面向,每章依主題,搭配三至四篇文章,以闡述作者獨有的人生觀與智慧。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人間的基本》
作者:曾野綾子
由 天下雜誌 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生命就當這樣美好》(Choosing Civility: the Twenty-Five Rules of Considerate Conduct
註:本文轉載自李怡:一分鐘閲讀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意大利裔教授P. M. 傅尼 (P. M. Forni)寫過一件事:「有次我搭火車前往紐約,車廂嶄新乾淨,一塵不染;車身行進間輕輕搖晃著,讓我覺得很舒適,也度過了輕鬆愉快的一小時。火車按照預定時間停在德拉瓦州,有一對年輕男女上了車,他們拖著兩件大行李,沿著走道費力前進,接著停了下來,年輕男子毫不遲疑,展現敏捷的身手,直接踩上靠走道的座位上,靠著女伴的協助,奮力舉起一個笨重的行李,放進座位上方的行李架。接著年輕女子爬上鄰座椅子上,開始放行李。兩人在過程中踩踏了嶄新的座位及扶手,直到放好行李為止。」
傅尼說:或許,因為我們擁有的東西太多,所以我們不懂得愛物惜物。這個社會的物質豐富,一切事物似乎都沒有真正價值,尤其是那些不屬於我們的東西。或許我應該向那對年輕男女旅客說點話,像是:「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大家都亂踩全新的座椅,這些椅子會不會很快就壞了呢?是否想過火車公司會把損壞財產的成本計入票價?是否想過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乘客都希望坐在乾淨的座位上?」
一件簡單的小事,傅尼引申出人生的準則,就是「不屬於自己的物品也要珍惜」。
這個準則被他列為25個恆古不變的原則之一,並收在《生命就當這樣美好》(Choosing Civility: the Twenty-Five Rules of Considerate Conduct)這本書中。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生命就當這樣美好: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25堂社會應對課程》
作者:P. M. 傅尼
由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意大利裔教授P. M. 傅尼 (P. M. Forni)寫過一件事:「有次我搭火車前往紐約,車廂嶄新乾淨,一塵不染;車身行進間輕輕搖晃著,讓我覺得很舒適,也度過了輕鬆愉快的一小時。火車按照預定時間停在德拉瓦州,有一對年輕男女上了車,他們拖著兩件大行李,沿著走道費力前進,接著停了下來,年輕男子毫不遲疑,展現敏捷的身手,直接踩上靠走道的座位上,靠著女伴的協助,奮力舉起一個笨重的行李,放進座位上方的行李架。接著年輕女子爬上鄰座椅子上,開始放行李。兩人在過程中踩踏了嶄新的座位及扶手,直到放好行李為止。」
傅尼說:或許,因為我們擁有的東西太多,所以我們不懂得愛物惜物。這個社會的物質豐富,一切事物似乎都沒有真正價值,尤其是那些不屬於我們的東西。或許我應該向那對年輕男女旅客說點話,像是:「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大家都亂踩全新的座椅,這些椅子會不會很快就壞了呢?是否想過火車公司會把損壞財產的成本計入票價?是否想過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乘客都希望坐在乾淨的座位上?」
一件簡單的小事,傅尼引申出人生的準則,就是「不屬於自己的物品也要珍惜」。
這個準則被他列為25個恆古不變的原則之一,並收在《生命就當這樣美好》(Choosing Civility: the Twenty-Five Rules of Considerate Conduct)這本書中。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生命就當這樣美好: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25堂社會應對課程》
作者:P. M. 傅尼
由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儲蓄不足 逾半港人「嫌命長」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友邦退休金管理調查發現,受訪的港人理想退休年齡,很大程度視乎受訪者的年齡,愈大年紀的受訪者,愈希望可以較遲退休,而且希望退休後的生活費則為最低。相對而言,中年人(介乎30至44歲)要求退休平均可花生活費為最高,達13161元;55至65歲人士,只要求退休後每月生活費8720元。
調查指出,受訪者期望平均退休年齡較去年調查時微升1.2歲至60.7歲。現時每月儲蓄或投資中位數則減少逾10%至3534元。
友邦退休金管理及信託行政總裁馮裕祺指出,有53%受訪者擔心「太長命,退休儲備用完仍未離世及退休後生活質素大降」,68%擔心「醫療開支會花掉大部分退休儲備」。
馮裕祺指出,強積金收費減價空間仍很大,香港推出強積金至今有13年,相比澳洲及其他發達經濟體仍短,隨着退休金市場規模愈做愈大,相信強積金收費的減價空間亦會愈來愈大。
馮裕祺表示,目前僅有30%受訪者有強積金自願供款。他指,友邦鼓勵僱員自願供款,亦會推出相應的優惠計畫,希望監管機構能配合和跟進。自願供款可達至雙贏,對僱主來說可提升員工歸屬感,而對僱員來說,假若僱主願意作出同等數額的額外供款,就是變相加人工。在現行稅務條例下,僱主可就員工所作的強積金供款包括自願供款扣除利得稅。
調查發現,近70%受訪者認為今年會獲發花紅,如果獲發花紅,66%的受訪者選擇撥大部分作退休儲備,但19至29歲的受訪者首選撥大部分花紅買心頭好。
42%受訪者有信心達到理想退休生活目標,惟51%認為「儲備不足」。,退休金儲備金額中位數減少近30%至433.6萬元,其中以18至29歲的受訪者要求退休儲備最高,達618萬元,45至54 歲則只要求252萬元儲備;55至65 歲受訪人士則只需181萬元儲備但55至65歲人士儲備不足情況最嚴重,高達77%,因低估退休需要。根據調查,55至65歲群組退休時可累積的儲備金額僅足夠支持6年退休生活,目前每月儲蓄或投資金額較其他受訪群組低,中位數僅2663元,而當中分配於儲蓄、存款或定期存款比重較高,達45%。
及時自救 靜脈曲張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近期廣告熱賣的保健品,標榜減少腳部「谷住谷住」的按摩膏定榜上有名。須長時間站立工作的人士,不但易腰痠腳痛,更是常見都市病靜脈曲張的襲擊對象。嚴重者要施術治療,如不想動手術便要及早查察病徵,做好防患措施。文:Kk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腿部過度受壓
