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9日 星期三

如意宝藏(2011年版)第11天

如意宝藏(2011年版)第11天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下面我们开始讲解《上师瑜伽导修》。如同这两天所传讲般,从总的角度来说,上师瑜伽导修总分为总说和支分传讲两个要义,第一以上讲完,此讲解是第二,细致传讲上师瑜伽导修的圆满修学方式。上师瑜伽导修圆满修学方法总分为四种精要法: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第一以上讲完,此讲解的是第二。第二通达方便分为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和回向五个部分。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和共同外前行以上已经讲完,现前所讲解的是念诵仪轨。顺从我们平常修学之方便,在念诵仪轨中就开始讲解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契合我们平常修行的过程应该这样去做,所以把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结合到一起传讲。即便怎么传讲,以上所说的方便道是必不可缺少的,这一点我们这两天在传讲过程中多次已经提示过。

今天传讲的是认识智慧,认识智慧按照成熟口诀法的要点,总分为寂止和胜观两种。寂止分为有相定和无相定,胜观分为不了义和了义两种。不了义我们把它称为意识转为道用,了义称为智慧转为道用。如今我们按照次第方式传讲过程中,先从寂止开始入手,虽然寂止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但要实现后期的胜观之见解,尤其对于次第根机来说,前面的寂止是必不可缺少的。当然,多方面条件成熟者,不一定前面过程还得走,就如同历代传承祖师般,在短短的时间中以至当下就可以证悟心的本性,这样的根机当然不树立五道十地之过程。但对于次第根机来说,这个过程必须得传讲,所以还是先从寂止开始入手。  
如今在汉地很多人都向往着能在高原地方,尤其是在亚青寺能听闻成熟口诀法。平常传讲成熟口诀法的时候,如同去年所传讲的《胜乘狮吼妙音》般,我们把整个成熟口诀法总分为寂止和胜观,从这个科判当中就能知道寂止的重要性。像刚刚所说的,它虽然不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要实现我们所成办的究竟果实,前面的这些过程决不能缺少、决不能轻视。有时候修学禅定就是由于缺乏前面之基础的缘故,导致后期所欲求的见解无法实现在自己的面前,无法了悟到这样的境界,多数还是来源于初步阶段并没有修法。
我们现前只是从总括的角度讲解寂止的重要性,但具体修学方式就如同昨天所讲解的,在念诵莲花生大士心咒的同时,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当然在实修过程中也应该要契合着方便而做修行,这样一来,见解增长来得更快。如今很多修学禅定的信众,由于轻视方便的缘故,即便禅定临时有多么高,总的来说,多数还是在寂止之上,就是由于你的见解多数还在寂止之上的缘故,仅仅依靠寂止来成办胜观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以说很难具备这样的现象。

怎么讲解呢?在讲解寂止的过程中,我们把寂止总分为四禅八定,仅仅依靠世间的禅定而成办出世间禅定是不可得的,我们可以这样去决定。比如色界在一禅可以安住六千个大劫,无色界天可以安住八千个大劫,但最终不能成办解脱的缘故,就是由于缺乏方便道的原因所致,因此,仅仅依靠前面的禅定而成办后面的禅定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尤其世间转变成出世间禅定更为困难。当然,相信很多很多修行者总认为,我现前仅仅依靠寂止来成办胜观。若是缺乏其它方便之辅助,仅仅依靠寂止成办胜观,成就的机会非常非常渺小,若是具有的话,色界和无色界天最终也可以成办解脱,而不是堕入三恶趣。但以历代传承祖师在众多教言当中所传讲,世间禅定,当这种很细致的业力聚集到一体的时候,因缘和合又形成堕入三恶趣之因。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在修持禅定的同时应该配合着方便,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这段时间,我也遇到不少的居士以及出家人,说平常都在打坐。由于缺乏方便的缘故,仅仅依靠打坐而成办解脱,有时候细致观待,当你的打坐仅仅是世间禅定的话,依靠这种寂止成办出世间胜观的可能性非常非常渺小,这不仅仅是我口中所说的,而是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的。众多历代传承祖师在教言当中曰:世间禅定,虽然它安住的时间较长,但最终还会堕入三恶趣,这充分地说明仅仅依靠世间禅定而成办出世间禅定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也要铭记这一点。

有些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难道以打坐就不能成办胜观吗?我们的前提是,你在打坐的时候,仅仅是世间禅定而不契合众多方便的缘故,因此不能成办出世间禅定。而并不是说,有些修行者可能一开始进入禅定的时候,他的禅定恐怕是出世间禅定,虽然出世间禅定并不是那么很了义,但总之还是出世间禅定,那么不了义出世间禅定成办了义出世间禅定这是没得说的,就如同汉地所说的种瓜得瓜,因为这个因果关系并没有颠倒。我们刚刚所说的是单纯寂止,所以我们把禅定总分为安住分和清净分两种。安住分指的是什么呢?仅仅把心安住在平静的状态之中,这个“平静”总的来说,既没有耽著,又没有分别心当中,就叫安住分,就可以把心安住在自认为非常清净的状态之中,这就叫安住分,叫世间禅定,叫寂止。

岀世间禅定在安住分的基础当中,还貝有清净分,就是说,这个明分非常非常清明,了了分明者。当然了了分明,它的前提是从第六识和第七识当中已超越,了了分明的同时,第八识和前五根识也随着会消失,所以这就叫出世间,也叫清净分,这两者必须分开。

我们刚开始修学禅定的时候,先从安住分开始入手而成办清净分,但这时候为什么安住分可以转变成清净分呢?因为具备众多殊胜方便辅助的缘故所致,要记住这一点,而不是仅仅依靠安住分而成办清净分。这就告诫众多修学禅定的信众,在修学禅定的过程中,我们是要着重于禅定,还要更加着重于殊胜方便道。就是由于缺乏这一点的缘故,即便临时你自己感觉到有多么清净,但是达到出世间禅定的机会可能非常渺小。因此说,前者便智双运必不可缺少。就如同我们这次传讲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它不仅仅讲解寂止,还要讲解很多很多殊胜方便道。比如传承法脉清净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善巧运用、以及认识智慧、寂止等等,从多方面的角度来成办更高的境界,而不是单纯仅仅寂止而成办胜观,这是达不到的。若是能达得到的话,历代传承祖师决不会传讲三界当中,唯一欲界众生方能成办解脱。

从禅定的角度来说,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远远超胜欲界众生,欲界是在这种烦恼识聚炽盛的状态当中漂泊,它的识聚是非常炽盛的,与当前的状态来对比的话,当然无法与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对比,欲界的烦恼更重。但为何色界和无色界天不能成办解脱呢?就是由于它单单是寂止的缘故,所以我们今天在修学禅定的过程中也必须铭记这几点,修行的时候不要仅仅堕入到寂止之上。

我前两天也给你们说过很多类似这方面的公案,当时我遇到一位居士,平常他对佛法的信心也算非常非常了不起,尤其他对打坐非常感兴趣,因此时时都在打坐。有一天他说,他在打坐的时候,在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可以说没有丝毫散乱与昏沉之中入定,说他这个禅定怎么样?若单纯是这样的话,我就问他,你如是修学禅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否你在生活和事业当中有很多烦恼的事情临时逃避它,而修学寂止,若是这样的话,当然你已经成功了。若不是,你修学禅定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的话,仅仅依靠安住分成办解脱是决不可能的。所以,从修持禅定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更加细致一些才对。

仅仅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就叫禅定的话,这种修法我们从小直到现在就是这么过来的。如今不是也有很多人说,他平常打坐的时候,尤其按照汉传佛教很多修学禅定的习惯,第一是把眼睛闭上,完全不所缘某一个境之上,把心自然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修学,我相信很多人修行禅定就是这么修的吧。过去的妄念不追随,未来的妄念不迎接,现前一切妄念自然放下,应该说这就叫打坐吧。若它就是打坐的话,我们平常睡眠之前的状态不就是这样的吗?当我们把头放在枕头上,第一件事情要把眼睛闭上。平常打坐与睡眠之前的状态,只不过是一个立着打坐,一个是躺着打坐的区分之外,实际上有什么区别呢?

