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過這樣的體驗,身體不適,體力下降,情緒失控,去看醫生得到的答案卻是「你沒病。」為什麼明明不舒服,卻沒有病呢?沒有病該如何治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狀態」。同時還提出「亞健康是介於疾病與健康之間,無器質性病變的一些功能性改變」,又稱「第三狀態」或「灰色狀態」。
亞健康可以分為綜合症狀性亞健康、單一症狀性亞健康、隱匿性亞健康三大類。綜合症狀性亞健康以「慢性疲勞」為主要表現,可見到虛弱、免疫功能紊亂、性機能減退等,且這些症狀常可相互包容或重疊的出現;單一症狀性亞健康主要表現為諸如失眠、便秘、記憶力減退、身體疼痛等症狀;隱匿性亞健康多表現為機體無主觀不適感,僅在某一生化檢查指標上有所背離,但確定為某種疾病的證據不足。亞健康狀態因尚未達到現代醫學疾病的診斷標準,因此常常被忽視,但它進一步發展就會導致疾病,對健康存在潛在的威脅。所以在亞健康狀態能否得到及時有效地改善和治療是機體向疾病或健康轉變的關鍵。
中醫學認為,健康的機體應該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如果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運行失常,就會導致亞健康,繼則疾病。例如,氣血虧虛,衛外不固出現:疲勞乏力,虛弱,活動後心慌、氣短,汗出,易感冒等;肝氣鬱結出現:情緒不穩定,焦慮,抑鬱,腹痛、腹瀉、腹脹等;心脾兩虛出現:失眠,健忘,乏力,食慾不振,心悸,氣短等;腎虛精虧型出現:性功能低下,性慾減退,腰酸,腰痛,腿軟,脫髮等;氣虛濕阻出現:困倦乏力,嗜睡,大便爛等。亞健康表現多樣,證型諸多,在此不一一略舉。中醫治療根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施以相應的治療,可使機體恢復「陰陽平衡」,亞健康恢復為健康。
中醫最早的經典《黃帝內經》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中醫藥防治亞健康可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重要作用。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馬劍穎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