寶血醫院物理治療師黃偉龍(上圖)表示,靜脈曲張是都市人常見腿部疾病,特別易見於經常站立及肥胖人士。「過重或久站均令腳部壓力過大,易致腿部肌肉繃緊,負責將血液運回心臟的靜脈從而出現堵塞,血液停留在靜脈中,會引致青筋暴現、腫脹及疼痛等徵狀。」他又指出,嚴重靜脈曲張患者要施術治療,提醒高危一族應常注意腿部健康,及早預防。
註冊中醫師徐俐(左上圖)指,靜脈曲張於中醫學上屬「脈痹」、「筋瘤」範疇,通常發生在下肢小腿和盤骨內靜脈,患處靜脈明顯凸出,周圍皮膚有時呈現紅腫且感覺微熱,行走時容易疲倦及感疼痛。成因是本身有脾虛、氣血不足或肝腎不佳等問題,導致血脈不通,最終出現血液回流不暢的情況。
高危族群
1. 久坐於辦公室工作人士。
2. 妊娠期婦女。
3. 深層靜脈血栓患者。
4. 經常久站工作者,例如教師、售貨員及護士。
5. 小腿靜脈受傷者
6. 有靜脈曲張家族病史者。
7. 肥胖人士。
早期徵狀
• 腿部無法維持同一姿勢太久。
• 腿部已有脹、硬、痠、麻、腫及痛等六大徵狀。
• 察覺左、右腿大小差異很大,並出現「蘿蔔腿」腿形,按下時有腫脹感覺。
• 雙腿無法行走較長的路程。
• 腿部有青紫色或樹枝狀血管,通常分布於後腿膝窩處。
• 懷孕婦女有鼠蹊部脹痛或腿部痠痛不適。
• 腿部易感疲勞,且症狀不易消散。另易有抽筋或疼痛感。
盡早預防
• 此症具有遺傳性,有靜脈曲張家族病史者,一般約於三十歲病發,因此於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應勤做運動,增強體質,以助防患。
• 肥胖人士應減肥,肥胖雖非直接成因,但身體過重令腿部壓力大增,可能造成雙腿靜脈回流不暢,加劇病情。
• 長期從事體力勞動及久站的工作者,應穿壓力襪套,加以防患。
• 婦女於經期和懷孕期等特殊時期,應給腿部特別護理,多休息及常按摩雙腿,加強血液循環。
• 吸煙使血液變得黏稠易淤積,口服避孕藥也有類似副作用,故應戒煙及慎服避孕藥。
DIY解救六法
1. 按摩腿部:經常作足部按摩,方法是由下而上,從腳踝位置向上按至膝蓋後,能有效消除腿部疲勞及脹滿不適,改善血液循環。若配合含肝素的藥膏按摩,效果或可更佳。
2. 穿壓力襪:靜脈曲張專用的壓力襪分不同壓力程度,具有預防及治療作用。長期站立工作者可於工作期間穿着,有利減低腿部靜脈壓力。
3. 伸展運動:經常站立或久坐人士,大小腿肌肉容易繃緊,工作期間抽空進行腿部伸展運動,例如作弓箭步的拉筋動作,有助放鬆肌肉。
4. 抬高雙腿:在家休息時抬高雙腿,晚上睡覺時把腳墊高約十厘米,均有利血液回流。
5. 藥療泡腳:大黃六十克、熟附子六十克、細辛三十克、生薑三十克及水適量,大火煲三十分鐘取藥液泡腳,有助舒緩。
6. 孕婦留意睡姿:宜採用左邊側睡方式,不宜仰睡,以減低子宮血管的壓力及改善靜脈回流。體質較虛弱孕婦,可飲用補氣類湯水增強血液循環,預防靜脈曲張。
近期廣告熱賣的保健品,標榜減少腳部「谷住谷住」的按摩膏定榜上有名。須長時間站立工作的人士,不但易腰痠腳痛,更是常見都市病靜脈曲張的襲擊對象。嚴重者要施術治療,如不想動手術便要及早查察病徵,做好防患措施。文:Kk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腿部過度受壓
寶血醫院物理治療師黃偉龍(上圖)表示,靜脈曲張是都市人常見腿部疾病,特別易見於經常站立及肥胖人士。「過重或久站均令腳部壓力過大,易致腿部肌肉繃緊,負責將血液運回心臟的靜脈從而出現堵塞,血液停留在靜脈中,會引致青筋暴現、腫脹及疼痛等徵狀。」他又指出,嚴重靜脈曲張患者要施術治療,提醒高危一族應常注意腿部健康,及早預防。
註冊中醫師徐俐(左上圖)指,靜脈曲張於中醫學上屬「脈痹」、「筋瘤」範疇,通常發生在下肢小腿和盤骨內靜脈,患處靜脈明顯凸出,周圍皮膚有時呈現紅腫且感覺微熱,行走時容易疲倦及感疼痛。成因是本身有脾虛、氣血不足或肝腎不佳等問題,導致血脈不通,最終出現血液回流不暢的情況。
高危族群
1. 久坐於辦公室工作人士。
2. 妊娠期婦女。
3. 深層靜脈血栓患者。
4. 經常久站工作者,例如教師、售貨員及護士。
5. 小腿靜脈受傷者
6. 有靜脈曲張家族病史者。
7. 肥胖人士。
早期徵狀
• 腿部無法維持同一姿勢太久。
• 腿部已有脹、硬、痠、麻、腫及痛等六大徵狀。
• 察覺左、右腿大小差異很大,並出現「蘿蔔腿」腿形,按下時有腫脹感覺。
• 雙腿無法行走較長的路程。
• 腿部有青紫色或樹枝狀血管,通常分布於後腿膝窩處。
• 懷孕婦女有鼠蹊部脹痛或腿部痠痛不適。
• 腿部易感疲勞,且症狀不易消散。另易有抽筋或疼痛感。
盡早預防
• 此症具有遺傳性,有靜脈曲張家族病史者,一般約於三十歲病發,因此於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應勤做運動,增強體質,以助防患。
• 肥胖人士應減肥,肥胖雖非直接成因,但身體過重令腿部壓力大增,可能造成雙腿靜脈回流不暢,加劇病情。
• 長期從事體力勞動及久站的工作者,應穿壓力襪套,加以防患。
• 婦女於經期和懷孕期等特殊時期,應給腿部特別護理,多休息及常按摩雙腿,加強血液循環。
• 吸煙使血液變得黏稠易淤積,口服避孕藥也有類似副作用,故應戒煙及慎服避孕藥。
DIY解救六法
1. 按摩腿部:經常作足部按摩,方法是由下而上,從腳踝位置向上按至膝蓋後,能有效消除腿部疲勞及脹滿不適,改善血液循環。若配合含肝素的藥膏按摩,效果或可更佳。
2. 穿壓力襪:靜脈曲張專用的壓力襪分不同壓力程度,具有預防及治療作用。長期站立工作者可於工作期間穿着,有利減低腿部靜脈壓力。
3. 伸展運動:經常站立或久坐人士,大小腿肌肉容易繃緊,工作期間抽空進行腿部伸展運動,例如作弓箭步的拉筋動作,有助放鬆肌肉。
4. 抬高雙腿:在家休息時抬高雙腿,晚上睡覺時把腳墊高約十厘米,均有利血液回流。
5. 藥療泡腳:大黃六十克、熟附子六十克、細辛三十克、生薑三十克及水適量,大火煲三十分鐘取藥液泡腳,有助舒緩。
6. 孕婦留意睡姿:宜採用左邊側睡方式,不宜仰睡,以減低子宮血管的壓力及改善靜脈回流。體質較虛弱孕婦,可飲用補氣類湯水增強血液循環,預防靜脈曲張。
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青年認為「孝」不一定要「順」
註:本文轉載自太陽報
俗語有云︰「百行以孝為先」,反映中國傳統觀念重視孝道。有大學研究發現,本港青少年整體對父母存有孝心,但隨時代改變,對某些傳統觀念不太認同,如認為「孝」不一定要「順」,並非父母之命就不可違,也不會無條件遵從父母喜好,認為親子間應雙向地互相尊重及關愛。
應雙向互相尊重
青年事務委員會委託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研究十二至二十四歲青少年對孝的看法。中心於去年一至三月期間,以問卷收集近三千五百名青少年的意見,並舉行八場工作坊,以親子遊戲、短片、小組討論及要求參加者為父母沐足及奉上茶點等活動,讓青少年反思與父母長輩的關係,共三百五十多名青少年及其家長參與。
結果發現,青年在六分滿分的孝親態度指標,平均達三點八一分,孝親行為指標有四點一五分。但覺得父母沒「孝行」或「孝心」的青少年,得分為三點一九分至三點四一分,較平均分低。
中心指出,結果反映父母言傳身教相當重要,建議將家長納入推廣孝道的對象,助家長向子女灌輸正確「孝理」。
研究又發現,青少年雖仍以孝為本、對父母關愛之情不變,但不會如傳統般着重形式禮教的孝道,或對父母絕對服從或逆來順受,相對較為內斂,亦不認同傳統父母以權威態度與子女相處。
