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2日 星期六

上师瑜伽导修精要·2010年三明(三)

上师瑜伽导修精要·2010年三明(三)

普巴扎西仁波切 

获得这样的人身,就像前两天所传讲般,从某种角度来说,当今遇到众多善知识,还能闻到众多教法,并且能把身心投入修法之中,这样的人身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从三明地区来说吧,在沿海一带相对来说信仰佛教的人比较多,但是刚刚所说的,真正具备十八种珍宝人身,圆满三相之身者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现前我等在座的弟子们当今已具备十八种珍宝人身,这就充分地告诉我们,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昔历代高僧大德曰:若要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前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持戒,当今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说明前世必定是一个持戒的修行者,所谓的戒律指的是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和密宗的誓言。由于我们前世守持过誓言的原因,当今已经获得这样的人身,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修学过六度波罗蜜,从布施度直到般若度之间,前世由于修学过的原因,当今我们已经获得这样的人身。

第三,由于前世时时发愿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的缘故,当今我们已经获得这样的人身。就是说,由于前世我们具备这三个因的缘故而当今获得这样的人身,这种人身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当前我们具备这样人身之下,应该更加珍惜这样的人身,更加感到高兴才对。
当然,当今在汉地由于全民族并不是信仰佛教的缘故,所以当我们离开这个法会,也就是这个道场之后,他人对你的评价可能是另一种。有些人会说,由于这些人不大正常,要不往昔一个非常正常的人怎么这两天就变成糊里糊涂的,乃至有些人认为信仰佛教是老太婆、老大爷无聊的事情,因此有些人觉得年轻人信仰佛教或信仰各式各样的宗教是多余的事情。但是我们至今阅读历代众多高僧大德的教言,以及历代高僧大德的传记,充分地认识到在当今乃至在生活当中,若没有佛法的背景,寻找快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便我们仅仅站在世间的立场之上,可以成办多么丰富的物资条件,但是由于精神方面,就如佛教所讲解的,时时被习气束缚的原因,所以在今生、临终和未来三世获得快乐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个人身,精进修学佛法为要。因为在《精要明镜》之中无垢光尊者曰:在当今我们已经获得这么好的人身之下,切勿无意虚度人身,当作清净究竟意乐为妙。这就充分告诫我们在当今具备这么好的条件之下,应该精进修学佛法为要!
就如同在一个荒野的地方,我们前面有很多好吃好喝的东西,但还让自己渴死和饿死,那太不值得了,因为我们前面所放着的这些东西并起到丝毫之作用。有些人,比如完全不具备这样智慧、不具备这种福报的人,只有为了当下而时时迷惑一生,没有丝毫之办法。但是我们与他人不能对比,刚刚已经说过,当今获得这样的人生,并不是由于我们运气太好,也不是由于我们太伟大的原因而进入佛门,也并不像他人所说的,由于我们空虚无聊的缘故进入佛门。我们当今信仰佛教当然有所图的目标,就是这两天一直所传讲的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更加幸福,这是当今我们信仰佛教的终极目标。不管你平常主要所行持的善法是口里念诵阿弥陀佛,各式各样的经文,以及根据自家的条件平常从事一些上供下施的善法,像上供三宝,下施一切众生,包括你们平常在放生等一切善事,都是为了成办这三世快乐。要不平常身作礼拜,乃至平常根据个人的条件、个人的智慧在家里好好打坐等等,都是为了成办这样的智慧。那就是说,现前在具备这么好的条件之下,应该更加精进修法为要。当然,我们在座的信众们都根据个人的条件从事着相应的善法,但是当今我们又在讲解更深奥的法,这就是我们这两天所传讲的无上窍诀大圆满。
