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6日 星期五

普巴扎西:能相應的法最殊聖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不闻不睹,去魔之良方!

不闻不睹,去魔之良方!

黄念祖 

今秋我在广化寺念佛七讲阿弥陀经宗要,末后引用印光老法师开示,谓念佛未得到一心者,不可急求见佛,若有此躁妄求见之心,则为自家的冤对提供机会,他们必借机干扰报复,破坏行人。
讲完后,有一年老之女居士,前来问话。该人心情激动,神暗气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连声问曰:“您所讲的,正是我的病,我的病已两年多。因念观音,就想见观音,谁知见到观音后,从此见种种相,扰乱不息。于是白天黑天,开眼合眼都见。或见善相,或见恶形,心惊意怖,苦恼无穷。夜不能睡,昼不能休,精神疲顿,神经紧张,无法可医。纵满室坐满了人,仍见满室都是恶相,遂致精神恍惚,身心俱疲,苦恼万分,命在旦夕。” 
末后并问是否应念大悲咒来除魔?我对答曰:“您不必修法去压制,若去压制,即是在作对,则这个结子,拉得更紧,更不易解开了。”
于是我告以一法:“古有大德,在深山中,结一茅蓬,率众共修。但该处山精野鬼,时来干扰,或现佛菩萨相,或现虎豹恶形。大众惊扰,不能清修,力劝大德迁移,但大德不为所动。三年后,野鬼俱寂,诸相皆无。大德曰:‘野鬼伎俩千般有尽,老僧之不闻不睹无穷。’ 
可见不闻不睹,不去管它,则魔恼自息。古云‘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正此意也。” 她当时要求小女写下来交给她。本月初一日,我在居士林讲《净修捷要》。讲毕,该女居士换若两人,体态安详,容光焕发,精神奕奕,特来道谢。盖小女所写之字条送到后,诸相俱隐,干扰全清,大患顿除矣。可见“不闻不睹”,真是去魔之良方。


從我的iPhone傳送

请洞察“不二”的真理。

请洞察“不二”的真理。

一行 禪師

修行是根基于对“不二”(non-duality)的认识,我们内心所有负面与正面的感觉,都遵循自然的法则而生,都同样真实。因此,无须在内心打仗,只要拥抱与照顾这些感觉。你可能认为必须与邪恶的感觉对抗,并将它赶出心灵,但这是错误的。

在佛教传统中,禅坐并非把自己变成以“善”击“恶”的战场,这点非常重要。你所要练习的,其实是转化自己。如果内心没有垃圾,就没有东西可作堆肥来滋养心中的花朵,所以,痛苦、悲伤的感觉正是你所需要的,也都是真实、自然的,可以转化并好好地利用它们。

修行的方法是非暴力的,非暴力来自于对“不二”与“相互依存”的洞察,洞察所有的事物都相互牵连,无法独立存在。当你对其他事物使用暴力,便是在对自己使用暴力。只要仍未洞察“不二”,就会想使用暴力、惩罚、压迫或毁灭。一旦洞察“不二”的真理,就能同时对内心的花朵与垃圾微笑,并用双手拥抱它们,这洞见是你采取非暴力行动的基础。
当你洞察“不二”与“相互依存”的真理,就会以最和平的方式照顾身体,也会以非暴力的方式照顾包括愤怒的各种心行,同时温柔地对待兄弟姐妹、父母与周围的人。因此,“非暴力”很自然地就可以从这种新的态度中生起。一旦洞察相互依存的事实,就不会再将别人视为敌人。

修行的基础在对“不二”与“非暴力”的洞察,一旦有所洞察,就会懂得如何温柔地对待自己的身体、愤怒与绝望。愤怒的根存在于非愤怒的元素与生活方式中,如果我们对内心的每个想法、感觉都加以无分别地照料,就能避免负面能量的掌控,藉着减弱负面种子的能量,正念也能免于被淹没。