青少年認為現代的「孝」,親子間應雙向地互相尊重及關愛,互相溝通和交流,以貼心的實際行動表現孝心,如遇到重大事情時徵詢父母意見、探望及照顧生病的父母、照顧弟妹、分擔家務等。
俗語有云︰「百行以孝為先」,反映中國傳統觀念重視孝道。有大學研究發現,本港青少年整體對父母存有孝心,但隨時代改變,對某些傳統觀念不太認同,如認為「孝」不一定要「順」,並非父母之命就不可違,也不會無條件遵從父母喜好,認為親子間應雙向地互相尊重及關愛。
應雙向互相尊重
青年事務委員會委託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研究十二至二十四歲青少年對孝的看法。中心於去年一至三月期間,以問卷收集近三千五百名青少年的意見,並舉行八場工作坊,以親子遊戲、短片、小組討論及要求參加者為父母沐足及奉上茶點等活動,讓青少年反思與父母長輩的關係,共三百五十多名青少年及其家長參與。
結果發現,青年在六分滿分的孝親態度指標,平均達三點八一分,孝親行為指標有四點一五分。但覺得父母沒「孝行」或「孝心」的青少年,得分為三點一九分至三點四一分,較平均分低。
中心指出,結果反映父母言傳身教相當重要,建議將家長納入推廣孝道的對象,助家長向子女灌輸正確「孝理」。
研究又發現,青少年雖仍以孝為本、對父母關愛之情不變,但不會如傳統般着重形式禮教的孝道,或對父母絕對服從或逆來順受,相對較為內斂,亦不認同傳統父母以權威態度與子女相處。
青少年認為現代的「孝」,親子間應雙向地互相尊重及關愛,互相溝通和交流,以貼心的實際行動表現孝心,如遇到重大事情時徵詢父母意見、探望及照顧生病的父母、照顧弟妹、分擔家務等。
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轉愁為樂的「不如⋯⋯」
註:本文轉載自木羽飛,與童同行
快樂和憂傷都是會傳染的,特別在家庭之中,傳染力最強,它能透過空氣迅速傳播,蔓延至整個家庭,大小成員都無一倖免。不信?細心想想你們日常的相處,你會很容易找到證據。
好像昨天晚上,一家五口在飯桌上閒聊,外子突然想起今個月還未交租,實情是我們都太忙了,竟忘記了過數給業主。外子緊張的問:「今天幾多號?」我說:「應該是六號?」他眉頭一鎖、自言自語的說:「怎麼可能⋯⋯這樣我們會給業主告啊⋯⋯」
想不到,爸爸這句言者無心的說話,經女兒一晚的發酵,會變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八歲的大女兒臨睡前竟小心翼翼的問我:「媽咪,我哋係咪會無屋住?」
所以,我們為人父母的,要好好記住這條金科玉律──想孩子快樂,父母必先自己快樂起來。而這種所謂的快樂,往往是從生活細節中慘透出來的,我們要把樂觀的心情,透過耳濡目染,刻印在孩子的生命中。
這任務,我老爸完成了;現在,輪到我傳給我的女兒。
記得有回周末,我們本約好午睡醒來後去踏單車,怎知天公毫無先兆的「嚎哭」起來,女兒醒來後看見外面下著雨,幾乎都要哭了,我卻在旁拍手叫好,向她提議:「難得下大雨,不如我們落街玩水?」女兒們聽見這瘋狂的點子,興奮到不得了,立刻穿水靴、披雨衣出門去。那個下午的歡笑情景,她們至今依然記得清清楚楚。她們也從不因為雨天而落寞,因為她們感受過雨天的美,知道凡事都有另一角度。
又有一回,爸爸不在家,我們四母女想看電影,但不知怎的,電影有畫無聲,想致電爸爸求救,卻又不得要領,女兒們呆望著「默劇」發愁,我卻心血來潮說:「你們對劇情都滾瓜爛熟了,不如試試配音?」然後,幾母女你一言我一語的,大家都驚訝於對方背對白的準繩,嘻嘻哈哈,又一次轉愁為樂的好經驗。
下次,當孩子發愁時,我們也試試用「不如⋯⋯」。親身示範,從另一角度看事情,這是給孩子很好的護身符。
忌用整腸劑 中西強本通便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都市人壓力大又飲食不良,時有便秘絕不罕見,故聲稱幫助排走宿便、緩解便秘的輔助品不斷推陳出新,近期便有所謂的「通便莓」及標榜助排便兼減肚腩的整腸劑。西醫及中醫均認為不宜依靠藥物,改善生活習慣以治本,方為上策。
都市人壓力大又飲食不良,時有便秘絕不罕見,故聲稱幫助排走宿便、緩解便秘的輔助品不斷推陳出新,近期便有所謂的「通便莓」及標榜助排便兼減肚腩的整腸劑。西醫及中醫均認為不宜依靠藥物,改善生活習慣以治本,方為上策。
西醫:調整生活習慣
家庭醫生關嘉美(右圖)指,便秘主要多為生活緊張、飲食缺乏蔬果和水分,加上運動量不足,以致排便困難。「感到排便困難應從改善生活習慣入手,而非依懶藥物來排便。」她表示,各種聲稱有助排便的補充藥物即使具功效(多為短期),但也不宜長期食用,小朋友更加要小心,別隨便服用,以免影響健康。
坊間自救法評估
記:生果能助通便,特別是火龍果、西梅?
關:生果有助排便,但也要識揀,例如蘋果便不利排便,反而會令大便變硬。火龍果、橙及香蕉等含較高纖維,均助排便。西梅汁富含大量脂肪油,能加快腸道蠕動而通便。
記:有說吃飽後順時針按摩肚子可通便,是否可行?
關:我認為多運動或多走幾步路的作用較大,按摩肚子通便作用有限,我只會建議因患病長期卧牀而無法運動的長者這樣做。
記:幼兒進食益生菌補充劑有助腸道健康,預防便秘?
關:我覺得還是靠天然飲食攝取較好,因現仍不知補充過量會否有損身體,正如攝取維他命C過量也易有腎石。
記:記者
關:關嘉美醫生
中醫:先釐清體質
註冊中醫師彭明慧(右圖)表示,現時大賣廣告的某種整腸菌,當中聲稱含菇菌和大豆成分,前者性平,味甘,利五臟及助消化,可助調理腸胃;後者性平、微涼,味甘,具健脾益氣之效,可用於脾氣虛弱、消化不良、疳積腹脹等症。因產品含可溶性纖維,故能通大便。然而她不建議長期食用任何排便輔助品,應從調整生活作息入手。哮喘、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等長期病患者,選用前更須先釐清體質,因通便有潤下、瀉下和攻下等法,為免傷身,應先請教醫生意見。
滑腸食療
•核桃首烏茶
生地黃八錢、麥冬五錢、玄參五錢、核桃一両、熟首烏五錢、決明子一點五両,同放煲內加四碗水浸三十分鐘後大火煲滾,轉中小火熬約四十分鐘即成。
功效:養陰生津、滑腸通便,適合各種便秘症。
•蜜糖燉香蕉
香蕉一隻去皮,加兩湯匙炒香黑芝麻粉及兩湯匙蜜糖,燉至軟腍即可。
功效:清熱潤燥,滑腸軟便,適合各種便秘症。香蕉性寒,蒸煮後食用療效較佳。註:使用前先諮詢醫生意見。
你有便秘嗎?
過去十二個月若連續三個月出現以下超過兩個或以上徵狀,或已可能患上便秘。
1. 一周排便少於兩次。
2. 大便呈粒狀及很硬。
3. 須極用力地排便。
4. 大便後仍有便意。
5. 排便時肛門有阻塞感覺。
6. 曾需要用手指輔助。
防患竅門
1. 放鬆心情: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會加劇便秘。
2. 多飲水:可令糞便鬆軟,每日清晨起牀後空腹飲五百毫升暖開水,適當加蜂蜜效果更佳。
3. 高纖飲食:纖維素加速腸蠕動,有助大便通暢。
4. 定時排便: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排便時別過於緊張,但亦不宜看書報而分散注意力。
5. 勿亂服瀉藥:例如大黃及番瀉葉等,若錯用除傷腸胃,也損精氣、腎氣、元氣,令人虧虛,排出的可能只有水沒糞便。
■西梅汁含脂肪油,甚為通便。
教出聰明孩子 秘訣是多傾偈
如何教出聰明的孩子,已發展為一場全球競賽,國家鬥排名,家長也唯恐子女落後不惜金錢催谷學習。一名走訪各地資優生的專家指已找到聰明的「秘方」且還是免費的,值得一聽?
