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2日 星期三

如何显现心的本性

如何显现心的本性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心的本性



一月二十二日

本来佛性有两种:一种叫自然住佛性或自然佛性,也即心的本性光明,它是自然显相的,不是造作的,所以叫做自然住佛性;第二种叫随增佛性,随着闻思修而增长的佛性。依靠对佛法的信心,之后去闻法、思维、修行,就会越来越有进步。对佛法,尤其是对心的本性光明空性的认识越来越增长,所以叫做随增佛性。随增佛性是无常的,属于有为法,到了加行道的时候,它会显现为一种光明的形象。在资粮道的时候,连光明的形象都不是。

为什么这也叫做佛性呢?因为如果没有随增佛性,没有闻思修,则我们心里虽然有一个自然佛性,它也永远都不会显现出来,所以也称此为佛性。

随增佛性就是十度,也可以归纳为六度或福慧二资粮。布施、持戒、忍辱属于福资粮,禅定和智慧是慧资粮,中间的精进属于两边。大乘佛法的所有修行,都可以归纳于六度或十度当中。只要修十度,就可以显现心的本性。

尽管心的本性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天开始,都是光明的,但它从来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这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了随增佛性。下一步的工作,就需要通过随增佛性去开发自然住佛性。


三檀齐修施,尸罗离过非,
忍因端正果,精进勇勤依。
三个布施都要去修,持戒让人清净,远离一切罪过,加上修持忍辱,就能得到正确的果。另外,还要勇猛、勤奋地依靠精进,对正法饶有兴趣,不能懒惰懈怠。

“檀”是梵文dana(檀那)音译的简写,汉译为布施。三檀,即三种布施方式: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尸罗”是梵文Sila(尸怛罗)音译的简写,汉译为清凉或戒律。
静虑令心止,般若用无疑,
愿兼方便力,安住胜菩提。
静虑或禅定可以制止人的念头,让心平静下来。利用了般若智慧以后,就没有任何怀疑了。就这样以十度的方法安住于胜妙菩提。

前面的六个,叫做六度。后面的四度——愿、方便、力与智慧(汉文版中,智慧一词没有表述出来),总共是十度。
“愿”是指菩萨的心愿;“方便”是指菩萨的福资粮;“力”是指菩萨修行的力量;“智慧”,与六度中的“般若”虽然都是指智慧,但在藏文里面,这两个名词有点不一样,十度中的智慧叫做“也西”,主要是指世俗谛方面,譬如精通佛的了义与不了义等思想的智慧;六度中的叫做“西绕”,主要是指证悟空性、光明方面的智慧。在《入中论》与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里面,把十度讲得很清楚,若想了解得深广一些可以看这些论典。

菩提难妄执,真空生灭无,
了达空本性,二相亦非有。

菩提不容易存在妄执,真空是没有生灭的,了达空的本性以后,能取、所取、上、下、高、低等二相都不存在。

乳糖离甘蔗,离蔗糖非有,
三乘趣菩提,离种体非有。

这段颂词的汉文版本讲得比较省略。藏文版则说得比较广。
藏文版的意思是:若有人主张不要给菩萨磕头,其说法肯定是不善之说。因为,如果没有大乘菩萨,也就没有佛的法身;如果没有佛的法身,更不会有佛法,也无人传讲佛法;如果没有佛法,声闻、缘觉也不存在。

有些小乘行者认为:大乘佛教不是佛教,除了小乘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以外,没有其他的佛法;除了小乘的僧众以外,修学大乘的菩萨不是僧众。既然不是僧众,就不应该对其磕头。

但是,佛却是菩萨修成的。如果没有菩萨,就不会有佛;如果没有佛,小乘阿罗汉果位的来源——小乘佛法,又从何而来呢?没有菩萨,就不会有法身;没有法身,就不会有化身;没有化身,就没有人转法轮,小乘佛法也无从谈起了。
在汉文版里面,这段内容省略了一些,只是前两句用了一个比喻来表达:如果没有甘蔗,糖的甜味是从哪儿来的呢?糖是用甘蔗做的,没有甘蔗就没有蔗糖,以表前面所述之意。
“三乘趣菩提,”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方向,最终都是菩提。此处的菩提,是指大乘的菩提——成佛。这也明确表示:小乘声缘阿罗汉的果位,不是永久的果位,而是临时性的果位。

大乘佛法认为:小乘行人在得到阿罗汉果位以后,会在禅定当中停留很长时间,但总有一天佛会把他们从禅定中唤醒。阿罗汉们在出座以后,又要再从大乘资粮道开始修行,并最终成佛。然而,小乘行者却认为:阿罗汉果位就是最究竟的果位。但中观宗认为:三乘最终都要进入菩提,进入“最终一乘”。三乘不是究竟的,一乘才是究竟的。而唯识宗又坚持“究竟三乘”,认为声闻和缘觉也是究竟乘,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就永远是阿罗汉,最终也不会成佛。这种说法在佛经里也有,但却是不了义的说法。
“离种体非有。”如果没有菩提种子——菩萨,就不可能有其之果——菩提,也即佛。

小乘行人与大乘行人的辩论
在印度的大乘佛法比较兴旺的时候,部分小乘行人经常与大乘行人辩论,说大乘佛法不是佛法,大乘佛法的空性根本没有价值。通过观修四圣谛就能成就阿罗汉的果位,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其实,《智慧品》中也讲过,四圣谛里面的人无我,就是空性。把空性从整体上否定以后,四圣谛的人无我实际上也被否定了。

证悟小乘果位的人,是不会与大乘争论的,因为他知道人无我是空性的一部分。只有懂得一点理论却没有证悟的人,才会认为大乘的空性与小乘四圣谛里面的人无我有很大差别,人无我是正确的,空性是根本不成立的。

虽然在藏、汉两地没有这样的争论,但类似的争论却在印度持续了一段时间。在龙树菩萨以及其他论师的一些论典当中,经常看到对这些争论的反驳,所以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里用了整整一品的笔墨,专门证明大乘佛法是正法,是佛宣说的。

显宗与密宗的辩论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相似的内容,当密宗出现的时候,大乘显宗的有些学者又说:除了显宗的三藏十二部以外,没有正规的佛法,所以密宗不是佛法。

一般都是这样,下层的宗派会与上层的宗派辩论。譬如说,一切有部会与经部辩论,唯识宗又会与中观辩论等等,因为佛传法是有次第的。仅从显宗角度来说,也有第一转法轮、第二转法轮与第三转法轮的次第。仅仅听闻过小乘佛法的人,不知道天外有天,才会以为大乘佛法不是佛法;仅仅听闻过大乘显宗的人,也会坐井观天地认为,只有显宗才是佛法,其他的法都不是佛法,这都是孤陋寡闻的表现。
释迦牟尼佛在临圆寂的时候教导后人说,辨别佛法真伪的试金石,就是四法印。具备四法印的任何一部经论,都属于佛法。大乘显宗与密宗经论不但具备四法印,而且比下层的宗派诠释的四法印更加完备。众生的智慧层次不一,如果一知半解地根据自己的境界去判断,就肯定会出洋相。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