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丈夫安樂死後,她並不安樂

丈夫安樂死後,她並不安樂


安樂死施行多年,據說每年都有超過三百人從世界不同地方去瑞士安然接受「死刑」。雖然如此,由之引起的爭論卻從未停止。
美國一個女人在丈夫安樂死後三年出了一本書,從安樂死者家人的角度陳述她怎麼看待安樂死。她說她至今不能感釋懷,覺是被丈夫遺下了。他病了,然後他遺下她,自己一個人求死,再也不管她了,這是她的感覺。
看了整個報道,我覺得這個女人太偏執,而且一直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看待這件事,從未站在病人角度考慮過病人的感受。
她丈夫患的是漸凍人症。確診之後,他積極配合醫生,進行了長達九個月的治療,但最終明白,漸凍人症是不治之症。九個月的抗爭失敗後,病人面對現實,不希望再遭受病痛的折磨,不希望毫無尊嚴地死去,最終決定去瑞士接受安樂死。
妻子雖然反對,但不得不尊重丈夫的決定。所以,後來她陪伴丈夫去瑞士接受安樂死。丈夫死的時候很平靜,她用「平安和愉悅」形容丈夫當時的心情,可她卻始終惱恨丈夫遺下了她,沒有顧及她作為家屬的心情。
她丈夫去世時才五十七歲,事業有成。突如其來的疾病剝奪了他對人生的所有憧憬,作為病人,由最初積極求醫,到後來接受安樂死,相信他已作出他認為最好的決定。
他可能也考慮到了家屬的心情,不希望自己成為太太的包袱,希望她記得他最好的一面。

她不應該惱恨她丈夫先她一步離去,要怪的話,只能怪他得了絕症。而患上絕症,並非他的選擇。真的愛一個人,又怎麼忍心看 他在肉體上、精神上被凌遲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