PISA上周公布電腦化評估結果,本港學生在解難、數學及數碼閱讀3項評分均落後星韓,引起不少討論。PISA向來被視為檢驗各國教育體制及未來人才競爭力的指標,如何教出更聰明的孩子以面對未來競爭,是各地教育界及父母的最渴望找到的答案。
對話須隨機應變 可刺激思考
一名曾到訪在PISA名列前茅的國家如芬蘭、南韓、波蘭等,以及調查訪問逾200名學生及老師的記者兼作家Amanda Ripley,早前接受台灣雜誌《商業周刊》訪問時便談到如何教出聰明的孩子。
或許父母或老師認為,要孩子變聰明便要苦幹,做更多練習、背更多書,解答更多越級的難題,但這名曾著書《The Smartest Kids in the World》,又被形容為「訪過最多資優生」的母親,看過這麼多聰明的孩子,卻對聰明另有定義。
她指出,聰明是學習成果,以前是累積教科書等各種知識,但現在講求在知識和技巧基礎上持續吸收新資訊、重新解讀且有自己觀點、可調節及適應改變,才是現代的聰明。
父母可以教出聰明子女,且還是免費的,就是多與子女傾談,說故事也好,論世界大事、興趣或甚麼話題也好,因為對話是可以隨機應變,如此才會刺激孩子轉換不同角度思考。
她在專訪中提到,美國有些父母會買高科技產品給小孩,發現沒有幫助,南韓的父母,在家教小孩閱讀和數學,也未必有助學習,因為都不及與孩子多講話。
讓孩子學懂如何快速回應日後世界變化的「現代聰明」,才是最有價值,聽來容易?但香港的父母是否可以做到呢?
與孩子說故事,近年不少專家都有提到,但香港不少父母的心態,只一味地鑽研如何有立竿見影的學習成效,說故事只是為了子女要多認生字,父母講,子女則只要聽及背生字,又有甚麼思考空間?
還原基本步 每天唱歌講故事
事實上,本港父母與孩子,豈止難有講故事習慣,更連說話機會也難得。孩子忙上補習班、興趣班,父母也忙工作。家庭教育學院2011年一項調查指,逾半家長承認每日子女與父親相處或溝通的時間不足1小時;明愛向晴軒去年4月的調查就發現,38%受訪家長每日與子女相處時間不足兩小時。
如此何來傾談時間?連晚上吃一頓飯,以往或會邊吃邊談論電視劇情節,現在也變成低頭玩手機,父母與子女說話,曾幾何時換了WhatsApp、又或以fb「對話」?
父母要更多與孩子談話,有助子女學習,此觀點不止Ripley提出,也是不少學者的看法。例如美國華盛頓大學今年初有研究指,父母多向十幾個月至兩歲的幼兒說話可助提升其長大後的語言能力,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也指出,父母與孩子有雙向溝通,比起父母單方面說話,不止刺激日後語言發展有多幾倍功效,還可訓練組織自己的觀點及想法。
英國一名議員去年曾發表相關報告,指溝通有助孩子大腦發育,建議父母多與孩子唱歌,每天講故事等,更建議政府為新手父母提供課程或指引教導如何與孩子多說話。
現今父母四出尋求育兒秘訣,其實,還原基本步,別忘了自己的角色,任何教材或興趣班,都未必及得上如何引導孩子思考,而不是填鴨。
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曾調查全球45個地區,發現本港學生閱讀能力高,但閱讀興趣、動機卻接近榜末,而本港父母對閱讀的興趣,也是全球包尾。本港閱讀風氣不高(見表),若父母難以身教,又如何令子女樂於閱讀,吸收知識?
不少本港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責任交予學校或補習班,但要養出聰明的孩子,父母不能偷懶。所謂秘笈,就是如此簡單罷了!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品味蘋果︰戰勝乳癌十年 霍建寧太太:心中疤痕消失了 4,275
乳房是溫柔的。
乳癌殺死女人的溫柔嗎?
若果這是香港女人與乳癌的戰爭,這將也應該是與政府的一場戰爭。
天生一對乳房,原始的性象徵,不論男女,遐想起伏阡陌,萬轉千迴。但原來香港每十七個女性直至七十歲前,會有一人患乳癌。每一年,有約三千四百名婦女確診乳癌;每一天,有一個半女人死於乳癌。
一年一年、一天一天的社會損失,從過去到現在,女人是這樣面對乳癌的。
型足二十多年,有時尚教母之稱的《號外》前編輯黎堅惠,剛於上月十一日因乳癌病逝,留下獨子。同情苦難弱勢又關注人權的偶像級作家Susan Sontag(蘇珊桑塔)一九七四年至七七年接受乳癌第四期治療,一向沉溺又害怕死亡的女作家,一九九三年到薩拉熱窩排演《等待果陀》,她在中年時勇敢超越癌魔,但乳癌鬼魅在二○○四年重新張牙舞爪,最終她以七十一之齡謝世。一九九二年出版的《哀悼乳房》,作者西西在序中說過,讀者若因此書關心健康,那就是她動筆的理由。當年她抱着幾本《包法利夫人》到醫院等待乳癌腫瘤切割手術,手術後,第一個對她說「不用怕」的,是乳癌康復朋友阿堅。
霍何綺華二○○三年發現乳癌。她丈夫是一九九三年接替馬世民出任和黃董事總經理的霍建寧,當今李嘉誠手下打工皇帝。大伯則是兒科醫生,也是霍建寧四個子女的家庭醫生。霍太患癌消息,就是由大伯轉告丈夫,並且一起商量治療方案。從確診至去除乳房腫瘤手術,僅在一星期內發生。按國際標準,確診乳癌後,應在四星期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
西西曾經形容,她手術後的疤痕,像一條有手掌般長的拉鏈爬在胸的一邊。
對於霍何綺華,旋風一樣左邊乳房被切一刀,大笑姑婆手術醒後,狠狠的在丈夫身邊哭了一場,做了一次少有的大喊十。她不哀悼乳房,手術把癌腫瘤拿掉了,屬1B期。她哭,是心悸於撿回一命。除了憤怒被癌魔選中無天理,大多數女人,到最後都有莫明的悲哀。在胸中最溫柔的地方被割一刀,那種肉隨砧板的難堪,溫柔與生命之間,介意還是不介意,都是那麼難於啟齒?
優雅地越過生死
「我覺得一點都不重要,最重要是對付那病,那個計時炸彈,乳房在身體外面,已是相對幸運,腫瘤若在體內,豈不更糟?」除了笑,打工皇帝的太太接受訪問時,直率坦白。乳房與生命之間,她認為「命仔」重要一些,這也是大部份女性想法。
「有沒有後悔我不知道,但霍生不是那種着重外表的人,我的孩子也有二十一歲了,兩夫婦感情昇華,不看外表的了。」霍建寧喜歡買漂亮東西,也會買漂亮的衣服給太太,她身上的皮草,也是他選的。這樣一個霍家CEO,畢業後在一間會計師行與霍建寧是同事,結婚後為他生了三女一男,三子出生後,不再工作,一心只想帶大四個子女。以往管家像管辦公室一樣講條理講效率講目標的打工皇帝太太,也有鮮明的香港獨立女性思想。
「割乳房一刀,心裏沒問題嗎?會留下疤痕的。」記者嘗試問。
「會的,之後覺得有創傷,感覺自己不同了。初時會像其他女性,不喜歡照鏡,見到自己也會不喜歡。怎麼也好,疤痕的確存在。但是,事情很快又過去了,今天說起來,像忘記了這件事情。現在,我感覺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禮物,像走過一條生死線,乳房又那裏重要呢,是嗎?」
「十年了,疤痕已經不明顯?」
「十年疤痕還在,它不會越來越淡,但我心裏的疤痕,已經沒有了。」記者向她道賀,然後,她又是哈哈哈的從心裏笑出來。
「第一次跟先生面對疤痕,有沒有心理障礙?」
「有。我有心理障礙的,頭一年有,足有一年時間。」霍太說自己是個喜歡交新朋友的人,她容易笑,容易講真心話。「到甚麼時候你可以釋然面對丈夫?」「不會突然有一天立刻就可以,不會是昨天還好介意,今天就不介意。而是慢慢自己先接受,不是男的接受與否的問題。」家庭與社會網絡極強的康復者,星期一至星期日能編排不同親友陪伴,康復後,她甚至會跟以往的男性同學討論男人怎樣看乳房有創傷的女人,「他們說,老婆最重要是能照顧和愛錫自己,就是千萬不能惡!」男人怕惡女人,「你惡嗎?」她又一陣大笑,「我唔惡……」。觸不到的女性溫柔,最高境界若此。
今天,霍太不可能當甚麼事也沒有發生過,她不可大方至可以與陌生人一起浸溫泉,若是與老友及老公,可又絕對不當是一回事。她不談手術內容,不回答乳房重建問題,在公眾面前保存屬於自己的一個小秘密,這就是越過生死的優雅。十一年過去了,她基本痊癒了,復發或許還會是個遙遠的恐怖陰影,但她的性格,只看黑暗日子背後的美麗銀光,「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因為乳癌,乳房外科權威醫生張淑儀,重遇何綺華,兩個七十年代的港大女生,一個學醫,一個修讀經濟,相識於學生會。外表纖弱精緻的乳癌權威醫生張淑儀,總是盡心盡力回答問題。大約二十五年前,好友姐姐患乳癌,由她做手術及重建乳房,原以為好好等待康復結果,但女病人怕不能生育,表面上每次跟丈夫帶着微笑見醫生,最終還是主動把生命交給死神,跳樓自殺,遺書裏表示希望丈夫可以續弦繼後,「可是,她的丈夫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再結婚。」這一刻像閃過人與人的通靈,說了千次的情節,女醫生眼眶還是一陣發熱似的。這就是她二○○四年創立乳癌基金會的前緣。作為一個醫生,她只能醫病,不能醫心。正如她也沒有想到,曾是她病人、寫下《半邊女人》的言小月,這樣一個曾在國際銀行高層勇戰沙場、銀行水浸她負擔的信貸額仍可有雙位增長的香港女賓架,面對乳癌治療之時,也曾想過自殺。
個子嬌小的女醫生,在香港乳房專科是個先驅。早於一九八三年,張淑儀已在香港首次引進乳房重建手術。三十年來,她的一雙手,戳破多少溫柔,又重新修復,看過聽過多少女病人在最私密的地方跨越難言的痛苦。醫者領略,人最寶貴的,不是甚麼,是健康。她用圖片向記者解釋為乳癌病人重建乳房的方法,瘦的肥的,乳暈乳頭,全都可以用病人本身的皮瓣及脂肪重建、上色,若身體許可,還可以增大一點。
失去後再擁有,那胸中美麗的,女人心還在痛嗎?
