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針灸治療頸性眩暈

頸性眩暈是中老年常見病,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此發有年輕化的趨勢。現代研究表明:頸性眩暈和血液流變性、血流動力學之間存在着內在聯繫。由於頸椎增生的形成,一方面可以壓迫血管變細、變形;另一方面,在運動狀態下,增生的骨關節面受壓而損傷,引起局部出血、滲出等反應性炎症變化,隨著炎症的吸收和粘連形成,局部組織增生、變厚,血液循環障礙,組織缺血缺氧,反應性刺激機體造血系統,使血細胞增生,引起紅細胞壓積高於正常人。紅細胞壓積升高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導致血管壁增生,血液流速減慢,微循環灌流不足,加重缺血缺氧,形成惡性循環,致使反覆發作頭暈。

中醫認為,眩暈多為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濁中阻,氣滯血瘀等所為。‭ ‬

肝陽上亢型:眩暈耳鳴,頭痛且脹。每因煩勞而頭暈、頭痛加劇,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舌質紅,苔黃,脈眩。‭ ‬

氣血虧虛型: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面色蒼白,唇甲不華,發色不澤,心悸少寐,神疲懶言,飲食減少,舌質淡,脈細弱。‭ ‬

腎精不足型:眩暈而見精神萎靡,少寐多夢,健忘,腰膝酸軟,遺精,耳鳴。偏於陰虛者,四肢不溫,形寒怯冷,舌質淡,脈沉細無力。‭ ‬

痰濁中阻型:眩暈而見頭重如蒙,胸悶噁心,食少多寐,苔白膩,脈濡緩。‭ ‬

氣滯血瘀型:頭暈頭痛,舌有淤斑或紫暗,脈弦細澀。

對頸性眩暈的病人,用針灸治療,療效顯著。取穴上擅用風池、太陽、中渚。肝陽上亢者,加太沖、行間、俠溪等;氣血虧虛者,可加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等;腎精不足者,可加腎俞、太溪等;痰濁中阻者,可選內關、豐隆、解溪;氣滯血瘀者加血海、太沖等。

都市人生活繁忙,但不妨從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對頸性眩暈的預防和調養有幫助。首先,應該注意休息,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勞逸結合,鍛煉時避免頭部運動過多,以免誘發或加重頭暈。其次,是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或過度勞累。此外,痰濁上擾的患者飲食宜清淡,營養要均衡,避免辛辣油膩。睡眠時要選用合適枕頭,避免長期低頭工作,要注意保暖。出現症狀後要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治療和指導下,快速緩解症狀,避免疾病進一步發展。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周忠亮醫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