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4日 星期六

每种灌顶都是为了拆解四种无明或染污而设计的...

每种灌顶都是为了拆解四种无明或染污而设计的...
宗萨钦哲仁波切


灌顶本身似乎就在告诉你,你本具佛性

「灌顶」与上师瑜伽四灌顶

一、灌顶——引介佛性

菩萨乘的修行者通常经由哲学性与思惟性的分析,来逐渐认识佛性,但这种方式只能让人局部地一瞥佛性。若是要完整发现佛性,必须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思惟与修持佛法,尤其是有关「六波罗密」或「十波罗密」。而另一方面,金刚乘则是一开始就即刻引介弟子认识佛性,并且提供一条法道与法门,修行者经由此道,有可能在修持一座法之中,就发现佛性。这种法门有时被称为「密续之道的第一扇门」(first door to the tantric path),但一般则称之为「灌顶」(梵abhisheka)。

虽然这两乘在引介弟子认识佛性的方法上有所不同,但若是我们因而误以为其中某种方法较好,或这两者之间有好、坏之别,这都是陷阱。这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菩萨乘的教法重点完全集中在「意」上,而金刚乘同时还关注「身」与「语」,因此金刚乘修持者以灌顶来引发佛性。他们所运用的「身、语、意」的化现会有名字,例如度母(Tara)、文殊师利或观音,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灌顶本身似乎就在告诉你,你本具佛性。

尔后,一旦你的虔敬心积聚了足够的福德,上师便会将你的佛性引介给你,但你是否能够认出它,则取决于求受灌顶的你与授予灌顶的上师之间的业缘。所以,在理想上,求受灌顶者应该毫无动摇地信任授予灌顶者与其法道,但要能生起这种虔敬心并非易事。

何谓「灌顶」?

梵语是一种极为丰富的语言,每个词汇都精细而富含多重意义,因此可做多种的解读。梵语「Abhisheka」(灌顶)的两个基本含意在藏语中被译为「torwa」与「lugpa」。Torwa通常翻译为「拆解」,其所指的是将我们包覆于内的「无明之茧」需要被拆解;而lugpa则翻译为「倾注」,例如倾注加持,或更精确地是指发现我们的佛性。然而,当我们试图了解此词所含藏的完整意义时,这种翻译可能会引起误解,尤其是「倾注」一词与「接受灌顶」的概念密切相关。

对于「灌顶」,最常见的是将它描述为某种仪式中的能力转移,给予了接受者闻、思、修金刚乘法教的许可;我们因而「接受灌顶」。但问题在于「接受灌顶」暗示了某人给予某种我们之前不具备的能力,有如英国女王授予某人「皇家骑士」的头衔一般,而这与密乘灌顶真实要义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在灌顶中,我们被引介一个自己本具于内但尚未认识的面向,而启动这种认识的,就是所谓的「灌顶」。这才是「Abhisheka 」(灌顶)的真义。

每种灌顶都是为了拆解四种无明或染污而设计的

二、灌顶的理论

按照「无上瑜伽密续」的说法,主要有四种灌顶(其它还有许多种,而每种都能再被细分成更多种),每种灌顶都是为了拆解四种无明或染污而设计的。

(一) 脉、脉络或通道的染污。

(二)气、语或风能量的染污。

(三)明点的染污,概略而言就是意的染污。

(四)前三种综合之残余物(类似「阿赖耶」〔梵alaya〕)的染污,有时被描述为「总基」(ground of everything)的染污。

仪轨使用物

灌顶几乎一定会使用仪轨对象、器具与素材,用以象征深奥的心灵转化。授予灌顶的上师首先将宝瓶置于灌顶者的头顶,然后倒一点藏红花水(第一种灌顶的素材)在他们手中,并说:「饮此藏红花水。」接着,他从颅器中取一勺甘露(第二种灌顶的素材)给他们,甘露在密续中被视为是佛父与佛母精华的融合。第三种灌顶中所使用的仪轨素材是关于佛母的,现在通常使用某些空行母的图片。最后,在第四种文字宝句灌顶中,宁玛巴和噶举巴所使用的素材是水晶(这不一定必要),它象征心的本性。

灌顶的每个步骤都可以用非常详尽或非常简单的方式施行,而且也可能会运用到各种素材、咒语、手印与禅定。

水做为密续素材

佛教起源于印度,当地几千年来习惯用水来洁凈身体。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引入当今世界的习俗,因为我们也常把「在水中清洗」与清洁、凈化联想在一起。因此,当我们清洗时,至少并未再积聚更多的污垢,这一点不难理解。

日常又普通的水经常被拿来做为奇特的密乘之物使用,其理由很多。最重要的是,人们的习性常被融入金刚乘的法道中,整个金刚乘法道的构成,都是来自于反映我们的习性与习惯的善巧方便,就如同用水洗涤T恤是众所熟悉的习惯,所以不会有人想要用花园里的泥巴去洗。

然而,金刚乘的教法同时指出,我们所谓的「水」有很多种化现。我们大多数的人对于用水龙头或水槽的水来洗东西不会有疑虑,但如果是使用取自马桶的水来洗涤的话,就会却步。当然,如新加坡等地,有些技术进步到冲过马桶的水与其它用水还可以一起回收再用,但是当我们看到它从沐浴喷头涌出时,却完全忘了它的历史,因为现在它是用来清洗身体的水了。

同样的,水一旦被倒入供杯,马上就成为供养用的水。所以,虽然所有这种由一个氧原子与两个氢原子组成的无色液体(H2O)通称为「水」,但当它与其它物体或状况相连时,我们对它的显相就跟着改变:有气泡的是饮用水,浴缸里的是供人清洗的水,花园里破铁缸的是给狗洗澡的水,回到汽车散热器里的水变成了冷却系统,而池子里的水是用来游泳的。这种状况有时会变得很极端,例如在瓶装水的世界中,有个日本品牌,一瓶两百毫升的水竟然要卖到一百多美元!

