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尸罗」是六波罗蜜的重点之一

「尸罗」是六波罗蜜的重点之一

欲修大乘佛法,对一切众生行持仁爱与慈悲,需修持六波罗密。在此重复一遍,首先应从内心培养愿菩提心,这是最根本的前行,也是修持菩提心的基础。六波罗密的重点之一就是持戒(「尸罗」)。我们必须了解它的重要性。 

布施也很重要,因为比较容易修持,所以为六波罗密之首。几乎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的修持布施,但在实践上来说,持戒(「尸罗」)至关紧要。

一旦决心持戒,你会对戒律日渐熟习并最终有所领悟。就如一个酒鬼刚开始慢慢减少饮酒,最终完全摆脱酒精的控制般,是件极好的事。 

应不断努力持戒,否则就会被各种诱惑牵绊,对健康、心灵、家庭、社会都有害,甚至对来生有害。而我认为欺骗佛法僧对心灵极其有害。

你甚至可以先尝试从十条戒律中选择一条来持守。无论你圆满何种修持,最终都会为你带来极大的喜悦。 

你可以在一段指定的时间内持戒,如发愿一年茹素,发愿一年不饮酒等,试试能否做到。你可以做类似的尝试,渐渐你就能够持戒了。 

就以修持布施为例。千多年前,一些伟大的印度瑜伽士在典籍里提到他们修持布施的方法:将东西从右手交给左手,再从左手交回右手。他们借着如此细微的动作来训练自己的心,使其变得慷慨。修持布施需要窍门,这方法似乎很幼稚,但却很有用。一次又一次,由一只手布施给另一只手,是非常非常微不足道的,但渐渐就会愈来愈强大。

一切修持皆是如此,必须这样训练自己。你未必先向别人布施,但将东西从右手交到左手时,心中一面想口里一面说:「请接受它,我将它送给你。」接着右手对左手说:"请拿走它,我并不需要它,请你好好享用吧。"这样说也是一种训练,虽然有点像教小朋友,但却很有效。这正是昔日印度瑜伽士所作的修持,最终他们都即身成佛。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希阿荣博堪布: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

希阿荣博堪布: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 


问:现代儿童教育是鼓励竞争攀比,鼓励自我表扬和凡事争第一,不然就是弱者、失败者,长大了也没出息,而佛教却恰恰相反,鼓励人低调,吃亏了也不去争论,处处让着别人,凡事与世无争,那么请问这样孩子长大了之后又该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

答:鼓励竞争攀比、以输赢来衡量人生价值只是部分社会、部分人的做法,远不能代表现代儿童教育的全貌。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其顺应天性地快乐成长仍然是主流。我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够开阔眼界,看到这一点。

父母们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观和对教育的态度。你自己把人生看作是一场竞争,时常处于紧张、对抗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当中。这种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到底给你自己带来了多少快乐?又让你真正有多成功呢?如果自己并没有因汲汲于得失胜负而获得更多的幸福,凭什么相信让孩子这样做他就能幸福?

讲到教育,其实现在部分孩子缺少的是最基本的教养,像诚实、关爱、有礼貌、举止得体等等。没有这些做基石,仅仅强调技能、知识、功利心,孩子长大后有可能成为一个只知道生存而无力感受幸福的人,既没有多少能力让自己快乐,也没有什么意识让别人快乐,就算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也不知道怎样过上真正有品质的生活。

