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大思维:《伤寒论》中的咳嗽治法详解
岐伯有道
《伤寒论》本论398条中,论及咳嗽的条文计10条13次,涉及到多种病因和多个脏腑。
1.饮邪作祟致咳
饮邪作祟致咳是《伤寒论》论及咳嗽所提到的重要病机。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胃)、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密切相关,外邪犯及其经或其本脏阳虚,导致水液代谢失常,从而造成水饮内停;内有停饮,又易招外邪引动,易与邪热相结,从而泛滥脏腑。
(1)外受风寒,引动内饮
风寒犯及太阳之表,卫阳被遏,经气运行不畅。若其人素有停饮,或太阳膀胱经气不畅,气化失司,使水饮内停,必致外寒内饮为患,犯肺则引起咳嗽。
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阐述了外寒内饮致咳的病机、主症及论治方药。其症除咳嗽、痰清稀,遇寒加剧外,还有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呕恶、或小便不利,或下利,苔薄滑,脉浮紧等,治宜辛温解表,涤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其中麻、桂、芍、姜、辛诸味解表涤饮,更用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降逆化痰,如是则外邪内饮俱除,咳嗽自止。
(2)阳虚水泛,饮邪犯肺
第316条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第197条云:“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均说明阳虚水犯,饮逆犯肺可致咳嗽。
前者乃邪犯少阴,肾阳虚衰,寒水内停,随气机升降而泛滥上下,犯肺则为咳,症见咳嗽与四肢沉重、腹痛、下利、舌淡、脉沉弦或沉迟等并见;
后者因阳明中寒,中阳伤而失却健运,水气不得宣化,射肺则为咳,症见咳嗽与呕吐、头痛、手足冷、无汗等并见。
治疗总应以温阳利水气为法,前者宜真武汤加姜、辛、味,壮阳利水兼敛肺止咳;后者原论未出方药,据证宜选吴茱萸汤加干姜、五味子,温阳散寒兼降逆止咳。如此,则阳旺饮化而咳嗽止。
(3)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邪犯少阴,耗伤真阴,阴阳失衡,肾气不固,难司主水之职,致水饮内停,或素有水饮,加之阴虚内热,易致水热互结而成病。水气为患,犯肺则咳嗽,犯胃则呕,津不布则渴,热扰神明则心烦不眠。
第319条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治宜育阴润燥,清热利水。猪苓汤用猪苓、茯苓、泽泻甘淡渗湿利水,用阿胶甘平育阴润燥,用滑石清热祛湿利小便。咳嗽甚者,加入五味子。
上述真武汤证、猪苓汤证均有咳而下利,应辨其阴阳盛衰而恰当施治,万不可用汗法。强发其汗,必见谵语、小便难等逆候。
为此,第284条告诫曰:“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4)少阳不利,水寒射肺
手少阳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又为水火气机运行之道路;足少阳胆内藏精汁而主疏泄,胆气功能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若邪犯少阳,枢机不运,经气不利,不仅会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白、脉弦细等症状,还常会影响三焦水道的通调,而出现咳逆、心下悸、小便不利等症。