從我的iPhone傳送

阿底瑜伽的核心

阿底瑜伽的核心

阿底宝藏 

阿底瑜伽的核心教导我们:应该揭露心的本质,心的本质是流动的自然。认识心的本质就是认识唯一的佛,除此之外一切都意义不大。
阿底瑜伽认为凡夫心就好象一个在海边堆沙子的孩子,他不断的堆沙子,但不断的被大海冲垮。大海比喻无常,而我们的心总是不断的在抓取,一旦我们抓取的被摧毁,我们立即换下一个,但是还是被摧毁,虽然我们会有短暂的娱乐,但是它们会被冲垮,最终我们会感到很累,很痛苦。
就好象水遇到一个坎,然后在那里发生旋涡,但是绝对不能将那个旋涡认为是整条溪流的本质,那个旋涡不过是一个纠结,不是所有的水。
同样,我们心的本质是自然的流动,但是一遇到内在和外在的事物,它就开始抓取,然后发生旋涡,它认为自己是那个旋涡,忘记自己是整条小溪流。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纠结在那里,不肯出来,我们认为自己是轮回中的一员,是问题中的一分子,但我们不懂得在问题中放松我们的心,这样我们永远被我们是旋涡的假象给迷惑。
紧张的心就好象遇到冬天的水,它因为寒冷而结冰,同样,我们的心因为遇到某些问题而开始凝结,开始抓取,本来自然流动的心被冻结成一个点,是恐惧,是焦虑,是谋划,总之它离开了当下,它被冻结在一个孤独的地方,也就是说,整个心的活力无法释放,但是,你可以释放它。
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时,或是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用思维很多,不必企图改造什么,而是简单的放松在问题或是非问题上,我们只要放松,一切就会淡化,退却,然后我们的概念会模糊,我们会开始发现自己无法承认和思考某些事情,在放松之中,一切思维和计划都自然的消失,但这是自然的过程,而不是逻辑推理。当一切都不知去向,你在没有边际和中央的,没有立足点和参考点的空间,这时的心仅仅是明晰的一种力量,这种充满力量的空间宁静的流动,没有任何事物能凝结它,那就是本觉,心的本质。旋涡的本质是溪流,冰的本质是水。只要你释放冻结,就没有轮回的冰,或是旋涡,然后只有广大的空间,和清新的光明。
阿底瑜伽的“见”是认识“本觉”。我们制造了轮回,因为我们把水制造成冰,然后把冰当成唯一的本质,但是我们一旦释放冰,水的本质就出现了,我们释放抓取、释放问题、释放我们的造作,我们的心就回到了本觉。本觉对任何事物都不留痕迹,它不停留在某个事物上,不为其而冻结,它好象广大的空间,但空间是死寂的,它却充满自觉的光明。
低层次的阿底瑜伽,他们分析一切都是心的影象,然后寻找心,心无法找到,于是在空之中,他们认识明朗的觉察,觉性在空间中感受自由的喜悦。但这种基于推理分析的“见”,被称为是比较造作的低等“见”。
中等层次的阿底瑜伽,他们停止思维,直接感受事物的鲜明,将一切视为明光,一切都本来解脱而无所谓造作。但是他们停止思维,还是一种造作的 “见”。
最高层次的阿底瑜伽,他们超越任何努力,在自然的放松之中,心性自然的显露,这是最直接的车却修持,属于最高的部。
但这三种最终都会达到一个效果,就是空与明的不二
先从加行中试图发现心的根源,也就是观察每个念头的生、灭、住,但是,你将一无斩获,一切都消失了,只有明晰于空无。通过这个加行,你和念头的本质越来越熟识,你发现念头如幻,认识到他们空明的根源,同时经常安住在空明的当下,这是修止,很多人在这里开悟,但大多数人用它来熟悉自心,然后修空明之止,却不一定是大圆满的境界。
放松自己的身心,不要用思维来改变和扭曲自己,在放松之中,一切会自然的发生,一切“见”都会消失,你的“自性”会现量的体会到这一切——先是粗的,然后是细微的分别,它们都消失了,这不是意味着你在心里嘀咕,哦,他们消失了——不是这样,而是逐渐你放松了那个“冻结”的心,它不在抓取任何事物来作参考,它的本性就是“空”,然后却不失明晰,但只有你作,你就会日益的体验到这一切,由粗到细,有一段故事进入每个闪念,你将发现其背后无与伦比的巨大光明空间。从开始,你就应该坚持这样的修持,直到某次你流泪或是微笑,你见到如此美丽的心灵本质,它光辉的超越了任何轮回和生死的局限。
心是一个玩耍的孩子,而本觉是一个睿智的老人,你不需要关闭眼睛和耳朵,不需要进入深深的禅定,一切都在你广大的空间中出现,却不流下冻结的痕迹,这就是本觉,永远不改变,但是我们不认识它,这就是无明,当本觉自己体验自己,这就是明觉,明觉是无明的敌人,两者不会同时存在。
本觉超越了任何参考,它绝对的空无,所以超越了“常”,但它又自发的明晰,它也不是“断灭”。它的空,就是法身,它的明,就是报身,这二者结合自然的流动,就是化身,假如执着流动凝结成自我的一个个小结,那就是凡夫心,这是一根、二道。
“修”是“无修也无散”,假如你认识本觉,那么它就是唯一的明点和本尊,就好象阿底峡大师说的那样:你一生修一个本尊,成就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在本觉之“见”中,持续在其中,也就是说你的心不被冻结,自然的流淌,那么你就是修佛陀功德无二的禅修——在见中就是禅修,此外不需要任何的努力,不需要观想和持咒,修生圆次第。