东杜法王仁波切:以大自然的能量来治疗

东杜法王仁波切:以大自然的能量来治疗 

精神觉醒的真正来源和最终目标是在心中,不在自然界。不过,大自然可以给予我们很大的安慰。对大自然的欣赏,让我们可以立即而直接地走出自我和所关心的事务。任何人都轻易就可以向大自然开放。我们只需要打开眼睛和感觉,自然界的美丽,就可以带领我们更接近我们的真我。当觉察一旦开放了,我们就被带到心的真性。
小时候,我在西藏就已经觉察到大自然的抚慰力量。吹过树林和山谷的风彷若音乐,河川兀自唱着自己的歌。即使是全然的寂静,也像是一种音乐。从高山庄严、父亲般的力量,日月的无私光芒,或海洋的广阔,我们获取到生命力和温馨。即使是住在拥挤的城市或市郊,大自然依然呈现在人行道的落叶上,或雨后篱笆的湿润中。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头顶上都是带着如母亲般无尽包容的开放性的虚空。
当然,我们根本不需要把大自然比作什么。大自然能够抚慰、温暖我们,但终究它是超越隐喻和概念的。大自然没有界限、标签、压力或紧张。以开放的方式享受大自然,只要我们毫不矫饰地觉察,就可以软化分别心和执着心的壁垒。
在大自然的广袤之中,有时我们也许会觉得孤独或寂凉。这只是我们的小我受到点醒而已。我们不必因此而忧虑,反而要温和地对待我们的感觉。实际上,我们可以因这种寂凉而感到欢喜。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孤寂中放松,可以是一种觉醒。大自然以许多方式帮助我们解除我执。
依据佛教,包括我们身体在内的物理世界,都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所构成的,观想大自然界五大正面品质,不管是树木、花朵或海洋,都是一种自然的治疗。
大地庄严地接纳一切,不管好坏、强弱。大地为一切而存在着,不管荣枯。大地是安详的,不管太阳照耀或暴风肆虐,日夜都不曾改变。它是我们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家。
以关怀和尊敬,端坐或平躺在泥土、砂子或岩石上。以你的手或脚接触它。感觉它的坚实、力量以及庄严。借着观想和感觉它的强壮、稳定性质,你的心当下就承接了这些品质。
想像在你体内让你忧虑、不安和无力的不健康能量都被清除了。与大地的无力量结合为一。感谢这种治疗能量,感谢大地对我们的接纳和恩施。任何人的心如果是变幻不定、爱做梦、浮动或虚弱的,或者缺乏常识、专注、纪律或稳固,那么专注在大地强壮和坚实的本性上,将会有所帮助。
观想水的性质,宁静、清凉、涤净、结合、和谐。充分感受河川的水流,它是当下如一的、强壮的、永远和谐与结合的。在海边,享受那种浩瀚,让你的感官浸透令人神情气爽的空气,以及无止息的海浪声和影像。观看海浪的游戏,感觉能量及海浪升起、耸至巅峰、落下之美。
在饮水时充分感受止渴的满足。触摸水时,感觉水的清净。在洗澡或游泳时,感觉水的抚慰性质。让你自己感觉似乎你的一切问题正在受到净化和洗涤。下雨时感觉雨正在抚慰你。感觉似乎雨正在滋养你体内的生命和成长。
静静地坐在宁静的湖边或潺潺溪流边,你的心就可以十分自然地融入宁静和清明之中。水的清静可以引发我们的崇敬。如果你无法到启发你的水边,只要观想你正坐在此种景色中,就可以带给你内心安详的感觉。
观想水具有一致、宁静、流动的能量,这种滋养生活和统合事物的本性,对无法前后一致、生活杂乱或虎头蛇尾的人将有所帮助。
火有摧毁的力量,但也有生发的力量。火的温暖和光让生命得以成长、开花、结果和成熟。
禅修时,必须专注在火的强迫、威力、发光等性质上。在日常生活中,为太阳的温暖、光辉和遍照的能量而高兴。想像你生命中的一切负面或死亡的能量和问题已经被治疗或转化或烧毁。感到你的心和身注满温暖和发光的能量,使你的正面品质得以成熟。感觉那份温暖,与它和合而为一。想像全宇宙都注满了火的无限能量,为这种治疗力量而喜悦。人们如果缺乏完成目标和全力奉献生命的鼓舞与动机,则观想火本具的温暖和热将特别有帮助。