无上窍诀大圆满,尤其是密法,往昔对一个汉传佛教的信众来说可能并不是很了解,尤其是有些不负责任的导师在传讲一些教法的同时在诽谤着密宗,所以很多人对密法还有一些偏见,总觉得它不是什么好的教法,所以他们是这样理解的。但当今在汉地,不仅仅像我们在座的信众往昔心目当中有这样的疑问,甚至各地地方也有类似这样的一些信众,但这些都很正常,因为多数都来源于他人的引导。因为初行者我们并不懂什么叫教法,一切都来源于引导我们这位导师怎么指点我们,跟顺着他学而已,我们什么都不懂。但仅这两点,可能是我们阅读的书越来越多,接触的导师也越来越多,因此更加了解到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传讲的八万四千法已经含摄了从小乘到密法所有的一切教法。这样一来,往昔我们对这样的教法,那样的教法产生众多分别心的缘故,是由于自己太无知的缘故所致,是自己太迷茫的原因所致,现前已经知道这些道理之后,根据个人的条件更加对更高的法生起强大之信心!也就是当前我们所修学的这个法。
这两天说过,密法并不能像我们平常所了解般立为另一个教法,因为密法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所以一谈到密法的时候,就应该认识到其中已经包涵了小乘教法和大乘教法,所有一切教法都在密法当中圆融,这就叫密法。从某种角度来说,你不把它立为另一个教法完全可以,因为它是一切教法之果位!当然,针对修法方式各有各的特点的缘故,我们把密法又立为另一个教法也不会有什么错误,但这根据你个人的体会和认识来树立吧,总的来说就是这样的。
至于我们现前对密法生起极大信心的缘故,所以我们这两天主要站在密法的立场之中讲解如何修学。从总体的角度来说,显宗和密宗应该要稍许知道它们两者的差异。比如说,显宗是怎么修学的,密宗是怎么修学的,从世间当中来说显宗需要三大阿僧祗劫方能成就,密宗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成办解脱,两者之间那么大的时间差异又在何处呢?所以有时候我们是需要了解一些。
记得这两年我在亚青寺乃至在汉地,在这边也讲过吧,有个叫《显密之差异》,显宗和密宗的区别,总说当中站在四个立场之上讲解显宗和密宗的差异。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从四个方面讲解密宗的殊胜。这些稍许了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要不光口里说说我是修学显宗的,我是修学密宗的,显密的特点到底在哪里呢?前两年我在这边也问过众多的弟子,因为当今我们都说我们是修密宗的,那么正确密宗禅定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当时我们三明居士答得都非常不错,应该这样。但是有些人对密法还是不理解,总认为口里念诵一句密法的咒语或密法的仪轨就称之为自己是修密法,但这只是密宗的一小部分而已,还谈不上真正的密宗,密宗当然不是来源于口诵,而来源于心行。禅宗第六祖惠能大师在传讲禅宗的时候也传讲过:凡夫口诵,圣者心行。就是说,即便你现前自称为自己是密宗的弟子,但是平常所行持的善法主要取决于身和语当中,但这只是密宗的皮壳而已,真正密宗的核心并不在于身和语之中,密宗真正的禅定要树立在心行之上!因此我们这两天所传讲的法主要就站在心行之中。
当然这两天说过,密宗虽然殊胜,它可以在短短的几天、几个月、几年,甚至一生当中可以成办解脱,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办的了的,因为修学密宗的弟子,相对修学小乘和大乘来说,他的根机必须为上等根机才能修学。因此现前不是在汉地乃至在很多地方当中有很多人都说,我也想让我自己的亲人和很多道友都进入密宗,但是给他们怎么讲解也无法进入到密宗这么一个之内,这是什么原因呢?当然并不具备这个条件,不具备这样根机的缘故所致。
不是说人人都能信仰密宗,即便信仰密宗,能否如实按照密宗的殊胜修学方式去成办解脱,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相对来说,我们这边所有的弟子们都非常好,平常你们也形成一个大的小组,有时候也学习学习,这样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智慧,对密宗的认识也就会越来越增上。因为平常你们也知道,像我到这边来的时间也并不是很多,即便有时候来一次,比如这次到这边,本来想的是,从第一天直到走之前我要天天给弟子们多讲一点法,即便我们不能这样对大众天天上课,平常只要有条件,有时间的人,随时都可以过来提提问题,我可以给你们解答解答等等。但谁知道我一到这边感冒越来越重,身体糟糕透了,只能这样一些,所以我们平常讲法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但我平常不管是在高原地方,甚至在其它地方,只要觉得这个法对我们三明居士有用的地方,我会尽量把这些书本乃至光碟不停往这边寄回来,这样也可以提高自己对密法的理解,从总的角度来说非常非常好!