比如我们睡眠之前的这种方法是,第一把眼睛闭上,紧接着谁都知道决不能胡思乱想,一旦要是顺着妄念漂泊,这个晚上很容易失眠,所以都知道睡觉之前决不能胡思乱想。比如小孩子,母亲在旁边告诫他决不要想什么,有些给他讲解故事,不要专注在某一个境之上,慢慢进入睡眠。大人都知道,当开始睡觉的时候什么都不想,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虽然我们当时不用这样的名词,但是实际上什么都不想就进入睡眠,如果它就是禅定的话,从小直到现在,我们就是这样修过来的。也就是刚刚所说的,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它就叫禅定的话,晚上睡觉之前,也就是把眼睛一闭上,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过去的妄念不追随,要是追随过去的妄念,你决定会失眠。未来的妄念一迎接,当然会跟随着妄念而飘动,也会失眠。即便现前所有一切妄念自然放下,进入什么都不想的状态进入睡眠,难道这也叫打坐吗?当然不是!

有时候我们可以细致问问自己,你晚上睡觉之前的状态与你平常所谓的打坐,两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差异?说只是躺下和坐着的区分之外,内心安住方法完全与睡眠相同的话,这叫禅定吗?这是禅定的话,我们禅定功夫应该已达到很高的地步才对,因为这种禅定,我们从小时候直到现在一直这样修过来的。也就是说,三百六十天至少有三百六十座,再加上几十年的时间,相信我们的禅定不是什么见道,也必须达到加行道。但没有啊,这就说明它当然不是禅定。因此我们这次在讲解打坐期间,必须认知到什么为寂止?什么为胜观?也就是什么叫安住分?什么叫清净分?

从禅定本身的角度无法分解、不能辨别这两点的话,仅仅把寂止和胜观交杂在一起修学,相信你的见解也不过如此,很快赤裸见解增上就不大现实。所以我们这次传讲过程中都得细致听一下,尤其上面所传讲的,从总括角度讲解这样的话会产生这样的过失,那样的话产生那样的过失。虽然它不是直接用功的方法,但是从理论上面也可以消尽很多很多修行当中的障碍,这些必不可缺少的,要记住这一点。
紧接着我们所传讲的是直接落实到行为中该怎么去做,我们把寂止总分为有相定和无相定。因为有相定是一切禅定之基础,从禅定的角度来说,显宗时时都告诫修行者要做到一心不乱,也就是说,从禅定的角度来说,有相定是一切禅定之基础,一心不乱之境界和见解,从它开始入手。

至于有相定在修学上师瑜伽的时候,我们所缘的对境为上师皈依境,当然平常所缘什么样的境都可以,总之要做到在所缘对境的同时,尽量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这种禅定叫什么呢?这种禅定叫有相定,叫寂止,世间禅定。即便当时得到的禅定有多么高都称之为寂止状态,叫安住分。

要记住啊!就是把心所缘到上师的皈依境之上,逐渐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当时修着修着的时候有一种什么感觉,有一个所缘的对境——我在打坐,我的见解。从很细节的角度来说,你修行过程中还有一个所感受到的境,从某种角度来说,它还是有一定的有相。当然它与世间寂止有相定对比的话,两者不能交杂在一起,但总的来说,初次开始修法有一个所缘的对境,就把心所缘到这样的境之上安住,称之为有相定。