從我的iPhone傳送

梦参法师:你满肚子是这些,只念几句经就想灾难都免了,哪有这种事?

梦参法师:你满肚子是这些,只念几句经就想灾难都免了,哪有这种事?

梦参老和尚

我有一位道友他才四十几岁,是我闽南佛学院的第一批学生。他学的时候很笨,总是学不进去,但他就会放生。他所有的钱,乃至借钱都拿去放生。

有一次放生的时候,在厦门往海边上走,突然间他什么都不知道了,就像昏迷一样的,手里头拿两只乌龟,他感觉是在马路上走,有汽车经过也没有撞上他,他感觉空了,到了海边就把乌龟放生了。他放生放了很多,这是他的事业。

不过他没有念佛。去年他得了肝癌,已经是末期肝癌,到上海开刀治疗。完了回来还是没有办法,治不好。将要死的时候,他抱怨说:“我这么样地修行,怎么会得这个病?” 那时我在雁荡山,他是浙江人,从小就跟着我,这二十多年没有中断。

我就告诉他另一个同学说:“他这一抱怨,所有布施供养的功德都没有了,不但现在生病,他还会死。”后来我到温州去,他的婶婶跟我说:“老法师,他死了。”我早知道他会死的,因为他的心早已经死了。这不是人的缘故,是心。我们修的是心。

像我们当了佛弟子,稍微一不如意就抱怨三宝。像家庭不如意了,“我是信佛的人,怎么会这样!”信佛的人难道就不受果报吗?你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你转不动你的果报,转不动就要受。但是你已经消除很多了!我们做一点点好事,就想消除无量劫以来的罪恶,哪那么便宜事?没有,得看你的功力如何。

修行的时候要知道,无我、无人。我们经常念:“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你满肚子是人我、功名、利禄,只念几句经就可以把这些灾难都免了,哪有这种事?我们有很多弟子,一皈依三宝了,念几部经就想发大财当董事长,哪有那么好的事?你当了更苦恼。

所以有好多的问题,没有学通,没有学彻底。学通呢?真正明达了。不要行行退退,行行退退你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從我的iPhone傳送