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所述正谓本型证治。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咳应去人参、大枣之甘壅,去生姜之辛散,加五味子、干姜以收逆止咳,温肺蠲饮。气机和畅,三焦通利,则咳嗽自止。
2.邪热犯肺致咳
198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苦不咳者,咽不痛。”本条为阳明风热犯肺,胃热上熏于肺而致咳嗽,正是《素问·咳论》“皆聚于胃,关于肺”之谓。头眩、不恶寒、能食、咽痛诸症,皆出于邪热内蕴或上熏,或可见咳痰黏稠或黄、大便不通、口渴等症。若不咳,是肺胃未受影响,故咽亦不痛。对其治疗,条文中未列,根据病机证候,若夹有表证,宜宣肺清热,佐清胃通下,可选麻杏石甘汤合甘桔汤加大黄;若未兼表(热)证,可用调胃承气汤合甘桔汤,邪热除则咳嗽止。
3.气机逆乱致咳
一身之气机,贵在通畅条达,如此则升降出入有序,阳气行通达温煦之能。
318条所论述的“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正是气机逆乱,肝不升,胃不降之患。盖少阴属心、肾,正常情况下,心在上,心阳下温肾水;肾在下,肾水上奉于心。若邪犯少阴,影响气机升降,则可出现咳嗽、咳声高亢(肺气上逆)、四肢轻微厥冷(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或可见心悸、小便不利、腹中痛等症,治宜疏肝理气,行滞开郁,使气机条畅通达,则诸症自除。用四逆散加干姜、五味子。方中柴胡主升,枳实主降,芍药和肝调气机,炙甘草和中以斡旋,加干姜、五味子一散一收,逆从激荡,使肺气宣通,其咳自止。
此外,《伤寒论》还把“令(病人)咳”作为判断太阳病误用重汗是否伤及肾阳(气)的辅助诊断方法,若“令咳不咳”,说明病人“耳聋不闻”,是既伤心阳又伤及了肾气,因为“肾在窍为耳”、“心寄窍于耳”。
总之,咳嗽一证,貌似简单,治疗却较棘手。《伤寒论》所述虽未能尽赅内科咳嗽全貌,但不失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临床上,对咳嗽应首辨表里寒热虚实,同时应明确病位,紧扣病因,恰当用药,以收全效。
另火神派弟子唐步祺老先生把一生治疗咳嗽的方法总会于其《咳嗽之辩证论治》,欲得详细参研,此不失为一部好书。
附:认病捷要总诀!(阴阳思维极为重要)
发热类
发热而身疼者,外感也(自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发热而身不疼,饱闷吞酸者,内伤于食也(平胃散加消食行气之药)。发热身疼,不恶寒,舌黄而饮冷者,热伤于里也(白虎汤加桂枝、干葛)。
发热身疼,恶寒,口不渴者,邪入少阴也(麻黄附子细辛汤)。素禀不足,无故身大热,舌青欲饮极热者,元阳外越也,亦有口不渴者,皆同(吴萸四逆汤)。小儿发热,气粗口热者,表里俱病,内有热也(人参败毒散加芩、连、栀子)。发热出气微温,而口不热,小便清长,大便不实,素有疾者,元气不固也(理中汤、六君子汤之类)。
疟疾
寒热往来而有定候者,真疟也。一日一发而在上半日者,邪在三阳为病也(宜小柴胡加桂、葛)。一日一发而在下半日者,邪在三阴为病也(宜理中汤加柴、桂)。二日一发者,病深一层也(按寒热轻重治之)。单热无寒,渴饮冷不休者,病在阳明也(宜白虎汤)。单寒无热,欲饮热者,病在太阴也(宜理中汤)。饱闷不舒,而发寒热者,食疟也(平胃散加查曲、柴胡)。先吐清水,而后发寒热,欲饮极热汤者,脾阳外越,似疟而实非疟也(宜吴萸四逆汤)。