修这样的法,就是说了解到有相定并不困难,但是在实修过程中要达到有相定之境界,圆满境界,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按照我们以上亚青寺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的法规,仅仅在有相定之上,至少得修几个月的时间。我们平常修有相定,由于一天只能有一两座的缘故,恐怕修的时间还会更长。可能有些会问,难道修行的时间都是特定的吗?从总的角度来说,可以说是这样的,但是站在不同根机的立场之上,法永远没有特定的法。但是这时候也不要过于太高攀,历代传承祖师告诫我们修学多长的时间,这充分说明有一定的定律,若是胡说修学那么长时间,我相信历代传承祖师决不会说这样的话,所以我相信,每个修行者都必须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因此仅仅在有相定之上也应该多修一段时间。
不要修了两三天,好像对有相定有所了知,说我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那请问,把心安住在所缘的对镜之上,能安住多长时间呢?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完全没有昏沉和起心动念,能做得到吗?若是做不到,以上你所谓的有相定只是一种了解而已,修行当中你并不具备经验。我们现前需要的是前面需要了解,后期还要落实到行为当中,要有这样的觉受,就是依靠这种观察而达到觉受。若是没有这种觉受的话,仅仅依靠前面了知是远远不够的,了知还是来源于文字和一种理论。
就好比什么呢?好比如今很多学理论的人学了很多很多理论,甚至对有相定、无相定一系列的道理也有所通达,这时候在打坐期间,第一时间就依靠很多理论来掩盖自己的实修,认为有相定应该是所缘一切外境,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即可,这叫有相定;无相定,紧接着没有一切所缘,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应该是无相。一切都是自己所造作出来的一种见解,那么后期在无相定的时候,比如我们先不讲解无相定,即便是有相定的话,你在创造有相定的过程中,这还叫一心不乱吗?这已经不是一心了,而是已经在散乱了。因为当时你依靠很多很多词句,很多很多比喻,很多很多教证在抉择这个见解,当然已变成分别心了,而不是一心不乱,后期的无相定更谈不上了。因为当时你用词句来掩盖自己实修的时候,自然有个所缘的对境,无相定是没有所缘一切外境,当你说到这么一个的时候,有一个所缘的对境,这样一来,永远超越不了有相定,还是有一个相。
所以,了知和修出来的境界,完全是两个概念,前面的了知多数来源于历代传承祖师从文字上所传讲的功德,以及平常听闻导师教言当中,所得到的一些文字和理论般若,当然这个文字和理论般若也不可缺少,因为它是创造以下条件的前行。但是若仅仅把这种道理掩盖到实修之上,你的见解永久不会进展,原因是什么呢?你永远学不会自然,天天依靠这个,上面再加一个,上面再加一个,可能就是这样的,所以这时候仍旧还有很粗大的烦恼。因此平常在修的过程中要铭记刚刚所讲解的这几个要点,这非常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刚入门的信众必须如实了解,甚至已经修到一定时间的修学者,反过来问问自己,你的修行和刚刚所传讲的这些是否也有些相同的地方?若有相同的地方,就充分地告诉你见解不能增长最大的障碍就在于此,我相信决定会有,决定会有的!
刚刚所说的,第一、可能是在修学禅定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文字般若来掩盖自己的实修,因此仅仅在分别心之中。第二点、在实修过程中由于没有理解到多方面的条件,要不仅仅依靠寂止来成办胜观等,单纯靠寂止成办胜观是得不到。我们以上已经讲了很多很多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证以及理证,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后一代弟子,修行过程中必须具备多方面条件,就是我们这次所传讲的四种精要法,一一要具备。在一座期间,即便需要更大的起心动念去观待自己的修行是否具备这四个特点,也应该去观照一下,要不当你的修行已变成堕落的时候,修是在修,也就是说,我们是在付出很多很多代价,但最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收获,那这个代价就白费,没有丝毫之利益,所以必须观照一些。
前面所讲解的就是有相定,这个有相定,像刚入门的信众,以及以后想开始打坐的信众们,有相定应该要修行到一定的层次。可能有些会问,有相定应该修到什么时间才算圆满呢?有相定的时间,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按照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规定的时间来修行,也非常好的。从自己的见解角度来说,当有相定开始进入无相定的时候,就说明你见解逐渐开始越来越增长,即便已进入无相定之状态,但也不是说可以抛弃有相定,有相定还需要如是去创造。这好比什么呢?这好比一个小孩子,他前面完全是爬着走,后面可以站起来走两步的时候,你说,这小孩子可以站起来走两步,所以不需要爬了。但实际上可能有时候还得爬,因为站起来走还没有完全习惯,还没有达到,就是说,这个力量还没有圆满之前,前面的爬行可能还需要当作站起来行走的辅助,必须这样!就是说,即便是有相定,当你进入无相定的时候,前面的有相定还是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以及根据个人的见地来树立,可能有时候还要作为辅助,还要进入高一点层次的台阶,还得修有相定。因为一开始进入无相定,时时都能在无相定之中是不可得的,可能当时无相定之境界也是短暂性的,比如二十四个小时当中,真正无相定禅定只有两分钟的时间,那二十三个小时以及五十多分钟还是在有相定之中,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前面还需要作为后面之辅助。
前面就叫有相定,要记住,把心所缘到上师的皈依境之上,逐渐学会自然,越来越自然状态当中修学。你要是不学会自然的话,仅仅时时盯着所缘的对境,这个见解就会变成越来越极端,这个执著越来越粗大,更变成更多的烦恼炽盛,因此要学会自然。自然是什么呢?就是不要过于太紧张,虽然所缘着上师的皈依境,但也并不是一种极端的执著,但当然更不是一种松缓,松缓完全放下一切,连个正念都提不起来的话,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昏沉。所以既不过于紧张,又不过于松缓当中,若能做到中等,也不是紧张,也不是松缓,这个中间状态就叫自然,要尽量学会往这方面发展。当然,这样的禅定也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得到,需要一段时间去培养,需要一段时间去体会。第一天感觉不到这样的状态,第二天再修,第三天修到一定的时候,你会亲自体会到是这么一种状态。有相定和无相定之间的差异就在这上面等等,前面需要一位导师为你作引导,后期就需要靠自己的智慧来了了分明一切,来认知一切,这就是有相定。
下面接着讲无相定,前面是有相定,有相定修到一定的时候会自然进入到一种不需要所缘一切外境,又可以安住在很平静的状态中,会进入这么一种状态,但这并不是心里造作出来的。要记住,无相定,若是心里造作出来的一个无相定,即便当时词句有多么妙善,但最终还是有相定,因为它必然有个所缘的对境,这一点我们昨天已经讲了很多遍了。比如当你所缘着上师皈依境的时候,逐渐知道一切都是虚幻,一切都是空性的时候,这就叫无相定了吗?虚幻,就看你对于什么样的境而说的虚幻,如果“虚幻”就是你所缘的对境,“空性”就是你所缘的对境,那只不过是你把前面所缘皈依境上面的这个“缘”字已转变到“空性”和“虚幻”之上,实际上仍旧还是有个所缘的对境,所以无相定是修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即便你的思想有多么丰富,永远达不到无相定,为何历代传承祖师在传讲禅定的时候,依靠修行来成办这样的要义,原因就在此上,下面我们就开始讲解无相定。
