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思覺失調的徵狀(4)負性病徵

在過去的數星期,我們跟大家詳盡地解釋了思覺失調的各種正病徵,例如妄想和幻覺。儘管現時各種精神病的定義大多基於正病徵,精神病的病徵其實涵蓋更多不同層面,例如,負性病徵的出現是思覺失調患者中頗為常見的情況。不同的研究均指出,負性病徵是精神病患者
的社會心理功能及生活質素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可是,與正病徵不同,藥物治療只能有限度地改善負性病徵。因此,如何改善及控制負性病徵仍是我們需要解答的問題。在這個星期,我希望跟大家探討一下思覺失調的負性病徵。
 
負性病徵不是單一的概念。廣義來說,負性病徵可以再分成五個領域。第一,對生活缺乏積極性和動力;第二,失去與人社交的動力;第三,快感缺乏,意即未能從一些以往享受的活動中獲取愉悅感,例如運動;第四,情感表達變得呆板遲鈍,尤其體現於談論一些理應牽涉情感反應的事情上;第五,語言表達貧乏。

在思覺失調的初期,負性病徵比較不明顯,可是,隨著病情發展,有一部分患者可能會漸漸受到持續負性病徵困擾。研究指出,與正病徵相比,負性病徵的嚴重程度更能準確地評估疾病的預後(意即醫生根據與患者病情相關的因素而對未來治療結果所作的預估)。文獻也指出,各種臨床和治療前的因素會影響負性病徵,例如,患者在治療思覺失調的首年有較嚴重的負性病徵和較長的未治期均會增加他們日後受到持續負性病徵困擾的機會。

由此可見,在病發初期及早察覺負性病徵和向患者提供針對負性病徵的干預或能減少患者日後受到持續和嚴重負性病徵困擾的機會。無疑地,我們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才能掀開負性病徵的神秘面紗,例如他們的出現,演變和惡化過程背後的生物化學原理,和評估各種干預模式能否有效改善負性病徵。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暨思覺基金副主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