刚刚已经说过,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首先我们从大体的角度知道显密之差异,显密和密宗的区别,再站在密宗的立场之上就要更加认识到修学密宗要具备几个要点。但这一点我们昨天已经说过,修学密宗要具备四个特点:第一传承法脉清净,第二通达方便,这两者昨天已经讲过,非常重要!因为历代高僧大德曾经说过:方便为次要,智慧为重要者,已堕入小乘灭尽谛矣。指的是什么呢?把昨天所传讲的这两个法搁置一旁,当一开始修法期间就直接进入到禅定之中,说我在修禅定,这种修法,你的修学很容易堕入到小乘的见解之上,也就是说,最终也没有离开过四禅八定。
为什么会导致成这样的后果,这一点我在下面还会给你们讲得很细致,因为我们今天就要讲解禅定。
希望我们在座的信众平常在修行过程当中,这四个要点一个都不能漏掉。能不能迅速成办解脱,就取决于能否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而行持,历代传承祖师成办解脱的足迹是什么呢?就是具备这四个特点而成办解脱的。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能否像历代传承祖师一般成办解脱,完全取决于能否依教奉行,所以这一点决定不能打折扣。好,以前历代高僧大德虽然是修成功的,但是由于自己找一个借口:我现前做不到,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当然我们不排斥没有功德,但能否像经论当中所传讲的捷径证悟佛果就很难说了。我们昨天不是说过吗?当今我也在很多地方传讲上师瑜伽导修,也见到很多弟子,由于有些人把上师瑜伽导修当作一门功课来完成的原因,所以见解没有丝毫之进展。时间一样过去了,他可能修上师瑜的时间至少也有一年以上的时间,甚至有些有几年的时间,但是见解呢,仍旧与往昔站在等同的立场之上。当然我们不能说没有丝毫之功德,功德可能是具有的,但是没有一个敏感的这么一个表现,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这种修法仍旧有些不圆满。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种修法应该有功德才对。好的,功德对,但要记住的是,功德不在一个隐藏的地方,应该体现在三门之上,身、语、意三门当中。尤其是必须体现在意当中,看看贪、嗔、痴烦恼是否减少?信心和慈悲心等一切见解有没有增长之上,若没有做到这一点,既便你说上师瑜导修念诵了十年的时间,也只能说无功德。因为我们昨天也讲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而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即便像上师瑜伽导修这么殊胜的法门,你若是不能依教奉行的话,只是表面当中做个修法的形象是没有丝毫之利益的。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就是说当你的内心和法没有融合到一起,融合一起的标志是什么呢?就是贪、嗔、痴烦恼减少,信心和慈悲心等见解增上,这就是融合到一起的标志。

若没有起到这个作用,仅仅在表面上做个修法的形象,说我在山上闭关了多少年,平常念诵了多少遍上师瑜伽导修仪轨,要不从事过多少多少善法,就是刚刚所说的,若是把我们平常所修学的法都当成是一门功课来修学的话,即便修学多长时间,今生成办解脱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以后在实修过程当中,当然初次进入佛门之时,对弟子们要求很高可能很难做得到,但对修学的法了解之后,就是说修行的时间不是很短暂,那我们应该更加理解到修学更深的法这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即便是修学上师瑜伽,以后在实修过程中决不能把它当作一门功课来完成。
第二,即便从世间的角度虽然圆满了世间,但是从修学之上并没有依教奉行,这种修法可能对治烦恼、功德增长又会导致成很大的障碍。这两点昨天我们已经讲过,因此如实知道一些为妙吧,尤其是昨天所传讲的这些方便道决不能轻视啊!
因为当今在汉地,很多修行者认为我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修学禅定,至于其他的一切,不是有些禅宗师父也告诉我们,像方便为次要,只要你能把般若波罗蜜智慧赤裸出来,一切都已在圆满之中。说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怎么说呢?般若波罗蜜当中它是一个便智双运之境界,这没得说的,它既是智慧,又是方便。但是我们初次修法期间能做到便智双运,当下能获得便智双运,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不是我们时时都能做得到的,因此我们首先在修学禅定的时候应该做到便智双运。当然,当时便智双运并不是很了义的,但我们要从不了义便智双运来逐渐成办了义之便智双运,因此决不能偏向于单单智慧,要不单单方便之上,这样对我们迅速成办解脱形成一个很大的阻碍。
前面的共同乃至前行方面我们今天稍许讲一点,下面我们就要讲解禅定了。昨天所传讲的这两个要点(传承法脉清净和通达方便)在具有的前提之下,今天我们就要讲解禅定。