没有所缘一切外境的状态当中称之为无相定,【无相定分为迷惑及清明无相定。】没有所缘一切外境的时候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迷惑,一种是清明。【迷惑无相定:于遮止一切外境、无有所缘上师等境相,如眼不见景象,耳不闻声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第八识,称之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如同闷厥和酣睡状态般,当你已进入酣睡状态的时候,眼前能看得见境吗?看不见,耳前能听得见声音吗?也听不见,五根已经断绝。也就是说,当你己进入睡眠之中一醒来的时候,这个过程是怎样过去的,一点感觉都没有,这就说,这段时间由于内心已经进入迷惑状态之中的缘故,紧跟着五根也已经遮止,这就叫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通常在修学禅定的过程中,由于五根遮止的缘故,所缘的对境也已经不存在了,当然从很细致的状态中,第八识阿赖耶识也是能所二取的范围,原因是它还在遍计无明范围,所以仍旧具有能所二取。但是很细致的,尤其在第六识状态中无法感受到第八识能所二取、这个明分到底是什么一种状态,无法感受得到。当第六识已感受的时候已变成第六识耽著的状态,而已不成为第八识状态,所以它是非常细致的一种状态。
如今很多修学禅定者,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紧接着五根已经遮止,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也就是说,眼前不管有什么样的景象,什么都看不见,当然外在所有一切形象都已经束缚不了你的心,耳前也听不见声音,即便当时有多么大的声音在外面叫着,对你没有丝毫之影响,因为你五根已经遮止。因此,即便外面有多么大的热闹、喧哗,对你已经构不成丝毫之损失,五根已经遮止了。紧接着内心也是迷惑之状态,因为我们通常在闷厥和酣睡状态当中,仅仅凭第六识状态是无法感受到第八识阿赖耶识这种迷惑无相定到底是什么一种状态,我们只是在醒来的时候去推测第八识阿赖耶识可能是这样的之外,(在感受第八识状态当中,哦,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凡夫是无法感受得了的。这一点我相信所有人都有一定的经验,比如昨天晚上,你睡眠质量非常好,一睡觉醒来期间没有丝毫之梦境,一点感觉都没有,好像刚刚睡觉一醒来的时候,五、六个小时已经过去了,这个过程是怎么过来的,你有感觉吗?当时看见什么样的景了,耳前听到什么样的声音等等,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至那时候内心,因为外面没有境相,内心必然是一种迷惑状态,更感觉不到什么,所以称之为第八识阿赖耶识。
现今很多修行者把第八识阿赖耶识称之为入定,说只要能入定就完全进入到另一种世界,眼前所有一切形象看不见,耳前所有一切声音听不见,进入另一种状态之中,这另一种状态你能感受得了吗?完全感受不了,因为第八识闷厥和酣睡状态谁又能感受得了,只不过是有这么一个过程而已。如今很多修学禅定的人就把这个称之为入定,说境界非常好,没有丝毫之烦恼。烦恼粗大虽然不具有,但是你也无法感受到快乐,所以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称之为第八识阿赖耶识。即便你把它称之为一种入定之境界,它也叫世间之入定,当然不是出世间入定。也就是说,如今我们信仰佛教的信众,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有时候我也告诫很多很多信众,仅仅把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作自己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我相信不去打坐,我们靠其它的一些各式各样的方便也能达到这上面。比如晚上睡觉的时候,头上一棍下去也会闷厥过去,甚至用些安眠药等等,也会进入到这么一个状态,但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因此要记住,这种状态称之为第八识阿赖耶识。
“无有所缘上师等境相,如眼不见景象,耳不闻声音。”就完全已进入到另一种状态,另一种状态到底是什么状态,自己也无法感受,只不过说从中出来的时候才体会到这段时间没有丝毫之烦恼等等,但是这段时间到底是怎么经历的,自己也无法感受,所以称之为迷惑无相定。虽然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但是内心也仍旧是迷惑,称之为迷惑无相定,是第八识阿赖耶识。
或眼前即现景色、耳边听见声音均不知是何,】这是前五根识,紧接着五根开始起作用,眼晴看见一切景象,耳朵能听得见声音,但由于这个意识虽然比第八识阿赖耶识更粗糙一些,也就是这个明了比笫八识阿赖耶识的明了更粗糙一些,但是仍旧没有形成第六识耽著的缘故,因此这种明了也是在迷惑状态之中,我们把它称之为无念状态。因为所有识聚总分为无念和有念状态。第六识和第七识为有念之状态,因为我们能感受得了,第八识和前五根识作为凡夫无法感受得了这个过程,因此我们把它称之为无念之状态。
相对第八识,前五根识的明了以及显现比它更粗糙一些,因为在前五根识当中,五根己经起作用,眼晴看得见景了,耳朵听得见声音了,它的明了针对第八识更稍许明了一些,但相对第六识和七识对比的话,它也是一种无念状态,也就是说还是迷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就如同我们平常傻呆呆的状态之中。比如昨天晚上你在睡觉期间,一睡几个小时过去了,当时有人把你叫醒,说今天有件事情非得你去办不可,这时候由于睡眠不足的缘故,你从床上坐起来的时候,短短一段时间比酣睡状态更粗糙一些。你说眼睛睁开,前面什么都看不见吗?好像看得见。耳前什么声音都听不见吗?针对酣睡状态好像也听见一些声音,但到底看见什么呢?由于意识没有专注某一个对境之上的缘故,所以也不知道看见的是什么。就比如我在这边傻呆呆的状态之中,完全没有专注在某一个境之上,你们虽然在我面前,到底是谁,我也不知道,这就叫前五根识。耳前好像也能听得见各式各样的声音,到底在说什么,由于意识没有专注在某一个境之上的缘故,所以它并不是第六识,所以是无念状态。当然,这种明了更不是遍知、觉性和智慧,因为觉性和智慧这个明了度更为广大,所以它也不是,因此称之为前五根识。
如今把前五根识当作禅定的人太多太多了,多得已经没法再多了!相信我们在座很多修学禅定的人,把前五根识当作禅定者可能也会很多的,怎么说呢?比如平常打坐的时候,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都知道五根不能遮止,一旦遮止,那《般若心经》所见讲解的“空即是色”,这个色法又怎么树立呢?因此当然不能遮止五根,所以都知道,眼睛会睁开。
眼睛睁开,眼前所看得见的境相,当然也知道不能专注某一个境之上,因为已变成第六识耽著。这时候他也不去执著,说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的时候,紧接着出现的境界,再问问自己是什么一种状态呢?眼前能看得见一切景象吗?看是看得见一切景象,到底是什么呢?恐怕已经不知道了。耳前能听得见声音吗?听是好像听得见声音,由于你把心安住的缘故,已经开始逐渐进入迷惑状态,已经不知道是什么声音了。所以这时候感觉到既没有耽著又没有分别心,也不是完全酣睡状态,稍微有明了的状态。这个明了,它又没有专注在某一个境之上,一切显现也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因此就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因此树立缘起性空之见解,时时都在这么一个状态当中安住,这叫什么呢?当然是前五根识。即便把这个称之为禅定也是世间禅定,和出世间胜观有着天地悬隔之别。
我们这次传讲禅定的时候,如是细致讲解的目的在于何处呢?以上修过禅定者,就在辩证自己的禅定到底是对与错。没有修过禅定的人,把前面所理解的道理作为以后来验证、辨别自己见解的一个辅助。当然,我们在实修过程中也不需要天天拿着这些理论去掩盖自己。一开始打坐的时候,我这个到底叫第八识,还是叫五根识?刚入门的时候不需要这样。紧接着见解逐渐增长的时候,我相信修所生慧妙力通达一切理论之智慧,也应该随着你的见解增长而增长,应该是这样的。这样一来,我相信这个辩证力量不需要依靠其他一个缘去理解它,而是见解自己本身就有自知之明,我相信会辩证一切的。
但总的来说要懂得这些道理,要不把第八识当作禅定,前五根识当作禅定的人太多了。把第八识当作出世间禅定者称之为入定者,虽然有是有,但是相对来说稀少,原因是什么呢?即便怎么说,很多人都在阅读《金刚经》、《般若心经》等等的时候,虽然《金刚经》讲解“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的心不可得”,但并不是讲解当缘起呈现的当下而诽谤一切不可得的,不是这样树立的,讲解他的本性是空性的一种道理,而并不是诽谤缘起啊!要是诽谤缘起的话,《般若心经》怎么会讲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要诽谤缘起的话,应该会讲解“空即是空,空即是空”,但并不是这么树立的,是吗?因此,我们在了解它的自性同时,对缘起决不能诽谤!这样一来,缘起与空性已达到一如的时候称之为缘起性空。所以我们在修行禅定的过程中,也必须要了解到这些道理。
刚刚所说的,单纯在第八识和前五根识当中,即便当时你自己觉得有多么满足,但是成办解脱可能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刚开始修学的信众们,仅仅是第八识和前五根识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具有众多殊胜方便道作为辅助,相信你的见解前面是安住分逐渐开始趋向于清净分,因此胜观越来越赤裸。当然,初次所了悟到的胜观可能是不了义之胜观,但相对来说,决定见解越来越会往上增长,这是特定的事!但若把前面的这个仅仅第八识和前五根识当作禅定,甚至把它当作自己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以及不具备其他殊胜方便道而如是修学者,就会产生很多很多过错。第一,见解即便有这样的禅定,也无法让自己的禅定增长,因为不具备殊胜方便道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你把世间禅定当作出世间禅定的缘故,即便如是修学,永远不会有解脱的时机。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修学禅定过程中应该懂得这一系列的道理。
有时候我们把前面的这些当作故事来传讲,有时候当作功德来传讲,原因在何处呢?这一点我这两天已经讲了很多遍了,因为我们在座的所有的信众都不是平等的,有些是刚开始修禅定者,有些是修禅定有一定的经验者,所以两者在讲解过程中,不得不从两个不同的立场之中宣讲。刚刚所说的,从初步开始修学禅定的立场之中讲解,即便是有相定和无相定都是达到胜观之台阶,因为我们具备有殊胜方便道的协助、辅助的缘故,要记住这一点。所以当时你就不需要再说,有相定是否是过失,无相定是否是过失等,不需要,他们都是见解逐渐增长之过程,都是好事。但是当修到一定的时候,仅仅把有相定和无相定——寂止当作圆满之胜观者当然是过失了,如是传讲的目的就在此上。也就是,修行了一段时间的信众,还把有相定和无相定当作胜观来对待者,必须要改变你的思路,必须改变你自己的修学方式,因为说明你的修法可能已经出现很多个漏洞。再加上你对禅定的理解不够圆满,因此导致成刚刚以上的这些过错。所以都要铭记心中为妙,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刚刚这两个状态当中,尤其是把前五根识当作禅定者,太多了,太多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讲解,都知道禅定是便智双运、明空不二等等。什么叫明呢?当时眼睛既能看得见景象,耳前又能听得见声音,称之为外法,叫色法,但这时候没有丝毫之耽著与分别心,所以就叫空性;两者在安住过程中是分不开的,所以就叫明空不二。这是自己给这个禅定创造的明空不二之外,因为明空不二适用范围很广。从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之间,有无数个明空不二,因为明空不二适用范围非常广,只要是明空不二,我们决不能把它添加到出世间明空不二之上,那就大大会错!所以必须认清到上下不同的特点。但这一点我们刚刚已经说过,前五根识的明分并没有达到出世间觉性和智慧般,修过出世间禅定者有一定经验的应该是这样。从有念的状态当中,前五根识和第八识状态还没有形成第六识耽著和第七识分别心般的明了执著,所以它就叫前五根识无念之状态,因此从我们禅定的角度来说,称之为迷惑无相定。但决不能把它当作出世间禅定以及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时时就在这么一个状态当中修学,这样一来,我相信你的修行真得已经非常错了!
当时我给你们举过例子,有一次我在汉地遇到一位老居士,这位老居士非常非常虔诚。因为当时我们在探讨他平常如何修法的时候,他说现前由于年龄越来越大,平常家里也没有很多事情可做,所以他平常把修行的时间作为第一,因此一天不间断地修学八、九个小时。不管平常修的法是念诵还是打坐,想想一个老居士一天平均可以修学八、九个小时,不要说在家修行者能做得到,恐怕一个出家人也很难做得到。从修行的时间乃至对佛法的信心之上,真的是一个大修行者之行为,因为很多人很难与他对比。可能有时候有些人的修行远远超胜他这个时间,但只是有时候啊,而不是长时间八、九个小时。
那时候我在成都,也有很多很多居士说,能不能跟随着上师到高原地方。说如今他们在这边工作,另一方面修行真没有时间,能不能跟随着我一起到山上去。那时候很多很多居士都是有工作的,我说,我今天要是不负责任地说一句话,当然会说非常非常好,因为在高原地方,总的来说是修行的胜地,因此是很多修行者向往的地方,若是能去的话,当然很不错。但今天我负责任地问你一句话,你跟随着我到了高原地方,除睡觉吃饭之外,所有的时间都能用在修法之上吗?若能做得到这一点,我非常非常愿意带你到高原地方,因为你可以抛弃刚刚所说的,我可以把工作所有一切都能抛弃,我觉得也值得,因为除吃饭睡觉之外,所有的时间都能用在修法之上。若不是,现前由于平常有工作负担的缘故,总觉得修行时间很短暂,但是当这个包裹一放下来的时候,你的心也就越来越胆大,就是说,你的胆子也就越来越大,一到高原地方,天天就这么懈怠的话,我还是建议你就在这边吧。这边即便怎么说,修行之外很多时间虽然修行不了,但是从世间角度也在挣一份钱。在高原地方,既不作修行,天天懈怠着,既不是出世间,又不是世间,到底算哪一个间呢?因此就像刚刚所说的一样,有时候想到,不要说在家的一位居士,即便是一个出家人也很难做到一天不间断修学八、九个小时,非常非常值得赞叹!
当时我问这位老居士:“你平常爱打坐吗?”他说非常爱打坐。但这个打坐,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我们也知道,现前在汉地甚至高原地方,都已经形成普遍性了,只要是修行者,他都要打坐,不管他修的是哪一种法门。小乘教法、大乘教法、还是密乘,只要一修行都非常喜欢打坐,也已经变成一种惯性,得打坐。所以这位老居士说,他平常也不例外,每天打坐三、四个小时。当时我问这位老居士,你所说的这个打坐,是有一位具德上师亲自为你指点该如何打坐而打的坐?还是你自己平常看看书、听听光碟而自己打的坐?这位老居士说,如今在这样的城市能遇到一位具德上师为他亲自指点一步一步如何打坐、如何修行,这样的条件是非常不具备的。他不具备,相信很多人也同样一个道理,也很难具备。因此,他的打坐也就是平常看看书、听听一些光碟等等,就这样打的坐。
我就问这位老居士,你平常打坐的时候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呢?你是怎么打的坐呢?也就是说,刚开始打坐的时候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呢?他说这就不懂了,他只知道打坐的时候要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过去的妄念不追随,未来的妄念不迎接,现前一切妄念什么都不想,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这就是他的打坐。从词句上,我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是的,这以外还有一个打坐吗?当时我问这位老居士,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打坐,这个平静状态适用范围很广。外道教有三百六十个门派,有三百六十个平静之状态打坐方法;世间禅定,四禅有十七天,有十七个不同的平静之状态而打坐之方便;无色界天有四空处,有四个平静之状态;出世间有九乘次第,有九个平静之状态而打坐之方法。那请问,你所谓的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的这个平静状态,应该是哪一个层次呢?