风温柔地环绕我们,给予生命和呼吸。觉察风的各种显现,它的静止和移动,它的改变性。欢迎强风的力量,仿佛它正爱心十足地抚摸你的每一个细胞和器官。专注在你的呼吸上,觉察呼吸的每一个动作,仿佛宇宙和你已经在安详的连绵呼吸中结合为一。
去看和感觉风的惊人性质,全然的轻灵,遍一切处。想像在治疗风的抚触下,一切负面的能量和问题都已经被吹走,远离你的身和心,丝毫不留痕迹。想像你自己注满风的遍一切处的能量和轻灵。
感觉风的轻灵和移动,不管在日常生活中或在观想练习中,都可以振奋缓慢、沉重、迟钝、慵懒、低沉的人们。不过,任何兴奋、念头飞转的人,在使用风的治疗能量时,注意善巧和平衡。
空是五大唯一非物理的元素,观想它的开放性,可以让我们经验到自性的开放。空是虚幻无质的。空提供空间给其他的一切事物,包括地、水、火、风四大在内。
看看深蓝色的天空,感觉它的虚幻无质和不执着。去看并感觉那种广阔和无限的品质,天空的无边无际。觉察你肉身的虚空和开放性,超越疑问或诠释,超越时间或空间。放下你的思想以及忧虑,与天空的性质结合为一。望着天空时,特别是在晴朗的日子里从视野辽阔的地方仰望天空时,可以让我们感觉极大的安详。但只要能撇见天空,就可以给我们安详。凝视夜晚的天空,特点当万里无云时,也可以提升心的禅定状态。
无边无际的天空,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下我们的痛苦。练习把你的一切痛苦、焦虑和执着融入虚空。想象一切忧虑和负面思想都在那儿消失了,像雾或云消散得无影无踪。欣赏任何来到你身上的舒适或安详感觉。

因果业力的真相:我们为什么受苦?


因果业力的真相:我们为什么受苦? 

 东杜法王
因果 业力 的真相
我们为什么受苦?

一切唯心造,一切如梦幻泡影。心本性是安详而开悟的,为什么我们的生命经历的无非是苦、无常和迷惑呢?

心的真性
我们的心,产生苦和乐的经验,而发现安详的能力则完全操之在我。心的真性,其实是安详而开悟的。任何人只要了解这一点,就已经踏上智慧之路。

佛教以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为中心。从绝对真理(第一义谛)的角度来看,心和宇宙的真性是开悟、安详、圆满的。藏传佛教宁玛派以“心的真性”来表示“觉醒和开放的统一”。

相对真理(世俗谛)认为在整个日常生活中,亦即在变动无常的生死轮回中,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所经验到的,无非是苦、无常和迷惑,因为真性已经被我执所产生的习气和烦恼所遮蔽。

自我并不真实存在
“我”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我
桌子的我
金钱的我
观念的我

在西方思想中,“我”通常是指人格我,或“我、受格的我、我所有”的自我意识。佛教涵括各种意义的我,更把“我”当成我们执着以为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任何现象或事物。“我”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我,桌子的我,金钱的我,观念的我。

如果执着这些,我们即是在以对立的方式经验它们:一个主体执着另一个客体。这时候,心开始起分别,把各种事物加以分离并贴上标签,譬如说“我”喜欢“这个”,或“我”不喜欢“这个”。我们也许会想,“这个”是好的。执着就产生;或“这个”是不好的,痛苦就尾随而来。

我们也许会渴望我们缺乏的东西,或恐惧我们已经有的东西,或因为失去它而感到沮丧。当我们的心因为这些思绪而绷得越来越紧,我们就会感觉老于世故来越兴奋或痛苦,这就是苦的轮回。

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自我并不真实存在。它不是固定或坚实的,而只是由心贴附上的一种指称。自我也不是独立的实体。佛教认为一切都互相依存,因此一切都没有真正独立的品质或性质。

因为我们的“相对”心或凡夫心在作祟,我们就执着自我为坚定固实的。然而,自我只是一种幻影罢了,因为轮回经验的一切都是短暂、改变和不断坏灭的。我们的凡夫心把自我当成真实存在的独立实体。