这个禅定,我们先从什么禅定入手呢?昨天已经说过,前两天我在其它的地方也遇到过不少的居士,他们时时祈祷上师能不能为他们当下印证最高的境界,但至于最高的境界,即便用语言来描述印证见解也起不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点我们昨天也稍许讲过。我给你们先举个例子,前两天我也给很多居士说过,以前我在亚青寺的时候,当时有两个很好的弟子,就是喇嘛阿秋的弟子,可以说很多年之中两人都在幽静山林闭关。当时两个修行者都来求见喇嘛阿秋,有一个弟子说,他这两年一直都在闭关,见解没有丝毫之进展,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们也并不是没有得到印证,当时一位高僧大德已经给他们做了很深的印证,他们遵照这位导师的印证见解而修了两年,闭关了两年的时间,但他们的见解没有丝毫之进展,问阿秋法王这是什么原因。阿秋法王问他们:“你们当时在哪一位导师面前得到印证的?要印证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怎么印证的?”据这两位和尚说,他们当时也在幽静山林闭关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见解并不是那么很圆满,但是总的来说也稍许知道一些。这时候有一位高僧大德给他们做了印证,但其中有一位弟子可以说他的智慧记性力非常好,他可以把当时导师用文字诠释印证的见解都铭记心中,一句不漏的可以记在心上,从那天开始这位弟子就遵照这位导师词句描述的方法去打坐:把心安住在便智双运,一切显现都消融于空性当中,空性又不是一种单空,又能明了。也就是说,他在打坐的时候自己去创造一个见解,心里用文字也好,用理论来掩盖他的实修,类似这样的禅定叫什么呢?叫文字禅。

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缺点呐!就在实修的过程中用理论来掩盖实修: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一切显现的本性为空性,显现为虚幻,所以一切消融法界当中,它本来就是便智双运的等等。你自己在上面制造一个见解,是你自己在改造一种见解,这种见解临时听起来好像很殊胜,都是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法义来描述,但实际上还是你自己创造的见解,因此这种见解称之为伺察义之见解,此见解永远不会增上。所以这位弟子也说,就遵照这位导师的方法修学了两年的时间,见解没有丝毫之进展。当时上师就授记他们,这就是由于变成伺察义见解的缘故所致,就是说你当时的见解就是理论掩盖实修,变成文字禅,这种见解永远不能增长。

所以我们在座的信众,平常是需要看书,书只是一个修学禅定的辅助,而不是用它来掩盖自己的实修,因为文字是靠思维造作去理解,但实修是修出来的,因此不能依靠边思维造作的见解去掩盖自己的实修,这样一来,你的修行永远就是这么一个阶段。从文字上面描述可能头头有道,但是从实修经验当中来说,贪、嗔、痴烦恼仍旧和往昔相同,见解没有丝毫之进展,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在修学禅定之上要知道这个禅定应该怎么修学,不是你从中间挑一个禅定出来:哦,就这么安住就可以了。

前一段时间我在不同的地方见到很多修行者,尤其是修禅定的人,当时他们也在讲解他平常修禅定的一些境界等等,说他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任何妄念,可以安住在很平静的状态之中。我就问这些居士,你修这种禅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由于你平常生活当中烦恼或其它有很多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因此为了逃避这个事情而修学这么一个禅定的话,你的目标已经达成了,因为你平常不是说有烦恼吗,那么现前修禅定的时候没有丝毫之概念,没有丝毫之散乱,你已经达成你的目标了,应该很好了。如果你以上修学的禅定是为了成办解脱,光凭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色界在一禅当中可以安住六千个大劫,无色界天在一禅当中可以安住八千个大劫,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没有丝毫之耽著和分别心,但是最终还是会堕入三恶趣不能成办解脱,这就说明了无念不等于解脱。

因此,我们以后在修学禅定的过程中应该要细致一点,该怎么去修学,而不是从书面上面见到一个“无执无著”当中安住。前两天我在南昌的时候也有一位居士说,他平常在修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在安住期间里面有这么一句“无执无著当中安住”,所以他平常就把心“无执无著”当中安住。听起来非常殊胜,但你能做得到吗?什么叫“无执无著”?当时我在杭州的时候从灵隐寺过来一位和尚说,禅宗第六祖惠能大师是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开悟的,他现在也可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我的见解不能称之为开悟呢?我说这个很容易分析,你现前说“应无所住”的时候有一个“应无所住之对境”,所以自然就变成“应有所住”了,你这时候生起来的心和禅宗第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生起来的心不同的地方,你这个心叫“妄心”,惠能大师由于已经证悟到应无所住的缘故而生的心就叫“真心”,就是这么小小的差异而导致成凡夫与圣者的区别。所以我们以后在修学过程中也应该要细致一点,不能中途看到这么一句就这么把它拿回来,就按照这种方式去修学,那你的禅定永远不会增长。

