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我们都还欠人家度,怎么去度人家?

我们都还欠人家度,怎么去度人家?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第二个,一个人成道的时候,假如只在一个地方成道,说那里叫净土,其他地方不是净土,那这个人没有成道。他在这里成道,这里是净土,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国土,通通是净土,这个叫做“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现在成佛,不是现在成佛,尽过去际、尽未来际、尽无边际,通通成佛,各位要了解这一点。

  我们一直跟各位讲,工作的时候,你不要太小心眼,你要把心量放大一点,虽然我领的是东边的执事,有可能西边的事,我也帮忙做一做。你心量不打开,你不可能成就,为什么学佛过程当中,四无量心那么重要?心量要能打开。在你感觉说,“我这样就够了”,你不够,怎么会够?你只顾你的,你成道的时候,就只是在那个地方成道,别的地方你怎么办?你做不到。

  所以,我们看所有的经典讲到佛陀的菩提树,宝树行列、枝叶光茂、宝叶扶疏、垂荫如云,为什么?他要伸展出去,他要不伸展出去,没有用。假如他不能够宝叶扶疏的话,那他成道的时候,我们只能够说一个笨笨的他就坐在一个笨笨的树下面,那不是坐在宝树下面了。

  他怎么样子展开呢?我们现在从我们的行为中,你就可以看得到。你跟人相处的时候,假如一直是要保护自己的话,那你不要修行,我奉劝各位。你不管在家出家都一样,有什么好保护的嘛?你一再的要保护自己,我们可以这样肯定,你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当中,你的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你怕人家再伤害你,所以你会保护自己,没有错,但这个时候,你要先做心理治疗。

  现在我们是心灵工程师,我们要各位发愿在这里。你要做心灵工程师,以一个心灵工程师来讲,自己都不能治疗自己,你要怎么去治疗别人?有几个同修来受戒,受完戒又跑到别的道场去,听了一堆杂讯以后,又想说要舍戒,又怎么样怎么样。我们奉劝说你要舍戒赶快舍戒,那不要紧。你要知道,以一个心灵工程师来讲,自己所有过去的一切,这些扭曲的、压抑的人性,我们都应该把它矫正过来。你之所以会一再的想要保护自己,跟人相处总是觉得人家会欺负你,会伤害你,那你已经受伤很严重了。

  那天有个报纸讲,说以后你要注意,你碰到一个小女生,跟她摸摸头、亲亲脸颊,你要注意,她可能告你性骚扰。为什么?因为这个有一种叫做示范引诱犯罪的行为,她可以告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她怕被伤害。你的这种动作、这种行为,是亲密的行为,是关怀的行为,或者是一种正常的社交行为,但是她都可以把你导入,说你要伤害她,碰到这样的情况,那就很麻烦了。

  我们不管社会上怎么样,在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往当中,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的是健康的生命,是健全的人生观,假如你这一个人生观不够健全,那我们就很有必要,好好的重新治疗。这一点是大家应该要先知道的一种基本的认知。

  在我们整个佛法,进行心灵工程的过程当中,一再要跟各位讲,健全的人生观、完美的人格、很完整的人性。假如要再讲的话,还有第四个,就是整体的生命观。这四个条件,不要说都一百分了,最少我们要八十分以上。没有的话,跟你谈修行都还早,我们都还欠人家度我们,我们还去度人家?我们基础都还没有,这些都是基础。

  你在做事情,人家交代你一件事情,你说我都做那么多,还要再给我这个?那还要怎么办?好多好多的事,哪个人不多啊?我们现在见面了,我已经到屏东去绕一圈回来了,你知道吗?你很忙啊,谁不忙啊?为什么要那么忙?我为谁而忙?我们忙到两点多,三点睡觉,早上起来大家忙,你现在可能还稍微昏昏的,跟我一样稍微昏了,要很昏的话就不会讲话了,但是我们已经全台湾忙过一圈了。为什么?你不要怕忙,多少人跟我讲“师父,你不要那么忙啊,把一些课给推掉”,你讲的容易,我要推还不简单?不是这样,我们要去承担他,去完成他。

  当这个社会还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一直忙,忙到两种状况发生的时候,你就可以不要忙。第一种,人家不要你了,“这家伙老是讲那一套,我们不要听”,你就可以回家休息了,人家不要听了嘛。第二个,回家报到了,去见阿弥陀佛了,那你就可以不要忙了。要不然,我们都要去面对他、承担他。你不要一点事情就怕,我们不怕。为什么不怕?他在考验我们,他在锻炼我们,给我们更多的考验,是给我们更多成长的资粮。

  你要有这一种胆识,跟众生相处,众生给我们的问题越难,那越是煅炼我们智慧的时候。就因为我没有这个智慧,所以我暂时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当你带着这种心性的时候,我们成长会很快。你会一再地超越、一再地成长,你不用担心。

  你一接到事情,一接到状况,你就开始逃避,那是内心里头有缺憾。当然,与个性也有关,有的比较内向,比较不喜欢与人相处,或者比较不会侵犯到别人的工作领域上去,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也有他处理的方法,一个很圆满的处理方法。积极的人有积极的处理方式,消极的人有消极的处理方式,那无所谓,但是,都应该要处理圆满,而不是逃避。

  假如我们是带着一种逃避的心,那就不对。你是不是逃避的状况,那很清楚,譬如你现在刚走到这个门口,有个人进来找你,“好,你说要怎么办?”你说“那不管我的事”,还是说“你等一下,我请这个负责人来跟你讲”,这两种态度不一样。我不喜欢惹这些事,但是我会处理得很圆满,“你等一下,我找负责人来跟你谈”,这个就是尽职跟穷尽。你假如说“那个我不管,我也是外来的,我是刚来的,那不是我的职责”,那你就是逃避。

  有些积极的人,他叫鸡婆,人家都办得好好的,他说“来,我跟你讲,我要负责,我替你说,我替你做”,那个也不对。你可以从旁协助,人家已经在做了,你就不要再啰嗦了。那东西没有人做,你可以积极地去做。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间,处事的一种态度、一种人生观。我们任何一个佛教徒,你不想修行就算了,要想修行的话,这个承担、尽责是基本,绝对不能逃避。

  你想想看,你不能承担、不能尽责,你修行,你向谁负责?有很多人很认真,我什么都不管,我就拜忏,我业障重,我要拜忏。你业障重,你要拜忏?最好的拜忏就是认真工作,认真工作是最好的忏悔,你工作不做,去拜忏,那叫欠骂。这个都是我们在处事的过程当中,你自己要留意的。

  这个涅槃地,从果地看,从因地看,两个部分。
撷自《八十华严——明法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