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嫉妒别人,伤害的是你自己

嫉妒别人,伤害的是你自己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


第十六,圣贤之十一相
 
圣贤,世俗人通常是指道德才智杰出的人,而佛教所谓的“圣贤”,则除了道德与才智以外,还具有一定的觉悟和修养。圣贤是我们的楷模,我们要尽量学做一个圣贤。

学佛不需要知识面很广。哪怕学到一点点,只要能在生活当中运用,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但自己能感觉到,别人也看得见。这种法喜充满的感觉,就叫做佛法的利益和作用。学修圣贤的11个标准,就能让我们法喜充满。

11个标志当中,有些是菩萨的标志,有些是圣贤的标志。可能很多圣贤除了此处讲的11个特征以外,还有很多其他优点。此处只是介绍了其中一部分而已,以方便我们以此为目标与准则,尽量靠近这11个标准。

一,嫉妒心与我慢心鲜少,是圣贤之相。
 
此处没有说根本没有嫉妒和傲慢,只是说很微弱而已。傲慢和嫉妒,都属于所知障和烦恼障当中的烦恼障。彻底断除烦恼障,是在菩萨七地。也就是说,即使证悟了一地,都不能彻底断除烦恼障。刚刚学佛的凡夫,在没有证悟菩萨一地,甚至没有进入加行道之前,不可能完全没有傲慢和嫉妒。

资粮道是学佛的起点,大乘资粮道的门槛和界线,是标准的世俗菩提心。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标准的世俗菩提心,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没有进入大乘资粮道。在此阶段想完全没有嫉妒与傲慢,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尽量减少,不让它们过于粗大。粗大的意思,是别人能从说话的方式或所作所为中看见或感觉到。

一般情况下,我们心里虽然有一些细微的傲慢,但别人却看不出来,有些时候连自己都没有察觉,只有经过详细地自我观察之后,才能发现嫉妒与傲慢的蛛丝马迹。

佛教徒不能有粗大的嫉妒心,如果有同修学得好,大家都要赞叹、随喜,并将其作为楷模和榜样。如果别人学得好反而心里不高兴,动不动就说别人的坏话,用恶毒的语言去攻击、毁谤,那无疑是自己的问题、过失乃至罪过。如果学佛的师兄中有这样的情况,一定要教育、规劝,以免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当然,并不是只有佛教徒才有这样的问题。因为接受了佛陀的教育,佛教徒相对来说还好一点。佛教徒以外的团体中,嫉妒傲慢、勾心斗角也许更严重。身为凡夫,有一些嫉妒傲慢也是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修行层次不高,但至少要努力改变现状,达到没有粗大的嫉妒和傲慢的程度。

二,财物菲薄,知足少欲,是圣贤之相。
 
小乘佛教认为,少欲知足是佛种与圣种,或者佛性与圣性,因为少欲知足的人才有机会成就阿罗汉的果位,贪得无厌的人是无法解脱的。贪婪者的目标,就是名利。在这种价值观当中,成佛、成为阿罗汉,从生老病死中解脱等等都是没有地位的。这种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的未来。

尤其对现代社会来说,少欲知足更是特别重要。因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已经将少欲知足定位成落后、消极与颓废。知足少欲的观念,一直受着普世价值的挑战和唾弃。这都是因为我们长时间贫穷窘困,在穷人眼里,钱肯定最重要。除了钱以外,其他东西都是次要的。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知,都有一个成熟的过程。相信总有一天,当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知发展到一定程度,当我们能与金钱、名利、地位全方位、零距离接触以后,就能知道真正有用的是什么,没有太大意义的是什么,就能重新定位金钱与名利的价值。

佛陀因为智慧高远,所以有着超前的价值观,他极力主张,修行人应该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的标准,不是都像米拉日巴一样,不吃不喝,住在山里面苦行,这是我们做不到的。佛教不会要求佛教徒都要当穷人,一定要过艰苦的生活,一定要当苦行僧,而是在基本生活需求满足以后,就不要再不断索取、追求、攀比和虚荣。当然,针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年代,都有不同的少欲知足的标准。出家人和在家人,一百年前和一百年以后的要求也都各不相同。

现在很多人感到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虽然其中也有一些客观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自己的贪欲、虚荣。若能放下这些无聊的成分,我们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不懂得少欲知足,一生忙碌到头,会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在为了什么而奔波,从而白白荒废了一生,这是最失败的人生。所以,我们要学会少欲知足。


三,不讲排场、不摆架子、无有傲慢,是圣贤之相。
 
 
佛教徒当中,有明星、领导、富翁、普通老百姓,也有穷苦大众。如果因为自己是领导、是明星,或是有钱人,就炫耀、浮夸、讲排场、摆架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不是一个标准的佛教徒。

或许在佛教徒的圈子以外,所谓的身份等等,是大家都很羡慕的。但佛教却偏偏要推翻这些虚荣,而讲求众生平等。在佛教团体中,炫耀、摆阔不但不是功德,反而展示出自己的低劣与过失。同时,如果身为佛教徒,仍然用世俗的眼光去崇拜、羡慕明星和有钱人,都是一种价值观的倾斜与浅薄无知的表现。

现在很多人常常会面临一些不公平待遇,但当他们进入佛教团体以后,就能感觉到真正的平等——不重种族、不重阶级、不重资产,而注重修行。我们着重追求的,唯有戒、定、慧。

当然,一些刚刚学佛的明星、富豪或所谓的成功人士会带有一些过去的习气,这时候我们也不能立即去打击他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谁都不可能一进入佛门,就一切都能放下。积重难返、积习难改,我们自己不是还有很多难以更改的陋习吗?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