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日 星期二

46%中學生 精神健康不理想

 註:本文轉載自経濟曰報

                新世代常指讀書壓力大,有調查發現,受訪的逾千名中學生中,逾16%自評壓力感處「極高」水平,逾4成半的精神健康狀況不理想,壓力來源以學業較明顯。
有精神科醫生指,現今家長以學業及興趣班為先,其他問題則太早「出手」為子女解決,致他們抗逆力較低、削弱解難能力,影響情緒健康。
多涉學業 男壓力感較女低
香港心理衞生會及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合作,在去年9至11月以問卷成功訪問1,459名來自九龍區10所中學的學生,了解他們的壓力感、家庭功能及精神健康。調查發現,16.7%受訪者自評壓力感為6分或最高分的7分,屬於「極高」的主觀壓力水平,普遍受訪男生的整體壓力感較女生略低。至於壓力來源,調查發現有7成受訪者表示,學習壓力屬「有些困擾」及「較有困擾」,較其餘4個壓力來源明顯,包括家庭、個人/朋輩、環境、個人因素(見表)。
此外,調查顯示有45.6%的精神健康狀況不理想,即在12題精神健康評估中,取得4分以上(見表);另有52%的受訪者的家庭功能不理想,即有關題目的平均分為2分以上。
精神健康差 易變情緒問題
負責今次調查的研究員兼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孫玉傑指,精神健康狀況不理想未必代表精神有問題,但擔心負面狀況持續不斷,久而久之容易演變成情緒問題。他續說,今次調查亦發現「壓力感」及「家庭功能」對「精神健康」最具預測力,即壓力感愈低且家庭功能愈好,精神健康亦愈好。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代表兼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接受查詢時指,現今青少年抗逆力較低,因父母太早「出手」、又視學業及上興趣班為最重要,「如果子女返屋企話唔開心,(父母)會叫你『唔好講住,做功課先』」,然後代子女出頭向老師理論。
反觀上一代的父母,陳說雖然他們未必懂得疏導子女情緒,「但problem-solving(解難)不會搶住來做」,子女「被人蝦」會習慣自己解決,亦很快忘記負面情緒。
香港心理衞生會建議,可從青少年的「壓力感」及「家庭功能」入手,改善他們的精神健康問題,如家庭成員多溝通,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