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

快樂是一種責任

註:本文原作者羅健熙

我從來都認為自己是個樂天、開心的人,即使大學畢業後選了一條不太容易有滿足感的政治道路、越走越深入熱廚房,但整體而言,我還可以在大部份時間好好保護著自己樂天的心境。

之前在這專欄文章「向好嗰邊諗?」都曾經提及過,我對近年那些事事都要「正向思考」的紛圍實在吃不消
最近看了一套電影《尋找快樂大步走 Hector and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說一個精神科醫生工作多年後發覺自己越來越不能給病人帶來快樂,甚至連自己也越來越不快樂,故毅然開展了尋找快樂的歷程。在片中有很多有趣故事和關於「快樂」的精警提醒,片末總結、經過一連串的反思和經歷,主角終於覺悟到,原來快樂不只是能力、權利,而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快樂」。
電影說到這裏,我是有點猶疑的。
對我來說,人生在世就總會有不快樂的時刻;而且,當快樂是責任,而責任又很易滋長壓力,有壓力又好像會有點不快樂?這都是令我對那種覺悟有點猶疑的地方。
近年很多朋友都開始成家立室、生兒育女。小朋友當然很可愛、逗得成人們很高興,但他們也給我們不少反省。「快樂」是其中之一。
越看得多小朋友,越覺得「快樂」是人的天性,而不快樂是在一些經歷之後才學回來的。我印象中,真的沒有多少個不快樂的兒童,也沒有多少個「悲觀」的小朋友,越長大、看的經歷的越多、受到社會的影響越大(例如開始要跟其他小朋友在各方各面都要競爭),他們才慢慢地變得不愉快——而這些也正正是我們過去成長的歷程;長大了,仍可以看到笑容,但越來越難感受到快樂。
想到這裏,電影那句說話於我便有另一層意義。
快樂是天性,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尋回自己的天性。
是的,生命中確實有很多外來的衝擊,但我們可多嘗試回歸自我、尋回原初。我想,快樂不是苦苦追尋、逼迫自己而來——就像我們小時候丟失了的擦膠般,越是尋找越是找不到——反而學懂處之泰然、學懂聆聽和回應自己內心的呼召,更加接近自我,快樂自會伴隨而來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