我在很多年前也给你们举过这个例子,我觉得这个例子对我们平常修学禅定的人很有意义。当时我在汉地见到一位居士,这位居士据他说,现在已经退休的缘故,家里也没有事情可做,所以他平常至少八九个小时不间断,就是说串习用在修法之上。当我听到这一句话的时候真的觉得非常非常惭愧,我作为一个出家人,可以说把一生的时间都用在修学佛法上,但是时时都能做到八九个小时都在实修上,这是很难做得到的,但这位居士能做得到,因此他真是一个大修行者的行为。所以当时我也赞叹他说,你真是很了不起,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还能抽出这么多的时间,一两天可能做得到,而是串习这样修学下去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连我一个出家人都做不到,何况其他人呢!紧接着我问这位老居士:你平常打坐的时候是一位有打坐经验的具德导师亲自为你指点而打的坐,还是你自己看看书,看看光碟而打的坐?这位居士非常诚实,他说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能遇到一位有经验的导师为他们一一指点如何修学打坐的机会是非常少的,他也不例外,所以他平常打坐也就是看看书啦,听听光碟啦,就这么打的

当时我就按照次第的方式问老居士:你平常打坐的时候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呢?好,现在我把这个话题用到我们在座的居士们身上,你们平常打坐的时候,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这位老居士说,他不知道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他只知道平常打坐的时候就要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当一听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我就坚定下来,他并没有一个次第修行道,他也是中途当中抓一个过来就这么修的。
紧接着我问老居士:平静状态适用范围太广了,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有三百六十个平静之状态,世间禅定四禅而支分的十七天有十七个平静之状态,无色界天四空处有四个平静之状态,出世间九乘之第有九个平静之状态,请问你所修的“平静之状态”应该是哪一个层次?哪一种见地?老居士说他不懂。即便他懂,他是修显宗的,应该是显宗的平静之状态的话,当然我会紧接着问:显宗平静之状态与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之中的平静之状态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哪里?但老居士说他真不知道他的这个“平静之状态”到底是哪一个。

我们现前再问问我们在座的弟子们,你们平常打坐的时候是否也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什么叫平静之状态之中?过去的妄念不追随,未来的妄念不去迎接它,当下一切妄念自然放下,其外还能找出一个平静之状态吗?找不出来,它就是平静之状态。难道它就是平静之状态,那么与我们睡觉之前的睡眠状态又有什么差异呢?我们刚开始入睡的时候,先把头放在枕头上,第一件事情要把眼睛闭上,这时候都知道不能胡思乱想,一旦胡思乱想很容易失眠,所以什么都不想的状态当中进入睡眠。什么都不想,就是说不去追随过去的妄念,也不去迎接未来的妄念,现前的一切妄念也当下放下,这叫自然放下的,是吗?如果它就是禅定的话,我们从小直到现在就是这样过来的咯。从小直到现在这样过来,难道我们的禅定有所进展,贪、嗔、痴烦恼有减少吗?没有啊!这就说明什么呢?这就说明它不是禅定。若是真要把立为一个禅定名称的话,就叫世间禅定吧,和出世间禅定完全无关。所以我就对这位居士说:“那么多禅定当中,你的禅定之境界到底是哪一种状态,哪一种见地?”我们现在再问问我们在座的弟子,我们平常所修学的禅定有那么多个平静之状态,你的禅定又到底是哪一个见地,哪一个层次呢?若是不懂的话,我们只能说后面的结论就是盲修瞎炼,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的禅定能成办解脱吗?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在为后代弟子传讲过程中,不管是方便教授还是真实教授,它都有一个圆满次第道。像真实教授虽然不讲解过程,但是在当下圆满的同时,一切次第道都在其中圆满,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单调的。这样一来,问问我们平常自己修学的禅定,若是没有一个次第道的话,光想怎么修就怎么修,见解永远不会增长,即便临时增长可能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所以以后修学禅定也应该有一位善知识亲自为你指导,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首先要知道,根据我们现前的状态应该从哪一个禅定开始入手;进入这种禅定,到了什么时候就会进入更高的境界,到达这一时刻怎样去调伏;紧接着又让这个见解进入到更高的层次,所以它必须有一个圆满次第道。