南开诺布仁波切~如果你们真的处于明觉之中,明性与空性便无分别。

南开诺布仁波切~如果你们真的处于明觉之中,明性与空性便无分别。

阿底宝藏 

现在你们就可以开始没有所缘的专注练习了。这个练习的最好时间是在清晨,或者傍晚,在一个开阔的地方进行。如果你们是在早晨练习就要面向西方;而在下午就要面向相反的方向,这样就不会有光线刺眼了。睁开双眼并注视天空。【阿底注:࿑ ཁྲག་འཐུང་བདུད་འཇོམས་རྡོ་རྗེས།སྒོམ་པའི་ཚེ་ན་ཅི་ཡང་མི་བསྒོམ་པ།།ནམ་མཁའ་མིག་གིས་མ་བོར་ཙམ་གྱིས་ཆོག།ཅེས་གསུངས།第一世敦珠法王:修时一切皆不修,目视虚空则即可。】开始时以三角形的方式来专注。没有白色的“阿”或者明点,什么都没有,但是以专注于白色“阿”的相同方式来练习专注,只是你们要注视一个地方不移动眼光。
一般说来,如果你们移动了眼光就会有运动的问题,但如果你们保持目光不懂,注视着虚空,那么你们的呼吸和能量功能,以及你们感官的功能,所有都会保持寂静。所以你们要以这样的方式持续,但不要以三角的方式长时间练习。你们只要做几秒钟,然后放松并观察念头的升起,所有运动以及感官的功能。如果你们没有任何问题,就是说你们成功了。但如果你们有问题,就要再次集中地去练习。即使你们已经成功地做到了依托所缘物的专注,要成功地做到没有所缘物的专注,首先也必须要集中地专注。例如,如果有一朵花,一只蜜蜂正围着它飞,这个蜜蜂非常地寂静而平静,享受着飞舞,因为花儿散发着香味,等等。但如果有人慢慢地、慢慢地拿走这朵花,这只蜜蜂立即就会变得不安,不会再那么平静了。同样,我们在有所缘物的时候能够进入寂静的状态,但有时当没有所缘物的时候,我们就做不到了,出于这个原因集中地专注之后放松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们没有问题,那么就能够获得那种专注,会变得越来越熟悉这种专注。
这样,你们就不再需要任何仪式,例如盘坐尤其要注视天空,而是在任何环境下当你感觉要进入那种寂静状态时,就会进入,即使是在混乱的地方,例如火车站。如果你具有了这样的经验,这就是所谓的稳定的止,或者寂静状态。由此你们会注意到并发现寂静状态的本性,空性的真实状态——空无一物,在现实意义上你们就会生活在这种寂静状态之中。你们享受着这种状态,这种空性的体验,所以,空性是你们的体验之一。这是三摩地,但并不是禅观。要了解并发现禅观你们必须要发现这种状态中的觉知。你们必须要处于觉知之中。你们必须要发现空和明觉的区别。如果你们了解到自己正处于空性之中的明觉状态,那么我们就称之为禅观,涅帕(nepa)的禅观。

有的人实践这个方法并轻易就发现了明觉。另外一些人不会这样轻易发现,尤其是那些大脑中具有自己的想法和见地的人。要克服这个我们需要一些方法,首先可以练习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你们安住在上师瑜伽的状态中。在身体的正中有一个五色明点,其中央为白色的“阿”。你们念诵“阿”并真实感受那种振动的出现。之后再念诵“阿”,并观想所有空间和地方,宇宙中的一切都融入到那个明点和你的存在之中。观想之后,你们观察自己的觉受:你们正处于一个无限虚空中的感受是怎样的?你们要记得是一切都融入了你自身,没有地球,没有树,什么都没有了——你们处于虚空之中,这样就能够获得空性的体验。然后再次念诵“阿”,观想你的存在、你的物质身体和一起都慢慢地、慢慢地融入到明点和白色的“阿”之中去了;然后,再一次,观察你们自己的觉受。现在你们正处于无限的虚空之中,而你只是一个位于明点之中的白色的“阿”,甚至没有一个物质身体;这样你们就会有更多的空性体验。再一次念诵“阿”,慢慢地、慢慢地,这个明点融入中央的“阿”之中,你成为了一个非常细小的明点和白色“阿”。之后再观察自己的觉受:你是处于无限虚空之中的一个非常细小的明点,这样就会具有非常强烈的空性体验。你们或许也会体验到恐惧。最后,你们再次念诵“阿”并融入空性之中,明点和白色的“阿”都消失了,这个时刻你的感受又如何?这是完全的空性体验,但你会注意到自己并没有完全消失,你仍然“在”,否则你是不会注意到这些的。那个无限空性之中的“在”就是“明觉”,而那个体验完全与空性的体验以及恐惧的感受不同。重点是,处于类似寂静状态的任何空性体验之中,你们必须要处于这种明觉之中。
你们可能会获得与空性体验相反的另外一个体验,即是明性的体验。例如,观想由明点和白色的“阿”中放射出无限的光来。由这些光和光线之中又显现出无限的明点以及无限的报身本尊。整个宇宙充满了无限的显现。现在观察你的感受,你的“存在”是与你们处于空性体验中时完全不同的,因为这是明性的体验。但有些人在处于明性中时,会获得明觉,如果你们真的处于明觉之中,明性与空性便无分别。不同的只是体验,你们必须要区分它们。这就是禅观的要点。


