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你可以持咒,依据你的心态、动机、戒律的种类,而有相应的成果...
宗萨钦哲仁波切
问:关于使我们软弱的八件事情,我观察到我有些朋友八项都有,有些则只有一项或两项。我想问为何如此,是因为业吗?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根除或减少落入这八个陷阱当中?
答:是的,是业,绝对是业。如果不用「业」这个字,我就会说是「习惯」。
你问题的第二部分是个非常大的问题,佛陀的整个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为此。不过,培养觉知很重要,所以你可以说,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通往觉知之道。我不知道你能否这么想。有时候我们说,你知道这是上海?你知道这是茶?当我们这么运用时,「知」是如此重要。那问题是必须的,随着你的禅修,你的修行愈来愈好,当然你就会愈来愈细化这个问题。就像是,我有没有觉知当下运作的这个心理因素,就在这一分钟,是会发展成想要受到赞美或是不想被批评等等?
例如,若你正要去一个非常重要的的聚会,你必须知道哪些是重要人士,你不会想要与清扫工人等人握手而以为他是位大人物。那种思绪是不间断的,这当下也必然有这样的心理因素,就在这一刻,看来几乎微不足道,但是会变大。
这就是为何伟大的寂天菩萨曾说,当你步入人群中时,应当认为自心是负伤的。当你身体的某部分受伤而你走进地铁站时,你不会毫不在意地行走,你会试著保护那伤口,因为可能会有人擦到它,对吗?同样的,当你走进人群中时,视自心如同伤处,特别是因为你可能希求赞赏,或你希望得到注意。
你一定曾经注意过,在电梯里若有一面镜子,有时候男士会这样做、女士会这样做(仁波切比划一般人照镜子时会有的动作)。那一刻的心理因素非常微不足道,只是稍稍整理一下仪容。或是你前往一个重要宴会,有很多、很多的重要名人。若你是一个小小的名人,天哪,你的情绪会变得非常疯狂,会与自卑和自傲的纠结作斗争。你见到一个比你次要的名人,就想着自己比较好,但接着你碰到一个同等的名人,喔,那就难了!然后你见到比你更出名的人,若是能够的话,你或许会想超过他。
因此,审视自心是否有这些弱点,是你们应该有的重要战略,相当重要,真的很重要,因为它们使你的生活更为完满。否则,若佛教成了只是去寺庙供香烛、抛洒些花朵、拜三次,那么佛教不过是成了一个文化。那么对于佛教,你就是把黄金变成了铜。
问:大乘佛教有不同的修行方式,例如净土,基本上就是为投生阿弥陀佛佛土的修行,而菩萨道是修行一再成为人类以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我只是个初学者,所以对于选择哪个法门,我在决定上有些困惑。其次,金刚乘是否也有净土的修行?我知道有迁识法,而在迁识法中,当上师引导中阴众生时,他们是去哪里?前往净土或是上三道?
答:这非常依赖于他们的业。若是他们有很好的业,他们可以被迁往净土,否则也许是上三道。你可以选择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并不重要。是的,金刚乘有净土,但与大乘完全相同,因为金刚乘是大乘。一般我会劝告你们学习并修持大乘,因为我认为有相当好的文献支持,大乘是在你们的基因或说是精神之中。而且,若是没有菩提心——大乘教法的精髓,金刚乘就会崩塌。所以我建议你们修持任何一部大乘佛经,例如《金刚经》或《佛说阿弥陀佛经》。
问:谢谢您的开示。您刚说到习惯、习性。我想请问一个人的习惯和其个性间的因果关系。您能否对此作阐述?
答:习惯是我们所试图分解的。所谓的生活、轮回的生活,就是一个习惯的蕴集。拆解这些习惯就是我们所谓的佛法。习惯的完全分解就是我们所谓的涅槃。在这过程中,为了放下一个习惯,我们可能需要一个新习惯,亦即采用方法或法道。
问:对于在家人,我们在持咒时,应当具有何种心态?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要点?对于我们的修行有何益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批评与赞美。我们大概知道自己不应该落入这些陷阱,但是不知为何,就是做不到,我们控制不了。有没有什么修行是仁波切会建议我们去修,以更好地控制脾气?
答:首先是关于咒。持咒是禅修的一种形式。有这么多的方法,多多益善,因为不同众生需要不同法门。你可以持咒,依据你的心态、动机、戒律的种类,而有相应的成果。你可以在你的闲谈、和人聊天、看电视之间持咒,总比什么都不做好,仍然是有些努力。稍微更好的是你可以为自己制定更严格的纪律,至少不说话——你依然走来走去、在车子里等等。也许不说话或不看电视,那会很好,非常好。接着,你采用甚至更为严格的纪律,只有在坐直时才持诵之类的。之后,依照你所采用的戒律类型,你或许可以作咒语、六字大明咒等的观想。但是对于大乘,只是因为你有好的戒仪,并不表示咒语就修得更好。我宁愿选择在四处聊天、讲话之间持咒但是具利益有情众生的发心的某人,我宁愿选这样的人,而不是讲话温和、非常会持咒并且有相宜的观想,但发心却是希望变得有力量、要成名、世俗的人。接着,至于你问的第二个问题,我已经对那位女士回答过了。基本上,你必须培养觉知。
问:上帝和佛陀两者有何差别?
答:当人们讲到全能的上帝时,我想他们通常是在讲一个创造者。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他们相信那一类的事情。有些印度教也相信,但是略有不同。佛教?不,没有全能的创造者。全能的创造者是你的自心。佛有两种:内在的佛是你自心的本性,外在的佛诞生在印度,他是象征性的佛,曾是位王子。
问:不知如何选择佛经来读?
答:不需要选择,就像是医学书籍,你生什么病,就选什么。对,《心经》、《金刚经》,已经够好了,非常好。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