「這創傷一定比失去一條腸要大,女性即使重建乳房,都不是真的乳房,沒有了感覺,失去性刺激的興奮。」對乳癌康復者,夫妻性關係是重要一環。有一位女病人,重建手術十年後告訴張淑儀,「我不會給丈夫摸那一邊。」
若果有愛,也就有智慧,愛的感覺,無處不在,又豈在那麼一點?
「曾經有病人來找我造乳房重建手術,說因為沒了乳房,丈夫拋棄她。現在我們做乳房切除腫瘤手術時,會同時讓病人考慮選擇立刻重建乳房。」女人有時原以為可以超越失去乳房的創傷,最終還是狼狽的回來做重建手術。同樣地,若女人以為可以用身體任何一部份作為取悅男人的武器,恐怕,最終還是會輸。
■霍何綺華(右)與張淑儀相識於港大學生時代,2003年因為霍太患乳癌重遇,現在又再攜手發展乳癌基金會服務。
在建制外做實事
重建乳房,不會影響化療及監察復發情況。張淑儀說,現在流行的乳癌矯型手術,可以完全看不到疤痕的。她說,即使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病人都有權要求醫生在割除乳房腫瘤後,立刻做重建乳房手術。但她希望病人了解,重建是為了自己,不是要去please somebody else,這是重建的尊嚴所在。
體態迷人的美國女星安琪蓮娜祖莉,因為診斷個人患乳癌高風險後,去年決定切除雙乳組織,張淑儀說她是選擇內用義乳,用矽袋或鹽水袋造成。至於香港女性面對乳癌四大風險因素,包括每星期沒有三小時運動,每星期有一半時間活在壓力之下,從無餵哺母乳及超重,反而近九成患乳癌的病人都與家族遺傳無關。
言小月二○○四年在書序中提到,每年有二千女性患乳癌,十年後的今天,病發數字已增至每年三千四百多宗,相對香港列癌症榜首、每年四千多宗新症的大腸癌及肺癌,排行第三的乳癌,是女性頭號癌症殺手。從西西到黎堅惠,香港兩代女人面對乳癌風險,沒有變好只有更差?而女人最討厭的無疾而終,奈何體現在政府二十多年來應對乳癌的決心。
張淑儀說,彭定康九二九三年承諾設立十多個婦女健康中心,針對X光乳房造影檢查。陳方安生當時成立了三間中心,現在只替有乳癌家族病史高風險的女性檢查。九一年廣華醫院引進第一部X光乳房造影檢查儀器,直至現在,輪候期為兩年,每年為一萬八千名婦女檢查,收費八百元,「對於近一百五十萬四十歲以上婦女來說,仍是極少數。」
乳癌基金會裏面有公關界好火氣女強人,重提前年梁卓偉有關乳癌普查公開言論,咬牙切齒。梁卓偉任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時,在報章以學術觀點指出,沒有本地數據顯示乳癌普查可以減低死亡率。「以往政府裏也有人以為,X光造影不適合東方女性,所以才說沒數據,認為香港女性乳腺密度高,脂肪少,好難夾。」乳房外科權威澄清,機器可以配合人體,乳房大小不是問題。
女人,不管溫柔、暴烈,面對乳癌,還是要自救。
「說真話,很多女性官員都去找醫生檢查。」張淑儀認為,對巿民大眾來說,這不只是個人健康選擇,也是知情權,對低收入婦女來說,更是要有預防乳癌的選擇權。
張淑儀說,世界超過三十個國家實施了乳癌定期檢查,美國在保險費中支付,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及英國都免費,台灣在二○一○年開始,四十五歲以上婦女可獲免費檢查,新加坡半費,日本投以億計日元為十六萬婦女普檢,中國內地則動用三十五億為農村婦女進行臨床、超聲波及X光乳房造形檢查。
張淑儀二○一一年獲選為國際乳房外科醫生組織會長,她作為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關注香港低收入女性乳癌風險,提供服務。但是她聲音過於軟弱?還是如她所說,香港政府無動於衷?「基金會去年向政府提交的立場書,政府沒回答過我們,一句多謝都沒有,我們的立場很簡單,政府有責任資助研究需否進行乳癌普查。中大亦提交過進行乳癌普查的可行性建議書,政府完全沒理睬。……九十年代,台灣、日本、新加坡全部開工去研究,……但我們政府從沒動手,視而不見,沒有反應。我回轉過來做實事,起碼經歷過的病人會多謝基金會,會捐錢給基金會繼續發展。所以你話我為何如此冷靜,我其實就是好勞氣啊!」港女夠強,特點一樣體現在五十九歲女醫生身上,「去罵人沒意思,他不睬我,我就自己做。」
張淑儀一九七八年港大醫學院畢業後,獲金刀教父王源美收為徒弟,後來被推薦到美國密芝根大學學習乳房外科。異地學府,當年也有一位教授,因為校方拒絕成立乳癌中心統計乳癌零期病人資料,於是辭職實現夢想,最終完成劃時代的研究。在建制外做實事,是張淑儀行走乳癌醫者之路的理想。乳癌基金會屬下乳健中心成立三年,是唯一向綜援及經濟有困難婦女提供免費X光乳房造影檢查的非政府機構。中心並提供從乳癌檢查、診斷、轉介治療、標靶藥物半價支援及乳癌康復輔導服務。基金會成立的乳癌資料庫,亦是首個癌症資料中心,收集了萬二個病人的資料,分析乳癌特徵及治療方法。
丈夫是天文台前高級科學主任陳鋈鋆,長子在中東阿布扎比從事金融,幼子還在劍橋讀書,張淑儀心裏的火力,足夠她堅持乳癌基金會創會十年的發展。十年,白頭髮多了,老花度數增加了,「將來我們可以看到有普查與沒普查的婦女,兩者患乳癌死亡率的分別,提供本地實質數據支持。我們靠的,不是示威。」這是衝着政府說的話。
但願香港所有女性最終有免於乳癌恐懼的自由。
記者:冼麗婷
攝影︰何柏佳
乳癌殺死女人的溫柔嗎?