紧接着我们就要讲解禅定,先从什么禅定入手。我们现前按照方便教授讲解次第道的时候,先从什么禅定入手呢?先从一切禅定之基础有相定开始入手。可能有些人会问,为什么要从有相定开始入手呢?这是你自己的一种想法还是有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依据呢?当然是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依据!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曰:心在散乱时期印证见解也不可了悟,因此首先要澄清粗大之妄念,从有相定开始入手。

可能有些弟子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不是刚刚说过,即便是修学禅定也要针对众生不同的根机而传讲的吗?现前你所讲解的有相定是针对所有的弟子而传讲,那不就形成特定的法吗?不!这个“不”的原因是,比如我们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你若为上等根机、中等根机,上等之下等根机,必须从它开始入手。但你若为上等之中等根机的话,比如上等之下等根机,像这种禅定需要十天的时间。我们先举个例子,由于你是上等之中等根机的缘故,可能一个小时就能超越这样的禅定,对你不会造成什么阻碍,也不会造成什么矛盾。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根机,都可以从有相定开始入手,这对你们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有相定该怎么修学呢?先在自己的对面树立一个所缘的对境,我们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把心所缘在上师的皈依境上,要不把心所缘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的声音上,总之有个所缘的对境,而逐渐把心安定下来,这就称之为有相定。

这种有相定需要修到什么时候呢?但这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有些人可能要修到几天的时间,有些人修几秒钟的时间,有些人修几分钟的时候,有些人可能要修几个月的时间,这没有什么特定的时间,但总的来说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
修到一定的时候,就自然进入到一种,因为前面有一个所缘的对境,逐渐进入到没有一个所缘的境,也没有一个能缘的念,就进入到一种没有所缘的一切外境和很平静的状态之中,这就叫无相定。要记住,无相定是修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当你把心安住在空性的时候,因为前面觉得有相定是一切禅定之基础,一切禅定之出发点,我现在又开始从出发点入手,是否太低了,我还是修高一点的法,因此你说我把心就安住在空性当中,“空性”就是你所缘的对境,因此仍旧没有离开过有相定的范畴。若是把心安住在明空不二当中,“明空不二”就是你所缘的对境,还是有相定!虽然你用另一个词句来掩盖,实际上还是没有离开过有相定的范畴。
刚刚说过,无相定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现前不是也有很多居士在修禅定的时候说:“一切显现都消融法界之中,心安住在平静。”当时你在创造这么一个见解过程当中还有个所缘的对境,就叫有相定,连有相定都不如,因为你还在分别。以后在修有相定的时候,要记住刚刚所传讲的,先从所缘上师的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的心咒开始入手,修到一定的时候会进入到一种不需要所缘一切外境很平静的状态之中,这种境界有两种:一种叫迷惑无相定,一种叫清明无相定。

什么叫“清明无相定”呢?已经从八识的范围之中超越,所得到的清明称之为清明无相定。什么是八识?怎么才能认知我的清明无相定已经不在八识的范畴之中,那么我们起先要认识什么叫八识?

修学禅定可不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什么妄念都不存在的时候就叫禅定,要是真正把它当作禅定的话,这种境界,我想从小直到现在我们有的是,比如说酣睡状态,昨天晚上睡得非常好,一起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这个时间是怎么过去的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难道它也是禅定?实在要是想进入的话,我们平常到医院,好像医院是不能乱开药的,要是能找一个后门多开一些安眠药,回来的时候多吃几个安眠药,又进入这么一个酣睡状态当中,难道它就是禅定?当然不是禅定!因此,我们平常在修学禅定的过程当中,应该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禅定。刚才已经说过,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逐渐进入到无相定状态之中。

无相定分为迷惑和清明两种。怎么才能认识自己的见解是清明无相定呢?就要先知道,当我们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的时候,看看它与第八识阿赖耶识有什么区别?它与前五根识有什么差异?它与第六识耽著有什么差异?它与第七识末那识有什么差异?应该有这两者的区别,这时候裸露出来的清明之状态就叫出世间禅定,叫清明无相定。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