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口诀法之正行精要-2017》第八课(五)正确依止导师(三)
原创 普巴扎西仁波切 妙音奉思
依止导师,首先要观察这位导师是否是具德上师。关于具德的标准,我们以前在讲解《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以及《白莲花论》等教言时,已经详细讲述了具德上师的形象。平时可以多去阅读这些教言,更深入了解一位具德上师应具备的条件。
如果觉得由于个人智慧浅薄,只能从文字上有所了解,实际观察过程中还很不得力,该怎么办?这时,我们就可以从两方面观察。
一个真正的具德上师,他的功德决定圆满。因此,我们可以从功德的角度去观察这位导师的功德是否圆满。凭借我们现前浅薄的智慧可能暂时无法辨别导师是否具有功德,此时就要依据光明去寻找太阳。因为假的太阳虽然有太阳的形象,但由于没有光的缘故,它在黑暗中也仍旧是黑暗,而真正的太阳必定会散发出温暖的光芒。所以,一位具德上师的标志,他的功德是圆满的,而所谓的功德就是指的出离心、慈悲心和信心圆满。
我们平常也一再强调,要观察自己在修行过程中,出离心、菩提心、信心是否圆满。因为圆满具德时,三种功德是同时圆满的。如果我们的三种功德日日增长,就意味着我们的修行越来越接近解脱。
从以上讲解的角度就可以知道,具德上师的出离心有多强。尤其要从慈悲心和信心两方面去观察这位导师的慈悲心是否是同体大悲,是否是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可能我们从显现上不太懂导师的密义,但从本质而言,只要他的慈悲心有偏袒性,就充分说明功德是不圆满的。
比如我们平常针对某些受苦众生,会在一瞬间生起慈悲心,但却不是时时具有,相反平时敌对的心态很强。而敌对的心态就意味着我们也在放弃某些众生,以及放弃某些众生成佛,这是凡夫的境界。而佛菩萨的境界永远没有敌对性,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同体的。
因此,想知道导师是否具德,就看看这位导师的慈悲心如何?如果这位导师的慈悲心是有选择性的,就得要细致观察,自己能否真正去依止这位导师?要记住,如果功德不圆满,就说明它的本体恐怕还没有赤裸,所谓的成就者也无从说起。
除了从慈悲心角度观察,还要从信心的角度观察导师的信心是否圆满普遍?所谓圆满的信心指的是普遍性的信心,即无论是对自己的传承、导师,还是其他的传承、导师都有平等的信心,而不是只赞叹自己的传承、导师,蔑视其他的传承、导师。如果有这样的显现,就可以肯定这位导师的见解决定是不圆满的,他的功德也并不圆满。
总的来说,不具有普遍信心的显现还是挺多的。比如我们平常也会听见某些传承导师会讲解其他传承的不是,或者是修汉传佛教的法师会宣讲其他教派的不是,以及某某导师说其他导师不对等等。一旦内心被这样的分别心所束缚,就说明这位导师绝不是具德的导师。
此处如是讲解,并不是说要去指责这些不具德的导师而是告诫大家,我们依止导师前,要先观察好这样的对境是否值得自己去依止。如果对境不圆满,即便你去依止,可能最终也无法得到圆满的结果。
比如父母把儿女送到学校前,会先去打听一下这所学校的条件如何,老师的德行如何等等。万一学校不太好,老师没有智慧,也没有德行,自己的宝贝儿女将来成了坏人就悔不当初了。因此即便现在付出一些代价,也要尽量把资具送到好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
也就是说,无论一个人最初有多纯正,但是他长期跟随在小偷的身边,不久之后,他也会变成小偷;一个天生不会打妄语的人,长期与打妄语的人待在一起,也会染上不好的习气,久而久之,口中的妄语也是说来就来,甚至连他自己都感觉不到自己在打妄语,因为胡说八道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所以,自己会养成什么习惯,完全取决于你所依止的对境上。
我们要求依止一位具德上师,就是为了圆满获得他本具有的见解,而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在于功德是否圆满,并不在于名声是大是小。如今很多人非常看重所谓的名声太小,并且只是观察他的事业有多么广大、有多少座寺院、平常管理着多少人,有些还会从官位的角度考察这位导师的官有多高,权位有多大等等。要记住,凭借这些内容观察导师是否是具德,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位真正的导师,他从对于因地到果位之间整个修行过程都非常清楚,并且具有丰富的经验,因此他会在不同的弟子面前宣讲不同的境界。即便一位已经修到一定境界的修行者,也可以在他面前得到相应的印证。因为真正的导师都曾经经历过这一系列过程。我们要依止的就是这样一位导师。
如果导师只是会口中讲经说法,对实修却完全没有经验,这位导师教育弟子,可能就是全部按照书本的意思宣讲,这样一来,你也只会变成书本,无法具有真正的体会。书本上的文字,只能称之为诠释,它是从大体中为你把握前进的方向,但只凭借书本,是远远体会不到真正的道验的。贤劫千佛都是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没有一位是依止书本成办解脱者,这就充分地说明,文字只是讲解大概性的一个道理。
以上就是讲解真正的具德上师要具备的条件。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