因果律的“业”
在佛教里,因果律称为“业”。每一个动作都会产生相应的(果);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种子长成绿芽,然后长成树,然后长成果实和花,花果又生产种子。这是非常简单的因果例子。最伟大的大乘形而上学作家世亲(Vasu-bandhu)说:“由于业(种子),不同的世界就因而产生了。”

执着产生负面的业---负面的倾向和习惯。但并非一切的业都是负面的,然而有些人误以为如此。我们也可以制造正面的业,这就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对于自我执着不放,就会产生负面的业。正面的业放松那种执着,当我们放松时,就可以发现我们平静的中心,并变得越来越快乐、越健康。

本文选自:东杜法王仁波切的《西藏医心术》

东杜法王仁波切:五岁时,被认出是藏东学术重镇杜竹千寺一位著名上师的转世,接受培育而成为西藏佛教宁玛派的大成就者。他将西藏文化对健康的理论和实修法门---治疗身、心、灵的方法---介绍给西方。东杜活佛所推行的治疗之道不仅能够治愈人们身体的疾病,而且还能引领人们学会放下执着,放下限制人们视野的大小成见,开放自己如虚空般旷达的心灵,发挥心的治疗力量,让生命得以转化与升华。仁波切的著作:《禅修大师和奇迹》《觉悟之旅》《大圆满修习》《心灵神医》《西藏医心术》。

高科技和神通(五台山比丘果戒)

高科技和神通

开示:电脑、电视、网络是一种神通。如果用在正道上,它就是人天的神通;如果用在贪嗔痴上面的时候,就是饿鬼道的神通。而饿鬼道的神通有个特点,坏的东西即使千里之外它也能听见、看见。好的东西,你就是放到它眼前,它也是看不见、听不见。所以它的神通与贪、嗔、痴非常相应,与清净的智慧不相应。
因此,你想通过电脑网络把自己的心修得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平静,那是不可能的!
相反,如果你想把自己的贪、嗔、痴三心加重,比如你要当“粉丝”、“球迷”或“恐怖分子”,只要是炽燃爱憎心的东西,让自己的心越来越浮躁的东西,电脑网络就能帮你的忙。所以,它是一种低级众生的神通。低级的众生在佛教里就是畜生、饿鬼、地狱道的众生,天道和人道的众生是高级的众生。你们如果依赖电脑的时间太久了,最后你们也会变成低级的众生,死了之后绝大多数都会堕在饿鬼道、畜生道里。

修持菩提心的基础

修持菩提心的基础

菩萨是否存在并不重要。实际上来说,我们需要按自己的程度来修行。像我等凡夫就应从很低的层次修起,在修行上我们的层次是非常低的,尚未具备修持菩提心的资格。但无论如何,最少应尝试达到那个层次。

从较低层次开始,表示将自己与一切皆置于平等的位置,换言之,待他人应如待自己一般,这是修持菩提心的基础。对我们而言,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但还是应该从这里开始,再按步就班地修下去。譬如布施、持戒等修持,应按自己的程度来修,其余的修持就会做得合宜,不会久名不符实。一切修持皆应以合宜的方式去做,而非名不符实。

譬如许多伟大的菩萨会将自己的眼睛、器官、生命、儿女、妻子等全部布施,只要有人向他们要求,他们就会布施。但这是有什深修行的菩萨的行持,我们无法仿效,甚至连尝试的能力都没有。即使我们作出尝试,也会被视为罪行。

自己力有不逮的事不要去做。因此,应去做所谓「合宜」的修持。较低层次的修持,尤其在布施的修持上,应按自己的能力而行,这才是正确的菩提心修持。

不应勉强自己去布施,将自己不愿意捐赠的东西捐赠出去。应在毫不后悔或毫无遗憾的心情下布施,其他修持亦应如此。行善时不应感到遗憾。

摧毁功德的三种行为

以布施为例,如果你倒茶给人喝时,心里在想:「噢,不该给他喝这茶的,因为这种茶很贵。现在我自己倒没有茶喝了。」做了善业之后,不应心存这种态度,主要的原因在于这样你就无法自由自在的布施了。