從我的iPhone傳送

《成熟口诀法之正行精要-2017》第十四课(八)调整心态的方法

《成熟口诀法之正行精要-2017》第十四课(八)调整心态的方法

原创 普巴扎西仁波切


当我们把一件事情当成很大的烦恼,在这个烦恼空间中待的时间越来越长,病情开始往严重方面发展,会有两种显现。一种是发呆:一开始是发愁,慢慢慢慢地,好像想不起什么来了,进入一种呆呆的状态当中。另一种是躁狂:胡思乱想,把一个小小的事情扩大成千军万马的阵势。这些都是病情开始往严重方面发展的迹象,要记住。
一旦出现这两种显现,就要及时改变自己的心态。有什么想不通的?本来就不是什么事。尤其要运用我们前面讲解的一系列道理打开自己的心门。如果能这样对治,还有什么抑郁症?永远不会在你身边发生。
心胸不能太小,一遇到什么事,就开始缩紧,天天除了这件事,什么都不想,时间长了,就会发愁发呆,什么都懒得做,最终发展为精神失控。
那如何调整呢?首先,要知道烦恼就是痛苦的因。所以在烦恼生起的一瞬间,我们就要打开心胸,忏悔罪业。当心胸打开,哪还有钻牛角尖的说法呢!
第二,烦恼可能来自外缘,某个人对你说了什么话,或因为某个人而产生烦恼。那我们就把这个对境观想为自己的父母,父母说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女。
我平常也告诫每一个修行者,无论父母说什么,即便站在你今天的智慧、学识上,父母说的话不太合你的意,但你必须要想到,父母是为了你好,只不过父母是站在他的角度,而他本身只具备这样的智慧。由于智慧有高低,而导致成这样的结果。将心比心,父母是为了我们好啊!我们为啥还要起烦恼呢?这样思维,还需要把空间缩小到一个牛角尖甚至一个微尘吗?
第三,站在密法的角度,地处本来就是清净的,一切男女都是菩萨。你把对境观想成本尊,一切都是为了对治自己的烦恼而呈现,你还会钻牛角尖吗?
我们平常看到很多小孩子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说这个老师不太喜欢我,天天发愁,天天仇恨,慢慢地就开始发呆,越来越懒,就不想读书啦!后面就产生两种显现:要么是天天待在家里,好像什么都想不起来一般;要么狂躁得不得了,什么都骂,什么都砸。然后精神失控,趋于精神不正常的状态当中。主要原因还是一直被父母宠着,承受能力太弱了,没有见过世面。
为什么往昔没有这些显现?打,太正常了;骂,太正常了,一个小孩子不知要被打骂多少次。当然,这个也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关系。像高原地方的小孩子们,被老师或其他人站在好心的立场上管教,甚至打一顿,父母永远不会站在小孩子的立场去讨个说法。所以,父母也教育,外面的亲朋好友也教育,打一下太正常了!小孩子和大人不一样,思想没有成熟啊!所以,该教育的地方一定要教育。
就是由于遇到过很多事情的缘故,后面再碰到事情,就有很大的承受能力,不会总钻牛角尖。这也是见的世面越广,越不容易被世事打倒的原因。他遇到什么事情,心胸永远是打开的,不会产生瞬间起伏很大的显现。所以,父母平常可以多告诉小孩子要打开心胸,不要钻牛角尖。甚至告诉他可能会遇到的事情,提前预防。当他已经开始进入这样的状态再开始教育的时候,就有一点点迟了。
我们一再强调,在什么事情都没有定型之前去改变是最容易的。一旦定型再想去改变,必须要先废掉它,重新再做一个,那就要费很大的劲。所以,在遇到这样的事情时,要第一时间打开自己的胸怀,不要钻牛角尖。尤其我们这段时间所讲解的道理,如果你能一一了解并如实运用,你永远不会站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
我们先举个例子。我以前告诫过你们,我一到晚上的时候,就会观想一些无常方面的法,因为从感觉的角度,晚上独自一人观想无常,感觉会更强烈一些。而在白天或聚众的时候,感觉就没有那么强。原因是什么?白天或聚众的时候,我们的心还处于一个懈怠的状态,说白了,还站在一个很广的角度去想一件事,哪怕你多么专一,但外面空间太大的原因,这个感觉还是不深刻。