鼓胀
单腹胀而四肢不胀,舌青欲饮热者,阴邪伏于中而闭塞清道也(宜理中汤、或吴萸四逆汤)。单四肢胀,而腹不胀者,脾阳不固,发散于四末也(宜理中汤加西砂)。有周身鼓胀,不渴不欲食者,元气涣散也(宜收纳,切忌消肿,如理中、回阳之类)。
有胀而皮色如血者,阴乘于上而作也(宜补阳以消阴,如阳旦汤、潜阳丹)。有胀而皮色如水晶,内无他病者,水气散于皮肤也(宜五皮饮)。胀病亦多,握定阴、阳辨诀治之,决然不错。
(本文摘录自《郑钦安医学三书》)
积聚
腹中有块,无拘左右,痛而始有形,不痛而即无形者,瘕症也(宜活血行气,如当归补血汤,加桂、麦芽)。不痛而亦有形,按之不移者,疒征病也(宜三物厚朴七气汤),有嗳腐,大便极臭,而腹中有块者,宿食积聚也(平胃散加大黄,莪术)。有痰涎不止,腹中累累觉痛,作水声者,痰湿积聚也(宜桂苓术甘汤、理中汤加砂、半)。有小腹硬满,小便不利者,血积聚于下焦也(宜五苓加桃仁、红花)。
总之喜揉按者,阴之积聚,由于阳不化阴也(宜温解)。手不可近者,阳之积聚。由于气不活而血壅甚也(宜攻破)。治积聚亦不出阴、阳两法。
痰饮
痰饮者,水湿之别名也。脾无湿不生痰,水道清则饮不作。痰清而不胶者,胃阳不足以行水也(宜温中、理中汤)。痰黄而胶,喜生冷者,火旺而津枯也(宜鸡子黄连汤)。痰白、痰青、痰咸,皆由于阳不足(宜温、宜补)。痰臭、痰吐如丝不断,痰结如砂石者,皆由于阴亏火旺(宜五味子汤养血汤)。《金匮》列五饮之名,亦当熟看。
咳嗽
咳而兼发热身疼者,外感也(小青龙、麻黄汤之类)。咳而不发热身痛,饱闷嗳腐臭者,饮食为病也,亦间有发热者(宜平胃散加麦、曲)。咳而身大热,喜极热汤,唇舌青白者,元阳外越,阴气上干清道也(宜吴萸四逆汤)。咳而身如瓮中,欲饮热者,肺为寒痰闭塞也(宜苓桂术甘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咳而口干喜冷饮,二便不利者,肺为火逼也(宜泻白散中加苏叶、桅子)。干咳而无痰者,肺燥血虚也(宜补血汤合黑姜甘草汤,加五味子)。咳而痰水如泉涌者,脾阳不运也(宜理中加砂、半、吴萸、茯苓)。咳症虽多,总以阴、阳两法辨之即可。
喘
喘而发热、身疼者,寒邪闭塞肺窍也(宜麻黄汤倍麻)。喘而不发热、身疼,舌青、二便自利者,元气上腾也(宜潜阳丹)。喘而身大热,面赤如硃,口不渴,唇、舌青、白者,元阳外越也(宜吴萸四逆汤)。
呕吐
呕吐水谷,尚欲饮冷者,热隔于中也(宜黄连生姜汤)。呕吐而欲饮极热者,寒隔于中也(宜理中加吴萸)。呕吐身热头痛者,挟外感也(宜桂枝汤倍生姜、加吴萸)。呕吐身大热而无外感,尚欲饮热者,脾阳外越也(宜附子理中加吴萸)。凡吐症发热者多,因吐气机向外,故身亦发热,以身不痛为据。
霍乱
腹痛吐、泻交加,而欲饮水者,热隔于中,阻其阴、阳交通之机也(宜五苓加炒枝)。吐、泻交加而欲饮热者,寒隔于中,阻其阴、阳交通之机也(宜理中汤)。
呃逆
呃逆来饮水即止者,胃火上冲也(宜大承气汤主之)。呃逆来而欲极热饮者,阴邪上干清道也(宜吴萸四逆汤)。
痢症
痢症不拘赤、白,舌黄、脉有神者,燥热为病也(宜大黄木香汤)。痢症红、白,脉无神而口不渴者,下焦阳衰,不能化下焦之精血也(宜附子理中加小茴、安桂)。痢症红、白,身大热而渴饮极热,或不渴而舌青滑者,元阳外越,而内无阳以化肠胃中之精血也(宜吴萸四逆汤)。若大热、舌黄,饮冷不休,日数十次者,胃热极也(宜白虎汤加柴、葛)。痢疾初起,发热身疼脉浮者,外感也(宜人参败毒散)。
头痛
头痛如裂,身无他苦,舌青、不渴,或身大热,或脉劲者,此皆元阳外越,暴脱之候,切忌发散,法宜收纳(宜四逆汤,或潜阳丹)。头痛、身热、颈、背强痛者,风寒袭于太阳也(宜桂枝汤)。六经各有头痛,须按法治之,此不过明其危险者。
耳、目、口、鼻、唇、齿、喉