若果這是香港女人與乳癌的戰爭,這將也應該是與政府的一場戰爭。
天生一對乳房,原始的性象徵,不論男女,遐想起伏阡陌,萬轉千迴。但原來香港每十七個女性直至七十歲前,會有一人患乳癌。每一年,有約三千四百名婦女確診乳癌;每一天,有一個半女人死於乳癌。
一年一年、一天一天的社會損失,從過去到現在,女人是這樣面對乳癌的。
型足二十多年,有時尚教母之稱的《號外》前編輯黎堅惠,剛於上月十一日因乳癌病逝,留下獨子。同情苦難弱勢又關注人權的偶像級作家Susan Sontag(蘇珊桑塔)一九七四年至七七年接受乳癌第四期治療,一向沉溺又害怕死亡的女作家,一九九三年到薩拉熱窩排演《等待果陀》,她在中年時勇敢超越癌魔,但乳癌鬼魅在二○○四年重新張牙舞爪,最終她以七十一之齡謝世。一九九二年出版的《哀悼乳房》,作者西西在序中說過,讀者若因此書關心健康,那就是她動筆的理由。當年她抱着幾本《包法利夫人》到醫院等待乳癌腫瘤切割手術,手術後,第一個對她說「不用怕」的,是乳癌康復朋友阿堅。
霍何綺華二○○三年發現乳癌。她丈夫是一九九三年接替馬世民出任和黃董事總經理的霍建寧,當今李嘉誠手下打工皇帝。大伯則是兒科醫生,也是霍建寧四個子女的家庭醫生。霍太患癌消息,就是由大伯轉告丈夫,並且一起商量治療方案。從確診至去除乳房腫瘤手術,僅在一星期內發生。按國際標準,確診乳癌後,應在四星期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
西西曾經形容,她手術後的疤痕,像一條有手掌般長的拉鏈爬在胸的一邊。
對於霍何綺華,旋風一樣左邊乳房被切一刀,大笑姑婆手術醒後,狠狠的在丈夫身邊哭了一場,做了一次少有的大喊十。她不哀悼乳房,手術把癌腫瘤拿掉了,屬1B期。她哭,是心悸於撿回一命。除了憤怒被癌魔選中無天理,大多數女人,到最後都有莫明的悲哀。在胸中最溫柔的地方被割一刀,那種肉隨砧板的難堪,溫柔與生命之間,介意還是不介意,都是那麼難於啟齒?
優雅地越過生死
「我覺得一點都不重要,最重要是對付那病,那個計時炸彈,乳房在身體外面,已是相對幸運,腫瘤若在體內,豈不更糟?」除了笑,打工皇帝的太太接受訪問時,直率坦白。乳房與生命之間,她認為「命仔」重要一些,這也是大部份女性想法。
「有沒有後悔我不知道,但霍生不是那種着重外表的人,我的孩子也有二十一歲了,兩夫婦感情昇華,不看外表的了。」霍建寧喜歡買漂亮東西,也會買漂亮的衣服給太太,她身上的皮草,也是他選的。這樣一個霍家CEO,畢業後在一間會計師行與霍建寧是同事,結婚後為他生了三女一男,三子出生後,不再工作,一心只想帶大四個子女。以往管家像管辦公室一樣講條理講效率講目標的打工皇帝太太,也有鮮明的香港獨立女性思想。
「割乳房一刀,心裏沒問題嗎?會留下疤痕的。」記者嘗試問。
「會的,之後覺得有創傷,感覺自己不同了。初時會像其他女性,不喜歡照鏡,見到自己也會不喜歡。怎麼也好,疤痕的確存在。但是,事情很快又過去了,今天說起來,像忘記了這件事情。現在,我感覺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禮物,像走過一條生死線,乳房又那裏重要呢,是嗎?」
「十年了,疤痕已經不明顯?」
「十年疤痕還在,它不會越來越淡,但我心裏的疤痕,已經沒有了。」記者向她道賀,然後,她又是哈哈哈的從心裏笑出來。
「第一次跟先生面對疤痕,有沒有心理障礙?」
「有。我有心理障礙的,頭一年有,足有一年時間。」霍太說自己是個喜歡交新朋友的人,她容易笑,容易講真心話。「到甚麼時候你可以釋然面對丈夫?」「不會突然有一天立刻就可以,不會是昨天還好介意,今天就不介意。而是慢慢自己先接受,不是男的接受與否的問題。」家庭與社會網絡極強的康復者,星期一至星期日能編排不同親友陪伴,康復後,她甚至會跟以往的男性同學討論男人怎樣看乳房有創傷的女人,「他們說,老婆最重要是能照顧和愛錫自己,就是千萬不能惡!」男人怕惡女人,「你惡嗎?」她又一陣大笑,「我唔惡……」。觸不到的女性溫柔,最高境界若此。
今天,霍太不可能當甚麼事也沒有發生過,她不可大方至可以與陌生人一起浸溫泉,若是與老友及老公,可又絕對不當是一回事。她不談手術內容,不回答乳房重建問題,在公眾面前保存屬於自己的一個小秘密,這就是越過生死的優雅。十一年過去了,她基本痊癒了,復發或許還會是個遙遠的恐怖陰影,但她的性格,只看黑暗日子背後的美麗銀光,「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因為乳癌,乳房外科權威醫生張淑儀,重遇何綺華,兩個七十年代的港大女生,一個學醫,一個修讀經濟,相識於學生會。外表纖弱精緻的乳癌權威醫生張淑儀,總是盡心盡力回答問題。大約二十五年前,好友姐姐患乳癌,由她做手術及重建乳房,原以為好好等待康復結果,但女病人怕不能生育,表面上每次跟丈夫帶着微笑見醫生,最終還是主動把生命交給死神,跳樓自殺,遺書裏表示希望丈夫可以續弦繼後,「可是,她的丈夫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再結婚。」這一刻像閃過人與人的通靈,說了千次的情節,女醫生眼眶還是一陣發熱似的。這就是她二○○四年創立乳癌基金會的前緣。作為一個醫生,她只能醫病,不能醫心。正如她也沒有想到,曾是她病人、寫下《半邊女人》的言小月,這樣一個曾在國際銀行高層勇戰沙場、銀行水浸她負擔的信貸額仍可有雙位增長的香港女賓架,面對乳癌治療之時,也曾想過自殺。
個子嬌小的女醫生,在香港乳房專科是個先驅。早於一九八三年,張淑儀已在香港首次引進乳房重建手術。三十年來,她的一雙手,戳破多少溫柔,又重新修復,看過聽過多少女病人在最私密的地方跨越難言的痛苦。醫者領略,人最寶貴的,不是甚麼,是健康。她用圖片向記者解釋為乳癌病人重建乳房的方法,瘦的肥的,乳暈乳頭,全都可以用病人本身的皮瓣及脂肪重建、上色,若身體許可,還可以增大一點。
失去後再擁有,那胸中美麗的,女人心還在痛嗎?
「這創傷一定比失去一條腸要大,女性即使重建乳房,都不是真的乳房,沒有了感覺,失去性刺激的興奮。」對乳癌康復者,夫妻性關係是重要一環。有一位女病人,重建手術十年後告訴張淑儀,「我不會給丈夫摸那一邊。」
若果有愛,也就有智慧,愛的感覺,無處不在,又豈在那麼一點?