因所作的善业而感到遗憾,是摧毁功德的其中一种行为,另一种则是炫耀。两者皆能毁坏自己的功德,对修行人来说,两者皆应舍弃。在行善后不应马上感到后悔。摧毁功德的第三种行为是对众菩萨怀有极深的瞋恨。如果你跟众菩萨口角,即或没有口角,但对菩萨怀有极深的不尊重或瞋恨,则会将善行带来的全部功德摧毁。不管何种功德,无论你所累积的功德有多大,这是三种摧毁功德的严重行为。为了避免在作善业后立时被这些行为摧毁功德,我们必须小心谨慎。

作为修行人,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程度与处境,必须小心谨慎。因为我们不想浪费自己的精力而一无所得。

譬如说,我们作了许多布施,但事后想炫耀一番,结果累积的功德便消失了。同样,各种修持如菩萨道、菩提心、禅定、布施等诸如此类,你可能因为一个愚昧的理由,或某种自以为合理的原因而想炫耀。你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为做过的某件事感到遗憾,如此则将全部的功德摧毁。故此,不应有这些心态,这会白费你的精力和时间。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男欢女爱的十一个疑问

男欢女爱的十一个疑问 

2015-11-15 索达吉堪布 



《法华经》中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作为欲界众生,我们最难抛舍,也让我们最为痛苦的贪欲是什么呢?是男女间的情爱之欲。

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中有众多对情爱的讴歌,俄罗斯诗歌史上的“太阳”普希金甚至被戏称是“迈着色情的小脚登上了俄国的文坛”,因为他诗歌中对女性身体之美描写得实在香艳。现今的影视剧更是不乏赤裸裸的情欲表达,娱乐媒体最津津乐道的总是女明星们的露点、走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我们会自然地认为女人确实是活色生香的尤物,男人们为之赴汤蹈火,“不爱江山爱美人”是理所应当。

《入行论》中寂天菩萨对情欲之乐和女体之美提出了十多个疑问,对于我们这些处于迷乱颠倒中的众生来说,这些疑问无疑是触目惊心,也是发人深省的。尽管会时常沉迷于贪欲之中,我们也该承认寂天菩萨所说的贪欲之患并无有错:“现世及来世,诸欲引灾祸;今生砍杀缚,来世入地狱。”来世且不论,现今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杀人、偷盗、强暴,哪一个不是与贪欲相关?那些被砍杀,被抓住坐牢的人又有几个不是被贪欲所累?

麦彭仁波切说:“为贪欲所驱使的人像野狗一样,日夜不停地寻求欲乐,但他们不仅无法满足,反而经常遭受死亡等痛苦。”来世且不论,为了今生过得好,我们也当在寂天菩萨的指点下,细细审查那让我们产生贪欲的对象和原因,看看它是不是真值得我们耗尽资财甚至生命。

一个男人之所以会对一个女人产生贪爱之情,十之八九是因为他认为那女人非常美。女人真的非常美吗?男人真的爱这个女人的身体吗?也许为爱颠倒痴狂的人会回答得毫不迟疑,那敢不敢跟随寂天菩萨到当时印度的尸林,也就是按照印度的习俗放置死人的地方去呢?虽然我们生活的所在已找不到尸林,但毕竟变成一具横尸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然结局吧,包括我们所深爱的那个人。还记得当年读《茶花女》,读到阿芒去墓地看玛格丽特尸体的那一段:“那模样看着实在怕人,说起来也使人不寒而栗。

一对眼睛只剩下了两个窟窿,嘴唇烂掉了,雪白的牙齿咬得紧紧的,干枯而黑乎乎的长发贴在太阳穴上,稀稀拉拉地掩盖着深深凹陷下去的青灰色的面颊。不过,我还是能从这一张脸庞上认出我以前经常见到的那张白里透红、喜气洋洋的脸蛋。”玛格丽特生前可是一个令多少达官贵人倾家荡产的绝代佳人啊。想象一下,你爱的那个女人已经成为你面前横陈的一具尸体。

“昔日他眼窥,汝即忙守护,今鹫食彼肉,吝汝何不护?”(第一问)

“既见此聚尸,鹫兽竞分食,何苦以花饰,殷献鸟兽食?”(第二问)

嫉妒心重的男人,就连自己的女人被别的男人多看一眼都会不高兴的。今日,成为尸体的女人正被秃鹫等猛禽野兽吞食,怎么我们倒不去守护了呢?原来一直不吝千金,以鲜花珠宝装饰的竟然只是这些飞禽走兽的食物吗?

