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離婚母為愛女 與前夫修補關係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近30年本港離婚率急升10倍,有過來人分享與前夫和平相處的經驗,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香港家庭福利會出版「天書」,透過與子女相處等技巧,助離異父母及子女建和諧關係。
阿Ru年約22歲時跟丈夫育有兩歲女兒,但因丈夫「爛玩」,加上雙方性格不合。離婚後她獲得女兒撫養權,但她相信女兒需要父愛,亦可令她更自信地成長,所以她不計前嫌,離婚後仍聯絡前夫,安排父女見面。
港離婚率持續上升
現時阿Ru的女兒詠琳已13歲,多年來當阿Ru想與前夫爭吵或意見不合時,她都會「停一停,諗一諗」。阿Ru指不希望詠琳因他們離異而缺少父親關心,故安排女兒逢周末去前夫家住。她每星期記錄詠琳成長過程,由測驗成績、來經、生病等電郵給前夫,最初前夫只覆表情符號,約五年後開始多覆文字。
詠琳則指記憶中父母離異初期,雙方的對話都是粗言穢語,現感覺到雙方很少爭吵。她坦言感激母親放棄青春照顧自己,最初她也憎恨爸爸,但在媽媽努力下與父關係已漸改善。
爸爸現已有另一半,詠琳感不開心。阿Ru知道後為詠琳作「心理輔導」,同時向前夫反映,令詠琳釋懷。
家福會總幹事葉潤雲指香港離婚率持續上升,其中過半數家庭育有子女。新書「兒童為本」離異父母共享親職手冊,提供不少離異父母與子女相處、說話技巧、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的步驟等,教離異父母為子女建立兩個快樂家庭。

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塑形瑜伽:舒緩雙腳痠痛

女士愛穿高跟鞋,可令雙腿變得修長,走路時婀娜多姿,增添不少美態。惟高跟鞋令雙腳承受巨大壓力,造成小腿肌肉繃緊及粗大,腳趾則易因穿着尖頭高跟鞋形成外翻,腰椎亦可能受到牽連,出現腰背痛。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瑜伽導師葉素碧表示,如高跟鞋有一定高度,或者穿上「斗零踭」高跟鞋,要步行穩定,身體需配合平衡,例如盆骨向前移「就位」,腰椎會因而受壓。想靚又不想身體受罪,可透過勤練瑜伽式子伸展跟腱及小腿,舒緩雙腳痠痛,消除疲勞兼美化線條。
■記者嚴敏慧 

1.單膝跪地前壓

單膝跪地,身體貼緊大腿,重心移前向前壓,前腳跟保持踩地,感到腳跟及小腿有拉扯感覺。維持數個呼吸,換腳再做。 

2.三角式(下狗式)

雙手放在地上,打開一肩膊的闊度,手指張開,雙腳伸直腳掌踩在墊上,將臀部慢慢向天提起。身體向下壓,身體成三角形狀;頭頸放鬆下巴往鎖骨微微內收,眼睛向腹部方向望,維持數個呼吸後放鬆。 

3.單腳/雙腳攀足

坐下伸直右腳,左腳掌踩右腳大腿內側,腰挺直。吸氣,兩手往旁邊打開,伸直至頭頂,呼氣雙手伸前,身體前壓及雙手捉住腳掌,保持數個呼吸;雙手伸直向上回頭頂,打開雙手回到原位。換腳再做。雙腳攀足起始時雙腳伸直,其後動作與單腳一樣。 
示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瑜伽導師葉素碧
攝影:馮就康  

