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4日 星期二

宗萨钦哲:一个人的8小时决定了他的成就!

宗萨钦哲:一个人的8小时决定了他的成就!

养心读书会 

01 
修行人的3个特征

有个说法,8小时睡觉,8小时工作,另外8小时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

一天24小时,除去睡觉、工作、吃饭、在路上,剩下的时间就是晚上那几个小时,大多数人会看电视、上网、和朋友在一起。

如果决定修行,娱乐的时间就会被取代。周一到周五,这段时间只有4-5个小时,当然还要收拾屋子、做饭、洗衣服。

所以当你决定开始修行,将会逐渐远离一切娱乐,远离电视、网络,远离朋友们,因为打电话、聚会是很浪费时间的。

远离娱乐,这算是修行人的第一个特征吧。接下来,就是在这3个小时左右,自己面对自己,独处。在这期间所发生的一切,将是现代人所难以理解的。

对我来说,最大的障碍就是忙碌的心态。拼命挤出来的时间,这么大代价换来的空闲,我们习惯了赶时间,习惯了完成任务式的生活,也许这时候我们很困很累很想休息,赶紧修完吧!
 
一旦开始修行,就会很想快点修完,这太可怕了!我会什么都不做,直到忘记时间;或是集中精神专注观想,这一切都是为了进入修行的状态,远离忙碌的状态。
 
真正的修行人,是宁静而平和的。禅定的力量,让他远离了忙碌的散乱和疲惫的昏沉。远离忙碌,这算是修行人的第二个特征吧。
  
接下来,便是远离有为的造作,远离期待和恐惧,强大的虔诚心和空性的体证,升起强烈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发起无伪的世俗菩提心,进而体会到修行的快乐,法喜充满。
 
与上师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使得心相续发生着转变,到此不再怀疑什么,坚定的信心,使得你爱上了修行,把修行真正的融入到生活中。享受修行,这算是修行人的第三个特征吧。

02
好习惯和坏习惯是这样养成的

即使在理智上,你知道修行慈悲可能是你自由时间里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但是你仍然无法修行——因为你是习性的奴隶,你缺乏决心。只在理论上了解慈悲的利益,而对看电视和购物的乐趣却有实际的体验。

就如同你花了一段时间才培养出这些习惯,你也必须开始逐渐地去修行。譬如从一天修一分钟慈悲开始,直到你体会到慈悲的功德和利益。

经过一阵子,修行成为你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好习惯,到最后变成一种瘾头——就像看电视一样。你可能会想,如果对修慈悲上了瘾,这只是另一种习性,而修行的目标却是要超越它才对。
 
你甚至会担心,对别人太慈悲,会让你依赖别人。但是,你不可能一下子就跳出习性与瘾头的状态中,因此不妨开始把有害的习性和瘾头改为有益的,这样比较接近目标——这是一种以迷惑超越迷惑的方法。
 
改变习性可能须要一点强迫,例如建立一种规律,强制自己依循它回顾过去。你可能会发现,大部分的习惯与瘾头的养成,最初都得强迫自己去做。
 
例如,某个人原来不知道如何打高尔夫球,甚至看电视上的高尔夫球赛都觉得很无聊,认为它既浪费时间又滥用宝贵的农地。但是有一位朋友不断地告诉他,打高尔夫球有多好,另外还有优雅高级的乡村俱乐部社交生活相伴等。
 
这些话使得他的“自我”渴望跻升到那个上流社会去,所以他就非常努力地练高尔夫球——不管太阳多大,牺牲他一切享受来练球——最后他可能真正喜欢上高尔夫球了。
 
现在,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这个人过去一直鄙视高尔夫球,为什么现在他反而把所有空闲的时候花在高尔夫球场上了。发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他刚开始时略为强迫自己——好习惯和坏习惯都是这样养成的。

虽然我们可能相信空性见是正确的,也非常相信慈悲、宽容、布施等行为的美德,但是我们可能仍然处于思索的阶段,还没有把任何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有时候我们可能心血来潮想要修行,不再只是阅读而已,但是虽然没有东西阻碍你,你还是修不下去——这是“自我”因你偶然瞥见实相,并且生起修行的心而面临威胁,所以它便用多生的习性障碍你和攻击你。