但到了晚上,独自一人睡觉之前去想这些事情的时候,从你的感觉当中,好像空间越来越小,所想的事情之外,好像就没有其他空间一般,这时候感觉就会很强烈。当然,这是我们把这种感觉运用到正法之中。如果是因为一件事令你产生不健康的情绪,那我们就要用另一种方法去对治它。
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在于你如何运用它。就像晚上独自一人观想无常,就是运用狭小空间,让无常越来越大,感觉越来越强,好像自己真的就要死了一般。但换一个时间,哪怕怎么观想,由于你的心还在散乱当中,感觉总归不是很强。
讲解这些的目的在于何处呢?就是当我们产生很大烦恼、情绪的时候,要心胸更加广大地去对治。比如,从小乘断除烦恼、大乘转变烦恼、密宗运用烦恼的角度多方位去对治它,那这个烦恼就不成其为烦恼,也就不会给我们留下不健康的因素。
平常很多导师也在宣讲,当处于这种疾病状态的时候,可以念诵一些这样、那样的心咒。能念诵当然很好,但也要看看你在念诵这些心咒的时候,是否凭借念诵心咒的力量打开了心胸。如果能打开心胸念诵,这个病即时可以转变。但若念诵的时候,还是站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当中,仅仅把它当做一个任务来完成,效果可能不会明显。所以,关键就是看看这个对治法是否起到根本对治根本的作用。平常若在这方面多思维、琢磨一些,意义非常广大。
在我们精进修行、成办解脱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令你烦恼的事情,无论是疾病,还是不好的情绪。当然,一切情绪变成极端的时候,它就是一种病。这时候要知道如何运用我们讲过的这些对治法。
有时候有人问我,当某个人心理有点不健康的时候,让他知道自己心理不健康,对于消除他的疾病,能不能起到好的作用?这倒没有什么特定的。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仅仅认识到自己患有这样的病而不给他讲解很多对治方法,说不定反而会导致病情加重。
前两天我遇到一个小孩子,他说老师说他有抑郁症,家人也说他有抑郁症,他就觉得自己真的有病。我说:“谁说你有病?你只不过是与往昔相比,想得多了一点,什么事情都爱钻牛角尖。但有些事情,没必要去钻牛角尖,这时候要多想一些开心的事情,甚至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对治。”比如,如果是太紧张造成的,就让他放松一下。尤其在医院里,有些精神混乱、无法控制的人,医生会给他打一针镇静剂,或者吃上镇静药,让他安静下来。当他再醒过来的时候,就没有以前那么散乱了。这也是一种治疗方式。
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心识状态,特别是小孩子,最好不要定义为一种病。因为小孩子很容易相信大人的话,他要是觉得自己有病,就会心里一直想着我有病,我有病,可能导致病情越来越重。若要是告诉他这是一个病,也要同时告诉他如何去对治这个病。


從我的iPhone傳送

虛雲老和尚:【不要上偽善知識的當】(白話翻譯)

https://youtu.be/kw-h4jn7Twg(自己進入去聞思)

(註:這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什麼是「偽善知識」?這是真不容易的「辨別」!但總要有套「標準」,至少是「參照」!第一種是要看看一切說法是否合乎「經律論」,及「戒定慧的三無漏學」,其次就要看能否不違反「三法印」(即任何稱聲是佛法善知識,必須要合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湼槃寂靜」原則,其他就是是否乎「十二因緣,四聖諦,八正道」之說。即使如此,我還要加一條「業之因果」,因果是佛法之核心,還有就是「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一個人若敢於不斷批判自己意識六根清淨與否,想交感偽善知識其幾難,因為到時會有「護法」提醒你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就是「自性覺照了」!)