索达吉堪布说,如果我们一直好好喂养装扮鸡猪狗之类的小动物,最后却把它送给野兽吃掉,人们一定会觉得我们愚痴好笑,但我们一直以来做的不就是这件事吗?

“若汝见白骨,静卧尤惊怖。何不惧少女,灵动如活尸?”(第三问)

如果我们见到安安静静卧在那儿的尸骨都很害怕,见到刚死去的人又突然起来走动(起尸)就更会吓得半死,那那些鲜活美丽的少女不正是一具具活着的尸体吗?为什么我们会不害怕呢?

“昔衣汝亦贪,今裸何不欲?若谓厌不净,何故拥着衣?”(第四问)

昔日她穿着衣服还能引得你色迷迷的,今日她赤裸裸地在那里,你怎么欲望全无呢?你说卧在那里的是你不喜欢的不净之物,那你昔日拥抱的难道不是穿着衣服的不净物吗?莫非你喜欢的是衣服吗?

寂天菩萨的这些问话听起来很刺耳很残酷,因为它直接触动到我们被颠倒迷茫遮蔽的心智,让我们开始有点模模糊糊,也许不情不愿地意识到,对异性之美的贪执只是一种惯习,是无明恶习的捉弄罢了,用佛教中的话说,叫做“非理作意”,也就是根本不合逻辑与道理的幻觉。

即便从尸林那么恐怖的地方回到我们对死亡装聋作哑视而不见的俗世里,我们还是可以继续分析这种贪执的滑稽好笑。寂天菩萨接下来的很多话读来可能让我们觉得又可气又可乐,但是放下情绪,仔细审度,我们又无法不叹服其中洞穿真相的智慧。

“粪便与口涎,悉从饮食生,何故贪口液,不乐臭粪便?”(第五问)

我们常见影视剧里一对璧人忘情地吻,吻得开始吞食彼此的口水。寂天菩萨就问了,这个口水和粪便都是饮食所生,你们那么喜欢吃对方的口水,那对对方的粪便如何?索达吉堪布分析这句话说:“同样来自于饮食的两种不净物,而人们对之一贪一恶,其原因并非外境上有可贪可恶的分别,而是人们在长时期的习惯误执串习所致。”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贪著皆是如此,组成我们身体的三十六种不净物中没有哪种是值得贪爱的,但我们就会在贪欲恶习的驱使下,认为某些东西是可爱可贪,而产生种种执受。喜欢女性身体的光滑柔嫩便是执受的一种。

那寂天菩萨又问了,木棉枕可能比女体还光滑柔软呢,为什么你不贪啊?

“嗜欲者不贪,柔软木棉枕,谓无女体臭,彼诚迷秽垢。”

“迷劣欲者言,棉枕虽滑柔,难成鸳鸯眠,于彼反生嗔。”原来是因为枕头没有女人的体味,和再光滑的枕头在一起也无法做一对快活鸳鸯。令众生念念不忘、穷追不舍的原是两性交合时的快感。这样的众生一定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众生。有智慧的人追求的是心安之乐,而从异性不净的身体上得到的欲求之乐是让心躁动难安的。一切欲望之乐的本质都如越喝越渴的盐水,不仅不会止息贪心带来的焦灼痛苦,反而会让那份痛苦如火遇油一般越烧越旺,直到将我们的法身慧命烧成焦腐。而且,这其中真的有“乐”可言吗?