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小心解讀《伊索寓言》 競爭觀念難建好品格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現今父母都知道閱讀的重要,願意花金錢購買圖書培養子女閱讀的興趣。但是甚麼圖書才是最好?有學者研究指出,經典的《伊索寓言》故事裏不少都由於篇幅過短、歷史背景等因素,不經意地流露了過分競爭、負面價值觀的意識,父母宜小心解讀。
《伊索寓言》中,《狼來了》講述牧童因為三次騙說「狼來了」,令他失信於人,最後羊群全被真正來襲的狼吃掉,教訓我們不要說謊話;《狐狸和烏鴉》講述狡猾的狐狸覬覦樹上口含白肉的烏鴉,誘騙烏鴉歌聲悅耳,待對方張開嘴巴時便吃掉那塊掉下的肉,故事教訓我們要有自知之明,明辨是非;《龜兔賽跑》則講述兔子如何因為驕傲敗於緩慢的烏龜,教訓驕兵必敗的道理。
錯為動物性格定型
這些經典故事的經典教訓,不少父母都爭取機會講解及教導子女,期望他們都有良好的品德和心智。然而,現職為香港教育學院小班中心客席講師的黃潔貞博士,多年來從事兒童閱讀及智能發展範課題,她於2000年開始已着手研究兒童文學如何影響兒童品格和心智的成長,並撰寫文章收錄於浸會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及《語文教育雙月刊》。她不止一次撰文指《伊索寓言》的信息過分提倡「強與弱」、「勝與敗」的意識,並把動物的性格過於定型,都容易令兒童造成強肉強食的競爭觀念,難以建立良好的品格。她說:「《伊索寓言》篇幅比較短,缺乏情節描寫,很快為行為下結論。有說伊索這人是奴隸,對人性的看法比較無奈和負面。」
於是,《狼來了》的故事,黃博士認為成人們沒有從該牧童的角度去思考行為的動機,認為每位年少的兒童獨自在山上都會感到害怕,並不希望故意作惡,她在文章中這樣評價:「這個沒有前因的故事破壞了小朋友的名譽--小朋友內心歹毒險惡,會無端生出惡念損害別人。」她認為從《狼來了》的故事中,只會學到為了自身安全不宜說謊,『誠信』這美德卻不一定能從故事中體會得到。《狐狸和烏鴉》也是一樣,孩子可能覺得烏鴉聰明絕頂,能使出方法騙取好處。
父母陪讀灌輸價值
黃博士認為,好的圖書不宜有「恐嚇」信息,要用愛去感動別人,用行為去啟導心智,父母也要一起閱讀,回答孩子的提問,把好的品德價值告訴他們。她推介台灣散文及兒童文學作家「林良」的圖書,其中《綠池白鵝》講述一隻白鵝一直想找出另一隻白鵝受歡迎的原因,當中有欣賞、接納,最終兩鵝於綠池中都能互相生活,沒有「你死我活」的競爭,卻有互相包容、和平共處的好價值。
女兒的《龜兔賽跑》
黃博士的女兒已成年了,當年女兒重新創作了一則《龜兔賽跑》,由於文章短小,老師只給了六十多分,女兒一直收在抽屜裏不願多提。可是,一天卻被黃博士無意中發現了,並加以讚賞,倒令女兒嚇了一跳。文章講述烏龜和兔子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烏龜因為知道自己天性緩慢而不開心,兔子為了鼓勵牠便組織了這場比賽,刻意中途睡着讓烏龜明白堅持下去的道理。黃博士說:「從文章中看到她有一顆善良、體貼別人的心,這種品格已值得給予高分。」她希望父母都能欣賞自己孩子,多鼓勵誘導,建立良好的品格。
撰文、攝影:馮淑嫻(lydia.shfung@gmail.com)
編輯:余敏
設計:梁政敏

致命流感

 註:本文原作者譚莉英中醫

        與身邊的肥佬關係複雜,除了是夫婦,是情人知已外,還亦師亦友,非常的老友鬼鬼。

  跟這位老友相處與生活,是人生大挑戰,皆因這名老友除非不喜歡,當喜歡一樣東西時,那種執著和激情簡直不可理喻。我明白,凡事兩面看,此種行為,實在有幸亦有不幸。幸福的,是肥佬對我們這份情的熾熱從未冷卻,令我還有戀愛中的感覺;不幸的,在生活和飲食的要求也始終如一,我承認已成為唯一受害者。由2014年11月至今,肥佬突然鍾情留在家涮火鍋。對,獨沽一味——火鍋。除了與好友飯局或聖誕新年等重要的節日外,火鍋爐與餸菜晚晚都在飯廳中薰蒸得煙霧瀰漫,與枱上食物拼博2句鐘,肥佬心滿意足:「沒有菜館吃火鍋會比家中更舒適、更寫意!」我沒好氣,悶到想嘔。

  天公造美,今日火鍋期間,肥佬突然傳來微微咳聲,我見機不可失:「是時候要暫停進食火鍋了,否則你會患上感冒。」

  肥佬一向警覺性高,即問:「感冒?我朋友一向身體健康,而且年年跑馬拉松,但就不幸患上感冒,一病就2個多月,到現在仍未完全康復,病程反反覆覆的,所以上星期的馬拉松賽事亦被迫要放棄。 雖然近期流感肆虐,但火鍋腳就只有你共我,大家也健健壯壯的,何解我會得個感冒?誰會傳染我呢?」

  我答:「容易患感冒的人如下:

  中醫認為,體內蓄積的火毒是容易感染流感的內在原因。很多得過流感或者感冒的朋友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流感發作之前,大多先會有嗓子痛、牙齦腫痛等一些「火毒」症狀出現,這時的機體免疫力低下,就會容易染上流感病毒,出現發熱、打噴嚏、流涕等症狀。

  陰陽失衡的人:其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為熱,一為虛。細菌、病毒喜溫喜濕,加上南方因水土濕熱,人容易有火氣。南方人稍微吃一些燥熱的食物就容易導致濕熱內蘊,破壞了身體陰陽平衡,令抵抗力下降。

  另一方面,如果感覺經常疲勞、頭暈、氣短、氣促,則身體多為虛,正氣不足。正氣就是人體天然抵抗力,正氣足,邪氣自然不能干擾身體,但當正氣不足,外界邪氣便可入侵,令人生病。正氣是否足夠,除先天影響外,後天是否失養,即生活習慣不佳也有直接關係,例如壓力大、休息少、活動少、愛吃生冷、燥熱食品等,都會令人體正氣受損。

  太過焦慮。研究表明,焦慮會引發身體出現一系列的小症狀,包括胃酸反流、失眠、皮疹、抑鬱等。這種對某種未知事物的擔心,讓身體倍感壓力,因此會削弱免疫系統,容易被流感打敗。

  經常吸煙。抽煙會削弱鼻腔和肺部內負責抵禦細菌的纖毛,使身體更容易受到病菌攻擊。專家警告,吸煙引起的肺部損傷讓人面對更大的並發症風險,而且,受損的肺部更易受到病毒感染,尤其是甲型流感,比季節性流感造成的肺部感染更嚴重,常吸煙的人需要警惕。

  喜歡喝酒。英國免疫學會的一項研究發現,喝酒太多的一大副作用就是酒精會快速、輕易地讓身體脫水,破壞了鼻腔和喉嚨以黏液形式驅逐細菌的能力。

  體溫低的人。在正常範圍內,體溫低免疫力也隨之下降。手腳容易冰冷的體寒人群,相比其他人更容易得流感。此類人可以用暖水袋或者暖包等工具給腰腹部保暖,促進血液循環,進而提高體溫。但要注意溫度不要過高,隔衣貼敷,以防燙傷。

  常便秘的人。淋巴細胞屬於免疫細胞的一種,能保護人體免遭病毒侵襲,60%的淋巴細胞存在腸道內,而便秘的人通常腸內環境失衡,影響淋巴細胞正常分泌。

  睡眠不足的人。睡覺時人體會分泌各種激素,幫助消除疲勞。如果總是睡眠不足的話,人體就來不及自我修復,導致疲勞累積、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白細胞分泌失衡,降低人體免疫力。

  你蓄積2個多月的火鍋熱毒,加上每晚嘆紅酒,加上睡眠不足,身體捱了這麼久才發病,反過來要向身體鞠個躬才對呢!」

  肥佬續:「近期的感冒好毒,好像很難治癒,我朋友感冒時已喪服維他命C,好等身體盡快康復,結果,不但沒好轉,還嚴重到咳嗽利害、喉痛、肌肉痛、頭痛、打噴嚏、流鼻水、胃口暴跌、疲倦和消瘦等一籃子服務,跑去打針食藥,連抗生素都用上場,結果,最後還是要乖乖針灸煲藥。」

  我答:「當流感或感冒爆發時,服食維他命C,對治療病情已沒有太大幫助,不過,平時多吃水果,增加身體抵抗力,才能夠預防疾病傳染機會。可笑的是,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抗生素只能對抗細菌感染,而對病毒無效,不能治癒流感。抗生素更不會提升免疫系統,所以患感冒亦切勿濫用抗生素,藥石亂投,只會削弱人體正氣,坐大病毒變種危機。」

  肥佬一面聽著,一面將花膠送往鍋內灼:「那麼就補補身,提升一下抵抗力吧!」

  我簡直暈低,人生最大的挑戰又降臨,笑著諫之:「感冒期間吃滋補食物未能有助提高抵抗力,反之將會外邪(病毒)困於體內,加重病情。要增強抵抗力,平日應注意飲食才對。」

  肥佬突然孩子氣上身:「只咳兩聲,何以斷定我感冒?多等一、兩天病徵明顯時才處理吧!」

  我早有準備他這套招式,並平和道:「近期感冒病徵極度凶惡,一就是不來,一來就辛苦得要命,往時很多人如你一樣拖數天才處理;現在,人們變得聰明了,有少許口乾、鼻燥,已抱有懷疑態度,寧願早早求醫,好過爆發出來,苦了自己,又傳染人。你一向聰明精叻,絕對懂得怎樣選擇的。」

  肥佬不忿:「我與你一同進食,何解我中招而你沒事啊?」

  我答:「我有解藥嘛!」

  肥佬:「有甚麼解藥,快提供!」

  我答:「拔罐療法: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產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膚充血,以達到疏通經絡、調整氣血、除濕解毒、防治疾病的目的。

  常用穴位:大椎穴、風門穴、膈俞穴、肺俞穴和腎俞穴等。

蘆根柴胡湯(1人份量)

材料: 蘆根5錢、柴胡3錢、南杏3錢、黃芩2錢、蘇葉2錢、甘草2錢、
瘦肉4兩、海鹽適量

做法:
  1. 所有材料清洗乾淨;
  2. 瘦肉汆水,備用;
  3. 所有材料同放入煲,注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收慢火再煲1小時;
  4. 最後下適量海鹽調味即可。

功效: 清肺胃熱,宣暢氣機,抵禦外邪侵襲,預防肺熱咳嗽。

禁忌: 脾胃虛寒者忌服,孕婦、大病、久病和長期病患者建議服用前先諮詢合資格的註冊中醫。」 

從故事到療癒

最近有一位患有哀傷的病人,因年紀老邁的父親過身,令情緒變得抑鬱。有趣的是,他陪同孩子看了近期最窩心的電影 「大英雄聯盟」,之後她的情緒突然好轉起來。她不明白箇中玄機,希望筆者能作出分析。

當遇上問題時,我們很容易認定是自己的錯誤,把自身與問題之間劃上了等號,認為自己便是問題。在「大英雄聯盟」裡面,主角阿廣因壞人所害失去了哥哥,變得孤立無助,在失落之時,阿廣發現了哥哥發明的機械人醫神。脹卜卜、肥大肉厚的醫護機械人醫神,性格非常善良可愛,他的任務就是要醫治好阿廣的哀傷。

一切從哀傷開始,我的病人與阿廣同病相憐,他們也是因喪親而導致抑鬱。阿廣的無助感、自責、內疚和憤怒的情緒,令我的病人產生共鳴。機械人醫神,醫治阿廣的同時也為我的病人進行療傷。在看電影的期間,我的病人將自己的哀傷問題投射到戲中的阿廣身上,這樣能讓她將自己與哀傷問題暫時分開,跳出原有既定的思想框框。在聲討壞人的期間,阿廣起初充滿著憤怒的情緒,但最終也被醫神轉化為寬恕,我的病人也潛移默化地將怪責自己的情緒轉化為寬恕自己。