阿知仁波切关于以心观心的窍诀开示

阿知仁波切关于以心观心的窍诀开示

阿知·仁增坚赞 阿知事业林



弟子: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不管是在座上禅修,还是在座下的时候,状态比较好的话,我能安住在一个清晰明了上。我觉得这个清晰明了也不是念头,如果是念头的话,我看着它的时候,它应该会消失。我知道它不是完全的空无,而且也不是觉知,如果是觉知的话,就会有一个觉知的对立面。这种状态只有在很放松的时候才能做到,特别是在座上的时候,如果观这个清晰明了,它就会更加的清晰明了,我想这是不是明觉呢?但这个时候没有那种非常明晃晃的觉受。这个时候我知道是自己的心看着这个心,其实就是一个心,感觉也没有想它是一个还是两个,也没有想这个清晰明了是在里面还是在外边。
师:这样挺好,这就是以心观心。我们感觉的角度来说,有被看的这么一个清晰明了,能看的安住在这上面,会有这么一个感觉。但实际上能看和被看,也可以说所看和能看是一回事,是一个。虽然我没有去想这是一个还是两个,但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一种习气吧,修行没有突破前,总会有一种感觉,感觉有一个所安住和能安住,也可以说以能观和所观的方式示现的。但这个感觉随着修行的进步会慢慢消融的。你目前这样禅修是对的,不要分别它(能所)就可以了。
弟子:好的,那我无论座下还是座上就多多这样串习。
师:是的是的。
弟子:感恩师父开示!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4年7月25日 星期四