索达吉堪布说:“若以甚深智观察此种执着,里里外外其实完全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分别计执,是自己欺骗自己的虚妄幻梦而已。”女人和贪欲的美妙就如我们对“我”的妄执一样,本来无有,因为一再地串习,久而久之,就感觉到了真“我”的存在,也就感到了真的苦乐。世人以六根六识所见的境像都是虚妄的迷乱之相,只要以正理深入观察思维,便可发现它的愚痴好笑。寂天菩萨的一再反诘与揭露是不留余地的。

“若谓喜彼肉,欲观并摸触,则汝何不欲,无心尸肉躯?”(第六问)

如果说喜欢抚摸异性的肉身,那么为什么尸体上的肉我们不会去抚摸呢?

“所欲女人心,无从观与触。可触非心识,空拥何所为?”(第七问)

也许你会冠冕堂皇地说,你喜欢的是那个女人的心灵。心灵看不见摸不到,你在那里白白地拥抱着一个肉体做什么呢?

“若汝不欲触,粪便所涂地,云何反欲抚,泄垢体私处?”(第八问)

沾染过粪便的地方自然是没有人愿意去摸触的,那为什么反而乐于抚摸那排泄粪便的地方呢?

“若谓厌不净,垢种所孕育,秽处所出生,何以搂入怀?”(第九问)

如果说不喜欢从污秽中所生的东西,那由腥臊的父精母血和合而成,在前接膀胱后临大肠的子宫里长大,由女人阴道出生的异性为什么要被我们抱在怀中呢?

“粪便所生蛆,虽小尚不欲,云何汝反欲,垢生不净躯?”(第十问)

从粪便出生的小小的蛆即便洗得白白胖胖,我们看着还是会觉得恶心而根本不会要,与这不净虫相比,你说我们人类算不算大大的不净虫?

“寒林唯见骨,意若生厌离,岂乐活白骨,充塞寒林城?”(第十一问)

如果因为在寒林看到森森白骨而产生厌离之心,我们又怎会乐于看到充满在城市里的一个个活尸体呢?这实际上不是一个寒林城吗?想到敦珠法王在法国看到那美丽的住宅和墓地时所说过的一句话:“啊,这里的死死人和活死人都有很好的住处。”写下了寂天菩萨关于世俗人男欢女爱的十一个疑问。女性的读者可能很不舒服,如此大张旗鼓讲述女身的不净,似乎男人就是干净的一般。

男人也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臭皮囊一个,这里却只讲女人,是因为那个时代能够出家修行的人绝大部分都是男人,经论是为他们而讲的。而且,显然男人对女色的贪恋要比女人对男色的贪恋铺天盖地、大张旗鼓得多吧。当然,我们也可以同样方式观修男身的不净。

这些疑问可能会让我们感觉不快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难道我们今后非要将我们见到的每一个男人女人都看成是一堆臭大粪,一具活尸体不成吗?

我想,这样的观想是针对那些情欲执着得非常重,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犯下恶业和罪行的人来说的。所谓“应病与药”,如果我们没有那个病,又哪里犯得着服那个药呢?只要不贪著,能随时放得下,我们尽可以欣赏异性身体得组合之美。不过我们真的得说,如今犯着这个病的可是大有人在啊。

我读这些偈颂最大的收获是开始重新反观自己的身体。也许由于也曾投入了那么多精力、金钱来照顾和装饰它的缘故吧,这些精力、时间、金钱的花费使得我们渐渐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它是美好清净的,揽镜自照而顾影自怜,更增加了我们对“我“和”我所”的贪执,以至于寂天菩萨将那些修饰物称为伤害自己的武器:

“饰身伤己器,何故令锋利?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

我想这也是寂天菩萨写作这些偈颂的另外一个目的吧。

“不明他不净,犹非稀奇事。不知自不净,此则太稀奇。”

“汝自不净身,非仅不轻弃。反因贪不净,图彼臭皮囊。”

自身是个臭皮囊,又找了另一个臭皮囊结为夫妻,从此后的生生世世,愿不再与臭皮囊相伴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