当时这位老居士说,他真不懂他自己平静状态到底是哪一个层次。即便他说他懂,是显宗的话,紧接着我可能会问,显宗和小乘之间的平静状态有什么差异、有什么区别?要不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以及世间禅定两者之间平静状态有什么差异?出世间之间平静状态有什么差异?若是不懂的话,就变成什么呢?你所打的坐完全是盲修瞎炼。因为那么多平静之状态,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我应该依靠哪一种方法。那么多平静之状态中,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就这么迷茫去打坐,不叫盲修瞎炼叫什么呢?!就如同天是无边无际的,有人往天空中放箭,他是对准什么目标放的箭呢?没有一个目标。那这种放箭就叫乱放箭。
平常打坐期间也同样一个道理,那么多平静之状态之中,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就这么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这完全是盲修瞎炼的一种行为。盲修瞎炼能成办解脱吗?当然不是的!我们时时都在讲解迷信和正信之间的差异,迷信就是在迷茫当中信任一切而从事的一切行为都叫迷信。正信就是在很清明的状态当中,了知上下不同之区别,甚至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完全了解在怎么做等等,就叫正信。
我们要这么传讲的目的在何处呢?并不在讲解谁的过错,而是在讲解他人公案的同时在讲解自己的修行。你的修行是否有这方面的缺点?若有,那充分地说明现前就应该改变;若没有,当然是非常喜悦的事情。
刚刚我们也已经在讲解这样的道理,在修持禅定过程中,也必须懂得这些道理。如果不懂的话,完全是一种迷惑当中的修法,没有一个准确之目标。我先从什么样的法开始入手,逐渐会进入到什么样的境界之中,一点都没有次第道。现前抓住哪一个就是哪一个,天天把这个当作自己的修行所缘的对境就这么去打坐。这样的话,对见解增长乃至烦恼消尽、功德增长会造成一定的过失,所以相信我们每一个人以后在实修过程中都要铭记这一点。
刚刚所传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刚刚所说的,什么叫寂止,主要所传讲的是有相定和无相定。无相定之中支分为迷惑和清明两种。先讲解的是迷惑,迷惑主要在于无念之状态,第八识和前五根识状态之中,所以以后打坐期间应该要如是了知为妙。也就是说,刚入门修学禅定的信众,不需要依靠那么多的思想去辩证证自己的见解如何等等,这倒不需要,先一步一步遵照导师的教言修即可。但已经修到一定的人,还把这个世间禅定当作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的话,那就说明你的打坐还是有一定的过错,所以这时候是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修行方法。这就是前五根识。
但其与视而不见之觉性也,可以叫视而不知之觉性。因为在执受见解,真正的觉性和前两者之间的差异,从文字上面做个解释是什么样的呢?前五根识当中,眼前既可以看得见景象,但不知道到底是谁,因为他的内心还是在无念状态。后面觉性是视而不知的,眼前既可以看得见一切景象,但已经从一切耽著之中超越,这个清明度,它是遍知性的,一切都知道!比如一个整体它有四面上下六方,我们平常第六识状态当中,当看见一方的时候,第二方还需要起第二念才能了知,真正的见解当中,六方同时六个心、六个眼睛看到这个整体一般,同时可以了知六方,因为他的明了已经达到这个地步了。但前提必须要做到什么呢?已经从时间和空间当中超越。时空是谁造的呢?都是这个执著而造的,只要有执著必然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所以刚刚我们所说的,即便看见一个物体,他有前面、后面、侧面、上下两面等等,就这么很多很多分别,因为这个执著本身就是局限性的、限制性的。这种智慧必须从一切时空当中超越,必须从执著当中超越,能达到这种境界的话,为什么说诸佛菩萨的密意是遍知的呢?原因就在此上。
类似这个公案以前我也给你们所说过。有一次,色拉阳智到亚青寺以前昌根阿瑞修行的圣地去灌色拉阳智的全集。那时候上师就在那边,一直都在安排所有灌顶的一切事物,有一件事情上师必须亲自问色拉阳智。色拉阳智在跟另一个人说话,上师说,他在旁边说了几句话,那时候色拉阳智转过身很不高兴地跟他说了一句,“我现前跟他人说话,我一心只能一用,没法听懂你在说什么”。上师就在那边想,诸佛菩萨的智慧不是遍知的吗?既可以在对面说话,又可以知道我在说话,应该是遍知性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就起了这么一个念。紧接着色拉阳智带着笑脸说:“我刚刚给你开的玩笑,真正的诸佛菩萨的密意是遍知的,他不仅仅是可以在对面,甚至也可以跟你说,甚至无限性的可以呈现这样的智慧。”应该是这样的。
我讲这种公案的目的就告诫我们,出世间的禅定应该是什么样的,当然我们现前是依靠文字在诠释见解应该是这样的,但是真正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光靠文字诠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禅中有一句话叫“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口里说出来的见解即便有多么美妙,它还是一个文字诠释之见解,叫理论禅,真正的禅定是超越言语之见解,当然不是用口里描述出来,也不是用比喻诠释出来的见解,因此必须铭记这一点。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用文字诠释见解只是一个前行作用,但是紧接着我们要落实到行为当中,需要靠自己去修行去体会,仅仅依靠文字当然无法得到。这就是刚刚所说的,【但其与辨别清明、觉而无执之胜观仍具天地悬隔之别,】前五根识和觉性之间当然有着很大的差异,前面是思维,后面是智慧。前面是有限制性的,尤其不仅仅限制,他的内心也是无念之状态,后者是遍知的,当然无法对比。【此乃迷惑无相定,】这以上就叫迷惑无相定。
也就是说,当你修行禅定的过程中,上面这些境界都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第八识阿赖耶识也没有所缘的对境,前五根识也没有所缘的对境,这种没有所缘的对境,虽然称之为无相,但是迷惑无相,要记住这一点,这可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因此我多次说过这一句话,刚入门的信众你不要去辨别——这是前五根识还是第六识、第七识?不需要、不需要!你先按照上面所做的解释,第一有相定该怎么修,把心自然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所缘着上师的皈依境而安住,有昏沉和掉举的时候,开始观想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士心咒,又稍微平静的时候,又把心自然安住在上师的皈依境之,就这么修!但最终由于前面一边念诵、一边安住的力量,自然会进入到一种没有所缘的对境之上,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但没有所缘的对境之时,会进入到两种状态:一种是迷惑,一种是清明。迷惑如同以上所讲解的,要不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要不是前五根识。第八识阿赖耶识没有所缘的对境,甚至五根都已经遮止,什么都看不见了,只不过是第二念的时候再开始推理前状态是这样之外,实际上也无法感受到它的境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前五根识也是傻呆呆的状态当中,虽然已看见外境,但并没有执著于某一个对境,因为并没有形成第六识,所以它还是一个无所缘之境界。