南开诺布仁波切~所有金刚歌的种子字都是与我们物质身体之中脉相连的。

南开诺布仁波切~所有金刚歌的种子字都是与我们物质身体之中脉相连的。

阿底宝藏 

现在你们已经了解了金刚歌和六种子字的重要性。如果要更为精确而精要的话,我们有嗡啊吽(OM AH HUM)——三金刚。

我们在相对层面的存在有三个方面:身、语、意。身、语、意的根本或者真实状态就是三金刚,它也代表了金刚歌和六种子字的精髓。出于这个原因,在大圆满教法中,当我们修净化法时,会将嗡啊吽作为最有力的咒语。当我们以非常精要的方式做上师瑜伽时,要念诵嗡啊吽。当你们修习大圆满时,首先要念诵“啊”,这是最为精髓的本质。
之后你们要更多一些发展,就会念诵嗡啊吽。这意味着通过你的本初状态显现出身、语、意三门。你们还会再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六道,即六个层面。我们为什么会有六道呢?因为我们具有六种烦恼或者情绪,而且人们一般都会散乱,总是会积累这些烦恼,并最终制造很多业力。随着业力的产生我们就会落入轮回之中,而轮回主要表现为六道。如果你们具有了体验并接受了传承,就有了将六道转化为它们本性的可能性,而不会再继续轮回。这就是六种子字的象征,阿啊哈夏萨玛(A A HA SHA SA MA )。你们还可以进一步通过金刚歌来发展它,所有金刚歌的种子字都是与我们物质身体之中脉相连的。
你们身体的所有部位都具有不同的能量功能,因为这些功能都与金刚歌中的不同发音相关。当你们获得了体验时,就具有了将你们的存在和物质身体融入其本性的可能性,并融摄于你们的真实状态。出于这个原因,金刚歌中所有的音节都很重要,并以这种方式获得发展。
你们看,大圆满教法是非常精确的。你们以“啊”开始,然后发展出嗡啊吽,等等,但在你们修习上师瑜伽时,非常精髓的上师瑜伽只需要“啊”。
那些修学事部或者瑜伽部密法的人,无论是上师和弟子通常都总是会提到本尊,“这是我们的本尊,这是他的本尊”,他们把本尊看得非常重要。当然,如果你是瑜伽部的修习者,本尊很重要,但如果你是一位大圆满修行者,如果有人问你“说说看,你的本尊是谁?哪位是你的本尊?”,你要怎样回答呢?
在大圆满心部教授中有这样的记载,一个出家人曾经问达摩菩提说,“我们的本尊是哪位呢?”达摩菩提这样回答说,“我的本尊是‘啊’。”这个出家人不能了解他的意思,他也许会认为达摩菩提有点愚蠢,不懂得本尊。
从瑜伽部的角度来看,本尊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你们看,从事部开始直到瑜伽部,对修法的概念主要是做一些事来与证悟者沟通,因为他们具有无限的智慧和证悟,通过与他们沟通你们也许会、也许不会获得接受到那个智慧的可能性。依靠在前世与证悟者的沟通,你们也许会、也许不会出现某些与他们的沟通。让我们来看个例子,是三位证悟者:观世音、文殊师利和长寿佛。我们知道所有这三位都是觉者,具有无量智慧,并具有相同的本性:如果他们不具有相同的本性就是说他们没有完全证悟。
如果这三位获得了完全的证悟,在我们需要进行一些与长寿相关的修法时就不会修文殊师利的方法,而是会修长寿佛修法。
另外,如果我觉得有点笨而且木讷,想要修一些可以发展明性的法,那么就不会选择修长寿佛相关修法,而会修文殊师利相关的法。
如果我们缺乏慈悲,要发展慈悲心,那么当然就要修与观世音相关的法,而不是与文殊师利相关的。但这并不是说文殊师利没有慈悲心,因为所有证悟众生都具有相同的本性。那么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呢?似乎所有证悟众生都发展出一些特有的智慧,因为在他们还是走在证悟之道上的时候,各自都擅长于智慧的某个特有方面。
长寿佛一开始并不是一位佛,尽管他(本自)具足圆满的状态,或者圆满的本性,但他那时仍然是正走在修行之道上,之后获得了证悟。当长寿佛仍在修行之道上时,与那些有生命问题的有情众生具有很多因缘。后来长寿佛获得了完全证悟,由于之前与长寿佛的因缘,那些众生现在就具有了获得智慧的可能性。想象一下,比如长寿佛是我的本尊:这就意味着当长寿佛正走在修行之道上时,我跟他结下了因缘。那么我就会通过修一些法来做好准备,增加我获得智慧的可能性。这就是本尊的意义。
当我们说“我的本尊”时,就是指上师或者其他人给你指出,你或许在前世与某位本尊结下了因缘。
一般来说,如果你们接受了观世音的灌顶和教法,当然就是你们具有某种因缘,否则你绝对不会接受到相关教法。无论因缘大小或者好坏,什么样的因缘并不重要,当然最好是有一个好因缘。但即使是坏因缘也比没有因缘好得多,因为这就具有了获得智慧的可能性。所以,只要我们具有这样的因缘就可以准备好自己,进行修法等等,这样我们就会具有更大的获得智慧的可能性。
依档(本尊,Yidam)一词,依(yi)是指“心”,而档(dam)是指“神圣的”,所以它的意思是神圣的心。它是指我们一些与证悟众生相连的真实状态的相关东西。
对于瑜伽部和事部的教法,在修行之道上进行一些获得智慧的修法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选择一位本尊并做相关修法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如果我们要谈论类似大圆满这样的修法,就不仅仅是获得智慧以发展明性并进而了解道是什么;跟随大圆满教法我们就已经获得了关于道的认识。就好像有人要学心理学,就会认为有必要先学字母表。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字母表了,做好准备该学习心理学了;同样,大圆满教法的根本不是修本尊。
当然,这不是说在你们修大圆满教法时要完全忽视本尊以及这类的修法。相反,你们可以在大圆满修法中运用任何这些修法,但绝不能将它变成修法重点。在无上瑜伽中也有本尊,是通过转化道来修习的,但它有不同的见(见地)。让我们这样来说吧,比如你接受了时轮金刚的灌顶,那么你们就会说时轮金刚是你的本尊,但这并不是说你要向时轮金刚祈请能够获得那种智慧。在这种情况下,时轮金刚是道,你利用转化的修法来处于那种明性之中,从而证得智慧。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