故事伴隨我們成長,故事反映了人類生存共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故事中是有解決方法的。因此,不同的故事能觸動不同人的心靈。這套「大英雄聯盟」,無意識地改寫了哀傷病人的故事,也為他們的生命注入正能量,令人生重燃希望,同時讓他們明白自己不等於問題,問題也不能代表自己。除了看電影之外,有時看故事書或一些勵志書籍,也有異曲同工的效果。這次看電影療癒,可説是一次另類的「故事治療」!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 林震

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脊是桅杆筋為纜

脊柱是支撐人體軀幹直立的重要結構,它就像一艘帆船上的桅杆。


對於帆船而言,桅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沒有桅杆,船帆就無以張掛,乘風借力、揚帆遠航都無從所言。桅杆固然是用堅硬材料造成的,但要維持它的挺拔,還必須要藉助很多條結實的繩纜。人們看一艘帆船,更多的是看到它的桅杆與船帆,而很少去留意它的繩纜。殊不知,沒有那些繩纜就沒有聳立的桅杆,更加不會有風帆的張滿。

在人體脊柱的周圍也有著很多像纜繩一樣的組織,我們可以籠統地稱其為筋腱。它們與帆船上的繩纜一樣同屬於幕後英雄,為保持著脊柱的動態穩定而始終在默默的發揮作用。所以我們說「脊是桅杆筋是纜」。

雖然人體沒有像很多帆船那樣龐大,但人的脊柱在運動與負重疊加時的複雜程度卻遠遠大於帆船上的桅杆,因此對脊柱和周圍筋腱的要求同樣都是非常之高。它們要在保證穩定的基礎上使各種複雜的動作完成的圓滿。

揚帆出海,難免狂風巨浪,風浪吹打在桅帆,緊張的是繩纜;慢慢人生,操勞年復一年,為挺起我們的脊樑,最辛苦的是脊柱周圍的筋腱。長期承受著巨大負荷和多樣動作的筋腱,時刻面臨著各種急慢性損傷的危險。

近年來,隨著電腦、電話的大量使用,長時間的低頭俯首更使得脊背部慢性疲勞性的損傷變得司空見慣。頸腰部的疲累、沉重、酸痛、乏力困擾著民眾千千萬萬,這其中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涉及脊柱周圍的筋腱。這就像帆船的維護一樣,桅杆需要處理的機會很少,而更多的是要對纜繩進行打理甚至是替換。

真正理解了繩纜對桅杆的意義,就一定不要輕視脊柱周圍容易受損的筋腱。對外行人來說,繩纜的數量與走向會令其眼花繚亂,而脊柱周圍筋腱的情況常常比繩纜還要複雜多倍,出現的問題更加多樣而難以解決,所以常常要藉助於內行專業人士的診治而脫難。

纜繩破損嚴重可以悉數更換,筋腱嚴重損害可能乏力迴天。及早發現、有效處理脊柱周圍筋腱的損傷是保持脊柱長久挺拔的關鍵。理筋有利於強脊,就如同結實繩纜而堅挺桅杆,為的都是小心駛得萬年船。

隨著風雨歲月的侵蝕,不論是船上的繩纜還是人體的筋腱其性能最終都會像生命一樣經過下坡走向終點。在生命的期限內,努力保持筋腱處於較好的狀態是保持生命質量的重要前提。所以,為的小心駛得萬年船,一定要對筋腱合理的使用和良好的保養。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高級講師舒旭

作文無100分 小二生要寫反思書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為了成績,名校教師可以「去到盡」。向來受追捧的傳統名校培正小學,被揭有老師要求小二學生如中文作文考試沒有100分滿分,便要寫「反思書」。
有家長更反映考試平均分只要低於90分便會收到老師來電施壓,着家長「要補下」。
除要爭滿分,有老師更要求學生在小息時留在課室「活動」,不准到操場;學者形容情況接近瘋狂,令學生「超級挫敗」,產生學習陰影。
培正小學回應指,是整份考試卷未獲滿分的同學需寫反思書,原意希望學生檢討錯處,高分的同學亦可反思成功經驗。
需寫100字 遲交1天加100字
社交網站facebook的培正Secrets群組,近日有家長踢爆傳統名校培正小學有老師對學生要求極高,指其中有小二班級,若中文考試沒有100分,學生就要寫100字「反省書」,字數更按日遞增,遲交一天加100字。
亦有家長反映,考試平均分若不足90分,就會收到老師來電:「要補下。」更會施壓:「其他同學都有90幾分。」
有小學生家長亦透露,曾有該校學生的家長吐苦水,指有老師不准學生在小息到操場玩耍,而要留在課室,或到洗手間。
本報找到有關中文作文考試卷,其中一部分是要求學生看圖作文,試卷有提供詞彙及提示等;但有學者直指作文根本不能考得100分(見另文——「評分欠客觀標準 滿分不可能」)。
培正小學回應查詢時指屬誤會,稱中文科包括聽、讀、講、寫多份試卷,相信老師並非只針對作文而要學生寫反思書,又估計因臨近下課,未及交代清楚。
「非完全負面 可反思成功」
但校方承認,在整份考試卷未獲滿分的同學需寫「反思書」,而非「反省書」,原意希望學生檢討在考試中的錯處,學習改善;反思書非完全負面,高分的同學可反思成功經驗。
教育學院中國語言學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謝家浩形容,要學生寫反思書太嚴苛,甚至接近瘋狂,會打擊學習動機,令學生感到超級挫敗。教協副會長葉建源亦指,滿分的要求太高,而反思書等同懲罰,或令小學生對學習產生陰影。
教院心理研究學系助理教授林茵亦批評,反思書令學生留下「陰影」,「心靈永遠存在『我做得唔夠好』的想法」,長期有挫敗感,形式如同「批鬥」。
教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林俊彬則指,不足90分老師便向家長敲響警鐘,是煽動家長與他們一齊達到不切實際的目標,強調數字上的進步未必反映實際進步。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陳鑑忠認為,學習動機是建基於「成功價值」和「成功機會」,若經常負面評價表現或訂立過高目標,會令孩子過分焦慮及失眠,長遠會影響他們自尊心,覺得自己「無用」、「點做都唔會成功」。他建議多欣賞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努力,而非結果,並按孩子能力訂目標,使他們覺得有機會成功。