各部肿痛,或发热,或不发热,脉息有神,舌黄、饮冷,二便短赤,精神饮食一切不衰者,气有馀之症也(宜清凉、升解、攻下,如小柴胡、甘桔、白虎、凉膈、导赤之类)。各部肿痛,或发热,或不发热,脉息无神,脉浮大而空,或坚劲如石,唇、口、舌青白,津液满口,喜极热汤,二便自利,间有小便赤者,此皆为气不足之症,虽现肿痛火形,皆为阴盛逼阳之的候。市医往往称为阴虚火旺,而用滋阴降火之药者极多,试问有阴虚火旺,而反见津液满口,唇、舌青滑,脉息无神,二便自利者乎?吾愿天下医生,切切不可见头治头,见肿治肿,凡遇一症,务将阴、阳、虚、实辨清,用药方不错误。
心痛
心中气痛,面青、肢冷、舌滑、不渴者,寒邪直犯于心君,由君火衰极也(宜四逆汤)。心中气痛,面赤、舌黄、欲饮冷者,热邪犯于心包也(宜桅子大黄汤)。
胸、腹、胁、背、腰、肘、胯、膝,痛、肿
各部肿与痛,而不喜手按者,或发热,或不发热,恶寒喜热,舌黄、便赤、脉息有神,乃为气血壅滞,皆有馀之候(宜活血、行气清凉之品)。各部或肿或痛,而喜手按者,或发热,或不发热,舌青喜热饮,二便清长,脉息无神,人困极者,乃阳衰不能运行,皆为不足之候(宜温中、行气之品)。
二便病
二便不利,腹胀、烦躁、舌黄、饮冷,脉息有神者,乃阳邪闭结也(宜清凉分利、攻下之品)。二便不利,腹不满,人安静,口不渴,喜卧,脉息无神,舌青滑者,阴邪闭于下,由阳不足,不能化阴也(宜温补、回阳之品)。
辨认脉法
气有馀:所现浮、洪、长、大、实、数、紧之类。(倘病现阴色不合脉,舍脉从病)。
气不足:所现沉、迟、细、微、虚、短、涩之类(倘病现阳色不合脉,舍脉从病)。
辨认诸症法
气有馀:所现脉息、声音、面色、饮食、起居,一切有神。
气不足:所现脉息、声音、面色、饮食、起居,一切无神。
辨认疮法
气有馀:所现红肿、高凸、痛甚、烦躁,人有神者,痈也。
气不足:所现皮色如常(慢)〔漫〕肿,不痛,人无神者,疽也。
辨认痘法
气有馀:所现痘色紫红,或夹斑疹,顶焦、唇红、便闭之类。
气不足:所现痘疮灰、陷、平塌、寒战、唇口青白、便利之类。
辨认目疾法
气有馀:所现红肿、痛胀、眵翳、障雾、赤脉、泪多、烦躁之类。
气不足:所现痛胀不甚,翳雾障膜虽多,不觉大苦之类。
辨色法
气有馀:所现色紫红,口唇如硃,烦躁不宁。色不合病,舍色从病。
气不足:所现色滞暗,青白无神,唇口嘿青。病不合色,卒闭须知。
辨舌法
气有馀:所现舌黄、干白、紫红、黑黄、纯干黑,烦躁,饮冷。
气不足:所现舌青滑,润黄、黑润、干黑色、或青中带黄,或黄中带白,黑而润,津液满口,其人安静,而喜热饮之类。
辨口气
气有馀:所现气粗,气出蒸手,出言厉壮之类。
气不足:所现气微、气短、气冷,出言微细之类。
辨口流涎水
气有馀:所现流涎不止,口热,思水饮者,胃火也。
气不足:所现流涎不止,口冷,思热汤者,胃寒也。
辨二便
气有馀:所现尿短赤、黄、红、粪鞕、羊矢、极臭、极黄之类。
气不足:所现尿清长,间有黄者,粪溏、色白、色青之类。
辨皮毛肌肤
气有馀:所现皮干枯、皮粗、毛干枯、肌肤燥痒之类。
气不足:所现皮肉光润、毛泽,肌肤虽瘦,无燥痒之形。
辨饮食
气有馀:所现食多易消,善饥,喜饮汤水。
气不足:所现食少难消,反饱,喜硬食物。
辨起居性情
气有馀:所现身轻,喜动游,怒骂,喜笑、狂叫之类。
气不足:所现身重,嗜卧,不言不语,愁闷忧思之类。
【阐释】认病捷要总诀共二十九条,前十六条分别论述发热、疟疾、鼓胀、积聚、痰饮、咳嗽、喘、呕吐、霍乱、呃逆、痢症、头痛、耳、目、口、鼻、唇、齿、喉、心痛、胸、腹、胁、背、腰、肘、胯、膝痛肿、二便病等十六种病症的病因、病象、病机的辨认法,及其应用的方药,均直切了当,便于实用,本此以辨症,方不致误,不愧称为捷要总诀。十七条至廿九条自辨认脉法至辨起居性情,皆以气有馀及气不足两大纲分列其要点,亦皆宝贵的经验之谈。原文简洁明晰。笔者常用此以辨病,从未有错。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