但这个“无所缘”和“视而不见之觉性”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很大的差异,这一点前两天我给你们做过比喻。比如当你看见这个糖的时候,第六识状态当中,既可以看见糖也可以知道是糖;平常打坐期间也能看得见糖,也能知道是糖,两者之间当然有着很大的差异。要不前者是思维,后者是智慧。说前者是具有能所二取,后者没有能所二取的话,能所二取又是怎么树立呢?有个所看得见的境就叫所取,知道的糖的这个念就叫能取的话,那后者不是也有个看得见的境和知道糖的这个念吗?说只是名词用法不同。那么前者叫识,后者叫智慧的话,但运用过程中说前者是对立的,后者是一如的话也不成立,这一点前两天已经说过。后者当中,既还能知道空性、虚幻等多方面的见解同时具备,因为我们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知道糖的当下具备,这又怎么具备等等,修过禅定的人,这些一点都不难,因为他已经修过感受过了,没有感受过的人,仅仅依靠这种思维去推理,永远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因为这种见解是修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用文字诠释见解,永远就是这么没头没尾的去推理,所以理论当然不可缺少,但是实修更不应该缺少。如果没有很好的实修,你永远打破不了这些关,永远在这个范围当中转来转去,转来转去。
虽然我是一个修行者,尤其是修无上窍诀大圆满,但是从今天开始,我们应该体现出我们在座信众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可不是仅仅口口声声口里说我是修大圆满的弟子,或者仅跟随着一些导师的后面说我是修大圆满的弟子,要不手中拿着几本密宗的仪轨,就说我是修大圆满。尤其是要记住的是,无上窍诀大圆满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难道还有书本不成?生圆次第的时候,当然它也是依靠方便而成办智慧者,所以前面的方便具有一些方便现象很正常,但大圆满是超越言语之见解,因此哪来的文字和手印等?所以我们应该懂得这些真理。现前如是理解这些真理,以后在实修过程中会形成很好的辅助,所以烦恼迅速消尽,功德越来越增上,见解迅速圆满的时候,就不需要再说我是否是大圆满,已经实现大圆满的境界了,应该得这样!
要不如今在汉地学大圆满的人多,但真知道大圆满的人太少了。当时我在汉地遇到一位居士说,今天我是从很远的地方来求见你,听说你在高原地方是讲密法的,尤其是讲很深的法的一位导师,所以我从老远的地方过来谒见你,但是刚到这边的时候才知道你是讲密法的。我说,我讲密法,对你修行又有什么矛盾呢?他说,因为我是修显宗的。我说,显宗和密宗的差异在什么上面呢?据很多人说,你们密法好像念的是金刚萨埵吧,我们可念的是阿弥陀佛,所以这就是显密之差异。我说,天呐!这就叫显密之差异啊!若是我们以后也说我是念金刚萨埵的,所以就是密宗的弟子,要不我平常在阅读密宗的一些书本和教言,比如各式各样的等等,所以我是密宗的,但这个永远成立不了你是密宗的修行者。说我平常在学中观,我平常在学唯识等等,这是否是密宗?这是大乘教法,当然不是密宗。
说藏传佛教就是密宗,因为藏传佛教从总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三乘合一之教,平常既重视小乘教法别解脱戒。比如在高原地方,尤其是五明佛学院和亚青寺对别解脱戒,不管是它的见修行果,尤其是从行为当中持戒,就如同护持自己的眼珠一般是非常珍惜的。尤其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平常告诫弟子们,若不是一个持别解脱戒的信众,是不具备条件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因此对小乘别解脱戒,不管从理论的角度,尤其是行为当中是非常重视的,甚至在高原地方平常也在学大乘教法的理论。在调伏内心之上,可能是唯一依靠密宗的方法去调伏,因为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我们不得不依靠强大的对治力来消尽烦恼,所以靠的是密宗。如今在汉地有很多修行者说,我现前是五明佛学院的信众,平常学理论之外,若调伏自己内心,修学其它的法门是否又违背了这个传承,当然不会!说亚青寺的信众,打坐之外平常学一些理论,会不会违背亚青寺的传承,当然不会的!所以我们必须懂得这些道理,这是非常重要的!【亦名世间禅定,其非为我等所追求之究竟境界。】若是把它当作是究竟境界者,应该改变自己的思路。
第二种叫清明无相定,就是刚刚所说的,有一种境界,它虽然没有所缘的对境,但是迷惑。有一种境界是很清明的,这个“清明”指的是什么呢?既没有所缘的对境,但是非常清明,已知道一切,尤其对虚幻和空性方面的认识较大。但这个认识,当然不单纯是第六识和第七识状态,因此无法树立是清明无相定。相信修过禅定的信众都知道,世间和出世间,就是寂止和胜观的区别也好,安住分和清净分的主要区别是,安住而无分别之境界叫寂止,清明而无执之状态这个境界就叫胜观。我们下面所讲解的是清明无相定当然是胜观,应该做到什么呢?就像刚刚所说的,虽然没有所缘之对境,但是非常清明,这个清明度已经远远超胜世间第八识和前五根识。这一点,前两天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很多的比喻,这些都要把它落实到今天所传讲的道理之上。我们以下讲解内相上师瑜伽期间,还要讲解缘起性空之见解,到时还会做一些比较。
刚刚所说的清明无相定,从比喻的角度来说,以前华智仁波切在佐钦寺的时候,历代传承祖师喇嘛龙多初次依止华智仁波切期间,有天华智仁波切说:“龙多,你不是天天说你不会打坐吗,打坐没什么不会的,我今天就教你打坐”。就把他带到离佐钦寺不远的一个草滩上,因为当时天已经开始黑了,天空中的星星也逐渐显得越来越明显了。华智仁波切让喇嘛龙多躺在草滩上,叫他眼看着天上的星星,问他:“你现前能看得见天上的星星吗?”喇嘛龙多说,他能看得见天上的星星。你能听得见佐钦寺的狗叫声吗?可能由于那个草滩离寺院很近的缘故,因为高原地方各个寺院有很多野狗,一到晚上都会叫。华智仁波切就问喇嘛龙多:“你能听得见佐钦寺的狗叫声吗?”他说能听得见。当看得见又能听得见的当下,把心自然安住下去,这时候前面所看得见和听得着,它并没有消尽,在很清明的状态当中,又已经从耽著、分别以及第八识、前五根识当中超越的这个境界就叫禅定,没有什么不会的。
这就告诉我们以后在实修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往这方面发展,但是要记住的是,这种境界还得分为了知状态、觉受状态和证悟状态。了知状态,当时已经知道,当看得见星星,又能听得见狗叫声的当下,把心安住在很平静的状态当中,这时候没有丝毫之耽著,也没有分别心,因此他已经从第六识和第七识状态当中超越。由于当时既能看得见一切星星,又知道星星,又能听得见狗叫声等等,他的明了已经从前面有念耽著和分别心当中超越,那自然从第八识和前五根识当中超越,所以这种境界就叫清明无相定。仅仅从文字上得知的教义,当然是了知阶段;落实到行为当中,有这样的觉受就叫觉受之状态;圆满实证的时候就叫了悟之状态。所以这三者必须分开,不要把全部都混杂在一起。
清明无相定:于未遮止一切外境,无有所缘中,清明而安住。】并没有遮止一切外境,眼前不管是什么样的景色,尤其作为密宗的弟子,我们在讲解原始基位状态当中,轮回的相和涅槃的相,在原始基位如来藏当中是平等的,如今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更不应该起分别心才对。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眼前所呈现一切景象并没有遮止,眼睛并没有遮止、耳朵并没有遮止,五根并没有遮止,仍旧在起作用。但起作用的当下,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非常清明,这就叫清明无相定。【如《般若心经》中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但这种(明空不二)有几种树立方法,一种叫了知阶段。按照小乘法的规律,像这个毛巾,用无分微尘的方式去分析,分为四份,一份再分四份……分到无分微尘的时候,知道这个显现的本性本来就是空性,显现当中它也是一种假的,所以两者是分不开的,叫明空不二,这是一种推理当中得到的明空不二。
大乘教法当中所讲解的缘起性空,缘起,眼前看得见的这个毛巾,它是从哪里来的?它是从工厂里来的,工厂制造过程中需要很多物质因缘和合才形成一个毛巾,这些所有的一切因缘一个一个分开,无法树立一个毛巾,最终都是一种空性。那就是说,这个毛巾既没有一个地方来,也没有一个地方去,眼前呈现的这个相本身就是一种虚幻,因此依靠这个缘起本身就是空性,空性而缘起,达到缘起性空,这就叫了知阶段。从理论推测出来的一种见解,如同你们平常学中观的时候,里面所讲解的缘起性空,就是这么树立的。
