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2日 星期六

众生心不管怎么想,只有一个答案就是“错误”

众生心不管怎么想,只有一个答案就是“错误”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以深智慧,察其欲乐”,用深智慧能够了知广大的众生。
  这些众生心的欲乐是什么?人一多,意见就很分歧,我们怎么知道每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就说我们这些人好了,为了一个活动要怎么办,常常会吵翻天,吵到最后就“好啦好啦,不然就这样,你们去做了,明天我不来了”。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知道,众生心是很矛盾的。不止人与人之间有矛盾,同一个人,昨天跟今天就矛盾了,在不同环境下,有这种情况。

  这一切的种种,我们在看的时候,是觉得众生心很难了知,佛菩萨怎么会知道?他怎么样能够了解这么多人是在想什么?我们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很简单了,众生心不管怎么想,只有一个答案就是“错误”。所以,众生可能会出什么招式?很简单,就是错误的。用智慧来看众生,众生的起心动念统统是错,“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错在哪里?错在众生心是用大脑,大脑的作用就是对立、分别,这个原则一框,众生讲什么都错。

  佛菩萨还有另外一个,那就是众生怎么都对,那就是要用大悲,不是用大智。大智是观照众生的起心动念,他是不是符合真理的轨迹,而众生心因为对立,当然不符合真理的轨迹。那么,这些大法师、大菩萨、妙觉位的佛,都很清楚。这一等级的菩萨摩诃萨们,乃至十方三世诸佛,他是用什么在看众生呢?他不用这个看众生,他是了解众生的这种状况。

  我们讲佛菩萨的慈悲是在这个地方,他在了解到众生是错误的情况之下,他能够接纳众生,这才叫包容。这个时候,佛菩萨看众生,他不是用大智这一面,他用大悲这一面,他会说众生都对。他从智慧面来看,是错误的;但是他从慈悲面来看,又都对。这里面就告诉我们,佛菩萨看众生,他可以用双破法,把众生的一切通通破。他也可以用双立法,统统对,就是这种状况。

  以这种情况,他在教化众生、摄受众生。我们就看到,慈悲比智慧还再高一级。我们常常不知道,我佛慈悲为怀,怎么不讲我佛智慧为角?因为牛的那两只角出来,众生会遍体鳞伤。我们要教育众生,要现愤怒相的时候,就是要用智慧。因为众生常常犯错,常常坚持他的观点、他的立场、他的看法,要是不破,他的我执放不下,法执放不下,这一破,众生马上就自我伤害。

  自我伤害有两种,一种就是一般所讲的哭哭啼啼,他就像麻薯糊一样,软绵绵的趴下去了。这个时候,他需要人家安慰,需要人家鼓励,需要人家说“你没有错,那些菩萨们误会你了”,那他就很高兴,有人跟他站在同一阵线。另外一种,他就是采取叛逆的状况,坚持他一定对,开始跟你对抗。这一种看起来很坚强,其实他比前面那一种更脆弱,在心理上,他是非常脆弱的。

  菩萨知道众生有这些情况,在适当的时机,他必须要一破到底。当他不能破的时候,他就转过来用摄受,摄受就是慈悲。你弄错了,他也不跟你讲你错了,先摄受你,同情你,“对,你这样做对”。你就想,我既然对,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你福报不够,不能降伏人家”,哦,我福报不够,那要怎么办?“拜忏”,你就拼命去拜忏了。因为往昔所造诸恶业,所以,你现在讲话,人家都不听了,那你就拜忏,这个道理好像很通。反正通不通是一回事,先把你摄受进来,你就会进行这个工作。

  随着时间的转化,你的智慧会成长,到某一个机会,你的信心比较坚固了,菩萨会试着破你的这一份执着。到了这个时候,你又会感觉到,我又怎么了,为什么之前都没有问题,现在又有问题了?因为众生的欲乐,统统以“我的”立场在讲,因为他有“我”,那个“我”也就是我们讲的心王,所以他判断事情,都是从这个地方出发,因为都从这里出发,所以就都迷惑颠倒。

  在迷惑颠倒当中,他会产生什么反应,菩萨们在这个地方就知道得很清楚。我们不知道,我们以为自己隐瞒得很好,我们以为我们的我执作用很好,心思很微细,考虑到哪里哪里。你不知道,基本上,我们是采取对立的立场在处世的。也就是一般所讲的,你的立足点在哪里,菩萨已经看出来了。

  就像一个间谍,他的目的就是要窃取机密。他采取反抗的立场,还是跟你合作立场出现?他的目的已经定好了,他跟你在一起,就是要窃取机密,跟你再好他也是要窃取机密,跟你再怎么吵他也是要窃取机密,不管他表现的是哪一种姿态,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立足点。我们凡夫的立足点就在这地方。你看商人在做生意,他的目的就是要赚钱。他随便弄一弄来卖,也是为了赚钱,装潢的很漂亮,他也是要赚钱,目的都一样,只是他的手段不同而已。

  众生的心念、欲乐,大概就是这种种手段不同,他的目的都一样。他因为是迷惑颠倒,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这个样子。佛菩萨为什么知道?因为他站在另一个立场。那个立场我们叫做正确的立场,他从这个究竟正确的立场,来看我们大众的迷惑颠倒,他很清楚。所以他能够说“以深智慧,察其欲乐”。
撷自《八十华严——明法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