「曾經有病人來找我造乳房重建手術,說因為沒了乳房,丈夫拋棄她。現在我們做乳房切除腫瘤手術時,會同時讓病人考慮選擇立刻重建乳房。」女人有時原以為可以超越失去乳房的創傷,最終還是狼狽的回來做重建手術。同樣地,若女人以為可以用身體任何一部份作為取悅男人的武器,恐怕,最終還是會輸。
■霍何綺華(右)與張淑儀相識於港大學生時代,2003年因為霍太患乳癌重遇,現在又再攜手發展乳癌基金會服務。
在建制外做實事
重建乳房,不會影響化療及監察復發情況。張淑儀說,現在流行的乳癌矯型手術,可以完全看不到疤痕的。她說,即使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病人都有權要求醫生在割除乳房腫瘤後,立刻做重建乳房手術。但她希望病人了解,重建是為了自己,不是要去please somebody else,這是重建的尊嚴所在。
體態迷人的美國女星安琪蓮娜祖莉,因為診斷個人患乳癌高風險後,去年決定切除雙乳組織,張淑儀說她是選擇內用義乳,用矽袋或鹽水袋造成。至於香港女性面對乳癌四大風險因素,包括每星期沒有三小時運動,每星期有一半時間活在壓力之下,從無餵哺母乳及超重,反而近九成患乳癌的病人都與家族遺傳無關。
言小月二○○四年在書序中提到,每年有二千女性患乳癌,十年後的今天,病發數字已增至每年三千四百多宗,相對香港列癌症榜首、每年四千多宗新症的大腸癌及肺癌,排行第三的乳癌,是女性頭號癌症殺手。從西西到黎堅惠,香港兩代女人面對乳癌風險,沒有變好只有更差?而女人最討厭的無疾而終,奈何體現在政府二十多年來應對乳癌的決心。
張淑儀說,彭定康九二九三年承諾設立十多個婦女健康中心,針對X光乳房造影檢查。陳方安生當時成立了三間中心,現在只替有乳癌家族病史高風險的女性檢查。九一年廣華醫院引進第一部X光乳房造影檢查儀器,直至現在,輪候期為兩年,每年為一萬八千名婦女檢查,收費八百元,「對於近一百五十萬四十歲以上婦女來說,仍是極少數。」
乳癌基金會裏面有公關界好火氣女強人,重提前年梁卓偉有關乳癌普查公開言論,咬牙切齒。梁卓偉任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時,在報章以學術觀點指出,沒有本地數據顯示乳癌普查可以減低死亡率。「以往政府裏也有人以為,X光造影不適合東方女性,所以才說沒數據,認為香港女性乳腺密度高,脂肪少,好難夾。」乳房外科權威澄清,機器可以配合人體,乳房大小不是問題。
女人,不管溫柔、暴烈,面對乳癌,還是要自救。
「說真話,很多女性官員都去找醫生檢查。」張淑儀認為,對巿民大眾來說,這不只是個人健康選擇,也是知情權,對低收入婦女來說,更是要有預防乳癌的選擇權。
張淑儀說,世界超過三十個國家實施了乳癌定期檢查,美國在保險費中支付,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及英國都免費,台灣在二○一○年開始,四十五歲以上婦女可獲免費檢查,新加坡半費,日本投以億計日元為十六萬婦女普檢,中國內地則動用三十五億為農村婦女進行臨床、超聲波及X光乳房造形檢查。
張淑儀二○一一年獲選為國際乳房外科醫生組織會長,她作為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關注香港低收入女性乳癌風險,提供服務。但是她聲音過於軟弱?還是如她所說,香港政府無動於衷?「基金會去年向政府提交的立場書,政府沒回答過我們,一句多謝都沒有,我們的立場很簡單,政府有責任資助研究需否進行乳癌普查。中大亦提交過進行乳癌普查的可行性建議書,政府完全沒理睬。……九十年代,台灣、日本、新加坡全部開工去研究,……但我們政府從沒動手,視而不見,沒有反應。我回轉過來做實事,起碼經歷過的病人會多謝基金會,會捐錢給基金會繼續發展。所以你話我為何如此冷靜,我其實就是好勞氣啊!」港女夠強,特點一樣體現在五十九歲女醫生身上,「去罵人沒意思,他不睬我,我就自己做。」
張淑儀一九七八年港大醫學院畢業後,獲金刀教父王源美收為徒弟,後來被推薦到美國密芝根大學學習乳房外科。異地學府,當年也有一位教授,因為校方拒絕成立乳癌中心統計乳癌零期病人資料,於是辭職實現夢想,最終完成劃時代的研究。在建制外做實事,是張淑儀行走乳癌醫者之路的理想。乳癌基金會屬下乳健中心成立三年,是唯一向綜援及經濟有困難婦女提供免費X光乳房造影檢查的非政府機構。中心並提供從乳癌檢查、診斷、轉介治療、標靶藥物半價支援及乳癌康復輔導服務。基金會成立的乳癌資料庫,亦是首個癌症資料中心,收集了萬二個病人的資料,分析乳癌特徵及治療方法。
丈夫是天文台前高級科學主任陳鋈鋆,長子在中東阿布扎比從事金融,幼子還在劍橋讀書,張淑儀心裏的火力,足夠她堅持乳癌基金會創會十年的發展。十年,白頭髮多了,老花度數增加了,「將來我們可以看到有普查與沒普查的婦女,兩者患乳癌死亡率的分別,提供本地實質數據支持。我們靠的,不是示威。」這是衝着政府說的話。
但願香港所有女性最終有免於乳癌恐懼的自由。
記者:冼麗婷
攝影︰何柏佳
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針灸治療頸性眩暈
頸性眩暈是中老年常見病,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此發有年輕化的趨勢。現代研究表明:頸性眩暈和血液流變性、血流動力學之間存在着內在聯繫。由於頸椎增生的形成,一方面可以壓迫血管變細、變形;另一方面,在運動狀態下,增生的骨關節面受壓而損傷,引起局部出血、滲出等反應性炎症變化,隨著炎症的吸收和粘連形成,局部組織增生、變厚,血液循環障礙,組織缺血缺氧,反應性刺激機體造血系統,使血細胞增生,引起紅細胞壓積高於正常人。紅細胞壓積升高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導致血管壁增生,血液流速減慢,微循環灌流不足,加重缺血缺氧,形成惡性循環,致使反覆發作頭暈。
中醫認為,眩暈多為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濁中阻,氣滯血瘀等所為。
肝陽上亢型:眩暈耳鳴,頭痛且脹。每因煩勞而頭暈、頭痛加劇,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舌質紅,苔黃,脈眩。
氣血虧虛型: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面色蒼白,唇甲不華,發色不澤,心悸少寐,神疲懶言,飲食減少,舌質淡,脈細弱。
腎精不足型:眩暈而見精神萎靡,少寐多夢,健忘,腰膝酸軟,遺精,耳鳴。偏於陰虛者,四肢不溫,形寒怯冷,舌質淡,脈沉細無力。
痰濁中阻型:眩暈而見頭重如蒙,胸悶噁心,食少多寐,苔白膩,脈濡緩。
氣滯血瘀型:頭暈頭痛,舌有淤斑或紫暗,脈弦細澀。
對頸性眩暈的病人,用針灸治療,療效顯著。取穴上擅用風池、太陽、中渚。肝陽上亢者,加太沖、行間、俠溪等;氣血虧虛者,可加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等;腎精不足者,可加腎俞、太溪等;痰濁中阻者,可選內關、豐隆、解溪;氣滯血瘀者加血海、太沖等。
都市人生活繁忙,但不妨從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對頸性眩暈的預防和調養有幫助。首先,應該注意休息,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勞逸結合,鍛煉時避免頭部運動過多,以免誘發或加重頭暈。其次,是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或過度勞累。此外,痰濁上擾的患者飲食宜清淡,營養要均衡,避免辛辣油膩。睡眠時要選用合適枕頭,避免長期低頭工作,要注意保暖。出現症狀後要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治療和指導下,快速緩解症狀,避免疾病進一步發展。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周忠亮醫師
中醫認為,眩暈多為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濁中阻,氣滯血瘀等所為。