不管从小乘的角度树立明空不二也好,要不从大乘的角度树立,小乘叫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谛无别之见解也好,大乘教法当中讲解缘起性空也罢,总之是这么树立,但这些都叫了知阶段。更进一步落实到行为当中去修行,内心当中有一定觉受的时候就叫觉受状态,这并不是单凭理论而得到的结论,而是修行当中出现的一种境界叫觉受。但必然还有一个受者,心在感受,因此它还不是很了义的见解,叫觉受状态。圆满实证见解的时候就叫了悟,也就是实相、证悟之状态。所以这三个阶段还是要分开。
我们平常所学的道理和最终实证的见解当然是一个道理,但前面依靠理论去分析,后面落实到行为当中圆满实证的时候才算是自己的见解。因此,前面只能作为后期一切修法之前行,原因就在此上。但是在实修过程中不能把前面的这个了知(认为就足够了)。知道这个道理当然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大作用的原因是什么呢?刚刚所说的,当你已认识到一切万法的本性是空性的时候,显现一切虚幻,因此能断绝实执性的概念。因为以前在我们心目当中,这个毛巾是永恒的,虽然不说永恒,但心目当中就觉得这个毛巾是永恒的,当这个毛巾一丢的时候,就觉得“天呐,我的毛巾丢了”,心里非常非常困惑,甚至还有一定的痛苦,但你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时候,即便这个毛巾丢了,还是当时毁掉等等,对你内心的打击就不会很大,因为你已经认识到它的本性为空性,所以已断绝实执性的概念。但是单凭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毛巾这种感受仍旧在你内心当中具有,不管有的时候,还是没有的时候,这个感觉仍旧在你内心当中具有,这个感觉会推动你走向轮回,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力量、能力都打断、破除,所以就要靠修行。因此刚刚所说的这个道理要铭记心中。
但可能有些会问,前面所了解的道理落实到行为当中,为何会让见解增上呢?你要是落实到行为当中是初步阶段完全可以,但你把落实到行为的这个见解,把它当作真正的见解如是对待的话,见解很难增上,因为你的心已经专注它——这就是究竟见解。这种究竟之见解,天天执著于它,这个执著还会变成越来越极端。所以对法的理解非常重要,因为它完全取决于以后趋向于什么方向,这些都必须懂一些,刚刚所说的就是这样的。
应须了知,清明无相定乃依修而得之境界,】清明无相定是修出来的,我们以上已经讲过很多了。【非为意念造作之见解。】你要是心里造作出来的话,清明无相定永远达不到。不要说清明无相定,即便迷惑无相定也无法依靠第六识当中去表达它的状态,就是感觉出它的状态。因为你说第六识是这样的时候,已经不是第八识和前五根识,已变成第六识,所以第六识也无法感受到第八识和前五根识当中,如果仅仅依靠意念造作清明无相定,更不用谈了。
倘若以心念造作,纵何修持,亦不得其见。】若是天天依靠心去造作它的话,你怎么去修学永远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告诫我们以后在实修过程中应该铭记到这一点。
记得当时有一个修禅宗的修行者问我,惠能大师在《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开悟的,如今我也能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我的见解不能称之为开悟呢?这两者之间很容易辩证。惠能大师“应无所住”,已经实证一切万法的本性,并不是文字,也不是观照,而是实相,所以当时而生的一切心都叫真心,所以为什么称之为开悟。当你在说我也在“应无所住”的时候,“应无所住”已形成你所缘的对境,已形成“应有所住”了,有个所缘的对境了,这时候生起来的心就叫妄心。就这么一点点差异,导致成你与惠能大师之间的区别,也就是圣者与凡夫之间的差异。
我们现前要让凡夫转变成圣者,应该怎么去做呢?上面所讲解的一系列过程都必须得通达,一一造行为妙,而仅仅依靠高攀是永远达不到的。举个例子,你仅仅拿着这么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这么应无所住,没有所缘一切对境,所以都是见解,因为你内心当中已把这种境界当作是真实之禅定了。这种真实之禅定由于这个意念并不具备其它很多殊胜方便的辅助,以及当时你在实修过程中,所缘的对境并没有变成越来越自然,当这个执著越来越极端的缘故,还会形成更重的烦恼。细致问问自己的禅定就能知道,所以我们以后在实修过程中要铭记这几点。
我们今天已经讲到有相定和无相定,无相定又讲了一些迷惑和清明之间的差异,紧接着下面在清明状态当中,我们还要讲解内相上师相应法,像粗直视调伏妄念、觅心法等。觅心法它是调顺烦恼之方便,后期所得到的见解缘起性空,我们后面还要紧接着传讲,但今天时间已经到了,大概就这么多吧。
为了这次我们对上师瑜伽导修的了解越来越圆满,所以这两天多听听一些,因为等两天我可能有几道题,从文字上面是完全看不出来的,这次用我词句所传讲的方法,可能我是从绕着弯另一个方面去问这个道理,我们有几道题要做。但这几道题那天不一定在讲法的道场、会所当中去做,你可以拿回去做。如果去翻阅其它的书,所有书当中,因为所有书里所讲解道理的要义当中是具有的,但是文字上面你永远看不出来。所以我这两天正在出这么几道题,就看看你这两天听上师瑜伽导修,是否是仅仅按照这个文字在飘动,还是在和修结合到一起。当然,这个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像有些刚入门的信众,我看看你对这两天所了解的怎么样。修行到一定的修行者,因为这两天也有很多修行者说,我还有很多修法上面的一些经验,需要向上师汇报一下。我这两天再给你们出几道题,只要你过了这一关,下面说不定还要单独给你讲解更深的法,也有可能性的,但这个紧接着下面再看吧。不仅是我们这边,今天在网上听闻的这些人,虽然等两天我们不会把这些题直接寄到你那,但我会把这个题目给你们念一下,你们也在上面做,这些卷子给我寄过来,我看看你们修行和了解怎么样。尤其我这一段时间出的题主要是以上已经修了一段时间,看看他们在这次听闻以及修法能不能两者结合到一起。大概就是这样吧,这两天先这样。
昨天和今天头痛得不得了,今天也是这样,可能我有点点感冒了,完全就是一个,藏地有一个说法是酥油雕的。若是泥巴雕的,只要不下雨,它还很结实,酥油天气一热它就会掉下来,冷的时候它也会掉下来的,热的时候更会化掉,我这个身体真的是酥油雕的一个人的形象。这两天感觉到稍微好点的时候又痛了,但不要紧,反正我们能把这个法的意义表达出来就算圆满。
大概就这样,回去的时候多看看《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因为它是我们成办解脱手中的唯一工具。就是说,如同一个砍柴的人,你能不能今天砍很多柴回家,完全取决于你手里的那把斧头。你要是到外面去割草,我们这次所讲解的上师瑜伽导修如同你手中的弯刀,你要是没有弯刀,光靠手去拔草,你今天得不到很多草,是吧。如今我们作为成办解脱的一位修行者,上师瑜伽就是我们手中的一把宝剑,能不能在修行的路途之上遣除一切魔障令见解迅速增长,完全靠它了,所以要细致一点、细致一点!
可能也有很多人说,我虽然这次一听到这个法,平常修行的时候就遵照那样,当然可以。这两天已经说了很多,当你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时候,只能这样。像往昔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时代,对刚入门的信众讲解空性的道理,当时很多人口里吐出血,当场死亡的情景都多得不得了。因此,当一切法器不具有的时候,即便你为他讲解多么深奥的法,他可能也很难做得到,但是当具备条件甚至多方面智慧具有的信众,我相信这次传讲过程中已经知道该怎么去做了。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为后代弟子虽然传讲了很多很多方便道,但如今我要即生成办解脱必须怎么去做,我相信很多人心目当中有一个数了,应该得这样。
今天暂时这样,明天咱们再讲。这两天可能还得讲禅定,明天还得讲一下。今天这些也没有什么不了解的地方,主要还是在于寂止,明天就要进入内相上师相应法,当然外相上师相应法的时候,寂止当中还要讲解少许之胜观,就是清明无相定,讲得并不是很多的。内相上师相应法的时候,当然要着重讲解胜观,胜观还要分为两种——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也就是说,从见解的角度来说,觉受和证悟之间的差异。明天我们就要讲解类似这些意识转为道用、觉受方面的一些境界。明天再讲,今天就讲到这里。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