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壯年人晨僵 類風濕關節炎作怪 發病首2年必須醫治

壯年人晨僵 類風濕關節炎作怪
發病首2年必須醫治

a13b01a.gif


正值壯年,雙手的關節突然持續出現紅、腫、痛症狀,小心是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風濕病科醫生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發多是在壯年,病例近年更呈上升趨勢,估計與肥胖、吸煙及污染問題加劇有關,呼籲市民出現關節發炎、晨僵、易攰等常見症狀,應盡快求醫,及早治療可避免關節受損及變形。

記者:梁麗兒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郭文亮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身體產生的抗體會攻擊全身結締組織,引致滑膜、關節及筋腱發炎,甚至令骨骼受侵蝕,造成永久傷殘。患者發病首2年,若忽視病情,關節受損及變形的風險可高達八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現時全球發病率約1%,患者男女比例為13。發病高峯期為40歲至50歲,但臨床治療時也有4歲女童或80多歲婦人病發的例子。

吸煙肥胖污染 發病誘因
現時醫學界仍未能確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估計與荷爾蒙有關,例如女士的女性荷爾蒙過高、男士的男性荷爾蒙較低,都易誘發此病。遺傳因素也有影響,若有父母、兄弟姊妹等直系親屬患病,自己患病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5倍。

後天患病高危因素包括吸煙、肥胖、壓力大、污染,曾受感染如腸道感染、尿道炎等都是發病誘因。外國有研究發現每日吸一包煙的人,比不吸煙者的患病風險高出1.4倍,女童長時間吸二手煙也會增加患病風險。郭指,上世紀80年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率約0.5%,現時已上升至1%,估計與一些後天因素相關,以空氣污染為例,可刺激人體黏膜產生抗體,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致病發。

臨床上約七成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會先於手部出現症狀,慢慢有對稱性關節炎,即雙手的手指關節及手腕有紅、腫、痛等關節發炎情況。部份人初時誤當是勞損性痛症,服用消炎止痛藥了事,但過一會又復發。

郭稱,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與一般勞損性關節痛不同,「玩手機、用電腦引起嘅勞損性手痛,通常係手指末端、拇指對落嘅肌肉痛,多數唔會紅腫,休息一下就會冇咁痛,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唔係有原因引起受傷,發作時多啲郁吓發炎嘅手指,反而會覺得紓緩、冇咁緊」。他提醒市民手指有關節炎症狀持續6星期,要經常服食止痛藥控制都應及早求醫。

不過,亦有部份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會在單一關節病發,郭指,曾有30多歲病人,手肘關節發炎,卻誤當姿勢不良引起的疼痛,直至手指及膝關節發病,影響走路才求醫,也有病人是超過20個關節同時病發。其他常見的症狀包括晨僵,即睡醒後要半小時關節才感「變鬆」,或有易攰、胃口差、消瘦及低燒等不適。


臨床上會透過驗血測試發炎指數、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配合檢查如評估有多少及哪些關節發炎作診斷,治療藥物包括消炎止痛藥、類固醇、甲氨喋呤,以紓緩病情或減少發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