03
厌离心的产生
 
如果你打算在下午静坐修慈悲,到了那个时候,又有某种娱乐向你招手,于是你决定把修行延到晚上。
 
到了晚上,你又发现有个非看不可的电视节目,或者突然发现柜子太乱了须要整理等等——一旦你决定开始修行,就会有各种借口出现。

对于我们部分的人而言,“强迫自己”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成为修行者不像耽溺于高尔夫球这么简单,因为后者还伴随了许多明显的社交利益,而修行只是调伏自心,其结果经常很微细。

你或许无意识地觉得修行没什么用,不如“真实生活”那么重要。如果真有这种想法,你就需要观察真实生活的缺陷与过患:想想过去种种不可避免的悲伤在将来会再次出现...想想你所依赖的、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在刹那间就可能消失.....

看看生活中的这些层面后,你应该对于平常浪费珍贵生命的生活方式生起坚定的厌离心。也许今天你和朋友吃午餐。你们谈些什么呢?
 
可能大部分都是没有价值的闲扯淡,像是最近谁和谁吵架了、谁又花了多少钱买什么东西等等。
 
想想看,如果你把无可取代的两、三个小时生命,不浪费在无益的闲扯淡中,可以完成多少事啊!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利人利己。

想想看,你在生命中浪费了什么东西、浪费了多少东西,不只是时间,还包括了对环境的浪费。虽然今天人们在理论上对于环保有较多的意识,也警觉到必须回收资源、保存资源;但是通常大家都怕麻烦,因为爱犯罪的“自我”总喜欢方便。

厌离心能帮你不再把全部的生命用来做些根本无意义的事情、能引发你出离轮回痛苦的决定。

生起出离心,并不须要剃光了头到庙里去——对某些人这是个好方法,但现代生活已经变得太复杂了,大部分的人都不太可能那样做。随着世俗生活愈来愈复杂,精神生活就愈来愈堕落。

佛陀曾经说过:「今日末法时期的比丘,即使只能持守一条戒律,他的功德跟佛陀时代能严持所有戒律的比丘一样。」

这是很合逻辑的,因为今天人们所面对的挑战,远超过从前所能想像的。更大的挑战并不表示没有希望,相反地,更多的挑战代表有更多的机会处理迷惑。

04
偏离自我的要求,即出离
 
“自我”永远都欺骗我们去追求未来,我们思考着明天或明年要做些什么事、计划退休的生活、孩子还没出生就先担心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自我”永远试着去迎合别人,并希望别人迎合它,把它自己的所求所需都看得很严重。其实你要做的事就是稍微偏离“自我”的要求,那即是出离。
 
例如,你通常在咖啡中加两块糖,但是你知道自己也许明天或下一刻就会死去,可能没有机会喝一口咖啡,如果同事不小心在你咖啡中加了四块糖,你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会真心诚意地说:“没关系!”

心中是这么想,你并不是希望别人认为你是个好人,只不过你不认为这是生命中的大事。

当你到达这种“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阶段,就已经具备出离心了,那表示出离了生活中“每件事情都很严重”的层面。

某些人修行佛法、接受教授是希望得到财富、长寿之类的东西,或者除去障碍以完成他们的欲望。

或许你认为自己的动机比上面所说的纯净,因为你修行佛法是为了来生投胎到比较好的地方去,变得有钱有势——佛教也不鼓励这一类的动机。

执着于此生、来生或人天道,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别,那仍然是执着。以这种动机来修行,显示出我们不具出离心,我们真正忠心的是自己的执着与烦恼。如果你想体验实相,就必须发起纯正的出离心。
 
当然,关心此生和来世并不等于执着。但是,对于今生来世唯一有价值的关怀,就在于是否能创造出修行佛法必需的因缘——生存的真正目的,在于为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发掘生命的真实意义。
 
即使你真的希望了悟实相,仍会发现自己有很多的执着。但不要因此而感到罪恶,责怪自己。只要永远注意到“自我”非常聪明,它能在你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操纵那些本来要用来对付它的力量而将它们转为己用。它用来保护自己的战术之一,就是假装在驱除自己。

例如,当某人真正决心要修行成佛的时候,他就会开始认为自己已经脱离一切执着了。“自我”可以使这样的人几乎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无论那件事多自私、多缺德,他都真心地相信,这样做是为了佛法和众生的利益。

第一个自私的行为会导致第二个,一直滋生下去,直到他回到起点,完全迷失在轮回之中,却留下了一个更强、更狡猾的“自我”须要调伏。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