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快樂」的革命

筆者剛剛看了一部笑中有淚、有著很深人生哲理的電影 「尋找快樂大步走」,故事講述一位生活枯燥無味的精神科醫生,因為無法讓病人快樂,同時他發現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快樂是甚麼。因此,他毅然展開尋找快樂的冒險旅程。

有趣的是,這位主角笑言他自己是一位神棍,他認為如果連醫生都不知快樂是什麼,他們根本就無法醫好抑鬱症患者。筆者決定今天用精神科醫生的身份,嘗試解讀何謂快樂。一般人對快樂存在著一些誤解,現今社會所奉行的「物質至上」文化,令人以為擁有金錢、權力或榮譽就等於獲得快樂,這些方法或許只能給予我們短暫的快樂。可悲的是,有些人甚至本末倒置地選擇犧牲快樂來換取金錢。另一種誤解是我們要麼快樂、要麼就是不快,其實我們永遠都可以獲得更多的快樂。

快樂是一種正面情緒及正能量,快樂是無價的,要知道金錢買不到快樂,從來都沒有人能成功買到「一百萬的快樂」。我們要做的就是今天比昨天快樂,明天比今天更快樂!要獲得快樂這最高層次的財富,或許我們需要經歷一場發自內心的革命,要學識活在當下,因為當下擁有所有快樂的元素。我們要學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內心世界,然後關注這旅程的點點滴滴,在人生路上尋找快樂。

快樂的傳遞,並不是一個零和遊戲。一支蠟燭可以點燃數百支蠟燭,而它的生命卻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因此,快樂是不會因為分享而減弱的,用自己的快樂點燃抑鬱症患者的心靈,或許這就是精神科醫生的天職!與其問自己:「我是快樂的人嗎?」,不如問自己:「我怎樣才能更快樂?」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 林震

一念之間

註:本文原作者知薇
•人的一生做每件事,要求好結果,必先有好的起心動念。
•下次遇到阻礙時,不妨先自問:「為甚麼會不順利?」
自問在工作中很用心地指導下屬,卻因對方進步緩慢、反響不積極而感到心煩意亂。明白這種心態不健康不可取,卻往往無法自拔地陷入情緒的漩渦。直到某次坐襌後,聽到師父的開示,我才恍然大悟。師父說:要平靜地觀察自己思緒的流過,會發現每時每刻都有無數的念頭升起又落下,才發現原來我們的頭腦和心這忙碌。每個起心動念,無論大小或長短,都有其後果,積極的念頭導向正面的結果,消極的念頭導向負面的結果。人的一生做每件事,要求好結果,必先有好的起心動念。
25句話送給年輕上班族的你的作者講過一個關於念頭決定結果的故事。在他三十幾歲時,東麗旗下的一村產業經營陷入困境,若繼續惡化就可能倒閉,東麗則將面臨數百億日圓的損失。於是,東麗派出包括作者在內的十二名員工,到一村產業支援企業重建。他們發現一村經營不善的狀況非常嚴重,待處理的工作堆積如山,挽救工作刻不容緩,每天業務量非常繁重。
作者在那家公司待了三年半,深感納悶:被派去支援的員工,無一不是東麗的精銳,卻有一半左右的人無法展現工作績效。到底為甚麼?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明白了根本原因。支援的員工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想「在那立下功勞,然後回東麗求得相應報酬」;另一類則不停琢摩「如何才能改善公司的經營狀況」。能成功創造工作績效的,是後者。
試站在一村員工的立場來看,對他們而言,從東麗派來的人一看就是執行裁員的先鋒部隊,當然會有戒心,會本能地啟動防衛機制。在如此的心態下,他們根本不可能接受「想立功」的那類人。「想立勞」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欲求, 所以會遭遇阻礙。然而,「想改善經營狀況」則是眾人的共同目標、是大志。為了實現共同的願望,可以名正言順地獻一己之力、請眾人合作,因此才有可能克服困難成就大業。最後,在東麗和一村的有志員工的合作努力下,經過十年,一村產業終於得以振興。
反省自身,在指導下屬「提高標准、提升技能」時,多多少少抱有想提高效率以避免加班的私心,而非完全為下屬的成長。只要我不是從心底為下屬好,他們是絕不會真心與我並肩作戰的。
想成就事業、生活美好,起心動念正面積極、胸懷大志非常重要。當然,一開始就能秉持大志的人並不多,知易行難,畢竟自我中心的欲望源自人的天性。下次遇到阻礙時,不妨先自問:「為甚麼會不順利?」然後自己找尋答案,藉此超越自我中心的欲望。
如欲閱讀更多,請登入瀏覽 www.capital-weekly.com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名校生悲歌 10個有9個焦慮症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子女升讀band1學校是家長的夢想,但10隻手指有長短,名校亦有人考「包尾」,有名校生坦言靠「出貓」、抄功課留在精英班,終不敵壓力出現各種病徵,甚至停學一年。
臨床心理學家指,名校生求助趨增,以成績中游者居多,「10個有9個都有焦慮症」;有學生每逢默書日便暈倒,家長求助時反指子女專注力失調,放不下名校包袱,堅持非名大學不入。
有直資學校透露,近年每年錄取數十名插班生,當中半數來自傳統名校,要加開班數應付(見另文——「轉校減壓 直資中學加班接收」)。
現年中六的盧卓瑩,自小一已在傳統英文女校就讀,再升上名英中,至中四時,學校規定要讀4個選修科,即合共讀8科之多;一如其他學生,課外活動亦不由自主,要應付鋼琴、跳彈床、跳舞等興趣班,而小一至中一均為田徑隊的她,逢星期一、三、五都要練習,終因壓力太大而放棄。
還有合唱團,她稱:「請假難過登天,老師會同媽媽講,練習好重要,無咗你唔得!」但她最後應付不了退出,連學業也追不上,名次大跌至最後20名。
怕上學缺席半月 終停學1年
勉強升讀中五的她壓力極大,坦言:「幾叻都會有人叻過你,點都outstand(突破)唔到自己!」同學間更是爾虞我詐;壓力過大令她連上學都提不起勁,缺席逾半個月後終停學1年,再由中四重讀。
在精英班的羅康瑞,中三開始須接受公開試操練,不能參與課外活動,連休息時間都沒有,無法適應令他由考十幾名,跌至約90名,但老師反施加壓力;為繼續留在精英班,他坦言只有「出貓」、抄功課,但後來「抄功課都抄唔切」,所以抗拒上學,並出現壓力徵狀,「一星期有兩日會嘔、胃痛,後來一聽到『返學』就覺得好驚。」最後,他放棄精英之名而轉校。
要抄功課保成績的不止一人,同樣已轉校的張文融,曾經「一日有18、19樣功課」,坦言寫字也感疲累,「做唔晒,惟有抄!」她指,成績愈見倒退,老師卻只幫成績好的同學,自己更被校方勸退學。
家長求助 指孩子專注力失調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表示,去年接獲十多宗名校生因讀書壓力求助的個案,多為「高不成、低不就」的中游學生,「10個有9個都有焦慮症」,經常出現肚痛、頭暈及失眠,「測驗前及派卷前都肚痛」;學生及家長起初會以為「食錯嘢」,但發現徵狀持續,諮詢心理專家。
她又發現,臨近公開試,最近有應屆中學文憑試考生求助,他們都背負「名校包袱」及父母期望,「堅持『非三大不入』……怕入讀非出名的學校,會被其他同學比下去。」
香港青年協會「關心一綫」單位主任吳錦娟亦指,過去一年接到4,000多宗求助,1成與學業有關,有求助學生「每逢默書日便會暈低」。
專家:家長看成績 勿只顧數字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床心理學家陸詠詩則指,若學生或家長是完美主義者,壓力情況更會惡化。她又指,曾有家長陪同子女求助時,反指子女「懶散、唔讀書」,甚至猜度是否有專注力失調,經分析後,壓力是源於學業。
陸詠詩呼籲家長面對成績時,勿只顧數字,「小學考第一,入到中一佢唔考第一,唔等於懶惰!」為子女選校時應按能力。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專家籲慎服 降膽固醇藥非首選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都市人經常暴飲暴食,易致膽固醇過高問題而增患心臟病及中風機率。美國醫學會建議六十六至七十五歲長者,不論膽固醇是否過高,均可考慮服用「斯達汀」降膽固醇藥來減低心臟病發與中風風險。不過,本地心臟科醫生及營養師均認為,要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還是應從飲食和生活習慣入手,別過分依賴藥物。
 
 
  先諮詢醫生意見
  服藥可預防心血管頑疾,看來是年長及高危一族的佳音,然而心臟科醫生黃品立(上圖)則表示,醫學界對相關降膽固醇藥物的效用雖已認同,亦有研究證明「斯達汀」能減低患心臟病和中風機會達30%,而且副作用十分低,但他建議市民還是應從改善日常生活來防患心臟病,相比服食藥物預防划算及有效得多。「每日三十分鐘運動、不吸煙、保持健康飲食、每年作身體檢查、保持心境開朗,以及找一位可靠的家庭醫生監控身體健康,已經是最佳的預防方法。其實,每日做三十分鐘運動已能減低三成心臟病和中風罹患率,較服藥經濟得多。」他又強調市民絕對不可自行購藥服用,必須先諮詢專業意見,應由醫生處方適當劑量。
  飲食運動最有效
  註冊營養師何智衡(上圖)表示,作為營養師,並不贊成以藥物作為預防醫學主要方案。「傳統營養學上提倡健康飲食與運動,有關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臨牀研究多不勝數,而且十分正面及奏效。相反,依靠藥物來預防的成功案例卻不多,並且有潛在風險,故應小心衡量,別貪方便而輕率服用。」他認為還未病發的健康人士,包括長者,應先透過均衡飲食及做運動來改善心血管的血脂水平超標問題。
  人體需要膽固醇來製造細胞壁、荷爾蒙和膽汁,身體每天也需要一定分量的脂肪及膽固醇,但攝取過多會容易積聚於血管壁上,令血管硬化及收窄,增加血管栓塞、中風及冠心病的機會。建議正確預防膽固醇過多,應從飲食和運動着手,「多攝取纖維素,例如食用蔬果及麥皮等食物,可以幫助減少從飲食中所吸收的部分膽固醇和脂肪,從而降低血脂和血膽固醇水平。並且增加好膽固醇的吸收,例如適量食用深海魚,以攝取奧米加三營養素,再加上日常多做帶氧運動來消耗多餘的脂肪。」何智衡補充。
  須從小防患
  若要防止膽固醇過高,最理想當然是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並進行適量運動。家長應以身作則,助子女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因為飽和脂肪會令血液中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壞膽固醇)的含量增加,直接增加患上心臟病的機會。
  1. 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材主要來自動物,包括肥肉、動物皮層、動物油如牛油及豬油、雪糕和芝士等。有些植物油也含有高成分的飽和脂肪,例如椰油和棕櫚油。
  2. 善用多元不飽和脂肪來降低血液的總膽固醇含量(包括有益與有害的膽固醇),其主要食物來源包括魚油及大部分植物油,例如粟米油、黃豆油和葵花籽油等。
  3. 單元不飽和脂肪能降低血液中的有害膽固醇,並保留有益的膽固醇,對血管健康有正面助益。食物主要來源有橄欖油、芥花籽油和花生油等。
  4. 避免進食大量高膽固醇的食物,例如魷魚、蝦蟹膏、蛋黃及動物脂肪等。同時,應減少進食過多糖類甜點、酒類、脂肪食物,以防導致三酸甘油脂水平過高,因過量進食這類食物會令血脂增加,從而讓身體有更多「原料」來製造膽固醇,直接增加患上心臟病及中風的危機。
  5. 少吃肥膩食物外,還應多進食高纖五穀類食物,以助減少膽固醇和脂肪的吸收量。
  

「契媽」孜孜不倦照顧 助腎病童重過新生活


病房內每名病童都有專責護士照顧病房內每名病童都有專責護士照顧

不一定要成年人,其實任何年齡都有機會患上腎病,部分患先天性腎病的兒童,可能一出生便需要洗腎。全港獨有的瑪嘉烈醫院兒童腎科病房在1999 年成立,病房內每名病童都有專責護士照顧,病童都叫她們「契媽」,剛於去年退休的兒童腎科榮譽護士長曾紫琴在病房工作了15年,曾是20多名病童的「契媽」,當中最令她難忘的是一名照顧了10年的「囡囡」。

瑪嘉烈醫院兒童腎科病房目前有23 個牀位,不少留院病童需要做俗稱「洗肚」的腹膜透析、又或者俗稱「洗血」的血液透析,為令能更全面跟進病童的需要、以及令他們更有歸屬感,每名病童都會有一名「契媽」專責跟進,病童不論大小事都會找契媽幫忙,即使病童康復離院後,仍會時常回院探望「契媽」。

小恩出生時缺氧導致缺血性腎病,出世不久便要「洗血」,個幾月大被送往瑪嘉烈醫院兒童腎科。小恩的父母遺棄了她,要由社會福利署署長成為她的監護人,小恩由於需長期洗腎,因此較難找到寄養家庭。雖被父母遺棄,小恩卻在病房找到十多個「母親」,小恩一日日長大,病房內每個護士都把她當自己女兒,在大時大節,亦會有護士向社署申請帶小恩回家,一起感受節日氣氛,小恩終在七歲時獲腎移植,十歲便獲美國家庭收養。

面對惱人的腎病病情,病童及其家屬會頓感孤立無援,有心人成立「瑪嘉烈腎兒之友」,希望在身心上幫助他們,令他們鼓起勇氣,積極面對治療。該會成立初期是由醫護人員擔任主席,及後由當年接受治療的病童擔當主席。現為腎兒之家主席的馮小姐,當年就是接受瑪嘉烈兒童腎病中心治療的其中一名病人,今日她願意負起重任,支援受兒童腎病影響的家庭,她希望回饋曾悉心照料自己的醫護人員。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中風病人康復期護理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長者血管退化而中風機會大增,近年中風亦有年輕化的趨勢,四、五十歲就患上中風的病人並不罕見。中風後最大的創傷是失去肢體活動能力,甚至認知能力,幸醫學研究確認中風病人如及時得救,加上適當護理,日後可以恢復不少活動能力。今期職業治療師為大家講解有關中風病人的護理,協助他們回復自我照顧的能力。文:陳旭英 圖:張文智
  每年二萬名患者
  中風有多普遍?養和醫院職業治療師劉慧思說:「據二○一二年香港中文大學數據顯示,每年有超過二萬人因為中風而入院,當中三千人死亡,而中風在香港是導致死亡及嚴重傷殘的四大原因之一。」
  中風分為出血性(爆血管、腦溢血)及缺血性(腦血管阻塞),無論是前者或是後者,都有機會影響身體活動能力及認知能力。劉慧思解釋,身體活動能力包括患側的身體或手腳乏力、感覺下降,不能控制自如,除了肢體活動外,面部及口腔肌肉的控制也會受影響。中風亦可能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認知能力泛指組織能力、記憶力、邏輯思維、分辨事物能力等。
  「大部分中風患者,最初期常見情況是身體及肢體軟弱無力,所以不能自控,之後出現肌肉張力不平衡。另一類是在復康過程中肌肉張力回復但卻過度,即是過緊,久而久之會令關節繃緊,無法伸直,我們經常見到中風病人手腕、手肘及肩膊像被扯緊,就是這緣故。另外病人無法坐穩,一邊面歪等狀況亦是常見。」劉慧思說。
  初期療養
  中風病人初期都是臥病在 ,可能神志未清,肌肉控制差,吞嚥飲食都可能有問題,或無法坐得穩。在此早期階段,我們已經要注重病人護理,以減少後遺症的出現,例如注意患側肢體的擺放︰病人躺在 上時,患側的上肢跌出 邊緣,或坐時一隻手垂放在椅子外,身體側向一邊,腳或放得不正等等。這些情況會影響日後康復,因為長期維持不正確姿勢會加速關節變形,病人亦會對其身體患側的認知減少,故這時間需要糾正患者的不良姿勢及手腳擺放位置。
  這階段病人的自主活動能力較低,躺在 上或坐在椅上都未能自行移動身體,容易產生壓瘡。職業治療師會和其他醫護人員合作,減低病人患壓瘡機會。教育照顧者壓瘡的知識,鼓勵他們常為患者轉換姿勢並教導照顧者正確的移動方法。職業治療師亦會因患者需要而為他們選擇適合的輔助工具如減壓 褥、坐墊等。當病人經言語治療師評估有進食能力後,職業治療師亦會為病人作坐姿評估,選擇適合的椅子,以確保安全適當的進食姿勢。
  除此,利用特別設計的食具,以提升病人的自理能力,也是治療的目標之一。當病人情況穩定時,就可在 邊開始進行較簡單的自理能力訓練,如輔助他在 上轉身,嘗試坐起來鍛煉背部肌肉,以及開始一些簡單的現實導向及認知訓練,告訴患者正身處何時何地、探望他的人是誰,同時教導家人如何刺激其認知能力。
  中期訓練 提升自理能力
  當病人情況穩定步入康復期時,即住院至回家的過渡時期。這期間病人的活動能力慢慢改善,坐得較直、肢體控制較佳,這時期可以加入自理訓練,例如教導他如何用正確方法從躺臥至坐起。由坐在椅子上至轉回 上,以及如何自我照顧包括梳洗、穿衣服,甚至如廁及洗澡等技巧。即使病人患側未能完全恢復活動能力,也不等如要依賴他人照顧。職業治療師會教導他們用一些技巧,如單手穿衣服、單手扭毛巾,或用海綿代替毛巾梳洗,用特別工具進食等。
  「當病人開始練習站立,也可在治療師的協助下學習穿褲子、穿襪子和鞋子的技巧。我們訓練目的,是希望病人能夠盡量利用自己的能力照顧自己的日常起居生活,不會過度依賴別人。」劉慧思說。
  劉慧思亦鼓勵家人及照顧者參與訓練,學習適當方法,照顧康復中的病人。減少因不慎護理而引起的後遺症如壓瘡、脫骹。這期間有家人參與其中,可以了解患者康復進度,看到病人能力改善,日後就不會過分保護,可放心讓患者照顧自己。另一方面也可減少照顧者的壓力,同時又令病人對自己有信心。
  安全如廁、洗澡
  如何安全地上廁所和洗澡,是中風康復病人的重要課題。劉慧思指出:「留院期間,職業治療師會提供訓練,讓病人學習上廁所和洗澡,例如如何安全地移動身體到坐廁或浴缸,教導照顧者正確扶抱方法,讓患者安全地如廁及洗澡。離院前,職業治療師會按需要安排家居探訪,藉以實地了解病人出院後的居住環境。建議使用適合病人能力及個別家居環境的輔助工具如洗澡椅、浴缸板及扶手等。令患者的自理能力得以提高,亦確保家居安全,減輕照顧者的體能負擔。」
  病人在離院前,職業治療師亦會為病人在日後生活上提供一些家居照顧和社區支援的建議。
  ●中風已成為常見都市病之一,故有關團體經常舉行活動,提醒大家注意及幫助病人康復。
  養和醫院職業治療師
  劉慧思
  ●適當使用坐墊(下圖)及 墊(上圖),可減少壓瘡形成。
  ●如何單手穿衣服,對失去半邊身活動能力的中風病人來說是個考驗,但經過職業治療師教導,便容易做得到。
  ●在坐廁旁加上扶手,能令中風病人安全如廁。
  ●有需要時可用便椅,中風病人便毋須經過遠路才到達洗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