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外密的见解

外密的见解 

慈诚罗珠堪布 

《成智青莲花论》略释

须得受过四级以上灌顶者
方能阅读此

外密的见解

来自慈诚罗珠堪布

不共密法道,外部瑜伽者,
取舍二谛修。

“不共密法道”,不共的道,也即密法。

“外部瑜伽者,取舍二谛修。”密法也可以分为外密和内密。外密也即外部瑜伽,这在汉传佛教里也有,按照唐朝时期的翻译,是叫做唐密。后来传到日本后,就叫做东密。无论东密也好,唐密也好,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藏传佛教里,都叫做外密。外密的境界比普通显宗的境界高,世俗谛方面,与第三转法轮的境界一样;而在胜义谛空性的境界上,又和中观的境界是一样的。外密是把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来讲的。它认为,胜义谛是清净的,是佛的坛城;世俗谛是不清净的,不是佛的坛城,所以要取胜义谛,舍世俗谛。因为他们还没有证悟烦恼即菩提,众生的五蕴即是佛的坛城。虽然他们也会说烦恼即是菩提,但他们的理解却有所不同。他们这样说的意思是,烦恼的表象是不清净的,但它的本质却是清净的。外密有三个不同层次的派别︰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哪怕最上等的瑜伽部,也有这样的取舍分别执著,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因为外密还没有彻底证悟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无二无别,所以外密的见解不是很高,还算不上是标准的密宗。在外密里面,基本上没有佛父佛母拥抱的双身像,一般的本尊佛父佛母像的排布,也是佛父在坛城中间,佛母站在前面等位置。也不会有普巴金刚等忿怒本尊,即使有忿怒本尊,饰品也与内密的不一样。

例如:文殊菩萨的有个修法,就是文殊菩萨位于中间主尊的位置,妙音天女站在文殊菩萨前面的。

我们现在修的很多修法的仪轨也是这样,如果是将观世音菩萨作为本尊,就会在法界中观想一个观世音菩萨,再迎请观世音菩萨融入我们观想的坛城当中,然后才开始念咒……最后观想结束时,又要把本尊送回法界。

外密修行人不会享用内密的五肉五甘露,他们非常看重行为上的清净,比如受密宗的八关斋戒,严格地吃素,不能沾一点点的荤腥;修本尊的时候,会每天沐浴三次等等。因为他们认为:五肉五甘露是不清净的,素食才是清净的。

外密的优点,是加入了显宗的中观根本不知道的见解与修法,通过把自己观想为佛菩萨的修法,可以让烦恼得以清净,并最终成佛。在中观看来,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血肉骨骼永远都是不清净的。小乘佛教甚至认为,连释迦牟尼佛的身体,都是不清净的。只有佛的内在证悟境界才叫做佛,佛的身体不是佛。大乘佛教虽然认为,释迦牟尼佛的每一根毫毛,都是智慧的显现,其中没有不清净的成分。但普通人的身上,就没有清净的东西,根本就不能想象把自己观想为某一种佛或某一种菩萨,而且还能通过这种方法来证悟。他们认为,世俗谛、贪嗔痴,永远都是不清净的,其中没有任何清净的东西。包括显宗当中见解最高之一的中观应成派,也是抱持这样的观念。第三转法轮虽然把如来藏诠释得非常透彻,但最后还是把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认为世俗谛的这一部分是不清净的,应该断除。断除之后,才是清净的,所以称之为“他空”。“他”,也即心的本性。“空”,也即心的本性要空,不清净的东西要空、要断除。

相对而言,外密比显宗更接近于真理,虽然没有提及本来清净的佛坛城,但已经比普通显宗的境界高很多。至少他们在打坐修生起次第的时候,可以观想自己与佛无二无别。我就是佛,佛就是我。在这个见解中念咒、修禅定,可以比显宗更快地获得成就。

如果平时稍稍注意一下修法仪轨就会知道,假如仪轨中,包含了观想从法界当中迎请佛,然后融入,接着就是顶礼、供养、最后就是念咒等程序,就属于外密的方法。当然,内密仪轨中,有时也会出现先把自己的身体观想为佛,再在法界当中又迎请一尊佛,同样地融入自己等等。这都是为了消除内密初学者认为自己与佛菩萨有区别的分别念,而采取的暂时的善巧方便。

佛教所有的见解当中,最谨慎、最底层、最基础的见解,是小乘佛教的见解,所以他们的行为也是非常保守的。但莲花生大师也反反复复地提到:“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也就是说,我们的见解必须要高如虚空,不能有执著,不能有分别,但是在行为上,必须仔仔细细地严格取舍因果,不该做的杀盗淫妄不能做,甚至哪怕是非常小的罪过也不能做,该做的放生、念咒、布施等六度四摄,则应该去做

很多学佛的人就容易走两个极端:有些人一听到禅宗里面讲“要放下、不执著”,就认为放生等等都是执著,都不应该去做。可是,“要放下”本身,也是一种执著啊!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另外又有人认为:“不可能一切都是佛的坛城,不可能一切都是空性”等等,顽冥不化地固守低劣见解,这都是极端的做法。修行,应该讲究中道,不堕两边,否则不会有好结果。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