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長者血管退化而中風機會大增,近年中風亦有年輕化的趨勢,四、五十歲就患上中風的病人並不罕見。中風後最大的創傷是失去肢體活動能力,甚至認知能力,幸醫學研究確認中風病人如及時得救,加上適當護理,日後可以恢復不少活動能力。今期職業治療師為大家講解有關中風病人的護理,協助他們回復自我照顧的能力。文:陳旭英 圖:張文智
每年二萬名患者
中風有多普遍?養和醫院職業治療師劉慧思說:「據二○一二年香港中文大學數據顯示,每年有超過二萬人因為中風而入院,當中三千人死亡,而中風在香港是導致死亡及嚴重傷殘的四大原因之一。」
中風分為出血性(爆血管、腦溢血)及缺血性(腦血管阻塞),無論是前者或是後者,都有機會影響身體活動能力及認知能力。劉慧思解釋,身體活動能力包括患側的身體或手腳乏力、感覺下降,不能控制自如,除了肢體活動外,面部及口腔肌肉的控制也會受影響。中風亦可能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認知能力泛指組織能力、記憶力、邏輯思維、分辨事物能力等。
「大部分中風患者,最初期常見情況是身體及肢體軟弱無力,所以不能自控,之後出現肌肉張力不平衡。另一類是在復康過程中肌肉張力回復但卻過度,即是過緊,久而久之會令關節繃緊,無法伸直,我們經常見到中風病人手腕、手肘及肩膊像被扯緊,就是這緣故。另外病人無法坐穩,一邊面歪等狀況亦是常見。」劉慧思說。
初期療養
中風病人初期都是臥病在 ,可能神志未清,肌肉控制差,吞嚥飲食都可能有問題,或無法坐得穩。在此早期階段,我們已經要注重病人護理,以減少後遺症的出現,例如注意患側肢體的擺放︰病人躺在 上時,患側的上肢跌出 邊緣,或坐時一隻手垂放在椅子外,身體側向一邊,腳或放得不正等等。這些情況會影響日後康復,因為長期維持不正確姿勢會加速關節變形,病人亦會對其身體患側的認知減少,故這時間需要糾正患者的不良姿勢及手腳擺放位置。
這階段病人的自主活動能力較低,躺在 上或坐在椅上都未能自行移動身體,容易產生壓瘡。職業治療師會和其他醫護人員合作,減低病人患壓瘡機會。教育照顧者壓瘡的知識,鼓勵他們常為患者轉換姿勢並教導照顧者正確的移動方法。職業治療師亦會因患者需要而為他們選擇適合的輔助工具如減壓 褥、坐墊等。當病人經言語治療師評估有進食能力後,職業治療師亦會為病人作坐姿評估,選擇適合的椅子,以確保安全適當的進食姿勢。
除此,利用特別設計的食具,以提升病人的自理能力,也是治療的目標之一。當病人情況穩定時,就可在 邊開始進行較簡單的自理能力訓練,如輔助他在 上轉身,嘗試坐起來鍛煉背部肌肉,以及開始一些簡單的現實導向及認知訓練,告訴患者正身處何時何地、探望他的人是誰,同時教導家人如何刺激其認知能力。
中期訓練 提升自理能力
當病人情況穩定步入康復期時,即住院至回家的過渡時期。這期間病人的活動能力慢慢改善,坐得較直、肢體控制較佳,這時期可以加入自理訓練,例如教導他如何用正確方法從躺臥至坐起。由坐在椅子上至轉回 上,以及如何自我照顧包括梳洗、穿衣服,甚至如廁及洗澡等技巧。即使病人患側未能完全恢復活動能力,也不等如要依賴他人照顧。職業治療師會教導他們用一些技巧,如單手穿衣服、單手扭毛巾,或用海綿代替毛巾梳洗,用特別工具進食等。
「當病人開始練習站立,也可在治療師的協助下學習穿褲子、穿襪子和鞋子的技巧。我們訓練目的,是希望病人能夠盡量利用自己的能力照顧自己的日常起居生活,不會過度依賴別人。」劉慧思說。
劉慧思亦鼓勵家人及照顧者參與訓練,學習適當方法,照顧康復中的病人。減少因不慎護理而引起的後遺症如壓瘡、脫骹。這期間有家人參與其中,可以了解患者康復進度,看到病人能力改善,日後就不會過分保護,可放心讓患者照顧自己。另一方面也可減少照顧者的壓力,同時又令病人對自己有信心。
安全如廁、洗澡
如何安全地上廁所和洗澡,是中風康復病人的重要課題。劉慧思指出:「留院期間,職業治療師會提供訓練,讓病人學習上廁所和洗澡,例如如何安全地移動身體到坐廁或浴缸,教導照顧者正確扶抱方法,讓患者安全地如廁及洗澡。離院前,職業治療師會按需要安排家居探訪,藉以實地了解病人出院後的居住環境。建議使用適合病人能力及個別家居環境的輔助工具如洗澡椅、浴缸板及扶手等。令患者的自理能力得以提高,亦確保家居安全,減輕照顧者的體能負擔。」
病人在離院前,職業治療師亦會為病人在日後生活上提供一些家居照顧和社區支援的建議。
●中風已成為常見都市病之一,故有關團體經常舉行活動,提醒大家注意及幫助病人康復。
養和醫院職業治療師
劉慧思
●適當使用坐墊(下圖)及 墊(上圖),可減少壓瘡形成。
●如何單手穿衣服,對失去半邊身活動能力的中風病人來說是個考驗,但經過職業治療師教導,便容易做得到。
●在坐廁旁加上扶手,能令中風病人安全如廁。
●有需要時可用便椅,中風病人便毋須經過遠路才到達洗手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