肝陽上亢型:眩暈耳鳴,頭痛且脹。每因煩勞而頭暈、頭痛加劇,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舌質紅,苔黃,脈眩。
氣血虧虛型: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面色蒼白,唇甲不華,發色不澤,心悸少寐,神疲懶言,飲食減少,舌質淡,脈細弱。
腎精不足型:眩暈而見精神萎靡,少寐多夢,健忘,腰膝酸軟,遺精,耳鳴。偏於陰虛者,四肢不溫,形寒怯冷,舌質淡,脈沉細無力。
痰濁中阻型:眩暈而見頭重如蒙,胸悶噁心,食少多寐,苔白膩,脈濡緩。
氣滯血瘀型:頭暈頭痛,舌有淤斑或紫暗,脈弦細澀。
對頸性眩暈的病人,用針灸治療,療效顯著。取穴上擅用風池、太陽、中渚。肝陽上亢者,加太沖、行間、俠溪等;氣血虧虛者,可加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等;腎精不足者,可加腎俞、太溪等;痰濁中阻者,可選內關、豐隆、解溪;氣滯血瘀者加血海、太沖等。
都市人生活繁忙,但不妨從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對頸性眩暈的預防和調養有幫助。首先,應該注意休息,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勞逸結合,鍛煉時避免頭部運動過多,以免誘發或加重頭暈。其次,是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或過度勞累。此外,痰濁上擾的患者飲食宜清淡,營養要均衡,避免辛辣油膩。睡眠時要選用合適枕頭,避免長期低頭工作,要注意保暖。出現症狀後要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治療和指導下,快速緩解症狀,避免疾病進一步發展。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周忠亮醫師
女兒房間亂糟糟講不聽 父看不下把整間搬到大街上
註: 本文轉載自now news
美國喬治亞州一名少女由於房間太髒亂老是講不聽也不肯整理,逼得老爸老媽不得不使出大絕招,將床鋪、書桌、衣櫃通通搬上街,旁邊還立了一個大大的紙牌寫著「睡在車道上吧!下次把房間清乾淨」讓女孩當場傻眼,父母的狠心宣言令她顏面無光。
對於男性朋友來說,女生最私密的閨房總是充滿無限的想像空間,當然,通常女孩的房間也是藏秘密、說八卦的溫馨場所,不過,如果你以為這個神祕國度裡充滿粉紅色的夢幻氣息,那只能說你還不夠了解女生,因為有許多正妹坦言,自己出門一定要精心打扮,但對於亂糟糟的小窩則會視而不見,只要還有空間睡覺,一切都不算太亂!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來自喬治亞州的少女海莉(Haley)也是如此,但身為軍人的父親可不容許亂糟糟、毫無秩序、整潔可言的房間,可是女兒卻屢勸不聽,束手無策的父親只好使出必殺技,趁著女兒上學時,默默把女兒房間裡的床鋪、書桌、衣櫃通通搬到家門外的車道上。
放學回家,看到這一幕的海莉則相當傻眼,因為一旁父親還留言「海莉,睡在車道上吧!下次把房間清乾淨」這一招逼的海莉不得不重新整理房間。此外,這名父親說,因為女兒的日常生活太缺乏紀律,他要開始把她當成一個士兵來訓練。
海莉對於這一切直呼,太誇張了!也沒想到父親竟會這樣對她,且這下子她的臉可是丟到了大街上,但如果想要好好睡在「家」也只能乖乖把房間整理乾淨了。
美國喬治亞州一名少女由於房間太髒亂老是講不聽也不肯整理,逼得老爸老媽不得不使出大絕招,將床鋪、書桌、衣櫃通通搬上街,旁邊還立了一個大大的紙牌寫著「睡在車道上吧!下次把房間清乾淨」讓女孩當場傻眼,父母的狠心宣言令她顏面無光。
對於男性朋友來說,女生最私密的閨房總是充滿無限的想像空間,當然,通常女孩的房間也是藏秘密、說八卦的溫馨場所,不過,如果你以為這個神祕國度裡充滿粉紅色的夢幻氣息,那只能說你還不夠了解女生,因為有許多正妹坦言,自己出門一定要精心打扮,但對於亂糟糟的小窩則會視而不見,只要還有空間睡覺,一切都不算太亂!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來自喬治亞州的少女海莉(Haley)也是如此,但身為軍人的父親可不容許亂糟糟、毫無秩序、整潔可言的房間,可是女兒卻屢勸不聽,束手無策的父親只好使出必殺技,趁著女兒上學時,默默把女兒房間裡的床鋪、書桌、衣櫃通通搬到家門外的車道上。
放學回家,看到這一幕的海莉則相當傻眼,因為一旁父親還留言「海莉,睡在車道上吧!下次把房間清乾淨」這一招逼的海莉不得不重新整理房間。此外,這名父親說,因為女兒的日常生活太缺乏紀律,他要開始把她當成一個士兵來訓練。
海莉對於這一切直呼,太誇張了!也沒想到父親竟會這樣對她,且這下子她的臉可是丟到了大街上,但如果想要好好睡在「家」也只能乖乖把房間整理乾淨了。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1/5港人 借錢買開心
【晴報專訊】港人借貸容易,現時以信用卡或在財務公司貸款均十分方便。有調查發現,撇除按揭及以信用卡分期付款,有近兩成受訪市民過去一年曾經借錢,當中主要為購物及消閒,幫自己買開心,但有人因而欠債逾十萬元。
投資者教育中心(IEC)今年一月街頭訪問逾一千七百名本港市民,發現19%受訪者過去一年曾經借貸(撇除按揭及信用卡分期)。他們借錢的目的,主要是買東西或用作消閒娛樂令自己感快樂。然而,過去一年曾借貸的受訪者,當中有19%會拖欠還款,亦有25%人不清楚信用卡結欠收取的利息及費用。
博女友一笑 二萬買袋欠債五萬
三十四歲任職行政主任的陳小姐(化名),與父母及丈夫同住,家庭月入四萬五千元,與其他白領一樣,她熱愛購物,喜歡買時裝及化粧品,惟她常以信用卡「找數」,每月卻只還最低還款額,認為只要利息沒有「滾大」便沒問題,且繼續「碌卡」,結果欠債達十四萬元。
今年讀大學三年級的Peter(化名),則為「氹」女友開心借錢購物,更曾購一個價值近二萬元的名牌手袋,以博紅顏一笑,最終欠債五萬元,未有正職的他無力償還,要由家人幫忙。
IEC主席鄭國漢指,調查發現有達25%人不知道借款的利息及費用,更有人會拖欠貸款,往往令欠債愈積愈大,甚至超出預算。他建議市民負責任借貸,借款前先考慮貸款需要及還款能力、亦應了解貸款細節及利息等。為助市民理財及管理債務,IEC亦在網站設「個人收支計算機」、「債務計算機」,方便用家計算自己的財務狀況。
四成人視通脹 財務最大憂慮
IEC調查亦發現,76%受訪者的財政有盈餘、入不敷支的人則有7%;而有達41%受訪者認為通脹是他們財務上的最大憂慮。而受訪市民平均將收入60%用於日常生活開支、21%收入用於消閒、娛樂及購物、剩餘約20%收入才作儲蓄。但有43%受訪者均指,沒有為應急資金作儲蓄,IEC建議市民儲起相當於三至六個月開支的金額作應急資金,以備不時之需。
鄭國漢稱,有82%受訪者表示有想要達成的理財目標(如買樓、去旅行或作退休之用),但當中只有42%人有訂定具體儲蓄數額和年期的儲蓄計劃,他建議市民應制定個人收支預算、建立儲蓄目標,並具體實踐。
3成人盼投資回報 年達20%
IEC的調查結果顯示,45%受訪市民過去一年曾持有或買賣金融產品,當中74%人曾投資股票、63%人投資外幣。惟不少人對金融產品基礎知識存誤解,如55%人認為投資人民幣可保證升值,27%人認為認購新股多數會賺錢;亦有達33%人期望每年至少有20%或以上回報。此外,有53%投資者沒有設定止蝕策略。
不願止蝕圖翻身 損失更多
IEC中心主席鄭國漢認為,部分受訪者對投資回報期望偏高,他指在現時環境下投資回報可追到通脹,已算不錯。他提醒市民,高回報的投資往往伴隨高風險,切忌只着眼回報,應因應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訂立投資組合,亦宜考慮設止蝕策略。他指,不少人不願止蝕離場,以圖「翻身」,但這可能令損失增加。
嶺大經濟學系系主任何濼生指,預期回報率高逾20%有點不切實際,因過往數十年恒指的年增長亦只約10%至15%,就算專業的基金經理亦難持續獲高於大市的回報。他又指部分人會投資槓桿產品,但風險較高,甚至會破產,籲投資前應設止蝕策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