既然我们习惯于把水转化为各种不同的形式,坚持某种水「清洗」而另一种水「普通」的这种逻辑,与我们分别饮用水与厕所用水的逻辑是相同的,那么,为何不把它也做为密续的素材?所以在灌顶中,水被做为一种供品来使用,有时甚至每滴水都被视为主要本尊的坛城。酒与食子(torma)有时也拿来用做供品,所有这些供品都被观想为具有不同的功能。

你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确实获得了灌顶呢?

三、修法:自我灌顶

我们在日常修法中,显然不必准备所有的仪轨物。事实上,以禅定及观想修持来进行自我灌顶,比起繁复的仪轨效果不会不同,甚至更强而有力。四种灌顶通常是在「上师瑜伽」的结尾,你接受的次数愈多愈好。因此,你可以考虑在每持咒一轮念珠后,重复一次灌顶的观想。

你或许会想在一座修法之内接受全部的四种灌顶,或在一段时间内(例如一个月或一年)集中于一种灌顶,然后再换到下一种。如此,在第一年的「上师瑜伽」修持中,你可以只观想白光从上师额头射出,到了第二年,红光由他的喉间射出,依此类推。如果你决定以这种方式修持的话,请别忘了要完成剩下的灌顶,而如果时间紧迫,你可以稍微简略地加速进行,但是一定要全部完成。

宝瓶灌顶

观想白色种子字「嗡」(OM)于上师额头。如果你觉得很难清楚地看见这个字母的话,不必担心,只需要想象一束强烈、明亮的白光从上师额头放出而融入你的额头即可,这与修持「金刚萨埵」的观想类似。白光特别净除你的「脉」(细微的通道)与五处「轮」(能量中心)的染污,以及你的身体所造的一切恶行。然后,想象上师的「身」与你的「身」合而为一,不可分离;换句话说,你的「身」成就为「金刚不坏身」(indestructible vajra body)。

如此,你已获得了宝瓶灌顶,「生起次第」之门已为你打开,随着白光充满全身,化身的种子已然在你身上播下。

秘密灌顶

观想红色种子字「阿」(AH)于上师喉间,耀眼的红光由此放射而出,融入你的喉间,凈化你的「语」染污与「气」(内气)的蔽障。随着红光融入于你,想象你的「语」与上师的「语」(金刚语)合而为一,不可分离。

现在,你已获得秘密灌顶,「圆满次第」(梵sampannakrama)的大门已经打开,报身的种子已然在你之内播下。

智慧灌顶

观想蓝色种子字「吽」(HUM)于上师心间,发出炫目的蓝光,融入你的心间,驱除「意」的所有染污,凈化明点(能量)所有的蔽障。你的「心」与上师的「心」(金刚意)合二为一,不可分离。

如此,你已获得智慧灌顶,「立断」(藏trekchö,两种无相圆满次第修持的第一种)的大门已经打开,而法身的种子已然在你心中播下。

文字宝句灌顶

观想另一个蓝色种子字「吽」于上师心间,更多的蓝光自此射出,并融入你的额头、喉间、心间与整个身体,驱除你所有的染污、残留的染污以及任何残余的习性。你得到上师身、语、意的加持,你的身、语、意与上师的身、语、意(金刚智慧)合二为一,不可分离。

你现在已获得文字宝句灌顶,它摧毁了阿赖耶以及所有「心」的痕迹,自生智慧的大门已然打开,自性身(梵svabhavikakaya)的种子已经在你之中播下。

从理论上而言,在这个最后的灌顶中我们摧毁了一切染污之根,藉由观想更多的蓝光由上师的心中「吽」(HUM)字放射而出,我们获得上师身、语、意的加持。

如果你依据的前行修行在细节节上略有不同的话,无须担心,按照你的法本去做即可。

你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确实获得了灌顶呢?

我们常以为只要历经了灌顶仪式的过程,就会获得灌顶。啜饮过加持水等仪式,也许从象征性的角度而言是已足够,但从实际上而言,则远过于此。诚如策列·那措·让卓所说,如果你仍然体验现象(外在载体与内在内容)是「世俗的」,那么你就尚未获得宝瓶灌顶;如果你无法体验所有音声都是咒语,那么你就尚未获得秘密灌顶;如果你无法体验所有的心所(mental factors)与妄念都是智慧,那么你就尚未获得智慧灌顶;而如果你不理解一切都是法身,那么你就尚未获得文字宝句灌顶。


—— 摘自《不是为了快乐》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沒有留言: